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书名称: | 中文字体应用手册I 方正字库(1986 - 2017) 艺术设计书籍 | |
| 出版单位: |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 |
| 作 者: | 杨林青 主编 | |
| 出版时间: | 2017年11月 | |
| 语 言: | 中文 | |
| I S B N : | 9787559804594 | |
| 图书定价: | 188 RMB/本 | |
| 图书规格: | 精装 1/16开本 247×177(mm)590页 260千字 1.5KG/本 |
2、长期致力于中西字体研究的国内*名设计师杨林青,联手*球*大中文字库品牌“方正字库”,从使用者的角度出发,重新整理、分析方正字库1986年至2017年间出品的422款字体,将庞杂的字体种类,化为客观、清晰、直观、便于使用的系统。
3、优质的纸质印刷,呈现各类字体在不同字号和应用场合之下的真实效果;简洁的信息概括、全新的术语梳理,打通字体设计者与应用者之间的沟通桥梁;科学人性的索引设置,帮助应用者快速定位所需字体。
4、设计师、编辑、学生,以及广告、影视、互联网等与字体相关领域的从业人员均可从中获益。
我购买这本书的初衷,主要是想提升自己在平面设计,特别是品牌视觉识别(VI)系统中的字体运用水平。现在的设计趋势越来越强调“可读性”和“品牌个性”的平衡。很多时候,我们为了追求设计的独特,会选用一些过于花哨的字体,结果反而损害了信息的传达效率。我非常希望这本书能提供一套清晰的、可操作的字体搭配和层级建立的方法论。比如,在同一版式中,标题、副标题、正文和注释应该如何选择不同风格的字体来形成既和谐又有区别的视觉关系?书中是否会详细分析不同字重(Weight)和字宽(Width)对整体情绪的影响?例如,在一个严肃的报告界面中,应该避开哪些字体倾向?在为一家新兴科技公司设计Logo时,如何利用方正字库中的某些现代无衬线体来体现其前瞻性?我更需要的是那些能立刻在实际工作中应用起来的“设计法则”,而不是停留在理论层面。如果能加入一些关于中文字体在多语言环境下(比如需要配合西文或日文)的适配性讨论,那就更完美了,这对于国际化的项目设计至关重要。
评分说实话,我是一个对设计历史和技术细节非常着迷的人。拿到这本厚厚的书,我首先关注的就是它对“方正字库”这个品牌的深度挖掘。方正是中国现代字体设计史上的一个里程碑,它不仅仅是一个商业字库,更是承载了几代设计师心血的文化符号。我非常好奇,在1986年到2017年这三十多年间,技术变革(比如从桌面出版到后来的数字化高清渲染)是如何影响字体设计的理念和实现方式的?这本书有没有深入探讨一些关键的字形校正、笔画处理上的技术细节?比如,某些宋体或黑体在特定字号下,设计师是如何权衡清晰度和美感的?我希望它能提供一些“幕后故事”,揭示那些经典字样背后蕴含的设计师的坚持与妥协。如果能像拆解一件精密机械一样,剖析几个代表性字体的结构、间架和比例的奥秘,那对我来说价值连城。我尤其希望看到关于老一辈设计大师手稿的影印件或者数字化过程的对比,那种从铅字到像素的转变过程,本身就是一部精彩的设计史诗。我更看重的是那种“硬核”的知识密度,而不是华而不实的炫技。
评分坦白说,我对当前设计圈里对“国潮”和“复古风”的过度追捧感到一丝疲惫。很多设计只是生硬地将一些笔画拉长、加粗,就自诩为传统美学的回归,但往往缺乏真正的内涵和韵味。我希望这本手册能够提供一种更深层次的视角,去理解中国传统书法美学是如何被现代字体设计所继承和转化的。书中是否探讨了方正字库在处理汉字特有的结构复杂性(如部首组合、笔画交叉)时所采用的精妙平衡策略?我特别想了解,那些具有鲜明时代烙印的字体(比如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某些风格强烈的字体),它们的设计动机是什么?它们在当时解决的是什么问题?这本书如果能提供一种历史的纵深感,帮助我们跳出短期的设计潮流,去审视那些历经时间考验的字体设计原则,那将是巨大的收获。我渴望看到,如何通过对这些成熟字体的深入学习,来指导我们创造出既有文化根基,又能在当下语境中焕发新生的视觉语言。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简直是一场视觉的盛宴,那种沉稳中又不失灵动的气息,一下子就抓住了我的眼球。光是看着这个封面,我就能感受到设计者在字体选择和版式排布上花费的心思。我之前在做一些传统文化相关的设计项目时,常常为了寻找那种既有历史底蕴又不失现代感的字体而抓耳挠腮,市面上那些五花八门的字体库看得我眼花缭乱,质量参差不齐的更是让人头疼。我特别期待这本书能系统地梳理一下方正字库在不同历史时期的演变轨迹,尤其是那些经典字体的诞生故事和设计哲学。毕竟,字体不仅仅是信息的载体,它本身就是一种艺术表达。我希望这本书能像一本精美的画册,用大量的实物案例来展示不同字体在不同设计场景下的最佳应用效果,而不是干巴巴的理论堆砌。如果能配上一些资深设计师的使用心得和排版技巧解析,那就太棒了,能让我这个“字体小白”少走很多弯路。我最怕的就是那种只列举字体名称和基本信息,却完全没有应用指导的工具书,那样的话,这本书的价值就大打折扣了。我期待它能成为我案头常备的“字体设计圣经”,每次打开都能给我带来新的启发。
评分作为一名字体爱好者和收藏者,我更看重的是这本书的资料的稀缺性和详实程度。市面上关于字体设计原理的书籍不少,但专门针对一个核心字库在特定时间跨度内进行系统梳理的,实在是凤毛麟角。我非常期待看到这本书是否收录了那些“失传”的或较为小众的方正字库版本。比如,一些早期应用于印刷时代的字库,在数字化后可能经过了大量的调整,原汁原味的样貌是怎样的?书中是否有对这些字体进行“原型研究”?另外,艺术设计书籍的装帧设计本身也是一种对内容的致敬。我希望这本书的开本、纸张选择、印刷工艺,都能体现出对字体艺术的尊重。比如,使用高克重的哑粉纸来保证黑白线条的清晰度,或者采用特定的装订方式,让读者在翻阅时能够流畅地看到跨页的完整字体展示。如果它仅仅是一本普通的、内容塞得满满的教科书,那我会感到非常失望。我期待的是一种精致的、具有收藏价值的“字体文献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