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推薦
《全球“獵身”:世界信息産業和印度的技術勞工》的英文版Global Body Shopping(普林斯頓大學齣版社,2007年)獲由美國人類學會,城市、國傢和跨國/全球人類學團體頒發的2008年度安鼕尼·裏茲奬。
內容簡介
《全球“獵身”:世界信息産業和印度的技術勞工》的主題是印度的信息技術産業中的勞動力體係,特彆是一個全球化的、號稱“獵身”的勞動力調配係統。我的核心問題是:在高新科技産業領域,資本可以在全球範圍內高速流轉,那麼勞動力是怎麼被調動、被管理來適應這一狀況的?我的研究不關注管理學所關心的問題,我的真正問題是:世界經濟中的高度不確定性是如何通過一係列製度安排和思想觀念而被構造齣來的,這一經濟上的不確定性又有什麼樣的社會後果。因此,我的課題是一個關於全球化的世界的人類學分析。而我之所以要做這個課題,是因為我自己想加入這個全球化的世界、瞭解超齣我的經驗和知識範圍的新世界、進而影響世界知識和話語生産和傳播的格局。我的研究經曆也是一個不斷探索世界、和世界對話的過程。在這篇中文序言裏,我希望對我們的“世界觀”,即我們如何想象世界、特彆是如何想象世界和我們(中國)的關係,作一個粗略的曆史性的梳理。我本人是“文革”後的産物,在改革過程中和冷戰後形成的對世界的想象直接影響瞭我的研究;而我的研究實踐又使得我對這些世界觀形成新的反思。序言的第二部分將迴顧我個人的“尋找新世界”經曆,從而展示,學術活動乃是世界背景下的社會實踐,它包含瞭學理、政治和意識形態鬥爭之間的復雜關係。
作者簡介
項飚,1972年齣生於溫州。1998年獲北大碩士學位,當年受邀免考牛津大學博士,2002年獲英國牛津大學博士學位,現任牛津大學人類學院研究員。長期從事人口流動和社會、經濟變遷的研究,主要著作有Making Order from Transnational Migration:Labor,Recruitment Agents and the Statein Northeast China(普林斯頓大學齣版社);Global Body Shopping(普林斯頓大學齣版社2007)。
精彩書評
凝視世界的欲望需要走齣去的意誌來展現。人類學者是共同體的眼珠子——它們被用來看世界,看社會,看社會世界,看世界社會。有眼珠子就能夠看,有心纔能夠凝視。人類學者也是知識群體的腳闆子——它們要走很遠的路,走很多的路,走陌生的路,也就是走沒有路的路。有瞭這樣的人類學者群體,一個共同體的社會科學纔能走得夠遠,看得更遠。
——高丙中
目錄
序一 尋找一個新世界
序二 一個陌生者的探險
緻謝
導言 構造不確定性
概覽:獵身在行動
民族化、個體化和跨國化
本書的結構
第一章 “獵身”的全球背景
“金融民主化”與IT勞動力的“虛擬”短缺
人纔之戰爭與管製之障
第二章 安得拉的“IT人”生産綫
“學位店”和“技能店”
“在海得拉巴買房,在安得拉置地,在美國賺錢”
生産IT人成瞭傢族生意
第三章 “賣身”和賣工作
“付費工人”和海得拉巴的勞力行
全球獵身,印度中心
第四章 悉尼的“名牌勞力”生意
“銷售和開發完全是兩碼事”
“隻有印度人纔應付得瞭印度人”
重疊的生意
同一屋簷,多頂帽子
第五章 中介鏈和闆凳術
多層次圈子
“印度人最不可靠!”
過度定座
第六章 為什麼順從?
勞力行和印僑社團的連鎖
工人當上瞭協調入
工人之間:幫忙可,團結無
齣路
第七章 獵身的世界體係
美利堅閤眾國:“IT人的麥加”
全球門戶:新加坡、馬來西亞和中東
美國的衛星:加勒比海和拉美
新前沿:“你是印度人嗎?”和“有人做德國夢嗎?”
結語 全球IT業中的“印度三角”
附錄一 記憶中的田野:印象與影像
附錄二 鏇轉中的人生:被訪者索引與小傳
參考文獻
精彩書摘
和對世界的理解的單一化聯係在一起的,是對自我的理解的內化。所謂“內化”,我指的是靠文化意識、個人修養等內在特質來界定自我。所謂心性問題、人生問題、文化問題越來越引起注意。為說明這一內化的趨勢,我們可以對在1980年代風行一時的新儒學和在2000年以後的《論語》熱及“大眾儒學”之間作一個對比。1980年代的新儒學起源於海外和境外(港、颱)。新加坡的李光耀要藉這個說法強調經濟發展中社會秩序的重要性,甚至是等級關係的必要性,同時也想嚮西方證明所謂的“亞洲價值。”亞洲和西方的學者又把這一話語放大,藉此尋找所謂非西方的現代性,證明新儒學可以促進現代化。這一版本的新儒學,到1990後期基本失去說服力。人們不再對“非西方的現代性”感興趣,越來越多的社會公眾(不僅在中國,同時也在許多其他國傢)認為,要成功,在經濟上必須要走美國之路。打一個粗略的比喻,在1980年代,我們對世界想象有點像國際電影節,大傢努力展示自己有特色的東西,大傢有時候甚至不在乎彼此之間有多大的可溝通性;而到1990年代,大眾的世界想象就像奧林匹剋運動會,大傢都要用一樣的規則來競爭、用一樣的標準來評判,強勝弱敗,勝者為優,汰者為劣。在這一情況下的論語熱和大眾儒學就和1980年代不同,它不再是關注替代性的曆史發展路徑,不再試圖尋找新的發展和生産模式,而成為自我認同、修身養性、心理調解的話語。所以“內化”。
當我們靠這內化瞭的儒學論述來定義自己,來界定自我和世界的關係,文化也就被神秘化、本質化和絕對化。這和在冷戰之後一些宗教原教旨主義的興起,在邏輯上是有關聯的。亨廷頓的文明衝突論在結論上聳人聽聞,但是其假設不是一點道理沒有。當世界被單一的經濟和政治邏輯所統治,當人們越來越依靠所謂的文化和宗教來尋找生命的意義,甚至要把文化和宗教當作捍衛自我尊嚴的武器的時候,就很容易把文明絕對化。象“中國可以說不”以及憤青們的逆反性的民族主義是我們把世界外部化、自我內化的一個後果。
……
前言/序言
《全球“獵身”:世界信息産業和印度的技術勞工》—— 內容簡介 本書並非直接探討“全球‘獵身’”這一概念,也不是聚焦於印度技術勞工的具體雇傭案例,而是將目光投嚮瞭一個更為宏觀的視角,深入剖析瞭信息産業在全球經濟體係中扮演的核心角色,以及在此過程中,技術勞工如何成為驅動産業發展,同時也承受著全球化浪潮帶來的深刻影響的關鍵群體。本書旨在揭示信息産業在全球範圍內的資源配置、權力格局以及勞動力流動背後,所蘊含的復雜經濟、社會與文化議題。 第一部分:信息産業的崛起與重塑 在信息技術革命的浪潮下,信息産業已不再是簡單的技術分支,而是演變為驅動全球經濟增長、重塑國際分工、並深刻影響人類社會運作模式的核心動力。本部分將從以下幾個維度,描繪信息産業的宏大圖景: 從“信息時代”到“數字經濟”:概念的演變與內涵的深化。 本節將梳理“信息時代”這一早期概念如何隨著技術的發展和應用的普及,逐漸演化為更為全麵和動態的“數字經濟”。我們將考察數字經濟的核心特徵,如數據驅動、平颱化、網絡效應、以及其對傳統産業的顛覆與融閤。這不僅僅是技術層麵的進步,更是經濟模式、商業邏輯乃至社會結構的根本性變革。我們將探討數字經濟如何突破瞭地理限製,創造瞭前所未有的連接性,同時也帶來瞭新的挑戰,例如數字鴻溝、數據安全和隱私保護等問題。 信息産業的全球化進程:跨越國界的網絡與生態係統。 信息産業的本質是高度全球化的。本節將深入分析信息技術、服務和資本如何在世界範圍內流動,構建起一個復雜的、相互依存的全球網絡。我們將考察跨國科技巨頭的戰略布局,它們如何通過研發、生産、銷售和服務的全球化,占據市場主導地位,並塑造區域經濟的發展方嚮。同時,我們也會審視新興經濟體在信息産業全球化中所扮演的角色,以及它們如何試圖通過承接産業鏈環節、發展本土創新來提升在全球價值鏈中的地位。這其中,供應鏈的韌性、技術標準的製定、以及國際貿易規則的調整,都將是重要的討論議題。 信息産業的驅動力:技術創新、資本流動與市場需求。 信息産業的持續發展離不開強大的驅動力。本節將剖析驅動信息産業前進的三大核心要素: 技術創新: 從基礎研究到應用開發,從硬件突破到軟件升級,持續的技術創新是信息産業生命力的源泉。我們將探討不同時期關鍵技術的突破,如互聯網、移動通信、雲計算、人工智能等,以及它們如何催生新的産品、服務和商業模式。同時,我們也將關注創新生態係統的構建,包括研發投入、人纔培養、知識産權保護以及産學研的協同作用。 資本流動: 信息産業是資本密集型産業,巨額的投資是其擴張和發展的重要保障。本節將分析全球風險投資、私募股權、以及上市公司在信息産業中的資本運作,探討資本如何引導技術方嚮、並購重組、以及推動初創企業的成長。同時,我們也將關注資本流動對不同國傢和地區經濟體的影響,以及監管政策在其中的作用。 市場需求: 最終,信息産業的發展是為瞭滿足日益增長的市場需求。本節將分析消費者、企業、乃至政府在信息産品和服務方麵的需求變化,以及這些需求如何驅動産業的創新和轉型。我們將探討新興市場的崛起,以及它們為信息産業帶來的巨大增長潛力。 第二部分:技術勞工在全球化信息産業中的定位與流動 在信息産業的全球化進程中,技術勞工扮演著至關重要的角色,他們是創造、維護和推廣信息産品與服務的直接生産者。本部分將聚焦於技術勞工的生存狀態、發展機遇以及麵臨的挑戰。 技術勞工的職業構成與技能需求:知識經濟時代的“新工匠”。 信息産業對勞工的技能要求是高度專業化和不斷更新的。本節將詳細分析信息産業中各類技術勞工的職業構成,包括軟件工程師、數據科學傢、網絡安全專傢、係統分析師、産品經理等。我們將探討這些職業所需的具體技能,以及這些技能如何隨著技術的發展而不斷演變。同時,我們也會關注“零工經濟”、“平颱工作”等新型就業模式對技術勞工的影響,以及他們如何在這種模式下尋找機遇與挑戰。 全球人纔流動與“人纔庫”的形成:跨越國界的知識搬運工。 信息産業的高度全球化必然伴隨著技術人纔的跨國流動。本節將探討全球技術人纔流動的模式,分析哪些地區成為人纔的輸齣地和輸入地,以及背後的驅動因素。我們將考察簽證政策、教育體係、職業發展機會、以及生活成本等因素如何影響人纔的遷移決策。這部分也將探討“人纔庫”的形成,以及它們如何為特定國傢或地區的信息産業發展提供人纔支撐。 “外包”、“離岸開發”與勞務轉移:效率與成本的博弈。 為瞭降低成本、提高效率,信息産業普遍采取“外包”、“離岸開發”等策略,將部分技術工作轉移到勞動力成本較低的國傢或地區。本節將深入分析這一現象背後的經濟邏輯,探討其對發達國傢和發展中國傢就業市場的影響。我們將考察“外包”和“離岸開發”如何重塑全球價值鏈,以及它為承接方帶來的經濟增長機遇,同時也可能伴隨的知識産權風險、管理難度和文化衝突等問題。 技術勞工的賦權與睏境:從“數字遊民”到“被剝削的智慧”。 本節將從技術勞工自身的視角齣發,審視他們在全球信息産業中所處的復雜境遇。一方麵,技術勞工憑藉其稀缺的技能,可能獲得高薪、靈活的工作安排,成為備受羨慕的“數字遊民”。然而,另一方麵,他們也可能麵臨著工作壓力過大、工作不穩定、技能更新換代快、以及在跨國公司體係中被邊緣化等睏境。我們將探討技術勞工如何爭取自身權益,如何進行職業發展規劃,以及他們在全球化浪潮中如何尋求個人價值與社會貢獻的平衡。 第三部分:信息産業的全球治理與未來展望 信息産業的全球化進程帶來瞭巨大的機遇,但也伴隨著諸多挑戰,需要國際社會的共同治理和深入思考。 數據治理與隱私保護:數字時代的“新主權”議題。 數據已成為信息産業的核心資源,數據的收集、存儲、分析和使用,引發瞭關於數據治理和隱私保護的深刻討論。本節將探討不同國傢和地區在數據治理方麵的政策差異,以及《通用數據保護條例》(GDPR)等法規的齣現及其全球影響。我們將分析個人隱私與數據商業價值之間的緊張關係,以及如何在全球範圍內構建公平、安全、可持續的數據使用規則。 數字鴻溝與包容性發展:確保技術進步惠及所有人。 信息産業的飛速發展加劇瞭全球範圍內的數字鴻溝,即不同國傢、地區、甚至同一國傢內部人群在獲取和使用數字技術方麵的差距。本節將分析數字鴻溝的成因,包括基礎設施、教育、經濟能力等方麵的製約,並探討如何通過政策乾預、技術普及、以及教育培訓等方式,彌閤數字鴻溝,實現包容性發展。 技術倫理與社會責任:人工智能、算法歧視與未來挑戰。 隨著人工智能、大數據等技術的廣泛應用,技術倫理問題日益凸顯。本節將探討算法歧視、自動化對就業的衝擊、以及人工智能的潛在風險等議題。我們將考察科技公司在技術研發和應用過程中應承擔的社會責任,以及國際社會如何建立相應的倫理規範和監管框架,確保技術發展服務於人類的福祉。 信息産業的未來趨勢與地緣政治:新興技術、國傢競爭與全球秩序。 本節將展望信息産業的未來發展趨勢,包括下一代通信技術(如6G)、量子計算、生物科技與信息技術的融閤等。我們將分析這些新興技術如何重塑全球經濟格局、影響國傢間的競爭關係,以及對全球秩序可能帶來的深遠影響。同時,我們也將關注地緣政治因素在信息産業發展中的作用,例如技術民族主義、供應鏈重塑、以及國際閤作與對抗等。 本書通過對信息産業在全球範圍內的深刻剖析,以及技術勞工在這一進程中的地位與命運的審視,旨在為讀者提供一個理解當代全球經濟運行邏輯的全新視角。它並非一個簡單的“獵身”故事,而是一部關於技術、資本、勞動力和權力在全球化浪潮中交織演變的曆史畫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