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佛教文化之旅》丛书五大特性:1.知识性:体系完整,读者可全面了解中国佛教文化;2.鉴赏性:图片精美,文字具有可读性;3.实用性:贴近现代生活,注重中国佛教文化中有助于积极地解决现实人生问题的内容;4.收藏性:一套在手,一览无余,益于收藏;5.资料性:大量图片和文献资料,使《华夏文库·神祇系列·未来救赎:弥勒佛》具备参考价值。
云南锦屏出弥勒道场
锦屏山位于云南弥勒县城北,在山上建有弥勒寺。锦屏山的山门上方,悬挂着中国佛教协会原会长赵朴初亲笔题写的“弥勒寺”寺名。相传,曾有一个名为如玉的和尚夜里受弥勒托梦:如来佛派弥勒菩萨四处查看,要弥勒菩萨选择一个最有灵气的地方建立圣地,以在释迦牟尼圆寂之后传经布道,重兴佛教。如玉和尚被弥勒菩萨笑眯眯地接见,还命他一同寻找佛地……一天,如玉在路上行走,困乏休息之时,忽感晓风拂面,清香袭人,他恍然间见弥勒佛笑着走过来,再一细看,却又不见人影,反复几次都是如此。他四面观察,见对面锦屏山俨然如弥勒佛端庄而坐,于是突有所悟,意识到这就是弥勒佛所心仪的道场之地,后来便在锦屏山建殿堂供奉弥勒佛。
弥勒县锦屏山风景区森林密布,林荫流翠。在这山上,有一面8米高、20米宽的石砌长壁上写有草书“飞云流霞”四个大字。这里是滇东南佛教圣地之一,常年庙会不断,游人如织;这里的泉水清莹洁净,相传初生婴儿用这里的泉水洗涤会健康聪灵,故称为“佛泉”。1999年12月,高19.99米的弥勒大佛在锦屏山的中心部位建成,体现了“佛中有佛”的含义。既有天然弥勒佛,又有建造的大佛,该寺还位于被称为“佛城”的云南弥勒县境内,因而在民间也被传为弥勒道场。
千山弥勒道场
干山风景区位于辽宁省中部,古称积翠山;因由近干座状似莲花的奇峰组成,又名千顶山、干华山、千朵莲花山,素有“东北明珠”之美誉。山中暗隐多处古寺道观,为东北佛、道两教圣地。干山有无数的秀奇山峰,山间晨钟暮鼓,香烟缭绕,木鱼阵阵,佛乐缥缈。群山中间端坐着世界上最大的天然石佛——千山弥勒大佛。此佛轮廓清晰,远远看去,佛的左手五指分开置于膝上,右手半握,肩负布袋。大佛坐东面西,胸前还隐约挂有佛珠,身上有天然山洞形成的佛脐。正因为此弥勒像的自然天成,人们认为该处是弥勒道场。
……
慈悲·和谐·至善·超越
——编者的话
佛教源于印度次大陆,东汉时期传入中国,经本土化的融合、传播与发展,逐渐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来源和组成部分。因此说,佛教是中国历史进程中一个不可忽略的因素。其思想理念对治国大业社会和谐均有着十分深刻的影响,其义理主张更有助于协调人与人.人与环境之间的矛盾,提升人的精神境界。其所倡导的大慈大悲救苦救难,追求内心平静人生和谐,其讲求心灵、言行至善至美的准则,告诫人们不断超越自我的智慧,更是为众生提供了心灵的慰藉和依归。
中国佛教作为重要的文化存在,在数千年的中国历史文化传承中,遗留了大量经典,创造了许多重要的文化艺术成果.留下了众多名山胜寺。我们可以去芜存菁,从中了解、欣赏、学习中国佛教的优秀精神境界和光辉灿烂的文化艺术成就,来提升自身的文化,艺术品位及修养和价值取向。许多名山胜寺既是传统文化传扬之地和人们修心养性的悠游之所,同时也是许多地方的重要旅游经济资源。
《中国佛教文化之旅》系列丛书的编辑理念就在于.它既视佛教为宗教,又视佛教为文化,更视佛教为能给普通大众的现实人生提供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智慧,从这三个维度来向读者传述中国佛教。其在编排手法上突出五大特色。一是知识性:全面解读有关中国佛教的历史、宗派、神祗、建筑、文化、艺术等知识;二是鉴赏性:图片、设计、印制力求精美,成为人们爱不释手的典藏之品,三是实用性:面向今人的人生和生活实际,把中国佛教纳入中国历史文化艺术和人们现实生活的框架中,为人们提供一种避开苦难而走向幸福的选择,四是收藏性:它是一个整套的、分类的.成系列的图文书,内容包含史事、人物、仪轨、教义,器物等相关知识,成套在手,一览无余,益于收藏;五是资料性:大量图片和文献资料的引用,使本书具备参考价值,读者、霍可对佛教掌故,高僧大德、经典名著、文化艺术和名山名寺等随查随考。
这是一套图文并重全四色彩印的系列丛书,全套书取九九归原之寓意,编排为历史源流系列宗派系列、神祗系列、建筑造像系列、法事文化系列、艺术系列名山胜寺系列,7大系列,凡81册,合在一起即可对中国佛教进行系统、权威、深刻、生动简明的研读。它既考虑到了对中国佛教宏观精髓做全面性和系统性的把握,又注重了中国佛教中最闪亮、最重要,最有代表性和对今天有益的方面。它尽可能地做到要言不烦、准确到位。当然,我们希望做得尽善尽美,对得起广大读者方家:但由于佛教本身的博大与深奥,知识的庞杂与微妙,鉴于我们才疏学浅,在分类、取向上可能有不妥之处,内容、文字上的错讹也在所难免,真切希望广大读者若发现谬误之处,及时提醒,我们定会尽可能地及时予以纠正,祈愿能够为我们的社会文明提供更多更好的精品佳作,这也是我们由衷的诉求和愿望。
林言椒
读完这本书,我最大的感受是,它成功地将“神性”与“人性”在弥勒佛这一形象上做了极其有张力的平衡。很多关于神祇的描述往往过于高远、不近人情,让人望而却步,但在这里,作者笔下的弥勒佛,虽然拥有无上的慈悲与智慧,却依然保留了对世间疾苦的深刻共情。我特别喜欢其中几段关于“慈氏下生”的探讨,它不再是遥远的信仰宣言,而是被赋予了强烈的时代意义。书中的叙事节奏把握得非常好,张弛有度,既有对古老经典的溯源考证,也有对未来世界观的哲学思辨。对我来说,最大的收获在于,它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视角去审视“希望”的本质——希望不是被给予的,而是需要用当下的努力去雕刻的。那些对因果律的精妙阐释,穿插在人物的对话和内心的独白中,丝滑自然,让人在不知不觉中接受了更为深邃的宇宙观。我感觉自己像是跟着一位博学的向导,走过了一片布满智慧星辰的旷野。
评分这本《华夏文库·神祇系列·未来救赎:弥勒佛》简直是为我这种对东方哲学和神话传说情有独钟的读者量身定做的。从翻开第一页开始,我就被那种宏大叙事的气场所深深吸引。作者没有采用那种枯燥的说教式阐述,而是巧妙地将复杂的佛学概念融入到引人入胜的故事线中。尤其是在描绘弥勒佛的“最后一代”的身份时,那种跨越时空的使命感和肩负众生的重量,被刻画得淋漓尽致。书中对修行境界的描述,不是简单的等级划分,而更像是一场心灵深处的蜕变,每一次突破都伴随着对宇宙真理更深层次的理解。我尤其欣赏作者在处理“救赎”这个主题时所展现出的细腻与克制,它不是那种廉价的、一蹴而就的恩赐,而是需要个体在困境中主动寻求和证悟的过程。书中的场景转换,无论是古代的佛国净土,还是似乎预示着某种未来图景的意象,都充满了强烈的视觉冲击力,让人仿佛真的置身于那神圣而又充满挑战的境界之中。这不仅仅是一本关于宗教人物的传记或解读,更像是一部关于人类潜能与最终归宿的史诗。
评分这本书的文字功底,说实话,让我颇为震撼。它有一种沉郁而又清冽的美感,像上好的宣纸上用浓淡墨写就的经文,每一个字都仿佛经过了岁月的打磨。尤其是在描述世界终结与新秩序建立时的笔触,那种磅礴大气和无可挽回的历史感,读起来让人心潮澎湃。我注意到作者在构建未来世界图景时,运用了非常多具有象征意义的意象和隐喻,这使得整本书的层次感非常丰富,即便是初次接触这类主题的读者,也能感受到其故事的魅力;而对于有一定背景知识的人来说,则能从中挖掘出更多的文化密码和哲学暗喻。我花了好长时间去回味那些关于“无量光寿”的章节,作者没有流于口号式的赞美,而是通过细致入微的心理描写,展现了超越时间限制的境界是一种何等的寂静与圆满。这本书的装帧和排版也十分考究,阅读体验一流,让人愿意沉下心来,慢慢品味每一个段落。
评分如果用一句话来形容阅读这本书的感受,那便是“拨云见日,顿悟禅机”。这本书在结构上玩了一个很巧妙的“嵌套”手法,看似在讲述一个神祇的故事,实则是在审视我们当下所处的这个时代的困境。作者对于人性的洞察力令人惊叹,无论是凡夫俗子的七情六欲,还是修行者在臻至高境界时所面临的终极诱惑与考验,都被描绘得入木三分。特别值得称道的是,全书的叙事基调是充满希望的,但这种希望不是盲目的乐观主义,而是建立在对世界残酷本质清醒认识之上的坚定信念。那些关于“法身愿力”的描述,读起来让人感觉心胸为之开阔,仿佛所有的烦恼都在那无边的慈悲光芒中消融了。这本书无疑是近年来我读过的,将宗教文化与当代语境结合得最为成功、最为深刻的一部作品。
评分我很少看到有作品能将“未来”的概念处理得如此具有东方韵味。通常提到“未来救赎”,很容易让人联想到冰冷的技术和机械化的社会,但《神祇系列》的这一本,却以一种极其温暖、充满生命力的笔调,勾勒出了一条精神回归的路径。弥勒佛的形象不再是高高在上的偶像,而更像是一个深谙人性弱点与潜能的导师。我特别欣赏书中对“业力”和“自由意志”之间微妙关系的探讨,它并没有简单地判定命运的不可抗拒性,而是强调了个体在接受既定因果的同时,依然拥有重塑自我的力量。这种辩证的观点,极大地提升了阅读的深度。全书的逻辑推进非常严密,每一个转折点似乎都是由前文的铺垫自然而然导出的,没有丝毫的刻意为之。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提供了一种在快速变化的世界中锚定精神坐标的工具。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