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民党结构史论(1905-1949)(套装上下册) [Study on Kuomintang's Structure (1905-1949)]

国民党结构史论(1905-1949)(套装上下册) [Study on Kuomintang's Structure (1905-1949)]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崔之清 编
图书标签:
  • 国民党
  • 中国近现代史
  • 政治史
  • 组织史
  • 历史研究
  • 党史
  • 民国史
  • 政治制度
  • 历史学
  • 学术著作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华书局
ISBN:9787101089233
版次:1
商品编码:11194496
品牌:中华书局
包装:平装
外文名称:Study on Kuomintang's Structure (1905-1949)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3-01-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1160
套装数量:2
字数:12000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国民党结构史论(1905-1949)(套装上下册)》从结构史角度切入,分段观察20世纪前半期国民党的政治生态,涵盖党治理念、权力分合、派系竞争、党务活动、党政军关系、党员成分、党务经费等各个方面,力图使国民党的政治与社会机体得到更加完备的呈现,以期对国民党在这一时期的作为与进路作出较为客观的评析。

内页插图

目录

导论
一、国民党兴衰史论
二、国民党史研究综述
三、国民党结构史论之撰述构想

第一卷 革命党和一元化结构(1905-1925)
第一章 晚清政局与革命思潮
一、晚清政局与社会实情
(一)不平等的发展:晚清的国际环境
(二)改革与制约:清朝统治的有效性与合法性
二、晚清革命思潮
(一)不满现实:革命思潮激发因素之一
(二)历史记忆:革命思潮激发因素之二
(三)先贤导引:革命思潮激发因素之三
(四)文字激扬:革命思潮激发因素之四
第二章 同盟会的结构分析
一、中国同盟会的政治录用
(一)孙中山革命领袖地位的确立
(二)同盟会的权力结构形成
二、同盟会领导体制的政治学分析
(一)革命时期同盟会领导体制的文本分析
(二)理想与现实之悖论
(三)悖论缘何产生?
三、同盟会财务状况管窥
(一)同盟会的经费收入
(二)同盟会的经费支出
第三章 国民党、中华革命党的政治境遇与体制流变
一、民初政治生态与国民党、中华革命党的应变
(一)民初国民党的政治扩张及其失败
(二)孙中山治党思想的变化
二、走向集权:从国民党到中华革命党领导体制之遽变
(一)国民党:理事合议体制的夭折
(二)中华革命党:总理集权体制的确立
三、中华革命党的财政管窥
(一)中华革命党的经费来源
(二)中华革命党的经费支出
(三)中华革命党后期的经费情况
第四章 中国国民党初期意识形态建构与财务状况
一、政治输入与国民党早期政治理念表达
(一)国民党革命的渊源、历程与动因
(二)政治变迁与国民党意识形态建构
(三)社会发展对国民党政治决策的影响
(四)国际环境与国民党的民族主义理论
(五)关于国民党建构意识形态的思考
二、中国国民党改组前财政状况探析
(一)两次护法运动交替时期
(二)第二次护法军政府期间
(三)大元帅大本营政府时期
(四)国民党早期财政运作的思考

第二卷 革命/执政党之转型和多元化结构(1925-1937)
第五章 北伐时期中央权力结构之分合
一、迁都武汉和国民党中央的裂变
……
第三卷 回归革命党和一元化结构(1937-1949)
结语:关于国民党结构史的若干思考
参考文献举要

精彩书摘

  (4)戴季陶拟由大会训令促其猛省。”①同时,选举了蒋介石等32名中央执监委,于是,中央执监委群体发生大幅变动,构成新的派系格局,党内派系明显划分为左、右两大派系集团。一国民党右派以西山会议派为主体。继1926年3月西山会议派在上海召开二大之后,于同年4月、7月、8月、9月期间,连续召开了两次中央全会和两次临时中央全会,形成了国民党内公开分裂的右派集团。其政策经历了由反共到清党的历史演变,并以戴季陶所著《孙文主义之哲学的基础》为右派的理论基础,鼓吹纯粹三民主义,标榜纯化国民党基础。而且,在全国发起组建“孙文主义学会”,以北京、上海、广州、四川等地为基地,收编或组建省市党部,建立右派的组织系统,在各级党部实施反共清党,率先从组织上破坏国共合作。西山会议派的清共分裂活动加剧了北伐初期国共两党之间的裂痕。
  事实上,国民党内各派与西山会议派有关联的人物很多,其关系也相当复杂。第一届中央执委24人中,“除胡汉民被逐在俄,熊克武被捕在狱,李大钊、谭平山、于树德、林祖涵因本身系共产党,不许列席外,计实际委员只有18人”。当初,“此18人列席西山会议的有林森、居正、覃振、石青阳、石瑛、戴季陶、沈定一、邵元冲、叶楚伧、邹鲁等10人”。“李烈钧虽未列席,却来电赞成”。在中央监委中,“列席会议的有谢持、张继2人,吴稚晖署名通电召集西山会议,并主持西山会议第一次预备会”,“所以吴稚晖说他是西山会议派”。另外,“邓泽如虽没有到会,却暗中助过钱”。中央执委中,“没有列席并没有赞成的只有汪精卫、谭延闽、柏文蔚、王法勤、于右任、恩克巴图、丁惟汾7人”。“监察委员5人中,只有李石曾与西山会议没有关系”。②至于当时并非中央执监委的蒋介石与西山会议派也没有组织上的瓜葛。可见,西山会议派不只是一个国民党高层中的右派小集团,而是国民党内相当重要的政治势力,除了中共外,至少得到半数以上中央执监委的参与、支持与认同。在地方党部也具有相当社会基础,显示国民党高层中反共分裂的右派势力几乎成为主流,国共合作在国民党中央权力结构中的实力基础相当脆弱。而且,西山会议派继续争取党内高层人士的支持,主要对象是谭延闿、张静江和蒋介石等。
  ……

前言/序言


好的,这是一份关于其他历史书籍的详细介绍,旨在提供丰富的内容,且完全避开了您提到的《国民党结构史论(1905-1949)》的相关信息。 --- 书目一:《近代中国社会思潮变迁与知识分子群体研究(1895-1937)》 内容提要: 本书深入剖析了自甲午战争爆发至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前夕,中国知识分子群体在面对内忧外患时所经历的思想蜕变与社会角色演进。该时期的中国社会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结构性剧变,传统儒学体系的权威崩塌,西方思潮如自由主义、社会主义、激进主义等涌入,共同构筑了一个复杂而动荡的文化场域。 作者首先梳理了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派知识分子如何试图通过制度改良来重塑国家,分析了戊戌变法失败后,知识界对改良主义的深刻反思及其对激进变革诉求的酝酿。随后,重点探讨了二十世纪初,随着清廷覆灭和民国初建,知识分子在政治分野上的分化。从早期受民主共和思潮感召的知识精英,到五四运动中高举“德先生”与“赛先生”大旗的青年学子,他们的思想光谱展现出极大的张力。 研究特别聚焦于“新文化运动”的深远影响,分析了白话文运动、对传统伦理的批判,以及激进主义思潮如马克思主义的传入与早期传播过程。书中细致考察了早期共产主义小组、青年党等不同政治倾向知识群体的形成、组织结构以及他们与工人阶级、农民群体的互动模式。 此外,本书还关注了区域性知识圈的形成,如上海的文化界、北方的学术中心以及西南联大的建立背景,探讨了不同地域的知识分子在面对社会危机时的不同反应和思想路线。通过对大量个人回忆录、私人信件、早期期刊的文本细致解读,本书试图重建一个多维度、非线性的知识分子群像,揭示他们在政治变迁中的能动性与局限性,为理解近代中国现代化进程中思想文化与社会结构之间的复杂互动提供了新的视角。全书结构严谨,史料翔实,旨在呈现一个生动而多样的近代中国思想图景。 --- 书目二:《抗战时期大后方经济重构与社会生态研究(1937-1945)》 内容提要: 本书以抗日战争为核心断限,系统考察了国民政府迁都重庆后,中国腹地(大后方)在极端压力下所经历的经济重构过程及其引发的社会生态变迁。抗战爆发后,沿海工业基地和经济中心的大规模南迁与西迁,不仅是地理空间的转移,更是一场关乎国家生存的经济战略部署。 研究伊始,作者首先详尽描述了工业、金融和商业资本在沿长江流域向西南、西北的艰巨转移过程。这涉及到“抢运”物资、在极其简陋的条件下重建生产体系的艰辛历程。书中分析了国民政府为支持战争经济而采取的财政政策,包括公营企业的发展、统制经济的推行,以及由此带来的恶性通货膨胀和物资短缺问题,这些对战时民生的冲击构成了理解大后方社会稳定的重要变量。 在社会生态层面,本书重点探讨了人口的急剧流动带来的社会张力。数百万的内迁民众、学生、政府职员涌入四川、云南、贵州等省份,对当地的资源、就业和文化格局产生了深远影响。书中分析了“本地人”与“外来人”之间的社会摩擦、文化冲突,以及在国家动员体制下形成的新的社会阶层——如战时企业家、技术人员以及底层流民群体。 此外,本书对大后方的教育和文化事业的坚守与发展进行了细致考察。西南联大作为抗战文化精神的象征,其艰难的办学历程及其对战后中国人才储备的贡献,是本书关注的重点之一。通过对战时地方志、政府统计资料、民间记述的交叉验证,本书描绘出大后方在物质匮乏与精神坚韧并存下的复杂社会图景,揭示了中国在全面战争压力下,如何通过内部的重塑来维持国家机器的运转和民族意识的凝聚。 --- 书目三:《清末民初长江中下游商业资本的转型与地方精英的参与(1880-1920)》 内容提要: 本书聚焦于自洋务运动后期至民国初年,中国经济现代化进程中一个关键的地理区域——长江中下游。该区域历来是中国商业贸易的枢纽,传统商业精英群体在面临全球资本冲击和国家政策变动时,展现出了显著的适应与转型能力。 研究的起点设定在洋务运动的实践阶段,考察了官督商办企业中,地方士绅阶层如何利用其社会资本和人脉资源,参与到近代工业(如纺织、航运、矿业)的创办与经营中。本书强调了传统商会、行会等组织在商业资本近代化过程中的中介作用,分析了它们如何从维护传统商业秩序转向适应新的契约精神和市场规则。 随后,研究深入分析了辛亥革命前后的政治不确定性对商业活动的影响。商业资本的流向与投资偏好,明显受到地方权力结构变迁的制约。书中探讨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阶段,着重考察了区域性的商业中心(如武汉、南京、上海的腹地)在产业结构上的差异,以及这些差异如何影响了地方精英的政治倾向和经济策略。 作者通过对地方商会档案、宗族文献及地方报刊的分析,重构了晚清至民初地方精英的“经济身份”构建过程。这些精英不再仅仅是传统的士绅,他们开始以“实业家”、“企业家”的面貌出现,并试图通过经济力量影响地方行政乃至中央政策。本书旨在揭示,在国家权力相对薄弱的转型期,地方精英群体如何巧妙地利用商业活动的自主性,来维系其社会地位并推动经济的渐进式现代化。全书对晚清至民初社会经济史的理解,提供了从地方精英实践这一独特视角切入的细致入微的分析。

用户评价

评分

这套上下册的体量,本身就传递出一种“不完成不罢休”的学术决心。研究1905到1949这近五十年间的结构变迁,无异于要追踪一个庞大复杂生命体的“基因突变史”。我个人非常看重作者在时间轴上的把控能力——如何清晰地区分出不同历史阶段(如辛亥革命前夜、国民党改组、训政时期、全面抗战、战后整顿)的结构性特征,并揭示这些特征之间的内在逻辑联系。例如,从孙中山时期的松散联盟到蒋介石时期的集权控制,这个“权力密度”的增加过程中,哪些关键的组织变革起到了决定性作用?我期待作者不仅仅是罗列组织架构的变化,而是能通过这些结构分析,反过来解释为什么国民党在某些关键的历史节点上做出了特定的政治选择。这种结构论的视角,能帮助我们理解一个组织的“惰性”与“能动性”是如何相互作用,最终塑造了历史的走向。

评分

坦白说,很多关于国民党的论著,在涉及其组织形态时,往往容易陷入非黑即白的简单判断,要么将其描绘成僵硬的威权体制,要么简单归结为其失败的原因。我希望这套“结构史论”能够提供一种更为去魅化的视角。研究政党结构,本质上是在研究权力分配、资源控制以及意识形态渗透的载体。我关注的重点在于,作者如何处理“理论上的组织蓝图”与“实际运行中的权力网络”之间的巨大鸿沟。例如,三民主义作为理论指导,在不同时期的党章中是如何被“翻译”成具体的组织层级和干部任命权的?这种自上而下的渗透,在不同地域、不同时期的具体执行效果又如何?如果能看到一份清晰的,将组织人事变动与重大政治决策串联起来的图谱,那么这本书的价值将是无可估量的。它不只是历史记载,更像是一部关于“政党组织工程学”的深刻案例分析。

评分

作为一名对中国近现代史有持续关注的爱好者,我一直好奇的是,国民党作为一个跨越了半个世纪,经历了数次生死存亡考验的政治实体,其组织韧性究竟源自何处?这本书的书名直接点明了研究的核心——“结构史论”。通常这类研究需要跨越大量的档案、党务报告乃至内部通信,才能勾勒出一个清晰的脉络。我非常期待作者对于“组织常态”与“危机应对”之间结构张力的阐述。一个成功的政党,必然需要在稳定性和适应性之间找到平衡。那么,国民党的组织架构是如何在早期革命的激情、北伐战争的扩张、训政时期的权力固化以及抗战的巨大压力下,不断地自我重塑或僵化的?这种动态的结构演变史,比单纯描述重大历史事件要困难得多,因为它要求作者具备极高的历史敏感度,能捕捉到那些组织形态微小的、但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变化。这套书的厚度本身就说明了作者对这一课题的投入程度,绝非浅尝辄止。

评分

最近读了不少关于近代中国政治演变的著作,但大多集中于宏观的历史叙事或者某位领袖的个人传记。而这套书给我的第一印象是,它似乎提供了一个完全不同的切入点——“结构”本身。这就像是把一台精密复杂的历史机器拆开,零件一个一个摆放在你面前,让你去看每一个齿轮是如何咬合,传动轴是如何布局的。我期待作者能细致描绘出从同盟会时期那种松散的革命团体,如何一步步蜕变成后来那种具有高度集权色彩的政党机器的痛苦而漫长的过程。更吸引我的是,这种结构分析是否能解释国民党在不同历史时期,面对不同挑战时,其内部反应的差异性?比如,在抗战爆发前夕,中央与地方派系之间的权力博弈是如何通过组织架构体现出来的?这种自下而上的结构解析,往往比自上而下的政治决断叙述,更能揭示一个政党生命力的真实面貌。我深信,真正的权力运行逻辑,往往隐藏在那些看似枯燥的组织章程和权力分配图中。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真的让人眼前一亮,厚重的精装书脊,烫金的书名在昏黄的灯光下散发出一种历史的厚重感。拿到手里,就能感受到作者在学术态度上的严谨与一丝不苟。从目录的梳理方式来看,它显然不是那种浮光掠影的通史叙述,而是试图深入到国民党组织肌理的每一个细微之处进行剖析。我尤其欣赏作者在引用史料时的那种克制与精准,没有用太多华丽的辞藻去渲染,而是让冰冷的史实自己说话。这种“冷峻的学术美学”在研究特定政党发展脉络时尤为重要,因为它要求研究者必须剥离掉过多的意识形态色彩,才能真正看清结构是如何演变的。虽然我还没来得及深入研读内文的每一个章节,但仅仅是翻阅其引言和主要章节的小标题,就能感受到那种扎实的研究基础,比如对不同历史阶段党内派系关系的划分,以及对基层组织模式的比较研究,这些都预示着这将是一部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深度著作。光是这份沉甸甸的实体书,就已经值得放在书架上时时翻阅,时不时感受那种扑面而来的历史气息。

评分

之前是一套三册32开本的社科文献出版社的。这次换了中华书局,内容没变。印刷很淡,纸张力透纸背…古籍印刷差,学术作品印刷也差,对中华书局简直无语…

评分

坚持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基本理论导向,以历史学的实证方法为基础,构建课题的宏观体系,形成纵向的主体架构。

评分

不错不错

评分

非常满意,五星

评分

评分

坚持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基本理论导向,以历史学的实证方法为基础,构建课题的宏观体系,形成纵向的主体架构。

评分

学术性颇强,可与党员党权与党争合看,别有收获.

评分

非常满意,五星

评分

学术性颇强,可与党员党权与党争合看,别有收获.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