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大师学国学:文艺常谈

跟大师学国学:文艺常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朱自清 著
图书标签:
  • 国学
  • 传统文化
  • 文学
  • 艺术
  • 文化常识
  • 大师
  • 经典
  • 修身养性
  • 人文社科
  • 鉴赏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华书局
ISBN:9787101087185
版次:1
商品编码:11075200
品牌:中华书局
包装:平装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2-08-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96
字数:250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朱自清先生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的散文家、诗人、教育家,也是研究古典文学的学者。《跟大师学国学:文艺常谈》将朱先生散见于《新诗杂话》、《标准与尺度》、《论雅俗共赏》等书中有关诗歌、文学、语文教育等方面的文字,辑为一册,希望对年轻的朋友们了解与欣赏中国文艺有所助益。

内页插图

精彩书评

朱自清是新文学运动散文一大家……他写的《背影》,是新文学的散文名篇,凡中学语文教科书都是入选的,一代代的读者为之感动。
——知名学者 钱伯城

对于需要一点语文训练和写作修养的人,他的文章确实堪称典范。
——文学史家 王瑶

现在大学里如果开现代本国文学的课程,或者有人编现代本国文学史,论到文体的完美,文字的全写口语,朱先生该是首先被提及的。
——作家 教育家 叶圣陶

目录

什么是文学
古文学的欣赏
文学的标准和尺度
文言白话杂论
语文学常谈
了解与欣赏
论中国文学选本与专籍
论教本与写作
怎样学习国文
写作杂谈
禅家的语言
关于“月夜蝉声”
鲁迅《药》指导大概
论雅俗共赏
论百读不厌
鲁迅先生的杂感
论逼真与如画
论书生的酸气
论严肃
论通俗化
低级趣味
论标语口号
论诵读
论诗学门径
《古诗十九首释》前言
诗与话
歌谣里的重叠
解诗
诗与感觉
诗与哲理
诗与幽默
真诗
朗读与诗
诗的形式
诗韵
诗多义举例
诗的语言
论“以文为诗”
再论“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
王安石《明妃曲》

精彩书摘

什么是文学?大家愿意知道,大家愿意回答,答案很多,却都不能成为定论。也许根本就不会有定论,因为文学的定义得根据文学作品,而作品是随时代演变随时代堆积的。因演变而质有不同,因堆积而量有不同,这种种不同都影响到什么是文学这一问题上。比方我们说文学是抒情的,但是像宋代说理的诗,十八世纪英国说理的诗,似乎也不得不算是文学。又如我们说文学是文学,跟别的文章不一样,然而就像在中国的传统里,经史子集都可以算是文学。经史子集堆积得那么多,文士们都钻在里面生活,我们不得不认这些为文学。当然,集部的文学性也许更大些。现在除经史子集外,我们又认为元明以来的小说戏剧是文学。这固然受了西方的文学意念的影响,但是作品的堆积也多少在逼迫着我们给它们地位。明白了这种种情形,就知道什么是文学这问题大概不会有什么定论,得看作品看时代说话。
新文学运动初期,运动的领导人胡适之先生曾答覆别人的问,写了短短的一篇《什么是文学》。这不是他用力的文章,说的也很简单,一向不会引起多少注意。他说文字的作用不外达意表情,达意达得好,表情表得妙就是文学。他说文学有三种性:一是懂得性,就是要明白。二是逼人性,要动人。三是美,上面两种性联合起来就是美。这里并不特别强调文学的表情作用,却将达意和表情并列,将文学看作和一般文章一样,文学只是“好”的文章、“妙”的文章、“美”的文章罢了。而所谓“美”就是明白与动人,所谓三种性其实只是两种性。“明白”大概是条理清楚,不故意卖关子;“动人”大概就是胡先生在《谈新诗》里说的“具体的写法”。当时大家写作固然用了白话,可是都求其曲,求其含蓄。他们注重求暗示,觉得太明白了没有余味。至于“具体的写法”,大家倒是同意的。只是在《什么是文学》这一篇里,“逼人”、“动人”等语究竟太泛了,不像《谈新诗》里说的“具体的写法”那么“具体”,所以还是不能引人注意。
……

前言/序言


《国学精粹:雅韵流芳》 卷一 诗词雅趣:字句间的风雅颂 在中国悠久的历史长河中,诗词以其独特的魅力,承载着无数的情感、思想与哲理,成为中华文化中不可或缺的瑰宝。《国学精粹:雅韵流芳》的第一卷,将带领读者走进诗词的殿堂,从其源远流长的发展脉络、丰富多样的艺术形式,到那些千古传颂的绝世佳句,逐一品味其中蕴含的深厚文化底蕴与动人艺术情怀。 本卷首先追溯诗词的起源。从《诗经》朴素真挚的民歌风韵,到楚辞浪漫瑰丽的想象,再到汉乐府直抒胸臆的现实主义精神,我们将看到诗歌最初的面貌,以及它如何随着时代的发展而演变。接着,我们将重点聚焦于唐诗的辉煌。唐诗是中国诗歌发展的巅峰,其成就之高、影响之广,至今无人能及。本卷将精选唐代各个时期、不同流派的代表性诗人及其作品,如李白的豪放飘逸、杜甫的沉郁顿挫、白居易的通俗易懂、王维的诗画结合,以及边塞诗的雄浑壮阔、田园诗的恬淡宁静。我们将深入剖析这些诗歌的创作背景、艺术手法,以及它们所反映的社会风貌和时代精神。读者将有机会领略盛唐气象,感受诗人胸怀天下的壮志,体味人生百味。 宋词作为与唐诗并驾齐驱的文学体裁,以其婉约细腻、意境深远的特点,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本卷将详细介绍宋词的起源与发展,着重探讨宋词的几个重要流派,如婉约派的李清照,豪放派的苏轼,以及辛弃疾的爱国情怀。我们将分析宋词在语言运用、结构安排、情感表达上的独到之处,体会词人在有限的字句中如何寄托无限的情思,如何将日常生活中的点滴感悟升华为艺术的享受。 除了唐诗宋词,本卷还将触及元曲的独特魅力。元曲作为一种新兴的文学形式,以其通俗易懂、生动活泼的语言,以及贴近民众生活的题材,在当时赢得了广泛的喜爱。我们将探讨元曲的曲牌、唱词,以及其在戏剧表演中的重要作用。通过品读关汉卿、马致远等大家的作品,感受元曲的时代气息和艺术感染力。 在对各时期诗词进行梳理的同时,本卷还特别注重诗词的鉴赏方法。我们将从诗词的意境营造、情感表达、语言特色、修辞手法的运用等多个角度,教会读者如何去理解和欣赏一首诗、一首词。例如,如何捕捉诗歌中的“意象”,如何体会作者的情感波动,如何辨析炼字、对仗等技巧的妙处。本卷旨在培养读者独立欣赏诗词的能力,让他们不再仅仅是旁观者,而是能够深入其中,与古人进行心灵的对话。 最后,本卷将选取若干具有代表性的诗词作品,进行深入的解读与赏析。这些作品可能来自不同的时代、不同的风格,但都代表了中国诗词艺术的最高成就。我们将逐字逐句地分析,阐释其深层含义,挖掘其文化价值,让读者在对具体作品的理解中,进一步巩固对诗词艺术的认识,最终达到“温故知新,融会贯通”的境界。 《国学精粹:雅韵流芳》的第一卷,不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一场关于美的熏陶,一次与古人精神的深度交流。通过阅读本卷,读者将对中国诗词的博大精深有一个全面的认识,并从中获得精神的滋养和审美的情趣。 卷二 散文妙笔:字里行间的智慧与哲思 中国散文,以其自由灵活的形式,承载着民族深邃的思想、丰富的情感和多元的智慧。《国学精粹:雅韵流芳》的第二卷,将目光投向中国古代散文的广阔天地,带领读者领略古人如何运用优美的文字,抒发情怀,阐述道理,记录生活,展现出一幅幅生动鲜活的人文画卷。 本卷的开端,我们将回溯散文的源头,从先秦诸子的散文讲起。《论语》中孔子及其弟子充满智慧的语录,《孟子》中雄辩有力的论辩,《庄子》中汪洋恣肆的想象,《韩非子》中严谨的法理论述,无不展现了早期散文的朴实与力量。本卷将分析这些散文的特点,如其逻辑的严密性、思想的深刻性,以及其作为哲学、政治思想载体的独特价值。 文章至上,文风蔚然。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散文发展的一个重要转折点。曹操的《短歌行》,虽然也是诗,但其直抒胸臆的风格,预示着散文创作的解放。而陶渊明的散文,如《桃花源记》,则以其清新自然的语言,构建了一个理想的社会图景,流露出对人生真谛的探索。同时,本卷也将介绍山水游记的兴起,如郦道元的《水经注》,不仅记录了地理风貌,也寄寓了作者的情感。 唐宋八大家,是中国古代散文的集大成者,他们的作品至今仍是散文学习的典范。《国学精粹:雅韵流芳》将花费大量篇幅,深入解读唐宋八大家的散文艺术。我们将分析韩愈的古文运动,以及他如何力挽狂澜,倡导质朴雄健的文风,代表作如《马说》、《师说》如何体现了其思想的深刻与文笔的犀利。柳宗元的《捕蛇者说》、《始得西山宴游记》,则展现了他对社会现实的洞察与对人生哲理的思考。 苏轼,这位文坛巨匠,其散文更是炉火纯青。从《前赤壁赋》、《后赤壁赋》中荡气回肠的哲思,到《记承天寺夜游》的恬淡闲适,再到《答应太常寺》的诙谐幽默,苏轼的散文风格多样,内容包罗万象,无不体现其豁达的人生观和超然的艺术境界。本卷将细致分析苏轼散文的语言特色,如其“以议论为诗,以论文为史”的独特风格,以及其对读者心灵的触动。 欧阳修的散文,以其平和冲淡、温润儒雅而著称,如《醉翁亭记》,将游山玩水的乐趣与怡然自得的心境完美结合。曾巩的散文,则以其记叙的清晰、议论的稳健而见长。王安石的散文,则充满着锐意进取的改革精神和深刻的思想。 除了对名家名篇的梳理,本卷还将深入探讨古代散文的种类与特点。我们将介绍记叙文的生动描绘,如游记、传记;议论文的逻辑严密,如论说文、辨析文;抒情文的真挚情感,如祭文、铭文。同时,我们也会关注一些非主流的散文形式,如书信、笔记等,它们同样蕴含着丰富的文化信息和人生智慧。 鉴赏部分,本卷将教导读者如何从散文中发掘其思想内涵、艺术技巧和情感价值。我们会引导读者关注作者的叙事视角、结构安排、语言运用,以及其如何通过文字来表达对人生、社会、自然的感悟。例如,如何体会《兰亭集序》中王羲之“死生亦大矣”的感慨,如何领悟《小石潭记》中柳宗元“清荣峻洁”的景物描写背后隐藏的孤寂。 《国学精粹:雅韵流芳》的第二卷,旨在让读者认识到中国古代散文的丰富性与深刻性。它不仅仅是文字的堆砌,更是古人思想的载体,智慧的结晶。通过品读这些传世佳作,读者将能够提升自己的文学素养,开阔思想的视野,并从中汲取生活中的智慧与力量,让自己的心灵也随之变得更加丰盈与通透。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如同一杯陈年的佳酿,越品越有味。《跟大师学国学:文艺常谈》让我感受到了国学的另一种魅力。我一直认为,国学不应该只停留在书本上,更应该渗透到我们的生活实践中。这本书正是将这一理念发挥到了极致。作者在论述“韵味”时,不仅仅局限于文学作品,而是将这种“韵味”延伸到艺术、建筑、甚至为人处世的方方面面。我特别欣赏他对于“境界”的理解,他认为,真正的文艺,是能够提升我们精神境界的一种力量。书中的一些关于“淡泊”的阐释,更是让我深受启发,它教会我们如何在物欲横流的时代,保持内心的宁静与超然。阅读这本书,就像是在进行一场心灵的旅行,跟随作者的笔触,穿越古今,领略中华文化的独特风韵。我感觉,作者并不是在“教”我们什么,而是在“引”我们去感悟。他用一种非常自然的方式,将国学中的精华,融入到我们对“文艺”的理解之中,让我们在不知不觉中,提升了自己的审美情趣和人生境界。这本书,让我看到了国学与现代生活的有机结合,也让我更加热爱这片养育了我们千年的文化土壤。

评分

这本《跟大师学国学:文艺常谈》真是让我眼前一亮。我一直对国学文化有着浓厚的兴趣,但总觉得有些门槛,要么晦涩难懂,要么过于学术化,很难找到一条既能深入理解,又能轻松入门的路径。这本书的出现,恰好填补了我的这个需求。作者的叙述方式非常生动有趣,他没有直接搬弄那些陈年旧事,而是将国学中的经典思想,巧妙地融入到我们日常所说的“文艺”话题中。比如,在谈到“风骨”时,他引经据典,旁征博引,从诗词歌赋到书法绘画,再到为人处世的道理,都围绕着这个核心概念展开。我特别喜欢他举的那些生动事例,让人仿佛置身于那个时代,感受古人的情怀。而且,这本书的语言风格非常接地气,没有那种故作高深的腔调,读起来就像是与一位学识渊博的长者在聊天,轻松愉快中,知识便悄然入心。对于那些和我一样,想要了解国学,却又害怕枯燥学习的朋友们,这本书绝对是你们的首选。它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把钥匙,打开了通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宝库,让我们在品味“文艺”的同时,也领略到了国学的博大精深。

评分

读完《跟大师学国学:文艺常谈》,我的脑海中回响着的是一种久违的清雅与深邃。我一直认为,真正的“文艺”并非流于表面的花哨,而是根植于深厚的文化底蕴。这本书恰恰做到了这一点。它不是简单地罗列古籍,而是将那些沉淀了千年的智慧,以一种极具现代感的方式呈现出来。我尤其欣赏作者对“意境”二字的阐述,他没有止步于文学作品的赏析,而是将这种“意境”的概念,贯穿到园林设计、音乐欣赏,甚至品茶论道之中。这种跨领域的融合,让我对“文艺”有了全新的认识。原来,它早已渗透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只是我们常常被表象所迷惑,未能捕捉到其内在的精髓。《跟大师学国学:文艺常谈》就像一面镜子,照出了那些被遗忘的闪光点,让我们重新审视我们所处的文化环境。书中的一些关于“留白”的哲学思考,更是让我受益匪浅,它教会我在纷繁的世界中,如何去留住一份宁静,如何去品味那些言外之意、弦外之音。这是一种境界,也是一种智慧,而这本书,正是引领我们抵达这种境界的向导。

评分

我不得不说,《跟大师学国学:文艺常谈》这本书,带给我的不仅仅是知识的增益,更是一种精神的洗礼。我一直觉得,真正的国学,不应该是束之高阁的文物,而是活在当下的生命。这本书正是这种理念的践行者。作者将那些看似遥远的古代思想,用非常贴近现代人生活的方式解读。例如,在探讨“情趣”时,他没有停留在对诗词的感性解读,而是上升到了人生的态度,如何从日常生活中发现美,培养一种超然物外的情怀。我尤其喜欢他关于“风雅”的论述,他认为风雅不仅仅是一种外在的装扮,更是一种内在的修养,一种对生活品味的追求。读这本书,就像是与一位老友对坐,畅谈古今,从历史的烟云中,汲取生活的智慧。书中那些对“禅意”的解读,更是让我耳目一新,它将佛教的空灵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含蓄巧妙地结合,形成了一种独特的东方美学。我发现,原来中国人的“文艺”,从来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与哲学、宗教、生活方式,早已融为一体,形成了一个博大精深的体系。这本书,让我看到了国学的生命力,看到了它在现代社会依然闪耀的光芒。

评分

《跟大师学国学:文艺常谈》这本书,带给我最大的感受,是那种“润物细无声”的浸润感。我之前也读过一些国学入门的书,但总觉得有些生硬,像是被强行灌输知识。而这本书,完全不同。它更像是一场温柔的邀请,邀请你走进一个充满智慧与美的世界。我尤其喜欢作者在谈论“雅致”时,那种对细节的捕捉。他不是简单地罗列古人的雅事,而是深入挖掘其背后的生活哲学,比如如何通过饮茶、赏花、布置居室来体现一种内在的修养。这种对生活细节的关注,让我看到了国学并非是高不可攀的,它早已融入到我们日常的点滴之中。书中的一些关于“趣”的探讨,也让我受益匪浅。我发现,很多时候,我们之所以觉得生活枯燥,是因为我们缺少发现美的眼睛。作者通过对古代文人雅士的生活方式的描绘,教会我们如何在平凡的生活中,找到属于自己的乐趣。这本书的语言风格也非常独特,既有文人的风骨,又不失大众的亲和力,读起来有一种天然的流畅感。它让我重新认识了“文艺”的含义,不再是简单的模仿,而是源于内心的品味与创造。

评分

这是经典,值得珍藏。

评分

买了太多书,不一一评价了,都很好,质量有保障。赶上活动领券买更优惠。

评分

——文学史家 王瑶

评分

还不错挺好还不错挺好

评分

读过这套丛书,对中国这两个字感觉具体了很多。

评分

都是基础知识,也是大家之作,值得买

评分

4,新书品种: 第四辑中,《中国政治思想史》《文艺常谈》《中国的文化与思想》《怎样读古书》《古书真伪常识》,或是首次出版单行本,或是1949年后首次再版/合集,都是别社所没有的新书,更值得推荐和拥有!

评分

很多年没买书了,当作启蒙读物,或者说对于不专门学汉语言文学的人来说,熟读经典、文艺这两部也就够了。

评分

朱自清是新文学运动散文一大家……他写的《背影》,是新文学的散文名篇,凡中学语文教科书都是入选的,一代代的读者为之感动。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