抱樸子內篇+外篇上下 全套共3冊 東晉葛洪 中華書局 中國古代道傢養生文學文化

抱樸子內篇+外篇上下 全套共3冊 東晉葛洪 中華書局 中國古代道傢養生文學文化 下載 mobi epub pdf 電子書 2025

圖書標籤:
  • 抱樸子
  • 葛洪
  • 道傢
  • 養生
  • 古代文獻
  • 中華書局
  • 內篇
  • 外篇
  • 文化
  • 經典
想要找書就要到 圖書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店鋪: 北京環球視圖圖書專營店
齣版社: 中華書局
ISBN:9787101080742
商品編碼:11049877277
包裝:精裝
齣版時間:2014-06-01
套裝數量:3

具體描述

基本信息
商品名稱: 抱樸子內篇+外篇(上下)(精)/中華經典名著全本全注全譯叢書 開本: 32開
作者: 譯者:張鬆輝//張景 頁數: 1155
定價: 82+46 齣版時間: 2013-04-01
ISBN號: 9787101091922 9787101080742 印刷時間: 2013-04-01
齣版社: 中華書局 版次: 1
商品類型: 圖書

商品詳情

 

叢書名:抱樸子內篇 齣版時間:2011-10-01
齣版社:中華書局 印刷時間:2014-06-01
作 者:譯者:張鬆輝 頁數:
I S B N:9787101080742 版次:1
定價:46.00 印次:1
包裝:精裝 開本:32開
叢書名:抱樸子外篇 齣版時間:2013-04-01
齣版社:中華書局 印刷時間:2013-04-01
作 者:譯者:張鬆輝 頁數:1155
I S B N:9787101080742 版次:1
定價:82.00 印次:1
包裝:精裝 開本:32開

 

目錄

《抱樸子內篇》

前言
暢玄捲一
論仙捲二
對俗捲三
金丹捲四
至理捲五
微旨捲六
塞難捲七
釋滯捲八
道意捲九
明本捲十
仙藥捲十一
辨問捲十二
極言捲十三
勤求捲十四
雜應捲十五
黃白捲十六
登涉捲十七
地真捲十八
遐覽捲十九
祛惑捲二十

《抱樸子外篇》

上冊
前言
嘉遁捲一
逸民捲二
勖學捲三
崇教捲四
君道捲五
臣節捲六
良規捲七
時難捲八
官理捲九
務正捲十
貴賢捲十一
任能捲十二
欽士捲十三
用刑捲十四
審舉捲十五
交際捲十六
備闕捲十七
擢纔捲十八
任命捲十九
名實捲二十
清鑒捲二十一
行品捲二十二
弭訟捲二十三
酒誡捲二十四
疾謬捲二十五

下冊
譏惑捲二十六
刺驕捲二十七
百裏捲二十八
接疏捲二十九
鈞世捲三十
省煩捲三十一
尚博捲三十二
漢過捲三十三
吳失捲三十四
守塔捲三十五
安貧捲三十六
仁明捲三十七
博喻捲三十八
廣譬捲三十九
辭義捲四十
循本捲四十一
應嘲捲四十二
喻蔽捲四十三
百傢捲四十四
文行捲四十五
正郭捲四十六
彈禰捲四十七
詰鮑捲四十八
知止捲四十九
窮達捲五十
重言捲五十一
自敘捲五十二

在綫試讀

《抱樸子內篇》

於是問者大笑曰①:“夫有始者必有卒②,有存者必有亡。故三、五、丘、旦之聖③,棄、疾、良、平之智 ④,端、嬰、隨、酈之辯⑤,賁、育、五丁之勇⑥,而鹹死者⑦,人理之常然⑧,必至之大端也⑨。徒聞有先霜而枯瘁⑩,當夏而凋青,含穗而不秀[11],未實 而萎零[12],未聞有享於萬年之壽、久視不已之期者矣[13]。故古人學不求仙,言不語怪[14],杜彼異端[15],守此自然,推龜鶴於彆類 [16],以死生為朝暮也。夫苦心約己,以行無益之事;鏤冰雕朽[17],終無必成之功。未若攄匡世之高策[18],招當年之隆祉[19],使紫青重紆 [20],玄牡龍躊[21],華轂易步趍22,鼎餗代耒耜[23],不亦美哉?每思詩人《甫田》之刺[24],深惟仲尼‘皆死’之證[25],無為握無形 之風26,捕難執之影,索不可得之物,行必不到之路。棄榮華而涉苦睏,釋甚易而攻至難,有似喪者之逐遊女[27],必有兩失之悔[28];單、張之信偏見 [29],將速內外之禍也[30]。夫班、狄不能削瓦石為芒針[31],歐冶不能鑄鉛锡為乾將[32]。故不可為者,雖鬼神不能為也;不可成者,雖天地不 能成也。世間亦安得奇方,能使當老者復少,而應死者反生哉?而吾子乃欲延蟪蛄之命[33],令有曆紀之壽[34];養朝菌之榮[35],使纍晦朔之積 [36],不亦謬乎[37]?願加九思[38],不遠迷復焉[39]。”
【注釋】
①大笑:認為誇大不實而笑。敦煌本作“大而笑之”。
②卒:終結。
③三、五、丘、旦:都是古代的聖人。三,指三皇。傳說中的帝王。說法不一,一說指天皇、地皇、人皇,一說指伏羲、神農、黃帝。五,指五帝。傳說中的帝 王。說法不一,一說指伏羲、神農、黃帝、堯、舜。丘,孔子。孔子名丘,字仲尼。旦,周公姬旦。為周武王之弟,輔佐周武王滅商後,又輔佐周武王之子周成王, 為周朝開國功臣。
④棄、疾、良、平:都是古代有智慧的人。棄,又叫後稷,周人的祖先。據說他善於耕種莊稼,在堯、舜時期做過農官。疾,又叫樗裏子,戰國時期秦惠王的弟弟,滑稽聰慧,人稱“智囊”。良,指張良,秦漢時謀士,輔佐劉邦成就帝業。平,指陳平,秦漢時謀士輔佐劉邦成就帝業。
⑤端、嬰、隨、酈(li):都是古代善於言談的人。端,春鞦衛國人,姓端木名賜,字子貢,孔子弟子,有口纔。嬰,春鞦時齊國的大夫,姓晏名嬰,字平仲,善於辭令。隨,隨何,漢初的辯士,曾為劉邦勸說黥布叛楚歸漢。酈,酈食其,漢初的辯士,常為劉邦遊說其他諸侯。
⑥賁(ben)、育、五丁:都是古代的勇士。賁,孟賁,戰國時期的勇士,據說能拔掉活牛的角。育,夏育,周代有勇力的人。五丁,傳說中秦惠王時蜀地的五位大力士。
⑦鹹:都。
⑧常然:永遠如此。
⑨大端:當依敦煌本作“大歸”。大歸,最終歸宿。
⑩徒:隻。先霜:下霜之前。枯瘁:枯萎。
……

內容介紹

《抱樸子內篇》與《外篇》同為東晉葛洪撰述。作者認為道本儒末,《內篇》屬道傢,《外篇》屬儒傢。《內篇》論證神仙的存在、論述金丹和仙藥的製作方法及應 用、各種方術的學習應用、各種道教書籍;是對戰國以來、直至漢代的神仙思想和煉丹養生方術所作的係統的總結,為魏晉神仙道教奠定理論基礎的道教經典。此 次,我們約請業內專傢張鬆輝,以清孫星衍平津館校勘本《抱樸子內篇》為底本,參校其他版本,精心解題、注釋、翻譯,以饗讀者。 


  作者簡介
金嶽霖(1895-1984),字龍蓀,祖籍浙江諸暨,齣生於湖南長沙。著名的哲學傢、邏輯學傢。北京清華學堂畢業,後留學美國。先後在賓夕法尼亞大學、哥倫比亞大學學習政治學,獲哥倫比亞大學政治學博士學位。後在英、德、法等國留學和從事研究工作,1925年迴國。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曆任清華大學哲學係教授、係主任、文學院院長,北京大學哲學係教授、係主任。

《道德經》 《道德經》,又稱《老子》,是中國古代哲學史上的一部劃時代巨著,作者為春鞦末期思想傢老子(李耳)。全書僅五韆餘言,文字精煉,意蘊深邃,被尊為道傢思想的奠基之作,對中國乃至世界哲學、政治、文化、藝術等諸多領域産生瞭極為深遠的影響。 《道德經》以其獨特的視角,提齣瞭“道”的概念。“道”是宇宙萬物的本源,是無形無象、無始無終的絕對存在。它“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是天地萬物的根基,也是萬物變化的規律。“道”非人力所能造,也非人力所能盡。老子強調“道”的無為而治,認為最高的治國之道在於順應自然,“無為而無不為”。這並非消極無為,而是指不妄為、不強為,以柔剋剛,以靜製動,通過因勢利導的方式,達到治理的最高境界。 書中對“德”的闡釋同樣至關重要。“德”是“道”在個體生命中的體現,是順應“道”而生發的內在品德。老子認為,至高的德是“上德不德”,即不刻意追求德,而是在日常生活中自然而然地流露。這種“德”並非外在的道德規範,而是源於對“道”的體悟,是順應天地自然規律而形成的品格。 《道德經》的哲學思想,體現在其對人生、社會、政治等多個層麵的深刻洞察。在人生層麵,老子提倡“緻虛極,守靜篤”,主張清靜無為,減少欲望,保持內心的平和與寜靜。他認為,過多的欲望是痛苦的根源,而真正的幸福在於精神的滿足和內心的充實。書中“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長久”的告誡,至今仍是人們修身養性的重要指南。 在社會層麵,老子批判瞭過度的製度化和人為乾預。“治大國,若烹小鮮”,他反對繁文縟節和嚴刑峻法,主張“我無為而民自化,我好靜而民自正,我無事而民自富,我無欲而民自樸”。他所推崇的是一種返璞歸真的社會狀態,一種自然而然、和諧有序的社會秩序。 在政治層麵,《道德經》的思想更是對後世的統治者産生瞭巨大影響。其“無為而治”的思想,並非拋棄政治,而是強調一種審慎、柔性的治理方式。統治者應以身作則,垂範於民,通過自身的清靜無為,引導民眾迴歸淳樸,實現社會的穩定與繁榮。書中對“聖人”的描繪,更是將一種理想化的統治者形象呈現在世人麵前,他們“功成事遂,百姓皆謂我自然”,默默地為人民服務,而不居功自傲。 《道德經》的語言風格獨樹一幟,其多用譬喻、比興,以形象生動的方式闡釋抽象的哲學概念。其文字看似淺白,實則蘊含無窮的智慧,值得反復品味和研究。例如,“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以水的柔弱、滋養萬物的特性,比喻至善的品德;“知其雄,守其雌,為天下溪。為天下溪,常德不離,復歸於嬰兒。”則揭示瞭剛柔相濟、順勢而為的智慧。 《道德經》的傳播極為廣泛,從古至今,無數的學者、帝王、文人墨客都曾對其進行深入的研究和解讀,形成瞭豐富的道傢學派。其思想不僅在中國本土有著深厚的根基,更對東亞乃至全球的哲學、文化産生瞭深遠的影響。許多重要的思想傢,如莊子,都在老子思想的基礎上進一步發展和豐富瞭道傢學說。 這部經典著作,並非僅為哲學研究者所獨享,它更是一種生活智慧的啓迪。在快節奏的現代社會,重讀《道德經》,能夠幫助我們找迴內心的平靜,審視人生的價值,理解順應自然的重要性,從而獲得更從容、更和諧的生活態度。它提供瞭一種超越功利、追求精神自由的視角,引導人們在紛繁復雜的世界中,保持清醒的頭腦和獨立的人格。 《論語》 《論語》,是儒傢學派的核心經典之一,記錄瞭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全書共二十篇,以語錄體形式,集中展現瞭孔子關於政治、倫理、道德、教育等方麵的思想主張。它不僅是研究孔子思想的寶貴資料,更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對中國古代社會的政治製度、思想文化、道德觀念産生瞭極其深遠的影響,至今仍是理解中華文明不可或缺的經典。 《論語》開篇即點齣“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這三句話,便奠定瞭全書的基調。它強調學習的重要性,認為學習是快樂的源泉,是君子應有的品德。孔子在這裏所說的“學”,並不僅僅是書本知識,更包含對人生道理的體悟和對道德的實踐。他提倡“溫故而知新”,強調在復習舊知中獲得新感悟,不斷充實和提高自己。 孔子思想的核心在於“仁”。“仁”是儒傢思想的最高道德範疇,它包含著愛人、忠恕、孝悌等一係列道德品質。孔子認為,“仁”是人之所以為人的根本,是建立和諧人際關係和社會秩序的基礎。“己所不欲,勿施於人”便是“仁”的具體體現,要求人們推己及人,體諒他人。同時,“仁”也強調內在的道德修養,“剋己復禮為仁”,即通過約束自己的欲望,遵循禮的規範,來實現仁的境界。 在政治層麵,《論語》提齣瞭“德治”的理念,主張統治者應以身作則,用道德來感化和治理民眾,而非僅僅依靠刑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孔子強調社會等級秩序的閤理性,認為各安其位,各司其職,纔能維持社會的穩定。他主張“舉賢纔”,強調選拔有德有纔之人來輔佐統治,共同建設國傢。“政者,正也。子帥以正,孰敢不正?”指齣統治者的示範作用至關重要。 在教育層麵,《論語》提齣瞭“有教無類”的教育思想,主張打破階級和身份的限製,讓更多的人有機會接受教育。孔子更是強調“因材施教”,根據學生的個性特點和接受能力,采取不同的教學方法。“默而識之,學而不厭,誨人不倦”,體現瞭孔子作為一位偉大教育傢的精神風貌。他不僅要求學生勤奮學習,更注重培養學生的道德品質和獨立思考能力。 《論語》中還探討瞭許多關於君子人格的塑造。君子應具備“智、仁、勇”等美德,他們“不安於位”,積極進取,為社會做齣貢獻。“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描繪瞭君子與小人截然不同的精神境界。君子注重內省,時刻反思自己的言行,不斷完善自我。 《論語》的語言風格簡潔質樸,生動形象,充滿瞭智慧的閃光。孔子以對話、語錄的形式,將深奧的道理融入日常生活的場景中,使得這些思想易於理解和接受。例如,“朽木不可雕也,糞土之牆不可杇也”,生動地比喻瞭學生不思進取的狀態;“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揭示瞭學習的普遍性和積極性。 《論語》的流傳,使得儒傢思想逐漸成為中國古代社會的主流意識形態,深刻地塑造瞭中國人的價值觀念、道德規範和思維方式。它不僅在中國大陸擁有崇高的地位,在東亞的朝鮮、日本、越南等地也産生瞭廣泛的影響。曆代以來,無數的學者對《論語》進行注解和闡釋,形成瞭蔚為壯觀的儒傢經典研究體係。 時至今日,《論語》中的許多思想仍然具有現實意義。其強調的個人修養、社會責任、和諧人際關係等理念,對於現代社會構建積極的價值觀,促進社會和諧發展,具有重要的啓示作用。閱讀《論語》,能夠幫助我們理解中華民族的文化基因,學習古人的智慧,從而更好地認識自我,認識社會,認識我們所處的世界。 《莊子》 《莊子》,是道傢思想的另一部重要經典,作者為戰國時期思想傢莊周及其後學。與《老子》的純粹哲學論述不同,《莊子》以其汪洋恣肆的想象、汪洋恣肆的文筆,融閤瞭哲學、文學、曆史等多種元素,創造瞭一個奇幻而深刻的哲學世界。全書分為內篇、外篇、雜篇,其中內篇(《逍遙遊》、《齊物論》、《養生主》、《人間世》、《德充符》、《大宗師》、《應帝王》)被認為是莊子本人的作品,外篇和雜篇則為後學所輯。 《莊子》最引人注目的,莫過於其“逍遙遊”的境界。它描繪瞭一種超越一切束縛、自由自在的精神狀態。莊子認為,人生的痛苦皆源於執著於外物、拘泥於名相。隻有擺脫世俗的功名利祿,超脫生死喜怒,纔能達到真正的“逍遙”。“北冥有魚,其名為鯤。鯤之大,不知其幾韆裏也……鵬之背,不知其幾韆裏也;怒而飛,其翼若垂天之雲。”以鯤鵬展翅的宏大意象,象徵著掙脫束縛、自由翱翔的精神追求。 《莊子》強調“齊物論”,主張事物的相對性和無差彆性。他認為,世間萬物,無論大小、貴賤、生死,在“道”的麵前都是平等的。“莊周夢蝶”,便是“齊物論”的經典演繹,揭示瞭夢與醒、生與死的界限的模糊性,以及主客體之間相互轉化的可能性。“吾與子也,其變也,何其同哉!”這種超越二元對立的思維方式,極大地拓展瞭人們的認知邊界。 在人生觀上,《莊子》提倡“養生主”,主張順應自然,無為而為,以“坐忘”、“心齋”的方式來頤養生命。他認為,真正的養生之道在於“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以有涯隨無涯,殆已。”告誡人們不要過度追求知識和名利,而應順應生命本身的規律,保持內心的寜靜。他崇尚“樸素”的生活方式,認為過度的人為雕琢反而會損害生命的本真。 《莊子》對外在的價值評判提齣瞭質疑。他認為,世俗所謂的“善”、“惡”、“美”、“醜”,不過是人為的規定,並非絕對真理。“子非魚,安知魚之樂?”通過對他人內心世界的猜度,引齣認識的局限性。他主張“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保持一種超然物外的淡泊心態。 《莊子》的哲學思想,並非是消極避世,而是追求一種更高級的精神自由。他通過對社會製度、人性弱點、世俗觀念的深刻批判,指齣瞭人們在追求外在價值過程中所承受的巨大壓力和痛苦。他所倡導的“大巧若拙”、“大智若愚”等,並非是放棄智慧和纔能,而是指一種更高的智慧,一種不露鋒芒、順應萬物的智慧。 《莊子》的語言風格極為獨特,充滿瞭奇特的想象、豐富的比喻、誇張的敘述。他運用大量的寓言故事,如“東施效顰”、“刻舟求劍”、“井底之蛙”,將深奧的哲學道理以生動形象的方式呈現齣來,讀來妙趣橫生,發人深思。“惠施曰:‘吾有大樹,人謂之樗。其大本臃腫而不中繩墨,其小枝捲麯而不中規矩。立之塗,匠者不顧。’……莊子曰:‘……今子有大樹,子欲有材,子不能用,則虛而遊樂於其下。不亦善夫?’”通過看似荒誕的對話,揭示瞭事物的價值並非由人為的功用所決定,而是存在於其自身的本然之中。 《莊子》的齣現,極大地豐富瞭中國哲學思想的寶庫,與儒傢思想共同構成瞭中國古代思想的兩大高峰。它對後世的文學、藝術、宗教等領域都産生瞭深遠的影響,許多文人墨客都從中汲取靈感,創作齣大量膾炙人口的作品。其思想也與佛教的空性、無為等觀念不謀而閤,對佛教在中國的傳播起到瞭積極的促進作用。 在現代社會,《莊子》的思想為我們提供瞭一種反思現代生活方式的視角。它提醒我們在追逐物質和功名的時候,不要迷失自我,不要忘記精神的滋養。學會“坐忘”,學會“心齋”,在紛擾的世界中找到內心的寜靜,實現真正的“逍遙”。《莊子》的智慧,如同穿越時空的清風,吹拂著每一個渴望自由和精神解放的靈魂。

用戶評價

評分

拿到這套書的時候,最直觀的感受就是它的厚重感。中華書局的齣版質量一嚮令人放心,這次也不例外。內篇的內容,很多都圍繞著“養生”展開,但這裏的養生,遠不止是生理層麵的健康,更包含瞭精神層麵的調適。葛洪非常強調“積德”,認為善行能夠積纍福報,對身心健康有著積極的影響,這種將道德與健康相結閤的觀念,在現代養生學中也常常被提及,隻是錶達方式更為科學化。他對於“神仙”境界的描繪,雖然充滿瞭想象,但其核心是對生命圓滿、精神自由的極緻追求,這種精神上的超越,是任何物質財富都無法比擬的。外篇則更加具體,涉及瞭符咒、闢榖、房中術等,這些內容更像是古代道教實踐的記錄。讀來仿佛能看到古代的求道者們,如何在山林中隱居,如何通過種種方式來探索生命的極限,試圖與天地同壽。

評分

這套《抱樸子》真是一部內容極其豐富的著作。內篇的論述,常常從現實生活齣發,談論如何在這個紛擾的世界中安身立命,如何調整自己的心態,如何與人相處。葛洪對於“名利”的看法,對於“虛僞”的揭露,都顯得頗有洞見。他提齣的“靜”的功夫,對於我們現代人來說,簡直是奢侈品。他提倡的“節欲”,也是一種非常重要的健康生活方式。而外篇的內容,則完全是另一個維度瞭。他詳細地介紹瞭一些“神仙方術”,比如如何采集藥材,如何進行煉製,如何利用一些特殊的儀式來達到目的。雖然很多內容在科學上難以解釋,但其中所蘊含的對自然力量的敬畏,對生命能量的探索,以及對長生不老的孜孜以求,都展現瞭那個時代獨特的思想光譜。這本書,讓我對中國古代的哲學、醫學、乃至民間信仰都有瞭更深的理解。

評分

讀《抱樸子》的過程,就像是在穿越時空,與一位生活在兩晉時期、充滿智慧與好奇的古人進行對話。葛洪的文字,初讀時可能會覺得有些晦澀,需要藉助注釋和一定的背景知識纔能理解。然而,一旦你沉浸其中,便會被他那博大精深的學識所吸引。內篇關於養生的部分,不僅僅是簡單的食療或藥方,更多的是一種生活哲學,強調順應自然、清靜無為,這種理念對於現代人快節奏、高壓力的生活方式來說,具有極強的警示意義。他提齣的“內修”方法,比如調和呼吸、涵養心神,看似簡單,實則蘊含著深厚的內省智慧。而外篇的內容,雖然涉及到一些“奇門遁甲”、“煉丹術”等,讓人覺得離現實很遠,但其中對天地萬物運行規律的觀察,對物質能量轉化的思考,以及對追求長生不老的執著,都反映瞭那個時代人類對生命本質的追問和探索。這本書不僅是道傢養生文獻,更是一部展現古代中國文人士大夫精神世界和文化風貌的百科全書。

評分

這本書給我的感受是,葛洪的思想真是包羅萬象,既有入世的智慧,也有齣世的追求。內篇中,他談到治病救人,也談到如何安身立命,其對社會倫理、人事交往的論述,至今仍有現實意義。他強調“立德”、“立功”、“立言”的重要性,這種儒道兼顧的思想,在當時的士人階層中是相當普遍且有影響力的。他對於當時社會弊病的批評,對於追求虛名浮利的嘲諷,也都顯得十分深刻。而外篇則將我們帶入瞭一個更加玄妙的世界。關於煉丹的部分,雖然我們現在知道很多其科學性存疑,但其背後所體現的對物質的精細加工,對火候、藥材的精準把握,以及對“點石成金”的渴望,無不展現瞭古代人對改造自然、追求極緻的雄心。閱讀這本書,不單單是瞭解一個古代的養生傢,更是能夠窺見那個時代士人階層的精神世界、價值追求以及對生命、宇宙的獨特理解。

評分

這本書的裝幀精美,紙張的質感非常好,觸感溫潤,即使是長時間翻閱也不會感到疲勞。中華書局的齣品,果然在細節之處都透著匠心。內篇與外篇的區分,也讓閱讀者能夠有條理地進入葛洪的思想世界。內篇的養生理論,雖然有些內容在現代看來略顯神秘,但其對身體內在調養的深刻理解,對精神情誌的關注,至今仍有啓發意義。例如,關於“精氣神”的論述,雖然錶達方式古樸,但其核心的“三寶”理念,在當下提倡身心健康的大環境下,依然具有普適性。外篇則更側重於修仙求道的技術層麵,涉及煉丹、符籙、闢榖等,這些內容雖然離現代人的生活較遠,但作為中國古代道傢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們展現瞭古人對生命奧秘的探索和對超脫俗世的嚮往,其中蘊含的哲學思考和宇宙觀,仍然值得我們去品味和理解。全套三冊,內容翔實,注釋詳盡,對於想要深入瞭解葛洪及其思想的讀者來說,無疑是絕佳的選擇。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圖書大百科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