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晓原作品集·甲编·回天:武王伐纣与天文历史年代学

江晓原作品集·甲编·回天:武王伐纣与天文历史年代学 下载 mobi epub pdf 电子书 2024


简体网页||繁体网页
江晓原,钮卫星 著



点击这里下载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发表于2024-11-05

类似图书 点击查看全场最低价

图书介绍

出版社: 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ISBN:9787313117373
版次:1
商品编码:11610121
包装:精装
丛书名: 江晓原作品集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4-10-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58
字数:247000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图书





图书描述

内容简介

  《江晓原作品集·甲编·回天:武王伐纣与天文历史年代学》是上海交通大学科学史与科学文化研究院院长江晓原博士及其重要的学术助手钮卫星博士撰写而成的天文历史年代学著作。作者以“夏商周断代工程”中《武王伐纣时的天象研究》和《三代大火星象》的研究成果为基础,通过测算武王伐纣之年及孔子、佛陀生年,并加以补充和拓展,详细阐述了如何运用现代天文学方法和历史文献中留存的资料来解决历史年代学问题。

作者简介

  江晓原,现任上海交通大学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科学史系主任,上海科学技术史学会理事长,中国性学会常务理事,上海性教育协会副会长。中国科学技术史学会前副理事长。
  1955年生,1982年毕业于南京大学天文系天体物理专业,1988年毕业于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是中国第一个天文学史专业博士。
  曾在中国科学院上海天文台工作15年,长期领导中国唯一的天文学史研究组,1994年由中国科学院破格晋升教授。
  1999年调入上海交通大学,创建了中国第一个科学史系。
  以天文学史和性学史研究著称,并致力于科学文化传播工作。
  近年感兴趣的新领域:科幻研究。
  已在海内外出版了50余种书籍,包括《天学真原》、《回天——武王伐纣与天文历史年代学》、《紫金山天文台史》、《云雨——性张力下的中国人》等专著,《江晓原自选集》、《年年岁岁一床书》、《小楼一夜听春雨》、《南腔北调——科学与文化之关系的对话》、《我们准备好了吗?——幻想与现实中的科学》等文集,《性感:一种文化解释》、《人之上升》等科学文化著作,《剑桥插图天文学史》等译著,主编《我们的科学文化》等系列丛刊。
  发表学术论文百余篇。还发表了大量书评、影评、随笔、文化评论等,并在京沪等地多家报纸杂志长期撰写个人专栏。

目录


新版前言
初版前言

第一章 导言:问题之提出、界定及其意义
为什么要确定武王伐纣之年?
确定武王伐纣之年的困难之处
“难圆之梦”和“智力体操”

第二章 背景知识之一:武王伐纣所涉及的政治文化观念
通天者王
周文王的灵台
“天命”与“革命”
天命与天象记录

第三章 聚讼两千年:前人44种异说之分析
对44种异说之评述
对44种异说不成功之原因分析l
我们如何避免“第45”之命运?

第四章 背景知识之二:解决历史年代学问题之天文学方法
古代天象记录所用的坐标系统
现代天文学所用的天球坐标系
时间计量系统的基本概念
天体的运动学和动力学
日、月运动及交食
各种类型的古代天象记录及其运用

第五章 武王伐纣时的天象记录及其考证与检验
十六项天象一览
对天象记载之考察及检验
伶州鸠对周景王所述武王伐纣时天象揭秘
为何不能用哈雷彗星记录来确定伐纣之年?
可能的天象与可用的天象
武王伐纣日程表必须满足的七项条件

第六章 可用天象之回推计算及筛选结果
武王伐纣可能的年代范围
推算筛选伐纣日程之过程及结果(第一方案)
推算筛选伐纣日程之过程及结果(第二方案)
关于“岁在鹑火”和“丙子拜望”问题
最后的结果

第七章 刘歆以来的天文历史年代学
刘歆的工作
对刘歆年代学工作的评价
一行的工作
建立在现代天文学方法之上的天文历史年代学

第八章 孔子、佛陀与三代大火星象
孔子生年之确定——天文历史年代学例证之一
佛陀生年之推算——天文历史年代学例证之二
大火星象与夏商周年代——天文历史年代学例证之三
附录一 古代彗星之证认与年代学
附录二 公元前720-公元前480年日食一览表
附录三 古今“五星聚”一览表
附录四 关于本书所涉及的天文学软件
附录五 天球坐标系之间的变换
附录六 中国古代恒星总图——三垣二十八宿
附录七 三种克商之年证据多寡优劣一览表
附录八 近年海内外媒体对本书研究成果的大量报道
综合索引
后记

精彩书摘

  原子时和协调时
  在理论上,历书时是由天体力学的定律确定的均匀时间——某些宇宙理论提出万有引力常数在缓慢变小,如果确实如此,那么历书时也是不均匀的。但是历书时不可能脱离具体的天体运动凭空存在,需要从实测天体的位置来得到历书时。正是由于实测方面的困难,使得历书时难以达到比较高的精度。而力求得到高度准确的、稳定的和均匀的时间计量系统,是人们追求的理想也是科技发展的实际需要。
  为了寻求更加稳定、均匀的运动来计量时间,人们把眼光从太阳系内的天体运动转向到原子内部的运动。人们发现原子内部的运动要比地球自转的稳定性要高得多,从而以此为基础建立起原子时计量系统。原子吋的基本计量单位叫作原子秒长,等于铯原子基态的两个超精细能级间在零磁场下跃迁辐射9192631770周所持续的时间。1967年第十三届国际计量委员会决定,把海平面上实现的上述原子时秒,规定为国际单位制时间单位。原子时的起点定在世界时1958年1月1日O时,但事后发现这一瞬间的原子时与世界时相差o.0039秒。
  由于世界时的秒长是不固定的,目前大致上是在逐年变长。这样原子时与世界时时刻的差距会越来越大,一年可以差到1秒左右。为了减少这一差距,1958年到1971年采用的办法是:将原子时的秒长每年改变一次,使它的秒长最接近当年平时的秒长,保持一年不变,并使原子时时刻和世界时时刻相差在O.1秒之内。1972年1月1日起改行另一种办法:对原子时的秒长不作变动,在时刻上和世界时的偏离保持在0.7秒(1974年后改为O.9秒)以内,必要时对原子时作调整,每次调整时增加1秒(叫作正跳秒)或取消1秒(叫作负跳秒)。调整的时刻在年底12月3l日的最后1秒或年中6月30日的最后1秒。具体怎样调整,由国际时间局根据前一年的天文观测资料来确定。这种以原子时为基础,通过调整使其时刻与世界时相差在O.9秒以内的时间计量系统叫作协调世界时,英文缩写为UTC,简称协调时。
  朔望月
  天体运动中除了地球的自转和公转这两种运动被用来计量时间外,还有一种引人注目的天体运动自古以来就被用来计量时间,那就是月亮绕地球的转动。月亮视圆面有规律的变化和它在恒星间位置的快速移动,很早就被人们注意到了。利用月亮绕地运动确定的一个基本时间计量单位是朔望月。所谓朔是指月球和太阳的地心黄经相同的时刻,这时月球处于太阳和地球之间,在地球上看不见月亮。所谓望是指月球与太阳的地心黄经相差180‘的时刻,这时地球处于月球和太阳之间,这时在地球上看到的月亮圆面达到最圆,叫作满月。连续两次朔或连续两次望之间的时间间隔叫作朔望月。一个朔望月平均长度约等于29.5:3059曰。追求精确的朔望月长度是没有意义的,因为月球绕地球的运动轨道和地球绕太阳的运动轨道都是不均匀的,而且两者之间也没有简单的关系。因此两次朔之间的时间间隔是不相等的,最长和最短之间可以差到〕3小时。习惯上把包含朔时刻的那天叫作朔日,包含望时刻的那天叫作望日。以朔日作为朔望月的起算点。
  历法系统
  根据地球自转、公转和月球绕地等运动确立了各自独立的时间计量系统,产生了年、月、日这样的基本时间计量单位。这些基本时间计量长短不一,各有各的适用场合,在日常生活中需要把它们有机地结合起来。这种把年、月、曰有机地结合起来的方法就是历法。不同的结合方法形成了不同的历法系统。确定年、月、曰的长度是历法的主要环节。从上文介绍过的年、月、日的定义中可以知道确定年、月、曰长度的基本原理,具体如何获得年、月、日的长度除了实测别无他法。现在知道回归年的长度为365.2422……日,朔望月的长度为29.53059……日,而且这两个数值的有效位数保留多少完全依据观测的精度而定。所以年、月、日三者之间没有简单的倍数关系,年和月包含的日数不是简单的有理数。而在制定的历法中又必须使一年和一月的日数是整数.因此古今中外各国制定的历法,侧重点各不相同。
  ……

前言/序言

  屈指算来,这已经是在第三次为晓原兄的天文学史著作写序了。当然,在晓原兄这三本我为之写序的专著之外,他还有其他关于天文学史的著作,如对占星学史的研究著作,以及像性文化史方面的专著等等出版。由此可见,晓原兄在学术上可谓异常勤奋,成果颇丰,且每本著作均有新意,而绝非以拼凑、重复等方式为写书而写书,实在难得,也足令我等科学史同行惭愧不已。
  不仅仅对于历史学界和考古学界的人士,就连许多其他领域的学者甚至更大范围的公众来说,国家九五重大科研项目“夏商周断代工程’’都是引人瞩目的一项重要研究课题。而作为此课题中的专题之一,对于武王伐纣之年代的确定,可以说又是一个一千多年来一直为人们争论而无确切答案的著名难题。正因为如此,每当晓原兄主持的用天文学方法来对此难题进行的研究有些新进展时,各种媒体便争相报道。但媒体的报道总有某些不准确、不完备之处,也不能代替研究者本人的专业论述。终于,晓原兄对此问题的研究得到了惊人的结果,两篇报告其结果的专业论文,1999年末在《自然科学史研究》和《科学》这两份期刊上同时间世。不过,期刊上的学术论文通常总是以极度浓缩的形式发表,不得不略去许多相当重要的背景和细节。因此,这本名为《回天——武王伐纣与天文历史年代学》的专著,由于系统、全面地阐述了他们对这一难题的研究,将有其重要的学术价值,我们相信它将成为一份经典的文献。
  关于确定武王伐纣之年代的意义,关于用现代天文学方法来进行这项研究的创新,以及关于这项研究中的具体细节,在《回天》一书中已有详细的论述,这里不必多讲。在此序中值得谈及的,似乎倒是其他一些相关的问题。
  首先,值得注意的是作者对学术研究所持的“智力体操说”。其实,不仅在此项研究中,在乎日与晓原兄的交往中,也常常听他反复提及这种观点。我以为,正是由于把学术研究看作是“过程比结果要紧,方法比成果重要”的“智力体操”,而不是为了其他更功利的目的,才是晓原兄能做出这种出色成果的一个重要的先决条件。
  其次,尽管晓原兄在此项研究中应用了新的方法和手段,但其以往对于中国古代天文学史(或按其本人更确切的讲法则是中国古代“天学”史)颇有新意的“外史”研究,也即对于中国古代“天学”之功能及其与社会政治之关系的研究,应该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背景,是重要的基础。这些成果在其《天学真原》和《天学外史》两书中已有更详细的讨论,在某种意义上,正是由于有了那些关于星占与通天、天命与革命等关系的基础性研究,才有可能对中国古代的天象记录形成其独特的理解,并顺理成章地为后续的研究铺平道路。
  再次,在此项研究中,思路和方法的创新是不可忽视的。如果说在思路上更多地属于研究者个人的话,在此项研究中方法上的创新则不可避免地受制于当代天文学及其计算手段的最新发展。但天文学领域中的发展毕竟主要是为天文学的研究服务的,能够想到,并恰当地将其利用到历史的研究中,就应该说是一种重要的创新。其带来的,也就是像晓原兄所称的“建立在现代天文学方法之上的天文历史年代学”这一新的创造。
  除了上述几点之外,我们也可以注意到像当代科学哲学的背景对于研究者的影响,如作者在书中所表述的对其成果之证伪性的关注,以及这种观念与其研究结论之确切性的关系等等。像这样的意识对于科学史的研究者来说显然是非常有益的。
  也正是在此书完成的1999年,我国第一个在大学中的科学史系在上海交通大学成立,晓原兄出任该系首任系主任。随后,又有中〔司科学技术大学成立了科技史与科技考古系。像这样的学科建制的发展,对于中国科学史的发展是极为关键性的,是一种体制上的创新。但科学史在学科建制方面的创新只是为科学史的发展提供了一种可能,更重要的,还是在建制创新的基础上有更多的在研究上的创新。当下,创新一词忽然被人们所青睐。其实,创新又并不是什么新的概念。在学术上,任何时期都离不开创新。离开了创新也就不会有学术的发展。如果与科学史在西方的发展相比,我们不难看出,国内大多数对中国科学史的研究,虽然颇不乏非常严谨、精于考证之作,但在研究观念和研究方法的创新上,却落后许多。因而,体现在《回天》这部书中的创新的意义与价值相对也就是显而易见的了。
  有了建制上的创新,有了研究方法和研究观念上的创新,科学史这门学科在中国的发展也就有了希望。
  刘兵
  1999年12月1日
  于清华东园黑道堂


江晓原作品集·甲编·回天:武王伐纣与天文历史年代学 下载 mobi epub pdf txt 电子书 格式

江晓原作品集·甲编·回天:武王伐纣与天文历史年代学 mobi 下载 pdf 下载 pub 下载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4

江晓原作品集·甲编·回天:武王伐纣与天文历史年代学 下载 mobi pdf epub txt 电子书 格式 2024

江晓原作品集·甲编·回天:武王伐纣与天文历史年代学 下载 mobi epub pdf 电子书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用户评价

评分

已经有了。我曾不止一次开玩笑地说过,如果有人将今天的天体力学

评分

  所谓“天文历史年代学”,就是利用天文学的方法,去解决一

评分

绘图都十分好画,让我觉得十分细腻而且具有收藏价值。书的封套非常精致推荐大家

评分

是由我首次明确提出来,但这个小小的学科分支是早就存在着的。至

评分

满意

评分

此类书很少,买了慢慢看

评分

千年前,西汉末年的超级学术大师、王莽新朝的“国师”刘歆,堪称

评分

《回天──武王伐纣与天文历史年代学》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写作这本书的目的,确定武王伐纣的时间表是一个重要的

评分

  试图通过推算古代天象而确定武王伐纣年代,在这个思路上,可

类似图书 点击查看全场最低价

江晓原作品集·甲编·回天:武王伐纣与天文历史年代学 mobi epub pdf txt 电子书 格式下载 2024


分享链接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友情链接

© 2024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