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概述
1.1 分治、知识与抽象
1.2 软件架构的三个案例
1.3 反思
1.4 视角转换
1.5 架构师构建架构
1.6 风险驱动的软件架构
1.7 敏捷开发者的架构
1.8 关于本书
第2章 软件架构
2.1 何为软件架构?
2.2 软件架构为何重要
2.3 架构何时重要?
2.4 推定架构
2.5 如何运用软件架构?
2.6 架构无关的设计
2.7 专注架构的设计
2.8 提升架构的设计
2.9 大型组织中的架构
2.10 结论
2.11 延伸阅读
第3章 风险驱动模型
3.1 风险驱动模型是什么?
3.2 你现在采用风险驱动了吗?
3.3 风险
3.4 技术
3.5 选择技术的指导原则
3.6 何时停止
3.7 计划式设计与演进式设计
3.8 软件开发过程
3.9 理解过程变化
3.10 风险驱动模型与软件开发过程
3.11 应用于敏捷过程
3.12 风险与架构重构
3.13 风险驱动模型的替代方案
3.14 结论
3.15 延伸阅读
第4章 实例:家庭媒体播放器
4.1 团队沟通
4.2 COTS组件的集成
4.3 元数据一致性
4.4 结论
第5章 建模建议
5.1 专注于风险
5.2 理解你的架构
5.3 传播架构技能
5.4 作出合理的架构决策
5.5 避免预先大量设计
5.6 避免自顶向下设计
5.7 余下的挑战
5.8 特性和风险:一个故事
第6章 工程师使用模型
6.1 规模与复杂度需要抽象
6.2 抽象提供洞察力和解决手段
6.3 分析系统质量
6.4 模型忽略细节
6.5 模型能够增强推理
6.6 提问在前,建模在后
6.7 小结
6.8 延伸阅读
第7章 软件架构的概念模型
7.1 规范化模型结构
7.2 领域模型、设计模型和代码模型
7.3 指定与细化关系
7.4 主模型的视图
7.5 组织模型的其他方式
7.6 业务建模
7.7 UML的用法
7.8 小结
7.9 延伸阅读
第8章 领域模型
8.1 领域与架构的关系
8.2 信息模型
8.3 导航和不变量
8.4 快照
8.5 功能场景
8.6 小结
8.7 延伸阅读
第9章 设计模型
9.1 设计模型
9.2 边界模型
9.3 内部模型
9.4 质量属性
9.5 Yinzer系统的设计之旅
9.6 视图类型
9.7 动态架构模型
9.8 架构描述语言
9.9 小结
9.10 深入阅读
第10章 代码模型
10.1 模型-代码差异
10.2 一致性管理
10.3 架构明显的编码风格
10.4 在代码中表达设计意图
10.5 模型嵌入代码原理
10.6 表达什么
10.7 在代码中表达设计意图的模式
10.8 电子邮件处理系统预演
10.9 小结
第11章 封装和分割
11.1 多层级故事
11.2 层级和分割
11.3 分解策略
11.4 有效封装
11.5 创建封装接口
11.6 小结
11.7 深入阅读
第12章 模型元素
12.1 和部署相关的元素
12.2 组件
12.3 组件装配
12.4 连接器
12.5 设计决策
12.6 功能场景
12.7 (不变量(约束)
12.8 模块
12.9 端口
12.10 质量属性
12.11 质量属性场景
12.12 职责
12.13 权衡
12.14 小结
第13章 模型关系
13.1 投影(视图)关系
13.2 分割关系
13.3 组合关系
13.4 分类关系
13.5 泛化关系
13.6 指定关系
13.7 细化关系
13.8 绑定关系
13.9 依赖关系
13.10 使用关系
13.11 小结
13.12 深入阅读
第14章 架构风格
14.1 优势
14.2 柏拉图式风格对体验式风格
14.3 约束和以架构为中心的设计
14.4 模式对风格
14.5 风格目录
14.6 分层风格
14.7 大泥球风格
14.8 管道-过滤器风格
14.9 批量顺序处理风格
14.10 以模型为中心的风格
14.11 分发-订阅风格
14.12 客户端-服务器风格和多层
14.13 对等风格
14.14 map-reduce风格
14.15 镜像,支架和农场风格
14.16 小结
14.17 深入阅读
第15章 使用架构模型
15.1 理想的模型特性
15.2 和视图一起工作
15.3 改善视图质量
15.4 提高图的质量
15.5 测试和证明
15.6 分析架构模型
15.7 架构不匹配
15.8 选择你的抽象级别
15.9 规划用户界面
15.10 指定性模型对描述性模型
15.11 对现有系统进行建模
15.12 小结
15.13 深入阅读
第16章 结论
16.1 挑战
16.2 聚焦质量属性
16.3 解决问题,而不是仅仅对它们建模
16.4 使用导轨一样的约束
16.5 使用标准架构抽象
术语表
文献
索引
9.6视图类型
对所有的视图做一次回顾,就可以看到它们的组织方式中有一定的模式。有些视图,相互之间可以很容易地进行验证,而另一些则无法做到。例如,Yinzer系统的功能场景视图和组件装配视图,相互之间是可以验证的,甚至可以想象,即使将这两个视图合并为一个单一视图也并不太难。
很多视图都难以和源代码视图进行对应,比方说,实例对象或实例组件的视图。为了与源代码视图对应,可能不得不遍历源代码,然后在脑子里想象,哪些组件实例将会出现在运行时,又将会运行在什么样的结构之上。换句话说,如果你一只手上有源代码,一只手上有组件装配视图,要想确定代码能不能在运行期创建出组件实例的结构,还是要费一番工夫的。与此同时,功能场景视图和组件装配视图可以轻松对应,但是,要想对应模块视图和运行时视图,看上去也不太容易。把容易对应的视图进行分组,这应该是你最想做的事情。
9.6.1视图类型定义
分组是通过视图类型来完成的。视图类型是一组或一类可以轻松相互对应的视图(Clementsetal.,20lo)。不同视图类型的视图是不能对应的。在软件架构中,视图类型Ⅲ可以应用于任何设计模型和代码模型,包括项层的边界模型,以及嵌套的内部模型或边界模型。
不幸的是,无法轻易地对应软件系统的每一个视图。很显然,从某些意义上来说,所有的视图都必须是可以对应的(即使只是在你的头脑中),因为,所构建的系统应该符合所有的视图。关于对应视图,最好是多看看别人的设计,而不仅仅只看自己的,看看要在他们的视图之间找到缺陷和不一致有多难。
9.6。2标准架构视图类型
软件架构中有三个标准视图类型:模块视图类型、运行时视图类型及部署视图类型。模块视图类型(moduleviewtype)包含了可以在编译时看到的元素视图,包括像源代码和配置文件这样的制品。组件类型、连接器类型及端口类型的定义也是在模块视图类型中,此外,还有类和接口的定义。
......
这本书的名字《恰如其分的软件架构》,简直就是说出了我心底最深处的渴望。每次在项目启动或者重构的时候,我都会陷入一种两难:是追求“高大上”的架构,以应对未来可能出现的各种挑战?还是“务实”一些,先满足当前的需求,再考虑后续的演进?这种纠结常常让我花费大量的时间在思考和讨论上,却往往难以最终拍板。我期待这本书能够提供一种更加落地、更加实用的方法论,帮助我找到那个“刚刚好”的平衡点。它会不会通过一些实际的案例,比如某个小团队如何构建一个简单的可扩展系统,或者某个大型项目如何避免过度工程化,来阐述“恰如其分”的理念?我好奇书中是如何界定“恰如其分”的边界的,它是否会教我们如何评估风险、如何权衡投入产出比,以及如何在不确定性中做出明智的架构决策。
评分读完这本书,我最大的感受就是它给了我一种“解脱”。之前我总是被各种“最佳实践”、“设计模式”搞得晕头转向,总觉得自己的代码、自己的设计离“优秀”差得很远。这本书似乎是在说,停止追求那些虚无缥缈的“完美”,而是关注那些真正能为你的项目带来价值的东西。它可能不是一本教你如何从零开始搭建一个庞大系统的手册,而更像是一个关于如何“做减法”、如何“聚焦”的指南。我尤其对书中关于“避免过度设计”的论述很感兴趣。很多时候,我们为了应对那些可能永远不会发生的“未来需求”,而付出了现在大量的精力。这本书是不是在倡导一种更灵活、更迭代的架构思维?它会不会告诉我们,如何在早期阶段就埋下一些可以演进的伏句,但又不会过度投入?我设想,书中可能会提供一些“止损点”的判断标准,或者是在项目不同阶段,我们应该关注的架构重点。我很想知道,书中是如何在“满足当下需求”和“留有演进空间”之间找到一个巧妙的平衡。
评分这本书真是给我打开了一个新的视角,尤其是它关于“恰如其分”这个概念的解读。我一直觉得软件架构是个特别宏大、特别复杂的议题,动不动就扯到微服务、分布式系统、高可用、容错等等,感觉学起来遥不可及。但这本书不一样,它好像在说,其实架构不一定非要做到极致,而是在特定的情境下,做到“刚刚好”就好。这种“刚刚好”是怎么衡量的呢?书中好像举了很多实际的例子,比如团队规模、项目周期、业务复杂度等等,这些因素是如何影响我们对架构选择的判断的。我之前总是想着追求最优解,但这本书让我意识到,很多时候所谓的“最优”反而会带来不必要的复杂度和成本。它强调的是一种实用主义,一种在权衡利弊之后找到那个最适合当下情况的平衡点。我很好奇,书中是如何具体阐述这种“恰如其分”的原则的,是通过一些具体的案例分析,还是提出了一些通用的指导原则?我迫不及待地想知道,它是否能帮助我从繁重的技术细节中抽离出来,更宏观地思考问题,找到那个让项目能够顺利推进、又能满足业务需求的“度”。
评分这本书的出现,仿佛是一股清流,浇灌了我对于软件架构的“焦虑”。一直以来,我总觉得软件架构是一个需要深厚功底和丰富经验才能掌握的领域,充满了各种高深莫测的理论和复杂的设计原则。然而,“恰如其分”这个词,一下子就拉近了我和架构的距离。它似乎在告诉我,架构并非遥不可及,而是一种需要根据实际情况量身定制的艺术。我猜测,书中会深入探讨,在不同的项目阶段、不同的技术栈、不同的团队构成下,我们应该如何把握好架构的“度”。是不是有这样一种说法:在你认为最简单、最直接的解决方案,可能就是最“恰如其分”的?或者,是在满足核心需求的前提下,能够快速迭代和响应变化?我特别想知道,书中是否提供了一些“反模式”,来帮助我们识别那些“不恰当”的架构,以及如何避免它们。
评分这本书的标题非常吸引我,因为它直接触及了我工作中遇到的一个痛点:如何才能不“过度”也不“欠缺”地进行软件架构设计。我常常面临这样的困境:一方面,我担心架构过于简单,无法支撑未来的业务发展;另一方面,我又担心架构过于复杂,导致开发周期长、维护成本高,甚至影响项目本身的交付。这本书似乎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思考框架,它不是在宣扬某种特定的架构风格,而是强调一种“度”的概念。我好奇书中是如何定义“恰如其分”的,是有一个明确的衡量标准,还是一种需要通过实践去领悟的艺术?书中会不会有很多现实世界的案例,展示了不同场景下,如何做出“恰如其分”的架构选择,以及如果选择不当会带来什么样的后果?我非常期待它能给我带来一些具体的、可操作的建议,帮助我更自信地做出架构决策,并且能够更好地与团队沟通,说明为什么选择当前的架构方案。
评分书是不错的,但是运输或者仓储时候,书页有被弄得黑乎乎的。还有就是边角有折到
评分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
评分挺好的
评分为了自身的提高。一次买了很多
评分还是纸质的读起来舒服点,读完再评论
评分还在研磨中,期待有发现
评分很好。。。。。。。.
评分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
评分进阶之作,从码农到码设必经之路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