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进补膏方

中医进补膏方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马维庆,谢英彪 编
图书标签:
  • 中医
  • 膏方
  • 滋补
  • 养生
  • 中药
  • 食疗
  • 健康
  • 传统医学
  • 调理
  • 进补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金盾出版社
ISBN:9787508279251
版次:1
商品编码:11195187
包装:平装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3-02-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7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中医进补膏方》深入浅出地介绍了中医进补膏方的基础知识、进补膏方的制作及应用,进补膏方纠正偏颇体质和亚健康状态的方法,重点推荐了作者运用进补膏方治疗内、妇、儿等科常见病的经验,特别是运用独具特色的进补膏方治疗癌症放、化疗不良反应的经验。《中医进补膏方》由中医药专家撰写,内容通俗易懂、简明实用,可满足寻常百姓了解和应用中医进补膏方的迫切需求,对弘扬膏方文化,传播中医膏方知识,造福大众健康具有深远意义。

作者简介

  谢英彪,男,南京中医药大学三附院名医馆教授、主任医师,从事医疗与科普创作已46年。兼任世界健康促进联合会理事长、南京中医药大学国家级重点学科《中医养生学》学术带头人、南京中医药大学丰盛健康学院高级顾问等职。曾获“全国突出贡献科普作家”等称号。马维庆,主任中医师,江宁中医院院长。92年毕业于扬州医学院中医系,南京市第二批师承班学员并就读干南京市中医药大学函授研究生班。曾分别于江苏省中医院江苏省人民医院进修学习。热爱中医事业,对消化系统、呼吸系统疾病有较深研究。兼任世界健康联合会常务理事,参编著作2部。

目录

一、膏方的基础知识
1.何谓膏方
2.内服膏方分类
3.膏方有何特点
4.膏方有何神奇功效
5.膏方有哪些适用范围
6.服用膏方的最佳季节在何时
7.一年四季都能服用膏方吗
8.如何服用膏方
9.哪些情况应暂停服用膏方
10.服用膏方能吃萝卜吗
11.服用膏方能喝咖啡吗
12.服用膏方能喝茶吗
13.如何保存膏方
14.服用膏方有无不良反应

二、开膏方与制作膏方的方法
1.中医师开膏方为何要重视辨证施治
2.中医师开膏方为何要辨证施治与辨病施治相结合
3.中医师开补益膏方时为何顾及脾胃
4.膏方为何要选择道地药材
5.服膏方是否要先服“开路方”
6.医生开膏方有何原则
7.服用膏方的同时为何要重视食补
8.阿胶有何神奇功效
9.鹿角胶有何神奇作用
10.龟版胶有何神奇功效
11.鳖甲胶有何作用
12.膏方为何要用“细贵药材”
13.糖类在膏方中如何应用
14.蜂蜜在膏方中如何应用
15.膏方中的替代糖有哪些
16.膏方中常用的补气中药有哪些
17.膏方中常用的补血中药有哪些
18.膏方中常用的补阳中药有哪些
19.膏方中常用的补阴中药有哪些
20.膏方制作的标准是什么

三、不同体质者的膏方应用
1.体质的概念是什么
2.体质与健康有何关系
3.平和体质者要不要服用膏方
4.气虚体质者服用何种膏方
5.血虚体质者服用何种膏方
6.阳虚体质者服用何种膏方
7.阴虚体质者服用何种膏方
8.痰湿体质者服用何种膏方
9.湿热体质者服用何种膏方
10.血瘀体质者服用何种膏方
11.气郁体质者服用何种膏方
12.特禀体质者服用何种膏方

四、亚健康状态者的膏方应用
1.何谓亚健康状态
2.长期躯体疲劳的亚健康状态者服用何种膏方
3.长期脑力疲劳的亚健康状态者服用何种膏方
4.长期心理疲劳的亚健康状态者服用何种膏方
5.反复感冒的亚健康状态者服用何种膏方
6.恶寒怕冷的亚健康状态者服用何种膏方
7.情绪忧郁的亚健康状态者服用何种膏方
8.睡眠障碍的亚健康状态者服用何种膏方
9.耳鸣的亚健康状态者服用何种膏方
10.视力下降的亚健康状态者服用何种膏方
11.性欲减退的亚健康状态者服用何种膏方
12.便溏的亚健康状态者服用何种膏方
13.膏方调治亚健康状态案例选介
14.膏方强身健体案例选介

五、不同人群的膏方应用
1.手术后调理如何选用膏方
2.脑力劳动者可服膏方吗
3.体力劳动者能服膏方吗
4.老年人能服膏方吗
5.中青年人能服膏方吗
6.儿童能服膏方吗
7.孕产妇能服膏方吗

六、心脑血管疾病膏方的应用
1.冠心病如何辨证选用膏方
2.心律失常如何辨证选用膏方
3.心脏神经官能症如何辨证选用膏方
4.高血压病如何辨证选用膏方
5.低血压如何辨证选用膏方
6.动脉硬化如何辨证选用膏方
7.脑卒中后遗症如何辨证选用膏方
8.自发性多汗如何辨证选用膏方

七、消化系统疾病膏方的应用
1.慢性浅表性胃炎如何辨证选用膏方
2.慢性萎缩性胃炎如何辨证选用膏方
3.反流性食管炎如何辨证选用膏方
4.消化性溃疡如何辨证选用膏方
5.胃下垂如何辨证选用膏方
6.慢性腹泻如何辨证选用膏方
7.习惯性便秘如何辨证选用膏方
8.肝硬化如何辨证选用膏方
八、呼吸系统疾病膏方的应用
1.慢性支气管炎如何辨证选用膏方
2.支气管哮喘如何辨证选用膏方
3.肺结核如何辨证选用膏方

九、泌尿系统疾病膏方的应用
1.泌尿系感染如何辨证选用膏方
2.慢性肾小球肾炎如何辨证选用膏方
3.老年性夜尿多如何辨证选用膏方
4.老年性尿失禁如何辨证选用膏方
十、血液系统疾病膏方的应用
1.贫血如何辨证选用膏方
2.白细胞减少症如何辨证选用膏方
3.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如何辨证选用膏方

十一、内分泌代谢系统疾病膏方的应用
1.糖尿病如何辨证选用膏方
2.骨质疏松症如何辨证选用膏方
3.特发性水肿如何辨证选用膏方
4.痛风如何辨证选用膏方
5.血脂异常如何辨证选用膏方
6.甲状腺功能亢进如何辨证选用膏方
7.甲状腺功能减退如何辨证选用膏方

十二、神经系统疾病膏方的应用
1.眩晕如何辨证选用膏方
2.神经衰弱如何辨证选用膏方
3.老年性痴呆如何辨证选用膏方

十三、妇科疾病膏方的应用
1.月经不调如何辨证选用膏方
2.痛经如何辨证选用膏方
3.经前期紧张综合征如何辨证选用膏方
4.老年性阴道炎如何辨证选用膏方
5.乳腺小叶增生如何辨证选用膏方
6.子宫肌瘤如何辨证选用膏方

十四、男科疾病膏方的应用
1.阳痿如何辨证选用膏方
2.早泄如何辨证选用膏方
3.遗精如何辨证选用膏方
4.男性不育症如何辨证选用膏方

十五JL科疾病膏方的应用
1.小儿慢性支气管炎如何辨证选用膏方
2.小儿支气管哮喘如何辨证选用膏方
3.小儿厌食症如何辨证选用膏方
4.营养不良如何辨证选用膏方
5.小儿遗尿症如何辨证选用膏方
6.儿童多动症如何辨证选用膏方

十六、皮肤科疾病膏方的应用
1.痤疮如何辨证选用膏方
2.黄褐斑如何辨证选用膏方
3.脂溢性脱发如何辨证选用膏方
4.少白头如何辨证选用膏方
5.老年性皮肤瘙痒如何辨证选用膏方

十七、癌症放化疗不良反应的膏方应用
1.化疗药物性骨髓抑制如何辨证选用膏方
2.化疗药物性消化道反应如何辨证选用膏方
3.化疗药物性肝损伤如何辨证选用膏方
4.化疗药物性心脏损害如何辨证选用膏方
5.化疗药物性肺脏损害如何辨证选用膏方
6.化疗药物性泌尿系统损害如何辨证选用膏方
7.化疗药物性神经系统损害如何辨证选用膏方
8.放射性口腔炎如何辨证选用膏方
9.放射性骨髓抑制如何辨证选用膏方
10.放射性食管炎如何辨证选用膏方
11.放射性肺炎如何辨证选用膏方
12.放射性胃炎如何辨证选用膏方
13.放射性直肠炎如何辨证选用膏方

前言/序言


《滋养之道:古法膏滋养生实用指南》 序言 自古以来,中华民族便深谙“药食同源”的养生智慧。在五谷丰登、四时更替的自然律动中,古人以草木为药,以饮食为媒,将身体的调养升华为一种与自然和谐共处的艺术。膏滋,作为中国传统医药宝库中的瑰宝,以其精炼浓缩的药物精华,温和持久的滋养功效,承载着千百年来无数医家和民众的养生经验与智慧。它不仅仅是药物,更是一种生活态度,一种对生命本真的尊重与追求。 本书《滋养之道:古法膏滋养生实用指南》旨在深入浅出地揭示膏滋的奥秘,带领读者踏上一段回归自然、滋养身心的旅程。我们不追求速成,不迷信“神药”,而是回归经典,探寻膏滋的本源,理解其背后的药理与功效,学习如何根据自身体质和需求,辨证施治,制作与应用膏滋。本书并非简单的食谱汇编,而是一本集理论、实践、传承于一体的养生指南,希望能为每一位渴望健康、追求长寿的现代人提供一份详实而可靠的参考。 第一章:膏滋溯源——千年养生智慧的传承 膏滋,顾名思义,是一种以膏状形式存在的浓缩型中药制剂。其历史可以追溯至遥远的古代,最早的文字记载可见于《黄帝内经》,其中便有关于“膏滋”的论述。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历代医家不断对其进行完善与创新,涌现出大量经典的膏滋方剂,如名载史册的“六味地黄丸”最初便有熬膏的服法。 起源与发展:从最初的简易熬膏,到后来逐渐发展出以炼、制、收、存等复杂的工艺,膏滋的制作技艺不断精进。历代本草著作,如《神农本草经》、《本草纲目》等,都对膏滋的选材、制作、功效有着详尽的记载。尤其到了明清时期,膏滋的制作已达到鼎盛,成为宫廷御用和名门望族养生的重要方式。 膏滋的独特优势:相较于汤剂、丸剂、散剂等其他中药剂型,膏滋具有其独特的优势。首先,其药物成分经过精细炮制与浓缩,药效集中,疗效显著。其次,膏滋口感多为甘甜,易于接受,尤其适合长期服用,能够起到温和滋补、培本固元的作用。再次,其制作工艺严谨,经过多道复杂工序,能够最大限度地保留药物的有效成分,并使其更容易被人体吸收。最后,膏滋的服用方便,无需煎煮,开盖即服,非常契合现代快节奏的生活方式。 膏滋的文化内涵:膏滋不仅仅是一种药物,更蕴含着深厚的中国传统养生文化。它体现了“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强调顺应自然、调和阴阳。它也是一种匠人精神的体现,每一碗膏滋都凝聚着制作者的用心与智慧。在传统家庭中,膏滋的熬制与传承,往往也是家族情感维系的纽带,寄托着对家人健康的殷切期盼。 第二章:膏滋基础——理解身体的语言 在开始探索膏滋的制作与应用之前,我们必须先建立起对自身身体的基本认知。中医的精髓在于“辨证论治”,即根据个体的具体情况,进行分析判断,从而制定出最适合的治疗或调养方案。 阴阳平衡与五行学说:中医理论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其中阴阳是构成人体和维持生命活动最基本的物质和力量。人体的生理功能,乃至疾病的发生、发展,都与阴阳的平衡息息相关。五行学说(木、火、土、金、水)则将人体脏腑、组织、情志等与自然界的五种物质及其特性相对应,构成了中医认识人体和疾病的宏观框架。理解阴阳五行,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身体的失衡状态。 体质辨识——认识你的“底子”:每个人的体质都是独特的,如同自然界的万物形态各异。中医将体质概括为九种基本类型,如平和质、气虚质、阳虚质、阴虚质、湿热质、痰湿质、血瘀质、气郁质、特禀质。了解自己的体质,是选择合适膏滋、进行有效调养的首要前提。例如,气虚体质的人需要补气,阴虚体质的人需要滋阴,而不能盲目进补。 脏腑功能与病理变化:中医将人体的五脏六腑(心、肝、脾、肺、肾、胆、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视为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整体。各脏腑都有其生理功能,一旦功能失调,便可能引发疾病。例如,肝主疏泄,疏泄不及可能导致情志抑郁;肾藏精,精亏则可能出现腰膝酸软、头晕耳鸣。本书将引导读者初步了解常见脏腑功能的失调及其可能表现。 第三章:膏滋精髓——精选药材与地道炮制 膏滋的品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所选药材的质量和炮制工艺的精细。古人强调“药材地道,炮制得当”,这正是膏滋功效得以发挥的关键。 核心药材的解读:本书将重点介绍几种在膏滋制作中应用最广、功效最为显著的经典药材,并对其药性、功效、适用人群进行详细解读。例如: 人参:大补元气,复脉固脱,补脾益肺,生津养血。适用于气虚欲脱、脾肺气虚、体质虚弱者。 黄芪:补气升阳,固表止汗,利水消肿。适用于气虚乏力、表虚自汗、水肿尿少者。 枸杞子:滋补肝肾,益精明目。适用于肝肾阴虚、腰膝酸软、头晕目涩者。 熟地黄:滋阴补血,益精填髓。适用于肝肾阴虚、血虚萎黄、眩晕耳鸣者。 当归:补血活血,调经止痛,润肠通便。适用于血虚萎黄、月经不调、跌扑损伤者。 阿胶:滋阴润燥,止血,补血。适用于阴虚咳嗽、血虚诸证、肺结核盗汗者。 蜂蜜:补中益气,润肠通便,润肺止咳。作为天然的赋形剂和甜味剂,同时具有良好的药用价值。 地道药材的重要性:何为“地道”?即特定地区出产的药材,在药效上远胜于其他地区。例如,人参以东北长白山所产为最佳,枸杞以宁夏所产为上品。本书将引导读者了解常见药材的地道产地,并提供如何辨别药材优劣的实用建议。 炮制的艺术:中药炮制是中国传统医药的独特技艺,旨在降低药物毒性,增强疗效,改变药性,或便于储存和服用。膏滋制作中的炮制尤为重要,如“蒸”、“煮”、“炒”、“炙”等,每一步都需精准掌握火候与时间。本书将简述几种常见的炮制方法及其对膏滋功效的影响。 第四章:膏滋制作——古法熬制与现代改良 熬制一碗高品质的膏滋,需要耐心、细致,更需要对传统工艺的尊重与理解。本书将带领读者一步步领略膏滋熬制的精妙之处。 基本流程解析: 1. 选材与配伍:根据辨证结果,选择合适的药材,并进行合理的配伍,确保药性协调,功效叠加。 2. 预处理:药材的洗净、泡润、切片等预处理步骤。 3. 浸泡与煎煮:精细的浸泡时间,以及多步煎煮,以最大程度地提取药汁精华。 4. 过滤与浓缩:反复过滤,去除杂质,然后进行长时间的文火慢熬,直至膏脂浓稠。 5. 收膏:加入蜂蜜、冰糖等辅料,进一步熬制,直至膏滋达到理想的粘稠度。 6. 储存与服用:正确的储存方法,以及膏滋的服用剂量与时机。 经典膏方举例与解读:本书将精选几种功效明确、应用广泛的经典膏方,并对其配伍、制作要点、适用人群进行详细解读。例如: 四物膏:活血调经,适用于月经量少、痛经等血虚血瘀证。 八珍膏:益气补血,适用于气血两虚、体虚乏力者。 六味地黄膏:滋补肝肾,适用于肝肾阴虚引起的腰膝酸软、头晕耳鸣等。 百合固金膏:滋阴润肺,止咳化痰,适用于阴虚咳嗽。 现代改良与创新:在保留传统工艺精髓的基础上,本书也将探讨如何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如真空低温浓缩、超临界萃取等,来优化膏滋的制作工艺,提高药物的利用率和膏滋的稳定性,使其更符合现代人的需求。同时,也会介绍一些针对特定人群(如儿童、老年人)的改良膏方。 第五章:膏滋应用——辨证施调,精准进补 “是药三分毒”,进补亦需谨慎。膏滋虽为温和滋补之品,但仍需遵循辨证施调的原则,方能达到最佳的养生效果,避免不必要的副作用。 常见健康问题的膏滋调养: 气虚乏力,精力不济:推荐使用补气类膏滋,如黄芪膏、人参膏等。 阴虚盗汗,五心烦热:推荐使用滋阴类膏滋,如百合膏、生地膏等。 血虚面色苍白,月经量少:推荐使用补血类膏滋,如当归膏、四物膏等。 脾胃虚弱,食欲不振:推荐使用健脾类膏滋,如山药膏、茯苓膏等。 老年人常见健康问题:如骨关节退行性变、记忆力减退、免疫力下降等,根据具体情况选择滋补肝肾、益精填髓、补气活血的膏滋。 不同人群的膏滋选择: 亚健康人群:如何通过膏滋提升免疫力,改善睡眠,缓解疲劳。 慢性病患者:在医生指导下,如何将膏滋作为辅助调养手段,巩固疗效,提高生活质量。 孕产妇与儿童:在专业人士指导下,谨慎选择安全有效的膏滋。 膏滋服用的注意事项: 服药时间:空腹服用还是饭后服用,以及最佳的服用时段。 饮食禁忌:服用膏滋期间,应避免哪些食物,以防影响药效。 个体反应:如出现不适,应如何应对。 专业指导的重要性:再次强调,对于复杂病情或特殊人群,务必咨询专业中医师。 结语 《滋养之道:古法膏滋养生实用指南》不仅仅是一本关于制作膏滋的书,更是一本关于如何理解生命、如何与身体对话、如何回归自然养生智慧的书。膏滋,作为中华民族悠久养生文化的重要载体,承载着古人对生命的热爱与追求。在现代社会,我们更应该传承这份宝贵的财富,并结合现代科技,让膏滋这一古老的养生方法焕发新的生机。 愿本书能为您打开一扇通往健康之门的窗户,让您在理解、制作和应用膏滋的过程中,体味到传统医学的博大精深,收获一份属于自己的身心安宁与健康长寿。养生之道,贵在坚持,贵在悟道。让我们一同踏上这段滋养生命的旅程,感受生命本真的美好。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带给我一种前所未有的沉浸式体验。作者的文笔极其生动,仿佛有一支画笔在我的脑海中勾勒出了一幅幅中医养生的画卷。当我读到关于某种膏方的介绍时,我能清晰地感受到那种食材的质感,仿佛真的能闻到那浓郁的香气,甚至能想象出熬制时的烟火气。它不仅仅是文字的堆砌,更是情感的流露,是对传统中医文化深沉的热爱和尊重。书中的一些小故事和案例,更是将那些抽象的理论变得鲜活起来,让我深刻理解了膏方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价值。我仿佛能看到古时候的人们,是如何通过这些温和而有效的膏方,来抵御疾病,延年益寿。这种历史的厚重感和人文关怀,让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工具书,更是一部充满智慧的文学作品。

评分

总的来说,这本书是一次非常愉快的阅读体验。它提供了一个非常全面且实用的视角来理解和应用中医膏方。我特别喜欢书中那种严谨但不失温度的风格。作者在讲解复杂的概念时,总能找到恰当的比喻和深入浅出的解释,让我这个非专业人士也能轻松理解。它涵盖了膏方的方方面面,从理论基础到实际操作,再到一些常见的问答,几乎无所不包。而且,书中对于如何根据自身情况选择和调整膏方的指导,让我觉得非常实用,不再是那种“一刀切”的建议,而是真正意义上的个体化养生。这本书让我对中医膏方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也让我更有信心去尝试和实践,为自己的健康增添一份保障。

评分

初拿到这本书,我其实是抱着一种好奇但又略带怀疑的态度。毕竟,关于“进补”这个话题,市面上信息庞杂,良莠不齐。但当我真正翻开书页,我才发现,我的顾虑是多余的。这本书以一种非常扎实的学术态度,却又不失通俗易懂的讲解方式,为我打开了一扇了解中医膏方的大门。它没有夸大其词,也没有故弄玄虚,而是循序渐进地,将膏方的历史渊源、基本原理、适用范围以及具体的制作和服用方法,条理清晰地展现在我面前。我尤其欣赏书中对于膏方在不同季节、不同体质人群中的应用分析,这让我能够更理性地看待进补这件事情,而不是盲目跟风。书中对于一些常见误区的纠正,也让我受益匪浅,避免了我曾经可能走入的弯路。它让我明白,真正的“进补”,并非一味地滋补,而是一种更精细、更符合个体需求的调理。

评分

这本书就像一位老朋友,温和地在我耳边低语,分享着那些被岁月沉淀下来的智慧。读着读着,我仿佛置身于一个古色古香的药房,空气中弥漫着淡淡的药材清香,耳边是师傅们低沉的咳嗽声和此起彼伏的研磨声。书中的文字,没有那些晦涩难懂的专业术语,更多的是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身体的关怀。它讲述的不是冰冷的医理,而是蕴含着温度的养生之道。我喜欢书中那种娓娓道来的叙事方式,仿佛作者正坐在我身旁,一边泡着茶,一边轻声讲述着关于膏方那古老而又充满魅力的故事。那种感觉,就像是在一个宁静的午后,沐浴着阳光,翻阅着一本泛黄的古籍,每一个字句都散发着历史的韵味和生活的智慧。它让我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的生活方式,思考如何才能更好地照顾好自己的身体,让生命焕发出健康的光彩。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书,它更像是一个引导,指引我走向更健康、更有活力的生活。

评分

这本书的内容,如同清泉般缓缓流淌,滋润着我内心深处的求知欲。它以一种平和而坚定的力量,引导我走进中医养生的殿堂。我看到了那些古老方剂背后蕴含的匠心独运,感受到了历代医者对于生命奥秘的不懈探索。书中对于各种进补食材的解读,不仅仅是列举它们的功效,更是深入剖析了它们与人体脏腑、气血津液之间的微妙联系。这种宏观的视角,让我不再把进补看作是单纯地“吃点好的”,而是上升到了对身体整体状态的认知和调理。它让我明白,真正的进补,是顺应自然,是与身体对话,是找到最适合自己的那条养生之路。这本书,就像一位循循善诱的老师,让我学到了许多,也启发了更多。

评分

【原文】

评分

正版图书,文字清晰,纸质好,内容实用,对临床有参考价值。

评分

为什么要知道阴阳中又各有阴阳的道理呢?这是因为只有据此来诊断四时疾病的阴阳属性,才能进行治疗,比如冬病在阴,夏病在阳,春病在阴,秋病在阳,要依据疾病各自所在部位的阴阳属性来选择相应的针刺疗法和砭石疗法。

评分

黄帝问道:什么是天有八风,经有五风?

评分

【译文】

评分

精是人体的根本,所以阴精内藏而不外泄,春天就不会罹患温热病。夏天气候炎热,阳气旺盛,假如不能排汗散发热量,秋天就会患风疟病。这是一般为人诊察四季病变的普遍规律。

评分

所以欲知阴中之阴,阳中之阳者,何也?为冬病在阴,夏病在阳,春病在阴,秋病在阳,皆视其所在,为施针石也。

评分

故日:阴中有阴,阳中有阳。平旦至日中,天之阳,阳中之阳也;日中至黄昏,天之阳,阳中之阴也;合夜至鸡鸣,天之阴,阴中之阴也;鸡鸣至平旦,天之阴,阴中之阳也。故人亦应之。

评分

东风生于春,病在肝,俞在颈项;南风生于夏,病在心,俞在胸胁;西风生于秋,病在肺,俞在肩背;北风生于冬,病在肾,俞在腰股;中央为土,病在脾,俞在脊。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