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白虎通疏证——新编诸子集成(上下册)
定价:30.00元
作者:陈立 撰,吴则虞 点校
出版社:中华书局
出版日期:1997-10-01
ISBN:9787101010220
字数:462000
页码:812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
商品重量:0.781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白虎通》即《白虎通义》,汉班固等撰集,系汉章帝于白虎观讲论五经异同的记录。清代陈立的《疏证》,是《白虎通》校释中水平高的。此次整理,还收录了卢文绍的《今本44篇阙文》、庄述祖的《白虎通义考》和刘师培的《白虎通义斠补》等8种资料,对研究《白虎通》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目录
卷一
爵
天子为爵称
制爵五等三等之异
天子诸侯爵称之异
王者太子称士
归人无爵
庶人称匹夫
爵人于朝封诸侯于庙
追赐爵
诸侯袭爵
天子即位改元
卷二
号
皇帝王子号
王者接上下之称
君子为通称
三皇五帝王五
谥
总论谥
帝王制谥之义
天子谥南郊
天子谥诸侯
卿大夫老有谥
无爵无谥
谥后夫人
号谥取法
五祀
总论五祀
大夫已上得祭
祭五祀顺五行
祭祀所用牲
卷三
社稷
部论社会稷
岁再祭
祭社稷所用牲
王者诸侯两社
王者亲祭
社稷之壇
祭社稷有乐
祭社稷广礼
礼乐
卷四
卷五
卷六
卷七
……
卷十四
附录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与其他版本的诸子集成相比,这一辑的“新编”之处,体现得非常明显。它在尊重传统的前提下,融入了近现代以来考古发现和新的文献研究成果,使得原有的解释体系得到了有力的补充和修正。我尤其欣赏它在处理那些存疑的段落时所表现出的审慎态度,没有妄加揣测,而是清晰地列出不同学者的观点,让读者自行判断。这种开放且批判性的研究方法,让我感觉自己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在参与一场跨越时空的学术对话。装帧设计虽然朴实,但内页的纸张选择和字体大小都非常适宜长时间阅读,这对于我这种需要经常查阅和比对的读者来说,极大地减轻了阅读疲劳。它不仅仅是一部参考书,更是一套可以陪伴我多年、不断翻阅、每次都有新所得的工具书。
评分如果用一个词来形容阅读这套书的感受,我会选择“沉静”。在这个信息爆炸、节奏飞快的时代,能有这样一套深入探讨根本性问题的著作摆在面前,本身就是一种奢侈。我常常在夜深人静时,点上一盏灯,慢慢品味其中的文字。这本书的价值不在于它能提供多少现成的答案,而在于它能激发你提出更深刻的问题。它引导着我去思考什么是“正名”、“礼制”的本质意义,以及这些概念如何塑造了一个古代社会的精神内核。这种由外在知识向内在思辨的转化,是任何快餐式阅读无法比拟的。它像是一面镜子,映照出我们当代人在面对传统文化时,既有疏离感,又有着天然的亲近感,而这套书,就是最好的连接器,帮助我们平稳地跨越了时间和文化的鸿沟。
评分这份“全2册”的体量,本身就预示着这是一场需要耐心的马拉松。我并没有急于求成,而是选择了一种比较悠闲的节奏,把它当作日常的精神食粮。让我惊喜的是,在阅读过程中,我发现它并非那种枯燥的说教式文本。相反,在严谨的学术框架下,隐藏着一种古代知识分子对“道”与“理”的执着追求。那些关于阴阳五行、天人感应的论述,虽然在现代科学看来可能有些缥缈,但作者在疏证中对这些思想体系内在逻辑的梳理,却极具启发性。它迫使我跳出当代思维的定式,去理解古人是如何构建他们的宇宙观和价值体系的。这种思维模式的转换,带来的认知冲击是巨大的,仿佛打开了一个全新的世界观的窗口。每一次合上书卷,都能感受到自己精神世界的某种拓展和充实,这或许就是阅读经典真正的魅力所在。
评分翻开这本《白虎通疏证(全2册)---新编诸子集成》时,我的心情是既期待又有些许忐忑的。毕竟,作为一部汇集了古代经典智慧的集大成之作,它所承载的重量非同一般。我首先被它厚实的装帧和清晰的排版所吸引,这至少说明了出版方在整理和呈现这些古籍时所下的功夫。阅读的体验从一开始就很顺畅,文字的编排既保留了原著的古朴韵味,又通过现代的注释和疏证,极大地降低了理解的门槛。对于我这样并非科班出身的爱好者来说,这种“古今结合”的处理方式简直是雪中送炭。书中对一些关键概念的深入剖析和引经据典的考证,展现了作者严谨的学术态度。我特别欣赏它在保持文本原意的基础上,融入了现代学术的研究成果,使得这部看似“老旧”的经典焕发出了新的生命力。它不仅仅是一部书,更像是一位博学的老师,耐心地引导着我一步步走进古代思想的殿堂,让我体会到先贤们思维的精妙与深刻,这种沉浸式的学习过程,远比碎片化的阅读来得更有收获。
评分说实话,初次接触这类偏向学术研究的古籍整理本,我的首要关注点在于其“疏证”的质量。很多时候,经典本身晦涩难懂,全靠后世的解读来打通任督二脉。《白虎通疏证》在这方面做得尤为出色,它没有流于表面的解释,而是深入挖掘了字里行间的时代背景和文化语境。我特别留意了其中对一些礼制、名分等核心概念的考辨,发现它提供的佐证材料极为丰富,引用的文献横跨了多个朝代,构建了一个非常坚实的论证体系。这种“穷尽式”的考证方法,让我在阅读过程中感到无比踏实,仿佛手中握着的不是孤立的文本,而是整个思想史的缩影。每当遇到一个令人费解的词条,翻到后面的注释和疏证部分,总能得到令人茅塞顿开的解答。这种深度的挖掘和细致的梳理,无疑是对这部经典最好的致敬,也让我对古代的制度和思维逻辑有了更立体、更准确的认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