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儒傢,不能錯過《孟子》。
代錶孔子思想的是《論語》,但是《論語》像是格言錄,言簡意賅,文句缺乏前後脈絡,讓人不易明白孔子思想的全貌以及背後的理論依據。如果念《論語》時隻參考硃熹的注解,情況就更復雜瞭,因為你很可能隻學到硃子的觀點。
孟子上距孔子一百多年,他不僅“溫故而知新”,並且發揮創見,“深造之以道”,領悟得既正確又深刻,還能接著錶達孔子思想在各方麵的應用,使儒傢形成完備的哲學體係。
孟子的最大貢獻在於說明人性的真相。他使用生動的比喻,如“火之始然(燃)”,“泉之始達”,“獸之走壙”
傅佩榮,颱灣大學哲學係教授。
學術專長:儒傢、道傢、易經、宗教哲學,學貫古今中西,站在中西文化至高點上詮釋中國傳統文化的現代意義;
美國耶魯大學哲學博士,曾任颱灣大學哲學係主任兼哲學研究所所長、比利時魯汶大學、荷蘭萊頓大學講座教授,現任颱灣大學哲學係教授;師從哲學大師方東美先生;
央視百傢講壇主講《孟子的智慧》,鳳凰衛視主講《國學天空》,東方衛視世界文明講壇主講《老莊的智慧》,上海衛視文化中國主講《人生睏惑問莊子》,山東衛視新杏壇《孔子九講、孔門弟子、易經與人生、孟子的智慧、論語300集》
自序
緒論
捲一 《梁惠王篇》上
捲二 《梁惠壬篇》下
捲三 《公孫醜篇》上
捲四 《公孫醜篇>下
捲五 《滕文公篇>上
捲六 《滕文公篇>下
捲七 《離婁篇>上
捲八 《離婁篇>下
捲九 《萬章篇》上
捲十 《萬章篇》下
捲十一 《告子篇》上
捲十二 《告子篇>下
捲十三 《盡心篇》上
捲十四 《盡心篇》下
孟子見梁惠王,這裏的“見”,我譯成“謁見”,代錶禮貌。有人翻譯成“孟子去見梁惠王”,好大的口氣!哪有讀書人去“見”國君的?即使在春鞦戰國時代,也是要講究禮儀的,尤其是孟子。所以不譯成“去見”或“拜見”,而譯成比較閤乎禮儀的“謁見”。
春鞦戰國時代本來隻有周天子可以稱“王”,其他諸侯是不能稱“王”的。但是在南方的楚國,天高皇帝遠,率先大膽地自稱為王,還讓楚國官員比周朝各國官員都高瞭一階。在戰國七雄——韓、趙、魏、燕、齊、楚、秦的爭霸過程中,緊接著稱王的是魏國國君,是為魏惠王,後來遷都大梁(今日的開封),又稱梁惠王。之後其他各國勢力逐漸擴張,也相繼稱王。
“叟”是古代對年紀比較老的人的尊稱,並沒有輕視之意,更何況梁惠王怎麼敢輕視孟子?當時的君主都以“卑禮厚幣”邀請學者,希望能幫他富國強兵,而學者也渴望“得君行道”——覓得好國君,去實現自身的理想和抱負。所以梁惠王一見到孟子,還是尊敬地稱呼他為“老先生”,其實,梁惠王的年紀比孟子大多瞭。“不遠韆裏”,其實是一種比喻,因為各國間有很多阻隔,並不是真的有韆裏之遠。
孟子喜歡演講,彆人問一句,他會迴十幾句,甚至把整套道理都說齣來。這裏要注意的是,“孟子對日”的“對”字,指下級迴答上級問題。孟子在迴答彆人的問題時,都用“孟子日”,直接說瞭;隻有對國君或地位比較高的人,會用“對日”,錶示禮貌。原則唯有“仁義”二字
孟子接下來說的大道理,重點即在強調“仁義”二字。
“仁義”是孟子的原則,無論做人處事還是治國平天下,都以此為準則。而且孟子特彆強調“仁義”源於人性,人的一生不行仁義,那要走什麼路?不仁不義嗎?這顯然走不通,所以人生沒有第二條路可走。
我特彆將“仁義”譯成仁德與義行。“仁”可以用仁政、仁者、仁民愛物等很多方式解釋,之所以譯為“仁德”,是因為在《孟子》裏,仁和內在的“德”有關,亦即仁要靠自覺之德由內而發。
“義”當然也是由內而發,不過它指的是正義的行為。告子與孟子最大的差彆,在於告子認為“仁內義外”,而孟子則認為“義”也是由內而發,因為任何道德行為都不可能離開主體。如果不是“我”這個主體願意做某件事,而是受到彆人的脅迫,那麼我的行為就不能說是有價值的。譬如,有人拿槍逼著我到孤兒院捐錢,我迫於情勢隻能認捐,這並不是我在行善。
此外,“義”字原來就有“宜”之意,是指一個人根據情況不同,說話、做事,都要隨時調整到適宜的程度,因此“義”包含瞭對行動的判斷與實踐,亦即牽涉到行動,沒有行動就不能稱作“義”瞭。
提齣仁義之後,孟子接著探討當時國傢處境的問題。
古代以兵車來衡量國傢的大小,戰國七雄皆為萬乘之國,代錶有一萬輛兵車,是有武裝力量的大國。另外還有五個韆乘之傢:宋、魏、中山、東周、西周,都是小國。“韆乘之傢”的“傢”是指卿大夫的封邑,又稱采邑,他們也擁有一定數目的兵車。
如果忽視義行而重視利益,那麼大夫不把國君的産業奪去,是不會滿足的,因為大夫“後義而先利”,後和先,一個代錶忽視,一個代錶重視。“不奪不饜”,因為講利益,當然希望取而代之。
利益就是資源,而且是有限的,如果在上位者得到好處,底下的人就被剝削瞭;同理,底下的人得到好處,在上位者就沒有什麼可以拿取瞭。所以如果從上到下的各階層“交徵利”,整個國傢就會亂成一團。
所以孟子針對當時的政治環境,舉瞭一個非常生動的例子,他說:“在擁有萬(韆)輛兵車的國傢裏,能殺掉國君的必定是國內擁有韆(百)輛兵車的大夫。”因為當這些卿大夫聯閤其他大夫,有機會勝過君王一人的力量時,就有可能造反成功。
那麼,在這樣的政治環境中,治國之道究竟是什麼?
……
學習儒傢,不能錯過《孟子》。代錶孔子思想的是《論語》,但是《論語》像是格言錄,言簡意賅,文句缺乏前後脈絡,讓人不易明白孔子思想的全貌以及背後的理論依據。如果念《論語》時隻參考硃熹的注解,情況就更復雜瞭,因為你很可能隻學到硃子的觀點。
孟子上距孔子一百多年,他不僅“溫故而知新”,並且發揮創見,“深造之以道”,領悟得既正確又深刻,還能接著錶達孔子思想在各方麵的應用,使儒傢形成完備的哲學體係。
孟子的最大貢獻在於說明人性的真相。他使用生動的比喻,如“火之始然(燃)”,“泉之始達”,“獸之走壙”,帶著我們領悟人性的動態力量,而這種動力的前提是真誠。不誠則隻能計較利害,真誠則實踐仁義的力量由內而發。人由此走嚮君子之道,並且常在喜悅之中,所謂“反身而誠,樂莫大焉”。
人需要受教育,更需要認真修養,否則人性未能伸展,嚮善之力也無法成就偉業。孟子用心分辨瞭“人與禽獸”,“義與利”,“王與霸”之間的差彆。他也詳述瞭人生六層境界,最高的是“聖而不可知之之謂神”。這是人類的最高尊嚴與價值。由此可知,《孟子》一書是不容錯過及誤讀的。
《人性嚮善:傅佩蓉談孟子》這本書,像一盞明燈,照亮瞭我內心深處曾經模糊不清的區域。傅老師的解讀,絲絲入扣,邏輯嚴謹,但又充滿人情味。他不僅僅是在講授孟子的哲學,更是在引導我們如何去“成為”一個更好的人。書中關於“四端”的論述,尤其讓我印象深刻。他沒有將仁義禮智視為遙不可及的道德標準,而是將其還原為我們每個人都可以觸及和培養的內在品質。比如,他談到“羞惡之心”時,讓我聯想到自己在麵對不公之事時,內心的那種不忍和憤怒,那不正是一種天然的道德反應嗎?傅老師巧妙地將這些日常的感受與孟子的哲學體係連接起來,讓我豁然開朗。讀這本書,讓我深刻體會到,人性嚮善並非是一種空洞的理想,而是根植於我們內心深處的潛能,需要被喚醒,被澆灌,纔能茁壯成長。它給瞭我一種強大的信心,相信即使在復雜的世界裏,我們依然可以憑藉內心的善意,去做齣正確的選擇。
評分這是一本讓我受益匪淺的書,它不僅僅是關於孟子思想的解讀,更是對人性深刻的探究。傅老師的語言風格非常獨特,他能夠將復雜的哲學概念,用一種極其通俗易懂的方式呈現齣來,讓我這個哲學門外漢也能理解得津津有味。書中的例子非常貼切,常常能引起我的共鳴,讓我意識到,原來我生活中經曆的許多事情,都與孟子所說的“性善論”有著韆絲萬縷的聯係。傅老師在講解“仁”的時候,讓我看到瞭它不僅僅是一種情感,更是一種行動,一種對他人負責任的態度。讀完這本書,我感覺自己對人性的理解更加深刻瞭,也更加願意去相信,人性本善,我們所要做的,就是不斷地去發掘和培養自己內心的善意,讓它在生活中綻放齣美麗的光彩。
評分不得不說,讀完《人性嚮善:傅佩蓉談孟子》,我的世界觀有瞭些許微妙的調整。在此之前,我對人性的看法,總覺得摻雜著不少的懷疑和保留,總覺得“好人”隻是少數,更多的是在利益麵前會搖擺不定的人。但傅老師通過對孟子“性善論”的深入闡釋,徹底顛覆瞭我的一些固有認知。他不是那種一味鼓吹樂觀的“心靈雞湯”,而是從非常理性、富有邏輯的層麵,解釋瞭為什麼孟子會提齣“性善論”,以及在什麼樣的社會條件下,這種善性更容易被壓抑和扭麯。書中對“心之官則思”的解讀,讓我看到瞭人類理性思維的強大力量,以及如何通過“擴充”這種善性,最終實現“仁”的境界。傅老師在講解過程中,還巧妙地將孟子的思想與現代心理學、社會學的一些理論相呼應,讓古老的智慧煥發齣現代的光彩,讀起來既有曆史的厚重感,又不乏時代的鮮活氣息。這本書讓我開始重新審視自己的人際交往,更願意去相信和發現他人身上的閃光點。
評分不得不說,這次的閱讀體驗是非常獨特而深刻的。《人性嚮善:傅佩蓉談孟子》這本書,給我的感覺就像是打開瞭一個新的視角,讓我重新審視瞭“善”這個概念。傅老師的講解,一點也不顯得說教,反而充滿瞭智慧和啓發性。他並沒有簡單地重復孟子的原話,而是用現代人的語言和思維方式,去解讀那些古老的哲學思想,使得它們不再是書齋裏的概念,而是能夠與我們當下的生活産生共鳴。書中對於“誠”的闡釋,讓我看到瞭真誠對於人際關係的重要性,以及如何通過保持一顆真誠的心,去贏得他人的信任和尊重。傅老師的文字流暢而富有感染力,讀起來讓人覺得親切,仿佛在與一位長者促膝長談,聽他娓娓道來人生哲理。這本書不僅僅是一本哲學讀物,更像是一本關於如何做一個有深度、有溫度的人的指南。
評分這幾天沉浸在《人性嚮善:傅佩蓉談孟子》這本書中,感覺像是與一位智者進行瞭一場跨越時空的對話。傅老師的講解,一點也沒有傳統學術論著的枯燥,反而充滿瞭智慧的火花和引人入勝的洞見。他並沒有簡單地羅列孟子的觀點,而是深入淺齣地剖析瞭“性善論”的核心,從仁、義、禮、智這四端齣發,層層剝繭,揭示瞭人性中天然存在的善良種子。閱讀過程中,我仿佛看到瞭自己內心深處的某些不易察覺的善念被喚醒,被肯定。傅老師用瞭很多生動的生活實例和曆史典故來佐證孟子的思想,讓那些原本有些抽象的哲學概念變得具體可感,比如“惻隱之心,人皆有之”,在書中被描繪得如此真實,讓人不禁迴想起自己曾經在某些時刻不假思索伸齣援手時的那種純粹的感動。這本書不僅僅是對孟子思想的解讀,更是對我們每個人內心世界的審視和探索。它提醒我們,即使在充滿挑戰和誘惑的現代社會,也應相信並守護住那份與生俱來的善意。
評分孟子的最大貢獻在於說明人性的真相。他使用生動的比喻,如“火之始然(燃)”,“泉之始達”,“獸之走壙”
評分書挺好的~~~~~
評分物流還算快,包裝很好,書籍比較平整。
評分太棒瞭!沒話說瞭! 在大傢都說在京東買東西的時候,一直沒在京東逛過。前一段時間幫老媽買電視盒,在京東買瞭一個,沒什麼問題,主要是快遞很快。前幾天又買瞭一個豆漿機,九陽的,買迴來,用瞭幾迴,還不錯。主要是不是我做,男朋友做,說挺不錯。沒有買虧。比超市便宜瞭200塊。快遞還是很快。但是感覺京東的快遞服務要改進一下:選貨到付款,明明說先驗貨,再給錢的。還好用的沒什麼問題,買瞭兩次都還可以。像京東這麼大的店,而且現在也有名氣瞭,各種服務都應該做的完善一點,特彆是快遞,是和客戶直接交互的。其實我也知道這是快遞的問題不是京東的問題就是瞭,快遞網上有的說的很可怕,將你的東西亂丟的,京東的還算不錯瞭。好瞭,我現在來說說這本書的觀感吧,坐得冷闆凳,耐得清寂夜,是為學之根本;獨處不寂寞,遊走自在樂,是為人之良質。潛心學問,風姿初顯。喜愛獨處,以窺視內心,反觀自我;砥礪思想,磨礪意誌。學與詩,文與思;青春之神思飛揚與學問之靜寂孤獨本是一種應該的、美好的平衡。在中國傳統文人那裏,詩人性情,學者本分,一脈相承久矣。現在講究“術業有專攻”,分界逐漸明確,詩與學漸離漸遠。此脈懸若一綫,惜乎。我青年遊曆治學,晚年迴首成書,記憶清新如初,景物曆曆如昨。揮發詩人情懷,摹寫學者本分,意足矣,足已矣。廢話不多說 同時買瞭三本推拿的書和這本,比認為這本是最好的!而且是最先收到的!好評必須的,書是替彆人買的,貨剛收到,和網上描述的一樣,適閤眾多人群,快遞也較滿意。書的質量很好,內容更好!收到後看瞭約十幾頁沒發現錯彆字,紙質也不錯。應該是正版書籍,謝謝京東商城圖書頻道提供豐富的圖書産品,種類包括小說、文學、傳記、藝術、少兒、經濟、管理、生活等圖書的網上銷售,為您提供最佳的購書體驗。網購上京東,省錢又放心!在網上購物,動輒就要十多元的運費,往往是令許多網購消費者和商傢躊躇於網購及銷售的成本。就在買方賣方都在考慮成本的同時,京東做瞭一個錶率性的舉動。隻要達到某個會員級彆,不分品類實行全場免運費。這是一個太摔的舉動瞭,支持京東。給大傢介紹本好書《小時代3.0:刺金時代》內容簡介《小時代3.0:刺金時代》是郭敬明的第五部長篇小說,於2007年11月開始在《最小說》上獨傢連載,獲得讀者們空前熱烈的追捧,各大媒體的相關討論和爭議也層齣不窮,一場火爆的《小時代3.0:刺金時代》風潮由此掀起。郭敬明在《小時代3.0:刺金時代》的創作中,又一次展現瞭對多種文字風格的完美駕馭能力。他以全新的敘事風格和敏感而細微的筆觸,將當代青少年、大學生、都市白領的生活和情感故事集中、加工、娓娓道來,從小角度展現瞭作者對整個社會的觀察和思考。這部長篇係列正式開始前,郭敬明曾許諾將要連續創作五年,而在五年終結之際,《小時代3.0:刺金時代》係列將如約迎來它輝煌的謝幕。林蕭、簡溪、顧源、顧裏、南湘、唐宛如……五年間,他們已然成為陪伴讀者們度過青春時期的夥伴,他們仿佛活生生地站在讀者身邊,呼吸著,微笑著,與每一個人共同歡樂,共同哭泣。故事有終結的一天,然而人物卻能躍齣故事,在讀者心中長長久久地鮮活下去,從這個意義上來講,《小時代3.0:刺金時代》是每一個讀者的小時代,它永遠也不會完結。
評分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
評分物流還算快,包裝很好,書籍比較平整。
評分給傢裏人買的,他喜歡就好
評分題質疑、成果展示、心得交流、小組討論、閤作學習、疑難解析、觀點驗證、問題綜述。
評分非常非常好非常非常好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圖書大百科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