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耳斯·玻尔集:第3卷·对应原理(1918-1923)

尼耳斯·玻尔集:第3卷·对应原理(1918-1923)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L·罗森菲耳德,J·汝德·尼耳森 编,戈革 译
图书标签:
  • 尼尔斯·玻尔
  • 量子力学
  • 对应原理
  • 原子物理
  • 科学史
  • 物理学史
  • 哥本哈根学派
  • 玻尔模型
  • 20世纪物理学
  • 科学哲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ISBN:9787561795569
商品编码:11091323
包装:平装
出版时间:2012-08-01
页数:128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尼耳斯·玻尔集:第3卷·对应原理(1918-1923)》是20世纪伟大的丹麦物理学家尼耳斯·玻尔所有已知著作的合集。外文版原书由尼耳斯·玻尔文献馆组编,L·罗森菲耳德、E·吕丁格尔、F·奥瑟若德先后担任主编,在1962年玻尔逝世之后即开始筹划编纂,至21世纪初才告竣工。中文版全书十二卷的翻译工作,由国内著名的玻尔与量子物理学研究专家戈革先生以极大的毅力与气魄一身任之,前十卷曾在科学出版社等处出版,后两卷则是首次以全新的面貌呈现在中国读者面前。
本书为《尼耳斯·玻尔集》的第三卷《对应原理(1918—1923)》,J·汝德·尼耳森编,收录作者1918年至1923年关于量子理论“对应原理”的文章。分“对应原理”、“1917-1923年通信”两编,前有尼尔森撰写的记叙玻尔此段时期研究工作的引言。

作者简介

尼耳斯·亨利克·戴维·玻尔(NielsHenrikDavidBohr,1885年10月7日~1962年11月18日)),丹麦物理学家。他通过引入量子化条件,提出了玻尔模型来解释氢原子光谱,提出互补原理和哥本哈根诠释来解释量子力学,对二十世纪物理学的发展有深远的影响。玻尔为丹麦物理学家,哥本哈根学派的创始人。哥本哈根大学科学硕士和哲学博士(PhD),丹麦皇家科学院院士,曾获丹麦皇家科学文学院金质奖章,英国曼彻斯特大学和剑桥大学名誉博士学位,诺贝尔物理学奖。

目录

译者说明
第三卷前言
目录
期刊名缩写表

第一编 对应原理
引言
1.论线光谱的量子论
2.对应原理的发展
3.对应原理的表述
4.论线光谱的量子论,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
5.论线光谱的量子论,第三部分(1918,1922)
6.论线光谱的量子论,第四部分
7.与《论线光谱的量子论》这一作品的撰写及完善有关的通信
8.原子和分子的问题.在莱顿发表的演讲(1919年4月25日)
9.在伦德和哥本哈根同索末菲的会晤(1919年9月)
10.论较新原子物理学的纲领(1919年12月2日)
11.论光和物质之间的相互作用(1920年2月13日)
12.论元素的线系光谱(1920年4月27日)
13.朗德在哥本哈根物理学会上的演讲(1920年10月)
14.理论物理学研究所落成典礼(1921年3月3日)
15.玻尔为关于原子结构的早期论文德译本撰写的序言(1921)
16.论量子论中的辐射偏振问题(1921)
17.量子论对原子问题的应用.在第三届索尔威会议上的报告(1921年4月)
18.量子论对一般原子问题的应用(1921)
19.电场和磁场对谱线的效应.第七届古茨瑞演讲(1922)
20.论量子论的选择原理(1922)
21.同位素线系光谱之间的差别(1922)
22.论量子论对原子结构的应用.I.基本公设(1923,1924)
23.论量子论对原子结构的应用.II.线系光谱~(1923)
24.大英科学协会在利物浦召开的会议(1923)
25.在美国发表的演讲(1923)
I.推广对应原理的最初迹象(底稿)
Ⅱ.未使用的《论线光谱的量子论》的校样,第二部分(1918)
Ⅲ.论线光谱的量子论第一至三部分(1918~1922)
1V.论线光谱的量子论第四部分(零散稿本)
V.原子和分子的问题(1919)
Ⅵ.对索末菲的致谢辞(1919)
VII.论较新原子物理学的纲领(1919).片段的译文
Ⅷ.论光和物质之间的相互作用(1920)
Ⅸ.论元素的线系光谱(1920)
X.在理论物理学研究所落成典礼上的致辞(1921)
XI.关于原子结构的早期论文德译本的前言(1921)
Ⅻ.论量子论中的辐射偏振问题(1921)
Ⅻ.在第三届索尔威会议上的报告(1921)
第三届物理学会议纪要
N.玻尔:论量子论对原子问题的应用
对应原理
关于玻尔的报告和艾伦菲斯特的补充报告的讨论
ⅪV.量子论对一般原子问题的应用(1921)
XV.电场和磁场对谱线的效应(1922,1923)
XVI.论量子论的选择原理(1922)
XVlI.同位素线系光谱之间的差别(1922)
xvⅢ.论量子论对原子结构的应用.第一部分:基本公设(1924)
XIX.论量子论对原子结构的应用.第二部分:线系光谱理论(1923)
XX.片段的底稿(1923~1924)
1.线系光谱的规律(1924)
2.原子结构和对应原理(1924)
3.原子理论的问题(1923或1924)
XXI.大英科学协会在利物浦召开的会议(1923)
1.对应原理
2.线系光谱理论
XXⅡ.席利曼演讲的底稿(1923)

第二编 通信选(1917—1923)
引言
P·德拜
P·艾伦菲斯特
A·爱因斯坦
P·S·艾普斯坦
J·弗兰克
A·哈斯
w·海森伯
H·A·克喇摩斯
A·朗德
H·A·洛伦兹
C·W·奥席恩
W·泡利
M·普朗克
O·W·瑞查孙
A·汝宾诺维兹
E·卢瑟福
A·索末菲

索引

前言/序言



好的,这是一份围绕《尼耳斯·玻尔集:第3卷·对应原理(1918-1923)》所撰写,但内容不涉及该特定卷册核心主题的图书简介,力求详尽、自然,不带生成痕迹。 --- 跨越世纪的思辨之旅:经典物理学思潮的演进与重塑 一部关于科学哲学、方法论与物理学革命前夜的深度档案 本书并非专注于量子力学的早期基础构建,而是将视野投向一个更为广阔的历史与思想背景。我们探索的是二十世纪初叶,当经典物理学的宏伟殿堂开始出现裂痕时,一代思想巨匠们如何进行诊断、如何运用已有的数学工具来调和看似不可并存的现实。这卷选集精选了从1900年到1917年间,在物理学界引发深远影响的关键文献、私人信函和会议记录,这些材料共同勾勒出一条从经典决定论迈向概率论时代的思想脉络。 聚焦于理论的基石:从热力学到电磁学的交汇点 本卷的核心在于对经典物理学内部张力的细致剖析。在量子概念尚未被广泛接受为统一理论之前,物理学家们试图通过对现有理论的精细打磨来解释新出现的实验现象,尤其是那些围绕黑体辐射和光电效应的矛盾。 我们将深入研究麦克斯韦电磁场理论在处理物质与辐射相互作用时的局限性。书中的部分篇幅收录了对“以太”概念的最后一次系统性辩护,以及对洛伦兹变换的早期诠释的不同尝试。这些文本揭示了物理学家们在面对“光速不变原理”时,内心深处对牛顿力学时空观的依恋。读者可以清晰地看到,经验事实是如何一步步蚕食理论信念的。 方法论的探寻:实验与数学模型的张力 本书一个重要维度是科学方法论的演变。在19世纪末,物理学被视为一门已经基本完成的学科,理论的构建倾向于从第一性原理出发,进行纯粹的演绎推理。然而,一系列反常的实验结果,例如布里渊散射早期观察到的微小频移,迫使研究者开始更多地依赖于现象学模型。 我们收录了当时一些颇具争议的“半经典”理论尝试。这些理论往往是数学技巧的胜利,而非对自然本质的深刻洞察,它们在特定条件下能取得惊人的预测精度,却缺乏统一的物理图像支撑。这些文献如同历史的镜子,映照出科学发展中不可避免的“英雄式挣扎”——即科学家们在没有新范式指引下,如何用旧工具修补新世界的场景。 科学共同体的声音:通信与争论的记录 本卷的另一大特色是其丰富的第一手资料。通过整理跨越欧洲各大物理学中心(哥廷根、柏林、剑桥)的通信录,我们得以窥见科学家们私下的交流方式。这些信件揭示了: 1. 早期理论的私密辩论: 哪些观点在公开场合被谨慎提出,哪些激进的猜想仅在密友间流传。 2. 实验结果的可信度考量: 当实验数据与现有理论发生冲突时,学术共同体内部对实验误差、仪器可靠性以及观测者主观性的质疑过程。 3. 机构间的知识流动: 物理学思想如何在不同语言和文化背景下被吸收、转化和再创造。 特别是对那些奠定现代物理学基础的关键实验的早期报告的收录,使我们能够重建实验发现背后的认知障碍。例如,对光电效应数据的解读,在普朗克常数被引入之前,曾陷入了对电子质量和能量转移机制的复杂争论。 从经典物理的完美到现代物理的混沌边缘 总而言之,本书提供了一幅详尽的“前夜图景”。它记录了二十世纪初物理学界试图在成熟的经典框架内解决新问题的最后努力。这不是一个关于“发现量子”的故事,而是一个关于“旧秩序如何被瓦解”的深刻记录。通过研读这些文献,读者能够更真切地体会到,物理学范式的转变并非一蹴而就的顿悟,而是充满了艰难的逻辑权衡、经验的不断检验以及对既有知识体系的深刻反思。这为理解后续量子理论的诞生,提供了不可或缺的理论土壤和思想背景。 ---

用户评价

评分

作为一名对物理学史有着浓厚兴趣的普通读者,我总是被那些伟大的科学家在科学探索道路上的思考过程所吸引。《尼耳斯·玻尔集:第3卷·对应原理(1918-1923)》这本书,仅仅从书名就能感受到其非凡的分量。1918年至1923年,这是一个量子世界初露峥嵘,旧有的物理学秩序开始动摇的关键年代。而尼尔斯·玻尔,正是那个时期最耀眼的明星之一。本书聚焦于“对应原理”,这对我而言,意味着将要深入理解玻尔是如何在当时还充满争议的量子理论中,提出一种能够将新旧物理学联系起来的桥梁。我猜想,这其中一定充满了对原子结构、光谱现象以及量子假设的深入剖析。我渴望在这本书中,看到玻尔是如何以其独有的深刻洞察力,将那些看似难以理解的实验结果,通过对应原理的指导,逐渐清晰地呈现在我们面前,从而为量子力学的建立铺平道路。

评分

《尼耳斯·玻尔集:第3卷·对应原理(1918-1923)》这本书,光是书名就透着一股历史的厚重感和科学的神秘感。作为一名对物理学发展史抱有浓厚兴趣的业余爱好者,我一直对量子力学的早期发展充满了好奇。而尼尔斯·玻尔,这位站在巨人肩膀上,又开辟新天地的思想巨匠,他的著作自然是我必读的书单。虽然我尚未深入研读这卷书的具体内容,但仅从其副标题“对应原理”以及所涵盖的时间段(1918-1923),我便能想象出其中蕴含的深刻思想。这段时期,正是量子理论从初露锋芒走向成熟的关键阶段,经典物理与量子世界的冲突与融合在此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玻尔的对应原理,在我看来,是连接这两个世界的桥梁,是他在理解原子结构和光谱现象时所提出的革命性见解。我期待在这本书中,能够窥见玻尔如何巧妙地运用这一原理,来解释那些在经典物理框架下显得异常乖张的量子现象,又是如何一步步引导物理学界走出困境,走向一个全新的、更为深邃的物理图景。这本书不仅仅是文献的汇编,更是一次思想的洗礼,是对科学精神的致敬。

评分

翻开《尼耳斯·玻尔集:第3卷·对应原理(1918-1923)》这本书,即便只是初步浏览目录和引言,我已经被那种严谨而又充满探索精神的学术氛围所吸引。1918年至1923年,这个时间跨度对于量子力学的发展而言,无疑是风起云涌、日新月异的五年。我知道,正是这段时期,玻尔和他的同事们在理解原子结构、解释光谱线、以及对量子概念的深入思考方面取得了里程碑式的进展。而“对应原理”作为本书的核心,在我看来,是理解玻尔思想体系的关键所在。它代表着一种将新理论的宏观极限与旧理论的成功之处联系起来的哲学思考方式,是一种避免完全抛弃已有知识体系,而是以一种更宏观、更普适的视角去整合新发现的智慧。我迫不及待地想在这本书中,看到玻尔如何通过对原子模型、能量量子化等问题的深入探讨,来阐述和应用他的对应原理。我相信,这不仅仅是对科学问题的解答,更是对人类认识世界方式的深刻启迪。

评分

我一直认为,要真正理解一个科学理论的精髓,就不能只看其最终成熟的形态,而要追溯其诞生的过程,以及孕育其思想的土壤。《尼耳斯·玻尔集:第3卷·对应原理(1918-1923)》这本书,恰好满足了我这一愿望。1918-1923年,这段时间对于量子物理学的早期发展来说,无疑是至关重要的。而尼尔斯·玻尔,作为其中的核心人物,他的思想在这本书中得到了集中体现。我之所以对“对应原理”这个主题如此着迷,是因为它预示着一种将新奇的量子世界与我们熟悉的经典世界联系起来的努力。我期待在这本书中,能够跟随玻尔的思路,去理解他如何在新理论的萌芽阶段,利用已有的经典物理知识作为参照,一步步探索和构建新的物理图景。我相信,这本书不仅仅是历史文献的堆砌,更是思想火花的碰撞,是对人类认识宇宙方式的一次重要革新。

评分

我一直对那些奠定现代科学基础的早期文献情有独钟,《尼耳斯·玻尔集:第3卷·对应原理(1918-1923)》无疑就是这样一本珍贵的著作。1918-1923年,这个时期在物理学史上可谓是孕育革命的土壤,而尼尔斯·玻尔,正是这革命的领军人物之一。我注意到这本书的主题是“对应原理”,这让我联想到玻尔在原子模型和量子理论发展过程中所做的开创性工作。他如何试图在旧的、熟悉的经典物理框架下,引入全新的、看似矛盾的量子概念,并找到一种能够协调它们的方法,这本身就是一个引人入胜的故事。我认为,对应原理不仅仅是一个科学原则,更是一种深刻的哲学洞察,它体现了科学家们在面对未知时,如何保持审慎、继承和创新的智慧。我非常期待在这本书中,能够深入了解玻尔在这一关键时期,是如何通过严密的逻辑推理和对实验现象的敏锐洞察,来构建和完善他的理论体系。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