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学生缺什么

中国学生缺什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张丽钧 著
图书标签:
  • 教育
  • 学生发展
  • 素质教育
  • 学习方法
  • 思维能力
  • 家庭教育
  • 社会适应
  • 心理健康
  • 教育反思
  • 未来教育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北京大学出版社
ISBN:9787301213186
版次:1
商品编码:11130266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2-11-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96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作为中国学生的心灵自助书,这本书是的,它将陪伴中国孩子的成长。

内容简介

心灵导师、美文作家、现代校长、成功母亲张丽钧以大教育的视角、贴近学生的情怀、优美的散文笔法,没有说教没有指责,极其敏感极其热切又没有极端地从中国学生的现状、生存、心灵、成长等方面发掘出他们在当今的得和失,细腻婉转地与他们交谈,像甘霖一样滋润他们的心灵,让他们在感动中得到深刻的顿悟、启迪,领悟成长中不能缺少的东西是他们人生中难以得到而又必须不能少的一课。由学生而家长而教育的大环境,针对中国学生所缺失的,作者以理想的情怀、抒情的笔调,现实的关怀、成长的哲理,为他们开出一篇篇心灵的秘笈。《中国学生缺什么》不同于任何一部家教励志书,以不可替代性而独具,是中国学生心灵的自助书、精神的教科书、文章写作的参考书,更是他们成长的一位好伴侣。

作者简介

  张丽钧,被誉为“中国学生的精神教母”。著名作家、《读者》首批签约作家,2007年《读者》为她出版最能代表《读者》风格的作品。2011年被评为“全国十佳教师作家”。有散文在中央电视台《子午书简》播出。5篇文章被选入中小学语文课本。16篇文章被作为全国和各地高、中考的阅读材料题,其中包括2002年、2005年的全国高考题。有六篇文章入选中小学语文教材,有多篇文章作为高考、中考材料。
  教育专家。教育部中学教育专家、全国名师,河北开滦一中校长、特级教师。2011年教育部为她召开“张丽钧教育思想研讨会”。
  知名人士。全国劳模、全国三八红旗手,中国教育电视台《师说》名师、《教育人生》主讲人。

精彩书评

  张丽钧的文章,可刚可柔,可烈可媚,加之文笔细腻端丽、精警熨帖,使她拥有了庞大稳定的读者群,也使她的文章成为各类试卷阅读材料的热选。诚然,带着功利之心去读张丽钧,确乎不会空手而归;但如果你愿意身披斜阳,手捧香茗,静坐于浮世一隅,在泪与笑中细细品读张丽钧精心打磨的那些玉润珠圆的文字,那才是对她的一种相宜酬酢,更是对自我的一种别样奖赏。
  ——《中国青年报》
  
  张丽钧的散文,善于捕捉人们习焉不察的平凡事件,锦心独得,秀笔独运,连缀成立意超拔、启人心智的妙文,使人在会心一笑的同时,得到灵魂的洗涤与精神的升华。
  ——著名评论家 白烨

目录

一、 中国学生的失与得
二、 中国家长的错与对
三、 中国教育的情与理

被选为高考、中考阅读材料的文章:
2002全国高考卷《心灵的选择》
2005全国高考卷《洒扫心灵》
2009北大留学生考卷《父亲给我的世界》
2002厦门中考卷《捐赠天堂》
2004玉林中考卷《你不能施舍给我翅膀》
2005陕西中考卷《孩子,其实你不必这样》
2006武汉中考卷《创造月亮》
2006云南中考卷《锋利的纸》(非课改区)
2007陕西中考卷《浇花》(课改区)
2008张掖中考卷《牡丹花水》
2009日照中考卷《你不能施舍给我翅膀》
2010福州中考卷《藏在木桩中的椅子》
2010梧州中考卷《留守寸土》
2012曲靖中考卷《来自蝴蝶的一个吻触》
2012烟台中考卷《别丢了坎蒂德》
2012北海中考卷《这个星球有你》
……

前言/序言







《学海拾遗:重塑中国学生的核心素养》 在中国教育的宏大叙事中,我们常常聚焦于考试成绩、升学率以及国际排名的数字。然而,当目光穿透这些量化的指标,深入探究学生们的成长轨迹和未来发展,一个更深刻的问题开始浮现:在日益复杂和快速变化的时代洪流中,我们的下一代真正需要具备哪些“硬实力”和“软实力”,才能 navigate 挑战,抓住机遇,成为有独立思考能力、有创新精神、有社会责任感的合格公民?《学海拾遗:重塑中国学生的核心素养》正是以此为出发点,不落俗套地对中国学生当前可能存在的“短板”进行一次审视与反思,并着力描绘一条面向未来的素养培育之路。 本书并非简单地罗列问题,而是力求通过一种更具启发性和建设性的方式,引导读者认识到,在教育的“加速度”中,某些关乎个体长远发展的关键维度,可能被无意中疏忽。我们所探讨的“缺”,并非是知识的空白,而是更深层次的思维模式、价值观念、情感能力以及实践智慧的缺失,而这些恰恰是支撑一个人在未来社会中脱颖而出、实现人生价值的基石。 一、 批判性思维:在信息洪流中站稳脚跟 在信息爆炸的今天,海量的信息如潮水般涌来,真伪难辨,价值不一。中国学生普遍在接受知识方面展现出强大的吸收和记忆能力,但在面对信息时,能否独立判断其真实性、可靠性,能否辨析其深层含义和潜在偏见,甚至能否质疑既有的结论和权威,则是一个不容忽视的挑战。《学海拾遗》将深入剖析批判性思维的构成要素,包括但不限于: 信息辨析能力: 如何区分事实与观点,识别信息来源的倾向性,警惕虚假信息和网络谣言。本书将提供一系列实用方法和案例,帮助学生学会“沙里淘金”,掌握独立判断的技巧。 逻辑推理能力: 理解不同逻辑谬误,构建严谨的论证过程,能够清晰、有条理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并能对他人观点进行有效分析和评估。我们将探讨如何通过逻辑训练,提升学生的思辨能力。 多角度审视能力: 鼓励学生跳出固有思维模式,从不同视角、不同层面看待问题,理解复杂性,避免片面化和简单化。例如,在分析一个历史事件时,不仅要了解官方史料,也要关注民间记载、不同学派的解读,从而形成更全面的认识。 质疑精神与探究欲望: 培养学生敢于提问、勇于挑战,不迷信权威,而是主动探究事物本质的习惯。我们将强调,真正的求知欲源于对未知的好奇和对真相的追求,而非被动接受。 本书将通过详实的论述和生动的案例,展示批判性思维在学术研究、日常生活、职业发展等各个领域的关键作用,并提供一系列切实可行的训练方法,帮助学生将批判性思维内化为一种思维习惯。 二、 创新与创造力:驱动未来的引擎 中国经济正从“制造”向“创造”转型,未来的社会对创新人才的需求愈发迫切。然而,长期以来,教育模式的侧重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创新潜能的发挥。《学海拾遗》将探讨如何激发中国学生的创新与创造力,使其不再仅仅是知识的接收者,更是新思想、新技术的创造者: 发散性思维训练: 鼓励学生打破常规,从不同角度寻找解决方案,产生多个甚至天马行空的设想。我们将介绍一些创意思维工具和方法,如头脑风暴、思维导图等,帮助学生拓展思路。 风险承担与试错精神: 创新必然伴随着风险和失败。本书将强调,教育不应过度规避失败,而应鼓励学生敢于尝试,从失败中学习,将挫折视为成长的契机。我们将分析一些成功的创新案例,剖析其背后的试错过程。 跨界融合与知识整合: 创新往往发生在不同学科、不同领域的交叉点上。本书将倡导学生打破学科壁垒,积极学习不同领域的知识,并尝试将它们进行有机的整合,从而产生新的火花。 对“为什么”的执着: 创造力的萌芽往往源于对现状的疑问和对未知的好奇。本书将鼓励学生保持对世界的好奇心,深入探究事物的本质,并思考“有没有更好的方法”的可能性。 通过对创新与创造力的深入探讨,本书旨在为教育工作者、家长以及学生本身提供一套全新的视角,认识到培养创新能力的重要性,并提供具体的实践指导,让中国学生在未来的竞争中拥有更强的驱动力。 三、 情感智能与人际沟通:构建和谐人生的桥梁 在信息技术日新月异的时代,人与人之间的真实连接和有效沟通显得尤为珍贵。情感智能(EQ)以及良好的人际沟通能力,是学生在复杂社会中建立健康关系、应对压力、实现个人幸福的重要支撑。《学海拾遗》将聚焦于这方面被低估但至关重要的素养: 情绪认知与管理: 帮助学生理解自己的情绪,识别情绪的触发因素,并学会有效管理和调节负面情绪,如焦虑、沮丧、愤怒等。我们将提供一些情绪调节的策略和练习。 同理心培养: 引导学生站在他人的角度思考问题,理解他人的感受和需求,建立深层次的人际连接。本书将通过案例分析和互动练习,提升学生的同理心水平。 积极倾听与有效表达: 传授学生倾听的技巧,包括专注、理解、反馈等,并指导他们如何清晰、准确、有说服力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 合作与冲突解决: 在团队协作日益重要的今天,学生需要学会与不同背景的人有效合作,处理人际冲突,形成共赢的局面。本书将探讨团队合作的原则和冲突解决的策略。 本书将强调,高情商和良好的人际沟通能力,不仅是学术成功的辅助,更是个人幸福感、职业满意度以及社会适应能力的关键因素。我们将提供一套实用指南,帮助学生在情感和人际层面实现全面的成长。 四、 终身学习与自我驱动:应对未知挑战的利器 未来的社会变化速度远超我们的想象,单一的知识和技能将很快被淘汰。因此,“学会学习”以及拥有自我驱动力,成为适应未来社会最核心的能力。《学海拾遗》将深入探讨如何培养中国学生的终身学习意识和能力: 学习策略与方法: 介绍科学有效的学习方法,如主动学习、间隔重复、费曼技巧等,帮助学生提高学习效率,掌握自主学习的窍门。 内在动机与目标设定: 引导学生发现学习的内在乐趣,树立清晰的学习目标,并具备克服困难、坚持不懈的毅力。我们将探讨如何从外部驱动转向内部驱动。 反思与迭代: 鼓励学生定期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和成果,及时调整学习策略,不断优化和提升学习能力。 拥抱变化与快速适应: 在快速变化的知识体系和职业环境中,学生需要具备拥抱新知识、新技能的能力,并能快速适应不同的学习和工作节奏。 本书将指出,终身学习不是一种选择,而是生存和发展的必然。我们旨在帮助学生建立一种积极的学习心态,将学习视为一种生活方式,从而在未来的不确定性中找到自己的方向和机遇。 五、 社会责任感与全球视野:成为负责任的世界公民 在全球化日益深入的今天,任何个体都无法脱离社会而独立存在。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全球视野,是让他们成为有担当、有格局的世界公民的关键。《学海拾遗》将呼吁: 公民意识的觉醒: 引导学生认识到自己作为社会一员的权利与义务,理解社会规范和法律的重要性,并积极参与到社会事务中。 对弱势群体的关怀: 培养学生关注社会公平,对弱势群体保持同情和关怀,并能以力所能及的方式做出贡献。 环境意识与可持续发展: 强调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引导学生认识到人类活动对地球的影响,并树立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跨文化理解与尊重: 在多元文化交融的时代,学生需要具备理解和尊重不同文化、不同价值观的能力,以开放的心态与世界对话。 全球性议题的思考: 引导学生关注气候变化、贫困、公共卫生等全球性挑战,并思考自身能够扮演的角色。 本书将力求唤醒学生心中的社会担当,让他们明白,个人的成长与社会的进步密不可分。我们希望通过这样的引导,培养出一批既有个人才华,又有社会责任感,能够为构建更美好世界贡献力量的下一代。 《学海拾遗:重塑中国学生的核心素养》不仅仅是一本书,更是一次关于教育本质的深度对话,一次对未来人才需求的远见卓识。它旨在提供一种全新的教育观和人才观,鼓励教育者、家长和学生共同思考,如何在中国教育的沃土上,播撒下更具前瞻性的种子,收获更加茁壮、更加富有生命力的未来。本书相信,关注和培养这些核心素养,将是中国学生真正能够迎接挑战、拥抱机遇,并在瞬息万变的时代中,找到属于自己的精彩人生的重要途径。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论述角度非常新颖,它避开了传统教育评论中常见的那些老生常谈的批判,而是选择了一个更为细腻和富有建设性的切入点。我感觉作者真正深入到了当代中国教育的肌理之中,去触摸那些不易察觉的痛点和未被充分满足的需求。他没有简单地将问题归咎于某个单一的因素,而是构建了一个多维度的分析框架,将家庭教育、学校环境、社会期望乃至文化传统的影响都纳入考量之中。特别是在探讨“学习的内在驱动力”那一章节时,作者引用的那些跨学科的理论支撑,让我这个非专业人士也能领会到其中的精髓,他将心理学、社会学的一些概念巧妙地融入到对教育实践的剖析中,使得分析的力度倍增。读完之后,我不再是从一个简单的“好”或“坏”的角度去看待当前的教育现状,而是有了一种更具包容性和复杂性的理解。那种感觉就像是透过一层迷雾,看到了问题的全貌,而不是仅仅聚焦于一两个显眼的斑点。

评分

我必须承认,阅读这本书的过程,对我个人而言,是一次持续不断的“自我审视”。作者的文字具有一种强烈的穿透力,他描述的那些场景和困境,经常让我联想到自己或我认识的年轻一代的真实经历。这种高度的代入感,使得阅读体验不再是被动的接收信息,而更像是一场与作者共同进行的深度对话。尤其是关于“创造性思维培养”那部分,作者举的那些例子——那些看似微小却至关重要的日常互动——让我开始反思自己在与人交往和解决问题时,是否也无意中扼杀了某些可能性。这本书的价值,并不仅仅在于提供了一个宏观的诊断报告,更在于它提供了一套观察世界的全新“滤镜”。它敦促读者,放下既有的成见和焦虑,重新审视我们对“成功”和“完善”的定义。这种由内而外的触动,是很多说教式的书籍无法比拟的。

评分

这本书的语言风格是极其克制而又充满力量的。作者的文字没有丝毫矫揉造作的痕迹,用词精准,表达清晰,但同时,在每一个关键的论点后面,都能感受到一种深沉的关怀和对未来的期盼。他不像某些评论家那样,热衷于使用夸张的辞藻来吸引眼球,而是采取了一种近乎科学观察者的态度,冷静地呈现事实,然后用强有力的逻辑引导读者得出他所希望的结论。这种“润物细无声”的表达方式,反而让书中的观点更具说服力,因为它似乎是“不证自明”的真理,而不是强加的意见。我特别喜欢其中穿插的一些历史的回溯,作者能够巧妙地将古今中外的教育理念进行对照,使得我们今天的困境,在历史的长河中找到了某种参照系,从而显得不那么孤立和绝望。这种宏大的视角,极大地提升了整本书的格局。

评分

从实操层面上看,这本书的贡献远超出了纯粹的理论探讨。它提供了一系列富有启发性的视角,可以立即应用到日常的学习和生活管理中去。书中对于“时间管理与精力分配”的论述,不再是那种教条式的待办清单,而是深入到如何识别个体差异和优化学习节奏。作者强调的“非线性成长”的概念,极大地缓解了我对于“必须时刻保持高效率”的内在压力。此外,书中对于如何建立有效的反馈机制也提出了极具建设性的建议,这种建议是建立在对当代人际交往模式深刻理解之上的,非常具有现代感。总而言之,这本书不是一本放在书架上积灰的“应景之作”,而是一本可以反复翻阅、每次都能从中汲取新能量的“工具书”——这里的工具,指的是心智和认知上的工具。它教会我们如何更智慧、更从容地面对成长的挑战。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着实让人眼前一亮,那种沉稳又不失活力的色彩搭配,在书架上立刻就能抓住我的注意力。翻开扉页,字体的选择和排版也颇为讲究,阅读起来非常舒适,不会有那种咄咄逼人的压迫感,看得出出版社在细节上是下了功夫的。我尤其欣赏作者在引言部分展现出的那种深思熟虑的姿态,他没有急于抛出结论,而是像一位经验丰富的老者,娓娓道来他观察到的现象,那种娓娓道来的叙事方式,让人自然而然地想要跟随他的思路深入探讨下去。那种初读时略带的探究和好奇,随着章节的推进,逐渐转变为一种共鸣和思考,仿佛他说的正是我们日常生活中那些说不清道不明的困惑。这本书的结构安排也很有章法,逻辑层层递进,即使是涉及一些较为宏大的教育理念时,作者也能用非常贴近生活的案例来佐证,使得理论不再是高高在上的空谈,而是可以被我们切实理解和体会的。这种行文的流畅度和内容的深度,使得阅读过程变成了一种享受,而不是负担。

评分

¥11.00(5.6折)

评分

(98t%好评)

评分

教育智慧求妙点.从知识到能力,从情感到智慧,教育逐步进入它的最佳境界。教育智慧表现为对教育本

评分

(98%好评)

评分

¥16.80(7H.4折)

评分

o跟大师学语文o:文章作法

评分

童年的秘密r

评分

物流很快,书也很好看

评分

174条a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