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乡之渴:江南水质环境变迁与饮水改良(1840-1980)

水乡之渴:江南水质环境变迁与饮水改良(1840-1980)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梁志平 著
图书标签:
  • 江南水质
  • 饮水安全
  • 环境史
  • 水环境变迁
  • 中国近现代史
  • 区域研究
  • 社会史
  • 公共卫生
  • 水利工程
  • 环境治理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ISBN:9787313123374
版次:1
商品编码:11624385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4-12-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57
字数:309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饮用水既是人与自然的一个界面,又是人与社会之间不可或缺的介质,《水乡之渴:江南水质环境变迁与饮水改良(1840-1980)》正是对这一介质进行历史地理学上的探索。江南地区河流纵横,水网密布,但近代以来也遇到了越来越严重的饮用水问题。《水乡之渴:江南水质环境变迁与饮水改良(1840-1980)》以江南核心区域太湖流域为讨论范围,详细考订了江南居民传统用饮用水源结构,特别是水井问题;运用定性与定量的方法,分析近代以来江南地区水质环境变迁时空过程及原因。在此基础上,依次论述与评价晚清、民国、新中国成立后江南地区的饮水改良与管理活动。
  《水乡之渴:江南水质环境变迁与饮水改良(1840-1980)》可为研究历史上生态环境、卫生疾病、城市发展、公共事业管理制度等问题提供莺要参考。

目录

第一章 绪论
一、选题缘起:饮水危机
二、学术回顾
三、史料说明
四、区域说明
五、主要内容

第二章 井水与河水:江南居民传统饮用水源之辨
第一节 水井:历史悠久,数量众多
一、上海
二、杭州
三、苏州
四、镇江
第二节 井水:部分文献中的主要饮用水源
一、古井与饮用水源
二、同文书院的调查:水井是主要饮用水源
三、其他资料显示的水井
第三节 河水:真正的主要饮用水源
一、1928年浙江省饮水调查:河水是主要饮用水源
二、上海、杭州、苏州、镇江饮用水源辨析
三、对同文书院调查的考辨
第四节 水环境与功能:易被误读的江南水井
一、水环境与水井水质
二、水井的功能:饮用、生活、消防、风水
三、东亚同文书院学生误读水井的其他原因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加速的渐变:近代以来江南水质环境变迁与饮水危机
第一节 浊秽与洁净:水质的判定
一、浊与秽:开埠初期外国人对上海饮用水的第一印象
二、洁净:开埠初期的苏州河、黄浦江
三、“浊”、“秽”的背后
第二节 由点到面:水质环境变迁时空过程与饮水危机
一、水质环境变迁时空过程
二、水质环境变迁时空特点
第三节 自然到人为:水质环境变迁原因分析
一、自然:河塞与水质环境变迁
二、人为:生产、生活与水质环境变迁
第四节 系统性问题:水质环境生态机制变迁
一、传统时期的水质环境生态体系
二、近代以来水质环境生态体系变迁
第五节 干旱:江南特殊情况下的水源型缺水
一、1934年大旱
二、冬旱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传统与现代:晚清饮水改良
第一节 传统应对
一、浚河以洁饮料
二、城外远汲与乘潮而汲
三、明矾澄清
四、水灶业的兴盛与扩张
五、古井汲食
第二节 刺激仿效下的新应对
一、简易自来水:沙滤水
二、现代供水设施:自流井与自来水
三、水源管理:法律法规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变革与创新:民国饮水改良
第一节 认知和管理:主动与规范
一、饮水安全的认知与传播
二、卫生运动中的饮水宣传
三、饮水卫生与饮水改良的管理:依法改水
四、改水试点
第二节 自来水:建设与反对
一、有自来水城市:扩大自来水供应面,特别是贫民供水
二、成功兴办自来水的地区:曲折中推进
三、无自来水的城市:提倡与反对
第三节 自流井:推广与冲突
一、多方推动下的自流井
二、利益纠葛下自流井与自来水冲突
第四节 土井:消毒与改良
一、井水消毒
二、土井改良
第五节 污染源:迁出与管理
一、工业污染源管理:以染织、造纸业为代表
二、生活污染管理:粪秽、生活污水、垃圾管理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形式上的改水:新中国成立后饮水改良——以农村“水井化”为中心
第一节 惊奇:江南农村“水井化”
一、1950年代至1960年代末:以土井(泥井)为主
二、1960年代末至1970年代末:以灶边井为主
第二节 困惑:饮水并非感染血吸虫病的主要途径
一、史志中的记载:改水与血防密切相关
二、学理上:饮水感染血吸虫病可能极低
第三节 效果:泥井弃而不用,灶边井饮用率低
一、泥井:弃而不用
二、灶边井:水质欠佳,饮用率低
第四节 真相:江南农村“水井化”,政治挂帅的产物
一、打井困境:缺钱缺物
二、泥井、灶边井:“自力更生”的结果
三、水井化:“政治挂帅”下用“科学”推广
四、后果:“二次改水”
本章小结

第七章 思考与反思:环境变迁与社会应对
一、水问:水质环境变迁的根源
二、社会应对:饮水改良并非良策
三、研究不足与展望

附录
附录1 1934年都市卫生行政大纲及其暂行评判标准(饮用水)
附录2 自来水规则
附录3 提倡兴办自来水办法
附录4 管理饮水井规则
附录5 饮水管理规则
附录6 乡村污水排泄及污物处理办法
附录7 上海特别市给水规则
附录8 修正苏省建设厅管理民营自流井公司章程
附录9 上海特别市奖励兴办水业办法
附录10 闸北水电公司零售饮料专供贫民规则
附录11 1946年上海市区新接装自来水支管地点一览表
附录12 1946年无锡县城自流井统计表
附录13 上海市土井消毒办法
附录14 1946年上海市区井水消毒情况统计表
附录15 上海市土井处理实施办法
附录16 1952-1979年桐乡县打井总数及水井使用情况
参考文献
索引
后记

精彩书摘

  嗣后凡闸北区内自流井所装马达,除在修正章程颁布以前,业经接电者暂仍照常供给,另定办法外,其在修正章程颁布以后,始行开凿者,敝公司概不供给电力发动马达,以免自相矛盾,妨害营业。①
  闸北水电公司对已有自来水供应区域内新开自流井不供给电力的想法,得到市公用局认可。不过,这样的措施似乎效果并不明显,未能阻止市区自流井的进一步开凿,各业主“于水管业经达到之处”,依然“纷纷开凿自流井,全无限制”,使“自来水反退处于辅助地位”。1930年,闸北水电公司联合内地自来水公司呈请公用局,要求“限制开凿自流井,以维营业”,不再核发凿井工程执照。这次他们的理由不仅仅是自流井不合卫生一点,而进一步认为业主于水管已达之处开凿自流井,侵犯了政府特许该公司经营水电事业合约的“售水专营权”。
  这次两公司的联合请求并没有获得公用局的同意。至1932年,公用局虽然认为“从公共卫生方面着想,是以严格限制开凿自流井,一律接用自来水为宜”,但是“闸北公司水管尚未普及,用户请求埋管接水,公司动索巨款贴费,颇为一般用户财力所不逮,因而改请开凿自流井”。至于所谓业主开凿自流井侵犯了其售水专营权.公用局也进行了反驳。称业主自置给水设备.“仅属便利租房性质,并未装表售水,亦未明定租金内包括水费若干”。为此,公用局为公众、卫生与兼顾公司三方面利益,认为若不再核发凿井工程执照(工业用水除外),自来水公司应满足以下两个条件:
  (一)分年分区接水管,普遍装置。
  (二)在已普装水管之区,用户请求给水,除不在公路两旁者外,公司不要求
  任何贴费。②
  公用局的决定得到市政府的批准。认为限制开凿自流井,“为促进公共卫生起见,尚无不合”,但是“自来水是否足敷供给,水价是否可以低至适合一般平民生活程度之要求”,都是现实问题,而“自流井关系民饮,至为重大”,在公司未能分年分区排设水管及免收任何贴费以前应暂缓实行限制开凿自流井。
  对此决定,闸北水电公司并不满意。称业主虽未装表,“暗将水费包括于房租内”,从而“避免售水之名”,但实际“有售水之实”。同时认为扩充水管须视地方需要情形而定,决不能将整个营业区域分年分区普及水管,使“投资虚牝,间接增加用户负担”,再次请求限制开凿自流井。然而公用局认为,业主自置给水设备,仅因租房契约关系,而不能以售水论。
  闸北水电公司依然不甘心,再次联合内地自来水公司,力陈应限制业主开凿自流井。公用局似乎有点不耐烦,谓来呈所持理由,仍不过“以往所述反复重提,殊乏意味”,“应毋庸议”①。至此,闸北水电公司长达近6年的要求限制市区自流井的请求才告一段落。
  虽说,闸北水电公司要求取缔开凿自流井的请求没有得到满足,但对规范自流井的开凿还是起到了一定的作用。1929年,上海特别市政府加强了对自流井开凿的管理,颁布了“上海特别市公用局凿井公司登记细则”、“上海特别市公用局业主自置给水设备登记细则”,对凿井公司和居民开凿自流井实行登记管理制度,规定了申请开凿自流井的流程、技术要求与罚则等。②
  至1930年5月,上海市业主自置给水设备登记总数已达360处。对于那些延期不登记的,公用局要求概行严格取缔,以资整饬。如查得吴淞泰兴路国民制糖公司所凿自流井,未经登记,迭次督促,延不遵办,最后于4月26日去函警告,限于7日内办理登记手续;该公司仍置不理,5月16日,公用局派人将自流井暂时封闭,以告诫不守法令者。③
  民国时期,上海公共租界也加强了对开凿自流井的管理,1934年工部局决定自6月1日起,凡凿井者,均须领取执照。同时,对自流井的水质也加强管理。井之深度,须有三百尺或至八百尺,其水必须经相当之机关化验合格后,方可以供家用。上海特别市政府卫生局也有类似的规定:“每次一井掘成,须先将水送至试验所化验,如化验结果不合所定标准,即不准供给居民之用”。
  ……

前言/序言


烟波浩渺中的生存挣扎:近代中国城市化进程中的环境、公共卫生与社会转型(1840-1980) 引言:现代性的双刃剑 本书聚焦于1840年至1980年间,中国在剧烈社会转型期所面临的一系列复杂而紧迫的环境挑战与公共卫生危机。这段历史时期,见证了中国从传统农业社会向初步工业化、城市化的艰难跨越。在西方列强的冲击与内部变革的驱动下,城市人口急剧膨胀,工业活动日益活跃,这些前所未有的变化,以前所未有的速度重塑了人居环境,并对社会结构、治理能力与民众生活质量构成了严峻考验。 本书并非仅仅关注单一的水源问题,而是将目光投向一个更宏大的议题:在近代化的浪潮中,中国城市如何应对人居环境的恶化、疾病的肆虐以及生存资源的重新分配。我们探讨的是,在缺乏成熟现代科学理论指导和有效国家机器支持的背景下,不同社会阶层——从士绅阶层到新兴的城市工人——如何感知、理解并试图干预他们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 第一部分:传统世界的崩溃与新环境的诞生(1840-1900) 近代中国的城市化进程,首先表现为传统生态平衡的打破。在开埠通商与行政中心重组的过程中,大量人口涌入有限的城市空间,带来了垃圾、污水和废弃物的集中排放问题。本书细致考察了早期通商口岸和新兴工业城市(如上海、天津、武汉等地)的城市规划特点。 1. 空间挤压与卫生失序: 研究聚焦于城市贫民窟和里弄的形成,分析其空间结构如何阻碍了基本的卫生实践。我们利用地方志、海关报告和早期西方传教士的记录,重构了这些区域的居住密度、通风条件以及对自然水体的污染情况。 2. 工业污染的萌芽与认知: 尽管工业化规模尚小,但早期采矿业、纺织业和制盐业等带来的局部污染已初露端倪。本书考察了这些污染源对周边土壤和大气的影响,并分析了当时地方官员和士绅对此现象的初步认知——他们倾向于将其视为“风水”或“不洁”的现象,而非系统性的环境工程问题。 3. 瘟疫的地理学: 在卫生条件恶化的背景下,霍乱、伤寒等肠道传染病成为城市人口的梦魇。本书利用疫情记录,描绘了近代中国城市中疾病传播的地理分布模式,揭示了水源、排泄物处理与人口流动之间的内在联系。疾病的爆发往往是环境压力累积的最终体现。 第二部分:治理的困境与现代性的引入(1900-1937) 清末新政与民国初期的政治动荡,使得国家治理能力呈现出碎片化的特征。在环境卫生领域,这导致了改革尝试的反复与不均衡。 1. 公共卫生运动的兴起与局限: 本部分详细梳理了以“新政”和“国民革命”为背景的公共卫生运动。我们分析了“除垢运动”、“消毒防疫”等概念是如何被引入中国的,以及它们在城市实践中遇到的阻力。这些运动往往侧重于表面的清洁,而对基础设施的根本性改造(如供水系统、下水道建设)投入不足或推行缓慢。 2. 地方精英与外来机构的博弈: 考察了教会、慈善组织以及国际公共卫生机构(如洛克菲勒基金会)在城市卫生领域扮演的角色。这些机构带来了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理念,但也常常与其服务的本地社会结构产生摩擦。本书探讨了地方绅商是如何参与或抵制这些卫生改革的。 3. 基础设施的早期建设: 尽管困难重重,一些大城市开始尝试建立现代化的基础设施。我们考察了早期自来水厂的选址、建设标准和运营模式。这些项目的成功与否,往往取决于地方财政的稳定性和政治的连续性,研究揭示了早期城市供水网络是如何在政治真空和经济匮乏中艰难成型的。 第三部分:战乱、重建与国家能力的重塑(1937-1980) 抗日战争和随后的内战,对本世纪前期的环境治理成果造成了严重的破坏。1949年后的新政权将环境治理提升到了前所未有的政治高度,但同时也带来了新的挑战。 1. 战后创伤与恢复: 战争极大地破坏了城市的基础设施,人口流离失所加剧了环境卫生危机。本书描述了战后初期城市环境的恢复工作,重点分析了这一时期物资的极度匮乏如何制约了任何大规模的环境工程的实施。 2. 集体化与环境改造: 1950年代后,国家力量以前所未有的力度介入生产和生活环境的改造。本书探讨了“除四害运动”在环境卫生领域的推广及其对城市生态的影响。同时,大规模的城市基建项目(如水库建设、河流治理)开始启动,但决策过程往往是自上而下的,较少考虑当地环境的长期承载力。 3. 工业化初期的环境代价: 1960至1970年代,为追求工业产值,许多城市的经济活动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本书分析了早期重工业布局对区域环境的长期影响,以及环境污染问题在这一时期是如何被政治意识形态所掩盖或降级的。我们考察了地方工业企业在废水处理、废气排放方面采取的措施——或因技术落后而无效,或因政治优先而缺失。 结论:未竟的现代性 本书通过对1840年至1980年间中国城市环境治理历史的梳理,旨在揭示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环境问题的复杂性与累积性。它表明,环境与公共卫生的改善,并非单纯的技术移植过程,而是深刻嵌入在政治权力结构、经济发展模式和社会文化认知之中的复杂博弈。在近一个半世纪的时间跨度中,中国城市居民始终在争取更清洁的生存环境,他们的努力与挫折,共同构成了近代中国社会转型的深层底色。这本书记录的,是烟波浩渺的近代中国,在争取生存质量过程中所付出的巨大努力与承受的严峻代价。

用户评价

评分

翻开这本厚重的历史画卷,我仿佛置身于那段波澜壮阔的岁月之中,那些关于水的故事,那些关于生存的挣扎,都鲜活地呈现在眼前。作者的笔触细腻入微,将宏大的历史叙事与微观的个体经验巧妙地结合起来,让人在了解时代变迁的同时,也能感受到历史的温度。特别是对于社会结构、经济发展与环境变迁之间复杂关系的梳理,展现了一种深刻的洞察力。我特别欣赏作者如何将看似枯燥的史料,通过精心的组织和富有感染力的语言,转化为引人入胜的故事。阅读过程中,我时常停下来思考,那些生活在那个时代的人们,是如何应对着无形的危机,又是如何用他们的智慧和汗水,去塑造和改变着眼前的世界。这本书不仅仅是一部环境史,更是一部关于人类适应与抗争的赞歌,它让我对我们习以为常的日常,有了全新的敬畏与理解。

评分

说实话,初读这本书的标题,我有点担心内容会过于侧重于枯燥的统计数据和水文图表,但真正读进去后,才发现我完全错了。作者的叙事能力极强,他没有仅仅停留在现象的描述上,而是深入挖掘了那些驱动环境变化的底层社会经济逻辑。那种将时代情绪、技术迭代与生态反馈交织在一起的写法,让人读起来酣畅淋漓。我仿佛能听到旧时江南水乡的桨声欸乃,感受到烈日下劳作者的汗水,以及面对污染水源时的无助与焦虑。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成功地将“环境问题”从一个纯粹的科学范畴,拉回到了“社会文化”的中心舞台,让人意识到,水质的变迁,从来都是人心向背、社会力量博弈的直观体现。这是一本能让人产生强烈代入感和批判性思考的佳作。

评分

这本书的学术严谨性令人印象深刻,它构建了一个异常扎实的分析框架,让我得以跳出碎片化的认知,去审视一个区域在近一个半世纪中,如何从自然环境的塑造者,转变为环境挑战的承受者,再到最终积极寻求出路的复杂历程。作者对地方志、档案文书以及口述史料的运用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使得论证环环相扣,逻辑链条清晰有力。我尤为关注其中对于区域差异和政策响应速度的比较分析,这不仅拓宽了我们对区域经济史的理解,也提示了在面对共同挑战时,地方治理能力的关键作用。读罢掩卷,我感到的是一种充实的满足感,仿佛跟随一位经验丰富的向导,走过了一段充满荆棘却又饱含希望的崎岖山路,最终抵达了对历史进程更深层次的领悟。

评分

对于我这样一个对中国近现代社会转型深感兴趣的读者而言,这本书提供了一个极其独特且不可或缺的切入点。它不仅仅聚焦于我们通常关注的工业化或政治运动,而是聚焦于最基础的生存要素——水。通过对饮水安全的关注,作者巧妙地串联起了国家治理体系的渗透与瓦解、民间互助网络的重塑、乃至普通民众对健康权利的觉醒。阅读此书,我最大的收获是理解了“发展”的代价并非总是在事后才显现,它可能早已潜藏在日常的点滴变化之中。这种由下而上、由微观到宏观的史学方法,为我们研究现代化进程中的结构性矛盾,提供了一个极具操作性的模型。它提醒我们,真正的历史深度,往往隐藏在那些最容易被我们忽视的日常肌理之中。

评分

这本书的阅读体验是沉浸式的,它成功地重建了一个多维度的感官世界。文字的描绘极富画面感,无论是对早期自来水系统的引入带来的“文明曙光”的描绘,还是对传统水车、水井在时代洪流中逐渐失声的无奈,都处理得极其到位。我特别欣赏其中对技术引进与本土实践之间张力的探讨,这远超出了简单的“好与坏”的二元对立。它展示了技术移植的复杂性,以及新旧观念碰撞时所产生的社会震荡。整本书读下来,我感受到的是一种历史的厚重感,以及对未来可持续发展议题的深切忧虑。这不仅仅是对过去一百多年历史的梳理,更像是对我们当下所面临的资源挑战的一份沉静而有力的预警,读来令人深思,久久不能释怀。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