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國圖誌叢書:約法傳統與美國建國

海國圖誌叢書:約法傳統與美國建國 下載 mobi epub pdf 電子書 2025

王恒,林國榮,劉仲敬 等 著
圖書標籤:
  • 曆史學
  • 美國史
  • 法律史
  • 國際關係
  • 文化研究
  • 政治學
  • 約法
  • 建國史
  • 海國圖誌
  • 思想史
想要找書就要到 圖書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上海人民齣版社
ISBN:9787208110083
版次:1
商品編碼:11130059
品牌:世紀文景
包裝:平裝
叢書名: 海國圖誌輯刊:9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13-01-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196
正文語種:中文

具體描述

內容簡介

  《海國圖誌叢書:約法傳統與美國建國》以美國革命、建國及早期立憲為主題,分彆從法理義理、政治哲學、經典文獻等層麵,進一步研析瞭美國建國的曆史條件和理論依據。其中詹姆斯·布賴斯和約翰·溫思羅普的兩篇譯文均為首次迻譯,當屬全書畫龍點睛之筆;本輯取材新穎,屬學術質量上乘之作,總體可使讀者從不同側麵得以一窺美國的政治傳統和建國元老們的政治信仰。

作者簡介

  林國基,德國慕尼黑大學哲學係博士後,北京大學法學博士,西洋政治哲學與古典文史學研究者,發錶相關專著與論文數十種。
  
  王恒,法學博士,長於古希臘和近代政治法律思想研究,現任職於西南政法大學行政法學院。

目錄

主題研究
羅馬與耶路撒冷——美國憲法的神學—政治問題(王恒)
漢密爾頓和托剋維爾的預言(【英】詹姆斯·布萊斯撰林國榮譯)
航海日誌
山巔之城(【英】約翰·溫思羅普撰蔡樂釗譯)
國民閱讀
美國建國時期的“中立外交”與國傢鞏固(劉晨光)
基督的美國、羅馬的美國、雙麵神林肯與愷撒主義的再起源(劉仲敬)
撒下轉變的種子:馬漢論亞洲問題(鄭凡)
藏書
從聯盟權到聯邦製——讀《論法的精神》與《聯邦黨人文集》(蔡樂釗)
不列顛帝國憲政的捍衛者——讀戴雪《思索英格蘭與蘇格蘭的閤並》(戴鵬飛)

精彩書摘

  美國製度的研究者們若想要弄明白究竟是哪些主要的傾嚮一直以來主宰並引導著美國製度的發展,就勢必會發現,在美利堅共和國成長的各個環節上都會有一些聰明、博學的觀察者,他們所堅持的看法、所傳達的預言對於自身的研究是最富有戲劇性的,同時也是頗有幫助的。對於盛行於他們那些年代的傾嚮、以及人們從這些傾嚮中所預期的結果,這些人所持觀點的價值,是我們憑藉我們今日的智識所進行的任何分析都不能具備的,也是我們對於隨後的實際經驗的瞭解所不能具備的,這是因為我們總是禁不住地想知道關於過去的記載,想知道所有隨後經驗帶來的結果。
  要在任何完整的意義上瞭解這一切,都是一件必須付齣艱苦勞動的事情,因為一個人必須在數量龐大的作品中摸索之後,纔能搜集並提供充分的資料來確定盛行於某一特定時期的理論和信念,況且,其中很多作品都不是能夠輕易找到的。我隻想通過一個相對簡單的例子指齣,這樣一種研究方法何以能夠有所獲益,並拒斥那種虛妄之詞,仿佛真的全部瞭解瞭那些材料,即便這些材料不過是一些顯見的和日常的材料,每個美國曆史的研究者都熟知的。
  我為此目的特意挑選瞭兩本著名的作品,其中一本寫作於聯邦的誕生之際,作者們觀察著孕育聯邦的搖籃,記錄下初生憲法的敵人和朋友的感受和期待,這些記錄帶有即時性質,因此也要忠實得多;另一本書則齣自一位敏銳的歐洲哲學傢之手,他以特齣的公正仔細研究瞭憲法的條款和實際操作。之所以選這兩本書,不僅僅是因為它們具有特殊的代錶性,也不僅僅是因為它們非凡的文風,而且也是因為這兩本書都是歐洲讀者非常容易接近的,歐洲讀者甚至能夠參考到這兩本書的具體頁碼來補充我因為空間不足而勢必會造成的遺漏,因此也就能夠就那些時代的觀點獲得更為完整、也更為生動的描繪。其中的一本書就是《聯邦黨人文集》,由漢密爾頓、麥迪遜和傑伊寫於1788年,它采取書信係列的形式,目的是嚮紐約州的人民推薦新憲法。另一本書差不多恰好處在1788年和今天的中間,這就是托剋維爾的《論美國的民主》。
  ……

前言/序言


《海國圖誌叢書:約法傳統與美國建國》 圖書簡介 本書深入探討瞭美國建國過程中,英格蘭古老法律傳統,尤其是“約法”(Rule of Law)思想,如何塑造瞭美利堅閤眾國的憲法架構、政治製度及其核心價值體係。本書並非簡單地羅列曆史事件,而是緻力於揭示一種深層次的觀念演變——即一個新生的共和國如何繼承、改造並最終發展齣一種植根於法律秩序的治理模式。 第一部分:約法傳統的源流與精神內核 在深入分析美國建國實踐之前,有必要迴溯“約法”思想在英格蘭的漫長發展曆程。這一傳統並非一成不變的教條,而是一個充滿張力、不斷自我修正的動態過程。 1.1 早期根基:從習慣法到成文詔令 “約法”的核心在於限製政府權力,確保法律麵前人人平等,尤其強調不受恣意專斷的統治。本書追溯瞭這一思想的早期萌芽,例如《大憲章》(Magna Carta)對王權的首次實質性限製,以及隨後的“人身保護令”(Habeas Corpus)對自由的保障。我們考察瞭中世紀習慣法(Common Law)在維持社會秩序和提供司法救濟方麵的關鍵作用。習慣法看似無形,卻構成瞭對抗王權濫用的第一道屏障。它強調判例的約束力(stare decisis),確保瞭法律的穩定性和可預見性。 1.2 權力製衡的理論準備:洛剋、霍布斯與邊沁 理論的醞釀是實踐的先聲。本書細緻分析瞭17、18世紀重要的政治哲學傢,如托馬斯·霍布斯、約翰·洛剋以及後來的邊沁等人,他們對社會契約、自然權利和政府閤法性的思考,是如何為美國建國者提供瞭理論工具箱的。 洛剋的理論——尤其是關於生命、自由和財産的不可剝奪的自然權利,以及政府權力來源於被統治者的同意——被建國者們廣泛吸收,並直接轉化為政治綱領。然而,洛剋的思想並非全盤照搬,建國者們更側重於如何設計一個機製,防止多數人暴政,確保權利的持久性。霍布斯對無序(“自然狀態”)的恐懼,則促使建國者們必須構建一個足夠強大的中央政府來實施法律,但這種“強大”必須是“被約束的強大”。 1.3 憲政主義的萌芽:議會與君主的衝突 英國內戰及其後續的“光榮革命”是檢驗約法思想的熔爐。這些衝突的結果——例如《權利法案》(Bill of Rights, 1689)的頒布——確立瞭議會在製定法律方麵的至高無上性,以及對政府行為的司法審查的早期形式。本書強調,殖民地人民對於“無代錶,不納稅”的堅持,本質上是要求將英格蘭本土的約法傳統擴展到北美殖民地,要求他們享有與本土居民同等的法律保障。 第二部分:跨越大西洋:約法傳統在美國的移植與重塑 當殖民地走嚮獨立,建國者們麵臨的挑戰是:如何在沒有國王和悠久習慣法基礎的廣袤土地上,建立一個既能有效治理,又能確保人民自由的政體?答案在於對既有約法傳統的創造性轉化。 2.1 聯邦製與分權:對英國經驗的揚棄 英國的體製是議會主權,權力相對集中。美國建國者們基於對英王喬治三世專權的反思,決定采取更激進的權力分散策略。本書詳細考察瞭孟德斯鳩的三權分立理論如何被吸納,並與美國本土的政治經驗相結閤,形成瞭立法、行政、司法三權分立的框架。 特彆值得注意的是,司法權被賦予瞭前所未有的獨立性。這並非對英國體係的簡單復製,而是對約法理念的強化——即法律的最終解釋權和維護者必須獨立於政治權力中心。這為後來的“司法審查權”(Judicial Review)的産生埋下瞭伏筆。 2.2 憲法作為最高“約法”:成文法的優先地位 與側重判例法的英國不同,美國選擇瞭以一部成文憲法作為最高的法律淵源。這一選擇的意義是深遠的:它將約法原則從習慣的模糊性中解放齣來,轉化為清晰、可識彆的文本。 本書分析瞭《聯邦黨人文集》(The Federalist Papers)中關於憲法必要性的論證。麥迪遜等人堅稱,一部寫下的憲法,如同對人民的契約,其約束力高於任何臨時性的政治意誌。它不僅是政府權力的授權書,更是對人民權利的界碑。 2.3 權利法案:不可侵犯的底綫 《權利法案》(前十條修正案)是約法傳統在美國的集中體現。它們是對政府權力的“負麵約束”,明確列齣瞭政府“不得為之事”。這些權利——包括言論自由、宗教自由、正當法律程序(Due Process)以及對武斷搜查和扣押的禁止——直接迴應瞭殖民地時期對王室乾預的恐懼。 本書特彆關注“正當法律程序”條款。它不僅是一種程序上的要求,更體現瞭對個人尊嚴和法律公正性的深刻承諾。它確保瞭在政府采取行動(無論是剝奪生命、自由還是財産)時,必須遵循既定的、公開的、公平的法律程序。 第三部分:司法實踐中的“約法”張力 建國隻是一個開始,約法傳統的生命力體現在其持續的司法解釋和適用中。 3.1 早期司法的角色:馬歇爾大法官的奠基 約翰·馬歇爾(John Marshall)在最高法院的早期裁決,對於鞏固聯邦政府的權威和確立司法審查權至關重要,如著名的“馬伯裏訴麥迪遜案”。本書論述瞭這一判例如何使得最高法院成為憲法的終極守護者,從而將“約法”從理論藍圖變為實際的運作機製。在這一過程中,法院必須不斷在聯邦權力與州權力、多數人意誌與少數人權利之間進行艱難的平衡。 3.2 持續的演變與挑戰 約法的傳統並非僵化不變,它必須隨著社會的發展而演進。本書探討瞭19世紀重建時期,特彆是《第十四修正案》的通過,如何將“正當程序”和“平等保護”的原則擴展到州一級政府,極大地深化瞭約法在美國的適用範圍,盡管其實踐過程充滿瞭爭議和反復。 本書最終總結道,美國建國並非憑空創造,而是建立在對古老約法傳統的繼承、吸收和大膽改造之上。這種對法律至上、權力受限的堅定信仰,構成瞭理解美國政治和法律體係最根本的鑰匙。這是一部關於觀念如何塑造國傢形態的深度曆史與法理學考察。

用戶評價

評分

我一直對那些古老的哲學和思想體係感到好奇,尤其是那些對現代社會産生深遠影響的思想。這本書在這方麵給瞭我極大的滿足。作者對於“約法傳統”的深入挖掘,讓我看到瞭古希臘羅馬的哲學思想如何巧妙地融入到北美殖民地的政治實踐中,最終孕育齣全新的政治理念。這種跨越時空的思想傳承,本身就極具魅力。書中對於不同學者和思想傢的觀點進行細緻的比較和分析,讓我在閱讀的過程中,仿佛置身於一場思想的盛宴。我驚訝於那些在遙遠的年代,人們就已經開始思考如此深刻的關於公正、權利和公民義務的問題。而且,作者並沒有簡單地羅列這些思想,而是將它們置於具體的曆史背景下進行解讀,讓我能夠理解這些思想是如何在當時的社會環境中生根發芽,並最終影響瞭美國建國的方嚮。讀這本書,我不僅增長瞭知識,更重要的是,它激發瞭我對於人類思想史的進一步探索的興趣。它讓我明白,我們今天所擁有的很多觀念,並非是現代獨有的創造,而是古老智慧的延續。這是一種非常奇妙的連接感,讓我覺得曆史並不是一段段孤立的記載,而是思想的河流,源遠流長。

評分

這本書帶來的震撼,在於它揭示瞭曆史的“前傳”。在我看來,關於美國建國的故事,往往聚焦於獨立戰爭和製憲會議,但這本書卻將目光投嚮瞭更早的時期,深入挖掘瞭“約法傳統”的土壤。我之所以如此著迷,是因為它展現瞭一種“循序漸進”的演變過程,而不是一個突兀的事件。作者通過大量的例證,說明瞭殖民地人民是如何在實際治理中,不斷摸索和形成一套適閤自己的法律和政治框架的。這種從實踐到理論,再從理論指導實踐的過程,讓我對曆史的理解上升到瞭一個新的高度。我不再是簡單地記憶事件,而是能夠理解事件背後的驅動力和思想基礎。這本書給我最大的感受是,任何偉大的成就,都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建立在長期的積纍和不斷的自我完善之上。對於那些對美國曆史的細節和深度感興趣的讀者,這本書無疑是一份厚禮。它讓你看到,美國並非憑空齣現,而是其曆史和思想的漫長演進的結果。

評分

我一直認為,理解一個國傢的製度,必須深入其思想根源。這本書在這方麵給瞭我巨大的啓發。作者對“約法傳統”的解讀,讓我看到瞭美國建國者們並非是孤立的行動者,而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吸收和轉化瞭前人的智慧。我尤其欣賞書中對於不同法律思想流派之間張力的呈現,那些關於自然法、實在法、神意法等概念的討論,雖然有些晦澀,但作者都用清晰的語言和豐富的史料將其闡釋得淋灕盡緻。它讓我明白,建國者們的決策,是經過瞭激烈的思想辯論和妥協的産物,而不是簡單的順理成章。我曾經對一些曆史事件的看法,在讀完這本書之後,有瞭根本性的轉變。它讓我看到,那些看似簡單的政治文本,背後隱藏著多麼復雜的思想脈絡和曆史演變。它更像是一本“思想地圖”,指引著我探索美國政治思想的迷宮。對於想要深入瞭解美國政治製度形成過程的讀者,這本書絕對是繞不過去的基石。

評分

這本書絕對能讓你對美國政治思想的起源産生全新的認識。我一直以為建國者們就是一群懷揣著自由理想的愣頭青,沒想到背後竟然有如此深厚且復雜的法律哲學根基。書中對“約法傳統”的梳理,讓我意識到,那些我們今天習以為常的權利和義務,並非憑空齣現,而是曆經漫長曆史沉澱,不斷被辯論、修訂、實踐的結果。作者的論述非常紮實,引用瞭大量一手史料,將那些枯燥的法律條文和抽象的政治哲學,用一種引人入勝的方式展現齣來。我尤其喜歡其中關於不同派彆之間思想碰撞的部分,那些關於權力製衡、聯邦主義與反聯邦主義的爭論,至今讀來仍覺振聾發聵。它不隻是學術的探討,更是一種對思想史的追溯,讓我深刻理解瞭美國政治製度的“為什麼”而不僅僅是“是什麼”。讀完之後,我再看美國憲法的條文,感覺完全不一樣瞭,像是打開瞭新世界的大門,能夠更深入地理解其精髓和潛在的矛盾。對於任何對美國曆史、政治思想或者法律史感興趣的人來說,這本書都是不可多得的寶藏。它提供瞭理解現代美國社會運作模式的獨特視角,遠比那些泛泛而談的通史類書籍要深刻得多。

評分

這本書給我的感覺就像是在拆解一件精密的機械,一步步地揭示其內在的運作原理。對於“約法傳統”的剖析,簡直是層層遞進,讓人不得不佩服作者的梳理能力。我原本以為美國建國就是一群革命者推翻瞭英王統治,然後自己寫瞭個憲法就完事瞭,但這本書讓我看到瞭更深層次的邏輯。作者非常細緻地講解瞭在北美殖民地時期,人們是如何在實踐中摸索和發展齣自己的法律和治理原則的,這些原則又如何與歐洲的法律傳統相互作用。我尤其印象深刻的是關於契約精神在早期殖民地社會中的體現,那些看似簡單的殖民地章程,背後卻蘊含著深刻的政治智慧。它讓我明白,美國的政治製度並非是憑空齣現的,而是建立在一係列不斷被檢驗和完善的法律實踐之上。讀這本書,我不再隻是一個被動接受曆史結論的讀者,而是成為瞭一個能夠理解曆史是如何被塑造的觀察者。它提供瞭一種“解構式”的閱讀體驗,讓人能夠看到曆史的復雜性和多麵性,而不僅僅是錶麵的事件。

評分

很好 很強大 很便宜 鼕天囤書看

評分

書的裝訂不錯

評分

這是德國地圖繪製傢Martin Waldseemüller(1470-1520)在1507年繪製的世界地圖,全稱為“Universalis cosmographia secundum Ptholomaei traditionem et Americi Vespucii aliorumque lustrationes” ,即根據托勒密的製圖傳統與阿美利加等探險傢的發現所繪製的世界全圖。這幅地圖最引人注目的地方在於它第一次使用瞭“AMERICA”這個詞,意在對弗洛倫薩探險傢Amerigo Vespucci錶示敬意,後者糾正瞭哥倫布把美洲大陸當做亞洲東海岸的誤判。這幅地圖依據十二塊半米見方的木刻繪製而成,最左側的三副版塊構成瞭美洲大陸。眾所周知,地理大發現之前,人們對世界陸地分布的構想均被希臘與聖經傳統所支配,認為世界由亞細亞、歐羅巴和利比亞(即阿非利加)三部分構成,1492年以後,這幅古老的圖景永遠發生瞭改變,世界的“第四部分”進入視野,被命名為“阿美利加”的一片巨大陸地突然齣現在扭抱成一團的亞細亞、歐羅巴和利比亞麵前。從Waldseemüller這幅地圖中可以看到,“AMERICA”這個名稱僅僅被用在這片陸地的南部,即西班牙卡斯蒂爾王朝統轄的領域,而北部的廣袤區域仍然被標識為“遙遠的未知之地”(terra ulteri incognita)。大概在300年後,亞曆山大·漢米爾頓正是站在這塊“未知之地”上嚮世人宣布:從現在開始,全世界在政治和地理層麵將劃分為四部分,即古老的歐洲、亞洲、非洲,以及新近發現的美洲,不幸的是,長期以來,歐洲自詡為世界的主人,藉助武力與欺騙對其他三部分施行暴政,我們美洲的使命就是教訓大海彼岸的歐洲,讓這個傲慢的兄弟謙虛一點,美洲人民將結成一個牢不可破的聯邦,建立起強大的國傢,不僅脫離歐洲勢力的支配,而且還將給新世界和舊世界的交往製定新的規矩。世界的“第四部分”被意大利商人Amerigo Vespucci發現,被德國製圖傢Martin Waldseemüller繪製,而美國國父漢米爾頓則第一次鮮明地闡發瞭其政治與道德意義。漢米爾頓的“四個世界”的理論與行動是繼人類始祖挪亞的後代三分天下以來的又一次針對世界的分割區劃(《聖經·創世紀》10),隻不過,這一次不僅修訂瞭古老的傳統,而且也不再是神話。

評分

很不錯

評分

很不錯

評分

海國圖誌這個係列的書都不錯,雖然知識深瞭點,但是有些內容在讀曆史、哲學的時候可以作為工具書

評分

給弟弟買的禮物,他很喜歡,書很不錯

評分

不錯。。。。。。。。。。。。。。。。。。。。。。。。。。。。。

評分

比想象中的薄,這樣看起來價格有點虛高瞭,看看內容如何吧。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圖書大百科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