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上古社会和政治研究丛书·历史的轨迹:基于夏商周三代的考察

中国上古社会和政治研究丛书·历史的轨迹:基于夏商周三代的考察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王和 著,何兹全 编
图书标签:
  • 中国上古史
  • 夏商周
  • 古代政治
  • 古代社会
  • 历史研究
  • 文明起源
  • 考古学
  • 文化史
  • 断代史
  • 中国古代史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商务印书馆
ISBN:9787100103374
版次:1
商品编码:11367807
品牌:商务印书馆(The Commercial Press)
包装:平装
丛书名: 中国上古社会和政治研究丛书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3-11-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407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中国上古社会和政治研究丛书·历史的轨迹:基于夏商周三代的考察》以中国夏商周三代历史为例,对历史发展的动因及其规律问题进行了专题研究,以史带论,以论释史,涉及国家体制的发展、民族格局的确立、文化精神的形成等,既有对于夏商周三代历史本身的研究,更有对历史的理论阐释。

作者简介

  王和,安徽桐城人,1948年生。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先秦史专业,导师赵光贤。自1983年至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编辑部工作,历任编辑、副编审、编审、副主编,2008年退休。现为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古代文明研究中心专家委员会委员。

内页插图

目录

引言:人与人的历史
第一章 关于历史规律
一、哲学意义的“规律”的一般定义及其存在的问题
二、什么是历史规律
三、历史规律的基本属性
四、关于历史发展具体规律的几点想法

第二章 关于唯物史观
一、发展唯物史观是中国国家与民族利益的现实需要
二、实事求是是唯物史观的基本原则——以五种社会形态理论为例
三、发展唯物史观必须彻底摈弃大批判之风
四、发展唯物史观必须突破“解经”的桎梏

第三章 关于三代历史的理论阐释
一、关于阜期国家的概念,中国前国家形态的特殊模式等问题的理论思考
二、关于中国民族问题的基本认识——兼谈中华民族生长与聚合的最初轨迹
三、群体本位文化的形成、发展及其历史作用
四、从突破族邦桎梏的意义去认识三代历史

第四章 英雄时代的史诗
一、舜逐四凶:华夷之辨的发端
二、尧舜禅让:躁动于酋邦母体中的文明时代
三、“启继禹位”再认识
四、从“太康失国”到“少康中兴”
五、“韦顾既伐,昆吾夏桀”:从夏的灭亡看邦国联合体的夏王朝特征
六、“商都屡迁”:农牧业混合经济的文化特征
七、“殷人重神,率民以事神”:粗具宗法与神权统治的时代
八、“纣克东夷而殒其身”:英雄时代的挽歌

第五章 赫赫宗周的礼乐文明
一、累世务农的西土小邦
二、宗法政治化与王权的强化
三、神权衰落,人文主义精神发展
四、追颂文、武与“孝”、“德”观念的产生
五、周公制礼作乐:具有伟大与深远影响的社会变革
六、从“昭王南征而不返”到平王东迁

第六章 帝国的摇篮——崛起于西土的强秦
一、雄霸西戎
二、华夏侧目的“夷狄”之君

第七章 从春秋五霸到战国七雄
一、大变革时代
二、咄咄逼人的强秦
三、意义深远的儒法之争
四、法家驰骋的苍凉大地
五、规模空前的中央集权帝国的诞生

第八章 三代历史的启示
一、相同的政治制度与不同的历史使命
二、如何认识中华文明

精彩书摘

  所谓事物的“必然联系”或事物发展的“必然性”,指的就是事物具有这种可重复性的一一对应或多一对应变换关系的规律性。通俗地讲,“必然”是“只要如此,就会这般”。具有这种规律性的系统,叫做确定性系统。
  但是,在宇宙间的事物中,除了这种确定性系统外,更多的是另一种类型的系统,即随机性系统。这种系统的每一状态在下一时刻可能变成的状态有很多种,而且人们无法预见它们将会变成哪种状态。然而与此同时,从任一状态向下一时刻的各种状态转移的概率却是唯一确定的。例如我们在使硬币垂直下落时,无法断定它在落地后究竟会是哪一面朝上,但却能够确定每一面朝上的概率分别是百分之五十。所以,这种随机性系统的事物的联系不是必然的,而是概然的。在这种随机性系统中,事物状态转移的每一个单次结果虽然都是偶然的(或如卡尔·波普尔所说,之所以我们把它们看做偶然“是因为我们不知道初始条件”),但在无数次这种偶然的最终结果中却表现出一种明确的趋势或倾向。
  最后,还有大量的不确定系统。在这种系统中,事物的状态变化是受纯粹偶然的因素支配的,这种偶然因素并不具备统计意义上的确定性。无论在自然界还是人类社会中,这种纯属偶然的事物都是大量存在的。
  通过以上分析,可知由于“必然”的多义性和规律既存在于事物的必然联系中,又存在于事物的概然联系中,所以用“必然的联系”去定义“规律”,在实际应用中就会产生两个问题:第一,人们很容易从“存在”的意义去理解“必然”,从而总是把一切事物(包括极其偶然的事物)的原因与过程都解释为“规律”①,这正是以往的史论文章中常见的通病。第二,由于人们对“必然”的片面理解,只注重规律的必然性,却忽视乃至忘记了规律的概然性,从而总是把历史发展的规律理解为概莫能外的、“放之四海而皆准”的东西。诸如至今仍然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的、认为地球上一切人类社会都必然要经历五种形态的发展阶段、否则便是“违背了历史的发展规律”之类的认识,就是这种片面性的典型表现。
  除了上述主要问题之外,以往对规律的解释还存在其他一些毛病,由于本书的重点不在讨论纯哲学问题,兹不一一列举。
  综上所述,可知我们以往对“规律”这一名词的定义,并不能很好地说明它的内涵,而往往造成人们认识上的模糊、误解和滥用。
  那么归根到底,“规律”究竟应该是什么呢?
  所谓事物的规律性,是指事物在一定条件下所具有的可重复的一一对应及多一对应的变换关系或概率性重复的变换关系的特性。
  而人们所说的规律,则是对事物的上述规律性的描述和归纳。因此,它归根到底,是人类对事物规律性的认识。简言之,任何一种事物,只要它具有可重复性,那么无论是在它的“现象”或“本质”中,就都有某种“规律”可寻。一般来讲,由经验所得的规律多是“现象”的规律,而由理论揭示的规律则是“本质”的规律。因此,不是“本质”界定“规律”,而是“规律”包容“现象”和“本质”。
  ……
《史镜鉴古:从先秦到清末的社会变迁与制度演化》 本书导言: 历史的长河奔腾不息,王朝的兴衰更迭,如同夜空中闪烁的星辰,自有其运行的轨迹与规律。本书记载的并非某一时期的特定断代史,而是跨越数千年,自先秦的萌芽期至清末的挣扎与转型,对中国古代社会结构、政治制度、经济形态以及文化精神进行的一次宏大而精微的扫描与审视。我们试图以史为鉴,通过对不同历史阶段的横向比较和纵向梳理,探寻中国传统社会在面对内生压力与外来冲击时所展现出的适应性、僵化点及其根本性的结构特征。全书以问题为导向,力求穿透繁杂的史料迷雾,揭示那些塑造了中华民族文明特质的深层逻辑。 第一部分:制度的源头与早期形态的塑形(先秦至汉初) 本部分聚焦于中国政治文明的奠基时期。我们首先考察了礼乐制度在周代礼崩乐坏前后的演变,分析其如何从维系宗法血缘共同体的工具,逐步转变为君主集权下抽象的伦理规范。重点探讨了分封制下诸侯国的权力博弈、卿大夫阶层的崛起与衰落,以及这种结构如何催生了“百家争鸣”的学术大爆发——这并非偶然,而是权力分散、社会阶层流动加剧的必然产物。 随后,我们将笔锋转向秦汉的统一与中央集权的确立。着重剖析秦代以郡县制取代分封制的历史必然性,以及这种集权模式如何在汉代被儒家思想进一步意识形态化。深入研究了汉代察举制的运作机制、士人阶层与皇权之间的张力,以及国家对土地和人口的控制能力如何决定了帝国的基础稳定性。我们关注的焦点是:秦汉建立的“大一统”模式,其在结构上是否已埋下了日后地方割据的隐忧? 第二部分:中世的调适与士族的兴衰(魏晋南北朝至唐宋) 这一部分探讨了帝国在面对社会危机时的“再平衡”过程。魏晋时期的“门阀士族”现象,被置于探讨对象的核心。我们细致分析了九品中正制如何扭曲了选官制度,加剧了阶层的固化,并最终削弱了中央对地方的有效控制。这一时期的政治斗争,本质上是“世家”与“寒门”之间对社会资源分配权的拉锯战。 唐代的三省六部制被视为中国官僚制度的成熟标志。本书超越对官僚机构的简单描述,着重分析了其运行的内在逻辑:皇帝的决策权如何通过中书省与门下省的相互制约(以及相互勾结)得到“制度性保障”。同时,科举制的完善,尤其是唐末宋初的改革,被视为对门阀制度的决定性釜底抽薪。 宋代是研究“文治”与“集权”精妙平衡的典范。我们详述了重文抑武的基本国策如何重塑了社会结构,文官集团对军权的有效钳制是如何实现的。对理学的兴起及其对社会道德、家庭伦理乃至政治忠诚度的重塑作用,进行了专门的梳理。宋代的经济繁荣与技术创新,如何为中央集权的稳定提供了物质基础,是本部分着力探讨的另一维度。 第三部分:集权体制的极化与社会的张力(元明清) 元朝作为少数民族建立的王朝,其独特的民族分层制度对传统士人阶层与社会流动产生了怎样的冲击,是本部分开始的议题。元代的驿传制度与行省制度,在加强控制的同时,也孕育了地方权力的新形态。 明代,标志着专制皇权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峰。我们聚焦于内阁制度的虚化与宦官权力的膨胀,探讨君主权力的高度集中如何导致决策机制的扭曲与低效。八股取士的僵化,被视为国家对知识分子思想控制达到极致的制度体现,它如何扼杀了社会创新力,是本书批判性考察的重点。 清代,特别是康乾盛世,展现了帝国组织能力的巅峰。然而,我们更关注其内在的矛盾。旗汉关系的演变、军机处的建立对内阁的彻底取代,以及保甲制度在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的强行推广,反映了帝国在维护边疆稳定和强化中央控制方面的巨大努力与成本。 最后,本书将目光投向清末的“内卷化”与被迫转型。从林则徐等人的“开眼看世界”到洋务运动的“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本书分析了中国传统社会在面对西方工业文明冲击时,其固有的权力结构、士绅阶层利益和思想文化体系所表现出的巨大惯性与反应迟缓。我们审视了地方士绅在镇压太平天国后权力的坐大,以及这种地方实力的崛起,如何最终加速了清廷中央权威的瓦解。 结语:永恒的结构性问题 纵观数千年历史,本书旨在揭示中国古代社会在不同时代反复出现的结构性难题:君权与相权(后来的内阁/军机)的制衡与失衡;中央集权与地方行政的张力;选官制度(从世袭到科举)对社会流动性的影响;以及文化与经济基础的变迁如何重塑政治上层建筑。这些历史轨迹的反复,为理解当代社会治理的某些深层惯性,提供了宝贵的参照系。本书不提供简单的答案,而是力求引导读者进行更深层次的比较与反思。

用户评价

评分

这部书单里有一本让我印象深刻的著作,虽然我还没来得及细读,但光是书名就足以勾起我对古代历史的无限遐想。它似乎不仅仅是一部单纯的史书,更像是一场穿越时空的对话。我特别好奇作者是如何将夏、商、周这三个迥异却又紧密相连的朝代串联起来的,这中间一定蕴含着深刻的洞察力。想象一下,从传说中的夏朝到礼乐崩坏的周朝末期,社会结构、政治权力、以及最基础的民生百态是如何一步步演变的?作者的视角想必是非常宏大的,能够跳出现有的碎片化史料,勾勒出一幅完整的“历史轨迹图”。这本书的价值,可能就在于它提供了一种观察古代社会运作的全新框架,让我们不再满足于记住那些帝王将相的名字,而是去探究那些深层次的权力更迭逻辑与文化根基的演变过程。我期待着能从中找到关于早期国家形态构建、宗法制度起源,乃至礼制如何塑造早期中国政治文化的线索,这些都是构建我们理解中国历史的基石。

评分

我发现自己对古代的社会组织形式特别感兴趣,尤其是那种血缘与政治权力紧密交织的结构。这套丛书的名字,特别是“中国上古社会和政治研究”,听起来就让人感觉非常扎实和严谨。我设想作者在处理夏商周时,肯定会花费大量篇幅来解析“封建”体系的早期形态——分封制是如何运作的,它与后世郡县制的根本区别在哪里。更重要的是,我想知道作者如何区分和论述这三代在社会阶层上的差异:夏朝的模糊性,商朝的贵族集团与祭司阶层的共治,以及周朝通过礼乐制度对整个社会进行自上而下的精密控制。这种自上而下的管控能力,是上古文明走向成熟的关键标志。这本书如果能提供关于早期土地制度、奴隶制度(或称“人身依附关系”)的细致比较分析,那就太有价值了。对我来说,理解这些早期社会是如何维持其内部稳定和外部扩张的,比关注哪位君主更重要。

评分

这本书的书名结构,暗示了一种宏大叙事和具体案例相结合的研究方法。“研究丛书”意味着它可能汇集了多种研究视角,而《历史的轨迹》则指向一个清晰的演化方向。我非常好奇作者是如何处理“文明的连续性与断裂性”这一核心议题的。夏朝的突然消失,商朝的突然兴起,以及周朝的建立,这些看似“断裂”的事件,背后是否隐藏着更深层次的社会经济因素推动的“连续轨迹”?例如,青铜器技术的发展如何与王权的集中化进程相互促进?文字体系的成熟如何影响了政治权力的传播与维系?我期待作者能够将宏观的政治变迁与微观的物质文化研究结合起来,用扎实的证据链条来支撑其对历史走向的判断。如果能看到对早期国家治理模式的结构性分析,而不是仅仅停留在对具体历史事件的叙述上,那么这本书就真正配得上它厚重的书名了。

评分

最近我一直在琢磨,古代社会最核心的驱动力究竟是什么?是资源分配的不均,还是意识形态的构建?看到这个书单上的这套丛书,我立刻想到了《历史的轨迹》这个副标题。它暗示了一种必然性,一种历史车轮滚滚向前的不可逆转的趋势。我猜想,作者在研究夏商周时,必然会深入探讨“天命观”是如何从早期的神权色彩,逐渐被周公制礼作乐赋予了更具道德和政治合理性的内涵。这种从“神授”到“德配”的转变,在我看来,是早期中国政治哲学的最大飞跃。我尤其关注作者如何处理夏朝遗留下来的模糊地带,以及商朝那种浓厚而神秘的巫术政治氛围,如何平稳地过渡到周朝那种强调宗法伦理和分封制度的成熟体系。如果这本书能清晰地描绘出这个“轨迹”,那么它对理解后世王朝更迭中的合法性危机和政治合法性的构建,将具有无可替代的参考价值。我希望它能揭示那些隐藏在神话与典籍背后的真实社会运作机制。

评分

作为一名历史爱好者,我对那些充满争议和谜团的领域总是抱有特别的探究欲。夏商周之际,正是华夏文明的童年期,充满了大量的考古发现与文本记载的相互印证和矛盾。这本书如果能巧妙地平衡考古学证据与文献解读,那无疑是一次重大的学术贡献。我尤其关注的是,作者在构建“历史的轨迹”时,如何处理那些被后世儒家意识形态“美化”或“重塑”的部分。比如,周公制礼的真实目的究竟是维护等级秩序,还是确实承担了对动荡初期的社会稳定化的责任?不同学派对同一历史事件的解读差异,也是我期待在这本书中看到的精彩论述。我希望它能提供一种批判性的视角,帮我穿透千年历史迷雾,看到那个时代真实的张力和矛盾,而不是被单一叙事所左右。这种对历史叙事深层结构的挖掘,远比简单的史实罗列来得震撼人心。

评分

所谓事物的“必然联系”或事物发展的“必然性”,指的就是事物具有这种可重复性的一一对应或多一对应变换关系的规律性。通俗地讲,“必然”是“只要如此,就会这般”。具有这种规律性的系统,叫做确定性系统。

评分

上古时代的礼仪色彩,是中国古代社会所特有的文明样式。将古礼的生成纳入古代审美的视域之下,能清晰地认识夏、商、周三代,是我国阶级社会的开端,也是中国古代文明的源头时期。三代的审美风尚,被古人概括为:“夏尚质、殷尚鬼、周尚文”。这看似简单,却内涵深远的概括当中,拥有丰富的哲学、美学、文化学等方面的内容,同时也反映出当时的思想观念、审美标准与价值判断尺度。因此,对上古文明中的三代审美风尚进行研究,是从时代精神的角度出发,来考查古人思想的产生、发展与演变;是从审美的维度,对思想史、制度史与文化史等上古文明多层面进行的综合考察。

评分

但是,在宇宙间的事物中,除了这种确定性系统外,更多的是另一种类型的系统,即随机性系统。这种系统的每一状态在下一时刻可能变成的状态有很多种,而且人们无法预见它们将会变成哪种状态。然而与此同时,从任一状态向下一时刻的各种状态转移的概率却是唯一确定的。例如我们在使硬币垂直下落时,无法断定它在落地后究竟会是哪一面朝上,但却能够确定每一面朝上的概率分别是百分之五十。所以,这种随机性系统的事物的联系不是必然的,而是概然的。在这种随机性系统中,事物状态转移的每一个单次结果虽然都是偶然的(或如卡尔·波普尔所说,之所以我们把它们看做偶然“是因为我们不知道初始条件”),但在无数次这种偶然的最终结果中却表现出一种明确的趋势或倾向。

评分

好好好好好

评分

这套《中国上古社会和政治研究丛书》由何兹全主编,主要集中了北京师范大学研究早期中国的成果,很多作者是国内这一领域的专家,旧学根底深,又有西学的新方法,其观点和学术方法是很新颖的,该书学术品位是很高,一版一印价格居高不下,且市场鲜见。这次购入了却了多年心愿,虽然已是新版15印(印量已在75000余册!,纯学术书中有如此热销难得一见)。作为历史研究著作,或是历史读物,此书都值得一读。

评分

上古时代的礼仪色彩,是中国古代社会所特有的文明样式。将古礼的生成纳入古代审美的视域之下,能清晰地认识夏、商、周三代,是我国阶级社会的开端,也是中国古代文明的源头时期。三代的审美风尚,被古人概括为:“夏尚质、殷尚鬼、周尚文”。这看似简单,却内涵深远的概括当中,拥有丰富的哲学、美学、文化学等方面的内容,同时也反映出当时的思想观念、审美标准与价值判断尺度。因此,对上古文明中的三代审美风尚进行研究,是从时代精神的角度出发,来考查古人思想的产生、发展与演变;是从审美的维度,对思想史、制度史与文化史等上古文明多层面进行的综合考察。

评分

所谓事物的“必然联系”或事物发展的“必然性”,指的就是事物具有这种可重复性的一一对应或多一对应变换关系的规律性。通俗地讲,“必然”是“只要如此,就会这般”。具有这种规律性的系统,叫做确定性系统。

评分

但是,在宇宙间的事物中,除了这种确定性系统外,更多的是另一种类型的系统,即随机性系统。这种系统的每一状态在下一时刻可能变成的状态有很多种,而且人们无法预见它们将会变成哪种状态。然而与此同时,从任一状态向下一时刻的各种状态转移的概率却是唯一确定的。例如我们在使硬币垂直下落时,无法断定它在落地后究竟会是哪一面朝上,但却能够确定每一面朝上的概率分别是百分之五十。所以,这种随机性系统的事物的联系不是必然的,而是概然的。在这种随机性系统中,事物状态转移的每一个单次结果虽然都是偶然的(或如卡尔·波普尔所说,之所以我们把它们看做偶然“是因为我们不知道初始条件”),但在无数次这种偶然的最终结果中却表现出一种明确的趋势或倾向。

评分

。。。。。。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