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维管植物名录 [The Checklist of Shanghai Vascular Plants]

上海维管植物名录 [The Checklist of Shanghai Vascular Plants]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马金双 编
图书标签:
  • 植物学
  • 维管植物
  • 上海
  • 植物名录
  • 生物多样性
  • 植物分类
  • 植物地理
  • 上海植物园
  • 植物资源
  • 生态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高等教育出版社
ISBN:9787040385540
版次:1
商品编码:11370819
包装:平装
外文名称:The Checklist of Shanghai Vascular Plants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3-09-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442
字数:590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本名录是上海植物现状全面调查及历史资料收集整理的新成果。为了获得第一手详细资料,课题组将上海市行政区范围内的17个区县划分为约320个5kmx5km的网格,详细调查每个网格中的植物,重点区域进行多次调查,拍摄所见全部植物的照片,并采集标本,记录生境、群落特征、GPS等基本数据。本研究历时3年,共计野外采集1300余人次,调查样方320余块,采集标本28000余号(所有标本存辰山植物标本馆,CSH),收集历史标本信息18000余条;其中,上海辰山植物科学研究中心植物分类学课题组野外采集标本500余人次,调查样地170块,采集标本8000余号,遍及上海西部和北部远郊地区;合作单位华东师范大学采集标本800余人次,调查样地150余块,采集标本20000余号,遍及上海近郊东部和南部地区。课题组获取复旦大学植物标本馆历史标本信息5300余条、上海科技馆植物标本馆标本信息6100余条、华东师范大学植物标本馆标本信息2400余条、江苏省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植物标本馆标本信息4000余条。这是迄今为止上海植物全面详细的调查总结,是未来《上海植物志》修订版的重要基础。

内页插图

目录

陆月星序
徐炳声序
上海行政区图
上海市城区图
前言
致谢
编写说明
上海自然地理及植被概况
上海植物研究简史
参考文献
上海野生维管植物名录
上海栽培维管植物名录
中文名索引
学名索引

前言/序言

  植物名录是一个地区植物资源的背景资料,是开发与利用植物资源、保护生物多样性、改善生态环境的基础本底。改革开放以来,上海生态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原生植物种类减少,外来植物增多,特别是一些具有入侵性植物的出现,使生态环境受到严重威胁。《上海植物志》于1999年出版,但原始资料大部分截至1994年,其记载的信息已过20年,不能满足当前上海城市发展和建设的需求,亟待更新。
  为更好地了解上海植物现状,2010年我们在辰山研究专项的资助下成立了专门的研究队伍,并与上海市有关单位合作,进行了详细的植物野外调查采集和历史资料收集。在此基础上,经过分析并整理出《上海维管植物名录》。这是继1999年《上海植物志》出版后全面记录上海植物种类的学术性专著,是植物学、园艺学、林学等相关学科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科研人员及师生科研与教学的基础资料,也是上海市各级有关行政管理人员政策制定与科研管理的重要参考材料。
  本名录包括上海露地维管植物(蕨类植物和种子植物,下同),涵盖全部原生植物、外来(入侵与归化)植物及露地栽培植物,共记载植物202科1100属2991种;其中,野生植物150科601属1199种(原生植物842种,外来植物275种、栽培逸生植物82种),作为栽培的植物1792种(另含上海野生及逸生的栽培植物291种,栽培植物共计170科824属2083种)。野生维管植物名录以大量野外调查为基础,基本涵盖上海全部野生植物,包括文献报道的上海新分布植物;栽培维管植物名录部分以野外调查为基础,收录露地栽培植物。名录中的名称及分类学处理依照最新研究成果(Flora of China,The Plant List等)整理而成,并收录《中国植物志》、《上海植物志》及新记录文献等相关原始资料。每个种和每个名称都进行了详细的考证,更正了原始资料中分类鉴定及拼写错误,以保证学名的权威性。
  本名录是上海市有关单位的合作成果。其中,中国科学院上海辰山植物科学研究中心/上海辰山植物园植物分类学研究组(组长马金双,成员汪远和李惠茹)是本课题的组织者,承担项目的总体规划、资料收集与整理,本名录的校对与最后定稿,同时承担上海市远郊区县植物采集及江苏省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标本馆等单位的标本信息收集;华东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李宏庆课题组承担上海市近郊的植物采集及华东师范大学植物标本馆标本信息收集,同时承担本名录的校对工作;上海科技馆秦祥堃老师承担复旦大学植物标本馆、上海科技馆植物标本馆等上海市历史标本信息的收集与整理工作,同时承担本名录的校对工作。
好的,这是一本不包含《上海维管植物名录》内容的图书简介,聚焦于其他领域的具体内容,力求详细且自然: 《中古史料中的江南市镇:从地方志与文集看经济与社会变迁》 导言 本书旨在通过对宋元至明清时期江南地区部分精选地方志、府县志、州记以及名士文集、笔记的深度文本挖掘与历史地理学分析,重构这一时期江南市镇的经济结构、社会互动模式及其随时间推移所呈现的复杂变迁。我们超越了传统的政治史和宏观经济叙事,专注于微观叙事、物质文化遗存的文字记载以及特定地域的社会网络。江南地区作为中国历史上最为发达的内陆经济区域之一,其市镇的发展不仅是商业繁荣的表征,更是社会结构、文化认同与国家权力渗透复杂交织的产物。 第一部分:市镇的生成与地理空间重构 第一章:市镇的“起源”与形态学分析 本章首先考察了中古江南市镇的地理区位选择。不同于自然形成的聚落,许多市镇是因特定水利工程、漕运枢纽或特定商品的集散地而被规划或快速成长的。我们细致对比了吴地、常州府及松江府地区市镇的选址策略。例如,依托运河系统的“水码头型”市镇与依托山麓的“集市型”市镇在空间布局、商业街道组织和民居密度上存在显著差异。我们利用地方志中对“街巷”、“坊”、“市”的记载,尝试还原其原始的空间结构。 第二章:基础设施的文字景观:桥梁、街道与公共空间 市镇的活力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其物质基础设施。本书着重分析了地方志中关于桥梁修建、街道铺设以及公共建筑(如会馆、义仓、城隍庙)的记载。这些记载不仅反映了地方精英的动员能力和财富积累,也暗示了特定社会群体的流动性。例如,在关于街道拓宽或桥梁修葺的碑记中,我们能窥见地方士绅、商帮之间在公共工程上的权力博弈与合作模式。 第二部分:经济活动与社会分层 第三章:丝绸产业链中的劳动组织与流动性 松江府与苏州府是明清时期中国最重要的丝绸产地。本书通过梳理如《松江府志》中关于“机杼”、“丝行”、“织户”的描述,探究了丝绸生产中的劳动分工。我们关注了家庭手工业向半工场化转型的早期迹象,特别是雇佣关系的确立、计件工资的出现,以及大量外来“打工者”涌入城市后带来的社会紧张。通过文集中对某一特定织户家庭的侧写,我们试图描摹出底层劳动者的生存困境与微弱的向上流动可能。 第四章:商业网络与“客商”的身份建构 商业的繁荣必然带来跨区域的互动。本书聚焦于徽商、闽商在江南市镇中的活动痕迹。我们分析了会馆、公所的设立如何成为外来商人群体维护自身权益、进行社会资本积累的平台。地方志中关于税课、火耗的记录,与文集中关于“客商”被地方官府“盘剥”的抱怨形成对照,揭示了区域经济互动中权力与资本的非对称关系。 第三章:土地、水利与地方治理的张力 江南的农业生产对水利的高度依赖,使得水利设施的维护成为地方治理的核心议题。本书细致考察了地方志中对河道疏浚、圩堤修筑的记录,特别是当地方意见(如农民对征用劳力的不满)与地方精英(主持工程的士绅)的利益发生冲突时,冲突是如何被记录、协商或压制的。这反映了基层治理中“保甲制”与“乡绅自治”之间的微妙平衡。 第三部分:文化生活与知识传播 第五章:市民文化中的娱乐与消费 市镇不仅是生产中心,也是消费和娱乐的场所。通过分析戏曲脚本、诗文集中的描绘,我们重构了市民阶层(包括富商和富裕手工业者)的文化消费模式。从“瓦肆”、“勾栏”的兴起到茶楼中的说书活动,再到特定节庆期间的游乐场景,这些记载共同构建了一个充满活力的市民文化景观。重点分析了“吃食文化”的文字化——地方志中对“土特产”、“佳肴”的记录,如何成为地方认同的文化符号。 第六章:地方知识的生成与保存 地方志本身就是一种知识生产行为。本章探讨了明清士人如何通过编纂地方志、撰写家乘或私人笔记,来界定和固化他们心目中的“地域秩序”。这种知识生产往往带有强烈的道德教化目的,但在无意中,也为后世研究者留下了关于社会变迁的珍贵“侧影”。例如,对某些“异闻”、“风俗”的记载,虽然被作者视为异端,却为我们理解底层社会的心灵世界提供了线索。 结论 通过对这些分散在不同文本中的碎片化信息的整合,本书认为中古江南市镇的演进是一个动态而非线性的过程,它由生产力的发展、精英的文化构建、以及社会阶层的流动共同塑造。我们试图还原一个既依赖于国家政策,又充满地方主体性的、复杂而生动的江南市镇群像。

用户评价

评分

这套《上海维管植物名录》真的是一部让植物爱好者们翘首以盼的宝藏!作为一个长久以来对上海本地植被充满好奇的普通读者,我一直希望能有一本权威、全面又易于查阅的资料来填补我的知识空白。过去,我常常只能依靠零散的网络信息,或者是一些年代久远、内容不够细致的书籍。每次看到路边不认识的野花野草,或是公园里形态各异的树木,都有一种“可远观而不可近知”的遗憾。而这本名录的出现,就像为我打开了一扇通往上海植物世界的大门。我设想,它一定包含了上海地区所有被记录到的维管植物的详细列表,从高大的乔木到纤细的草本,从常见的乡土树种到那些可能只有在特定生境才能找到的稀有植物,都会被一一收录。而且,我相信它不仅仅是简单罗列名字,还会附有拉丁学名、中文名、英文名,甚至可能还有地方俗名,这对于我这样需要区分不同称谓的读者来说,简直是福音。光是想象一下,能够系统地了解上海的植物多样性,就觉得非常激动。我期待它能成为我随身携带的“植物指南”,在每一次户外活动中,都能为我解答关于植物的疑问,让我更深入地认识和喜爱这片土地上的生命。

评分

我是一名对上海城市发展史感兴趣的业余历史爱好者,而《上海维管植物名录》这本书,在我看来,远不止于一本简单的植物图鉴。我一直认为,城市的面貌,除了建筑和人文景观,其自然生态也是构成城市独特肌理的重要部分。这本名录,就像是一份详细的“绿色地图”,它记录了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哪些植物在这片土地上生根发芽,哪些又随着时代的变迁而消失或被引进。我想象,通过这本书,我们可以窥见上海在不同历史时期,其自然植被的原貌是怎样的,哪些植物曾是这片土地的“原住民”,它们的分布范围又如何。同时,我也推测,书中可能还会涉及到一些植物的引进历史,比如哪些植物是被早期园林设计者引入的,哪些又是在近代城市建设中被大量种植的。这样的信息,对于理解上海的城市绿化历史,乃至整个城市生态系统的演变,都具有极高的价值。我非常期待,通过阅读这本书,能够更深刻地理解上海这座城市是如何在人与自然互动中塑造自身,并希望它能激发更多人对上海城市生态历史的关注和研究。

评分

对于一位刚开始接触植物学研究的本科生来说,《上海维管植物名录》的出现,无疑是一份极其珍贵的学术馈赠。我目前正在进行一项关于上海地区特定生境下植物群落演替的课题研究,而准确、详尽的物种名录是这项研究的基石。我期望这本书能提供一个最新、最权威的上海维管植物分类系统,包含最新的分类学信息和命名规范,这对于避免学术研究中的混淆至关重要。我相信,这本书的编写团队一定汇集了上海地区在植物学领域的顶尖专家,他们经过多年的野外调查、标本采集和文献梳理,才能够完成如此浩大的工程。我尤其期待,名录中除了植物的学名和中文名,还能附带详细的地理分布信息,哪怕是到乡镇一级,或是特定保护区的分布记录,这对我进行区域性的生态学研究将有极大的帮助。另外,我设想书中可能会提及一些濒危或珍稀植物的保护级别,以及它们的生境特点,这对于我未来的野外调查和数据收集,都将是无价的参考。

评分

作为一个长期居住在上海、对身边的自然环境充满热爱和好奇的普通市民,我一直渴望能有一本能让我轻松认识和了解我们家园植物的书。《上海维管植物名录》听起来就非常符合我的需求。我脑海中勾勒出的这本书,应该是一本既有科学严谨性,又不失亲切感的读物。我期待它里面能够包含上海地区常见植物的清晰插图或者照片,最好是能够展示植物在不同生长阶段(例如开花期、结果期)的特征,这样我才能更准确地进行识别。同时,我希望它能用通俗易懂的语言,介绍每种植物的生长习性、栖息环境,甚至是一些有趣的生态故事,比如哪些植物是重要的传粉者,哪些植物又能吸引哪些鸟类。光是想象一下,在公园散步时,随手拿出这本书,就能知道脚下那一丛是什么野草,身边那一棵大树叫什么名字,这该是多么有趣和充实的体验。我相信,这本书能帮助我打开一扇了解上海自然之美的新窗口,让我更热爱并珍视这片我们共同生活的土地。

评分

作为一名在上海进行生态修复和城市绿地规划的专业人士,我一直在寻找一本能够提供上海地区植物物种最新、最全面数据的参考资料。《上海维管植物名录》无疑是我非常期待的一项成果。我设想,这本书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物种列表,更可能是一个包含丰富生态信息的数据库。我希望它能够详细列出上海地区各类维管植物的形态特征、生物学特性,甚至包括它们的生态适应性、抗逆性以及在城市环境中的应用潜力。对于我的工作而言,准确的物种信息是制定科学合理的绿化方案、选择适宜的乡土植物进行生态修复的关键。我期待这本书能够提供关于植物繁殖方式、传播途径以及它们与其他生物的相互关系等方面的详细描述,这将有助于我们更深入地理解上海的生态系统,并设计出更具可持续性的城市绿化策略。此外,如果书中还能包含一些濒危或外来入侵物种的信息,以及它们对本地生态系统可能产生的影响,那将对我更好地开展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