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編諸子集成:公孫龍子形名發微

新編諸子集成:公孫龍子形名發微 下載 mobi epub pdf 電子書 2025

譚戒甫 著
圖書標籤:
  • 公孫龍子
  • 形名學
  • 先秦哲學
  • 邏輯學
  • 辯論術
  • 名傢
  • 諸子百傢
  • 中國哲學
  • 古代典籍
  • 哲學史
想要找書就要到 圖書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中華書局
ISBN:9787101002706
版次:1
商品編碼:11324753
品牌:中華書局
包裝:平裝
開本:32開
齣版時間:2013-05-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173
字數:107000
正文語種:中文

具體描述

內容簡介

  《新編諸子集成:公孫龍子形名發微》以戰國時公孫龍所著為中心,同時搜輯同派學說和作品,相互參證,從而展現瞭形名學派的發展過程及其與名傢對立觀點的辨駁。作者結閤多年研究墨傢、名傢的心得,論證瞭“名實”和“形名”的不同之處,可供研究我國古代哲學參考。

目錄

前言
傳略第一
跡府第二(道藏本原第一)
論釋第三
指物論第一(道藏本原第三)
白馬論第二(道藏本原第二)
通變論第三(道藏本原第四)
堅白論第四(道藏本原第五)
名實論第五(道藏本原第六)
學徵第四
理詮第五
名通第六
流彆第七
評證第八
詭辯第九
纂餘第十
原序
後記

前言/序言


《公孫龍子·形名發微》是一部在中國哲學史上占據獨特地位的古代經典。它並非如許多史書或文學作品那樣,以敘事或抒情為主,而是以其嚴謹的論證、深刻的洞察,聚焦於“名”與“實”的辨析,對後世哲學思想産生瞭深遠的影響。這本書並非一部包羅萬象的百科全書,其核心在於對概念的精準把握和邏輯的層層剖析。 全書最引人注目的,莫過於公孫龍本人提齣的“白馬非馬”說。這並非否定白馬之存在,也並非否定白馬與馬的關聯,而是對“名”與“實”之間關係的精妙探究。他試圖說明,“馬”是一個抽象的概念,指代一類事物,而“白馬”則是在此基礎上,加上瞭“白色”這一屬性的特定指稱。因此,“白馬”這個名稱,雖然包含瞭“馬”的意義,但它並非全然等同於“馬”這個普遍概念。正如我們可以說“馬”,但不能籠統地說“所有馬都是白色的”。“白馬”作為一種具體的、具有特定屬性的集閤,與“馬”這個更廣泛的、不附加特定屬性的概念,在邏輯上存在著區分。這種區分,並非為瞭製造詭辯,而是為瞭澄清語言的邊界,避免混淆概念,從而達到認識的清晰。 公孫龍的論證方法,極其注重細節的拆解和概念的辨析。他常常設問,層層遞進,引導讀者一同進入邏輯的迷宮,然後又以精妙的解答將其一一化解。例如,在論述“白馬非馬”時,他會先強調“馬”的概念所涵蓋的範圍,再分析“白馬”所指代的特定屬性,最終揭示兩者之間的名實差異。他的論證並非是基於經驗的觀察,而是基於純粹的理性推演。這種理性主義的精神,在先秦諸子中是極為突齣的。 除瞭“白馬非馬”,《公孫龍子》還探討瞭諸如“龍”是否存在,以及“龍”的名稱與實際的龍的形態之間的關係。公孫龍在此處,同樣采取瞭邏輯分析的方法,他並非輕易斷定龍的存在與否,而是考察我們認知“龍”的方式,以及“龍”這個名稱所承載的意義。他認為,當我們談論“龍”時,我們可能是在談論一個想象中的生物,一個神話中的形象,亦或是一種古老圖騰的符號。而這些,是否等同於一個真實存在的、具有具體形態的生物,則需要仔細辨彆。這種對認知主體和認知客體之間關係的審視,展現瞭公孫龍對哲學問題深刻的洞察力。 書中對“堅”與“白”的討論,也是其核心內容之一。公孫龍試圖說明,“堅”是物體的某種屬性,而“白”也是物體的某種屬性。當我們認識一個物體時,我們可以同時感知到它的堅硬和白色。然而,“堅”本身並非是“白”的,它們是兩種獨立的屬性,可以獨立存在,也可以共同存在於同一個事物之上。例如,一塊石頭可以是堅硬的,也可以是白色的;但我們單獨說“堅”,它並不一定帶著“白”的顏色,單獨說“白”,它也不一定帶著“堅”的特質。這是一種對事物屬性及其獨立性的分析。他挑戰瞭人們習慣性的將不同屬性聯繫在一起的思維方式,強調瞭屬性之間的區分和獨立性。 《公孫龍子·形名發微》的價值,不僅在於其對概念的精妙剖析,更在於其所倡導的理性精神和邏輯思維。在那個思想百傢爭鳴的時代,公孫龍以其獨特的“名傢”視角,為哲學探索提供瞭一條不同尋常的道路。他所提齣的問題,雖然看似微小,但觸及瞭認識論和語言哲學的根本。他對於“名”與“實”的辨析,對於事物屬性的獨立性分析,對於理性論證的堅持,都為後世的哲學發展留下瞭寶貴的思想遺産。 這本書的閱讀,需要讀者具備一定的耐心和邏輯分析能力。它不是一本輕鬆的消遣讀物,而是一部需要沉下心來,細細品味,反復琢磨的哲學著作。每一次重讀,都可能帶來新的領悟,因為公孫龍的論證往往蘊含著多層含義,其深刻之處,隨著閱讀者的閱曆和思考的深入而逐漸顯現。 總之,《公孫龍子·形名發微》是一部以辯論和邏輯分析為主要形式的哲學典籍。它專注於對“名”與“實”的辨析,通過對“白馬非馬”、“堅白異”等命題的深入探討,揭示瞭概念的精確性、邏輯的嚴謹性以及事物屬性的獨立性。它並非囊括萬象,而是以其獨特的視角,聚焦於哲學中最基本的問題,為後世的哲學思考,尤其是關於語言、邏輯和認識論的研究,提供瞭重要的啓示和方法。

用戶評價

評分

在學習中國古代哲學時,我發現“言”與“意”之間的關係是一個反復齣現的主題。許多哲學傢都強調,語言隻是傳達思想的工具,真正重要的在於背後的“意”。但“意”又是如何生成的?“意”與“物”又是什麼樣的關係?我總覺得,很多時候我們對事物的認識,很大程度上是通過我們給事物命名的“名”來完成的。如果“名”本身存在問題,或者“名”與“實”之間存在偏差,那麼我們對事物的認識也就可能齣現偏差。這就引齣瞭我對“名實之辨”的興趣。我想瞭解,在先秦時期,是否有專門探討過“名”的閤理性、如何界定“名”以及“名”與“實”的對應關係的著作?我希望通過閱讀,能夠理解他們是如何看待語言在認識論上的作用,以及他們如何通過對“名”的精準分析,來達到對“實”的深刻認識。

評分

每次翻開古籍,總會被那些精煉的文字和深邃的思想所摺服。尤其是春鞦戰國時期,思想的火花碰撞得尤為激烈,各種學派百傢爭鳴。我一直對“名辯”之學情有獨鍾,認為這是中國古代哲學中最具思辨性和邏輯性的部分之一。然而,與西方邏輯學相比,中國古代的“名辯”似乎更加注重與實際事物、與人生哲理的結閤,而非純粹的形式推演。我常常在想,那些辯者們是如何通過對“名”與“實”的精準把握,來構建他們的思想體係的?他們又是如何看待“名”與“實”之間的關係,是絕對對立,還是相互依存?或者,是否存在一種更微妙的界限?特彆是“白馬非馬”這樣的公案,初聽覺得不可思議,細細推敲又似乎彆有深意。我希望能通過閱讀相關著作,深入瞭解這一學派的思維方式,體會他們是如何在語言的縫隙中尋找真理,又是如何用嚴謹的邏輯來探討“道”的,這對於我理解中國古代的哲學思考方式,尤其是“言不盡意”的錶達方式,將大有裨益。

評分

我對中國古代的哲學思維方式一直很好奇,特彆是那些不拘泥於儒傢和道傢兩大主流的學派。我總覺得,在春鞦戰國時期,那些“辯者”們所代錶的思維方式,似乎是一種非常獨特的、注重邏輯和語言分析的路徑。他們的論證常常直指事物的根本,用一種極其精巧的方式來剖析概念。我常常在想,他們是如何做到這一點?“名”在他們的哲學體係中扮演著什麼樣的角色?“名”與“實”的界限到底在哪裏?是否存在一種方法,能夠讓我們透過語言的錶象,觸及到事物的本質?我非常渴望能閱讀到那些直接反映他們思想的著作,去體會那種嚴謹的邏輯推演,去感受那種對語言和概念的深刻洞察。這對於我理解中國古代哲學思想的多樣性和深度,將是一個重要的補充。

評分

最近在重溫《韓非子》,對其中“名實相符”的論述印象深刻。韓非子將“名”視為治理的根本,認為君主必須嚴格區分和使用名分,纔能有效管理國傢。這讓我聯想到,在更早的先秦時期,是否存在一些思想傢,他們也曾深入探討過“名”與“實”的關係,但他們的齣發點和落腳點可能與韓非子有所不同?我總覺得,僅僅從統治術的角度來理解“名實之辯”是遠遠不夠的,這背後一定蘊含著更普遍的哲學思考。特彆是那些以“辯”為主要特徵的學派,他們是如何從語言的層麵,去探究事物的本質和規律的?他們的論證方式,他們的核心觀點,是否能夠為我們理解“名”與“實”在更廣闊的哲學語境下的意義提供新的啓發?我渴望能夠接觸到那些直接論述這些問題的原始文本,去感受作者構建邏輯、論證觀點的過程,從而更全麵地理解中國古代哲學中關於“名”的思考深度。

評分

讀《莊子·鞦水》時,總覺得有些地方豁然開朗,但又有些地方難以深入,仿佛隔著一層薄紗。尤其是在讀到莊子那些奇詭的譬喻,比如“鞦水方至,眾水效湊而至焉;及射鈎,而眾水皆至”,當時腦子裏就閃過一個念頭:這種關於“水”的比喻,是不是有什麼更深層的邏輯和哲學支撐?我一直對這種“物我一體”、“道通為一”的境界很感興趣,但莊子文風飄逸,很多時候雖然感覺其意,卻無法精確把握其理。總覺得,如果能有一本書,能夠梳理清楚這種“道”在不同思想傢那裏是如何被理解和闡釋的,尤其是那些著力於“名實之辨”的先哲,比如辯者,他們的邏輯分析能力是否能為理解這些宏大概念提供一些具象化的視角?我期待這本書能填補我在這方麵的空白,讓我能從更具象、更邏輯化的角度去理解那些抽象的哲學思想,從而更深刻地體會“天地與我並生,萬物與我為一”的真諦。

評分

筆記小說是泛指一切用文言寫的誌怪、傳奇、雜錄、瑣聞、傳記、隨筆之類的著作,內容廣泛駁雜,舉凡天文地理、朝章典製、草木蟲魚、風俗民情、學術考證、鬼怪神仙、艷情傳奇、笑話奇談、逸事瑣聞等等。它是一座非常豐富、值得珍視的寶庫,是後人取之不盡的無價寶藏。治史者可以利用它增補辨證正史的闕失,治文者可以從中考察某一時代的文壇風氣、文學作品的源流嬗變,治專門史者可以從中挖掘資料,文藝創作者可以從中尋找素材。中國古代的筆記小說,截至清末,大約不下於3000種,具有極高的史料價值,是一筆巨大的文化遺産。 目錄 1簡介 2代錶作品 3新筆記小說 1簡介 編輯 筆記小說是一種帶有散文化傾嚮的小說創作形式,它的特點就是兼有“筆記”和“小說”特徵。“筆記”使其在記敘上獲得瞭一種散文化的記敘空間,在這一空間裏,作者可以敘述,也可以錶達彆人及自己的思考以及觀點,而“小說”則是一種帶有故事性的敘述和創作,由於“筆記”本身獲得的自由空間,又可以使“小說”創作與散文化的“筆記”敘述相互交叉,使其優勢十分明顯。 2代錶作品 編輯 而筆記小說中的民間文學因素也是十分濃鬱的,如在筆記小說相對較為成熟的魏晉、唐、宋時期以來的《搜神記》《世說新語》《太平廣記》等,則是這方麵的代錶。然後,紀曉嵐的《閱微草堂筆記》和蒲鬆齡的《聊齋誌異》筆記小說,又達到瞭相當高度。它的故事以及生活、視角與視點,均是平民化與帶有十分明顯的民間文學特色的,包含瞭許多傳說、寓言、掌故、軼事,尤其是清朝蒲鬆齡的《聊齋誌異》更帶有濃厚的民間文學色彩,它不僅是平民化的視角,即換句說,“是老百姓眼裏的世界”,而且敘述及語言方式上則更是濃墨重彩,人物呈現齣的想象與創造力,營構的鬼、狐世界,細節的誇張與變形,以及作品中的寓言性質及象徵意義,注重環境氛圍的營造和人物與故事情節,則是他最大的特色。 但盡管如此,有一點是十分重要的,盡管許多細節以及故事情節、甚至人物都是虛構的,但作品從整體和宏觀上卻極其高度地反映瞭生活的本質真實。或許,無論是紀曉嵐的《閱微草堂筆記》、蒲鬆齡的《聊齋誌異》,它們都因吸取瞭民間文學的豐富營養進行文學創作,纔有瞭這異麯同工之妙。 3新筆記小說 編輯 現在新筆記小說的創作雖然還處於再創造與試驗的階段,它正方興未艾,但我相信經過許多人的努力,人們一定會使新筆記小說在繼承的基礎上發展與創新。 在不久的將來新筆記小說一定會創造小說新輝煌的! 筆記小說可分為誌人小說和誌怪小說。東晉乾寶的《搜神記》是誌怪小說的代錶作,南朝宋代劉義慶的《世說新語》是誌人小說的代錶作。筆記小說是泛指一切用文言寫的誌怪、傳奇、雜錄、瑣聞、傳記、隨筆之類的著作,內容廣泛駁雜,舉凡天文地理、朝章典製、草木蟲魚、風俗民情、學術考證、鬼怪神仙、艷情傳奇、笑話奇談、逸事瑣聞等等。它是一座非常豐富、值得珍視的寶庫,是後人取之不盡的無價寶藏。治史者可以利用它增補辨證正史的闕失,治文者可以從中考察某一時代的文壇風氣、文學作品的源流嬗變,治專門史者可以從中挖掘資料,文藝創作者可以從中尋找素材。中國古代的筆記小說,截至清末,大約不下於3000種,具有極高的史料價值,是一筆巨大的文化遺産。 目錄 1簡介 2代錶作品 3新筆記小說 1簡介 編輯 筆記小說是一種帶有散文化傾嚮的小說創作形式,它的特點就是兼有“筆記”和“小說”特徵。“筆記”使其在記敘上獲得瞭一種散文化的記敘空間,在這一空間裏,作者可以敘述,也可以錶達彆人及自己的思考以及觀點,而“小說”則是一種帶有故事性的敘述和創作,由於“筆記”本身獲得的自由空間,又可以使“小說”創作與散文化的“筆記”敘述相互交叉,使其優勢十分明顯。 2代錶作品 編輯 而筆記小說中的民間文學因素也是十分濃鬱的,如在筆記小說相對較為成熟的魏晉、唐、宋時期以來的《搜神記》《世說新語》《太平廣記》等,則是這方麵的代錶。然後,紀曉嵐的《閱微草堂筆記》和蒲鬆齡的《聊齋誌異》筆記小說,又達到瞭相當高度。它的故事以及生活、視角與視點,均是平民化與帶有十分明顯的民間文學特色的,包含瞭許多傳說、寓言、掌故、軼事,尤其是清朝蒲鬆齡的《聊齋誌異》更帶有濃厚的民間文學色彩,它不僅是平民化的視角,即換句說,“是老百姓眼裏的世界”,而且敘述及語言方式上則更是濃墨重彩,人物呈現齣的想象與創造力,營構的鬼、狐世界,細節的誇張與變形,以及作品中的寓言性質及象徵意義,注重環境氛圍的營造和人物與故事情節,則是他最大的特色。 但盡管如此,有一點是十分重要的,盡管許多細節以及故事情節、甚至人物都是虛構的,但作品從整體和宏觀上卻極其高度地反映瞭生活的本質真實。或許,無論是紀曉嵐的《閱微草堂筆記》、蒲鬆齡的《聊齋誌異》,它們都因吸取瞭民間文學的豐富營養進行文學創作,纔有瞭這異麯同工之妙。 3新筆記小說 編輯

評分

好書,不必多說!

評分

新編諸子集成及其續編皆是子部之經典,值得買,值得讀

評分

春宜讀詩,鼕宜讀史。

評分

凡相人麵,五嶽欲其相朝,四瀆欲其不混,形神備足,富貴相。所謂五嶽者,順為恒嶽,額為衡嶽,鼻為嵩嶽,左顴為泰嶽,右顴為華嶽,所謂四瀆者,眼為淮,耳為江,口為河,鼻為濟。高成曰嶽,深厚曰瀆,嶽欲成而瀆欲清,若更精彩自足,有威有媚接對無僞,信行不欺,此乃形神備足矣。凡人言辭審正,聲音安詳,瞻視尊貴,舉止沉隱,摺鏇俯仰,諸凡安貼,使人見之不覺悚然生敬者,蔡澤雲第一上相之人,有此威儀。《老君歌》:曰:“五嶽阜成終不貧,圓頭項短足珠珍,耳有垂珠度百春,驛馬骨成主萬人,巨鰲骨圓尚書身,虎頭燕頷主騎兵,鳳頭韆裏受其榮,從少至老不識貧,如同靈鶴在凡群。又歌曰:“江淮河濟湛然清,四海之中必振聲,五嶽並無一嶽毀,一年福盡一年生,五嶽成來四瀆濁,其人不富有官榮,法〔原缺三字〕各分明,為文位列三颱貴,為武權持萬騎兵”。

評分

論釋第三

評分

流彆第七

評分

編輯

評分

在這本書的論壇裏發言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圖書大百科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