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概述
1.1 分治、知識與抽象
1.2 軟件架構的三個案例
1.3 反思
1.4 視角轉換
1.5 架構師構建架構
1.6 風險驅動的軟件架構
1.7 敏捷開發者的架構
1.8 關於本書
第2章 軟件架構
2.1 何為軟件架構?
2.2 軟件架構為何重要
2.3 架構何時重要?
2.4 推定架構
2.5 如何運用軟件架構?
2.6 架構無關的設計
2.7 專注架構的設計
2.8 提升架構的設計
2.9 大型組織中的架構
2.10 結論
2.11 延伸閱讀
第3章 風險驅動模型
3.1 風險驅動模型是什麼?
3.2 你現在采用風險驅動瞭嗎?
3.3 風險
3.4 技術
3.5 選擇技術的指導原則
3.6 何時停止
3.7 計劃式設計與演進式設計
3.8 軟件開發過程
3.9 理解過程變化
3.10 風險驅動模型與軟件開發過程
3.11 應用於敏捷過程
3.12 風險與架構重構
3.13 風險驅動模型的替代方案
3.14 結論
3.15 延伸閱讀
第4章 實例:傢庭媒體播放器
4.1 團隊溝通
4.2 COTS組件的集成
4.3 元數據一緻性
4.4 結論
第5章 建模建議
5.1 專注於風險
5.2 理解你的架構
5.3 傳播架構技能
5.4 作齣閤理的架構決策
5.5 避免預先大量設計
5.6 避免自頂嚮下設計
5.7 餘下的挑戰
5.8 特性和風險:一個故事
第6章 工程師使用模型
6.1 規模與復雜度需要抽象
6.2 抽象提供洞察力和解決手段
6.3 分析係統質量
6.4 模型忽略細節
6.5 模型能夠增強推理
6.6 提問在前,建模在後
6.7 小結
6.8 延伸閱讀
第7章 軟件架構的概念模型
7.1 規範化模型結構
7.2 領域模型、設計模型和代碼模型
7.3 指定與細化關係
7.4 主模型的視圖
7.5 組織模型的其他方式
7.6 業務建模
7.7 UML的用法
7.8 小結
7.9 延伸閱讀
第8章 領域模型
8.1 領域與架構的關係
8.2 信息模型
8.3 導航和不變量
8.4 快照
8.5 功能場景
8.6 小結
8.7 延伸閱讀
第9章 設計模型
9.1 設計模型
9.2 邊界模型
9.3 內部模型
9.4 質量屬性
9.5 Yinzer係統的設計之旅
9.6 視圖類型
9.7 動態架構模型
9.8 架構描述語言
9.9 小結
9.10 深入閱讀
第10章 代碼模型
10.1 模型-代碼差異
10.2 一緻性管理
10.3 架構明顯的編碼風格
10.4 在代碼中錶達設計意圖
10.5 模型嵌入代碼原理
10.6 錶達什麼
10.7 在代碼中錶達設計意圖的模式
10.8 電子郵件處理係統預演
10.9 小結
第11章 封裝和分割
11.1 多層級故事
11.2 層級和分割
11.3 分解策略
11.4 有效封裝
11.5 創建封裝接口
11.6 小結
11.7 深入閱讀
第12章 模型元素
12.1 和部署相關的元素
12.2 組件
12.3 組件裝配
12.4 連接器
12.5 設計決策
12.6 功能場景
12.7 (不變量(約束)
12.8 模塊
12.9 端口
12.10 質量屬性
12.11 質量屬性場景
12.12 職責
12.13 權衡
12.14 小結
第13章 模型關係
13.1 投影(視圖)關係
13.2 分割關係
13.3 組閤關係
13.4 分類關係
13.5 泛化關係
13.6 指定關係
13.7 細化關係
13.8 綁定關係
13.9 依賴關係
13.10 使用關係
13.11 小結
13.12 深入閱讀
第14章 架構風格
14.1 優勢
14.2 柏拉圖式風格對體驗式風格
14.3 約束和以架構為中心的設計
14.4 模式對風格
14.5 風格目錄
14.6 分層風格
14.7 大泥球風格
14.8 管道-過濾器風格
14.9 批量順序處理風格
14.10 以模型為中心的風格
14.11 分發-訂閱風格
14.12 客戶端-服務器風格和多層
14.13 對等風格
14.14 map-reduce風格
14.15 鏡像,支架和農場風格
14.16 小結
14.17 深入閱讀
第15章 使用架構模型
15.1 理想的模型特性
15.2 和視圖一起工作
15.3 改善視圖質量
15.4 提高圖的質量
15.5 測試和證明
15.6 分析架構模型
15.7 架構不匹配
15.8 選擇你的抽象級彆
15.9 規劃用戶界麵
15.10 指定性模型對描述性模型
15.11 對現有係統進行建模
15.12 小結
15.13 深入閱讀
第16章 結論
16.1 挑戰
16.2 聚焦質量屬性
16.3 解決問題,而不是僅僅對它們建模
16.4 使用導軌一樣的約束
16.5 使用標準架構抽象
術語錶
文獻
索引
9.6視圖類型
對所有的視圖做一次迴顧,就可以看到它們的組織方式中有一定的模式。有些視圖,相互之間可以很容易地進行驗證,而另一些則無法做到。例如,Yinzer係統的功能場景視圖和組件裝配視圖,相互之間是可以驗證的,甚至可以想象,即使將這兩個視圖閤並為一個單一視圖也並不太難。
很多視圖都難以和源代碼視圖進行對應,比方說,實例對象或實例組件的視圖。為瞭與源代碼視圖對應,可能不得不遍曆源代碼,然後在腦子裏想象,哪些組件實例將會齣現在運行時,又將會運行在什麼樣的結構之上。換句話說,如果你一隻手上有源代碼,一隻手上有組件裝配視圖,要想確定代碼能不能在運行期創建齣組件實例的結構,還是要費一番工夫的。與此同時,功能場景視圖和組件裝配視圖可以輕鬆對應,但是,要想對應模塊視圖和運行時視圖,看上去也不太容易。把容易對應的視圖進行分組,這應該是你最想做的事情。
9.6.1視圖類型定義
分組是通過視圖類型來完成的。視圖類型是一組或一類可以輕鬆相互對應的視圖(Clementsetal.,20lo)。不同視圖類型的視圖是不能對應的。在軟件架構中,視圖類型Ⅲ可以應用於任何設計模型和代碼模型,包括項層的邊界模型,以及嵌套的內部模型或邊界模型。
不幸的是,無法輕易地對應軟件係統的每一個視圖。很顯然,從某些意義上來說,所有的視圖都必須是可以對應的(即使隻是在你的頭腦中),因為,所構建的係統應該符閤所有的視圖。關於對應視圖,最好是多看看彆人的設計,而不僅僅隻看自己的,看看要在他們的視圖之間找到缺陷和不一緻有多難。
9.6。2標準架構視圖類型
軟件架構中有三個標準視圖類型:模塊視圖類型、運行時視圖類型及部署視圖類型。模塊視圖類型(moduleviewtype)包含瞭可以在編譯時看到的元素視圖,包括像源代碼和配置文件這樣的製品。組件類型、連接器類型及端口類型的定義也是在模塊視圖類型中,此外,還有類和接口的定義。
......
這本書的標題非常吸引我,因為它直接觸及瞭我工作中遇到的一個痛點:如何纔能不“過度”也不“欠缺”地進行軟件架構設計。我常常麵臨這樣的睏境:一方麵,我擔心架構過於簡單,無法支撐未來的業務發展;另一方麵,我又擔心架構過於復雜,導緻開發周期長、維護成本高,甚至影響項目本身的交付。這本書似乎提供瞭一種全新的思考框架,它不是在宣揚某種特定的架構風格,而是強調一種“度”的概念。我好奇書中是如何定義“恰如其分”的,是有一個明確的衡量標準,還是一種需要通過實踐去領悟的藝術?書中會不會有很多現實世界的案例,展示瞭不同場景下,如何做齣“恰如其分”的架構選擇,以及如果選擇不當會帶來什麼樣的後果?我非常期待它能給我帶來一些具體的、可操作的建議,幫助我更自信地做齣架構決策,並且能夠更好地與團隊溝通,說明為什麼選擇當前的架構方案。
評分這本書的齣現,仿佛是一股清流,澆灌瞭我對於軟件架構的“焦慮”。一直以來,我總覺得軟件架構是一個需要深厚功底和豐富經驗纔能掌握的領域,充滿瞭各種高深莫測的理論和復雜的設計原則。然而,“恰如其分”這個詞,一下子就拉近瞭我和架構的距離。它似乎在告訴我,架構並非遙不可及,而是一種需要根據實際情況量身定製的藝術。我猜測,書中會深入探討,在不同的項目階段、不同的技術棧、不同的團隊構成下,我們應該如何把握好架構的“度”。是不是有這樣一種說法:在你認為最簡單、最直接的解決方案,可能就是最“恰如其分”的?或者,是在滿足核心需求的前提下,能夠快速迭代和響應變化?我特彆想知道,書中是否提供瞭一些“反模式”,來幫助我們識彆那些“不恰當”的架構,以及如何避免它們。
評分這本書真是給我打開瞭一個新的視角,尤其是它關於“恰如其分”這個概念的解讀。我一直覺得軟件架構是個特彆宏大、特彆復雜的議題,動不動就扯到微服務、分布式係統、高可用、容錯等等,感覺學起來遙不可及。但這本書不一樣,它好像在說,其實架構不一定非要做到極緻,而是在特定的情境下,做到“剛剛好”就好。這種“剛剛好”是怎麼衡量的呢?書中好像舉瞭很多實際的例子,比如團隊規模、項目周期、業務復雜度等等,這些因素是如何影響我們對架構選擇的判斷的。我之前總是想著追求最優解,但這本書讓我意識到,很多時候所謂的“最優”反而會帶來不必要的復雜度和成本。它強調的是一種實用主義,一種在權衡利弊之後找到那個最適閤當下情況的平衡點。我很好奇,書中是如何具體闡述這種“恰如其分”的原則的,是通過一些具體的案例分析,還是提齣瞭一些通用的指導原則?我迫不及待地想知道,它是否能幫助我從繁重的技術細節中抽離齣來,更宏觀地思考問題,找到那個讓項目能夠順利推進、又能滿足業務需求的“度”。
評分這本書的名字《恰如其分的軟件架構》,簡直就是說齣瞭我心底最深處的渴望。每次在項目啓動或者重構的時候,我都會陷入一種兩難:是追求“高大上”的架構,以應對未來可能齣現的各種挑戰?還是“務實”一些,先滿足當前的需求,再考慮後續的演進?這種糾結常常讓我花費大量的時間在思考和討論上,卻往往難以最終拍闆。我期待這本書能夠提供一種更加落地、更加實用的方法論,幫助我找到那個“剛剛好”的平衡點。它會不會通過一些實際的案例,比如某個小團隊如何構建一個簡單的可擴展係統,或者某個大型項目如何避免過度工程化,來闡述“恰如其分”的理念?我好奇書中是如何界定“恰如其分”的邊界的,它是否會教我們如何評估風險、如何權衡投入産齣比,以及如何在不確定性中做齣明智的架構決策。
評分讀完這本書,我最大的感受就是它給瞭我一種“解脫”。之前我總是被各種“最佳實踐”、“設計模式”搞得暈頭轉嚮,總覺得自己的代碼、自己的設計離“優秀”差得很遠。這本書似乎是在說,停止追求那些虛無縹緲的“完美”,而是關注那些真正能為你的項目帶來價值的東西。它可能不是一本教你如何從零開始搭建一個龐大係統的手冊,而更像是一個關於如何“做減法”、如何“聚焦”的指南。我尤其對書中關於“避免過度設計”的論述很感興趣。很多時候,我們為瞭應對那些可能永遠不會發生的“未來需求”,而付齣瞭現在大量的精力。這本書是不是在倡導一種更靈活、更迭代的架構思維?它會不會告訴我們,如何在早期階段就埋下一些可以演進的伏句,但又不會過度投入?我設想,書中可能會提供一些“止損點”的判斷標準,或者是在項目不同階段,我們應該關注的架構重點。我很想知道,書中是如何在“滿足當下需求”和“留有演進空間”之間找到一個巧妙的平衡。
評分書是正版書。不喜歡看小說的人可以買來當消遣書籍。可以提高自己架構思維能力。
評分理論講瞭很多,案例一般吧,還是有挺多之前不知道的東西,希望能學以緻用,紙有點偏太黃瞭
評分講得汙七八糟的,一點都沒有可操作性,賣得還挺貴。
評分恰如其分的軟件架構
評分包裝不錯,質量也可以,總體滿意
評分正品 不錯不錯不錯
評分666666
評分包裝看起來不錯,不過還沒拆封。
評分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圖書大百科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