《景观艺术学:景观要素与艺术原理》系统阐述了景观要素及艺术原理。在总结和吸收了多年来本学科领域的教学、科研和实践成果的基础上,全面介绍了景观的组成要素及其特征,景观要素组合的原则与方法,景观空间及其组织的原理与方法,景观构思、立意与布局的原则与方法,景观设计的程序与方法等。《景观艺术学:景观要素与艺术原理》共分6章,内容新颖,案例丰富,图文并茂,可读性强。
0 绪论
0.1 从园林到景观
0.1.1 囿一苑一私园
0.1.2 公园一城市绿地系统
0.1.3 生态园林与大地景观
0.1.4 相关概念的界定
0.2 景观艺术与景观艺术学
0.2.1 景观艺术学的研究对象与任务
0.2.2 景观艺术及其学科的新追求
1 景观物质要素及其特征
1.1 地形
1.1.1 地形的类型与特征
1.1.2 地形的功能作用
1.2 山石
1.2.1 石材的选型
1.2.2 山石的造景形式
1.2.3 品石
1.2.4 中国传统园林的堆山叠石
1.3 水体
1.3.1 水体的特征及感官效应
1.3.2 水体的造景形式
1.3.3 水体的造景功能
1.3.4 传统造园中的理水
1.4 植物
1.4.1 植物类别
1.4.2 植物的五感特征
1.4.3 植物的功能
1.5 天时景象
1.5.1 季相美
1.5.2 时景美
1.6 景观建筑与小品
1.6.1 景观建筑的结构形式
1.6.2 景观建筑类型及其性格特征
1.6.3 景观小品的类型
1.7 园路与场地
1.7.1 园路的作用
1.7.2 园路及场地分类
1.7.3 铺装
1.8 景观照明与设施
1.8.1 景观照明类型
1.8.2 灯具类型
2 景观艺术要素
2.1 点、线、面、体
2.1.1 点
2.1.2 线
2.1.3 面
2.1.4 体
2.2 色彩
2.2.1 色彩的本质及效应
2.2.2 景观色彩的来源
2.3 质地与肌理
2.3.1 景观材料的类别
2.3.2 质感的类别与特征
2.3.3 景观肌理的表现
3 景观要素的组合
3.1 与景观要素组合相关的变量
3.1.1 数量
3.1.2 位置
3.1.3 方向
3.1.4 方位
3.1.5 间距
3.1.6 形状
3.2 景观要素的组合原则
3.2.1 多样与统一
3.2.2 对比与调和
3.2.3 平衡与紧张
3.2.4 节奏与韵律
3.2.5 比例与尺度
3.2.6 主从与重点
3.2.7 风格与风俗
3.3 景观要素形体的组合
3.3.1 形体组合的一般形式
3.3.2 植物配置形式
3.3.3 景石组合方式
3.4 景观要素色彩与质感的组合
3.4.1 色彩组合
3.4.2 质感组合
4 景观空间与组织
4.1 空间界定
4.1.1 空间界定的三要素
4.1.2 空间界定的方式
4.1.3 景观空间的界定物
4.2 空间的形式与特性
4.2.1 静态空间的视觉规律
4.2.2 空间的虚实
4.2.3 空间的开闭
4.2.4 空间的尺度
4.2.5 空间的抽象属性
4.2.6 空间的层次、序列及轴向
4.3 景观空间组织
4.3.1 东西方的空间组织观念
4.3.2 景观空间对比
4.3.3 景观空间的分隔与渗透
4.3.4 景观空间序列的建立
4.3.5 景观空间轴线组织
5 景观立意与布局
5.1 构思与立意
5.2 意境的创造与表达
5.2.1 意境的起源与特征
5.2.2 意境的形成与创造
5.3 分区与布局
5.3.1 布局原则
5.3.2 利用图解法确定分区及其功能关系
5.3.3 布局形式
5.4 视觉分析与景点设置
5.4.1 视距分析与景点设置
5.4.2 利用视域分析确定景物之间的构图关系
5.4.3 利用视错觉增强景物的观赏效果
6 景观设计的程序与方l法
6.1 景观设计程序
6.1.1 相地
6.1.2 前期研究
6.1.3 方案规划设计
6.2 地形设计
6.2.1 地形表示法
6.2.2 地形设计的法则
6.2.3 地形设计程序
6.3 道路与场地设计
6.3.1 道路设计
6.3.2 场地设计
6.3.3 铺装设计
6.4 水体设计
6.4.1 水体聚分设计
6.4.2 水体源流设计
6.4.3 水体的尺度和比例
6.4.4 水岸设计
6.5 种植设计
6.5.1 种植设计法则
6.5.2 种植设计的程序与方法
6.6 景观建筑与小品设计
6.6.1 景观建筑与环境的关系
6.6.2 景观建筑的设计过程
6.6.3 休憩建筑设计
6.6.4 坐憩设施设计
6.7 景观照明设计
6.7.1 景观照明设计法则
6.7.2 灯光照明分类设计
我特别关注书中关于“色彩”的章节。色彩不仅仅是视觉的感受,更是一种情感的传递。作者深入剖析了色彩的心理学效应,以及在景观设计中如何运用色彩来营造不同的氛围,例如,暖色调的激情与活力,冷色调的宁静与沉思。书中还探讨了自然界中色彩的和谐与对比,以及如何在人工景观中借鉴和创新。我曾经以为,景观设计就是种花栽草,但这本书让我明白,色彩的运用才是点亮景观灵魂的关键。
评分翻开书页,纸张的触感温润而厚实,印刷清晰,色彩饱满,这本身就是一种阅读的享受。我非常欣赏作者在开篇就提出的“景观要素”这个概念,它不是简单地罗列花草树木,而是将构成景观的每一个元素都赋予了生命和意义。比如,书中对“水”的解读,不仅仅是池塘、溪流,更包含了流动、反射、声音、甚至生命滋养的多重意涵,这让我对身边的水景有了全新的认识。作者还强调了“形式”与“空间”的关系,如何通过线条、体块、色彩来塑造视觉感受,如何引导观者的脚步,创造出具有感染力的场所。
评分“空间”的概念在这本书中得到了非常深刻的解读。它不再是简单的建筑之间的空隙,而是被赋予了流动性、体验性和情感连接。作者通过对“围合空间”、“开放空间”、“垂直空间”等多种空间形态的分析,展现了设计师如何通过对空间的组织和塑造,来影响人的行为和感受。尤其让我着迷的是,书中关于“路径”的设计,如何引导观者的视线,如何创造出惊喜与探索的体验,这让我对公园、广场等公共空间有了全新的思考。
评分我对书中关于“材料”的论述印象深刻。传统意义上,我们可能只关注材料的实用性和耐久性,但这本书却将材料上升到了艺术表达的层面。例如,不同石材的质感、纹理、色泽,以及它们在光影下的变化,是如何影响景观的情绪的?不同木材的天然肌理,经过精细的加工后,又会呈现出怎样的生命力?作者还提到了金属、玻璃等现代材料在景观中的运用,以及它们如何与自然元素产生对话。这让我意识到,选择合适的材料,不仅仅是技术问题,更是艺术上的考量。
评分书中的“光影”分析,是我阅读过程中最大的亮点之一。我一直觉得,景观在一天中不同时刻呈现出的美感是截然不同的,而“光影”正是这一切变化的关键。作者详细阐述了自然光和人工光如何塑造景观的形态、色彩和氛围,如何通过巧妙的灯光设计,在夜晚也能创造出迷人的景观效果。书中提供的案例分析,更是直观地展示了光影在不同季节、不同时间下的艺术表现力,让我开始思考,如何才能更好地利用光影,让景观焕发出生机。
评分最后,这本书不仅仅是关于“景观要素”的知识梳理,更是关于“艺术原理”的深度剖析。作者将艺术学的理论巧妙地融入到景观设计的实践中,让我明白,景观设计不仅仅是技术的运用,更是一种创造力的表达,一种对美学原则的遵循和升华。我从书中获得的不仅仅是理论知识,更是对景观艺术的全新感知和热爱,它让我开始用艺术家的眼光去审视身边的每一个绿色角落。
评分本书中对“时间”在景观中的作用的阐述,极具启发性。景观并非静止的画面,它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发生变化,季节的更替、植物的生长、光影的移动,都在不断地重塑着景观的面貌。作者强调了如何设计能够“生长”的景观,如何预见和引导景观随着时间而呈现出的不同美感。这让我对“永恒”的景观艺术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原来,真正的艺术能够经受住时间的考验,甚至在时间的流逝中愈发显现其魅力。
评分“秩序”与“自由”的辩证统一,是书中让我反复思考的一个主题。景观设计并非一味追求整齐划一,也不是完全放任自流。作者在书中探讨了如何在一个有秩序的框架下,注入自由的元素,如何通过变化和惊喜,打破单调,创造出更具艺术魅力的景观。我开始理解,那些看似随意的花草搭配,背后可能蕴含着精妙的构思;那些曲折蜿蜒的小径,更是引导着人们去探索未知的乐趣。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就足够吸引人,简洁的留白和充满意境的插图,让人立刻感受到它所传递的专业与艺术气息。我尤其喜欢封面上的那株精心勾勒的松树,线条的疏密变化,仿佛真的能感受到风吹过枝叶的沙沙声,这让我对书的内容充满了期待。我一直对“景观艺术”这个概念感到好奇,它究竟是如何将自然美学与人文关怀巧妙地融合在一起的?它又如何超越了单纯的园林设计,上升到一种艺术的层面?我希望能在这本书中找到答案,了解那些隐藏在优美景观背后的设计哲学和艺术法则。
评分书中关于“尺度”的探讨,让我受益匪浅。很多时候,我们对景观的美感判断,其实都与“尺度”息息相关。作者详细分析了“宏观尺度”与“微观尺度”在景观设计中的不同作用,以及如何通过比例、大小、疏密等关系,来达到视觉上的平衡与和谐。例如,一棵参天大树与一丛精致的花卉,它们各自的“尺度感”是如何影响整体景观的?如何通过人工干预,来调整景观的“尺度”,使其更符合人的体验需求?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