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0-1949中医期刊医案类文论类编:专栏医案2

1900-1949中医期刊医案类文论类编:专栏医案2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王咪咪 编
图书标签:
  • 中医
  • 医案
  • 期刊文献
  • 中华医学史
  • 1900-1949
  • 医学史
  • 传统医学
  • 医论
  • 文论
  • 医学研究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学苑出版社
ISBN:9787507739657
版次:1
商品编码:10978048
包装:平装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2-02-01
页数:439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1900-1949中医期刊医案类文论类编:专栏医案2》所收录内容为1900年~1949年间,中医期刊以专题栏日形式固定下来所登载的医案。其中多是一些名中医连载自己的临证体会、方药运用,或是由名中医主持,整理、评注前人的一些优秀医案。这类医案中多能集中体现一砦医家的辨证特点、临证心得等多方面的经验。就某种意义上讲,专栏栏日是期刊中更为成熟、稳定、具有相当质量的内容,多能给读者带来中医临证诊病多方位的体会和收获。

内容简介

   《1900-1949中医期刊医案类文论类编:专栏医案2》所收录的内容是限定在1900年~1949年之间各类中医期刊以专题栏目形式固定下来所登载的医案内容,分一、二两册出版。
   本书并不像《名医医案》那样凡是那一时期的中医期刊都在收录之例,而是考虑到本集的医案特点是多连载,而那五十年又是社会动荡、中医发展艰难的五十年,很多中医期刊是创刊后一、两期就会因各种原因而中断,就算是坚持下来的又会因近百年来的各种社会变动而因保存困难变得参差难齐,因此,我们从近百种中医期刊中选定十几种现存较完整、影响较大的中医期刊作为资料来源,包括1922年发刊的《中医杂志》、曾发刊100多期的《医界春秋》、至今完整保存的《三三医报》、《神州国医学报》等。其中连载时间极长的医案连载几年,有数万字,如《思补山房医案》、《马征君医案》、《临床一得录》等。本集所收录的《谦斋医案》、《思补山房医案》(即丁甘仁医案)、《马征君医案》等,在建国后的出版物中也可看到同名医案,但因不同整理者、不同时间所集,其内容也有不同侧面的强化。本书所登载的,是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在期刊上连载的医案,读者阅读时要从此基点出发。在第一册的《名医医案》中亦曾引用《马征君妇科医案》、《马征君疮疡医案》,但与此次所录所取的内容在时间和期刊方面则完全不同,并非重复录用。
   《1900-1949中医期刊医案类文论类编:专栏医案2》所录医案或是著名医家自己的临证经验、辨证总结,或是总结推荐前人医案并加以评注,使医案的可读性更强;或是分类明确,典型医案的罗列;或是临诊即兴体会,无任何分类,有着十足的临诊感,颇值得一读。

作者简介

王咪咪,副研究员。曾任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国医史文献研究所文献室主任,兼任中华中医药学会文献学会委员、中国药学会药史分会委员、北京中医药学会基础理论分会秘书,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中医文献研究。参与国家新闻出版署课题《中华大典。药学分典》的编纂工作,任副主编;参与国家科技部在研课题《海外回归中医善本古籍的电子版保存》;主持国家中医药管理局2004年中标课题:1949年前中医期刊及相关文献的收集研究与数据库的建立等项目。主编、副主编或编委编著的学术著作有:《全国中医图书联合目录》、《敦煌古医籍考释》、《本草纲目索引》、《唐容川医学全书》、《二十世纪初中医名家医学文集丛编》等三十余部。发表论文四十余篇。

目录

生春医馆验案
守素斋验案
退思轩治验
藻潜医案
连庐验案
守拙医庐验案
衷景医案
植林医庐验案
吴氏医案
医案择录
王九峰医案
珠溪陈征君医案
张千里医案
姚啸岗医案
I临证笔录
临床验案
验案六则
桂馨庐医案
灵兰书室医案
孟河黄体仁先生医案
马征君医案
凌晓五医案
临床一得录
选编索引
著者名录
引录期刊

前言/序言


《近代中医医案文论精粹:1900-1949》 卷二:专栏医案 本书系“1900-1949中医期刊医案类文论类编”的第二卷,专注于收录整理近代百余年中医药期刊中具有代表性的专栏医案。此卷不仅是对那个时代中医临床实践的细致呈现,更是对中医师临床思维、辨证施治、用药经验的深度挖掘与系统梳理。 时代背景与文献价值 1900年至1949年,是中国近代史上风云变幻的时期。在政治、经济、文化巨变的背景下,传统中医也经历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与变革。一方面,西方医学的传入带来了冲击,学界内外对中医的存废产生了激烈的争论;另一方面,正是在这样的环境中,中医的生命力得到了顽强的展现。众多中医药期刊应运而生,成为中医界交流思想、传承经验、保存文献的重要平台。 本书所辑录的专栏医案,大多出自当时的知名医家之手,发表于《中国医报》、《药学报》、《新医药杂志》、《医学报》、《中医杂志》等多种权威刊物。这些专栏,或是由特定医家长期撰写,系统阐述其学术思想与临床心得;或是围绕某一特定病种、某一类病症,由多位名医轮流或集体撰稿,展现出不同流派、不同角度的治疗方案。因此,这批医案不仅具有极高的学术价值,更蕴含着丰富的历史信息,是研究近代中医发展演变、辨证论治体系、临床用药规律不可或缺的珍贵史料。 内容构成与特色 本卷“专栏医案”的编排,力求系统性与条理性。在遵循时间顺序与期刊归属的基础上,我们着重体现了以下几个方面的特色: 名医经验集萃: 汇集了当时一批享誉海内外的中医学家的临床案例。这些医家,无论是悬壶济世的老中医,还是在近代医学教育领域崭露头角的学者,他们的医案都经过了临床实践的检验,蕴含着深厚的功底和独到的见解。通过阅读这些案例,读者可以直观地感受到名医大家是如何辨识病机、制定治则、遣方用药的。 病证诊疗精要: 许多专栏集中探讨了当时常见多发疾病的治疗。例如,对肺结核、霍乱、伤寒等当时威胁人民健康的重大疫病,医家们是如何运用中医理论进行辨治的;对于内科、妇科、儿科、外科等常见病,则呈现了丰富多样的治疗经验。这为后人研究特定病症的中医治疗提供了宝贵的参照。 方药运用典范: 医案中的方剂组成、剂量变化、加减运用,都是作者多年临床经验的结晶。本书对原始医案进行了忠实的呈现,力求保留最真实的用药细节,便于读者深入理解方剂的配伍原理和药物的功效。部分医案还附有作者对选方用药的详细论述,进一步阐明了其临床思路。 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专栏医案的独特之处在于,它们往往不仅仅是罗列病案,而是将临床实践与中医理论紧密结合。医家们在阐述病案的同时,常常会引经据典,分析病机,解释治法,论述方义,将理论融于实践,使得医案更具说服力和启发性。 学术流派的印记: 近代中医界并非铁板一块,而是存在不同的学术流派和治疗风格。通过对不同期刊、不同医家医案的比较阅读,读者可以清晰地感受到当时学术争鸣的氛围,以及不同学术思想在临床实践中的体现。 编纂原则与读者收益 本书的编纂遵循严谨求实的原则,力求最大程度地还原史料的原貌,同时对原文中的错讹进行了必要的校勘。在文字的呈现上,我们尽可能保持了原文的风貌,力求让读者感受到原汁原味的历史信息。 本卷“专栏医案”的读者群体广泛,包括但不限于: 中医药院校师生: 为教学研究提供了丰富的临床实例和学术资源。 中医临床工作者: 借鉴名医经验,提升临床辨证论治和用药水平。 中医药研究人员: 深入了解近代中医发展史,为中医现代化研究提供史料支持。 对中国传统医学感兴趣的广大读者: 感受中医的魅力,理解中医的智慧。 阅读本卷,读者将能够: 1. 深入了解近代名医的临床思想与学术成就。 2. 掌握不同病症在中医治疗中的辨证要点与治疗策略。 3. 学习辨识方剂的配伍精髓与灵活运用。 4. 体悟中医理论与临床实践相结合的艺术。 5. 感受近代中医在时代变迁中的生命力与发展轨迹。 《近代中医医案文论精粹:1900-1949》卷二“专栏医案”,是一扇通往近代中医临床智慧宝库的窗口,期待与广大中医爱好者和研究者共同探索,传承与发展这份宝贵的文化遗产。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价值,在我看来,并不仅仅在于它收录了多少具体的医案,更在于它提供了一个观察中医发展脉络的窗口。1900-1949这个时期,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段风云激荡的岁月,也是中医发展史上一个充满变革与挑战的阶段。从这本《专栏医案2》中,我看到了不同流派、不同地域的中医是如何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既坚守传统,又试图革新。那些医案,虽然篇幅不一,但都承载着宝贵的临床经验,有些是针对当时常见的疑难杂症,有些则是对经典方剂的灵活运用。而穿插其中的文论,则为这些医案提供了理论上的支撑和历史语境的解读。读完之后,我不仅对当时的医术有了初步的了解,更对中医的“活”有了切身的体会——中医并非一成不变的教条,而是在实践中不断演变、发展的生命体。

评分

翻开这本《1900-1949中医期刊医案类文论类编:专栏医案2》,仿佛穿越了时空,亲身走进那个百家争鸣、中医蓬勃发展又面临挑战的年代。书名虽然略显学术,但内容却充满了鲜活的临床实践和深刻的理论思辨。我尤其欣赏其中对具体医案的梳理和分析,那些来自不同名家、针对不同病症的诊疗记录,不仅展现了中医辨证论治的精髓,更折射出当时医者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和创新的精神。读着那些详细的病程记录,从脉象、舌象到症候的层层剖析,再到方药的精心调配,我仿佛能听到老中医们在案前低语,感受他们对生命的敬畏和对病患的关切。文论部分则更为开阔,探讨了中医理论在当时的传承与发展,以及如何应对西医冲击下的生存之道。这些文字不仅仅是历史的记录,更是对中医智慧的传承和对未来发展的启示,让我对中医的博大精深有了更深的认识。

评分

作为一名对中医理论和实践都颇感兴趣的读者,我对于《1900-1949中医期刊医案类文论类编:专栏医案2》这本书的评价,可以用“受益匪浅”来概括。书中精选的医案,不仅仅是病与药的简单罗列,而是蕴含着中医深刻的哲学思想和临床智慧。我尤其欣赏那些对病机阐释得鞭辟入里的分析,以及对症下药、灵活变通的用药思路,这些都为我理解中医的辨证论治提供了生动的范例。文论部分则如同点睛之笔,从历史、理论、社会等多个维度,为我们解读了那个特定时期中医的发展轨迹。它让我们看到,中医并非一成不变的古老技艺,而是在不断地吸收、融合、创新中发展壮大的。这本书,让我对中医的理解,从书本走向了鲜活的现实,充满了学习和探索的动力。

评分

我一直对中医的历史演变充满好奇,而这本《1900-1949中医期刊医案类文论类编:专栏医案2》,恰好满足了我这份探索欲。书中的医案,宛如一个个生动的案例,勾勒出那个时期中医治疗疾病的图景。我惊喜地发现,许多医案中记载的病症和治疗方法,即便在今天看来,依然具有很高的参考价值。更让我感到钦佩的是,文论部分对于当时中医界思想碰撞的记录,那些关于中西医结合的讨论,关于中医现代化进程的探索,都让我对那个时代的知识分子充满了敬意。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医案汇编,更是一部反映中医在历史变革中顽强生命力的史书,它让我更加坚信,中医的智慧是跨越时空的,值得我们去深入挖掘和传承。

评分

这本《1900-1949中医期刊医案类文论类编:专栏医案2》给我带来的最直观的感受,便是那份沉甸甸的历史厚重感。阅读其中的医案,仿佛亲临那个年代的诊室,与那些历经岁月洗礼的名老中医“面对面”交流。每一份医案都是一次中医智慧的结晶,从病因病机的细致分析,到辨证施治的严谨论述,再到方药的剂量和加减变化,都展现了当时中医的临床水平。我尤其喜欢那些篇幅较长的医案,里面不仅有诊疗过程,还有医者对病情的深入思考和对治疗效果的评估,这对于我们后学者来说,是无价的学习材料。而文论部分,则从更宏观的层面梳理了当时中医的发展方向和理论争鸣,有助于我们理解那个时代中医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以及他们是如何在时代的洪流中保持中医的根基和活力。

评分

目录

评分

珠溪陈征君医案

评分

医痞 齐季格上校列传

评分

1900-1949中医期刊医案类文论类编:专栏医案2》所收录内容为1900年~1949年间,中医期刊以专题栏日形式固定下来所登载的医案。其中多是一些名中医连载自己的临证体会、方药运用,或是由名中医主持,整理、评注前人的一些优秀医案。这类医案中多能集中体现一砦医家的辨证特点、临证心得等多方面的经验。就某种意义上讲,专栏栏日是期刊中更为成熟、稳定、具有相当质量的内容,多能给读者带来中医临证诊病多方位的体会和收获。

评分

中医临证参考书,太实用了。

评分

现在的医学期刊不堪入目,民国时的都是实实在在的东西

评分

I临证笔录

评分

引录期刊

评分

1900-1949中医期刊医案类文论类编:专栏医案2》所收录内容为1900年~1949年间,中医期刊以专题栏日形式固定下来所登载的医案。其中多是一些名中医连载自己的临证体会、方药运用,或是由名中医主持,整理、评注前人的一些优秀医案。这类医案中多能集中体现一砦医家的辨证特点、临证心得等多方面的经验。就某种意义上讲,专栏栏日是期刊中更为成熟、稳定、具有相当质量的内容,多能给读者带来中医临证诊病多方位的体会和收获。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