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在会议结束时,习近平总书记与大家一一握手交谈,还问我最近有没有新作,我说刚出版了一本叫《老生》的长篇小说,他说:“好啊,你以前的书我都看过。”
——贾平凹
内容简介
《贾平凹中短篇小说年编·中篇卷:童年家事》收录作者中短篇小说作品,时间跨度及篇目完整性超过以往其他任何版本的作品选集,是呈献给读者的一场既可速食又可细嚼的文学盛宴。作品集用“倒叙”的方式给读者以新颖的阅读体验,根据创作时间由后往前进行编录。
作者简介
贾平凹,1952年出生,陕西省丹凤县人。陕西作协主席,中国书协会员.当代著名作家。贾平凹是我国当代文坛屈指可数的文学奇才,被誉为“鬼才”。他是当代中国一位最具叛逆性、创造精神和广泛影响的作家,也是当代中国可以进入世界文学史册的为数不多的著名作家之一。在长篇小说,中短篇小说和散文创作上,都有经典之作广为流传。其作品曾多次问鼎国内国际文学奖项,不仅在我国拥有广大的读者群,而且得到了不同民族文化背景的专家学者和读者的广泛认同。
内页插图
目录
童年家事
白莲花
姊妹本纪
精彩书摘
爸到了校后,果然常给娘来信,开始娘把信拿去叫上了四年级的淑叶念给她听。她第一次听到信中称她“亲爱的”,喜欢得差不多要疯了。她关了小房门,一遍又一遍地把我抱在怀里,亲我,咬我,对着我叫爸爸名字。然后就又拿去给三婶看,给婆看。后来,信就来得更多了,问候婆,问候三婶、二婶、大婶,最后了,就完全是给我写的了,说他想我,一闭上眼,就看见黑黑胖胖的我了。
家里比以前更有生气了。可是,谁也没有想到更大的喜事降临了呢。
八月里,县政府召开模范家庭代表大会,村里就把我家推选到了乡政府,乡政府又推选给县政府。八月初十的早上,大伯剃了光头,穿了新做的一身黑市布褂,骑头毛驴,哐嗒哐嗒上县去了。
一去五天,八月十五的晚上,大伯回来了。怀里抱了个大镜框,里边嵌奖状,奖状上盖着红彤彤的县政府大印。婆也把奖状抱过来,大笑着,就双手揣着,放在中堂上。一家大小,挤着上面来看,可谁也不许用手摸摸,只是弯着头,一个字一个字让学生们念,然后就评论镜面儿如何平光,框边儿如何精巧。大伯说:
“是县长亲手给发的,他是个胖子,一眼就看出是当县长的派头。他给我笑笑,牙白得很,问:‘你贵姓?’他称我贵姓!我说:‘姓夏,夏贵。’他就伸出了手,那手真绵,握住了我的手,说:‘你就是夏贵哇?你们兄弟四个,三代二十二口人?你老人身体还好?你们是幸福家庭啊!’瞧人家县长,管一个县的,却知道咱家,而且这般清楚!我说:‘多亏新社会,多亏县长好领导!’他就又笑笑,送给我一支烟,中华牌的,我舍不得抽,给娘带回来了。这烟只能归娘抽,娘,你香香抽吧!”大伯就从怀里掏出石头眼镜盒来,果然从里面取出一支香烟,交给婆了。三婶就早在一旁划着火柴。这当儿,院门口叮叮当当响起了锣鼓。原来乡政府得知我家得了奖状回来,一伙和三伯相好的同事就来道喜了。锣鼓从乡政府一直敲过来,早惊动了四周几个村庄,就有热闹的人一路随来,立时院子里挤得满满当当的了。
婆的兴头来了,就让大伯去合作社灌了烧酒,让三婶领几个婶婶做饭炒菜。把早做好的月饼摆在院中的方桌上,苹果呀、梨呀、葡萄呀、核桃呀,也都摆上去,吆三喝四地让众人吃起来。
中秋月亮很好,众人有东西吃,越发闹得欢了。十斤酒很快就喝干了,婆又让大伯去灌,大伯悄悄说:
“我身上没一文了,你那钱匣子里的十块钱刚才也花了……”
婆想了想,想不出个什么好法来,就让三婶想办法,问她手里还有没有,三婶说:
“有倒有,可是前几天我们四个做媳妇的去给收购店砸核桃仁挣的三十元,用了你看合适吗?”
婆说:
“这还不是大家体面,有啥合不合适的?”
三婶就说她去灌酒好了,便出门去了。
这天夜里,到底喝了多少酒,谁也说不清。第二天,二婶就向三婶讨砸核桃仁钱,三婶说婆让夜里买酒喝了,二婶便一肚子的不高兴,去给大家叫屈。大婶是个爱钱人,听了就火了:
“那是咱们的血汗换来的,她不吭一声就拿了买酒,落得个贤惠孝顺名儿,咱可不能老让她这么捏咱的软面儿!”
当下她俩就来找娘,让娘入她们的伙,要把这事给婆谈谈。娘想,过满月的时候,多亏三婶张罗,也知道三婶是个轻易斗不过的人,便不好惹是非了,说:
“忍了吧,反正四人都有份,体面也是大家的,又不是她一个人私吞了!”
“说私吞,我还有疑心哩!那晚上先是打了十斤酒,后来她还能打多少,竟花了三十元?就是喝茶水也喝不了那么多的!”
二婶说:
“对对对,归了私了!”
娘说:
“没准星的话,可千万说不得!”
大婶说:
“罢了,你男人是挣钱的,你也不在乎那十块八块的,咱便不行了,守着个农民男人,挣不来几个子儿,挣下了,咱也见不上个毛,咱可不能吃这个亏的。”
……
前言/序言
《童年家事》:一份沉甸甸的怀旧,一页封存的乡土记忆 贾平凹先生的中短篇小说,向来以其深邃的地域色彩、饱满的人物刻画和对中国社会变迁的敏锐洞察而著称。而《童年家事》这部作品,则如同一个被小心翼翼打开的旧木匣,散发出浓郁的泥土芬芳和淡淡的草药气息,将读者瞬间拉回那个物质匮乏却情感丰盈的年代。这不是一次简单的回忆录,而是一次对童年、对家庭、对乡土根脉的深刻探寻与重塑。 小说集《童年家事》的“中篇卷”,顾名思义,聚焦于贾平凹先生创作生涯中那些篇幅适中、结构完整、意蕴深刻的中篇小说。这些篇章,恰好处于短篇的精炼与长篇的宏大之间,能够容纳更复杂的叙事线索,更细腻的人物心理,以及更广阔的社会图景。而“童年家事”这一主题,更是将所有作品的核心凝聚了起来,如同串联珍珠的丝线,将散落在时光中的点滴,编织成一幅幅生动而感人的画面。 本书收录的作品,并非简单地拼凑零散的童年片段,而是通过一系列相对独立的叙事,共同构建起一个时代的缩影,一个家庭的变迁,以及一个孩子在其中成长、感受、认知世界的过程。这些“家事”,包含着物质上的贫瘠与精神上的富足,充满了乡间生活的朴素与智慧,也映射着那个时代特有的社会风貌和人情冷暖。 书中的童年,不是现代都市孩童们被精心呵护、被科技包围的童年。那是一个在泥土里打滚,在田埂上奔跑,在茅草屋檐下躲雨,在星空下听爷爷奶奶讲古老故事的童年。孩子们是家庭劳作的天然帮手,他们的双手沾满了泥土,却也因此学会了如何与自然共处,如何体会劳动的艰辛与乐趣。他们的世界,虽然物质条件有限,但却充满了无穷的想象力和对生活最原始的热情。 “家事”二字,是本书的核心。它不仅仅指代家庭内部的琐碎之事,更包含着对家庭成员之间情感羁绊的描摹,对父慈子孝、兄友弟恭的细致呈现,以及在艰难岁月中,家庭成员之间相互扶持、共同面对困境的坚韧。贾平凹先生笔下的人物,往往是生活在社会底层,但他们拥有最朴实的情感和最坚韧的生命力。他们的言谈举止,他们的喜怒哀乐,都带着浓郁的乡土气息,充满了生活的质感。 例如,书中可能描绘了在饥荒年代,一家人如何省吃俭用,将每一粒粮食都视为珍宝;也可能描绘了在农忙时节,全家老少齐上阵,汗水挥洒在田间,空气中弥漫着丰收的希望。那些平凡的农家妇女,她们的双手粗糙,却能缝补破旧的衣裳,能做出最可口的饭菜,能用温柔的话语抚慰孩子心中的不安。那些朴实的农家汉子,他们或许不善言辞,却用行动承担起家庭的重担,用汗水浇灌着生活的希望。 童年的“家事”,也常常伴随着一些令人啼笑皆非的误会,一些看似微不足道却又深刻影响孩子成长的事件。可能是因为一时的贪玩而闯下的祸,可能是因为对世界的懵懂而产生的困惑,也可能是因为对大人世界的不理解而产生的内心挣扎。这些经历,构成了孩子心智成长的阶梯,让他们在一次次的尝试与错误中,逐渐认识自己,认识他人,认识这个复杂的世界。 贾平凹先生的文字,朴实而有力,如同土地一样厚重。他善于运用陕西关中地区特有的方言和意象,将读者带入一个鲜活的、充满生命力的文学世界。他笔下的山峦、河流、田野、村庄,都仿佛有了生命,与书中人物的情感融为一体,共同谱写着一曲曲动人的乡土歌谣。他的叙事,不追求华丽的辞藻,而是以一种近乎白描的手法,将生活最真实的细节呈现出来,让读者在平淡中品味出深刻的意味。 “童年家事”的意义,绝不仅仅停留在个人的回忆。它更是对一个时代的集体记忆的唤醒。那个年代,中国社会正经历着巨大的变革,人们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都在发生着前所未有的变化。在这样的背景下,个体的童年经历,自然也打上了深刻的时代烙印。书中可能折射出农村改革的阵痛,可能体现出传统与现代的碰撞,也可能记录下人们在历史洪流中的挣扎与选择。 通过对“童年家事”的深入挖掘,贾平凹先生试图提醒我们,在现代社会飞速发展的今天,我们是否正在遗忘那些曾经滋养过我们的根脉?那些朴素的情感,那些淳朴的乡音,那些祖辈传承下来的智慧,是否还在我们的心中留有一席之地?《童年家事》的意义,在于它让我们有机会重新审视自己的过去,重新理解家庭的意义,重新感受那份与土地、与根源的深刻连接。 这本书,也可能涉及到一些童年时期的奇闻异事,一些充满民间智慧的朴素道理,一些在艰难生活中滋生出来的乐观与幽默。这些元素,使得小说在深刻的现实主义底色之上,又增添了几分童话般的色彩,让阅读的过程既沉重又轻松,既感伤又温暖。 总而言之,《童年家事》这部中篇小说集,是一份关于成长、关于家庭、关于乡土的珍贵文本。它以贾平凹先生特有的笔触,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幅生动而感人的画卷,让我们得以窥见那个年代孩子们的纯真,得以体味那些平凡家庭的温情,得以感受那份与土地紧密相连的深厚情怀。这是一次对逝去时光的深情回望,也是一次对生命本源的深刻追问。每一篇故事,都像一颗饱含水分的露珠,折射出那个时代的光芒,映照出人性的温暖与坚韧,最终汇聚成一股温暖而厚重的情感洪流,涤荡着读者的心灵。它不仅仅是一本小说集,更是一份沉甸甸的怀旧,一页封存的乡土记忆,一种对生命根基的深切回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