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省海洋资源环境状况

海南省海洋资源环境状况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夏小明 编
图书标签:
  • 海南省
  • 海洋资源
  • 海洋环境
  • 环境状况
  • 海洋生态
  • 资源利用
  • 环境保护
  • 可持续发展
  • 南海
  • 海洋管理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海洋出版社
ISBN:9787502783730
版次:1
商品编码:11633316
包装:精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5-03-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788
字数:1292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海南省海洋资源环境状况》按照“908专项”有关技术规程,实地调查剖面/站次上万个,分析样品数千个,提交研究报告数十分,基本摸清了海南省近海海洋的自然环境与自然资源的几本特征,评价了海洋在海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可提供的支撑和承载能力,取得的成果为海南省海洋基础科研、海洋经济发展和海洋规划管理提供了详实的基础信息。

目录

第一章 区域概况
1.1 海南省概况
1.1.1 地理位置与行政区属
1.1.2 调查区概况
1.2 区域地质与水文特征
1.2.1 区域地质特征
1.2.2 入海河流及其水文特征
1.3 区域气候
1.3.1 一般特征
1.3.2 气象要素及其时空变化
1.3.3 主要灾害性天气

第二章 海洋环境
2.1 海域地形地貌
2.1.1 海南海域地形地貌概况
2.1.2 地形地貌的区域分布特征
2.1.3 典型地形地貌单元特征及潜在地质灾害分析
2.1.4 区域地形地貌条件评述
2.2 海洋沉积物
2.2.1 潮间带沉积物类型及其分布特征
2.2.2 近海沉积物类型及其分布特征
2.3 物理海洋
2.3.1 海洋水动力
2.3.2 海水温度和盐度
2.3.3 悬浮体
2.3.4 物理海洋条件评述
2.4 海洋化学
2.4.1 海水化学要素分布特征
2.4.2 沉积化学要素分布特征
2.4.3 海洋生物体质量分布特征
2.4.4 海洋环境质量评述
2.5 海洋生物与生态
2.5.1 叶绿素a分布特征
2.5.2 浮游植物的分布特征
2.5.3 浮游动物的分布特征
2.5.4 大型底栖生物的分布特征
2.5.5 潮间带生物的分布特征
2.5.6 游泳动物的分布特征
2.5.7 海洋生物与环境因子间的关系
2.6 滨海湿地
2.6.1 滨海湿地类型、面积与分布
2.6.2 海南省主要滨海湿地分布
2.6.3 典型滨海湿地评价

第三章 海洋资源
3.1 海岛资源
3.1.1 海岛自然地理特征
3.1.2 海岛资源类型、数量与分布
3.1.3 海岛资源利用状况
3.1.4 海岛资源评价
3.2 海岸带与土地资源
3.2.1 海岸带土地资源
3.2.2 海岸线资源
3.2.3 滩涂资源
3.2.4 海岸带与土地资源评价
3.3 港口航运资源
3.3.1 港口航运建设条件
3.3.2 港口资源
3.3.3 航道资源
3.3.4 锚地资源
3.3.5 港口航运资源的开发利用
3.4 矿产资源
3.4.1 海砂资源
3.4.2 油气资源
3.4.3 其他矿产资源
3.4.4 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状况
3.4.5 矿产资源评价
3.5 植被资源
3.5.1 植被类型、面积与分布
3.5.2 植被资源评价
3.6 海洋渔业资源
3.6.1 海洋渔业资源的主要类型
3.6.2 海洋渔业资源的分布特征
3.6.3 海洋渔业资源利用的基本状况
3.6.4 海洋渔业资源评价
3.7 海洋可再生能源
3.7.1 风能
3.7.2 海流能
3.7.3 温差能
3.7.4 海洋可再生能源利用现状及前景
3.8 滨海旅游资源
3.8.1 海南省滨海旅游资源概况
3.8.2 海南省滨海旅游资源分类
3.8.3 海南省滨海旅游资源的评价
3.8.4 海南省滨海旅游资源分布
3.8.5 重要旅游景区(点)分布
3.9 海域空间资源
3.9.1 海域空间的面积与分布
3.9.2 海域空间使用状况与分析
3.9.3 海域空间资源评价

第四章 典型热带海洋生态系统
4.1 珊瑚礁生态系统
4.1.1 珊瑚礁调查评价内容与方法
4.1.2 珊瑚礁生态系统现状分析
4.1.3 珊瑚礁生态系统健康评价
4.1.4 珊瑚礁生态系统对环境变化的响应及演替机制
4.2 红树林生态系统
4.2.1 红树林调查与评价方法
4.2.2 红树林生态系统现状分析
4.2.3 红树林生态系统健康评价
4.2.4 红树林分布面积的变化
4.3 海草床生态系统
4.3.1 海草床调查与评价方法
4.3.2 海草床生态系统现状分析
4.3.3 海草床生态系统健康评价
4.3.4 海南岛近十年海草床变化趋势及影响因素
4.4 典型热带海洋生态系统的生态问题
4.4.1 珊瑚礁存在的生态问题
4.4.2 红树林存在的生态问题
4.4.3 海草床存在的生态问题

第五章 海洋灾害
5.1 环境灾害
5.1.1 风暴潮
5.1.2 海浪
5.1.3 其他环境灾害
5.1.4 环境灾害监测预报与风险评价
5.2 地质灾害
5.2.1 海岸侵蚀
5.2.2 港湾淤积
5.2.3 其他地质灾害
5.3 生态灾害
5.3.1 赤潮
5.3.2 外来物种入侵
5.3.3 其他生态灾害
5.4 海洋灾害对海南经济社会发展影响
5.4.1 赤潮的危害与防治
5.4.2 风暴潮与巨浪的危害与防治
5.4.3 冲淤的危害与防治

第六章 沿海地区社会经济
6.1 海南省沿海社会经济概况
6.1.1 国民经济总体情况
6.1.2 人口
6.1.3 就业
6.1.4 城镇化
6.1.5 沿海功能园区概况
6.2 海洋经济及主要海洋产业发展状况
6.2.1 海洋经济总量及产业结构
6.2.2 主要海洋产业发展状况
6.3 海南省海洋经济发展状况评价
6.3.1 海洋经济发展的基础条件评价
6.3.2 海洋经济发展状况综合评价

第七章 南海诸岛
7.1 南海诸岛及其海域基本地理概况
7.2 南海诸岛及其海域历史归属考证
7.2.1 中国最早发现、命名南海群岛
7.2.2 中国最早开发经营南海群岛
7.2.3 中国最早对南海群岛行使管辖
7.3 南海诸岛及其海域归属的法律依据
7.3.1 中国对南海诸岛的发现权
7.3.2 中国对南海诸岛持续设治管理
7.3.3 条约与国际承认
7.3.4 主权宣告
7.4 南海海洋资源的现状与评价
7.4.1 西沙群岛
7.4.2 中沙群岛
7.4.3 南沙群岛
7.5 南海海洋资源开发
7.5.1 南海海洋资源总体开发战略取向
7.5.2 海洋资源开发现状与设想

第八章 海洋可持续发展
8.1 海南省自然环境和资源综合评价
8.1.1 地理区位综合评价
8.1.2 自然环境综合评价
8.1.3 海洋资源综合评价
8.2 海南省海洋资源开发利用方向与生态环境保护对策
8.2.1 海洋资源开发利用现状、潜力与存在问题
8.2.2 海洋资源开发利用布局与生态环境保护对策
8.3 海南省新型潜在开发区选划与建设
8.3.1 潜在海水增养殖区的选划与建设
8.3.2 滨海旅游区的选划与建设
8.3.3 临海工业区的选划与建设
8.4 海南省海洋保护区选划与建设
8.4.1 海洋保护区现状
8.4.2 海洋保护区的选划与建设
8.5 海南省海洋综合管理对策与措施
8.5.1 法律法规
8.5.2 区划与规划
8.5.3 动态监测与信息管理
8.6 海南省经济可持续发展战略
8.6.1 海南省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现状评价
8.6.2 海南省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制约因素
8.6.3 海南省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
8.6.4 海南省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海洋管理对策与政策保障

精彩书摘

  《海南省海洋资源环境状况》:
  根据《海南省港口总体布局规划》(海南省交通厅)提出的港口布局规划,海南省沿海港口以海口港为主要枢纽港口,洋浦港、八所港、三亚港、龙湾港为地区性重要港口,并相应发展清澜港、木栏港、金牌港、乌场港、新村港等一批地方中小型港口,逐步形成沿海港口分工合作、协调发展的分层次港口发展格局。具体的分区域港口布局规划如下:
  1)琼北地区
  琼北地区海岸线长约361km,沿海分布有海口市沿海、澄迈县沿海、临高县部分沿海和文昌市部分沿海,目前主要有海口港、铺前港和金牌港。琼北港湾众多,有金牌湾、袅湾、澄迈湾、海口湾、铺前湾和木兰湾等,发展深水港口的岸线资源较丰富。
  海口港是我国沿海综合运输网中25个主要港口之一,规划发展成为现代化、多功能的综合性港口和环北部湾地区重要的物流中心。海口港可利用的岸线主要为海口湾底部的秀英港区岸线和澄迈湾的东部岸线。由于海口湾内的秀英港区和海甸港区均位于市区中心,港口的发展受到城市发展的严重制约,根据城市发展规划要求,这两个港区将调整功能:秀英港区为将来的海口港的国内、国际客运专用港区及海口港支持系统码头基地,海甸港区则发展游艇休闲码头及海上观光娱乐码头功能。货物运输今后将主要集中于澄迈湾的东侧岸线,其中新海港区为专用汽车及火车滚装轮渡码头区;马村港区为未来海口港的综合性港区和临港工业港区,后方布局发展港口综合物流中心区。
  琼北众多港湾将根据运输和资源开发需要布局建设小型码头,其中铺前港和金牌港为地方中小型港口,以地方散杂货运输和滚装运输为主;此外,地方资源开采和工农业建设可适当建设相应码头,例如木兰湾将为石英砂开采建设出运码头等。
  2)琼东地区
  琼北地区海岸线长约527km,沿海分布有文昌市部分沿海、琼海市沿海、万宁市沿海及陵水县部分沿海,这段海岸大多为沙坝溻湖海岸,少部分螺线型海湾,地势低平,台风影响较大,台风将引起沿岸泥沙的剧烈搬移,改变地貌形态。总体上港口建设条件较差,部分有一定掩护条件的潟湖和螺线型海湾可发展建设港口。
  为开发琼东地区港口资源,近年来海南省重点对龙湾岸线的建港条件进行大量的研究,龙湾港可利用其螺线型海湾的地形和建设防波堤形成一定的掩护条件,建设万吨级深水码头,主要为海南省东部区域经济发展服务,同时也为周边地区的物资运输服务,并依托港口形成临港产业基地。今后可利用其靠近国际航线的优势,逐步发展成为国际大宗货物中转的大型深水港口。
  琼北地区是我国重要的反季节瓜菜基地、热带高效农业基地,具有丰富的旅游资源,由于港口建设条件的限制,利用潟湖海湾建的清澜港、乌场港等港口规模较小,今后主要以发展散杂货运输为主。
  ……
《环球航线与深海探秘:现代海事技术与生态前沿报告》 导言: 海洋,覆盖地球表面积的百分之七十以上,是生命的摇篮,也是人类未来可持续发展与资源获取的关键疆域。本书并非聚焦于特定区域的资源禀赋或环境压力,而是将目光投向全球尺度下,现代航运、深海勘探、海洋能源开发以及跨国界海洋生态治理的前沿动态与技术革新。我们旨在描绘一幅由尖端科技驱动的、充满挑战与机遇的全球海洋图景。 第一部分:全球航运的智能化与绿色转型 在全球贸易中,海上运输占据了无可替代的主导地位。本章深入剖析了当前全球航运业正经历的深刻变革。 一、 智能船舶与自主导航系统: 详细探讨了基于物联网(IoT)、人工智能(AI)和高精度定位技术(如北斗系统和增强型GPS)构建的智能船舶系统。内容涵盖远程监控、预测性维护(PdM)在船舶动力系统中的应用,以及自主水面船舶(MASS)的法律、技术与安全标准构建。重点分析了如何通过数据驱动的路径优化,降低燃油消耗和运营成本。 二、 脱碳化与新型推进技术: 面对国际海事组织(IMO)日益严格的温室气体减排目标,本部分系统梳理了替代燃料的应用前景。包括液化天然气(LNG)作为过渡燃料的现状、甲醇(Methanol)和氨(Ammonia)在零碳航运中的技术成熟度与基础设施挑战。此外,风能辅助推进系统(WAPS),如翼帆(Flettner Rotors)和风帆辅助技术(SaaS),在现有船队上的集成案例与效率提升进行了详尽的评估。 三、 港口运作的数字化升级: 探讨了智慧港口的概念,如何利用自动化堆场、无人集卡、区块链技术提升供应链透明度与作业效率。特别是疫情后,港口韧性与抗风险能力的提升,成为衡量国家物流安全的重要指标。 第二部分:深海资源开发与前沿技术 海洋深处蕴藏着巨大的未开发资源,但其极端环境对技术提出了空前的考验。本部分聚焦于深海探索、采矿与科学研究的最新进展。 一、 深海原位观测与遥感技术: 详述了新一代自主水下航行器(AUVs)、混合动力AUVs(H-AUVs)以及海底观测网络(Ocean Observatories)的部署策略。内容包括深海生物地球化学传感器、高分辨率声呐成像技术在海底地形测绘中的应用,以及如何实时获取极端环境下的温盐、压力和化学参数。 二、 海洋热能与深海采矿争议: 全面剖析了海洋热能转换(OTEC)技术的商业化潜力,尤其是在热带海域的区域应用前景。对于深海采矿(DSM),本章采取中立的科学视角,客观评估了多金属结核、富钴结壳和海底硫化物中关键矿物(如钴、镍、稀土元素)的储量估算、采矿系统的工程设计(如提升系统、沉积物羽流控制),以及国际海底管理局(ISA)关于环境管理计划(EMP)的最新进展。 三、 深海生物多样性与生物技术(Marine Biotechnology): 探索了从深海热液喷口、冷泉等极端生态系统中发现的独特微生物资源。重点介绍了这些“极端微生物”在酶工程、新型抗生素开发以及生物燃料生产方面的潜在价值。 第三部分:全球海洋治理与跨界合作 海洋环境的健康与否不分国界,本部分关注国际合作框架下的治理挑战。 一、 国际海洋法与公海治理: 详细解读了《联合国海洋法公约》(UNCLOS)在当代海洋秩序中的核心地位。重点关注近年来在《生物多样性公海协定》(BBNJ Treaty,即“公海条约”)谈判中取得的突破及其对建立海洋保护区(MPAs)和管理海洋遗传资源(MGRs)的影响。 二、 海洋塑料污染的全球性应对策略: 超越区域性的清理行动,本章侧重于源头控制、供应链管理以及塑料生命周期评估(LCA)。分析了不同国家和经济体在制定生产者责任延伸(EPR)政策、推广可降解材料替代品方面的立法实践与技术路线图。 三、 海洋气候变化影响的全球监测网络: 介绍了全球气候观测系统(如Argo浮标阵列)如何精确监测海洋热含量(OHC)、海洋酸化(OA)和海平面上升(SLA)的长期趋势。强调了这些基础科学数据对于制定全球减灾和适应策略的重要性。 结论: 《环球航线与深海探秘》致力于提供一个高屋建瓴的视角,审视现代海洋科学、工程技术与国际政治在蓝色经济发展中的相互作用。本书旨在为政策制定者、海洋工程师、环境科学家以及全球贸易参与者提供一个全面、深入的参考框架,以应对人类进入“深蓝时代”所面临的复杂挑战。它强调,未来海洋的健康与繁荣,依赖于技术创新与负责任的全球协作。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倒是挺吸引人的,蓝色调为主,配上一些抽象的海浪和海鸥的图案,给人一种清新、宁静又充满活力的感觉。我本来以为它会像一本教科书一样,满满的图表和数据,但拿到手里发现纸张的质感很不错,印刷也很清晰。我翻看了目录,看到了一些让我眼前一亮的章节标题,比如“黎明前的潮汐:海南海洋经济的崛起与阵痛”、“蓝色脉搏:岛屿生态系统的健康体检”、“风暴眼中的守护者:海南海洋保护的先行者”等等,这些标题的拟人化和文学化表达,让我觉得这本书可能不仅仅是一份枯燥的报告,而是带有作者情感和思考的深度解读。我尤其好奇“黎明前的潮汐”这个部分,不知道作者是如何将经济发展与海洋环境的复杂关系剖析得如此生动。我期待书中能有更多这样的视角,用更贴近读者的方式,讲述海南海洋的故事,而不是简单地罗列冰冷的事实。

评分

翻开这本书,我首先被它的序言所吸引。作者以一种非常富有诗意和哲学性的语言,描绘了海南海洋的魅力,以及人类与海洋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他并没有直接进入枯燥的数据分析,而是通过讲述一些发生在海南海域的生动故事,比如老渔民的传说、海洋生物的迁徙路线、甚至是海底遗迹的发现,来引导读者走进海洋的世界。我特别喜欢其中关于“蓝色之魂”的描述,感觉作者将海南的海洋不仅仅视为一种资源,更是一种精神的象征。我也期待书中能有更多这样的文学笔触,将科学的严谨与人文的关怀巧妙地结合起来,让读者在阅读中感受到海洋的呼吸,体味到保护海洋的紧迫感。如果书中能穿插一些摄影大师拍摄的海底世界的美丽照片,那就更加完美了。

评分

我一直认为,了解一个地方的海洋资源环境状况,是理解其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关键。海南作为一座岛屿省份,海洋资源无疑是其最宝贵的财富之一。我原以为这本书会详细介绍海南的海洋渔业、海洋能源(如风能、潮汐能)、以及滨海旅游业的现状与潜力,同时也会深入分析各种海洋污染源,比如来自陆地径流的污染物、海上交通带来的溢油、以及不当的海岸开发对海洋生态系统的破坏。我期望书中能够提供具体的案例,说明这些环境问题是如何影响海洋生物多样性、渔业产量、以及生态系统功能的。同时,我也希望这本书能为海南的海洋环境保护提供切实可行的建议,比如如何加强海洋环境监测、推广绿色渔业技术、以及如何平衡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为海南建设一个更加美好的蓝色家园提供有益的参考。

评分

我总是对一些关于地方历史文化和自然环境结合的书籍很感兴趣。海南,作为中国重要的旅游胜地和经济特区,其海洋资源的环境状况,无疑是影响其未来发展的关键因素。我本来设想这本书会详细描绘海南丰富的海洋生物种类,比如各种鱼类、珊瑚、海龟等等,以及它们如何与当地的渔业、旅游业相互依存。我也期待能看到关于海洋污染,例如塑料垃圾、工业废水对海南近海生态的侵蚀,以及海岸带开发对红树林、湿地等重要栖息地的影响的深入分析。或许书中还会涉及一些关于气候变化,如海平面上升、海水酸化对海南珊瑚礁生态系统的长期影响的预测。我希望能在这本书中,找到关于海南海洋环境保护的成功案例和面临的挑战,比如生态修复项目、海洋牧场建设、禁渔期制度的执行效果等等,并从中学习到一些宝贵的经验。

评分

这本书的名字很有趣,《海南省海洋资源环境状况》,光听名字就觉得内容肯定非常扎实,一定涵盖了海南这个美丽海岛所拥有的丰富海洋宝藏,以及这些宝藏在人类活动和自然变化下所面临的挑战。我原本期待着能在这本书里找到关于海南海岸线、珊瑚礁、红树林等生态系统的详细介绍,了解它们独特的生物多样性,比如各种珍稀的海洋生物,它们的生活习性,以及对整个生态系统的重要性。我也很想知道书中是如何阐述海南渔业资源的分布、产量变化趋势,以及相关的可持续发展策略的。更重要的是,我希望能深入了解海南海洋环境面临的各种威胁,比如污染(工业、农业、生活污水)、过度捕捞、海岸带开发带来的破坏,以及气候变化对海洋生态可能产生的影响。我相信,一本关于海南海洋资源环境状况的书,一定能为我揭示这个热带海岛背后不为人知的故事,让我对这片碧海蓝天有更深层次的认识和思考,甚至能够为我提供一些保护海洋的实际建议。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