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职业教育“十二五”规划教材:通信技术基础及应用

高等职业教育“十二五”规划教材:通信技术基础及应用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胡彩霞,李玉敏 编
图书标签:
  • 通信技术
  • 高等职业教育
  • 教材
  • 通信基础
  • 应用技术
  • 职业教育
  • 电子信息
  • 5G
  • 移动通信
  • 网络技术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清华大学出版社
ISBN:9787302320388
版次:1
商品编码:11268124
品牌:清华大学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3-06-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307
字数:459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PPT教学课件,配备习题答案,知识面广、系统性强,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将理论教学、课程仿真、课程实验三者有机结合。

内容简介

  《高等职业教育“十二五”规划教材:通信技术基础及应用》系统、深入地介绍了通信系统和通信网的基本原理与基本分析方法,是通信及信息专业的专业基础课教材。
  全书共分12章,内容包括通信系统及通信网的构成、确定信号分析、随机过程、模拟通信系统、数字信号的基带传输、数字信号的频带传输、信源和信源编码、信道、信道编码、扩频通信、正交频分复用多载波调制技术以及通信网的基础知识。
  《高等职业教育“十二五”规划教材:通信技术基础及应用》概念清楚,取材新颖,书中列举了大量例题,大部分章节均附有习题。《高等职业教育“十二五”规划教材:通信技术基础及应用》可作为高等学校通信工程、电子工程和其他相近专业本科生的教材,也可供通信工程技术人员和科研人员作为参考书。

内页插图

目录

第1章 绪论
1.1 引言
1.2 通信系统和通信网的构成
1.2.1 概述
1.2.2 信源、信宿和信号
1.2.3 信源编译码设备
1.2.4 信道及信道编译码设备
1.2.5 交换设备

第2章 确定信号分析
2.1 引言
2.2 确定信号的分类
2.3 周期信号的傅里叶级数分析
2.4 傅里叶变换
2.5 单位冲激函数的傅里叶变换
2.6 功率信号的傅里叶变换
2.7 能量谱密度与功率谱密度
2.8 确定信号的相关函数
2.9 卷积
2.10 确定信号通过线性系统
2.11 希尔伯特变换
2.12 解析信号
2.13 频带信号与带通系统

第3章 随机过程
3.1 引言
3.2 随机过程的统计(概率)特性
3.3 平稳随机过程
3.4 高斯随机过程(正态)
3.5 平稳随机过程通过线性系统
3.6 高斯白噪声
3.7 窄带平稳随机过程
3.8 匹配滤波器
3.9 循环平稳随机过程
习题

第4章 模拟通信系统
4.1 引言
4.2 幅度调制
4.2.1 双边带抑制载波调幅
4.2.2 具有离散大载波的双边带幅度调制
4.2.3 单边带调幅
4.2.4 残留边带调幅
4.3 角度调制
4.3.1 调频及调相信号
4.3.2 角度调制信号的频谱特性
4.3.3 角度调制器与解调器
4.4 线性调制系统的抗噪声性能
4.4.1 双边带抑制载波调幅系统的抗噪声性能
4.4.2 单边带调幅系统的抗噪声性能
4.4.3 具有离散大载波的双边带调幅系统的抗噪声性能
4.5 角度调制系统的抗噪声性能
4.5.1 角度调制系统的抗噪声性能
4.5.2 频率调制的门限效应
4.5.3 预加垂滤波与去加重滤波
4.6 频分复用及其应用实例
4.7 超外差接收机
习题

第5章 数字信号的基带传输
5.1 引言
5.1.1 数字基带信号及数字基带传输
5.1.2 信息量单位、信息速率及码元速率、误比特率及误符率、频带利用率
5.2 数字基带信号波形及其功率谱密度
5.2.1 数字脉冲幅度调制
5.2.2 常用的数字PAM信号波形(码型)
5.2.3 数字PAM信号的功率谱密度计算
5.2.4 常用线路码型
5.3 在加性白高斯噪声信道条件下数字基带信号的接收
5.3.1 利用低通滤波的接收
5.3.2 利用匹配滤波器的最佳接收
5.4 数字PAM信号通过限带基带信道的传输
5.4.1 数字PAM基带传输及码间干扰
5.4.2 无码间干扰基带传输的奈奎斯特准则
……
第6章 数字信号的频带传输
第7章 信源和信源编码
第8章 信道
第9章 信道编码
第10章 扩频通信
第11章 正交频分复用多载波调制技术
第12章 通信网的基础知识
参考文献

前言/序言

  近十年来,中国信息产业以3倍于GDP的速率高速增长,成为国民经济第一支柱产业。与之相适应,与通信有关的信息类工科亦成为我国高等院校重点建设的热门专业。通信技术基础是通信工程、信息工程、电子科学技术等电子信息类专业的必修课程,旨在培养学生了解和掌握现代通信系统的基础理论、技术原理和系统分析方法。该课程又是公认的比较难学的课程之一,大多数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感到较大的难度和压力,很多学生在学完之后总感觉思路不清晰,重点不突出,内容很复杂,难以把握。从教学角度看,本课程具有如下特点:
  (1)应用的基础知识多。需要具备三方面的基础:工程数学(概率论、数理统计、随机过程)基础、电路(模电、数电、高频)基础、信号与系统基础。通信系统中的信号和噪声都认为是一种平稳的随机过程,采用随机信号分析方法,确定其可靠性指标(误码率),这种方法贯穿于整个课程的学习当中,是学习通信技术基础的精髓。对系统的设计,实质上是一种信号设计,在信号与系统课程中学习过的时频分析方法等内容在通信技术基础的学习中将进一步得到应用与深化。
  (2)知识面广,系统性强。通信系统种类繁多,技术全面复杂,而本书只涉及现代多种通信系统共同具备的基本原理和基本分析方法,因此,学习本书首先要有系统模型概念。通过该模型,透彻理解系统中各个模块的功能、技术及指标,掌握系统中信号及基本变换关系,从而全面把握整个课程的知识体系。
  (3)理论性强,数学推导与物理概念并重。本课程中包含的数学推导很多,这意味着要记忆的公式和结论也很多,但这种记忆一定是在理解的基础之上,要结合物理概念来理解,两者并重,缺一不可。没有必要的数学推导,就不可能对物理概念有全面深入的了解,单方面的数学推导,只是一种工具,目的是加深对原理概念的认识。
  (4)工程性强,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通信的理论只有应用于实际工程实践当中,学会应用所学的理论知识分析并解决具体的工程应用问题,才是理论教学的根本目的所在。因此,本课程的教学,不是简单的理论教学,而是采用多维的教学手段,将理论教学、课程仿真、课程实验有机地结合起来。
  基于以上考虑,围绕本课程的基本特点和规律,本书在编写过程中十分注重内容的衔接与递进、知识的广度与深度、表达的通俗与准确,突出重点、分散难点。本书全面系统地介绍了现代通信系统的基本组成、各部分的工作原理、技术性能指标分析、实际工程应用及采用的最新技术与发展趋势。为充分体现应用性特色教学的需要,各章节内容的安排力争科学系统、简明扼要、条理清楚,知识的表达力求理论分析简明、物理概念清晰、联系应用具体、注重启发思维。
通信技术基础与应用 第一篇 通信系统基础 第一章 通信系统概述 1.1 通信的定义与发展 通信是信息传递、交流和控制的过程。自古以来,人类就不断探索更有效、更快速的信息传播方式。从烽火、信鸽到电报、电话,再到今天的互联网和移动通信,通信技术的发展史是一部信息传播方式不断革新的历史。每一次技术的飞跃都深刻地改变着人类的社会形态、经济模式和生活方式。 通信系统的发展经历了几个重要的阶段: 早期通信: 主要依靠声音、光信号和简单的物理介质,如口信、信鸽、烽火、传令兵等。 电报时代: 19世纪,电报的发明标志着通信进入电气化时代,实现了远距离的文字信息快速传递。 电话时代: 贝尔发明电话,实现了语音的远距离实时传输,极大地便利了人们的沟通。 无线电时代: 马可尼的无线电报开创了无处不在的通信可能,为广播、电视和后来的移动通信奠定了基础。 数字通信时代: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通信逐渐向数字化、网络化迈进,数据传输速度和容量大幅提升。 信息时代(互联网时代): 互联网的普及彻底改变了信息获取、传播和共享的方式,构建了全球互联的数字世界。 移动通信与泛在通信: 移动通信技术(2G、3G、4G、5G)的飞速发展,让通信无处不在,与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技术融合,催生了万物互联的愿景。 1.2 通信系统的组成部分 一个典型的通信系统通常由以下几个基本组成部分构成: 信源 (Source): 产生待传输信息的实体。信源可以是模拟的(如声音、图像)或数字的(如文本、数据)。 信宿 (Destination): 接收信息的实体。 发送端 (Transmitter): 负责将信源产生的信息转换成适合在信道中传输的信号,并进行调制。它包括: 输入设备: 将信息转换为电信号。 信源编码器: 对信息进行编码,减少冗余,提高传输效率。 信道编码器: 对信息进行纠错编码,提高传输的可靠性。 调制器 (Modulator): 将基带信号(原始信息信号)的特性(如幅度、频率、相位)加载到载波信号上,形成适合在信道中传输的射频信号。 信道 (Channel): 传递信号的物理媒介。信道可以是导引性信道(如电缆、光纤)或非导引性信道(如自由空间)。信道会引入噪声、衰减、失真等干扰,影响信号的传输质量。 接收端 (Receiver): 负责从信道接收信号,并将其恢复成原始信息。它包括: 解调器 (Demodulator): 从接收到的射频信号中提取出基带信号。 信道解码器: 检测并纠正传输过程中产生的错误。 信源解码器: 恢复原始信息。 输出设备: 将恢复的信息呈现给信宿。 噪声 (Noise): 信号在传输过程中受到外界干扰而产生的,会降低信号质量,可能导致信息失真或丢失。 1.3 通信系统的分类 通信系统可以根据不同的标准进行分类: 按传输信号类型: 模拟通信系统 (Analog Communication System): 传输的是连续变化的模拟信号,如传统的电话、广播。 数字通信系统 (Digital Communication System): 传输的是离散的数字信号(0和1),如数据通信、现代移动通信。数字通信具有抗干扰能力强、传输精度高、易于处理等优点,是当今通信技术的主流。 按传输媒介: 有线通信系统: 利用导线(电缆、光纤)传输信号,如固定电话、以太网。 无线通信系统: 通过电磁波在自由空间传输信号,如手机通信、卫星通信、广播电视。 按通信方向: 单工通信 (Simplex): 信息只能单方向传输,如广播。 半双工通信 (Half-duplex): 信息可以双方向传输,但在同一时刻只能单方向进行,如对讲机。 全双工通信 (Full-duplex): 信息可以双方向同时传输,如手机通话。 按传输的信息内容: 语音通信: 传输声音信息,如电话。 数据通信: 传输非语音信息,如计算机网络。 图像通信: 传输图像信息,如电视、视频会议。 1.4 通信系统性能指标 衡量通信系统性能的关键指标主要包括: 信息传输速率 (Information Transmission Rate): 单位时间内传输的有效信息量,通常用比特每秒 (bps) 表示。 信道容量 (Channel Capacity): 信道能够可靠传输的最大信息速率,由香农定理给出,是通信系统理论上的最高极限。 传输质量: 信噪比 (Signal-to-Noise Ratio, SNR): 信号功率与噪声功率之比,信噪比越高,信号质量越好。 误码率 (Bit Error Rate, BER): 传输过程中错误的比特数与总传输比特数之比,误码率越低,传输越可靠。 带宽 (Bandwidth): 信号所占用的频率范围。在模拟通信中,带宽决定了信号的频率分量范围;在数字通信中,它与传输速率密切相关。 延迟 (Delay): 信号从发送端传输到接收端所需的时间。 可靠性 (Reliability): 系统能够无故障运行的时间或概率。 第二章 信号与系统 2.1 信号的分类与描述 信号是信息的载体,是物理量的变化,它携带着信息。信号可以从不同角度进行分类: 按信号的性质: 模拟信号 (Analog Signal): 在时间和幅度上都是连续变化的信号,其变化规律与所描述的物理量(如声音的振动)完全一致。例如,麦克风拾取的声音信号。 数字信号 (Digital Signal): 在时间和幅度上都是离散的信号。数字信号通常用一系列离散的数值(如0和1)来表示,是模拟信号经过采样、量化和编码后的结果。 按信号的独立性: 确定性信号 (Deterministic Signal): 其未来值的变化可以精确预测的信号。 周期信号 (Periodic Signal): 信号在时间上重复出现,存在一个最小的重复周期T。 非周期信号 (Aperiodic Signal): 信号不重复,没有固定的周期。 随机信号 (Random Signal): 其未来值无法精确预测,只能通过统计规律来描述的信号。例如,通信中的噪声信号。 按信号的能量与功率: 能量信号 (Energy Signal): 信号的总能量是有限的,而平均功率为零。大多数非周期信号是能量信号。 功率信号 (Power Signal): 信号的总能量是无限的,但平均功率是有限且非零的。周期信号和某些随机信号是功率信号。 信号的描述方法: 时域描述: 用时间函数 $f(t)$ 来表示信号随时间的变化。 频域描述: 用傅里叶变换来表示信号的频谱,即信号由哪些频率成分组成及其各自的幅度谱和相位谱。 连续傅里叶变换: 用于分析连续信号的频谱。 傅里叶级数: 用于分析周期信号的频谱,可将周期信号分解为一系列正弦和余弦分量的叠加。 离散傅里叶变换 (DFT): 用于分析离散时间信号的频谱。 2.2 系统的基本概念 系统是处理信号的实体,它可以改变输入信号的特性,产生输出信号。系统可以是硬件设备(如滤波器、放大器)或软件算法。 系统的描述: 系统通常用输入-输出关系来描述,可以用数学方程(如微分方程、差分方程)或框图来表示。 系统的分类: 线性系统 (Linear System): 满足叠加原理(齐次性和可加性)。即,若输入 $x_1(t)$ 产生输出 $y_1(t)$,输入 $x_2(t)$ 产生输出 $y_2(t)$,则输入 $a x_1(t) + b x_2(t)$ 产生输出 $a y_1(t) + b y_2(t)$。 时不变系统 (Time-Invariant System): 系统的特性不随时间变化。即,若输入 $x(t)$ 产生输出 $y(t)$,则输入 $x(t- au)$ 产生输出 $y(t- au)$。 因果系统 (Causal System): 系统的输出仅取决于当前和过去的输入,而不取决于未来的输入。对于离散时间系统,$y[n]$ 仅与 $x[n], x[n-1], dots$ 相关。 稳定系统 (Stable System): 对于有界的输入,输出也是有界的。 LTI系统 (Linear Time-Invariant System): 线性且时不变的系统。LTI系统在信号处理和通信系统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其行为可以用冲激响应来完全描述。 2.3 卷积定理 卷积是描述LTI系统输入-输出关系的数学运算。 连续时间LTI系统的卷积: 输出信号 $y(t)$ 是输入信号 $x(t)$ 与系统冲激响应 $h(t)$ 的卷积: $y(t) = x(t) h(t) = int_{-infty}^{infty} x( au) h(t- au) d au$ 离散时间LTI系统的卷积: 输出信号 $y[n]$ 是输入信号 $x[n]$ 与系统冲激响应 $h[n]$ 的卷积: $y[n] = x[n] h[n] = sum_{k=-infty}^{infty} x[k] h[n-k]$ 卷积定理说明,在频域上,LTI系统的输出信号的傅里叶变换等于输入信号的傅里叶变换与系统频率响应(冲激响应的傅里叶变换)的乘积。这极大地简化了对LTI系统行为的分析,尤其是在频域进行处理时。 2.4 傅里叶变换与拉普拉斯变换 傅里叶变换 (Fourier Transform, FT): 能够将信号从时域转换到频域,揭示信号的频率成分。傅里叶变换是分析通信系统频率特性、滤波器设计、信号频谱分析等的基础。 拉普拉斯变换 (Laplace Transform): 是傅里叶变换的推广,特别适用于分析包含指数增长或衰减的信号以及研究更广泛的系统特性(包括非稳定系统)。对于LTI系统,拉普拉斯变换可以方便地求解微分方程,并用于系统函数(传递函数)的分析,如系统稳定性、频率响应等。 第三章 模拟信号传输 3.1 模拟信号的调制 调制是将基带信号(原始信息)的特性加载到高频载波信号上的过程,目的是使基带信号适合在信道中传输,并能实现多路复用。 调制的必要性: 频谱搬移: 将基带信号的低频成分搬移到高频,以适应有限的信道带宽。 抗干扰: 高频信号的抗干扰能力通常比低频信号强。 天线尺寸: 传输高频信号所需的发送天线尺寸与信号的波长有关,波长越短(频率越高),天线尺寸越小。 多路复用: 利用不同频率的载波,可以同时在同一信道中传输多个信号,实现频率划分多址 (FDMA)。 常见的模拟调制方式: 调幅 (Amplitude Modulation, AM): 载波信号的幅度随基带信号的变化而变化,而频率和相位保持不变。 典型AM (Standard AM): 载波幅度被基带信号幅度直接调制。 双边带抑制载波 (DSB-SC): 传输的信号不包含载波成分,节省功率,但需要更复杂的接收机。 单边带 (Single Sideband, SSB): 只传输调制信号的一个边带,进一步节省带宽和功率,但对接收机频率选择性要求很高。 调频 (Frequency Modulation, FM): 载波信号的频率随基带信号的变化而变化,而幅度保持不变。FM抗噪声性能优于AM,但需要的带宽也更大。 调相 (Phase Modulation, PM): 载波信号的相位随基带信号的变化而变化,而幅度和频率保持不变。PM是FM的一种特殊情况,在某些应用中更为常用。 3.2 模拟解调 解调是调制过程的逆过程,用于从接收到的调制信号中恢复出原始的基带信号。 AM解调: 包络检波器: 适用于标准AM信号,利用二极管和RC滤波器检测信号的包络。 相干解调: 需要产生一个与接收到的载波信号完全相同频率和相位的本地载波,通过乘法器和低通滤波器实现。适用于DSB-SC和SSB信号。 FM解调: 斜率检波器: 利用一个调谐电路(如LC电路)的频率-幅度转换特性。 鉴频器 (Frequency Discriminator): 如Foster-Seeley鉴频器、比率鉴频器等,直接将频率变化转换为幅度变化。 锁相环 (Phase-Locked Loop, PLL): 一种更先进且性能优越的FM解调技术。 PM解调: 通常也采用相干解调技术,通过对调制的相位进行积分来恢复原始信号。 3.3 模拟通信系统的信道 模拟信号在传输过程中会经历各种信道效应,主要包括: 衰减 (Attenuation): 信号能量随传输距离的增加而减弱。 噪声 (Noise): 外部干扰源产生的随机信号,如热噪声、散粒噪声、宇宙射线噪声等。噪声会叠加在原始信号上,降低信噪比。 失真 (Distortion): 信号的波形在传输过程中发生形状改变,主要包括: 线性失真: 由信道的频率响应和相位响应不理想引起,如幅度失真(不同频率分量的幅度衰减不同)和相位失真(不同频率分量的传输延迟不同)。 非线性失真: 由信道的非线性特性引起,会产生新的频率成分(谐波和互调产物),对信号造成严重破坏。 第四章 数字信号传输 4.1 数字信号的表示与编码 数字信号是以离散的数值(通常是二进制码元,如0和1)来表示信息。 码元 (Symbol): 数字信号传输的基本单位,通常对应一个二进制位(bit)。 波形编码: 将二进制比特流转换为适合在物理信道上以脉冲形式传输的波形。 单极性不归零码 (Unipolar Non-Return-to-Zero, NRZ): 1用高电平表示,0用低电平表示;脉冲宽度等于码元周期。 极性归零码 (Polar Return-to-Zero, RZ): 1用高电平,0用低电平,但脉冲宽度小于码元周期,中间有回零。 双极性不归零码 (Bipolar Non-Return-to-Zero): 1用+A电平,0用-A电平。 曼彻斯特码 (Manchester Code): 每个码元内都有一个跳变,0表示下降跳变,1表示上升跳变。具有自同步能力,但传输效率低。 差分曼彻斯特码 (Differential Manchester Code): 码元开始处是否有跳变表示信息。 信源编码 (Source Coding): 消除或减少信息中的统计冗余,提高传输效率,压缩数据量。 无损编码: 如霍夫曼编码 (Huffman Coding)、算术编码 (Arithmetic Coding)。 有损编码: 如JPEG(图像)、MP3(音频)等,允许少量信息丢失以获得更高的压缩率。 信道编码 (Channel Coding): 在信息中加入冗余,用于检测和纠正传输过程中产生的错误。 分组码: 如汉明码 (Hamming Code)、BCH码、里德-所罗门码 (Reed-Solomon Code)。 卷积码: 如Viterbi译码器。 4.2 数字信号的调制与解调 (数字调制/键控) 数字调制是将数字比特序列映射到不同的载波信号特性上,以适应物理信道的传输。 幅键控 (Amplitude Shift Keying, ASK): 用不同幅度的载波来表示不同的数字码元。例如,2ASK用两个幅度表示0和1。 频键控 (Frequency Shift Keying, FSK): 用不同频率的载波来表示不同的数字码元。例如,2FSK用两个频率表示0和1。 相键控 (Phase Shift Keying, PSK): 用不同相位的载波来表示不同的数字码元。 二相键控 (Binary PSK, BPSK): 用0度和180度相位表示0和1。 四相键控 (Quadrature PSK, QPSK): 用四种相位(0, 90, 180, 270度)来表示两个比特。 正交幅度调制 (Quadrature Amplitude Modulation, QAM): 结合了ASK和PSK,通过同时改变载波的幅度和相位来表示更多的比特。例如,16-QAM可以用16种不同的幅度和相位组合来表示4个比特。 数字解调器(如相干解调器、非相干解调器)负责将接收到的调制信号还原为数字比特序列。 4.3 数字通信系统的信道 与模拟通信类似,数字信号在传输过程中也会受到衰减、噪声和失真的影响。但由于数字信号的离散性和纠错能力,其性能通常优于模拟通信。 噪声的影响: 噪声会导致比特错误,增加误码率。 失真的影响: 信号波形变形可能导致码间串扰 (Inter-Symbol Interference, ISI),即一个码元的信号波形影响到相邻码元的判决,增加误码率。 信道均衡: 通过设计均衡器(滤波器)来补偿信道的失真,减小ISI,提高数据传输的准确性。 第五章 传输介质与基础 5.1 传输介质的分类 传输介质是信号传输的物理通道。 导引性传输介质 (Guided Media): 信号沿着物理导体传播。 双绞线 (Twisted Pair Cable): 非屏蔽双绞线 (Unshielded Twisted Pair, UTP): 常用于以太网。 屏蔽双绞线 (Shielded Twisted Pair, STP): 提供更好的抗干扰能力。 同轴电缆 (Coaxial Cable): 由中心导体、绝缘层、屏蔽层和外层绝缘护套组成。具有良好的屏蔽性能,常用于有线电视和早期的以太网。 光纤 (Optical Fiber): 单模光纤 (Single-mode Fiber): 纤芯直径小,光只能沿一条模式传播,损耗低,传输距离远,带宽大,用于长距离通信和高速网络。 多模光纤 (Multi-mode Fiber): 纤芯直径较大,光可以沿多条模式传播,存在模间色散,传输距离和带宽受限,常用于局域网。 非导引性传输介质 (Unguided Media): 信号在自由空间中传播。 无线电波 (Radio Waves): 频率较低(3kHz-300GHz),传播距离远,可穿透障碍物。用于广播、电视、手机通信、Wi-Fi等。 微波 (Microwaves): 频率较高(300MHz-300GHz),传输方向性强,常用于点对点通信、卫星通信、雷达。 红外线 (Infrared): 频率更高,传输距离短,方向性强,不可穿透墙壁,用于短距离通信,如电视遥控器。 可见光 (Visible Light): 激光通信、Li-Fi等。 5.2 传输介质的特性与选择 选择传输介质时需要考虑以下因素: 带宽: 介质能传输的信号频率范围,决定了传输速率。 衰减: 信号在介质中传播的损失程度,影响传输距离。 噪声与干扰: 介质的抗干扰能力。 成本: 介质的安装和维护成本。 部署复杂度: 介质的安装和布线难度。 传输距离: 介质支持的最大传输距离。 安全性: 介质的保密性。 第二篇 通信网络与接入技术 第五章 计算机网络基础 5.1 计算机网络的定义与分类 计算机网络是指将地理位置不同、具有独立功能的多台计算机及其外部设备,通过通信线路连接起来,在网络操作系统、网络管理软件及网络通信协议的管理和协调下,实现资源共享和信息传递的系统。 按地理范围分类: 局域网 (Local Area Network, LAN): 覆盖范围较小,通常在一个建筑群内,如公司、学校。传输速率高,时延小。 城域网 (Metropolitan Area Network, MAN): 覆盖一个城市或大区域,通常是多个LAN的互联。 广域网 (Wide Area Network, WAN): 覆盖范围广,可以跨越国家甚至全球,如互联网。传输速率相对较低,时延较大。 按网络拓扑结构分类: 总线型 (Bus): 所有设备连接到同一根通信线上。 星型 (Star): 所有设备连接到一个中心节点(如交换机、集线器)。 环型 (Ring): 设备首尾相连形成一个环。 网状型 (Mesh): 设备之间有多条连接路径,可靠性高。 按传输介质分类: 有线网络、无线网络。 按通信协议分类: TCP/IP网络、IPX/SPX网络等。 5.2 OSI参考模型与TCP/IP协议栈 OSI参考模型 (Open Systems Interconnection Reference Model): 国际标准化组织(ISO)提出的一个开放的、概念性的网络互连模型,将网络通信划分为七层: 1. 物理层 (Physical Layer): 负责比特流的传输,定义电气、机械、过程特性。 2. 数据链路层 (Data Link Layer): 负责节点间的数据帧传输,进行差错控制和流量控制。 3. 网络层 (Network Layer): 负责数据包(报文)在网络中的路由选择和转发,实现逻辑寻址。 4. 传输层 (Transport Layer): 负责端到端的数据传输,提供可靠或不可靠的数据传输服务,进行分段、重组、流量控制和差错恢复。 5. 会话层 (Session Layer): 建立、管理和终止会话。 6. 表示层 (Presentation Layer): 负责数据的格式转换、加密解密、压缩解压缩。 7. 应用层 (Application Layer): 为用户应用程序提供网络服务,如HTTP、FTP、SMTP等。 TCP/IP协议栈 (Transmission Control Protocol/Internet Protocol): 实际应用中最广泛的网络协议族,通常被描述为四层或五层: 1. 网络接口层/链路层 (Network Interface/Link Layer): 相当于OSI模型的物理层和数据链路层。 2. 网际层 (Internet Layer): 相当于OSI模型的网络层,核心协议是IP。 3. 传输层 (Transport Layer): 相当于OSI模型的传输层,主要协议是TCP(可靠传输)和UDP(不可靠传输)。 4. 应用层 (Application Layer): 相当于OSI模型的会话层、表示层和应用层,包含HTTP、FTP、DNS等协议。 有时也会细分为五层,将网络接口层再划分为物理层和数据链路层。 5.3 常用网络设备 集线器 (Hub): 工作在物理层,将所有端口连接在一起,接收到数据帧后广播给所有其他端口,效率低,易冲突。 交换机 (Switch): 工作在数据链路层,通过MAC地址表学习和转发数据帧,能隔离冲突域,提高网络效率。 路由器 (Router): 工作在网络层,根据IP地址进行路由选择和转发数据包,连接不同的网络。 网卡 (Network Interface Card, NIC): 计算机与网络的接口,提供物理连接和数据帧的发送/接收功能。 调制解调器 (Modem): 将数字信号转换为模拟信号(调制)以便在电话线等模拟线路上传输,并将接收到的模拟信号还原为数字信号(解调)。 第六章 移动通信技术 6.1 移动通信系统概述 移动通信系统是指用户可以通过无线方式接入网络,不受固定线路限制的通信系统。其核心特点是移动性和无线接入。 移动通信系统的组成: 移动台 (Mobile Station, MS): 用户终端设备,如手机。 基站 (Base Station, BS): 覆盖一定区域(小区),负责与移动台进行无线通信,并与核心网连接。 核心网 (Core Network): 负责网络的管理、路由、计费、业务提供等功能。 蜂窝移动通信原理: 小区 (Cell): 将服务区域划分为许多小的覆盖区域,每个区域称为一个小区,由一个基站覆盖。 频率复用 (Frequency Reuse): 在空间上将相同的频率分配给不相邻的小区使用,以提高频谱利用率。 切换 (Handoff/Handover): 当移动台从一个小区移动到另一个小区时,通信链路自动从原基站切换到新基站,以保证通信的连续性。 移动通信系统的发展演进: 第一代 (1G): 模拟技术,如AMPS、NMT。主要提供语音通信,不加密,安全性差。 第二代 (2G): 数字技术,如GSM、CDMA。引入了数字语音编码、短信 (SMS) 服务,安全性有所提高。 第二代半 (2.5G): 如GPRS、EDGE。在2G基础上提供分组数据传输能力,速率有所提升。 第三代 (3G): 如WCDMA (UMTS)、CDMA2000。提供更高的数据传输速率,支持多媒体业务,如视频通话、移动互联网。 第四代 (4G): 如LTE (Long-Term Evolution)。采用OFDMA和MIMO等技术,实现了高速率、低延迟的IP数据传输,是真正的全IP网络。 第五代 (5G): 目标是提供超高速率 (eMBB)、超低时延 (uRLLC)、海量连接 (mMTC) 等多种能力,支持更广泛的应用场景,如自动驾驶、远程医疗、工业互联网。 6.2 GSM系统基础 (以2G为例) GSM (Global System for Mobile Communications): 全球最广泛使用的2G数字移动通信标准。 网络结构: 移动台 (MS): 手机。 基站子系统 (BSS): 包括基站控制器 (BSC) 和基站收发信台 (BTS),负责无线接入。 网络与交换子系统 (NSS): 包括移动交换中心 (MSC)、拜访位置寄存器 (VLR)、归属位置寄存器 (HLR)、鉴权中心 (AuC) 等,负责呼叫建立、用户定位、鉴权等。 操作维护中心 (OSS): 负责网络的监控和管理。 信道类型: 通信信道 (Traffic Channel): 用于传输语音和数据。 控制信道 (Control Channel): 用于信令传输,如寻呼、位置更新。 主要业务: 语音通话、短信 (SMS)、数据业务 (GPRS/EDGE)。 6.3 LTE/4G系统基础 LTE (Long-Term Evolution): 4G移动通信标准。 关键技术: OFDMA (Orthogonal Frequency Division Multiple Access): 应对多径衰落,提高频谱效率。 MIMO (Multiple-Input Multiple-Output): 利用多根天线提高传输速率和可靠性。 全IP网络: 所有业务都基于IP协议传输。 网络架构: 演进型分组核心网 (EPC, Evolved Packet Core): 接入网 (E-UTRAN): 包括演进型基站 (eNodeB)。 核心网: 包括移动管理实体 (MME)、服务网关 (S-GW)、分组数据网络网关 (P-GW)、归属用户服务器 (HSS) 等。 第七章 光纤通信与接入技术 7.1 光纤通信概述 光纤通信利用光波作为载波,通过光纤作为传输媒介传输信息。具有带宽宽、传输损耗低、抗电磁干扰、保密性好等优点,是现代通信网络(特别是骨干网和接入网)的主力。 光纤通信系统组成: 光源: 发射光信号,如LED(发光二极管)、LD(激光二极管)。 光纤: 传输光信号的介质。 光检测器: 将接收到的光信号转换为电信号,如PIN二极管、APD(雪崩光电二极管)。 光放大器 (Optical Amplifier): 在光域直接放大光信号,无需将光电转换,简化了系统。 光收发设备: 将电信号转换为光信号(发送),或将光信号转换为电信号(接收)。 光信号的表示: 通常采用开关键控 (On-Off Keying, OOK),即用光的有无来表示二进制码元0和1。 光信号的传输损耗: 主要包括吸收损耗、散射损耗、弯曲损耗等。 色散 (Dispersion): 光信号在光纤中传播时,不同频率或不同模式的光会以不同的速度传播,导致信号脉冲展宽,影响传输质量。 模式色散 (Modal Dispersion): 发生在多模光纤中。 色度色散 (Chromatic Dispersion): 由光源的谱宽和光纤的波导特性引起。 7.2 光纤接入技术 (FTTx) FTTx (Fiber To The x) 是指将光纤网络延伸到用户附近的各种光纤接入技术的总称。 FTTH (Fiber To The Home): 光纤直接到家庭,提供最高带宽和最佳性能。 FTTB (Fiber To The Building): 光纤到楼,然后通过铜缆或室内布线连接到各个用户。 FTTC (Fiber To The Curb): 光纤到路边,然后通过铜缆连接到用户。 EPON (Ethernet Passive Optical Network): 基于以太网技术,采用点对多点结构,实现单根光纤承载多个用户的数据,具有成本低、部署灵活的特点。 GPON (Gigabit Passive Optical Network): 比EPON提供更高的带宽和更优的QoS服务,是目前主流的光纤接入技术。 7.3 光网络设备 光收发模块 (Optical Transceiver): 集成了光发射器和光接收器的组件,用于在光纤和电口之间进行信号转换。 光交换机/光交叉连接 (Optical Switch/OXC): 在光域进行信号路由和切换。 光放大器 (EDFA, Raman Amplifier): 放大光信号。 光线路终端 (OLT, Optical Line Terminal): 在EPON/GPON系统中,位于运营商端,连接光纤接入网和核心网。 光网络单元 (ONU/ONT, Optical Network Unit/Terminal): 在EPON/GPON系统中,位于用户侧,将光信号转换为用户可用的电信号。 第八章 无线接入技术 8.1 无线接入技术概述 无线接入技术是指不依赖固定物理线路,通过无线电波或红外线实现终端设备与网络的连接。 无线接入技术的分类: 蜂窝移动通信: GSM, CDMA, WCDMA, LTE, 5G等。 短距离无线通信: Wi-Fi (IEEE 802.11系列): 广泛应用于家庭、办公场所、公共区域,提供高速无线局域网接入。 蓝牙 (Bluetooth): 用于设备之间的短距离无线连接,如耳机、鼠标、音箱。 NFC (Near Field Communication): 超短距离(数厘米)通信,用于支付、配对等。 无线个域网 (WPAN): 如Zigbee、Z-Wave,用于智能家居、物联网设备。 无线局域网 (WLAN): Wi-Fi是其中最常见的。 无线城域网 (WMAN): 如WiMAX。 8.2 Wi-Fi技术 (IEEE 802.11系列) Wi-Fi技术已成为个人和企业用户最常用的无线接入方式。 工作原理: 基于IEEE 802.11系列标准,在2.4GHz和5GHz频段进行通信。 主要标准及其特点: 802.11b: 早期标准,速率较低(最高11Mbps),易受干扰。 802.11g: 兼容802.11b,速率提升至54Mbps。 802.11n (Wi-Fi 4): 引入MIMO技术,支持2.4GHz和5GHz双频,速率可达600Mbps。 802.11ac (Wi-Fi 5): 工作在5GHz频段,支持更宽的信道带宽、MU-MIMO,速率可达Gbps级别。 802.11ax (Wi-Fi 6): 引入OFDMA、TWT(目标唤醒时间)等技术,在密集用户场景下提高效率和容量,支持2.4GHz和5GHz双频,最高速率可达9.6Gbps。 Wi-Fi 6E: 扩展到6GHz频段,提供更多可用信道,减少干扰。 网络部署: 无线路由器 (Wireless Router): 最常见的家庭和小型办公室部署方式,集成了路由器、交换机和无线接入点功能。 无线接入点 (Access Point, AP): 独立设备,提供无线接入功能,通常部署在有线网络基础设施上。 Wi-Fi Mesh网络: 由多个AP组成,互相连接形成一个统一的无线网络,实现无缝漫游。 8.3 蓝牙 (Bluetooth) 技术 蓝牙是一种低功耗、短距离的无线通信技术,用于设备间的点对点或点对多点连接。 主要特性: 低功耗、成本低、易于使用。 应用场景: 无线耳机、车载免提、智能穿戴设备、文件传输、鼠标键盘连接等。 工作频段: 2.4GHz ISM频段。 版本演进: 蓝牙2.0/2.1 (EDR), 蓝牙3.0, 蓝牙4.0 (BLE, Bluetooth Low Energy), 蓝牙5.0及其后续版本。BLE特别适用于低功耗物联网设备。 8.4 物联网 (IoT) 中的无线通信 物联网是连接物理世界与数字世界的关键技术,各种无线通信技术是其不可或缺的支撑。 LPWAN (Low-Power Wide-Area Network): LoRa (Long Range): 低功耗、远距离的无线通信技术,适合传感器网络、智能农业等。 NB-IoT (Narrowband Internet of Things): 基于运营商蜂窝网络,功耗低,覆盖广,适合海量连接的物联网设备。 Sigfox: 另一项低功耗远距离通信技术。 Zigbee: 低功耗、低速率、低成本的短距离无线通信技术,广泛用于智能家居、工业自动化。 Wi-Fi HaLow (IEEE 802.11ah): 专为物联网设计的Wi-Fi标准,工作在Sub-GHz频段,具有低功耗、远距离、高容量的特点。 第三篇 通信系统的高级应用 第九章 网络通信协议与服务 9.1 传输层协议:TCP与UDP TCP (Transmission Control Protocol): 特点: 面向连接、可靠的、面向字节流的传输协议。 可靠性机制: 序列号、确认应答、超时重传、流量控制、拥塞控制。 三次握手与四次挥手: 建立和关闭TCP连接的过程。 应用场景: 需要高可靠性传输的应用,如网页浏览 (HTTP)、文件传输 (FTP)、电子邮件 (SMTP)。 UDP (User Datagram Protocol): 特点: 无连接、不可靠的、面向报文的传输协议。 优点: 传输速度快,开销小。 缺点: 不保证传输的可靠性,可能丢包或乱序。 应用场景: 对实时性要求高,允许少量丢包的应用,如在线游戏、流媒体播放、DNS查询。 9.2 应用层协议 HTTP (Hypertext Transfer Protocol): 用于在Web服务器和浏览器之间传输超文本。 HTTPS (Hypertext Transfer Protocol Secure): HTTP的安全版本,通过SSL/TLS加密通信内容。 FTP (File Transfer Protocol): 用于在网络上进行文件传输。 SMTP (Simple Mail Transfer Protocol): 用于发送电子邮件。 POP3 (Post Office Protocol version 3) / IMAP (Internet Message Access Protocol): 用于接收电子邮件。 DNS (Domain Name System): 将域名解析为IP地址,使我们能够通过易记的域名访问网站。 DHCP (Dynamic Host Configuration Protocol): 动态分配IP地址及其他网络配置信息给客户端。 9.3 IP地址与域名解析 IP地址 (Internet Protocol Address): 互联网上设备的唯一标识符,用于在网络层进行寻址。 IPv4: 32位地址,表示为四个0-255的十进制数,如192.168.1.1。地址空间有限。 IPv6: 128位地址,采用十六进制表示,地址空间极大,解决了IPv4地址枯竭的问题。 域名 (Domain Name): 用户易于记忆的网络地址,如www.example.com。 域名解析 (DNS): DNS服务器将域名转换为IP地址的过程。 9.4 网络服务 Web服务: 通过HTTP/HTTPS协议提供网页内容。 邮件服务: 通过SMTP/POP3/IMAP协议提供邮件收发。 文件共享服务: 通过FTP/SMB协议提供文件上传下载和共享。 即时通讯服务: 如微信、QQ,使用私有协议或基于TCP/UDP的自定义协议。 流媒体服务: 如在线视频、音乐,通常使用RTP/RTCP等协议。 第十章 数据通信与网络安全 10.1 数据通信系统 数据通信是指利用通信设备和网络,将原始数据信息在源和目的地之间进行转换、传输、存储和处理的过程。 数据通信系统的组成: 数据终端设备 (DTE): 如计算机、终端。 数据通信设备 (DCE): 如调制解调器、路由器。 通信线路: 如电话线、光纤、无线信道。 数据传输模式: 串行传输 (Serial Transmission): 数据逐位顺序传输,如USB、以太网。 并行传输 (Parallel Transmission): 数据同时多位传输,速度快但线路复杂,如早期的打印机接口。 同步与异步传输: 同步传输: 发送端和接收端使用同一时钟信号,传输速率高,适用于大数据量传输。 异步传输: 每传输一个字节都带有起始位和停止位,用于低速、不连续的数据传输,如串行端口。 10.2 网络安全基础 网络安全是指保护网络及其系统免受未经授权的访问、使用、披露、破坏、修改或干扰。 网络安全威胁: 病毒 (Virus)、蠕虫 (Worm): 恶意软件,可自我复制和传播。 木马 (Trojan Horse): 伪装成合法程序,执行恶意操作。 拒绝服务攻击 (Denial of Service, DoS/DDoS): 耗尽目标系统的资源,使其无法正常服务。 钓鱼攻击 (Phishing): 欺骗用户泄露敏感信息。 中间人攻击 (Man-in-the-Middle Attack, MITM): 截获并篡改通信内容。 SQL注入、XSS攻击: 利用Web应用的漏洞进行攻击。 网络安全防护措施: 防火墙 (Firewall): 监控和控制进出网络的流量,阻止非法访问。 入侵检测/防御系统 (IDS/IPS): 监控网络流量,检测和阻止可疑活动。 加密 (Encryption): 对数据进行编码,使其在传输或存储过程中不可读,如SSL/TLS、VPN。 身份认证 (Authentication): 验证用户身份,如密码、生物识别。 访问控制 (Access Control): 限制用户对网络资源的访问权限。 安全审计 (Security Auditing): 记录网络活动,用于事后分析和追踪。 安全意识教育: 提高用户的安全意识。 10.3 加密与解密技术 对称加密 (Symmetric Encryption): 加密和解密使用同一把密钥。速度快,适合大数据量加密,但密钥分发是个挑战。如AES、DES。 非对称加密 (Asymmetric Encryption): 加密和解密使用不同的密钥(公钥和私钥)。公钥用于加密,私钥用于解密;或私钥用于签名,公钥用于验证。密钥分发相对容易,但速度慢。如RSA、ECC。 数字签名 (Digital Signature): 使用私钥对信息进行加密(签名),接收方使用对应的公钥验证签名,用于保证信息的完整性和来源的真实性。 证书 (Certificate): 由可信的第三方机构(CA)颁发,包含公钥及其持有者的身份信息,用于公钥的身份验证。 第十一章 现代通信技术发展趋势 11.1 5G及未来移动通信 5G关键特性: eMBB (Enhanced Mobile Broadband): 增强移动宽带,提供Gbps级别的下载速度。 uRLLC (Ultra-Reliable Low Latency Communications): 超可靠低时延通信,适用于自动驾驶、远程手术等需要极低时延和高可靠性的场景。 mMTC (Massive Machine Type Communications): 海量机器类通信,支持百万级/平方公里的设备连接,适用于物联网。 5G应用场景: 增强现实/虚拟现实 (AR/VR)、自动驾驶、智能制造、智慧城市、远程医疗等。 未来通信: 6G的研究正在进行,将追求更强的连接能力、更高的智能集成、更深度的融合(如空天地一体化通信、感知通信一体化)。 11.2 物联网 (IoT) 与边缘计算 物联网 (IoT): 将物理世界的设备连接到互联网,实现数据的采集、传输、分析和控制,驱动智能化应用。 边缘计算 (Edge Computing): 将计算和数据存储推向网络边缘,靠近数据源,降低时延,减少带宽占用,提高响应速度和隐私安全性。与5G结合,能够更好地支持实时性要求高的物联网应用。 物联网通信协议: MQTT, CoAP, LwM2M等,针对资源受限的设备和网络环境设计。 11.3 人工智能 (AI) 在通信中的应用 AI技术正深刻地改变着通信系统的设计、运行和优化。 网络优化与管理: AI可以用于预测网络流量、智能调度资源、故障诊断和自愈。 智能信号处理: AI算法(如深度学习)可以用于信号的识别、增强、降噪和信道估计。 网络安全: AI可以用于异常流量检测、威胁识别和自动化响应。 用户体验提升: AI可以分析用户行为,提供个性化服务,优化通信质量。 下一代通信系统设计: AI将作为核心技术驱动未来的通信系统。 11.4 软件定义网络 (SDN) 与网络功能虚拟化 (NFV) SDN (Software-Defined Networking): 将网络的控制平面与数据平面分离,通过软件集中控制网络设备,实现网络的灵活性、可编程性和自动化。 NFV (Network Functions Virtualization): 将传统的专用网络硬件设备(如路由器、防火墙)的功能软件化,运行在通用服务器上,降低成本,提高部署效率和灵活性。 SDN与NFV的结合: 极大地提升了通信网络的敏捷性和智能化水平,是构建新一代通信基础设施的重要基石。 附录:术语表

用户评价

评分

作为一个对通信技术充满好奇的学生,我一直希望能找到一本既能打下坚实基础,又不至于过于晦涩难懂的书籍。终于,我找到了这本《通信技术基础及应用》。这本书最让我惊喜的是它的循序渐进的编排方式。从最基础的信号、编码、调制解调,到后来的多址技术、网络架构,每一个概念的引入都显得那么自然而流畅,仿佛作者就是在跟我面对面讲解一样。我特别喜欢书中的插图和图示,那些清晰明了的流程图和结构图,一下子就把抽象的概念具象化了,让我这个初学者也能快速理解。而且,书中对于一些关键概念的解释,都用了非常生动形象的比喻,比如将信道比作“传输通道”,将噪声比作“干扰”,这些都大大降低了学习门槛。我还注意到,书中在讲解每个技术点之后,都会附带一些思考题和实践案例,这对我来说太有帮助了!我可以通过这些题目来巩固所学,通过案例来理解技术是如何在实际中发挥作用的。这本书让我觉得学习通信不再是一件“苦差事”,而是充满乐趣和挑战的探索过程。

评分

作为一名在通信基层的维护人员,我每天的工作都围绕着各种通信设备的正常运行。长年累月下来,虽然积累了不少实践经验,但对于设备背后的原理,尤其是那些涉及到深层算法和协议的部分,总觉得有些模糊。这本《通信技术基础及应用》的出现,恰好满足了我这方面的需求。我最喜欢的部分是书中对通信传输过程中各种损耗和干扰的详细阐述,以及如何通过各种技术手段来克服这些问题。这让我对日常工作中遇到的故障现象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也知道如何从根本上进行分析和排查。此外,书中关于数据在网络中传输的整个流程的讲解,从编码、复用、传输到解调、解码,都描绘得非常清晰。这让我明白,我们日常维护的每一个环节,都是整个庞大通信系统中的一部分,理解了整体,才能更好地优化局部。这本书就像一本“说明书”,让我能更透彻地理解我所维护的设备,并从中找到提升效率和稳定性的新思路。

评分

这本书的出版,对于我这样一名在通信行业摸爬滚打多年的从业者来说,无疑是一针及时雨。虽然我并非科班出身,但凭借着对技术的执着和多年一线经验的积累,也算对通信领域有了一定的理解。然而,总觉得理论基础不够扎实,对于一些深层次的原理和发展趋势,了解得不够透彻。这本教材的出现,正好弥补了我的这一块短板。我特别欣赏它将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紧密结合的方式,不再是枯燥的公式推导和抽象概念,而是通过大量的实例分析,将复杂的通信原理剖析得淋漓尽致。比如,书中对4G、5G技术演进的梳理,不仅讲清楚了技术背后的逻辑,还结合了实际的基站部署、终端兼容等问题,让我这个基层技术员也能清晰地看到技术的生命周期和发展脉络。而且,它对通信网络安全、物联网通信等前沿领域的介绍,也为我拓展了视野,让我看到了未来通信技术的发展方向,为我个人的职业规划提供了重要的参考。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教科书,更像是一位经验丰富的导师,带领我一步步深入通信技术的殿堂,让我对这个行业有了更深层次的认知和感悟。

评分

我是一名通信工程专业的教师,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一直希望能找到一本真正能够满足当前高等职业教育需求的教材。这本《通信技术基础及应用》的出版,可以说是众望所归。我仔细研读了教材的内容,发现它在知识体系的构建上非常科学合理。它紧密结合了当前通信行业发展的最新动态,无论是对光通信、无线通信,还是对下一代移动通信网络的介绍,都体现了与时俱进的特点。更重要的是,教材在理论深度和应用广度上找到了一个绝佳的平衡点。它并没有为了追求理论上的完美而忽略实际操作的重要性,而是通过大量的工程案例和实验设计,引导学生将理论知识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我在备课时,发现教材提供的丰富案例和实验指导,能够极大地减轻我的工作负担,同时也能让学生在课堂上就感受到技术应用的魅力。学生们普遍反映,这本书让他们对通信技术有了更直观的认识,也更有信心应对未来的职业挑战。

评分

当我翻开这本《通信技术基础及应用》时,并没有预想中的那种面对枯燥技术书籍的沉重感,反而有一种被作者的专业和热情所吸引的感觉。我尤其看重的是书中对于通信技术发展脉络的梳理,以及对未来趋势的展望。这不仅仅是简单的罗列技术名词,而是深入浅出地分析了每一代通信技术是如何出现的,解决了哪些历史性的难题,又为下一代技术的发展奠定了怎样的基础。这种宏观的视角,让我对整个通信行业的发展有了更清晰的认识。书中关于不同通信协议的对比分析,也让我理解了为何在不同的场景下会采用不同的技术方案。虽然我可能不是直接操作技术的工程师,但对于一个需要理解产业全貌的决策者来说,这本书提供了一个非常有价值的观察窗口。它让我能够跳出具体技术的细节,从更宏观的角度去理解通信技术在社会发展和经济变革中所扮演的角色。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