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策》一书,记载了战国时代各国的历史事实和故事传说,有史料价值,也有文学价值,是我国古代文化中的瑰宝。至西汉末年,书中篇简有零乱缺失情况,刘向遂加以整理,定为三十三篇。这成为后来各个不同版本《战国策》的原型。
刘向(约公元前77年—公元前6年),西汉文学家、目录学家,原名更生,字子政,祖籍秦泗水郡沛县(今江苏沛县),汉朝宗室,先祖为刘邦异母弟楚元王刘交。其文学成就以散文为*,较有名的有《谏营昌陵疏》和《战国策书录》,叙事简约,理论畅达、舒缓平易是其主要特色。曾任谏大夫、宗正、中垒校尉等职。奉命领校秘书,所撰《别录》,是我国*早的图书分类目录。治《春秋谷梁传》。著《九叹》等辞赋三十三篇,今大多亡佚。《战国策》是现存较完整的一部策书,书中内容对今人很有借鉴价值。
对《战国策》的注解历来有许多版本,本书是以业界较quan威的姚宏本为底本的。本书采用线装竖排的样式,力图在古色古香中,向读者展示书的原貌。当然,为了方便读者阅读,我们适度添加了标点、注释、译文、简介,正文尽可能的保持了“原汁原味”。书中凡改字、加字都用“[]”表示,删字、误字加了“()”表示,读者在阅读时请加以留意。本书在整理的过程中,专家进行了适度删减,既保留了原书的框架,又避开了书中重复、啰嗦等情况。本书原文、注释、译文精准,是不可多得的一部好书。
卷一 东周
秦兴师临周而求九鼎
东周欲为稻
温人之周
杜赫欲重景翠于周
昌他亡西周
卷二 西周
秦令樗里疾以车百乘入周
苏厉谓周君
司寇布为周*谓周君
秦欲攻周
卷三 秦一
卫鞅亡魏入秦
苏秦始将连横
秦惠王谓寒泉子
张仪说秦王
司马错与张仪争论于秦惠王前
陈轸去楚之秦
卷四 秦二
齐助楚攻秦
楚绝齐,齐举兵伐楚
医扁鹊见秦武王
秦武王谓甘茂
甘茂亡秦且之齐
秦宣太后爱魏丑夫
卷五 秦三
秦客卿造谓穰侯
范子因王稽入秦
范睢至秦
应侯曰:郑人谓玉未理者璞
天下之士,合从相聚于赵
秦攻邯郸
蔡泽见逐于赵
卷六 秦四
秦昭王谓左右
秦王欲见顿弱
顷襄王二十年
或为六国说秦王
卷七 秦五
濮阳人吕不韦贾于邯郸
文信侯欲攻赵以广河间
四国为一,将以攻秦
卷八 齐一
靖郭君将城薛
靖郭君善齐貌辨
邹忌事宣王
邹忌修八尺有余
秦伐魏
苏秦为赵合从说齐宣王
卷九 齐二
昭阳为楚伐魏
秦攻赵长平
卷十 齐三
楚王死
孟尝君将入秦
孟尝君舍人有与君之夫人相爱者
孟尝君有舍人而弗悦
孟尝君出行国,至楚
淳于髡一日而见七人于宣王
齐欲伐魏
卷十一 齐四
齐人有冯谖者
齐宣王见颜斶
先生王斗造门而欲见齐宣王
齐王使使者问赵威后
齐人见田骈
管燕得罪齐王
苏秦自燕之齐
苏秦谓齐王
卷十二 齐五
苏秦说齐闵王
卷十三 齐六
齐负郭之民有(孤)狐咺者
燕攻齐,取七十余城
燕攻齐,齐破
貂勃常恶田单
田单将攻狄
齐闵王之遇杀
齐王建入朝于秦
卷十四 楚一
荆宣王问群臣
江乙欲恶昭奚恤于楚
江乙说于安陵君
苏秦为赵合从,说楚威王
张仪为秦破从连横
威王问于莫敖子华
卷十五 楚二
楚怀王拘张仪
楚襄王为太子之时
卷十六 楚三
苏子谓楚王
苏秦之楚
张仪逐惠施于魏
卷十七 楚四
魏王遗楚王美人
庄辛谓楚襄王
有献不死之药于荆王者
客说春申君
天下合从
汗明见春申君
楚考烈王无子
卷十八 赵一
知伯从韩、魏兵以攻赵
知伯帅赵、韩、魏而伐范、中行氏
晋毕阳之孙豫让
苏秦说李兑
卷十九 赵二
苏秦从燕之赵,始合从
张仪为秦连横,说赵王
武灵王平昼闲居
王破原阳
卷二十 赵三
赵惠文王三十年
秦围赵之邯郸
郑同北见赵王
卷二十一 赵四
五国伐秦无功
冯忌请见赵王
客见赵王
赵太后新用事
卷二十二 魏一
知伯索地于魏桓子
西门豹为邺令
魏武侯与诸大夫浮于西河
魏公叔痤为魏将
苏子为赵合从说魏王
卷二十三 魏二
庞葱与太子质于邯郸
梁王魏婴觞诸侯于范台
卷二十四 魏三
秦败魏于华,魏王且入朝于秦
华阳之战
卷二十五 魏四
魏王问张旄
魏王欲攻邯郸
信陵君杀晋鄙
魏王与龙阳君共船而钓
秦王使人谓安陵君
卷二十六 韩一
申子请仕其从兄官
苏秦为楚合从说韩王
张仪为秦连横说韩王
秦韩战于浊泽
卷二十七 韩二
谓公叔曰乘舟
齐令周*使郑
史疾为韩使楚
韩傀相韩
卷二十八 韩三
或谓韩公仲
秦大国
赵魏攻华阳
段干越人谓新城君
卷二十九 燕一
苏秦将为从,北说燕文侯
燕文公时
人有恶苏秦于燕王者
燕王哙既立
燕昭王收破燕后即位
苏代谓燕昭王
燕王谓苏代
卷三十 燕二
苏代为燕说齐
燕饥,赵将伐之
昌国君乐毅为燕昭王合五国之兵而攻齐
或献书燕王
赵且伐燕
卷三十一 燕三
燕王喜使栗腹以百金为赵孝成王寿
燕太子丹质于秦,亡归
卷三十二 宋卫
公输般为楚设机
宋康王之时,有雀生生
智伯欲伐卫
卫嗣君时,胥靡逃之魏
卫人迎新妇
卷三十三 中山
阴姬与江姬争为后
中山君飨都士
坦白讲,读古代典籍对我来说,一直是个挑战,不是因为内容深奥,而是因为文字本身会形成一道无形的屏障。但这次被这套书的装帧和对照形式吸引,抱着试试看的心态入手,结果体验出乎意料地好。文白对照的设计,就像是配了一个随身的“古文翻译官”,遇到拗口的句子,目光一侧便可找到对应的白话解释,极大地降低了阅读的门槛。我发现,通过这种方式,我竟然能更快地进入到故事的情境中去,不再需要频繁地查阅字典或专门的工具书。那些历史人物的鲜活形象,如魏惠王的好大喜功、孟尝君的爱贤若渴,都因为清晰的文本呈现而变得栩栩如生。对于希望系统性入门先秦散文的读者来说,这套书的引导作用是无可替代的,它让历史不再是僵硬的年代和事件,而是一场场精彩绝伦的对话。
评分初读《战国策》时,我总觉得这不过是一堆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八卦”,后来深入阅读后才发现,这哪里是八卦,简直就是一部活生生的权谋教科书。书里那些君王与臣子之间的尔虞我诈、唇枪舌战,其精妙程度,远超现代任何一部宫斗剧。特别是那些谋士的进言,逻辑缜密,层层递进,比如苏秦的合纵,张仪的连横,每一个计策的提出都建立在对人性、对时局极其透彻的洞察之上。译注做得非常细致,很多关键的语气词和潜台词,通过注释得到了很好的还原,让我得以窥见字面意思背后的深层意图。阅读过程中,我常常需要停下来,对照着注释思考策士们是如何拿捏分寸的,那种学习和揣摩的过程,让人大呼过瘾。它教会我的,是如何在复杂的环境下,看清事物的本质,如何巧妙地运用语言去影响决策,收获远超历史知识本身。
评分这套《战国策》的装帧实在太精美了,绸面盒装拿在手里就觉得分量十足,很有收藏的价值。宣纸线装的质感,摸上去古朴典雅,透着一股老派文人的精致劲儿。我拿到手的时候,特意翻看了几页,那文白对照的排版设计真是深得我心。对于我们这些想读原典又苦于文言功底不足的读者来说,简直是福音。翻译的质量也相当到位,译文流畅,注释详尽又不失精准,很多典故的来龙去脉都解释得清清楚楚,让人读起来毫无晦涩感,真正做到了“信而达”。尤其是那些纵横捭阖的说辞,在对照之下,更能体会到当年策士们的口才与智慧,那种运筹帷幄的紧张感仿佛就在眼前,读完之后,对那个时代政治博弈的复杂性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这套书不仅仅是阅读工具,更是一件值得珍视的艺术品,光是摆在书架上,都能提升整个书房的文化气息。
评分我之前也看过其他版本的《战国策》,但说实话,很多版本要么翻译得过于白话,失了原文的韵味,要么注释过于简略,读起来还是会卡壳。这套全注全译的版本,恰到好处地把握住了平衡点。注释的密度把握得非常好,既不会让页面显得过于拥挤,关键的知识点又一个不漏。更让我欣赏的是,它似乎还兼顾了《吕氏春秋》和《左传》的阅读体验,虽然这两部书是分开的,但这种将古代重要典籍进行系统性整理和出版的思路,体现了出版方对古典文化整体脉络的梳理,让人在读《战国策》时,能不自觉地将视野扩展到更广阔的先秦史诗中去。宣纸的韧性也让我放心,不用担心反复翻阅会导致纸张破损,这对于一本需要反复研读的经典来说,是极其重要的实用性考量。
评分这套书的价值,绝不仅仅在于它收录了《战国策》这部核心典籍。更重要的是,它将这部著作提升到了一个可以被现代人深入、系统学习的高度。绸面盒子的精良处理,让它在光线下呈现出一种低调的奢华感,那种对传统工艺的尊重和投入,是现代快餐式出版物所不具备的。线装的古朴美感和宣纸的温润触感,使得每一次捧读都像是一种仪式。当我翻开书页,感受到的是一种对历史的敬畏和对知识的珍视。这种精心制作的典藏版本,鼓励着我放慢脚步,去细细品味每一个字,去体会策士们在那个波诡云谲的时代里,如何用言语构筑他们的世界。这是一种对阅读体验的极致追求,也是对中国传统文化载体美学的完美回归。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