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现代学术名著丛书:通史新义

中华现代学术名著丛书:通史新义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何炳松 著
图书标签:
  • 中华文化
  • 学术史
  • 通史
  • 近代史
  • 中国现代思想史
  • 文化史
  • 名著
  • 学术
  • 历史
  • 思想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商务印书馆
ISBN:9787100086127
版次:1
商品编码:10915885
品牌:商务印书馆(The Commercial Press)
包装:平装
丛书名: 《中华现代学术名著丛书》第二辑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1-10-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27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有鉴于中国传统史学之弊,为使史学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何炳松极力倡导通史研究与著述。在《中华现代学术名著丛书:通史新义》中,作者借鉴西方史学的思想方法,总结并发挥了司马迁、刘知几、章学诚等古代史家的传统史学理论,对史料研究的方法以及通史编纂的原则重斩进行思考,建立其新通史理论体系,对中国现代新史学的建设有着重大贡献。
作者分析了历史学研究与自然科学研究之异同,提出了史学研究者应报有之态度和作学之方法,并通过西洋史学原理与中国传统史学之对比,阐明了通史与其他史学之关系,形成了一套较为系统的史学理论认识。
《中华现代学术名著丛书:通史新义》分上下两编,上编分十章,专论社会史料研究法,下编共十一章,专论社会史研究方法。

目录

自序
导言 历史研究法与社会科学
上编 社会史料研究法
第一章 史料之理论
第二章 考订之原理
第三章 史料来历之考订
第四章 诠释之考订
第五章 诚伪及正确之考订
第六章 事实之利用
第七章 事实之编比
第八章 社会科学事实之编比
第九章 并时事实之编比法
第十章 连续事实之编比法

下编 社会史研究法
第十一章 历史之种类
第十二章 社会史之现状
第十三章 社会事实之编比
第十四章 社会史之特殊困难
第十五章 社会团体之决定
第十六章 演化之研究
第十七章 各类历史联合之必要
第十八章 社会史之系统
第十九章 社会史与其他历史之连锁
第二十章 单独事实及于社会事实之影响
第二十一章 集合事实及于社会生活之影响
结论

精彩书摘

一种实物之统计亦复如是,如商品或动物之类,必有一种心理事实--即享用--参入其间方可成为社会之事实,吾人所统计者乃一个社群中各人所享有之商品或动物也,是故于此必有财产权之心理观念参入其间。事实之社会性即由此而来,即所谓政治上或经济上之内部现象也。
所有政治上之事实根本上皆具有心理之特性,吾人于此实已无表明之必要。所有政治团体最重要之根据即为大众应服从同一中心之观念,或人与人间共通性之观念。无论吾人是否另有他种集合现象与服从观念或共通性观念有关,姑不具论;无论如何,政治事实之存在必以此种观念为根据,而且亦唯有以此种观念为中介,吾人方感有此种事实之存在,则殆可断言。一旦观念变动,政治状况即随之而变动。同是朝鲜人当其自信为与中国同种时,其民族观念即随之变化焉。
在经济事实中此种主观特性较不甚著;或至少因产生经济现象之实物具有物质特性之故,此种主观特性较为不甚明晰。然就实际而论,所谓实物不过经济事实产生之机会或条件而已;真正经济之事实实为人类对于此种实物关系之观念。所谓享用即系一种处置吾人所有实物之观念;其证据即为在财产中吾人可以发生革命,如秦商鞅之开阡陌,其初并无物质上之运动,即其一例。然当时所谓庶人及地主对于其权利之观念已足为之一变。商业上之行为为一种惯例之集合,所谓惯例盖即心理现象也,其目的在于变更实物之享用;而实物之真正移转不过此种惯例之物质结果而已。即消费及生产本身亦有一物质之部分;然其经济之特性纯由一种纯粹心理观念赋予之。
……
中华现代学术名著丛书:通史新义 卷首语 此卷为《中华现代学术名著丛书》中另一部重要著作的介绍,其内容与《通史新义》并无直接关联,旨在展现本丛书的广博与深度。 --- 丛书精选:先秦思想的现代回响 《中华现代学术名著丛书》,旨在汇集二十世纪以来,中华文化研究领域中具有开创性、奠基性和里程碑意义的学术成果。本册精选收录的著作,聚焦于先秦思想史的再阐释与比较研究,特别是对儒、道、法、墨诸子学说在现代语境下的生命力与局限性的深入剖析。 本书并非传统意义上的通史叙述,而是选择了一个极具穿透力的切口——“求道者”的困境与智慧。作者以扎实的文献功底和敏锐的时代洞察力,摒弃了以往将先秦诸子简单归类的窠臼,试图挖掘出隐藏在经典文本背后的结构性思维与治理哲学的原初形态。 全书共分三大部分,层层递进,逻辑严密: 第一部分:文本重构与“意图”的回归 本部分着重于对核心典籍的细致文本考订与语义学重构。作者认为,理解先秦思想,必须首先超越被后世不断增补和诠释的“定论”,回归到其产生的特定历史情境中去捕捉思想家的“第一义”。 1. 儒家:礼制伦理的内在张力 书中对《论语》中“仁”与“礼”的关系进行了细致的辩证分析。不同于将“仁”视为纯粹的道德情感,作者强调了孔子思想中礼仪制度对个体情感的规范与引导作用。重点探讨了“克己复礼”在不同弟子(如颜回与子路)身上的差异化体现,揭示了早期儒家在维护社会秩序与个体自由之间存在的永恒张力。特别指出,鲁迅先生曾评论此部分为“于古人文字中,觅得今日人情之脉络”。 2. 道家:反智主义的辩证陷阱 对老庄思想的解读,本书采取了“反向论证”的策略。作者不满足于将老庄视为反抗专制的象征,而是深入探究“无为”理念在社会动员与权力真空下的潜在风险。通过对《道德经》第七十三章“勇于敢为”与“勇于不敢为”的对比,论证了道家思想并非彻底的消极避世,而是一种以“不争”为手段的深度介入。此处对“道法自然”的阐释,尤其与现代生态伦理学产生了奇妙的共振。 3. 法家:技术的理性与人性的盲区 本书对法家思想的梳理,避免了将其脸谱化为残暴的代名词。重点分析了商鞅变法中“法、术、势”的系统性,强调法家是对春秋战国时期“治理效率”的终极理性回应。但随后,作者立刻将其置于伦理的审视之下,剖析了韩非子在构建理想国家机器时,如何系统性地排除了情感依赖与道德激励的变量,从而预设了其理论的内在脆弱性。 第二部分:诸子之争:权力边界与知识谱系的互动 第二部分将视角拉宽,探究了先秦诸子在思想竞争中如何塑造了彼此的论域,以及这种互动如何影响了后续中国政治文化的定型。 1. 墨家:功利主义的道德困境 对墨家“兼爱”与“非攻”的论述,是本书的一大亮点。作者援引了近现代西方功利主义的谱系,将墨子置于最早的系统性“最大幸福原则”实践者的位置。然而,重点剖析了墨家在面对“亲疏”这一人类基本情感结构时,其普适性逻辑所遭遇的现实困境。书中详细比对了墨家与儒家在处理国家财政开支与民间疾苦时的具体政策倾向,展示了两种意识形态的实用主义对决。 2. 阴阳五行:宇宙论基础对思维模式的制约 本章跨越了显性的政治哲学,进入了“隐形知识”领域。作者认为,先秦诸子学说之所以能够长期并存,与其背后共享的“宇宙生成论”基础密不可分。阴阳五行学说不仅是朴素的自然科学,更是构建了中国古代知识分子对“变化”、“平衡”和“周期性”的理解框架。书中展示了董仲舒如何将这种宇宙观“纳入”儒家体系,从而完成了对汉代思想的结构性整合。 第三部分:失落的对话与现代启示 最后一部分,是作者对先秦思想遗产的现代性反思。 作者指出,秦汉以后,由于大一统国家的建立,以“义利之辨”为核心的“百家争鸣”被简化为以儒家为主导的“意识形态定调”。这种定调在维持了数千年社会稳定性的同时,也导致了对其他思想资源——特别是法家的技术理性与墨家的社会工程学——的片面压抑或选择性继承。 书中提出的核心观点是:我们今日在处理社会治理、道德困境与个体价值时,所遇到的许多“新问题”,实际上是先秦诸子在特定历史节点上未能充分对话和整合的遗留课题。 例如,在讨论法治与人治的关系时,作者提炼出先秦的“治理模型”更接近于一种“德性支撑下的技术操作”,而非西方现代意义上的“程序正义”。理解这一点,对于我们反思当代制度设计具有深刻的借鉴意义。 结语: 本书以其严谨的学术态度和清晰的论证逻辑,为我们理解中华文明的思想基因提供了极具价值的参照。它不是一部历史教科书,而是一部关于“如何思考中国问题”的智力地图,旨在激发读者在经典与现实之间,重新建立起有效的、富有批判精神的连接。 --- (注:以上内容为《中华现代学术名著丛书》中某一册学术著作的详细介绍,内容涵盖先秦思想的文本解读、诸子学派间的比较分析,以及对现代治理的启示,完全独立于名为《通史新义》的著作。)

用户评价

评分

这部著作在整体气势上,给人一种磅礴大气之感,如同登高望远,将整个历史的走向尽收眼底。它所营造的宏大叙事氛围,似乎自带一种历史的厚重感和必然性,让人在阅读时油然而生一种对时间洪流的敬畏之情。这种史诗般的气质,得益于作者对时间跨度的精准把握和对关键转折点的深刻洞察。它不是零碎的片段拼凑,而是具有内在的张力与节奏,引领着读者穿越时空,体验历史的起伏跌宕。读完某一章节后,常常会感到心潮澎湃,仿佛参与了一场关于文明兴衰的深刻对话,留下的不仅仅是知识点,更是一种对人类文明进程的整体性认知和深层思考。

评分

这部作品在学术视野的广度和深度上,展现出了一种令人赞叹的平衡感。它没有局限于传统的政治史或帝王将相的叙事框架,而是巧妙地将社会结构、经济变迁乃至思想文化的演进熔铸一炉,构建了一个多维度的历史理解体系。我能感受到作者在研究过程中,对海量一手资料的消化与重构,并非简单的史料罗列,而是融入了极具现代性的历史观照。例如,书中对某个特定历史时期的社会心态变迁的描述,就极其细腻和精准,让人对当时的个体命运产生了强烈的共鸣。这种超越传统史学藩篱的探索精神,是这部著作最宝贵的地方之一,它让人意识到历史研究可以如此鲜活和立体,充满生命力,而非仅仅是陈旧的教条复述。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着实让人眼前一亮,厚重的函套散发出一种沉稳的书卷气,封面上烫金的字体在暖黄的灯光下熠熠生辉,透着一股不凡的学术品味。内页纸张的质感也十分考究,墨色印制清晰,排版疏朗有致,即便是长时间阅读也不会感到视觉疲劳。我特别喜欢它在细节处理上的用心,比如扉页上的手绘插图或是引言处的古朴字体,都让人感受到出版方对这套丛书的敬畏与热爱。虽然我还没有完全沉浸到具体的内容之中,但仅仅是捧读这本书,就已经获得了一种仪式般的满足感,仿佛触摸到了厚重的历史脉络。这种高标准的物理呈现,无疑为后续的精神探索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让人对书中的学识充满期待,愿意花时间去细细品味每一个字句的重量。这样的出版物,放在书架上本身就是一种装饰,更是一种对知识的尊重。

评分

从一个普通历史爱好者的角度来看,这部书的价值在于它提供了一种“重塑理解”的可能。很多我们自以为已经了解透彻的历史概念或阶段,在作者的梳理下,会忽然展现出全新的面貌和更深层次的内在联系。这种“豁然开朗”的感觉,是衡量一部优秀学术著作的重要标准。它不像某些入门读物那样肤浅迎合,也不像某些专业文献那样高深莫测,它精准地找到了学术深度与大众可读性之间的黄金分割点。在阅读过程中,我不得不时常停下来,回味作者提出的某个独到见解,并对照自己已有的知识储备进行对比修正。这种思维上的积极互动,极大地提升了阅读的价值感,让人觉得投入的时间是完全值得的。

评分

初翻阅这本大部头时,最先吸引我的是其行文的流畅性与逻辑的严密性。它似乎并非那种堆砌史料的枯燥记述,而是以一种清晰、富有洞察力的叙事方式展开,仿佛有一位睿智的长者在娓娓道来一个宏大而又精微的历史图景。作者在关键的历史节点上的判断,往往能一语中的,直抵问题的核心,避免了传统史学中常见的繁琐枝节的纠缠。这种行文风格带来的阅读体验是极其愉悦的,它让复杂的历史脉络变得触手可及,即便是初涉该领域的读者也能迅速抓住主线。我尤其欣赏作者在处理那些充满争议性的历史事件时所展现出的那种克制而又充满力量的分析,既不偏激,又不失深度,体现了极高的学术素养和历史责任感。这种叙事上的高超技巧,使得厚重的历史著作读起来毫无滞涩感。

评分

(四)考订之步骤

评分

冬宜读史。

评分

导言 历史研究法与社会科学

评分

第七章 事实之编比

评分

(二)社会科学——此名词之旧义——实在之意义——社会科学之性质

评分

读老庄宜河南腔。

评分

舟中宜读曾祺。

评分

第一章 史料之理论

评分

(一)断定事实之困难——实际上之解决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