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墟甲骨文书体分类萃编5(第三卷):宾组二类

殷墟甲骨文书体分类萃编5(第三卷):宾组二类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王蕴智 编
图书标签:
  • 殷墟甲骨文
  • 甲骨文书体
  • 宾组二类
  • 文字学
  • 考古学
  • 历史
  • 古文字
  • 商朝
  • 殷墟
  • 文献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河南美术出版社
ISBN:9787540136802
版次:1
商品编码:12175876
包装:平装
丛书名: 殷墟甲骨文书体分类萃编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6-12-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85
字数:80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殷墟甲骨文书体分类萃编5(第三卷):宾组二类》主体内容由正文和附录两个部分组成。
  《殷墟甲骨文书体分类萃编5(第三卷):《殷墟甲骨文书体分类萃编》,第壹卷为殷墟甲骨刻辞文式导读,通盘介绍殷墟甲骨的卜法和刻辞文例。其余各卷分别介绍具有典范意义的殷墟甲骨文书体分类范本。附录部分分为上下两册,主要是从原著录拓本中裁切出来的殷墟甲骨文可释字形总表,书后附商王世系表和殷墟甲骨著录及简称对照表。

内页插图

目录

一、宾组二类卜辞综述
二、宾组二类卜辞范本
1.《合集》559正
2.《旅顺》573
3.《乙编》5317
4.《丙编》392
5.《丙编》583
6.《合集》6057正、反
7.《合集》137正、反
8.《旅顺》218正
9.《上博》9435.1
10.《合集》11485
11.《丙编》65
12.《上博》8103正、反
13.《合集》10405正、反
14.《丙编》81
15.《乙编》3287
16.《丙编》373、374
17.《丙编》96
18.《乙编》6385
19.《乙编》4511
20.《乙编》4729
21.《丙编》247
22.《乙编》6664、《丙编》209
23.《合集》10594
24.《丙编》353
25.《丙编》558
附录一:商王世系表
附录二:殷墟甲骨著录及简称对照表
《殷墟甲骨文书体分类萃编5(第三卷):宾组二类》 图书简介 《殷墟甲骨文书体分类萃编》是一项旨在系统梳理、分类和研究殷墟出土甲骨文书体的宏大工程。本书是该系列中的第五卷,着重于第三卷“宾组二类”的深入探讨。甲骨文作为中国已知最早的成熟文字系统,承载着丰富的商代社会、文化、宗教和历史信息。对其书体的细致分类和研究,不仅是文字学研究的重要环节,更是理解商代文明肌理的关键途径。 第一章:总论——“宾组二类”的时代背景与研究价值 本章将首先勾勒出“宾组二类”甲骨文所处的商代晚期特定时期。通过考古学、年代学以及相关文献的梳理,明确该类甲骨文的时代归属,并探讨其在殷墟甲骨文整体序列中的位置。我们将分析这一时期商朝的政治格局、社会状况、宗教信仰以及文字使用习惯,为理解“宾组二类”的书体特征提供宏观背景。 接着,本章将阐述“宾组二类”甲骨文研究的独特价值。研究“宾组二类”的书体,有助于我们深入理解商代文字的演变轨迹,洞察不同书写者、不同用字的风格差异。这对于复原商代社会生活、认识商代王室的活动、理解当时的书写技术与材料、以及探究文字与权力、宗教之间的联系都具有不可替代的意义。此外,对“宾组二类”书体的分类研究,也为未来更广阔的甲骨文研究奠定坚实的基础。 第二章:书体溯源——“宾组二类”的渊源与发展 本章将追溯“宾组二类”甲骨文的书体渊源。我们将考察其与早期甲骨文以及其他甲骨文类别的内在联系,分析其在继承前代书体特征的同时,如何发展出自身的独特风格。这涉及到对甲骨文演变规律的认识,例如笔画的粗细、方圆,字的结构布局,以及刻写技法的变化等。 在此基础上,本章将深入分析“宾组二类”书体的发展脉络。我们将探讨在同一类别的甲骨文中,是否存在不同时期、不同书写者造成的细微差异。通过比对不同甲骨卜辞的书写特点,揭示“宾组二类”在发展过程中所呈现出的多样性和演进性。这部分研究将依赖于大量的实物资料,通过精细的比对分析,梳理出清晰的书体发展图谱。 第三章:字形辨析——“宾组二类”的结构与笔画特征 本章将聚焦于“宾组二类”甲骨文的字形结构与笔画特征。我们将对该类甲骨文中具有代表性的字形进行详细的辨析,分析其笔画的形态,如起笔、收笔、行笔的走向,笔画的连绵与断续,以及笔画的粗细、方圆变化。 同时,本章将深入探讨“宾组二类”甲骨文的字形结构特点。例如,字的偏旁部首配置,字的疏密程度,字的重心转移,以及不同字形在同一种结构下的变化。我们将尝试从结构层面揭示书写者在处理文字时的习惯性方式,以及其背后可能存在的书写规范或随意性。 此外,本章还将讨论“宾组二类”甲骨文在字形演变过程中的一些特殊现象,例如异体字的出现、简化字的趋势,以及其与后世汉字字形之间的联系。通过对字形层面的细致分析,为准确辨识和释读甲骨文提供坚实的字形基础。 第四章:书写风格——“宾组二类”的地域与个体差异 本章将着力于“宾组二类”甲骨文的书写风格分析,重点考察其可能存在的地域与个体差异。通过对不同出土地点、不同卜辞的细致比较,尝试辨识是否存在具有地域性特征的书写风格。这可能体现在笔画的用笔、结体的习惯、以及字形的整体风格等方面。 更重要的是,本章将深入研究“宾组二类”甲骨文中的个体书写风格。我们知道,即便是同一时期的甲骨文,也可能出自不同的书写者之手。通过对特定甲骨的反复比对,辨识出具有鲜明个人风格的书写者。分析这些书写者在笔画、结构、章法上的独特之处,以及其风格的形成原因。这有助于我们认识到商代文字并非铁板一块,而是存在着生动的个体表达。 第五章:章法布局——“宾组二类”的排版与整体风格 本章将探讨“宾组二类”甲骨文的章法布局,即文字在甲骨上的排列方式和整体风格。我们将分析文字的行距、字距,以及横竖排版的规则。观察文字在整片甲骨上的分布,是否存在为了配合占卜内容或美观要求而进行的特殊安排。 同时,本章将研究“宾组二类”甲骨文的整体风格。这包括文字的疏密、大小、欹正等视觉感受。我们还将探讨书写者在处理大篇幅卜辞时,如何做到字迹的统一性和整体的协调性,以及是否存在“一眼望去”的鲜明风格。章法布局的研究,不仅有助于我们更好地欣赏甲骨文的艺术性,也能为理解商代书写者的构思和意图提供新的视角。 第六章:书写工具与技法——“宾组二类”的物质基础 本章将深入探讨“宾组二类”甲骨文的书写工具与技法。我们将分析当时可能使用的刻刀材质、形状,以及刻写甲骨的工艺。通过对甲骨文笔画的形态,如刀痕的深浅、粗细、锐利程度等,推断出书写者在刻写过程中所采用的具体技法。 例如,我们将分析是“刺”还是“划”,是“顿”还是“挫”等。这些细微的技法差异,往往反映了书写者对工具的熟练程度和其书写习惯。对书写工具和技法的研究,不仅有助于我们理解甲骨文的物质基础,也能为模拟古代书写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 第七章:释读与校勘——“宾组二类”的文字辨识与错误分析 本章将重点关注“宾组二类”甲骨文的释读与校勘。我们将结合前几章对书体、字形、结构等方面的研究,对该类甲骨文中具有争议或难辨的字形进行深入的释读。利用已有的甲骨文释读成果,并尝试提出新的释读观点。 同时,本章将对“宾组二类”甲骨文中的错误现象进行分析。这包括书写错误、形近字混淆、以及由于材料限制或人为疏忽造成的误刻等。通过对错误的分析,不仅能够更准确地理解原意,也能在一定程度上洞察商代文字使用中的一些规律和限制。 第八章:社会文化解读——“宾组二类”的书体与商代文明 本章将超越单纯的文字学层面,尝试从“宾组二类”甲骨文的书体特征出发,解读其背后所蕴含的商代社会文化信息。我们将分析不同书体风格是否与卜官的身份、地位、地域有关。例如,某些风格是否更倾向于宫廷御用,而另一些风格则可能代表地方的特色。 此外,我们将探讨书写习惯、字体风格与商代社会生活的关联。例如,在宗教祭祀、军事征伐、王室生活等不同场合,是否存在不同的书写偏好?书体风格的变化是否反映了社会思潮、审美趣味的演变?本章旨在通过对书体的细致审视,为我们展现一幅更加生动、立体的商代社会文化图景。 第九章:结论与展望 本章将对《殷墟甲骨文书体分类萃编5(第三卷):宾组二类》的各项研究成果进行总结。梳理本书在“宾组二类”甲骨文书体分类、特征分析、风格辨识、文化解读等方面的主要发现和贡献。 最后,本章将对未来的研究方向进行展望。指出“宾组二类”甲骨文研究中仍存在的潜在问题和可以进一步深化的领域。例如,更精细的年代学划分、更系统的个案研究、以及与其他出土文献的交叉比对等,为甲骨文研究的进一步发展提供思路和启示。 《殷墟甲骨文书体分类萃编5(第三卷):宾组二类》,旨在通过科学严谨的学术方法,对海量的殷墟甲骨文进行系统梳理与深度挖掘,为学界提供一份翔实可靠的“宾组二类”甲骨文书体研究报告。本书的出版,将极大地促进对商代文字、历史、文化的研究,为理解中华文明的源头提供重要的学术支撑。

用户评价

评分

说实话,一开始我拿到《殷墟甲骨文书体分类萃编5(第三卷):宾组二类》这本书的时候,并没有抱太大的期望,毕竟甲骨文研究对我来说有些晦涩。但当我翻开第一页,我就被深深吸引住了。书中的内容并非枯燥的学术论述,而是以一种非常生动形象的方式,将“宾组二类”的甲骨文展现在我的面前。作者似乎非常有耐心,将那些在我看来相似的字形,通过细致的对比和讲解,变得清晰起来。我以前总觉得甲骨文就是一种统一的书体,读了这本书才知道,原来在同一个时期,不同的人、不同的场合,写出的字也会有微妙的差异,这让我对古人的智慧和生活充满了好奇。书中对每一个类别的甲骨文书体的特点都有详细的阐述,比如笔画的走向、字的重心、字形的大小等等,这些描述让我能更直观地感受到文字的“表情”。我甚至开始尝试着自己去辨认一些简单的字,虽然进展缓慢,但这个过程本身就充满了乐趣。这本书就像一位和蔼的老师,循循善诱地引导我走进甲骨文的世界,让我觉得学习它不再是一件遥不可及的事情。

评分

这本《殷墟甲骨文书体分类萃编5(第三卷):宾组二类》简直是甲骨文研究领域的一座丰碑!作为一名业余爱好者,我一直对甲骨文的魅力深感着迷,但苦于没有系统性的指导,只能零散地学习。这本书的出现,如同一盏明灯,照亮了我前进的道路。第三卷聚焦于“宾组二类”,这让我得以深入了解这一特定类别的甲骨文书体。作者严谨的考证和清晰的分类,让我能够清晰地辨识出不同字体的细微差别,例如笔画的粗细、结构的匀称、行款的疏密等等。书中大量的插图和详细的释文,更是为我打开了一个全新的世界。我不再仅仅是“看”甲骨文,而是开始“读”懂它们。每一次翻阅,都仿佛穿越时空,与商代先民进行一次跨越千年的对话。这本书不仅仅是一部学术专著,更是一扇通往古代文明的窗口,让我对中国古代的文字、历史和文化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对于任何对甲骨文感兴趣的读者来说,这绝对是一本不容错过的宝藏。它不仅能满足学术研究的需求,也能极大地激发普通读者的求知欲和探索精神。我强烈推荐给所有渴望深入了解甲骨文的朋友们!

评分

我是一名资深的古玩收藏爱好者,尤其钟情于商周时期的青铜器和甲骨文。虽然我无法直接接触到真正的甲骨,但我一直通过各种书籍和资料来学习和欣赏。最近我偶然获得了《殷墟甲骨文书体分类萃编5(第三卷):宾组二类》这本书,真是欣喜若狂。我一直觉得甲骨文的字形变化万千,各有韵味,但苦于没有一个系统性的框架来理解。这本书的出现,彻底改变了我的认知。它不仅仅是罗列字形,而是将“宾组二类”的甲骨文按照其书写风格、结构特点等进行了科学的分类,让我能够从一个全新的视角去品味这些古老的文字。书中精美的插图,清晰地展现了每一个字体的细微之处,仿佛能感受到刻刀在甲骨上划过的痕迹。阅读本书,就像是在进行一次精美的艺术鉴赏,每一页都充满了历史的厚重感和文字的生命力。这本书对于我这样追求艺术性和文化性的爱好者来说,无疑是一场视觉和心灵的盛宴。我非常庆幸能有机会接触到如此优秀的著作,它极大地提升了我对甲骨文的欣赏水平。

评分

我是一名文字爱好者,对各种书法字体都有着浓厚的兴趣。最近,我的目光被《殷墟甲骨文书体分类萃编5(第三卷):宾组二类》这本书吸引了。一直以来,甲骨文在我心中都是一种神秘而古老的符号,但这本书却让我看到了甲骨文作为一种“书体”的艺术魅力。第三卷着重介绍的“宾组二类”,展现了其独特的风格和韵律。我特别欣赏书中对每一类书体特征的细致分析,例如线条的粗细变化,结构上的疏密对比,以及笔画的起收笔方式等等。这些细节的描述,让我能够从书法的角度去理解甲骨文,仿佛在欣赏一幅幅精美的艺术品。书中大量的图片资料,也为我提供了直观的视觉感受。我发现,即使是同一种文字,在不同的书写者手中,也会呈现出不同的姿态,这正是书法艺术的魅力所在。这本书让我对甲骨文的认识不再停留在“符号”的层面,而是上升到了“艺术”的层面。我从中不仅学习到了甲骨文的知识,更体会到了中国古代文字的博大精深和独特的美学价值。这对于我日后的书法创作和字体研究,无疑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

评分

作为一名正在攻读古文字学的研究生,我一直在寻找能够系统梳理和分类甲骨文书体的权威著作。《殷墟甲骨文书体分类萃编5(第三卷):宾组二类》的出版,无疑为我的研究提供了极大的便利。本书的编纂者在甲骨文书体研究方面倾注了大量心血,其分类体系严谨科学,逻辑清晰。第三卷所涵盖的“宾组二类”,在我看来是甲骨文研究中一个非常具有代表性的分支,能够对其进行如此细致和深入的梳理,实属不易。书中对每一类书体的特征都进行了详尽的描述,并辅以大量的实物图片和对比分析,这对于我们理解不同书体之间的演变关系以及它们所反映的时代特征至关重要。此外,作者在释文方面的考证也相当严谨,引用的文献丰富,论证过程详细,这为我们进一步的研究提供了坚实的基础。这本书不仅对甲骨文书体分类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更对实际的释读和断代具有重要的实践价值。我会在我的论文写作和课题研究中频繁引用本书的内容,相信它将成为我学术道路上不可或缺的助手。

评分

系统全面讲甲骨文,有很好的参考价值。

评分

很棒!这套书极有价值

评分

but 哦哦哦哦哦噢噢

评分

正版新书,专业性强,价格合理,送货速度快,态度好。还会再来。谢谢!

评分

质量不错,值得购买,物流很快

评分

参考书目,超赞配送。

评分

书目全,配送快,超赞。

评分

很喜欢。各方面都好。快递很快。

评分

不错的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