抱朴子内篇+外篇上下 全套共3册 东晋葛洪 中华书局 中国古代道家养生文学文化

抱朴子内篇+外篇上下 全套共3册 东晋葛洪 中华书局 中国古代道家养生文学文化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抱朴子
  • 葛洪
  • 道家
  • 养生
  • 古代文献
  • 中华书局
  • 内篇
  • 外篇
  • 文化
  • 经典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北京环球视图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中华书局
ISBN:9787101080742
商品编码:11049877277
包装:精装
出版时间:2014-06-01
套装数量:3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商品名称: 抱朴子内篇+外篇(上下)(精)/中华经典名著全本全注全译丛书 开本: 32开
作者: 译者:张松辉//张景 页数: 1155
定价: 82+46 出版时间: 2013-04-01
ISBN号: 9787101091922 9787101080742 印刷时间: 2013-04-01
出版社: 中华书局 版次: 1
商品类型: 图书

商品详情

 

丛书名:抱朴子内篇 出版时间:2011-10-01
出版社:中华书局 印刷时间:2014-06-01
作 者:译者:张松辉 页数:
I S B N:9787101080742 版次:1
定价:46.00 印次:1
包装:精装 开本:32开
丛书名:抱朴子外篇 出版时间:2013-04-01
出版社:中华书局 印刷时间:2013-04-01
作 者:译者:张松辉 页数:1155
I S B N:9787101080742 版次:1
定价:82.00 印次:1
包装:精装 开本:32开

 

目录

《抱朴子内篇》

前言
畅玄卷一
论仙卷二
对俗卷三
金丹卷四
至理卷五
微旨卷六
塞难卷七
释滞卷八
道意卷九
明本卷十
仙药卷十一
辨问卷十二
极言卷十三
勤求卷十四
杂应卷十五
黄白卷十六
登涉卷十七
地真卷十八
遐览卷十九
祛惑卷二十

《抱朴子外篇》

上册
前言
嘉遁卷一
逸民卷二
勖学卷三
崇教卷四
君道卷五
臣节卷六
良规卷七
时难卷八
官理卷九
务正卷十
贵贤卷十一
任能卷十二
钦士卷十三
用刑卷十四
审举卷十五
交际卷十六
备阙卷十七
擢才卷十八
任命卷十九
名实卷二十
清鉴卷二十一
行品卷二十二
弭讼卷二十三
酒诫卷二十四
疾谬卷二十五

下册
讥惑卷二十六
刺骄卷二十七
百里卷二十八
接疏卷二十九
钧世卷三十
省烦卷三十一
尚博卷三十二
汉过卷三十三
吴失卷三十四
守塔卷三十五
安贫卷三十六
仁明卷三十七
博喻卷三十八
广譬卷三十九
辞义卷四十
循本卷四十一
应嘲卷四十二
喻蔽卷四十三
百家卷四十四
文行卷四十五
正郭卷四十六
弹祢卷四十七
诘鲍卷四十八
知止卷四十九
穷达卷五十
重言卷五十一
自叙卷五十二

在线试读

《抱朴子内篇》

于是问者大笑曰①:“夫有始者必有卒②,有存者必有亡。故三、五、丘、旦之圣③,弃、疾、良、平之智 ④,端、婴、随、郦之辩⑤,贲、育、五丁之勇⑥,而咸死者⑦,人理之常然⑧,必至之大端也⑨。徒闻有先霜而枯瘁⑩,当夏而凋青,含穗而不秀[11],未实 而萎零[12],未闻有享于万年之寿、久视不已之期者矣[13]。故古人学不求仙,言不语怪[14],杜彼异端[15],守此自然,推龟鹤于别类 [16],以死生为朝暮也。夫苦心约己,以行无益之事;镂冰雕朽[17],终无必成之功。未若摅匡世之高策[18],招当年之隆祉[19],使紫青重纡 [20],玄牡龙踌[21],华毂易步趍22,鼎餗代耒耜[23],不亦美哉?每思诗人《甫田》之刺[24],深惟仲尼‘皆死’之证[25],无为握无形 之风26,捕难执之影,索不可得之物,行必不到之路。弃荣华而涉苦困,释甚易而攻至难,有似丧者之逐游女[27],必有两失之悔[28];单、张之信偏见 [29],将速内外之祸也[30]。夫班、狄不能削瓦石为芒针[31],欧冶不能铸铅锡为干将[32]。故不可为者,虽鬼神不能为也;不可成者,虽天地不 能成也。世间亦安得奇方,能使当老者复少,而应死者反生哉?而吾子乃欲延蟪蛄之命[33],令有历纪之寿[34];养朝菌之荣[35],使累晦朔之积 [36],不亦谬乎[37]?愿加九思[38],不远迷复焉[39]。”
【注释】
①大笑:认为夸大不实而笑。敦煌本作“大而笑之”。
②卒:终结。
③三、五、丘、旦:都是古代的圣人。三,指三皇。传说中的帝王。说法不一,一说指天皇、地皇、人皇,一说指伏羲、神农、黄帝。五,指五帝。传说中的帝 王。说法不一,一说指伏羲、神农、黄帝、尧、舜。丘,孔子。孔子名丘,字仲尼。旦,周公姬旦。为周武王之弟,辅佐周武王灭商后,又辅佐周武王之子周成王, 为周朝开国功臣。
④弃、疾、良、平:都是古代有智慧的人。弃,又叫后稷,周人的祖先。据说他善于耕种庄稼,在尧、舜时期做过农官。疾,又叫樗里子,战国时期秦惠王的弟弟,滑稽聪慧,人称“智囊”。良,指张良,秦汉时谋士,辅佐刘邦成就帝业。平,指陈平,秦汉时谋士辅佐刘邦成就帝业。
⑤端、婴、随、郦(li):都是古代善于言谈的人。端,春秋卫国人,姓端木名赐,字子贡,孔子弟子,有口才。婴,春秋时齐国的大夫,姓晏名婴,字平仲,善于辞令。随,随何,汉初的辩士,曾为刘邦劝说黥布叛楚归汉。郦,郦食其,汉初的辩士,常为刘邦游说其他诸侯。
⑥贲(ben)、育、五丁:都是古代的勇士。贲,孟贲,战国时期的勇士,据说能拔掉活牛的角。育,夏育,周代有勇力的人。五丁,传说中秦惠王时蜀地的五位大力士。
⑦咸:都。
⑧常然:永远如此。
⑨大端:当依敦煌本作“大归”。大归,最终归宿。
⑩徒:只。先霜:下霜之前。枯瘁:枯萎。
……

内容介绍

《抱朴子内篇》与《外篇》同为东晋葛洪撰述。作者认为道本儒末,《内篇》属道家,《外篇》属儒家。《内篇》论证神仙的存在、论述金丹和仙药的制作方法及应 用、各种方术的学习应用、各种道教书籍;是对战国以来、直至汉代的神仙思想和炼丹养生方术所作的系统的总结,为魏晋神仙道教奠定理论基础的道教经典。此 次,我们约请业内专家张松辉,以清孙星衍平津馆校勘本《抱朴子内篇》为底本,参校其他版本,精心解题、注释、翻译,以飨读者。 


  作者简介
金岳霖(1895-1984),字龙荪,祖籍浙江诸暨,出生于湖南长沙。著名的哲学家、逻辑学家。北京清华学堂毕业,后留学美国。先后在宾夕法尼亚大学、哥伦比亚大学学习政治学,获哥伦比亚大学政治学博士学位。后在英、德、法等国留学和从事研究工作,1925年回国。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历任清华大学哲学系教授、系主任、文学院院长,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系主任。

《道德经》 《道德经》,又称《老子》,是中国古代哲学史上的一部划时代巨著,作者为春秋末期思想家老子(李耳)。全书仅五千余言,文字精炼,意蕴深邃,被尊为道家思想的奠基之作,对中国乃至世界哲学、政治、文化、艺术等诸多领域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 《道德经》以其独特的视角,提出了“道”的概念。“道”是宇宙万物的本源,是无形无象、无始无终的绝对存在。它“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是天地万物的根基,也是万物变化的规律。“道”非人力所能造,也非人力所能尽。老子强调“道”的无为而治,认为最高的治国之道在于顺应自然,“无为而无不为”。这并非消极无为,而是指不妄为、不强为,以柔克刚,以静制动,通过因势利导的方式,达到治理的最高境界。 书中对“德”的阐释同样至关重要。“德”是“道”在个体生命中的体现,是顺应“道”而生发的内在品德。老子认为,至高的德是“上德不德”,即不刻意追求德,而是在日常生活中自然而然地流露。这种“德”并非外在的道德规范,而是源于对“道”的体悟,是顺应天地自然规律而形成的品格。 《道德经》的哲学思想,体现在其对人生、社会、政治等多个层面的深刻洞察。在人生层面,老子提倡“致虚极,守静笃”,主张清静无为,减少欲望,保持内心的平和与宁静。他认为,过多的欲望是痛苦的根源,而真正的幸福在于精神的满足和内心的充实。书中“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的告诫,至今仍是人们修身养性的重要指南。 在社会层面,老子批判了过度的制度化和人为干预。“治大国,若烹小鲜”,他反对繁文缛节和严刑峻法,主张“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他所推崇的是一种返璞归真的社会状态,一种自然而然、和谐有序的社会秩序。 在政治层面,《道德经》的思想更是对后世的统治者产生了巨大影响。其“无为而治”的思想,并非抛弃政治,而是强调一种审慎、柔性的治理方式。统治者应以身作则,垂范于民,通过自身的清静无为,引导民众回归淳朴,实现社会的稳定与繁荣。书中对“圣人”的描绘,更是将一种理想化的统治者形象呈现在世人面前,他们“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默默地为人民服务,而不居功自傲。 《道德经》的语言风格独树一帜,其多用譬喻、比兴,以形象生动的方式阐释抽象的哲学概念。其文字看似浅白,实则蕴含无穷的智慧,值得反复品味和研究。例如,“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以水的柔弱、滋养万物的特性,比喻至善的品德;“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为天下溪,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则揭示了刚柔相济、顺势而为的智慧。 《道德经》的传播极为广泛,从古至今,无数的学者、帝王、文人墨客都曾对其进行深入的研究和解读,形成了丰富的道家学派。其思想不仅在中国本土有着深厚的根基,更对东亚乃至全球的哲学、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许多重要的思想家,如庄子,都在老子思想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和丰富了道家学说。 这部经典著作,并非仅为哲学研究者所独享,它更是一种生活智慧的启迪。在快节奏的现代社会,重读《道德经》,能够帮助我们找回内心的平静,审视人生的价值,理解顺应自然的重要性,从而获得更从容、更和谐的生活态度。它提供了一种超越功利、追求精神自由的视角,引导人们在纷繁复杂的世界中,保持清醒的头脑和独立的人格。 《论语》 《论语》,是儒家学派的核心经典之一,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全书共二十篇,以语录体形式,集中展现了孔子关于政治、伦理、道德、教育等方面的思想主张。它不仅是研究孔子思想的宝贵资料,更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中国古代社会的政治制度、思想文化、道德观念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至今仍是理解中华文明不可或缺的经典。 《论语》开篇即点出“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这三句话,便奠定了全书的基调。它强调学习的重要性,认为学习是快乐的源泉,是君子应有的品德。孔子在这里所说的“学”,并不仅仅是书本知识,更包含对人生道理的体悟和对道德的实践。他提倡“温故而知新”,强调在复习旧知中获得新感悟,不断充实和提高自己。 孔子思想的核心在于“仁”。“仁”是儒家思想的最高道德范畴,它包含着爱人、忠恕、孝悌等一系列道德品质。孔子认为,“仁”是人之所以为人的根本,是建立和谐人际关系和社会秩序的基础。“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便是“仁”的具体体现,要求人们推己及人,体谅他人。同时,“仁”也强调内在的道德修养,“克己复礼为仁”,即通过约束自己的欲望,遵循礼的规范,来实现仁的境界。 在政治层面,《论语》提出了“德治”的理念,主张统治者应以身作则,用道德来感化和治理民众,而非仅仅依靠刑罚。“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孔子强调社会等级秩序的合理性,认为各安其位,各司其职,才能维持社会的稳定。他主张“举贤才”,强调选拔有德有才之人来辅佐统治,共同建设国家。“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指出统治者的示范作用至关重要。 在教育层面,《论语》提出了“有教无类”的教育思想,主张打破阶级和身份的限制,让更多的人有机会接受教育。孔子更是强调“因材施教”,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和接受能力,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体现了孔子作为一位伟大教育家的精神风貌。他不仅要求学生勤奋学习,更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和独立思考能力。 《论语》中还探讨了许多关于君子人格的塑造。君子应具备“智、仁、勇”等美德,他们“不安于位”,积极进取,为社会做出贡献。“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描绘了君子与小人截然不同的精神境界。君子注重内省,时刻反思自己的言行,不断完善自我。 《论语》的语言风格简洁质朴,生动形象,充满了智慧的闪光。孔子以对话、语录的形式,将深奥的道理融入日常生活的场景中,使得这些思想易于理解和接受。例如,“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杇也”,生动地比喻了学生不思进取的状态;“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揭示了学习的普遍性和积极性。 《论语》的流传,使得儒家思想逐渐成为中国古代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深刻地塑造了中国人的价值观念、道德规范和思维方式。它不仅在中国大陆拥有崇高的地位,在东亚的朝鲜、日本、越南等地也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历代以来,无数的学者对《论语》进行注解和阐释,形成了蔚为壮观的儒家经典研究体系。 时至今日,《论语》中的许多思想仍然具有现实意义。其强调的个人修养、社会责任、和谐人际关系等理念,对于现代社会构建积极的价值观,促进社会和谐发展,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阅读《论语》,能够帮助我们理解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学习古人的智慧,从而更好地认识自我,认识社会,认识我们所处的世界。 《庄子》 《庄子》,是道家思想的另一部重要经典,作者为战国时期思想家庄周及其后学。与《老子》的纯粹哲学论述不同,《庄子》以其汪洋恣肆的想象、汪洋恣肆的文笔,融合了哲学、文学、历史等多种元素,创造了一个奇幻而深刻的哲学世界。全书分为内篇、外篇、杂篇,其中内篇(《逍遥游》、《齐物论》、《养生主》、《人间世》、《德充符》、《大宗师》、《应帝王》)被认为是庄子本人的作品,外篇和杂篇则为后学所辑。 《庄子》最引人注目的,莫过于其“逍遥游”的境界。它描绘了一种超越一切束缚、自由自在的精神状态。庄子认为,人生的痛苦皆源于执着于外物、拘泥于名相。只有摆脱世俗的功名利禄,超脱生死喜怒,才能达到真正的“逍遥”。“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以鲲鹏展翅的宏大意象,象征着挣脱束缚、自由翱翔的精神追求。 《庄子》强调“齐物论”,主张事物的相对性和无差别性。他认为,世间万物,无论大小、贵贱、生死,在“道”的面前都是平等的。“庄周梦蝶”,便是“齐物论”的经典演绎,揭示了梦与醒、生与死的界限的模糊性,以及主客体之间相互转化的可能性。“吾与子也,其变也,何其同哉!”这种超越二元对立的思维方式,极大地拓展了人们的认知边界。 在人生观上,《庄子》提倡“养生主”,主张顺应自然,无为而为,以“坐忘”、“心斋”的方式来颐养生命。他认为,真正的养生之道在于“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告诫人们不要过度追求知识和名利,而应顺应生命本身的规律,保持内心的宁静。他崇尚“朴素”的生活方式,认为过度的人为雕琢反而会损害生命的本真。 《庄子》对外在的价值评判提出了质疑。他认为,世俗所谓的“善”、“恶”、“美”、“丑”,不过是人为的规定,并非绝对真理。“子非鱼,安知鱼之乐?”通过对他人内心世界的猜度,引出认识的局限性。他主张“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保持一种超然物外的淡泊心态。 《庄子》的哲学思想,并非是消极避世,而是追求一种更高级的精神自由。他通过对社会制度、人性弱点、世俗观念的深刻批判,指出了人们在追求外在价值过程中所承受的巨大压力和痛苦。他所倡导的“大巧若拙”、“大智若愚”等,并非是放弃智慧和才能,而是指一种更高的智慧,一种不露锋芒、顺应万物的智慧。 《庄子》的语言风格极为独特,充满了奇特的想象、丰富的比喻、夸张的叙述。他运用大量的寓言故事,如“东施效颦”、“刻舟求剑”、“井底之蛙”,将深奥的哲学道理以生动形象的方式呈现出来,读来妙趣横生,发人深思。“惠施曰:‘吾有大树,人谓之樗。其大本臃肿而不中绳墨,其小枝卷曲而不中规矩。立之涂,匠者不顾。’……庄子曰:‘……今子有大树,子欲有材,子不能用,则虚而游乐于其下。不亦善夫?’”通过看似荒诞的对话,揭示了事物的价值并非由人为的功用所决定,而是存在于其自身的本然之中。 《庄子》的出现,极大地丰富了中国哲学思想的宝库,与儒家思想共同构成了中国古代思想的两大高峰。它对后世的文学、艺术、宗教等领域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许多文人墨客都从中汲取灵感,创作出大量脍炙人口的作品。其思想也与佛教的空性、无为等观念不谋而合,对佛教在中国的传播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在现代社会,《庄子》的思想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反思现代生活方式的视角。它提醒我们在追逐物质和功名的时候,不要迷失自我,不要忘记精神的滋养。学会“坐忘”,学会“心斋”,在纷扰的世界中找到内心的宁静,实现真正的“逍遥”。《庄子》的智慧,如同穿越时空的清风,吹拂着每一个渴望自由和精神解放的灵魂。

用户评价

评分

这套《抱朴子》真是一部内容极其丰富的著作。内篇的论述,常常从现实生活出发,谈论如何在这个纷扰的世界中安身立命,如何调整自己的心态,如何与人相处。葛洪对于“名利”的看法,对于“虚伪”的揭露,都显得颇有洞见。他提出的“静”的功夫,对于我们现代人来说,简直是奢侈品。他提倡的“节欲”,也是一种非常重要的健康生活方式。而外篇的内容,则完全是另一个维度了。他详细地介绍了一些“神仙方术”,比如如何采集药材,如何进行炼制,如何利用一些特殊的仪式来达到目的。虽然很多内容在科学上难以解释,但其中所蕴含的对自然力量的敬畏,对生命能量的探索,以及对长生不老的孜孜以求,都展现了那个时代独特的思想光谱。这本书,让我对中国古代的哲学、医学、乃至民间信仰都有了更深的理解。

评分

这本书给我的感受是,葛洪的思想真是包罗万象,既有入世的智慧,也有出世的追求。内篇中,他谈到治病救人,也谈到如何安身立命,其对社会伦理、人事交往的论述,至今仍有现实意义。他强调“立德”、“立功”、“立言”的重要性,这种儒道兼顾的思想,在当时的士人阶层中是相当普遍且有影响力的。他对于当时社会弊病的批评,对于追求虚名浮利的嘲讽,也都显得十分深刻。而外篇则将我们带入了一个更加玄妙的世界。关于炼丹的部分,虽然我们现在知道很多其科学性存疑,但其背后所体现的对物质的精细加工,对火候、药材的精准把握,以及对“点石成金”的渴望,无不展现了古代人对改造自然、追求极致的雄心。阅读这本书,不单单是了解一个古代的养生家,更是能够窥见那个时代士人阶层的精神世界、价值追求以及对生命、宇宙的独特理解。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精美,纸张的质感非常好,触感温润,即使是长时间翻阅也不会感到疲劳。中华书局的出品,果然在细节之处都透着匠心。内篇与外篇的区分,也让阅读者能够有条理地进入葛洪的思想世界。内篇的养生理论,虽然有些内容在现代看来略显神秘,但其对身体内在调养的深刻理解,对精神情志的关注,至今仍有启发意义。例如,关于“精气神”的论述,虽然表达方式古朴,但其核心的“三宝”理念,在当下提倡身心健康的大环境下,依然具有普适性。外篇则更侧重于修仙求道的技术层面,涉及炼丹、符箓、辟谷等,这些内容虽然离现代人的生活较远,但作为中国古代道家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展现了古人对生命奥秘的探索和对超脱俗世的向往,其中蕴含的哲学思考和宇宙观,仍然值得我们去品味和理解。全套三册,内容翔实,注释详尽,对于想要深入了解葛洪及其思想的读者来说,无疑是绝佳的选择。

评分

读《抱朴子》的过程,就像是在穿越时空,与一位生活在两晋时期、充满智慧与好奇的古人进行对话。葛洪的文字,初读时可能会觉得有些晦涩,需要借助注释和一定的背景知识才能理解。然而,一旦你沉浸其中,便会被他那博大精深的学识所吸引。内篇关于养生的部分,不仅仅是简单的食疗或药方,更多的是一种生活哲学,强调顺应自然、清静无为,这种理念对于现代人快节奏、高压力的生活方式来说,具有极强的警示意义。他提出的“内修”方法,比如调和呼吸、涵养心神,看似简单,实则蕴含着深厚的内省智慧。而外篇的内容,虽然涉及到一些“奇门遁甲”、“炼丹术”等,让人觉得离现实很远,但其中对天地万物运行规律的观察,对物质能量转化的思考,以及对追求长生不老的执着,都反映了那个时代人类对生命本质的追问和探索。这本书不仅是道家养生文献,更是一部展现古代中国文人士大夫精神世界和文化风貌的百科全书。

评分

拿到这套书的时候,最直观的感受就是它的厚重感。中华书局的出版质量一向令人放心,这次也不例外。内篇的内容,很多都围绕着“养生”展开,但这里的养生,远不止是生理层面的健康,更包含了精神层面的调适。葛洪非常强调“积德”,认为善行能够积累福报,对身心健康有着积极的影响,这种将道德与健康相结合的观念,在现代养生学中也常常被提及,只是表达方式更为科学化。他对于“神仙”境界的描绘,虽然充满了想象,但其核心是对生命圆满、精神自由的极致追求,这种精神上的超越,是任何物质财富都无法比拟的。外篇则更加具体,涉及了符咒、辟谷、房中术等,这些内容更像是古代道教实践的记录。读来仿佛能看到古代的求道者们,如何在山林中隐居,如何通过种种方式来探索生命的极限,试图与天地同寿。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