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準教詠春:木人樁法

葉準教詠春:木人樁法 下載 mobi epub pdf 電子書 2025

葉準,梁傢錩,陳振良 著
圖書標籤:
  • 詠春拳
  • 木人樁
  • 葉準
  • 武術
  • 傳統武術
  • 拳法
  • 功夫
  • 詠春
  • 武學
  • 格鬥
想要找書就要到 圖書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北京聯閤齣版公司
ISBN:9787550209589
版次:1
商品編碼:11080208
包裝:平裝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12-11-01
用紙:膠版紙
正文語種:中文

具體描述

內容簡介

   《葉準教詠春:木人樁法》由詠春宗師葉問長子葉準及其弟子所著,所授內容乃葉問宗師真傳,正統專業。本書首先以文字介紹詠春基本拳套及理念,而後重點講解木人樁法,通過實拍照片逐步示範木人樁法的動作要領,並輔以文字注解,直觀明瞭地展示齣全套八節木人樁法的一招一式。對拳法中的重點招式及其應用方法,更單獨進行瞭詳細剖析,方便讀者領會個中要義。

   對於詠春研習者而言,《葉準教詠春:木人樁法》是不可多得的寶貴教材。大眾讀者也可從本書所述的詠春拳理中,學習中國傳統的哲學智慧,一探中華武術文化的博大精深。

作者簡介

   葉準,詠春宗師葉問長子,傢學淵源。在葉問去世之後,子承父業,緻力於嚮海外推廣詠春拳。葉問1972年去世後,他繼承父業,緻力於嚮海外推廣詠春拳術。葉準在香港詠春體育會、沙田大會堂、香港城市大學、科技大學、佛山科技學院設點授徒。目前,葉準及其門徒在世界60多個國傢組織有詠春拳會近3000傢。因在世界武術推廣的卓越貢獻,葉準還獲得美國奧委會的嘉奬。



   梁傢錩、陳振良,葉準門下弟子,跟隨葉準學習詠春拳逾20年,現代錶葉準師傅於香港紀律部隊人員體育及康樂會教授詠春拳術。

目錄

前 言
第一部分 詠春拳的概述
1.1 詠春拳套
小念頭 
尋橋 
標指 
1.2 黐手
1.3 內外門及四門
內外門分自身的內外門及接觸後的內外門 
埋踭及定踭 
1.4 中綫與子午綫
中綫 
子午綫 
"正身以中綫為子午綫、側身以對膊綫為對方中綫"解說 








第二部分 木人樁的概述
2.1 木人樁簡介
2.2 木人樁的結構
樁手角度及距離 
木人樁的虛手 
人與樁的高度 
人與樁的距離 
樁腳高度 
樁手不要太滑 
2.3 學習木人樁的目的
良好的位置 
熟練的手法及鞏固"形"的結構 
步法 
啓發性 
增強腰馬力 
隨時練習 
組閤性的攻擊練習 
2.4 黐樁
2.5 打樁、朝形及追形
2.6 磨樁
2.7 打樁與意念
2.8 木人樁的應用

第三部分 木人樁法
引言
第一節及第二節
第一節 示範 
第二節 示範 
重點1 45°楔位的走馬動作 
重點2 正身耕手位置 
重點3 捆手正掌 
重點4 捆手底掌 
重點5 捆手位置 
重點6 膀手 
重點7 虛手與實手 
重點8 標馬捆手 
重點9 楔腳 
應用解構 
第三節
第三節 示範 
重點1 正身內門拍手 
重點2 轉馬側身外門拍手及殺頸手 
重點3 索手底拳 
重點4 45°側身腳 
應用解構 
第四節
第四節 示範 
重點1 外門雙攤手,雙圈手底掌 
重點2 內門雙攤手,雙正掌 
重點3 雙正掌、底掌留意的事項 
重點4 捆手 
重點5 90°踢腳 
應用解構 
第五節
第五節 示範 
重點1 沉踭左右搖腕,撈手側底掌 
重點2 捆手變正身抱琶手 
重點3 膀手變側身抱琶手 
重點4 耕手變正身抱琶手 
重點5 膀手變漏手抱琶手
重點6 入馬 
重點7 手形 
應用解構 
第六節
第六節 示範 
重點1 耕手變換過程 
重點2 擸手上頸、撳手上頸 
重點3 45°換步踢腳 
應用解構 
第七節
第七節 示範 
重點1 移步直踢 
重點2 移步直踢接轉馬低踢 
重點3 撳手楔馬 
應用解構 
第八節
第八節 示範 
重點1 退步封手踢腳 
重點2 擸手踢腳 
重點3 雙擸手的重點 
應用解構 
葉問原創範本
鳴 謝
齣版後記

精彩書摘

第一部分 詠春拳的概述
詠春是一套“以柔製剛”的功夫,任何功夫的練習過程都是由固定形式練到無固定形式,亦即是由有形到無形。
——葉準
中國功夫門派眾多,不論在形式上及風格上都大有不同,歸根究底就是因為各門派拳術的思想及理念不同所緻。拳法錶現在外是其動作,但最重要還是拳法的理念,亦即是“拳理”。不同的拳理錶現在外就是不同形式的動作、手形及馬步,以緻用力方法等等都大有不同。
詠春拳著重捨力、藉力、以弱勝強、以柔製剛的方法。通過黐手的訓練,練齣良好的知覺反應及靈巧的步法。詠春的練習過程著重思考、變化及實踐,練拳之餘還必須思考,是近代最著名的拳法之一。
“以柔製剛”是詠春的中心思想。所謂以柔製剛,並不是指完全不用力,而是教你如何用小力勝大力,以快打慢,達到剛而不硬、鬆而不懈的感覺。練習的過程是由鬆柔開始,隨著時間的練習而達至積柔成剛,以一百磅的石頭和一百磅的棉花為例,詠春的力就好比一百磅的棉花那樣,鬆沉而不剛硬。
詠春拳十分著重知覺的訓練,通過黐手練習令手部感覺更加靈敏,透過感應對方的力嚮變化,繼而做齣防守及進攻。
另外,“中綫理論”亦是詠春拳中強調的思想。除瞭要保護自己的中綫,還要學習使用最簡單、直接的方法來打擊對方的中綫位置,兩點之間又以直綫最快,因而詠春拳很著重兩者之間距離的變化,即“子午綫”理論。
詠春拳共有三套拳:小念頭、尋橋及標指,練習方法主要是通過黐手鍛煉,散手及離手練習。此外還有木人樁、八斬刀及六點半棍法。學習過程以拳套為基礎,通過黐手練習使手部感覺更加靈敏,來感應對方力嚮變化繼而做齣防守及進攻。黐手的練習就是應用拳套裏的動作及理論,並從中糾正運用錯誤的手法,為所學的功夫注入生命力,而並非一式一樣的死招式。
中國拳法特彆之處就是在拳術中蘊含瞭中國哲學思想,特彆是儒傢思想,詠春拳法也是一樣。詠春拳的哲理主張不與人硬碰,要做到捨己從人,藉力打力,所以學習詠春,並不是單單學習拳腳上的功夫,更重要的是能夠學習中國傳統的哲學智慧。
1.1詠春拳套
詠春拳套以簡潔精要為主,每一動作都是配閤拳理而成,沒有花巧動作。學習詠春拳的階段主要分為:拳套、黐手及技擊,拳套是練習的基礎,亦是日後黐手練習的事前準備;黐手是由拳套到實戰鍛煉的過渡練習,並不等同於搏擊。隻有把拳套練好,得到良好的基礎,纔能把黐手練好;黐手練好瞭,纔能靈活地於技擊中錶現齣來。因此詠春拳的學習過程是先練習拳套,再學習黐手,最後到搏擊訓練。
詠春拳擁有博大精深的內涵。拳套易學難精,不能夠在短時間內完全掌握。就詠春的三套拳套而言,看起來簡單,但實際上把拳套融會貫通,還需要花上相當時間去理解及改正。
有人說,拳套是死闆的,沒有變化,但在實際應用時卻韆變萬化,那麼練習拳套又有何用呢?在實際應用時,應當追求無形限製的拳套,但是我們不可能一開始便追求無形的境界,必須先經過有形的練習階段,練好這個階段纔可以真正踏入無形的境界。所以練拳是從有形到無形,而拳套就是形的開始,是鍛煉基礎功夫的必然門徑。
小念頭
詠春拳的三套拳套,按練習的先後次序可分為:小念頭、尋橋及標指。小念頭的意思是減少雜念,盡量投入練習。初學者需先學習小念頭,並抱著謙虛及忍耐的態度習拳,切忌懷有一步登天或速成的想法。此基本套路的每一個動作都是日後的動作根基,例如黐手的大部分動作均是由小念頭演變齣來的。小念頭既為學習詠春拳的基礎,其重要性是可以肯定的,有所謂:“小念頭不正,終歸不正。”小念頭的動作簡單易記,初學者亦可以自行對鏡練習,但需要留意拳套裏所包含的詠春拳基本技巧,務必認真學習,打好基礎。
小念頭分為三節,第一節主要是認識中綫及功力的訓練,第二節是學習發力的方法,而第三節則是常用的基本手法。練習時必須要放慢動作,因為動作慢的時候纔能認真地練習,切記不可急躁,尤其是第一節裏的“一攤三伏手”,更要盡量練至最慢速,慢而不間斷,慢而不呆滯。初練習約10分鍾,逐漸增至每次練習約30分鍾,視乎練習者的水平,不可勉強。
尋橋
詠春拳的第二套拳套為尋橋,意即“尋找橋手”的意思。人本身是一個獨立的個體,當你要攻擊對方時,就必須把力打到對方身上,絕不可能隔空就把對方打倒,因此一定會有接觸對方身體的一刻,這個接觸可以有很多種方法,例如在頭、肩、踭(粵語中指手肘或腳跟——編者注)、膝、手及腳部等等。而手的接觸就好比一條橋梁把兩者連在一起,故美其名曰橋。
所謂尋橋,並不是盲目地去追尋對方的橋手,而是要學會在橋手相接時做齣變化。
在練習小念頭的整個過程中,沒有移動馬步,到瞭練習尋橋,則強調轉馬的鍛煉。轉馬是學會卸力的基礎,轉馬要練得穩且快,纔能真正達到卸力的效果。例如你用力推開一扇門,門被推開的一刻同時也是卸開你的來力;但是那扇門能否卸開你的來力,關鍵在於門與牆之間的接閤點是否穩健。如果接閤點不穩,不單不能卸開力度,反而會倒在地上。運用轉馬能否卸開對方的來力有相同的道理,而尋橋裏的轉馬膀手就是按照這個原理,所以腰馬練習在尋橋裏是非常重要的。
學習尋橋,除瞭學懂轉馬卸力,還有腰馬發力,增強攻擊時的爆發力。
標指
詠春拳的第三套拳,即最後的一套是標指,意思是當你以標指標嚮對方失敗後,要學會應該如何處理。由於早期詠春拳不會公開授拳,加上標指是詠春拳的高級拳套,因此有“標指不齣門”的說法,很有一種神秘的色彩。早期的詠春拳,是不會隨便教授標指的,即使練習者學瞭很長一段時間,倘若功夫未達水平,師傅也不會傳授標指。由於練習標指前,必須有良好的小念頭及尋橋作為基礎,如果急於求成,根基未打穩,結果隻會弄巧反拙,有形而無實。由此可見,詠春拳的拳套是一層一層纍積齣來的,有瞭小念頭的基礎,纔能達至尋橋的沉實穩重,兩者練得好,纔可以把標指的瀟灑淩厲錶現齣來,而三者之間互相牽連、互相幫助。因此,雖然標指是最後的一套拳,卻不代錶學成或修煉的結束,反而是真正踏入拳術修煉的新開始。
練習標指的重點是要學會如何發力。標指裏有很多動作是用以引導練習者如何將身體的力量在一瞬間統一地爆發齣來,達到力貫指尖的境界。若要做到這點,就先要使身體完全地放鬆下來,到達最放鬆的狀態,纔可以發齣最大的力。發力時,需要全身所有的關節一起運動,如果其中一個關節僵硬瞭或鎖緊瞭,就會大大影響發力的效果。即使功夫有相當水平也很難把標指打得好,所以標指被認為是高級拳套之一。
1.2黐手
黐手在整個詠春拳訓練裏占有很重要的地位。黐手並不等於搏擊,它隻是學習詠春拳的途徑,是一條橋梁貫穿拳套和搏擊,通過黐手,雙方練習者可以學懂摶擊裏所需要的元素。
由於黐手裏的技術都是以放鬆為基礎,練習黐手首要學習放鬆,放鬆這關功夫未練好,再練往後的拳法也是徒然。這裏要求的放鬆不隻是身體上的放鬆,更重要是思想上的放鬆。
練習黐手,應該先有正確的練習觀念,否則便會形成敵對的心態,以緻雙方都不能進步和學習。黐手可以令雙方進步,同時亦可使雙方退步,全在於練習者的心態。黐手就是將兩個“個體”連在一起,是力量的交流,通過黐手來感應對方力量的傳遞,從而練到藉力及卸力的方法。雙方在黐手時,攻擊和防守不再獨立,對方的攻擊導緻我的防守,而我的動作亦因對方的動作而改變,但改變的動作並非預先設定或排練的,攻擊和防守已變成一個有因果關係的整體。練習時要做到因應對方的動作而變,但要同時自保及反擊,亦即是“捨己從人”及“連消帶打”。詠春的手法講求直接簡單,藉力打力,若要練好,應先由捨己從人方麵入手。
另一方麵,通過學習黐手可以把拳套裏的動作靈活地應用齣來,更實在地明白各個動作的應用、變化及用力方法。由於每個人的身形、體重和性格都不同,所以同一個動作在不同人身上會有不同的用法。透過黐手,雙方互相研究,取長補短。在實際應用時,速度快是很重要的,但不隻是肌肉伸展的速度要快,更重要的是位置及放鬆——有利的位置可以縮短攻擊的路綫,使動作變得更直接及敏捷。
1.3內外門及四門
四門及內外門之說是指以人的心窩為中心打個十字,形成四個方位,即四門,上左門,上右門,下左門及下右門。另外,中門是指心窩嚮外的位置,而四門又分內外門。攤手、膀手等為上門方位的手法;低膀、耕手等是下門方位的手法;枕手是中門的手法。
內外門分自身的內外門及接觸後的內外門
內外門手可以用自己手部與對方手部的接觸點說明。以盤手來說,攤手處於對方伏手的內麵,因此攤手是內門手;而相反,伏手則處於對方手部的外麵,為外門手。這是最基本的理解。隨著動作的變化,如果雙方都以單手的攤手互相接觸,而大傢的攤手都是處於對方的外門,就會形成外門攤手,因而攤打有外門攤打和內門攤打的分彆,所以在雙方接觸後的內外門不單隻用手法來判斷,亦有以接觸點來判斷的。
若不以接觸點而用自身來判斷,例如練小念頭時,則攤手以外為外門,攤手以內為內門。而內門又處於人體的中綫,是最多弱點的位置,所以練詠春時常強調埋踭(此處指手肘——編者注),就是保護內門不輕易給人進攻入內。
埋踭及定踭
將踭部靠往胸部中心(中綫)位置,手踭需和胸口保持約一個拳頭大小的距離,手踭及中指第一節骨位對著中綫。埋踭後,踭部與胸部的正確距離應定位在約一個拳頭大小的距離,太近則會失去防守能力(束橋),太遠便不能發揮踭的力。定踭就是當你做動作時,手踭仍然麯手留中的意思。
1.4中綫與子午綫
中綫
人的中綫就是由頭頂垂直到下陰的一條綫。中綫很重要,因為人體很多弱點處於這條綫上,例如眉心、鼻梁、下顎、喉嚨、心窩以至下陰等等。中國功夫重視中綫的理論,而詠春拳更為講究,若是學習過小念頭的都知道,一開始就是教導找齣中綫的位置,打的日字衝拳也是朝著自己的中綫打齣去,以及往後的攤手及伏手,也是從中綫緩慢推齣。所謂“拳由中發,守中留中”,保護自己的中綫而擊嚮對方的中綫,達到連消帶打的效果。中綫理論就是詠春拳理的基礎,練拳先要明理,練詠春拳除瞭練功、黐手外,更重要就是思考、探索及領悟。
練習詠春拳的時候對著鏡子練習,可以幫助正確地找齣中綫位置,讓練習時的手位都能準確地處於中綫上。以小念頭為例,練小念頭時,正身麵嚮鏡子,詠春的術語稱為朝形,即是正麵對著對方一樣,這時候從鏡子對著自己的中綫練習等同於對著對方的中綫一樣,但在真實的情況裏,對方會不斷改變位置,所以便齣現瞭子午綫的理論。
子午綫
何謂子午綫?子午綫是天文、地理裏慣用的名詞,子午綫本身並不存在,隻是在學術研究上需要假設的一條綫,纔被抽象地創造齣來。例如在地球的經綫由北極到南極畫一條綫,以倫敦格林威治為零度起點,這綫是本初子午綫,或格林威治子午綫,即零度經綫,實際地球並沒有這一條綫,純粹是為學術研究而假設的,子午綫的東西兩邊分彆定為東經東半球和西經西半球。在功夫上,在對敵雙方中綫之間連成一條綫,便是子午綫。因中綫是頭頂垂直到下陰的一條綫,每一處都可作為連接點,可以産生齣很多條子午綫,重要的一點則在鼻尖相連的一條綫。子午綫就是你進攻對方最直接的引導綫,在黐手過程中雙方攻守不斷交換、不停走動,因而會産生多條子午綫。葉準師父曾經引用葉問宗師的話說,著重防守的人會守住自己的中綫,著重進攻的人會看著對方的中綫,而攻守兼備的人就注重子午綫,可見子午綫對瞭解詠春拳理十分重要。
1.中綫90°前伸的方嚮位於大傢的子午綫上,雙方處於平等的優勢。
2.當雙方中綫不相對時,子午綫錶示最短及最直接擊嚮對方的綫位。
當對敵雙方麵對麵盤手時,大傢的中綫相對,中綫90°前伸的方嚮位於大傢的子午綫上,在這情況下,大傢基本上處於平等的優勢,同時指嚮對方的中綫又同時保護著自己的中綫。
但當我位於有利位置時,如在對方的45°位置,這時大傢的中綫不再相對,因為我的中綫仍是嚮著對方但對方的中綫卻不是嚮著我,這是絕對的有利位置,因為我的雙手可以同時擊嚮對方,而子午綫則錶示瞭最短及最直接擊嚮對方的綫位。在這情況下,處於失利的那一方要朝迴對方的方嚮,而這動作就是朝形。
正身以中綫為子午、側身以對膊綫為對方中綫解說
子午綫就是自己的中綫同對方中綫相連的一條綫,若正麵麵嚮對方,自己中綫的方嚮也是指嚮對方的中綫,即是與子午綫重疊;當雙方正身相對時(互相朝形)時,就以中綫為子午綫(如圖1及2)。如果以側身馬麵對對方,你的對膊綫便會對著對方的中綫;對著鏡子練習轉馬扯拳時,鏡子中對方的中綫(即自己原本的中綫)就變瞭自身的對膊位置,因而産生側身馬以對膊綫為對方中綫的理論(如圖3及4)。
……

前言/序言

  

在綫試讀

《葉準教詠春:木人樁法》第一部分 詠春拳的概述

詠春拳著重捨力、藉力、以弱勝強、以柔製剛的方法。通過黐手的訓練,練齣良好的知覺反應及靈巧的步法。詠春的練習過程著重思考、變化及實踐,練拳之餘還必須思考,是近代最著名的拳法之一。


葉準教詠春:木人樁法 一本關於身體、心智與傳承的修煉之道 在中國傳統武術的浩瀚星空中,詠春拳以其簡潔、實用、高效的特點,獨樹一幟,贏得瞭無數武術愛好者的青睞。而在這門精深的武學體係中,“木人樁法”更是被譽為“通往高手殿堂的必經之路”,是學習和掌握詠春拳精髓的關鍵環節。本書,《葉準教詠春:木人樁法》,將帶領您深入探究這一古老而又充滿活力的訓練方法,在葉準宗師的親身傳授與悉心指導下,解鎖木人樁法的無窮奧秘,從而踏上武術修煉的全新旅程。 木人樁法:詠春拳的根基與靈魂 木人樁法並非僅僅是枯燥的重復動作,它是詠春拳的“活教材”,是理論與實踐相結閤的完美載體。它以人體仿生學為基礎,通過模擬對手的進攻與防守,讓習練者在樁上反復打磨步法、手法、身法,以及內在的勁力與感知能力。一根堅實的木人樁,仿佛一位沉默而嚴厲的導師,它不會因為疲勞而懈怠,不會因為疼痛而退縮,它隻會忠實地反饋您的每一次發力、每一次移步,讓您在不斷的調整與修正中,將詠春拳的招式內化為身體的本能反應。 本書的核心,便是圍繞著葉準宗師對木人樁法的精闢講解與示範。葉問宗師的親傳弟子,當代詠春拳的代錶人物葉準,他的一招一式,皆凝聚著數十年的功力與感悟。在這本書中,您將有機會跟隨葉準宗師,學習到最純正、最係統、最貼近實戰的木人樁法。宗師將不僅僅傳授您樁法的每一個動作要領,更會深入淺齣地闡釋其背後的原理、應用與進階之道。 精細入微的動作解析,深入淺齣的原理闡述 本書將以極其細緻的筆觸,逐一剖析木人樁法的每一個組成部分。從最基礎的站樁姿勢,到精準的手部打擊,再到靈活的步法移動,每一個細節都將被放大、解析。您將瞭解到: 站樁要領: 什麼是“沉肩墜肘”、“含胸拔背”、“膝蓋微屈”?這些看似簡單的要求,實則蘊含著穩定根基、發力傳遞的至關重要信息。宗師將示範如何纔能真正做到“根深葉茂”,在樁前穩如泰山,為後續動作提供堅實的支撐。 手法訓練: 攤、伏、撐、擲、拍、擋、圈、插……這些詠春拳的標誌性手法,在木人樁上如何運用?本書將詳細講解每種手法的發力方式、角度、時機,以及它們在應對不同攻擊時的有效性。您將學會如何通過樁法訓練,讓您的雙手變得靈敏、精準、有力,能夠準確地捕捉對手的破綻,並以最快的速度給予反擊。 步法變化: 詠春拳的步法講究“重心穩定”、“進退有據”。在木人樁上,步法的訓練尤為關鍵。您將學習如何配閤手法的變化,靈活地進行前後、左右、斜嚮的移動,如何利用步法來調整自己的位置,占據有利地形,從而讓您的攻擊更加流暢,防守更加穩固。 身法配閤: 手、腳、身,三者缺一不可。本書將強調身法在木人樁法中的核心作用。您將瞭解到如何通過身體的轉動、屈伸、擺動,來産生強大的爆發力,如何以最小的動作實現最大的效率,避免不必要的消耗。 勁力訓練: 木人樁法不僅僅是外在動作的模仿,更重要的是內在勁力的培養。本書將深入探討如何通過樁法訓練,培養齣“寸勁”、“穿透力”、“連擊力”等詠春拳特有的勁力。您將瞭解到勁力並非蠻力,而是通過身體的協調、發力技巧以及內功的配閤,從而達到“四兩撥韆斤”的效果。 循序漸進的進階指導,實戰應用的深度拓展 本書並非停留在基礎動作的講解,而是緻力於幫助您逐步提升,真正掌握木人樁法的精髓。葉準宗師的指導將是您前進的階梯: 初級階段: 從最基礎的十二式動作入手,讓您熟悉樁法的基本結構和動作要領。宗師將強調動作的規範性,讓您打下紮實的基礎。 中級階段: 隨著基礎的鞏固,本書將引導您進入更復雜的組閤動作訓練,學習如何將不同的手法、步法、身法流暢地銜接起來,形成連貫的攻防體係。您將開始體會到木人樁法對身體協調性和反應速度的提升。 高級階段: 針對有一定基礎的習練者,本書將深入探討木人樁法的“變化”與“應用”。您將學習如何根據樁的反饋,調整自己的發力方式和攻擊角度,如何將樁法中的技巧靈活地運用到實戰對抗中。宗師將分享他多年來對木人樁法實戰價值的獨到見解,讓您明白,木人樁法絕非“死功夫”,而是通往“活功夫”的橋梁。 不止於樁,更是一種哲學與態度 《葉準教詠春:木人樁法》的價值,遠不止於教授一套武術招式。它更是一種對人生哲學和處事態度的啓迪: 專注與堅持: 木人樁法的修煉,需要極大的耐心和毅力。每一次的重復,都是對專注力的考驗;每一次的跌倒,都是對堅持的磨礪。本書將引導您在日復一日的訓練中,培養齣堅韌不拔的精神,這不僅在武術上,在生活的各個領域都將受益匪淺。 自我認知與反思: 木人樁如同一麵鏡子,它無情地揭示齣您身體的弱點,發力的不足,思維的盲區。在每一次的練習中,您都需要不斷地反思,調整,改進。這種自我認知和反思的能力,是成長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謙遜與尊重: 即使是經驗豐富的武術傢,在麵對木人樁時,也始終保持著一份謙遜。因為木人樁法的精深之處,在於其無窮的變化與深厚的內涵,永遠有值得學習和探索的空間。這種謙遜的態度,也體現在對傳統武術的尊重,對師長的敬畏,以及對武德的恪守。 傳承與創新: 葉準宗師作為傳統詠春拳的傳承者,他將最純粹的木人樁法帶給您。但同時,他也鼓勵您在紮實的基礎上,結閤自身的特點,進行閤理的創新與發展。這是一種對傳統的繼承,也是一種對未來的展望。 為誰而寫? 本書適閤以下人群: 初學者: 希望係統學習詠春拳,並從木人樁法開始打下堅實基礎的武術愛好者。 進階者: 已經接觸過詠春拳,但希望深化理解木人樁法的技擊原理和應用技巧的習練者。 詠春拳愛好者: 對詠春拳曆史、文化以及技擊理念感興趣的讀者,本書將為您提供寶貴的 insights。 追求身心健康者: 希望通過一種既能鍛煉身體,又能磨礪心智的傳統武術來提升自我的人。 結語 《葉準教詠春:木人樁法》不僅是一本武術教程,更是一部關於成長、堅持、智慧的修煉指南。在葉準宗師的引領下,您將不僅僅學會如何使用木人樁,更將體會到詠春拳深邃的內涵,領悟到中華傳統武術的博大精深。拿起這本書,踏上您的木人樁法之旅,開啓一段屬於您的身心蛻變之路。這趟旅程,或許艱辛,但必將收獲滿滿,讓您在拳法的世界裏,找到屬於自己的力量與智慧。

用戶評價

評分

這本書的觀察角度非常獨特,它似乎將焦點從傳統的“師徒關係”或“招式拆解”上移開,轉而著重描繪瞭武術練習環境中那些“邊緣”的元素。比如,對那些常年默默在角落打掃地麵的老學徒的細緻刻畫,對不同流派之間那種微妙的、不成文的“禮儀邊界”的描繪,以及對於訓練器材老化後所散發齣的那種獨特氣息的捕捉。這些看似不重要的側麵,卻為整個武術世界構建瞭一個無比真實可信的生態係統。它讓我意識到,武術的傳承不僅僅是套路和心法,更是滲透在日常瑣碎、人際互動和環境氛圍中的一種集體記憶。這種“大處著眼,小處著手”的寫作策略,極大地拓寬瞭我對武術文化理解的廣度。

評分

從情感基調上來說,這本書給我的感受是復雜而深沉的,它很少有那種激昂澎湃的瞬間,更多的是一種曆經滄桑後的淡然與堅韌。作者筆下的人物,無論地位高低,都帶著一種“知其不可為而為之”的悲壯感。我特彆喜歡其中對於“失敗”和“瓶頸期”的處理。它沒有迴避習武過程中必然遇到的挫摺和自我懷疑,反而將其提升到哲學探討的高度。這種真誠的展現,使得這本書具有極強的共鳴性,它告訴我們,成長從來不是一帆風順的坦途,真正的力量往往誕生於最艱難的時刻。讀完後,我感覺自己的內心也經曆瞭一次洗滌,那種被理解和鼓舞的感覺,比任何速成的口號都來得實在和持久。

評分

這本作品的語言風格極其典雅含蓄,大量運用古典文學中的意象和比喻,讀起來頗有一種韻味悠長的美感。作者似乎不滿足於簡單的敘事,而是試圖通過文字來構建一種意境。比如,他對“氣”的描述,並非枯燥的生理學講解,而是用“如江河匯聚,如鬆濤陣陣”來形容,極富畫麵感和感染力。尤其是那些關於心法口訣的描述,簡直如同詩歌一般,每一個字都經過瞭反復的推敲,字斟句酌之下,蘊含著深厚的文化底蘊。我個人非常欣賞這種將深奧哲理融入日常習練的錶達方式,它使得原本可能枯燥的武術理論變得生動而富有詩意。這種文風對於那些追求精神層麵提升的讀者來說,無疑是一份意外的驚喜,它不僅僅是一本技藝書籍的周邊文本,更像是一部值得細細品味的文化散文集。

評分

我必須說,這本書在結構布局上展現齣瞭非凡的功力。它沒有采用傳統的章節劃分,而是將內容巧妙地編織成一個巨大的網狀結構,每一個小片段都像是獨立又相互關聯的節點。當你從一個角度切入閱讀時,你會發現它似乎是一個完整的故事綫;而當你轉換視角,從另一個側麵去審視,又會揭示齣截然不同的信息層次。這種多維度的敘事方式,極大地激發瞭讀者的主動探索欲。我時常會停下來,反復咀斷某段文字,試圖厘清它與其他段落之間的隱秘聯係,這種“解謎”的過程本身就是一種極大的樂趣。它挑戰瞭傳統閱讀習慣,要求讀者以一種更開放、更具包容性的心態去接納和整閤信息,真正體會到“融會貫通”的含義。

評分

這本書的敘事手法真是彆齣心裁,開篇就給我一種身臨其境的感覺,仿佛我真的走進瞭那個充滿汗水與木屑氣息的武館。作者對環境細節的捕捉細膩入微,無論是窗外街景的喧囂,還是室內光影的變幻,都描摹得栩栩如生。更讓我印象深刻的是人物形象的塑造,那些資深學員臉上的歲月痕跡,以及初學者那種笨拙卻堅定的神態,都刻畫得入木三分。讀著讀著,我幾乎能感受到那種傳統武術練習者特有的沉靜與內斂。情節的推進並不急躁,而是像一條緩緩流淌的河流,在不經意間將我帶入更深層次的思考,關於傳承、關於堅持,關於武道精神的真正內涵。那種潛移默化的影響,遠勝過那些空洞的口號。全書的節奏感把握得極佳,有緊張的對練場景,也有平靜的獨處冥想,張弛有度,讓人讀起來非常舒服,一點也不覺得枯燥,反而充滿瞭對後續發展的期待。

評分

好,好,好,好,好,好

評分

好!!!!!

評分

很好,服務也很好,我支持!

評分

還好

評分

很好這書值得買來看,快遞也很準時到。

評分

圖文並貌,通俗易懂,能讓初學著早日入門,有基礎人士更晉一級

評分

看著有些難度,試一下,就當玩吧。

評分

一本好書,讀瞭之後,好多感觸。鍛煉身體

評分

嗯嗯,挺不錯的?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圖書大百科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