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邮 普通无机化学 重排本 第2版 严宣申 王长富 21世纪化学规划教材 基础课系列 北京

包邮 普通无机化学 重排本 第2版 严宣申 王长富 21世纪化学规划教材 基础课系列 北京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严宣申,王长富 著
图书标签:
  • 无机化学
  • 普通无机化学
  • 严宣申
  • 王长富
  • 21世纪化学规划教材
  • 基础课系列
  • 重排本
  • 第2版
  • 北京
  • 教材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兰兴达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暂无
ISBN:9787301274477
商品编码:11331051762
包装:平装
出版时间:2016-08-01

具体描述


书名:普通无机化学(第2版)重排本

:46.00元

作者:严宣申,王长富

出版社:暂无

出版日期:2016-08-01

ISBN:9787301274477

字数:500000

页码:316

版次:2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本书首版1992年获国家教委第二届教材一等奖。
本书内容与《普通化学原理(第4版)》(华彤文,等编著)相衔接,侧重于叙述元素及其重要化合物的基本性质和反应规律。本书在第2版基础上作了部分修订,并对部分化学术语和符号按当前标准重新统一。 无机化学课程中元素性质部分因内容庞杂琐碎,一直是国内外教学中的难点。作者多年致力于元素性质讲解的改革,将化学热力学、定性分析、结构化学等综合运用到元素基质的介绍中,旨在改变元素讲解'多、杂、乱'的状况。本书中即注重元素化学的实际内容,在叙述元素及其化合物的基本性质和反应规律时,注意到化学热力学等基本化学理论的应用。

内容提要


本书首版1992年获国家教委第二届教材一等奖。
本书按元素在周期表中位置共分十章,各章后还配有相当数量的习题。本书重视元素性质和化学原理间的联系,这样既有利于增强学习兴趣和提高自学能力,也有利于了解化学原理的运用并加深对化学原理的理解。本重排本对第2版作了少量修订。 本书较重视科学思维。例如,(1)由Gibbs自由能变知还原氧化物为单质的反应,有:'焓驱动'的铝热法;'熵驱动'的高温下C(→CO)还原法;'焓、熵综合'的H2还原法。可以想象,在还原氟化物、氯化物、硫化物为单质的反应中,也有'焓驱动'的;'熵驱动'的……这样,有助于把个性推广到一般。(2)热化学循环是一种科学方法:把具体问题简化为若干个简单问题的组合,对于简单过程较易区分主次。如MCO3分解温度高低取决于MO和MCO3晶格能之差。(3)溶液中化学平衡的倾向可由反应平衡常数判断。微观方面,本书重点讨论等电子原理、分(离)子构型、周期表。此外,本书对某些新进展和人们关心的某些热点问题均有简单的介绍。 本书适于高等院校化学相关专业低年级学生使用,对于大学、中学化学教师也有重要的参考价值,还可供对化学感兴趣的高中学生(如拟参加各级各类化学竞赛者)学习参考。

目录


章 元素概论1.1 地壳的组成1.2 元素的存在和单质的提取1.3 周期表的主、副族,典型元素和十八族习题第二章 碱族元素和碱土族元素2.1 单质的性质2.2 单质的制备2.3 氧化物,过氧化物,超氧化物,臭氧化物2.4 氢氧化物2.5 盐类2.6 锂、铍的特性及对角线规律2.7 Na 、K 、NH4 、Mg2 、Ca2 、Ba2 混合溶液中离子的分离和鉴定2.8 焰色反应习题第三章 卤族元素3.1 卤素的物理性质3.2 卤素的化学性质3.3 卤素的制备3.4 卤化氢的制备和性质氢卤酸3.5 金属卤化物和拟卤化物3.6 卤素的含氧酸及其盐3.7 非金属含氧酸盐的热分解反应3.8 互卤化物和多卤化物3.9 卤离子的分离和鉴定习题第四章 氧族元素4.1 氧和臭氧4.2 过氧化氢4.3 硫的存在和同素异形体4.4 硫化氢和金属硫化物4.5 二氧化硫、亚硫酸及其盐4.6 三氧化硫、硫酸及硫酸盐4.7 硫的其他含氧酸及其盐4.8 硫的卤化物4.9 硒、碲4.10 S2-、SO32-、S2O32-的分离和鉴定习题第五章 氮族元素5.1 氮5.2 氨及铵盐5.3 氮的氧化物、含氧酸及其盐5.4 磷5.5 磷的氧化物、含氧酸及其盐5.6 卤化磷和硫化磷5.7 砷、锑、铋习题第六章 碳族元素6.1 碳6.2 碳的氧化物、碳酸及其盐6.3 碳的卤化物和硫化物6.4 硅6.5 硅的氢化物和卤化物6.6 二氧化硅和硅酸盐6.7 锗、锡、铅6.8 锡、铅的化合物6.9 第二(次级)周期性6.10 环境污染简介习题第七章 硼族元素7.1 硼7.2 p区元素卤化物(有限分子)7.3 铝7.4 铝盐和铝的配合物7.5 镓、铟、铊习题第八章 铜族元素和锌族元素8.1 铜族元素8.2 锌族元素8.3 软硬酸碱理论8.4 化学反应系统化习题第九章 过渡元素9.1 过渡元素的通性9.2 钛9.3 钒9.4 铬9.5 钼、钨9.6 锰9.7 铁、钴、镍、铂系9.8 缺陷和非整比化合物9.9 生物体内微量元素简介习题第十章 镧系元素10.1 镧系元素的性质10.2 镧系元素的化合物10.3 镧系元素的分离10.4 镧系金属的制备10.5 镧系元素的用途习题附录附录一 无机化学命名简介附录二 反应平衡常数的某些运用附录三 常见阳离子的基本性质和鉴定附录四 数据表附录五 键长和键能元素周期表

作者介绍


严宣申,北京大学化学学院教授,知名无机化学教育家,曾任四届中国化学奥林匹克国家集训队主教练。出版有《化学原理选讲》《热力学函数等电子原理》《奥林匹克化学》等著作。

文摘


序言



《无机化学基础(第三版)》 作者: 刘觉民,马文君 出版社: 高等教育出版社 内容简介: 《无机化学基础(第三版)》是国内无机化学领域的经典教材,由刘觉民、马文君等知名学者主编,内容全面、体系严谨,深受广大师生好评。本书共分为十七章,系统地介绍了无机化学的基本概念、理论和研究方法,包括原子结构、元素周期律、化学键、晶体结构、溶液、酸碱理论、氧化还原反应、配合物化学、金属、非金属及其化合物等内容。 本书的特点: 1. 内容系统完整: 涵盖了无机化学的主要分支和基本内容,为读者构建了一个扎实的无机化学知识体系。 2. 理论深入浅出: 在阐述基本概念的同时,注重理论的深度和广度,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解释复杂的化学原理,降低了学习难度。 3. 注重实验与实践: 结合了大量的实验现象和实例,帮助读者将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相结合,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 更新及时: 第三版教材在第二版的基础上进行了修订和更新,增加了近年来无机化学领域的重要进展和研究成果,内容更加贴近学科前沿。 5. 插图丰富: 配备了大量精美的插图、图表和照片,直观地展示了化学结构、反应过程和实验装置,有助于读者理解和记忆。 6. 习题设计合理: 每章后面都配有不同难度的习题,涵盖了概念辨析、计算应用、论述分析等多种题型,有助于读者巩固所学知识,检验学习效果。 本书的结构安排: 全书按照逻辑顺序,从最基本的原子结构和元素周期律入手,逐步深入到化学键、晶体结构、溶液性质,再到酸碱理论、氧化还原、配合物化学,最后介绍金属和非金属元素及其化合物的性质和应用。这种循序渐进的编排方式,使得读者能够逐步掌握无机化学的知识体系,形成清晰的学习脉络。 本书的适用范围: 本书适用于高等院校化学、化工、材料、生命科学、环境科学等相关专业本科生作为教材使用。同时,也可作为研究生入学考试的复习参考书,以及从事无机化学研究和相关工作的科研人员的参考读物。 学习本书的建议: 认真研读教材: 仔细阅读每一章节的内容,理解基本概念和理论。 注重理解: 不要死记硬背,要努力理解化学原理背后的逻辑和意义。 结合实验: 如果条件允许,积极参与相关的实验课程,通过实践加深对理论的认识。 勤于练习: 认真完成每章后的习题,通过练习巩固知识,提高解题能力。 查阅资料: 在学习过程中遇到不理解的地方,可以查阅其他参考书或相关文献,拓展知识视野。 积极思考: 在学习和练习的过程中,多思考“为什么”,培养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意识。 《无机化学基础(第三版)》 是一本不可多得的优秀教材,它将带领您领略无机化学的奥秘,为您的科学探索之路打下坚实的基础。

用户评价

评分

在漫长的学习生涯中,我接触过不少化学书籍,但总觉得在理解某些核心概念时,缺乏一种清晰的脉络和深入的洞察。最近,我偶然翻阅到一本关于普通无机化学的书籍,虽然它不是本次的重点,但其中对于物质状态和相变过程的讲解,却让我耳目一新。这本书在介绍固、液、气三态时,不仅仅停留在宏观的描述,而是从微观粒子的运动状态、相互作用力以及能量的分布等方面,进行了细致的分析。例如,在讲解固体的晶体结构时,它深入介绍了各种晶体类型(离子晶体、分子晶体、原子晶体、金属晶体)的特点、形成原因以及相应的物理性质,并用清晰的图示展示了各种晶格结构,如立方晶系、六方晶系等,这极大地帮助我理解了不同固体材料的特性。在描述相变过程时,它引入了相图的概念,详细解释了三相点、临界点等重要参数的意义,并以水为例,绘制了其相图,直观地展示了在不同温度和压力下,水的各种相态及其相互转化。这种从微观粒子行为出发,结合宏观相图进行分析的方法,让我对物质的宏观性质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也让我认识到相变是一个既有规律又充满变化的动态过程。

评分

作为一名对化学充满好奇心的学习者,我一直在探索如何更有效地掌握无机化学的知识体系。最近,我接触到了一本名为《普通无机化学》的书籍,虽然它并非此次我想要详细评价的,但其在内容呈现方式上的一些特点,让我产生了许多感触。这本书在介绍元素性质时,非常注重将其与元素在自然界中的分布、在地壳中的丰度以及在工业生产中的应用联系起来。例如,在讲解氧族元素时,它不仅详细介绍了硫、硒、碲等元素的物理化学性质,还深入探讨了它们的同素异形体,如氧气、臭氧、硫磺的各种晶型,以及这些同素异形体在自然界中的形成原因和实际应用。书中还对一些重要的无机化合物,如酸、碱、盐、氧化物、配合物等,进行了系统的分类和阐述,并深入分析了它们的制备方法、反应性质以及在日常生活和工业生产中的重要作用。我特别欣赏的是,它在讲解金属的冶炼和非金属的提取时,不仅仅是简单地介绍工艺流程,而是深入分析了反应的原理、能量变化以及如何通过优化条件来提高产率和降低成本。这种宏观与微观相结合,理论与应用并重的讲解方式,让我对无机化学这门学科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也激发了我进一步探索化学世界的兴趣。

评分

作为一名对科学充满求知欲的学生,我一直在寻找能够真正启迪思维、培养批判性思维的教材。最近,我接触到了一本关于普通无机化学的书籍,虽然它并非我本次想要详细评价的,但其在酸碱理论的演进过程中的阐述,却让我受益匪浅。这本书在介绍酸碱概念时,并没有简单地给出定义,而是追溯了阿伦尼乌斯、布朗斯特-劳里以及刘易斯酸碱理论的发展历程,详细阐述了每个理论的提出背景、核心思想、适用范围以及其局限性。例如,在讲解刘易斯酸碱理论时,它通过具体的例子,如BF3与NH3的加合物形成,清晰地展示了电子对的给予与接受如何构成酸碱反应,以及这种理论如何能够解释一些不含质子的物质的酸碱性。书中还引入了酸碱强度、pKa值等概念,并通过表格的形式,列举了多种常见酸碱的pKa值,帮助读者直观地比较它们的酸碱强度,并理解pH值与酸碱度的关系。此外,它还深入探讨了缓冲溶液的原理及其在维持体系pH稳定中的作用,并给出了缓冲溶液的制备和应用实例。这种对科学理论发展过程的梳理,以及对复杂概念的层层剖析,让我不仅掌握了知识,更学会了如何从历史和逻辑的角度去理解科学的发展,培养了独立思考的能力。

评分

我一直在探索如何才能更深入地理解化学反应的本质,如何从微观层面去把握宏观现象。最近,我翻阅了许多与化学相关的书籍,其中一本关于普通无机化学的著作,虽然它不是此次评价的重点,但其对配合物化学的讲解,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本书在介绍配位化合物时,不仅仅是简单地列举几种常见的配合物,而是系统地阐述了配位键的形成机理,即中心金属离子与配位原子之间通过共用电子对形成的化学键。它深入讲解了价键理论和晶体场理论在解释配合物结构和性质方面的应用,特别是晶体场理论如何解释中心金属离子的d轨道分裂,进而影响配合物的颜色、磁性等性质。书中还详细介绍了配合物的命名规则,以及配合物的同分异构现象,如几何异构和光学异构,并提供了具体的例子进行说明。例如,在讲解四配位和六配位的配合物时,它通过图示清晰地展示了方形平面、四面体、八面体等不同的空间构型,并解释了这些构型对配合物性质的影响。这种对配合物化学的系统性阐述,以及对理论模型在解释实际现象中的应用,让我对金属离子的配位行为有了更深入的理解,也让我认识到配合物在催化、材料、生物等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评分

最近翻阅了许多化学教材,一直想找一本能够真正打通基础、清晰阐述概念的书。在寻找过程中,我偶然接触到了一本关于普通无机化学的著作,虽然它并非我此次的目标,但其内容却引发了我对化学学习方法更深层次的思考。这本书以其详实而富有条理的讲解,勾勒出了无机化学宏伟的图景。它不像某些教材那样,只是简单地罗列公式和反应,而是深入剖析了原子结构、化学键形成、分子构型以及物质相变背后的微观机制。我尤其欣赏它在介绍元素周期律时,不仅仅停留在周期性变化的现象描述,而是追溯到电子排布的根源,解释了为什么某些元素会表现出独特的化学性质。例如,书中对过渡金属的d轨道电子填充及其对氧化态、配位能力、磁性等性质的影响,进行了非常细致的阐述,这对于理解许多重要的无机化合物的性质至关重要。此外,它在讲解化学平衡时,也充分考虑了热力学和动力学两个方面,使得读者不仅能够理解平衡的宏观表现,更能从微观粒子运动的角度去感受其动态平衡的本质。这种深入浅出的讲解方式,让原本可能枯燥的概念变得生动有趣,也让我对化学这门学科产生了前所未有的敬畏之情。它让我明白,学习化学不仅仅是记住知识点,更重要的是理解知识点背后的逻辑和联系,构建起一套完整的知识体系。

评分

在学习化学的过程中,我发现很多教材在讲解元素周期律时,往往过于强调周期性变化的现象,而忽略了其背后深层次的原子结构原理。最近,我偶然接触到了一本关于普通无机化学的书籍,虽然它并非本次要详细评价的,但其在阐述元素周期律时,从电子排布的角度进行解释,给我带来了很大的启发。这本书在介绍元素周期律时,不是简单地罗列各周期、各族元素的性质变化规律,而是深入分析了各元素外层电子排布的特点,以及电子排布的周期性变化如何决定了元素的化学性质。例如,在讲解主族元素时,它详细介绍了s区、p区元素的价电子构型,以及这些电子构型如何影响它们的氧化态、成键方式以及化合物的性质。在描述过渡金属时,它特别强调了d轨道的填充及其对金属化学性质的显著影响,解释了为什么过渡金属常常表现出可变的氧化态、形成有色离子以及具有催化活性。书中还通过大量的实例,如碱金属与卤素的反应、碱土金属与水的反应、卤素单质的性质等,来印证电子排布决定性质的观点。这种从微观的电子结构出发,来解释宏观的元素性质变化规律的方法,让我对元素周期律的理解更加深刻,也让我认识到原子结构是理解一切化学现象的基础。

评分

最近我一直在思考,什么样的化学教材能够真正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化学的本质,而不是仅仅停留在记忆的层面。在翻阅了大量相关书籍后,我接触到了一本关于普通无机化学的著作,虽然它并非我此次要详细评价的对象,但其在构建知识体系方面的一些思路,给我带来了不少启发。这本书在讲解化学反应机理时,并没有止步于简单的反应式,而是深入剖析了反应过程中电子的转移、断键与成键的顺序,以及过渡态的形成。例如,在介绍酸碱反应时,它结合了布朗斯特-劳里理论和刘易斯酸碱理论,并通过具体的例子,阐述了不同模型在解释某些复杂反应时的适用性。书中还强调了化学反应与能量的关系,通过热力学数据,如生成焓、标准熵等,来预测反应的自发性,并解释了反应热效应的来源。在催化剂部分,它不仅介绍了均相催化和多相催化的概念,还深入探讨了催化剂在降低反应活化能、改变反应路径等方面的作用机制,并举例说明了其在工业生产中的重要应用。这种对反应过程的精细解析,以及对热力学原理的深刻应用,让我认识到化学反应并非神秘莫测,而是遵循着一定的规律,并且可以通过理论预测和调控。

评分

最近我一直在思考,如何才能更有效地理解化学反应中的能量转化,如何将热力学原理与实际化学过程紧密结合。在翻阅了大量相关书籍后,我接触到了一本关于普通无机化学的著作,虽然它不是此次我想要详细评价的,但其在热力学部分的讲解,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本书在介绍化学反应的热力学时,不仅仅局限于焓变的概念,而是深入探讨了熵变和吉布斯自由能变在判断反应方向中的重要作用。它详细阐述了热力学第一定律(能量守恒)和热力学第二定律(熵增原理),并通过具体的化学反应实例,如燃烧反应、分解反应等,来计算和分析这些热力学量的变化。书中还引入了平衡常数K与吉布斯自由能变之间的关系,揭示了反应的可逆性与热力学驱动力之间的联系。我特别欣赏的是,它在讲解化学平衡时,并没有止步于平衡常数的计算,而是深入分析了外界条件,如温度、压力、浓度等,对平衡移动的影响,并结合勒夏特列原理进行了详细的解释。书中还提及了化学动力学,解释了反应速率与活化能的关系,以及催化剂如何降低活化能从而加快反应速率。这种将热力学与动力学相结合的分析方法,让我对化学反应过程有了更全面的理解,也让我认识到,理解化学反应的发生和进行,需要从能量和速率两个角度去综合考量。

评分

在化学学习的道路上,我曾尝试过不少教材,但总感觉在某些关键环节上,知识的传递不够流畅,概念的衔接略显生硬。最近,我接触到了一本关于普通无机化学的书籍,虽然它并非我此次关注的重点,但其叙述逻辑和案例分析却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本书在讲解原子结构时,从早期原子模型的演变出发,逐步引入量子力学概念,清晰地展示了电子云模型、轨道概念以及电子在原子中的概率分布。这种历史性的视角,不仅让读者了解了科学发展的过程,更能帮助理解现代原子理论的合理性和优越性。在化学键方面,它详细阐述了离子键、共价键以及金属键的形成机理,并深入探讨了杂化轨道理论、价键理论和分子轨道理论在解释分子结构和性质上的应用。特别是对极性共价键和分子极性的分析,通过引入电负性概念,让读者能够预测分子的空间构型和溶解性等宏观性质。书中还运用了大量的实例,比如水的极性如何影响其溶剂性质,甲烷的四面体结构如何稳定等,这些具体的例子极大地增强了抽象概念的直观性。这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法,使得读者能够更好地将所学知识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也让化学学习变得更加具有启发性。

评分

我一直认为,化学学习的魅力在于其能够揭示物质世界的奥秘,而要做到这一点,扎实的理论基础和清晰的逻辑结构至关重要。最近,我接触到了一本关于普通无机化学的书籍,虽然它不是本次要重点评价的书籍,但其在溶液性质的阐述方面,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本书在讲解溶液的组成和浓度时,不仅仅局限于摩尔浓度、质量百分比等基本概念,还深入探讨了依数性,如蒸气压下降、沸点升高、凝固点降低和渗透压,并详细解释了这些性质与溶质粒子数量的关系,以及它们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例如在食品保鲜、医药制剂等方面。在介绍电解质溶液的导电性时,它不仅阐述了强电解质和弱电解质的区别,还深入分析了电离度、离子的迁移以及影响导电性的因素,并结合法拉第电解定律,解释了电化学在能量转换和物质制备中的作用。书中还对非水溶液的性质进行了介绍,拓宽了我的视野,让我认识到溶液的世界远不止水溶液这么简单。这种对溶液性质的系统性讲解,以及对理论知识在实际应用中的阐述,让我对化学有了更全面的认识,也激发了我对更复杂化学体系的探索欲望。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