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书法百科全书(套装共12册)

中国书法百科全书(套装共12册)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李楠 编
图书标签:
  • 书法
  • 中国书法
  • 书法艺术
  • 百科全书
  • 艺术
  • 文化
  • 字帖
  • 技法
  • 历史
  • 鉴赏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北京燕山出版社
ISBN:9787540222345
版次:1
商品编码:11164293
包装:精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0-10-01
用纸:胶版纸
套装数量:12
字数:9850000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数千年的中华文明,汉字一直作为卓尔不群的东方艺术,傲立于世界艺术之巅。由那独特的方块文字而成的书法文化,亦一直为历代文人雅士所喜爱。作为传承最久、群体最广的历史文化,怎样去体现那独特的审美情趣,怎样在观赏之余,又能感受无限的历史价值,怎样摈弃众议,从独特的角度去理解与欣赏,这就是《中国书法百科全书》一书所要表述的基础。
  中国五千年璀璨的文明及无与伦比的丰富文字记载都已为世人所认可,在这一博大精深的历史长河中,《中国书法百科全书》以其独特的艺术形式和艺术语言再现了这一历时性的嬗变过程。

内容简介

  《中国书法百科全书(套装共12册)》共12卷,1000余万字,5000余幅图片。全书以精炼的内容、翔实的资料和丰富的图片,向读者全面地展示一个精彩纷呈的书法世界,体验书法带给你生活的乐趣和艺术的享受。中国书法,是一门绝妙的艺术,它高深玄妙,令帝王将相瞠目结舌,它平易近人,又能使平民百姓贩夫走卒会心,本套丛书一共12卷,每卷以一种书体为中轴,分别述及该书体之产生,发展,和流变史,以及书体的技法和章法,并对该书体之历史性名作预以评价与鉴析,或侧重艺术风格这分析,或侧重时代背景之剖白,或侧重礼堂形式之阐述,或侧重审美内涵之挖掘,总之,这是一套融欣赏性与实用性,研究性与操作性,学术性与可读性于一体的大型书法百科全书。

内页插图

目录

《中国书法百科全书1:书法历史》
一、书法艺术
书法艺术的本质
书法艺术的定义
书法是写意的哲学艺术
书法是抽象的造型艺术
书法是形象性与抽象性统一的艺术
书法美的多本质性
汉字符号的艺术升华
书法艺术的本体
书法艺术语言的涵义
书法美学的立足点
书法的艺术审美与非艺术审美
书法美学研究的方法
书法美学的意义
书法艺术的结构美
书法艺术的中和美
书法艺术的金石气
书法艺术的方与圆
书法艺术的曲与直
书法艺术的迟与速
书法艺术的轻与重
书法艺术的肥与瘦
书法艺术的大与小
书法艺术的疏与密
书法艺术的虚与实
书法艺术的宾与主
书法艺术的离与合
书法艺术的擒与纵
书法艺术的奇与正
书法艺术的生与熟
书法艺术的巧与拙
书法艺术的雅与俗
书法艺术的法与意
书法艺术的阴与阳
书法艺术的一与多
书法艺术的违与和
书法艺术的有法与无法
书法艺术的品格
书法艺术的笔力
书法艺术的意象
书法艺术的形质
书法艺术的神采
书法艺术的气韵
书法艺术的情性
书法艺术的神化
书法艺术的意境
书法艺术的书风
书法艺术的艺术意志
书法与书家心态
书法的表象运动
书法审美的艺术敏感
书法艺术与人的气质
书法艺术与逆反心理
书法心理的多维透视
书法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书法书写行为中的视知觉
书法书写的动作与控制
书法书写与松弛精神
书法空间艺术
书法行列的空间形式
书法纵行空间
书法横列空间
书法空间的特点
书法空间的渐变
书法的时间艺术
书法时空的转换
二、书法技法艺术
执笔
运腕
用笔
笔法
墨法
三、书法章法艺术
立轴创作章法
扇面创作章法
对联创作章法
尺牍创作章法
手卷创作章法
匾额创作章法
四、书法艺术鉴赏
……
《中国书法百科全书2:书法溯源》
《中国书法百科全书3:书法常识》
《中国书法百科全书4:书法名家》
《中国书法百科全书5:名家书艺》
《中国书法百科全书6:名作鉴赏》
《中国书法百科全书7:书法论著》
《中国书法百科全书8:书法理论》
《中国书法百科全书9:书法文化》
《中国书法百科全书10:书法艺术》
《中国书法百科全书11:书法典藏》
《中国书法百科全书12:书坛轶趣》

前言/序言

  书法是汉字的书写艺术。汉字在漫长的演变发展的历史长河中,一方面起着思想交流、文化继承等重要的社会作用,另一方面它本身又形成了一种独特的造型艺术。它不仅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而且在世界文化艺术宝库中独放异彩。书法已有三千多年历史,以商周的金文为萌芽,其后秦篆、汉隶、晋草、魏碑、唐楷、宋行,各擅其胜。
  一、先秦书法
  书法是中国特有的艺术,虽然书法艺术的自觉化至东汉末才发生,但书法艺术当于汉字的萌生同时。汉字的形成经历了很长的历史时期。目前发现的与原始汉字有关的资料,主要是原始社会在陶器上遗留下来的刻画符号。但许多文字学家认为,它们还不是文字,只是对原始文字的产生起了引发的作用。大多数文字学家认为“汉字的形成时代大概不会早于夏代”,并在“夏商之际(约在公元前17世纪)形成完整的文字体系”(裘锡圭《文字学概要》)。
  学术界公认的我国最早的古汉字资料,是商代中后期(约前14至前11世纪)的甲骨文和金文。从书法的角度审察,这些最早的汉字已经具有了书法形式美的众多因素,如线条美、单字造型的对称美、变化美以及章法美、风格美等。从商代后期到秦统一中国(前221年),汉字演变的总趋势是由繁到简,这种演变具体反映在字体和字形的嬗变之中。西周晚期金文趋向线条化,战国时代民间草篆向古隶的发展,都大大削弱了文字的象形性,然而书法的艺术性却随着书体的嬗变而愈加丰富起来。
  二、秦朝书法
  春秋战国时期,各国文字差异很大,是发展经济文化的一大障碍。秦始皇兼并天下,丞相李斯主持统一全国文字,使之整齐划一,这在中国文化史上是一伟大功绩。秦统一后的文字称为秦篆,又叫小篆,是在金文和石鼓文的基础上删繁就简而来。著名书法家李斯的代表作为《泰山刻石》,历代都有极高的评价。
  秦代是继承与创新的变革时期。《说文解字序》说:“秦书有八体,一曰大篆,二曰小篆,三曰刻符,四曰虫书,五曰摹印,六曰署书,七曰芟书,八曰隶书。”基本概括了此时字体的面貌。隶书的出现是汉字书写的一大进步,是书法史上的一次革命,不但使汉字趋于方正楷模,而且在笔法上也突破了单一的中锋运笔,为以后各种书体流派奠定了基础。秦代除以上书法杰作外,尚有诏版、权量、瓦当、货币等文字,风格各异。秦代书法,在我国书法史上留下了辉煌灿烂的一页,与雄伟的万里长城和壮观的兵马俑一样,气魄宏大,堪称开创先河,是中华民族无穷智慧的结晶。
  三、汉代书法
  从公元前206年到公元220年,是我国的汉代时期,也是汉字书法发展史上的关键性一代。汉代分为西汉和东汉,两汉三百余年间,书法由籀篆变隶分,由隶分变为章草、真书、行书,至汉末,我国汉字书体已基本齐备。因此,两汉是书法史上继往开来,由不断变革而趋于定型的关键时期。
  隶书是汉代普遍使用的书体。汉代隶书又称分书或八分,笔法不但日臻纯熟,而且书体风格多样。刘勰《文心雕龙·碑》说:“自后汉以来,碑碣云起。”因此,东汉隶书进入了型体娴熟,流派纷呈的阶段。目前所留下的百余种汉碑中,表现出琳琅满目、辉煌竞秀的风貌。在隶书成熟的同时,又出现了破体的隶变,发展而成为章草,行书,真书也已萌芽。书法艺术的不断变化发展,为以后晋代流畅的行草及笔势飞动的狂草开辟了道路。另外,金文、小篆因为实用面越来越小而渐趋衰微,但在两汉玺印、瓦当和嘉量上还使用,并使篆书别开生面。康有为曾说:“秦汉瓦当文,皆廉劲方折,体亦稍扁,学者得其笔意,亦足成家”(《广艺舟双楫·说分》),给以了较恰当的评价。
  隶书的出现,是书法史乃至文字史上的一次重大变革。从此,书法告别了延续三千多年的古文字而开端了今文字,字的结构不再有古文字那种象形的含义,而完全符号化了。隶书承上启下,上承篆书,下启楷书,是一个质的转变和过渡。作为书法艺术,它打破了原来篆书单一用笔的局限,而有了十分丰富的变化。
  汉代书法的雄强朴茂之风与当时的社会风气有关。汉代隶书蕴含着一种博大的气势,充溢而涌动着雄健的力量。精美绝妙的汉隶至今仍然散发着无穷无尽的艺术魅力。汉代书法,除碑刻外,还有书写在木板(北方)和竹板(南方)上的汉简。简板上的汉隶远不像碑刻上的那样严整、肃穆、气势恢宏,而是活泼灵动、变化多端,甚至漫不经意,富于幽默感。如果把碑刻喻为工笔,那么,汉简则如同写意。汉简的字体自然天真,粗头乱服,不修边幅,甚至草率。其中一些似乎透露了晋人行草的信息。
  四、魏晋书法
  从汉字书法的发展上看,魏晋是完成书体演变的承上启下的重要历史阶段,是篆、隶、真、行、草诸体咸备俱臻完善的一代。汉隶定型化了迄今为止的方块汉字的基本形态,隶书产生、发展、成熟的过程就孕育着真书(楷书),而行草书几乎是在隶书产生的同时就已经萌芽了。真书、行书、草书的定型是在魏晋二百年间,它们的定型、美化无疑是汉字书法史上的又一巨大变革。
  这是书法史上了不起的时代,造就了两个承前启后、巍然绰立的大书法革新家——钟繇、王羲之。他们揭开了中国书法发展史的新的一页。树立了真书、行书、草书美的典范,此后历朝历代,乃至东邻日本,学书者莫不宗法“钟王”。
  五、南北朝书法
  晋至八王之乱、王室内讧以后,势力逐渐衰微。在北方,随着西晋的灭亡,形成了“五胡十六国”的混乱时期。后拓跋氏结束十六国,建立北魏,促成了149年的相对统一。这是北朝。晋室东迁至灭亡,从公元317年至公元420年,是南朝。
  此时的书法也继承东晋的风气,上至帝王、下至士庶都非常喜好。南北朝书法家灿若群星,无名书家为其主流。他们继承了前代书法的优良传统,创造了无愧于前人的优秀作品,也为形成唐代书法百花竞妍、群星争辉的鼎盛局面创造了必要的条件。
  南北朝书法以魏碑最胜。魏碑,是北魏以及与北魏书风相近的南北朝碑志石刻书法的泛称,是汉代隶书向唐代楷书发展的过渡时期书法。康有为说:“凡魏碑,随取一家,皆足成体。尽合诸家,则为具美。”唐初几位楷书大家如虞世南、欧阳询、褚遂良等,都是直接继承智永笔法取法六朝的。
  六、隋唐书法
  隋结束南北朝的混乱局面,统一中国,和之后的唐都是较为安定的时期,南帖北碑之发展至隋而混合同流,正式完成楷书之形式,居书史承先启后之地位。唐朝的建立结束了西晋以来近三百年的动乱局面,国初二十年形成了文治武功的“贞观之治”,此后从武则天到唐玄宗开元时期更是呈现出超越两汉的空前兴盛气象。
  唐代文化博大精深、辉煌灿烂,达到了中国封建文化的最高峰,可谓“书至初唐而极盛”。唐代墨迹流传至今者也比前代为多,大量碑版留下了宝贵的书法作品。整个唐代书法,对前代既有继承又有革新。初唐书家有虞世南、欧阳询、褚遂良、薛稷、陆柬之等,此后有创造性的还有李邕、张旭、颜真卿、柳公权、释怀素、钟绍京、孙过庭等。唐太宗李世民和诗人李白也是值得一提的大书家。楷书、行书、草书发展到唐代都跨入了一个新的境地,时代特点十分突出,对后代的影响远远超过了以前任何一个时代。
  唐代书法艺术,可分初唐、中唐、晚唐三个时期。初唐以继承为主,尊重法度,刻意追求晋代书法的劲美;中唐不断创新,极为昌盛。晚唐书艺亦有进展。
  七、五代书法
  公元907年,割据者朱全忠灭唐,建立后梁,由此历后唐、后晋、后汉、后周,称五代;又有前蜀、吴、楚、闵、南唐、荆南、后蜀、南汉、吴越、北汉十国。这种分裂混乱的局面持续五十四年,其间兵戈叠起。书法艺术虽承唐末之余续,但因兵火战乱的影响,形成了凋落衰败的总趋向。苏轼评及五代书法时曾说:“自颜柳氏没,笔法衰绝,加以唐末丧乱,人物凋落,文采风流,扫地尽矣。独杨公凝式,笔迹雄杰,有二王、颜、柳之余,此真可谓书之豪杰,不为时世所汩没者。”五代之际,在书法上值得称道的,当推杨凝式。他的书法在书道衰微的五代,可谓中流砥柱。杨少师之外,还有李煜、彦修等有成就的书家。至此,唐代平正严谨的书风已告消歇,渐变入欹侧纵肆,以后北宋“四家”继之而起,又掀起了新的时代波澜。
  八、宋代书法
  宋初书家,杰出者有徐铉、李建中。然而真正代表宋代书法成就的,还是“宋四家”,即: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
  宋代文人书家甚多,若文仝、文彦博、林逋、范仲淹、欧阳修、苏轼、苏洵、司马光、王安石、张舜民、蔡京、蔡卞、薛绍彭、米友仁、叶孟得、赵构、陆游、范成大、朱熹、吴说、张孝祥、文天祥、姜夔、吴琚、魏了翁、张即之、赵孟坚等。
  宋代书法尚“意”,是对唐人书法尚“法”的一个创作理念上的更新。
  九、元代书法
  自公元1279年元世祖忽必烈灭南宋,统一全国,至元顺帝北走塞外,凡十一帝,历九十余年,是为元代。
  元初经济文化发展不大,书法总的情况是崇尚复古,宗法晋、唐而少创新。文宗天历初建奎章阁,专掌秘玩古物。元文宗常幸奎章阁欣赏法书名画,书法一度出现兴盛局面。赵孟、鲜于枢等名家,是这一时期书法的代表。他们主张书画同法,注重结字的体态。但元代书坛纯是继承晋唐,没有自己的时代风格,稍后于赵孟的康里巙巙还有些变化,奇崛独出于元代书坛。
  纵观元代书法,其成就大者还在真行草书方面。至于篆隶,虽有几位名家,但并不怎么出色。这种以真、行、草书为主流的书法,发展到了清代才得到改变。有元一代书风,仍沿宋习盛于帖学,宗唐宗晋,虽各有其妙,亦不能以一家之法立于书坛,较之文学、绘画等艺术门类,尚显冷落无成得多。
  十、明代书法
  明代像宋代一样也是帖学大盛的一代。法帖传刻十分活跃,其中著名的有常氏翻刻《淳化阁帖》、于泉州的《泉州帖》;董其昌刻的《戏鸿堂帖》;文征明刻的《停云馆帖》;华东沙刻《真赏斋帖》;陈眉公刻苏东坡书为《晚香堂帖》等。其中《真赏斋帖》可谓明代法帖的代表。《停云馆帖》收有从晋至明历代名家的墨宝,可谓从帖之大成。
  由于士大夫清玩风气和帖学的盛行,影响书法创作,所以,整个明代书体以行楷居多,未能上溯秦汉北朝,篆、隶、八分及魏体作品几乎绝迹,而楷书皆以纤巧秀丽为美。明代近三百年间,虽然也出现了一些有造诣的大家,但纵观整朝没有重大的突破和创新。所以,近代丁文隽在《书法精论》中总结说:“有明一代,操觚谈艺者,率皆剽窃摹拟,无何创制。”
  十一、清代书法
  清代历二百六十余载,在中国书法史上是书道中兴的一代。清代初年,统治阶级采取了一系列稳定政治、发展经济文化的措施,故书法得以弘扬。明末遗民有些出仕从清,有些遁迹山林,创造出各有特色的书法作品。顺治喜临黄庭,遗教二经;康熙推崇董其昌书,书风一时尽崇董书,这一时期,惟傅山和王铎能独标风格,另辟蹊径;乾隆时,尤重赵孟行楷书,空前宏伟的集帖《三希堂法帖》刻成,内府收藏的大量书迹珍品著录于《石渠宝笈》中,帖学至乾隆时期达到极盛,出现一批取法帖学的大家。
  至清中期,古代的吉书、贞石、碑版大量出土,兴起了金石学。嘉庆、道光时期,帖学已入穷途,当时的集大成者有刘墉,邓石如开创了碑学之宗,阮元和包世臣总结了书坛创作的经验和溃巾论。咸丰后至清末,碑学尤为昌盛。前后有康有为、伊秉绶、吴熙载、何绍基、杨沂孙、张裕钊、赵之谦、吴昌硕等大师成功地完成了变革创新,至此碑学书派迅速发展,影响所及直至当代。纵观清代二百六十余年,书法由继承、变革到创新,挽回了宋代以后江河日下的颓势,其成就可与汉唐并驾,各种字体都有一批造诣卓著的大家,可以说是书法的中兴时期。
  十二、近现代书法
  1911年到1949年,是一个改朝换代的沸腾的时代。这一时期的书法,最显著的特色是:书法不再像前朝一样,仅仅是文人雅士、达官贵人的专利,而是进一步“泛化”,深入到社会的各个阶层,在政治界、军事界都有不少书法好手。这时期书法活动也十分活跃,书法教育也由过去师徒相授式渐渐向社会化教育转变。特别是建国以后,书法这门古老的艺术迎来了她的又一个春天。
  具体说来,这时期书法,上承清末,在康有为“北碑南帖”的“抑帖扬碑”理论的牵引下,碑派书法继续占据着重要的位置,但没能产生重要的“碑派书法”大师。而帖学一路,却大有起色,沈尹默、白蕉成为一时翘楚。但仅用“碑、帖”两派,远不足以涵盖此期书法的面貌,而是呈现出“多元化”的格局。而新中国的书法,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发展,开创了“百花齐放”的崭新局面。
  书法艺术不仅为中国所特有,随着汉字的传播,它也传到了日本、朝鲜、韩国等邻近国家和地区。
  数千年的中华文明,汉字一直作为卓尔不群的东方艺术,傲立于世界艺术之巅。由那独特的方块文字而成的书法文化,亦一直为历代文人雅士所喜爱。作为传承最久、群体最广的历史文化,怎样去体现那独特的审美情趣,怎样在观赏之余,又能感受无限的历史价值,怎样摈弃众议,从独特的角度去理解与欣赏,这就是《中国书法百科全书》一书所要表述的基础。本书共分十二卷,内容涉及书法的各个方面,让我们在欣赏的同时又能感受到那深厚的艺术内涵。具体内容如下:
  第一卷:书法历史(综述书法发展的历史)
  第二卷:书体溯源(介绍各种书体的演变过程)
  第三卷:书法常识(介绍书法的基本知识)
  第四卷:书法名家(介绍各个时期著名的书法家)
  第五卷:名家书艺(具体分析书法名家的艺术特色)
  第六卷:名作鉴赏(全面解析历代书法名作)
  第七卷:书法论著(汇总历代关于书法的著作)
  第八卷:书法理论(综述不同书法流派对书法的创新、见解)
  第九卷:书法文化(阐述书法与各种文化间的关系)
  第十卷:书法艺术(分析书法的美学之道)
  第十一卷:书法典藏(介绍书法作品收藏与鉴赏的相关知识)
  第十二卷:书坛轶趣(荟萃书坛名人趣事、名作流传等趣闻轶事)
  中国五千年璀璨的文明及无与伦比的丰富文字记载都已为世人所认可,在这一博大精深的历史长河中,《中国书法百科全书》以其独特的艺术形式和艺术语言再现了这一历时性的嬗变过程。


笔墨丹青,千年流芳——中国书法艺术的探索与传承 中国书法,是一门古老而迷人的艺术,它不仅仅是文字的记录,更是情感的抒发、精神的寄托、文化的载体。从甲骨文的古朴神秘,到篆书的庄重典雅,再到隶书的蚕头燕尾,楷书的端庄秀丽,行书的飘逸洒脱,草书的狂放不羁,每一种书体都蕴含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独特的艺术审美。千百年来,无数书法家以笔为媒,以墨为魂,在宣纸之上挥洒自如,留下了无数传世之作,构建了璀璨夺目的中国书法艺术长卷。 本书系(暂不包含“中国书法百科全书(套装共12册)”)旨在带领读者深入探寻中国书法的源头,理解其演变脉络,领略其审美意境,并学习掌握书法技法,最终实现对这门古老艺术的继承与创新。我们将从宏观的历史视角出发,审视汉字从图画走向抽象,从符号走向艺术的过程,解析历代书体的形成原因及其艺术特征。同时,也将聚焦于历代重要的书法家及其代表作品,分析他们的艺术风格、创作思想以及对后世的影响,让读者得以窥见中国书法艺术发展的璀璨星河。 第一卷:汉字之源,书体之变——书法历史的溯源与演进 本卷将追溯汉字的起源,从仰韶文化、大汶口文化等新石器时代的刻符说起,到殷商甲骨文、金文的成熟,再到周秦时期篆书的统一与发展。我们将详细介绍小篆的结构特点、书写规制,以及大篆(籀文)的风格差异。随后,我们将重点阐述隶书的产生及其在秦汉时期的变革,分析隶书如何摆脱篆书的象形束缚,走向更加便捷实用的方块字形态,并探讨隶书在汉代达到鼎盛后,为后续书体的发展奠定的基础。 接着,本卷将深入探讨楷书、行书、草书的形成与发展。我们将分析楷书从隶书的演变过程,解析魏晋时期钟繇、王羲之等书法大家的楷书成就,以及唐代欧阳询、虞世南、褚遂良、颜真卿、柳公权等楷书大家如何将楷书发展至极致,形成各自鲜明的风格。对于行书,我们将重点剖析王羲之《兰亭序》等经典作品,探讨行书如何在楷书的基础上,更加自由地表达作者的情感,展现行云流水般的动态美。而对于草书,我们将区分章草、今草、狂草,追溯张芝、王献之、孙过庭、怀素、张旭等草书大师的艺术贡献,展现草书的艺术魅力及其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发展特点。 第二卷:大家风范,流派纷呈——历代书法大家及其艺术成就 本卷将聚焦于中国书法史上最具影响力的几十位书法大家,通过对他们生平、师承、创作背景的介绍,结合对其代表作品的精析,全面展现他们的艺术风格、创新之处以及对后世的影响。我们将从魏晋时期“二王”(王羲之、王献之)的“二王风流”讲起,分析其行草书的飘逸洒脱、法度森严。 进入唐代,我们不仅会深入研究欧阳询的严谨法度、颜真卿的雄浑气势、柳公权的瘦劲骨力,还会探讨张旭、怀素的狂草艺术,以及李白的浪漫主义书法。 宋代书法,虽然被认为是“尚意”的时代,但我们仍将重点分析苏轼的丰腴奔放、黄庭坚的沉着痛快、米芾的跌宕欹侧、蔡襄的温润秀雅。我们将解析宋代书法家如何突破唐代楷书的格局,更加注重个人性情的抒发和意趣的表达。 元代书法,我们将关注赵孟頫的“复古”运动,分析其如何融合晋唐宋元诸家之长,形成圆润秀美的独特风格。 明代书法,将呈现更为多元化的面貌。我们将探讨文徵明的秀丽典雅,祝允明的狂放不羁,王铎的纵横捭阖,以及董其昌的平和中正。 清代书法,我们将重点研究碑学兴起的背景,分析邓石如、伊秉绶、何绍基、赵之谦、吴昌硕等碑学大家的作品,及其对篆隶、魏碑的重新发掘与创新。同时,我们也会关注帖学大家如刘墉、王文治等人的艺术成就。 第三卷:笔墨精髓,技法探微——书法创作的理论与实践 本卷将从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深入解析书法创作的精髓。在理论方面,我们将梳理历代书法家关于用笔、用墨、结体、章法的论述,如《笔阵图》、《用笔法》、《论书》、《书谱》等经典文献,解读其核心思想,帮助读者构建起科学的书法理论体系。 在实践方面,我们将从书法工具的选择与使用(笔、墨、纸、砚)讲起,详细介绍不同毛笔的特性,不同墨的种类,宣纸的质地和选择,以及砚台的保养。接着,我们将系统讲解书法的基本用笔技法,包括永字八法的分解练习,点、横、竖、撇、捺、钩、折、提等笔画的形态变化和运笔要领。 随后,本卷将深入讲解结体之道,分析汉字结构的稳定与变化,学习如何把握字的重心、比例、穿插顾盼,以及不同书体在结体上的侧重点。例如,楷书的横平竖直、隶书的蚕头燕尾、篆书的均匀对称、行草的动态协调。 在章法方面,我们将探讨字的排列组合、行款的安排、墨色的浓淡枯湿变化、以及作品的整体气韵和节奏感。我们将通过分析经典作品的章法布局,指导读者如何创作出具有视觉冲击力和艺术感染力的作品。 此外,本卷还将介绍临摹的方法和技巧,强调临摹在书法学习中的重要性,并提供不同书体的临摹范本解析,引导读者如何从临摹入手,逐步形成自己的风格。 第四卷:书写意境,人文关怀——书法与中国传统文化的交融 本卷将超越单纯的书法技法探讨,深入挖掘书法作为一种艺术形式,与中国传统文化思想、哲学观念、审美情趣的深刻联系。我们将探讨“书为心画”的理念,分析书法如何承载作者的情感、个性和精神世界。 我们将解析儒家、道家、佛家思想对书法艺术的影响。例如,儒家的中庸、仁爱、礼仪如何在楷书中体现;道家的逍遥、自然、超脱如何在行草中流露;佛家的空寂、禅意如何在某些书法作品中得到印证。 本卷还将探讨诗、文、书、画、印的“五绝”关系,分析书法如何与文学、绘画等其他艺术门类相互辉映,共同构建中国传统艺术的辉煌。我们将通过历代文人雅士的书法作品,展现其“笔墨人生”的风采。 我们还将探讨书法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例如它在礼仪、祭祀、建筑、器物上的应用,以及作为一种社会交往和身份象征的意义。 最后,本卷将展望书法艺术的未来发展,探讨在当代社会,书法如何焕发新的生机,如何与现代设计、科技相结合,如何在传承与创新中继续书写辉煌。 本书系(暂不包含“中国书法百科全书(套装共12册)”)希望通过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内容设计,让读者不仅能够欣赏到中国书法艺术的博大精深,更能掌握基本的书写技巧,培养对书法艺术的审美能力,最终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者和发扬者。无论您是书法初学者,还是有一定基础的书法爱好者,亦或是对中国传统文化感兴趣的读者,都能在本套书中找到属于自己的收获。让我们一起踏上这段笔墨丹青的探索之旅,感受千年流芳的艺术魅力。

用户评价

评分

拿到这套《中国书法百科全书》(套装共12册)的厚重感就让人心生敬畏。我原本以为它会是一本枯燥的工具书,专门用来查阅那些拗口的古籍名称和晦涩难懂的笔法术语,毕竟“百科全书”四个字听起来就带着一股学术的冷峻。然而,当我翻开第一册时,才发现我的判断完全错了。这本书的编排简直是匠心独运,它不仅仅是知识的堆砌,更像是一部精美的画册加上一部详尽的历史教科书的完美结合体。从甲骨文的神秘线条到篆书的古朴凝重,再到隶书的蚕头燕尾,每一种书体的演变都被配上了大量高清的、细节丰富的碑帖拓片。特别是它对历代大家——从王羲之到颜真卿、苏轼等人的生平、艺术思想以及他们各自的风格特点的深入剖析,简直到了令人拍案叫绝的地步。我尤其欣赏它在讨论“气韵”和“意境”这些抽象概念时,没有停留在空泛的描述,而是通过对比不同时期、不同流派的作品,用非常直观的方式展现了“神采”是如何在笔墨间流淌的。对于一个书法爱好者来说,与其说是阅读,不如说是一场穿越时空的艺术朝圣之旅,每一次翻页都像是和古代的墨圣进行了一次无声的对话,让人对中国文字艺术的博大精深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和敬畏。

评分

我必须承认,一开始我对这套书的价格和篇幅有所顾虑,它无疑是一笔不小的投入,而且12册的体量让人望而生畏,担心自己没有足够的时间和毅力去啃完它。但事实证明,这笔“投资”是完全值得的,甚至可以说是物超所值。它不是那种读完一遍就束之高阁的书,而是那种可以随时翻开、每次都能获得新感悟的“活”的典籍。我发现,即便是当初我以为自己已经很熟悉的章节,在隔了几个月后重读,也会因为自己临帖实践的增加,而对其中的某些论述产生新的体会。例如,关于笔力的“内擫”与“外拓”的微妙差异,第一次读可能只停留在概念层面,但经过一段时间的刻苦练习后,再看书中的图解,那种力量感的差异会瞬间被捕捉到。这套书的价值就在于它的持久性和启发性,它为你构建了一个坚实的理论基石,让你在未来的学习道路上,无论遇到哪种碑帖、哪种风格的困惑,都能在这个庞大的体系中找到参照和解答。它更像是一个私人导师,在你需要的时候,总能提供最权威、最专业的指引。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和印刷质量,绝对对得起它“百科全书”的名号,这在同类出版物中是相当少见的。我把手边的几本其他书法图录拿来对比了一下,很多图册上的墨迹拓片,细节处理得模糊不清,尤其是那些年代久远的、保存不易的碑刻,很多微妙的枯笔和飞白根本看不出来。而这套书,仿佛是动用了最顶级的扫描和印刷技术,即便是那些残破的、断裂的碑文,其风化痕迹和肌理都被忠实地再现了出来。举个例子,我在学习魏碑时,一直对《张猛龙碑》中那种方峻而又遒劲的笔法感到困惑,总觉得自己的临摹总少了那么点“筋骨”。直到翻阅这套书的相应章节,书中专门用大篇幅对比分析了“点”“横”“竖”的起笔、行笔和收笔在不同力度下的变化,配图清晰到可以看到纸张纤维的纹理,我才恍然大悟。这种对细节的极致追求,使得这本书不仅是学习的资料,更成了鉴赏和收藏的范本。可以说,光是冲着这套书的影像资料的专业程度,它就已经超越了普通教材的范畴,进入了专业研究级的行列。

评分

最让我感到惊喜的是,这套书的学术视野非常开阔,它并没有局限在传统的“二王”“颜柳”这样的主流叙事中。我过去总觉得书法史就是那几位耳熟能详的大师的故事,但随着阅读的深入,我发现作者们花费了大量的篇幅来梳理那些“非主流”或者容易被忽略的精彩篇章。比如,关于金石学的考据部分,它深入探讨了玺印、砖文等非毛笔书体的历史地位和艺术价值,这些内容在一般的书法教程中几乎是找不到的。再比如,它对近代以来书法的流变,尤其是碑学兴起后,如何与帖学进行激烈的碰撞与融合,有着非常精彩的论述。作者们没有简单地做价值判断,而是客观地分析了时代背景下,书家们为什么要“出新”和“反叛”。这种包容性和历史的纵深感,让这本书的知识体系更加完整和立体。它引导我去思考,书法艺术的生命力恰恰在于它不断的自我革新和与时俱进,而不是抱着一个“古董”不放。这本书真正做到了百科全书的广度,令人佩服。

评分

作为一名业余的书法爱好者,我最头疼的就是如何系统地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每次学习都是东一榔头西一棒子的,缺乏一个清晰的脉络。这套书的结构设计,恰好解决了我的痛点。它并不是按照时间顺序简单罗列,而是以“书体——技法——理论——历史”为骨架,构建了一个逻辑严密的知识网络。前几册侧重于书体的形态分析和基础技法训练,特别是关于执笔、用腕、控锋的讲解,图文并茂,非常具有操作性。而中间几册则深入到历代书论的精髓提炼,比如对“中和之美”“天真烂漫”等概念的解读,语言清晰又不失文采。更妙的是,最后几册似乎将视角放得更远,探讨了书法与中国哲学、文学、乃至建筑艺术之间的关联。阅读下来,我感觉自己像是完成了一个从“学手”到“懂脑”的蜕变过程。它不仅仅教会我“怎么写”,更重要的是让我理解了“为什么这样写”,这对于提升审美层次,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评分

宝贝物超所值,图面逼真,救人续命,超值拥有,服务周到快速送达

评分

包装精美,图片清晰,解说也清楚,很不错的书。

评分

印刷质量尚可,外包装完好

评分

还不错!!!!!!!

评分

百科全书的共同特点:高大上——内容系统全面广博,只是深度不足,却是案头必备!

评分

还没看,买回家收藏,好多的书,看外表还不错

评分

还没看,买回家收藏,好多的书,看外表还不错

评分

快递超级慢,两个星期才到,书还可以吧

评分

对比李时珍版的本草纲目,缺了点动物类的药和最后的人体类的药。本书以药效分类的,收集了很多常见的植物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