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本书的价值,在我看来,并不仅仅在于它收录了多少具体的医案,更在于它提供了一个观察中医发展脉络的窗口。1900-1949这个时期,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段风云激荡的岁月,也是中医发展史上一个充满变革与挑战的阶段。从这本《专栏医案2》中,我看到了不同流派、不同地域的中医是如何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既坚守传统,又试图革新。那些医案,虽然篇幅不一,但都承载着宝贵的临床经验,有些是针对当时常见的疑难杂症,有些则是对经典方剂的灵活运用。而穿插其中的文论,则为这些医案提供了理论上的支撑和历史语境的解读。读完之后,我不仅对当时的医术有了初步的了解,更对中医的“活”有了切身的体会——中医并非一成不变的教条,而是在实践中不断演变、发展的生命体。
评分翻开这本《1900-1949中医期刊医案类文论类编:专栏医案2》,仿佛穿越了时空,亲身走进那个百家争鸣、中医蓬勃发展又面临挑战的年代。书名虽然略显学术,但内容却充满了鲜活的临床实践和深刻的理论思辨。我尤其欣赏其中对具体医案的梳理和分析,那些来自不同名家、针对不同病症的诊疗记录,不仅展现了中医辨证论治的精髓,更折射出当时医者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和创新的精神。读着那些详细的病程记录,从脉象、舌象到症候的层层剖析,再到方药的精心调配,我仿佛能听到老中医们在案前低语,感受他们对生命的敬畏和对病患的关切。文论部分则更为开阔,探讨了中医理论在当时的传承与发展,以及如何应对西医冲击下的生存之道。这些文字不仅仅是历史的记录,更是对中医智慧的传承和对未来发展的启示,让我对中医的博大精深有了更深的认识。
评分作为一名对中医理论和实践都颇感兴趣的读者,我对于《1900-1949中医期刊医案类文论类编:专栏医案2》这本书的评价,可以用“受益匪浅”来概括。书中精选的医案,不仅仅是病与药的简单罗列,而是蕴含着中医深刻的哲学思想和临床智慧。我尤其欣赏那些对病机阐释得鞭辟入里的分析,以及对症下药、灵活变通的用药思路,这些都为我理解中医的辨证论治提供了生动的范例。文论部分则如同点睛之笔,从历史、理论、社会等多个维度,为我们解读了那个特定时期中医的发展轨迹。它让我们看到,中医并非一成不变的古老技艺,而是在不断地吸收、融合、创新中发展壮大的。这本书,让我对中医的理解,从书本走向了鲜活的现实,充满了学习和探索的动力。
评分我一直对中医的历史演变充满好奇,而这本《1900-1949中医期刊医案类文论类编:专栏医案2》,恰好满足了我这份探索欲。书中的医案,宛如一个个生动的案例,勾勒出那个时期中医治疗疾病的图景。我惊喜地发现,许多医案中记载的病症和治疗方法,即便在今天看来,依然具有很高的参考价值。更让我感到钦佩的是,文论部分对于当时中医界思想碰撞的记录,那些关于中西医结合的讨论,关于中医现代化进程的探索,都让我对那个时代的知识分子充满了敬意。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医案汇编,更是一部反映中医在历史变革中顽强生命力的史书,它让我更加坚信,中医的智慧是跨越时空的,值得我们去深入挖掘和传承。
评分这本《1900-1949中医期刊医案类文论类编:专栏医案2》给我带来的最直观的感受,便是那份沉甸甸的历史厚重感。阅读其中的医案,仿佛亲临那个年代的诊室,与那些历经岁月洗礼的名老中医“面对面”交流。每一份医案都是一次中医智慧的结晶,从病因病机的细致分析,到辨证施治的严谨论述,再到方药的剂量和加减变化,都展现了当时中医的临床水平。我尤其喜欢那些篇幅较长的医案,里面不仅有诊疗过程,还有医者对病情的深入思考和对治疗效果的评估,这对于我们后学者来说,是无价的学习材料。而文论部分,则从更宏观的层面梳理了当时中医的发展方向和理论争鸣,有助于我们理解那个时代中医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以及他们是如何在时代的洪流中保持中医的根基和活力。
评分目录
评分珠溪陈征君医案
评分医痞 齐季格上校列传
评分1900-1949中医期刊医案类文论类编:专栏医案2》所收录内容为1900年~1949年间,中医期刊以专题栏日形式固定下来所登载的医案。其中多是一些名中医连载自己的临证体会、方药运用,或是由名中医主持,整理、评注前人的一些优秀医案。这类医案中多能集中体现一砦医家的辨证特点、临证心得等多方面的经验。就某种意义上讲,专栏栏日是期刊中更为成熟、稳定、具有相当质量的内容,多能给读者带来中医临证诊病多方位的体会和收获。
评分中医临证参考书,太实用了。
评分现在的医学期刊不堪入目,民国时的都是实实在在的东西
评分I临证笔录
评分引录期刊
评分1900-1949中医期刊医案类文论类编:专栏医案2》所收录内容为1900年~1949年间,中医期刊以专题栏日形式固定下来所登载的医案。其中多是一些名中医连载自己的临证体会、方药运用,或是由名中医主持,整理、评注前人的一些优秀医案。这类医案中多能集中体现一砦医家的辨证特点、临证心得等多方面的经验。就某种意义上讲,专栏栏日是期刊中更为成熟、稳定、具有相当质量的内容,多能给读者带来中医临证诊病多方位的体会和收获。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