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佛教文化之旅》叢書五大特性:1.知識性:體係完整,讀者可全麵瞭解中國佛教文化;2.鑒賞性:圖片精美,文字具有可讀性;3.實用性:貼近現代生活,注重中國佛教文化中有助於積極地解決現實人生問題的內容;4.收藏性:一套在手,一覽無餘,益於收藏;5.資料性:大量圖片和文獻資料,使《華夏文庫·神祇係列·未來救贖:彌勒佛》具備參考價值。
雲南錦屏齣彌勒道場
錦屏山位於雲南彌勒縣城北,在山上建有彌勒寺。錦屏山的山門上方,懸掛著中國佛教協會原會長趙樸初親筆題寫的“彌勒寺”寺名。相傳,曾有一個名為如玉的和尚夜裏受彌勒托夢:如來佛派彌勒菩薩四處查看,要彌勒菩薩選擇一個最有靈氣的地方建立聖地,以在釋迦牟尼圓寂之後傳經布道,重興佛教。如玉和尚被彌勒菩薩笑眯眯地接見,還命他一同尋找佛地……一天,如玉在路上行走,睏乏休息之時,忽感曉風拂麵,清香襲人,他恍然間見彌勒佛笑著走過來,再一細看,卻又不見人影,反復幾次都是如此。他四麵觀察,見對麵錦屏山儼然如彌勒佛端莊而坐,於是突有所悟,意識到這就是彌勒佛所心儀的道場之地,後來便在錦屏山建殿堂供奉彌勒佛。
彌勒縣錦屏山風景區森林密布,林蔭流翠。在這山上,有一麵8米高、20米寬的石砌長壁上寫有草書“飛雲流霞”四個大字。這裏是滇東南佛教聖地之一,常年廟會不斷,遊人如織;這裏的泉水清瑩潔淨,相傳初生嬰兒用這裏的泉水洗滌會健康聰靈,故稱為“佛泉”。1999年12月,高19.99米的彌勒大佛在錦屏山的中心部位建成,體現瞭“佛中有佛”的含義。既有天然彌勒佛,又有建造的大佛,該寺還位於被稱為“佛城”的雲南彌勒縣境內,因而在民間也被傳為彌勒道場。
韆山彌勒道場
乾山風景區位於遼寜省中部,古稱積翠山;因由近乾座狀似蓮花的奇峰組成,又名韆頂山、乾華山、韆朵蓮花山,素有“東北明珠”之美譽。山中暗隱多處古寺道觀,為東北佛、道兩教聖地。乾山有無數的秀奇山峰,山間晨鍾暮鼓,香煙繚繞,木魚陣陣,佛樂縹緲。群山中間端坐著世界上最大的天然石佛——韆山彌勒大佛。此佛輪廓清晰,遠遠看去,佛的左手五指分開置於膝上,右手半握,肩負布袋。大佛坐東麵西,胸前還隱約掛有佛珠,身上有天然山洞形成的佛臍。正因為此彌勒像的自然天成,人們認為該處是彌勒道場。
……
慈悲·和諧·至善·超越
——編者的話
佛教源於印度次大陸,東漢時期傳入中國,經本土化的融閤、傳播與發展,逐漸成為中華民族文化的重要來源和組成部分。因此說,佛教是中國曆史進程中一個不可忽略的因素。其思想理念對治國大業社會和諧均有著十分深刻的影響,其義理主張更有助於協調人與人.人與環境之間的矛盾,提升人的精神境界。其所倡導的大慈大悲救苦救難,追求內心平靜人生和諧,其講求心靈、言行至善至美的準則,告誡人們不斷超越自我的智慧,更是為眾生提供瞭心靈的慰藉和依歸。
中國佛教作為重要的文化存在,在數韆年的中國曆史文化傳承中,遺留瞭大量經典,創造瞭許多重要的文化藝術成果.留下瞭眾多名山勝寺。我們可以去蕪存菁,從中瞭解、欣賞、學習中國佛教的優秀精神境界和光輝燦爛的文化藝術成就,來提升自身的文化,藝術品位及修養和價值取嚮。許多名山勝寺既是傳統文化傳揚之地和人們修心養性的悠遊之所,同時也是許多地方的重要旅遊經濟資源。
《中國佛教文化之旅》係列叢書的編輯理念就在於.它既視佛教為宗教,又視佛教為文化,更視佛教為能給普通大眾的現實人生提供解決實際問題的一種智慧,從這三個維度來嚮讀者傳述中國佛教。其在編排手法上突齣五大特色。一是知識性:全麵解讀有關中國佛教的曆史、宗派、神祗、建築、文化、藝術等知識;二是鑒賞性:圖片、設計、印製力求精美,成為人們愛不釋手的典藏之品,三是實用性:麵嚮今人的人生和生活實際,把中國佛教納入中國曆史文化藝術和人們現實生活的框架中,為人們提供一種避開苦難而走嚮幸福的選擇,四是收藏性:它是一個整套的、分類的.成係列的圖文書,內容包含史事、人物、儀軌、教義,器物等相關知識,成套在手,一覽無餘,益於收藏;五是資料性:大量圖片和文獻資料的引用,使本書具備參考價值,讀者、霍可對佛教掌故,高僧大德、經典名著、文化藝術和名山名寺等隨查隨考。
這是一套圖文並重全四色彩印的係列叢書,全套書取九九歸原之寓意,編排為曆史源流係列宗派係列、神祗係列、建築造像係列、法事文化係列、藝術係列名山勝寺係列,7大係列,凡81冊,閤在一起即可對中國佛教進行係統、權威、深刻、生動簡明的研讀。它既考慮到瞭對中國佛教宏觀精髓做全麵性和係統性的把握,又注重瞭中國佛教中最閃亮、最重要,最有代錶性和對今天有益的方麵。它盡可能地做到要言不煩、準確到位。當然,我們希望做得盡善盡美,對得起廣大讀者方傢:但由於佛教本身的博大與深奧,知識的龐雜與微妙,鑒於我們纔疏學淺,在分類、取嚮上可能有不妥之處,內容、文字上的錯訛也在所難免,真切希望廣大讀者若發現謬誤之處,及時提醒,我們定會盡可能地及時予以糾正,祈願能夠為我們的社會文明提供更多更好的精品佳作,這也是我們由衷的訴求和願望。
林言椒
這本書的文字功底,說實話,讓我頗為震撼。它有一種沉鬱而又清冽的美感,像上好的宣紙上用濃淡墨寫就的經文,每一個字都仿佛經過瞭歲月的打磨。尤其是在描述世界終結與新秩序建立時的筆觸,那種磅礴大氣和無可挽迴的曆史感,讀起來讓人心潮澎湃。我注意到作者在構建未來世界圖景時,運用瞭非常多具有象徵意義的意象和隱喻,這使得整本書的層次感非常豐富,即便是初次接觸這類主題的讀者,也能感受到其故事的魅力;而對於有一定背景知識的人來說,則能從中挖掘齣更多的文化密碼和哲學暗喻。我花瞭好長時間去迴味那些關於“無量光壽”的章節,作者沒有流於口號式的贊美,而是通過細緻入微的心理描寫,展現瞭超越時間限製的境界是一種何等的寂靜與圓滿。這本書的裝幀和排版也十分考究,閱讀體驗一流,讓人願意沉下心來,慢慢品味每一個段落。
評分這本《華夏文庫·神祇係列·未來救贖:彌勒佛》簡直是為我這種對東方哲學和神話傳說情有獨鍾的讀者量身定做的。從翻開第一頁開始,我就被那種宏大敘事的氣場所深深吸引。作者沒有采用那種枯燥的說教式闡述,而是巧妙地將復雜的佛學概念融入到引人入勝的故事綫中。尤其是在描繪彌勒佛的“最後一代”的身份時,那種跨越時空的使命感和肩負眾生的重量,被刻畫得淋灕盡緻。書中對修行境界的描述,不是簡單的等級劃分,而更像是一場心靈深處的蛻變,每一次突破都伴隨著對宇宙真理更深層次的理解。我尤其欣賞作者在處理“救贖”這個主題時所展現齣的細膩與剋製,它不是那種廉價的、一蹴而就的恩賜,而是需要個體在睏境中主動尋求和證悟的過程。書中的場景轉換,無論是古代的佛國淨土,還是似乎預示著某種未來圖景的意象,都充滿瞭強烈的視覺衝擊力,讓人仿佛真的置身於那神聖而又充滿挑戰的境界之中。這不僅僅是一本關於宗教人物的傳記或解讀,更像是一部關於人類潛能與最終歸宿的史詩。
評分讀完這本書,我最大的感受是,它成功地將“神性”與“人性”在彌勒佛這一形象上做瞭極其有張力的平衡。很多關於神祇的描述往往過於高遠、不近人情,讓人望而卻步,但在這裏,作者筆下的彌勒佛,雖然擁有無上的慈悲與智慧,卻依然保留瞭對世間疾苦的深刻共情。我特彆喜歡其中幾段關於“慈氏下生”的探討,它不再是遙遠的信仰宣言,而是被賦予瞭強烈的時代意義。書中的敘事節奏把握得非常好,張弛有度,既有對古老經典的溯源考證,也有對未來世界觀的哲學思辨。對我來說,最大的收獲在於,它提供瞭一種全新的視角去審視“希望”的本質——希望不是被給予的,而是需要用當下的努力去雕刻的。那些對因果律的精妙闡釋,穿插在人物的對話和內心的獨白中,絲滑自然,讓人在不知不覺中接受瞭更為深邃的宇宙觀。我感覺自己像是跟著一位博學的嚮導,走過瞭一片布滿智慧星辰的曠野。
評分我很少看到有作品能將“未來”的概念處理得如此具有東方韻味。通常提到“未來救贖”,很容易讓人聯想到冰冷的技術和機械化的社會,但《神祇係列》的這一本,卻以一種極其溫暖、充滿生命力的筆調,勾勒齣瞭一條精神迴歸的路徑。彌勒佛的形象不再是高高在上的偶像,而更像是一個深諳人性弱點與潛能的導師。我特彆欣賞書中對“業力”和“自由意誌”之間微妙關係的探討,它並沒有簡單地判定命運的不可抗拒性,而是強調瞭個體在接受既定因果的同時,依然擁有重塑自我的力量。這種辯證的觀點,極大地提升瞭閱讀的深度。全書的邏輯推進非常嚴密,每一個轉摺點似乎都是由前文的鋪墊自然而然導齣的,沒有絲毫的刻意為之。這本書的價值,在於它提供瞭一種在快速變化的世界中錨定精神坐標的工具。
評分如果用一句話來形容閱讀這本書的感受,那便是“撥雲見日,頓悟禪機”。這本書在結構上玩瞭一個很巧妙的“嵌套”手法,看似在講述一個神祇的故事,實則是在審視我們當下所處的這個時代的睏境。作者對於人性的洞察力令人驚嘆,無論是凡夫俗子的七情六欲,還是修行者在臻至高境界時所麵臨的終極誘惑與考驗,都被描繪得入木三分。特彆值得稱道的是,全書的敘事基調是充滿希望的,但這種希望不是盲目的樂觀主義,而是建立在對世界殘酷本質清醒認識之上的堅定信念。那些關於“法身願力”的描述,讀起來讓人感覺心胸為之開闊,仿佛所有的煩惱都在那無邊的慈悲光芒中消融瞭。這本書無疑是近年來我讀過的,將宗教文化與當代語境結閤得最為成功、最為深刻的一部作品。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圖書大百科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