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代史料笔记丛刊·清代史料笔记:清秘述闻三种(套装上中下册)

历代史料笔记丛刊·清代史料笔记:清秘述闻三种(套装上中下册)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清] 法式善 等 编,张伟 校
图书标签:
  • 清史
  • 史料笔记
  • 清代
  • 历史
  • 文献
  • 古籍
  • 丛书
  • 秘闻
  • 述闻
  • 套装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华书局
ISBN:9787101017427
版次:1
商品编码:11003783
品牌:中华书局
包装:平装
丛书名: 历代史料笔记丛刊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1982-05-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1035
套装数量:3
字数:747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历代史料笔记丛刊·清代史料笔记:清秘述闻三种(套装上中下册)》是“清代史料笔记丛刊”中的一种,全书分上、中、下三册,合《清秘述闻》、《清秘述闻续》、《清秘述闻再续》而成。《清秘述闻》为清法式善所撰,是记载清代科举考试的专著,其乡、会考官类和同考官类,记载了清初顺治至嘉庆年间历科考官、试题及省、会殿元的姓氏籍贯出身等,学政类记叙清代各省学政一职的演变及其姓名、字号、籍贯、出身、任职时间等。该书记载截至嘉庆四年,因此后人又作《清秘述闻续》和《清秘述闻再续》,两书体例均如前,所叙时间分别为嘉庆五年至光绪十三年、光绪十四年至光绪三十年。

内页插图

目录

清秘述闻
清秘述闻续
清秘述闻再续
附字号、人名索引

精彩书摘

高去奢字尔逊,直隶宁晋人,前丁丑进士,顺治二年任。上江。
陈昌言字道庄,山西泽州人,前甲戍进士,顺治二年任。下江。
魏管字昭华,山东寿光人,前丁丑进士,顺洽四年任。上江。
苏铨字次公,直隶交河人上刖丁丑进士,顺治四年任。下江。
李嵩阳字云增,河南封邱人,前庚午举人,顺治六年任。上江。
李荫字峩居,河南永城人,顺治丙戌进士,六年任。下江。
杨义字昆岳,山西洪洞人,前戊辰进士,顺治九年任。通省。
内院
蓝润字海重,山东郎墨人,顺治丙戌造士,十年任。上江。
石申字仲生直隶滦州人,顺洽丙戌进士,十年任。下江。
提学道
李来泰字石台,江西临川人,顺治壬辰进土,十二年任。上江。
张能麟字瑞庵,顺天大兴人,顺治丁亥进士,十三年任。下江。
王同春字石幢,山西沁水人,顺洽丙戌进士,十六年任。上江。
胡在恪字念蒿,湖广江陵人,顺治乙未进士,十六年任。下江。
孙荫骥字清溪,福建南安人,顺治乙未进士,康熙元年任。以下通省。
梁儒字宗洙,漠军镶白旗人,顺治乙未进士,康熙四年任。
简上字文选,四川巴县人,顺治辛卯举人,康熙七年任。
虞二球字天玉,浙江定海人,顺治戊戌进士,康熙十二年任。
解几贞字兰石,陕西韩城人,顺洽壬辰进土,康熙十三年任。
邵佳节字全儒,浙江富阳人,顺治乙未进士,康熙十五年任。
刘果字木斋,山东诸城人,顺治己亥进士,康熙十八年任。
田雯字纶霞,山东德州人,康熙甲辰进士,十九年任。
赵仑字阅仙,山东莱阳人,顺治戊戌进土,康熙二十一年任
……

前言/序言


《清秘述闻三种》是清代史料笔记的精选集,收录了三部具有代表性的史料笔记,它们分别是《清秘述闻》、《清秘述闻续编》和《清秘述闻三编》。这套丛刊的出现,极大地丰富了我们了解清代历史的视角,为史学研究提供了宝贵的原始资料。 《清秘述闻》 《清秘述闻》成书于清代乾隆年间,作者为内务府总管、功勋卓著的太监李玉。作为一名在皇宫近距离观察宫廷生活、处理各项事务多年的内廷供奉,李玉的视角尤为独特。他的笔记并非是宏大的史书叙述,而是以一种更为细腻、生动的笔触,记录了乾隆皇帝日常生活中的点滴,以及皇宫内部的运作机制、人事变动、典章制度的细节。 书中涉及的内容极为广泛,从皇帝的起居饮食、衣着服饰,到他的游猎、宴饮、祭祀活动,再到后宫妃嫔的起居、宫廷的各种庆典和仪式,都有着详尽的描述。李玉作为内务府的负责人,对宫廷的各项开支、物品的购置、人员的调度有着第一手的掌握,因此他的记录,在经济史、社会史方面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例如,书中会详细记载皇帝某次出行所需的随从人员、马匹数量、携带的器物,以及为此所花费的银两。这些看似琐碎的细节,却能勾勒出当时宫廷庞大而精密的运转体系。 更重要的是,《清秘述闻》打破了传统史书“述而不作”的局限,虽然是笔记形式,但其中蕴含着作者对许多事件的观察和思考。例如,对于某些官员的任免,他可能从旁观者的角度,记录下其背后的原因,或者宫廷内部对某些人事变动的议论。对于某些政策的执行,他可能也会记录下执行过程中的困难,以及对民生的影响。这些记录,为我们理解清代统治阶层的决策过程,以及政策在执行中的实际效果,提供了重要的线索。 此外,书中还穿插记录了一些宫廷中的轶事、传闻,以及一些重要的历史事件的幕后花絮。这些内容虽然不一定完全符合史书的严谨性,但却能够展现出当时宫廷的真实气氛,以及人物的真实性情。对于研究清代宫廷文化、社会风貌,以及一些著名历史人物的真实形象,都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清秘述闻》的语言风格朴实无华,却又生动传神,仿佛将读者带回到了那个时代,亲眼目睹了皇宫的日常。它弥补了许多正史的不足,以一种“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将历史的细节呈现在读者面前。 《清秘述闻续编》 《清秘述闻续编》是在《清秘述闻》的基础上,对内容进行的补充和扩展。其作者通常认为是继承了李玉的衣钵,或是对前作进行了增补,其目的在于进一步完善宫廷史料的记录。续编在内容上,继承了前编的特点,继续聚焦于乾隆及之后的宫廷生活,但可能在叙述的广度和深度上有所拓展。 续编在记录宫廷日常的基础上,可能会更加侧重于一些重要的政治事件的发生过程,以及其中涉及到的宫廷内部的权力斗争和人事关系。例如,对于某次重要的朝会,或者某位重臣的起复与贬黜,续编可能会提供更多细节,包括皇帝的态度、大臣们的反应、以及宫廷内部对此事的讨论。 在典章制度方面,续编也可能对前编的记录进行补充,或者记录下一些制度的演变和变化。例如,对于科举制度的某些环节,或者某些部门的职能调整,续编可能会提供更具体的信息,有助于研究清代的官僚体系和制度建设。 值得注意的是,续编的作者虽然可能没有像李玉那样拥有核心的职位,但其记录的价值依然不可忽视。因为作为史料笔记,它们往往是从不同的角度,记录下了官方史书可能忽略的细节。例如,一些民间关于宫廷的传闻,或是对某些事件的民间看法,也可能被收入其中,从而为我们提供一个更全面的历史图景。 《清秘述闻续编》的出现,表明了史料笔记在清代并非一时的兴起,而是有着持续的记录和积累的过程。它为我们研究清代的宫廷历史,特别是乾隆中后期至嘉庆、道光年间的历史,提供了更为丰富和多样的史料。 《清秘述闻三编》 《清秘述闻三编》是对前两编内容的进一步拓展和深化。它可能涵盖了更晚近的历史时期,或是对前编中一些事件的进一步追溯和考证。三编的作者,同样秉承着史料笔记的记录精神,力求将所见所闻、所思所想,以文字的形式保存下来。 三编的内容,可能会涉及到咸丰、同治、光绪乃至宣统年间的一些重要事件,例如晚清的政治改革、对外战争、以及宫廷内部的权力斗争等。这些内容对于研究清代的衰落与转型,具有直接的意义。 在人物方面,三编的作者可能会记录下更多晚清的重要历史人物,包括帝王、后妃、权臣、以及一些新兴的政治力量。通过对这些人物的言行举止、思想观念的记录,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晚清历史的复杂性。 此外,三编的视角也可能更加多元化。除了宫廷内部的观察,也可能包含一些对地方官员、士大夫阶层,甚至是一般民众生活的记录。这种视角的拓展,使得《清秘述闻》系列丛刊的价值,从单纯的宫廷史料,上升到了更为广泛的社会史、文化史研究领域。 《清秘述闻三编》的出现,标志着《清秘述闻》系列的完整性和连续性。它为我们提供了从乾隆时期一直延续到清朝末年的历史脉络,使我们能够更完整地把握清代近三百年来的历史发展轨迹。 《历代史料笔记丛刊·清代史料笔记:清秘述闻三种》的价值 《清秘述闻三种》作为《历代史料笔记丛刊》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出版的意义重大。 首先,它填补了史料的空白。许多正史在记录历史时,往往以政治事件为中心,对于普通人的生活、宫廷的日常、以及一些不易被记录的细节,往往付之阙如。《清秘述闻》系列以其独特的视角和细腻的笔触,弥补了这些史料的空白,为我们还原了一个更为真实、生动的历史。 其次,它提供了多维度的研究视角。研究清史,不能仅仅依靠官方史书。《清秘述闻》系列提供了来自宫廷内部、由亲历者或近距离观察者记录的史料,这对于研究清代的政治制度、经济状况、社会风貌、宫廷文化,以及一些重要历史人物的真实性格,都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例如,对于研究清代皇帝的决策过程、后宫的权力运作、以及宫廷的奢侈生活,这些笔记都是极其珍贵的原始材料。 再次,它丰富了历史叙事。史料笔记的价值在于其“故事性”和“人情味”。《清秘述闻》系列中记录的许多轶事、传闻、以及对人物细致入微的刻画,能够让历史不再是冰冷的文字,而是鲜活的人物和事件。《清秘述闻》系列以其生动的叙事,将枯燥的历史变得更加有趣,也更容易引起读者的共鸣。 最后,它促进了史学研究的深入。《清秘述闻》系列的出版,为广大史学研究者提供了便捷的查阅途径。研究者可以从中发掘出更多前人未曾注意到的史料,从而提出新的研究课题,深化对清代历史的认识。这套丛刊的出现,无疑将极大地推动清代历史研究的进一步发展。 总而言之,《历代史料笔记丛刊·清代史料笔记:清秘述闻三种》是一套具有极高史料价值和学术意义的丛刊。它以其独特的视角、丰富的细节和生动的叙事,为我们打开了一扇了解清代历史的独特窗口,是史学研究者和历史爱好者不可或缺的重要参考。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绝对是清史研究者们的宝藏!作为一名业余的清史爱好者,我一直苦于寻找一些更贴近史实的、而非官方宣传的资料。这套《清秘述闻三种》正好满足了我这个需求。它收录的三种史料笔记,虽然名字有些古老,但内容却非常鲜活,仿佛将我带回了那个风起云涌的时代。我尤其喜欢其中对一些宫廷秘闻和官员日常生活的描写,这些细节往往在正史中被忽略,但恰恰是了解一个时代的社会肌理和人情世故的关键。阅读的过程中,我常常会产生一种“原来如此”的顿悟感。比如,关于某位皇帝的性格是如何影响朝政的,某些官员是如何在复杂的政治斗争中生存下来的,这些生动的故事让枯燥的历史变得有血有肉。而且,这套书的编纂也非常用心,注释详实,考证严谨,对于理解原文的含义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我花了很长时间才把第一本粗略地读完,但每次翻阅都感觉收获颇丰。对于想深入了解清朝历史,尤其是想看到一些不为人知侧面的读者来说,这套书绝对是值得投资的。它不仅仅是文字的堆砌,更是历史真实的再现。

评分

我一直是个喜欢“读故事”的历史爱好者,对那些充满人情味、充满戏剧性的历史细节尤其着迷。这套《清秘述闻三种》简直是为我量身打造的!它不像那些严肃的史书,动不动就上升到国家大事、政治格局,而是像拉开了一扇窗,让我看到了活生生的清朝人。比如,书中对一些官员升迁、落马的曲折过程的描述,简直比小说还要精彩。那些充满了算计、机心、以及人情世故的描写,让我看到了在历史洪流之下,个体如何挣扎求生、如何追逐名利。还有对当时社会风气的讽刺和批判,读来也让人会心一笑,同时也引发了对人性的思考。更让我惊喜的是,这本书中还穿插了不少文人雅士的趣闻轶事,他们的诗词唱和、他们的生活情趣,甚至是一些小小的争执,都描绘得活灵活现。这些内容让历史不再是冰冷的面孔,而是有血有肉、有情有义的鲜活个体。我常常在睡前读上几页,就感觉自己穿越到了那个时代,和书中的人物一同呼吸、一同经历。

评分

我是一位长期关注清朝社会史的研究者,这次偶然的机会接触到了这套《清秘述闻三种》,着实让我眼前一亮。一直以来,我对那些宏大的政治叙事和事件的记载都略感疲倦,更倾向于从微观的视角去观察历史的脉络。而这套丛刊恰恰提供了这样的可能性。它收录的这三部史料笔记,虽然风格各异,但都指向了那个时代更真实、更细致的一面。我特别欣赏其中对于当时社会生活、风俗习惯、以及民间士子心态的描绘。比如,书中关于科举考试的细节,对于考生们的焦虑、对名利的渴望,以及考试中的一些潜规则,都描绘得淋漓尽致。还有对当时一些文人雅士的日常生活,他们的交游、他们的诗文唱和,甚至他们的小烦恼,都跃然纸上。这些看似琐碎的记载,却能勾勒出一个时代生动而立体的社会图景。对于我们理解清朝社会结构的变迁、思想观念的流转,都具有不可估量的价值。而且,这套书的排版和印刷都相当精良,阅读体验非常好,让我能够沉浸在历史的海洋中,乐此不疲。

评分

作为一名对清朝服饰和生活器物充满兴趣的爱好者,这套《清秘述闻三种》简直是给我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我一直在寻找能够提供这些方面第一手资料的文献,而这套书无疑是我的一个惊喜发现。书中的一些零散记载,虽然不是专门的图录,但却为我提供了大量珍贵的视觉和物质信息。例如,关于宫廷礼仪中服饰的颜色、款式、甚至是佩饰的细微差别,还有一些关于宴会、茶话会中使用的器皿的描述,都非常具体。这些细节的描绘,远比教科书上的笼统介绍要生动得多。我常常会一边读,一边在脑海中勾勒出当时的画面,想象着那些精美的丝绸、玉器、瓷器,以及穿着这些服饰的人物。这让我对清朝的物质文化有了更深刻的理解。而且,这些笔记的视角非常多元,有来自宫廷内部的,也有来自文人雅士的,甚至还有一些是来自当时普通百姓的口述或记录。这种多角度的呈现,让我对清朝社会生活的全貌有了更全面的认识。

评分

我是一名古籍整理专业的学生,这次有幸接触到了这套《历代史料笔记丛刊·清代史料笔记:清秘述闻三种》。从专业的角度来看,这套书的价值在于其史料的稀缺性和研究的潜力。这三种史料笔记,之前可能流传范围有限,或者整理不够系统,现在能够被收录进这套丛刊,本身就极具意义。在阅读过程中,我重点关注了其文字的可靠性、版本的情况以及作者的背景。这三种笔记的作者来自不同的社会阶层,他们的记录视角和语言风格也各有特色,这为我们进行文本分析、史料辨析提供了丰富的素材。比如,其中一篇的语言风格非常口语化,带有很强的时代印记,这对于研究清朝的口语发展和民间文化非常有价值。另一篇则更加注重细节和事实的记录,对于还原历史事件的来龙去脉提供了可靠的证据。作为一名学生,我从中学习到了很多关于如何解读古籍、如何进行史料互证的方法。这套书不仅是历史研究者的宝藏,更是古籍爱好者和相关专业学生的学习范本。

评分

今之撰大臣列传者,俱系翰林。翰林中又多江浙人,往往秉笔多存党异。大率重汉人轻满人,重文臣轻武臣,重翰林轻他途,重近省轻边省也。

评分

活动价,很活动价,很超值

评分

近年常读海内重印或新出的清代笔记野史,除因校点伪劣(包括剽袭我早年校本却新增校排错误)而有误食苍蝇的感觉,还常因点校者牛头不对驴唇的“政治表态”而失笑。但有一点小小发现,即谢国桢、张舜徽诸贤均未勘破的,在晚清笔记中体现的满汉矛盾。

评分

重新释义

评分

犹忆一九六0年初见《听雨丛谈》,对其中述满洲八旗原起颇感兴趣,但随阅《八旗通志》及清前期实录,便感福格述史肤浅。不想时过四十年,为备课重读此书,却发现福格对于满清的官方修史体制,有这样的批评:

评分

卷三乡会考官类三

评分

卷十一学政类三

评分

卷七乡会考官类七

评分

补卷二奉天府丞兼学政类卷二乡会考官类二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