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蚕微孢子虫基因组生物学 [Genome Biology of Nosema Bombycis]

家蚕微孢子虫基因组生物学 [Genome Biology of Nosema Bombycis]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周泽扬,潘国庆,李田 等 编
图书标签:
  • 家蚕
  • 微孢子虫
  • 基因组学
  • 生物学
  • 病原生物
  • 分子生物学
  • 昆虫病害
  • 免疫学
  • 基因组
  • Nosema bombycis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科学出版社
ISBN:9787030424518
版次:1
商品编码:11604471
包装:精装
丛书名: 家蚕基因组生物学丛书
外文名称:Genome Biology of Nosema Bombycis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4-12-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65
字数:426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迄今,微孢子虫已逾1400种被分离发现,其中家蚕微孢子虫最早被分离发现。家蚕微孢子虫引起的家蚕微粒子病是对养蚕业最具威胁性的毁灭性病害之一,由于该病原能够经卵垂直传播,因此被列为蚕业生产的法定检疫对象。《家蚕微孢子虫基因组生物学》以作者团队近20年所完成的研究成果为基础,系统阐述了家蚕微孢子虫基因组结构与基因组进化;家蚕微孢子虫转座子及水平基因转移;家蚕微孢子虫代谢与增殖;家蚕微孢子虫分泌型蛋白、极丝蛋白与孢壁蛋白;家蚕微孢子虫纺锤剩体;家蚕微孢子虫基因组数据库等研究进展。
  《家蚕微孢子虫基因组生物学》既可作为微孢子虫研究的参考书,也可作为蚕学、昆虫学、微生物学的研究生和高年级本科生的参考用书。

内页插图

目录

第1章 绪论
1.1 微孢子虫的分类和多样性
1.2 微孢子虫的侵染
1.3 微孢子虫病
1.4 微孢子虫的基因组
1.5 21世纪微孢子虫研究展望

第2章 家蚕微孢子虫与家蚕微粒子病
2.1 家蚕微孢子虫与家蚕微粒子病的研究历史与现状
2.2 家蚕微孢子虫的结构
2.3 家蚕微孢子虫的研究趋势

第3章 家蚕微孢子虫基因组框架图
3.1 微孢子虫核型
3.2 家蚕微孢子虫全基因组测序
3.3 家蚕微孢子虫转录组测序
3.4 家蚕微孢子虫基因组注释
3.5 家蚕微孢子虫基因组框架图谱

第4章 微孢子虫基因家族与基因组进化
4.1 微孢子虫基因家族
4.2 微孢子虫直系同源基因
4.3 微孢子虫基因组进化特征
4.4 微孢子虫基因组进化模式

第5章 家蚕微孢子虫转座子
5.1 家蚕微孢子虫转座子的种类
5.2 转座子在家蚕微孢子虫基因组进化中的作用
5.3 其他微孢子虫基因组转座子的研究现状

第6章 家蚕微孢子虫水平转移基因
6.1 家蚕微孢子虫水平转移基因的鉴定
6.2 家蚕微孢子虫水平转移基因的来源物种及转移时间
6.3 家蚕微孢子虫水平转移基因的功能作用

第7章 家蚕微孢子虫代谢与增殖
7.1 家蚕微孢子虫的物质代谢
7.2 家蚕微孢子虫分裂增殖

第8章 家蚕微孢子虫分泌型蛋白
8.1 微孢子虫分泌型蛋白概况
8.2 微孢子虫水通道蛋白
8.3 微孢子虫转运体蛋白
8.4 家蚕微孢子虫丝氨酸蛋白酶抑制物
8.5 家蚕微孢子虫类枯草杆菌蛋白酶
8.6 家蚕微孢子虫类蓖麻毒素B链凝集素

第9章 家蚕微孢子虫极管与孢壁
9.1 微孢子虫的极管
9.2 微孢子虫的孢壁

第10章 家蚕微孢子虫纺锤剩体
10.1 纺锤剩体
10.2 家蚕微孢子虫纺锤剩体相关基因
10.3 家蚕微孢子虫纺锤剩体的铁硫簇组装
10.4 家蚕微孢子虫纺锤剩体蛋白质的转运

第11章 家蚕微孢子虫基因组数据库
11.1 微孢子虫基因组数据
11.2 服务器构建
11.3 数据库的使用
11.4 数据库维护与发展

前言/序言


基因组学前沿:线粒体与细胞命运决定 图书信息: 书名: 基因组学前沿:线粒体与细胞命运决定 作者: [此处可设定多位知名学者的名字,例如:王建国、李明华、张伟] 出版社: [此处可设定一家权威学术出版社,例如:科学出版社/剑桥大学出版社] 出版年份: [设定一个近期年份,例如:2024年] --- 内容简介 本书深入探讨了当前生命科学领域最激动人心且最具挑战性的课题之一:线粒体基因组的动态调控如何深刻影响复杂生物体的细胞分化、组织稳态乃至系统性疾病的发生与发展。 聚焦于超越传统遗传学的视角,本书系统性地整合了最新的高通量测序技术(如单细胞多组学、空间转录组学)与先进的生物信息学模型,构建起一个理解细胞身份重编程和命运决定的全新框架。 第一部分:线粒体基因组的结构与变异景观 本书首先回顾了线粒体(mtDNA)的经典结构及其编码体系,但随后迅速转向当前研究的前沿领域。重点阐述了非编码区(D-loop)的复杂调控元件如何参与mtDNA的复制、转录和修复过程。我们详细分析了不同物种中线粒体基因组的大小、基因排列的保守性与变异性,并引入了“动态等位基因变异”(Dynamic Allelic Variation, DAV)的概念,用以描述细胞群体中mtDNA拷贝数、突变频率和异质性分布的实时变化。 特别值得关注的是,本卷详尽梳理了mtDNA点突变、拷贝数变异(CNV)与结构变异(如大片段缺失或重复)在体细胞组织中的积累机制。我们不再将mtDNA视为一个静态的遗传单位,而是将其视为一个受细胞代谢状态、氧化应激水平和核基因调控网络共同塑造的高度可塑的遗传平台。 第二部分:跨膜通讯与核质互作调控网络 细胞命运的决定并非单向由细胞核驱动,线粒体在其中扮演了至关重要的逆向信号发送者角色。本书的第二部分集中剖析了核质基因组与线粒体基因组之间的“双向对话”机制。 1. 代谢重编程的信号通路: 我们详尽阐述了三羧酸循环中间产物(如琥珀酸、$alpha$-酮戊二酸)如何作为表观遗传修饰的“表观代谢物”(Epi-metabolites),调控组蛋白的乙酰化和甲基化状态,从而直接影响核基因的表达,实现细胞能量状态向基因表达的转化。 2. 线粒体质量控制(MQC)与细胞命运: 详细介绍了线粒体自噬(Mitophagy)和线粒体生物合成(Mitochondrial Biogenesis)通路。重点论述了PINK1/Parkin通路、OPA1/Mfn2介导的融合/裂变动态平衡如何精确地“过滤”受损的线粒体群落,从而决定干细胞的静息状态或激活状态。 3. mtDNA突变与信号转导: 探讨了线粒体编码的呼吸链蛋白(如COX亚基)的缺陷如何诱导细胞内活性氧(ROS)的生成,以及ROS作为第二信使,激活如NF-$kappa$B、JNK等关键的应激和炎症信号通路,这些通路直接决定了细胞是否进入衰老、凋亡或癌变的分化终点。 第三部分:线粒体组学与疾病建模 本书的第三部分将理论推向临床与应用前沿,重点关注线粒体基因组变异在复杂疾病中的作用。 1. 神经退行性疾病的线粒体足迹: 通过对阿尔茨海默病(AD)、帕金森病(PD)模型的研究案例,展示了特定mtDNA单倍型或体细胞突变在神经元功能障碍中的累积效应。书中特别引用了“异质性压力阈值”模型,解释了为何只有当线粒体功能障碍超过特定临界值时,疾病表型才会显现。 2. 肿瘤能量代谢重塑(Warburg效应的线粒体视角): 本章摒弃了将Warburg效应视为简单糖酵解增强的传统观点,而是强调了线粒体结构(如嵴的形态)与呼吸链功能受损在肿瘤细胞获得增殖优势中的关键作用。讨论了线粒体靶向药物在癌症治疗中的潜力与挑战。 3. 生殖细胞系与遗传病: 探讨了母系遗传的mtDNA疾病,并重点介绍了线粒体替代疗法(MRT)的最新进展,包括前核移植(PNP)和纺锤体转移(MST)技术,分析了这些技术的伦理考量及其对人类遗传病谱系的影响。 第四部分:空间组学与未来展望 最后一部分聚焦于当前技术革命如何赋能线粒体研究。我们详细介绍了空间转录组学(Spatial Transcriptomics)如何应用于组织切片,揭示线粒体功能在不同细胞微环境中的异质性分布。例如,在组织再生过程中,不同区域的干细胞线粒体代谢特征差异如何指导其分化方向。 本书以对“细胞命运的能量学基础”的深刻理解作结。未来的研究将不再孤立地看待核基因或线粒体基因,而是构建一个包含环境、代谢、核质互作的复杂网络模型,以期在基础生物学和精准医学领域取得突破。 --- 本书特色: 跨学科整合: 完美融合了分子生物学、生物信息学、代谢组学和细胞生物学的前沿成果。 模型驱动: 提出了多个创新性的调控模型,帮助读者理解复杂系统的动态平衡。 技术导向: 详细介绍了用于分析线粒体异质性的最新高通量测序和成像技术。 本书是高年级本科生、研究生、博士后研究人员以及从事遗传学、代谢病、肿瘤学和神经科学研究的科研人员不可或缺的参考手册。

用户评价

评分

《家蚕微孢子虫基因组生物学》这个书名,就像是一枚精准的探针,直指现代生物学研究的核心领域。家蚕,作为一种重要的经济昆虫,其自身的基因组研究早已取得了不少进展,但将目光转向其“敌人”——微孢子虫,并进行基因组层面的深入剖析,这本身就代表着一种前沿的视角。我好奇的是,微孢子虫的基因组与家蚕的基因组之间,是否存在着某种“对话”或者“博弈”?这些微小的寄生虫,又是如何通过基因层面的调控,来影响家蚕的生理功能,甚至是整个丝绸产业的产量和质量的?我预想,这本书将会详细介绍微孢子虫的分类、形态特征,以及它们在家蚕养殖过程中造成的具体危害,例如食欲不振、发育迟缓、乃至死亡。但更重要的是,它会深入到基因的层面,揭示这些微孢子虫的基因组包含着哪些与毒力、传播、宿主适应性相关的基因,以及这些基因的功能是什么。或许,书中还会探讨如何利用基因组学的知识,来开发更有效的防治手段,例如寻找抗性基因,或者设计基因编辑技术来阻断微孢子虫的侵染。这本书的名字,让我感受到一种科学的严谨与对未知世界的探索精神,仿佛在邀请我一同走进一个充满挑战与希望的微观研究领域。

评分

这本《家蚕微孢子虫基因组生物学》的书名立刻就勾起了我极大的好奇心。家蚕,这个我们从小就熟悉,与丝绸产业息息相关的生物,竟然隐藏着如此复杂的微生物世界。而“微孢子虫”,这个名字听起来就充满了微观世界的神秘感,我一直以为它们是某种对人类无害的微小生物,没想到它们竟然会对家蚕的健康产生如此深远的影响,甚至到了需要专门研究其基因组的程度。我脑海中浮现出无数个画面:研究人员们如何在显微镜下观察这些微小的寄生虫,它们如何侵入家蚕的细胞,如何利用家蚕的养分进行繁殖,又如何最终导致家蚕的衰弱甚至死亡。这本书的封面设计,也许会用一种抽象的、充满科技感的线条勾勒出DNA的双螺旋结构,暗示着基因组研究的深度,同时又会融入一丝丝关于家蚕的自然元素,例如桑叶的纹理或者蚕宝宝的柔嫩。我期待它能为我揭示一个我从未想象过的微观战场,让我对家蚕的生命周期和养殖业的挑战有一个全新的认知。这本书的名字,本身就是一扇门,通往一个充满未知与发现的科学世界,让我迫不及待地想踏入其中,一探究竟。

评分

仅仅是书名《家蚕微孢子虫基因组生物学》,就已经让我的思绪在科学的海洋里驰骋。家蚕,这个我们熟知的“蚕宝宝”,承载着人类千年的丝绸文化;而“微孢子虫”,这个陌生的名字,却暗示着一种不容忽视的生物威胁。这本书的题目,传递出一种在微观尺度上进行的、对生命现象的深度挖掘。我猜想,这本书会以一种系统性的方式,从基因组学的角度,剖析微孢子虫的生命奥秘。它会详细介绍微孢子虫的分类、演化历程,以及它们在家蚕体内是如何进行感染、繁殖和传播的。但最让我着迷的是“基因组生物学”这个词,它意味着作者们将运用现代生物技术的利器,去解读微孢子虫DNA中的每一段信息。这些信息,或许能揭示微孢子虫的致病机制,它们是如何克服家蚕的防御体系,又是如何巧妙地操纵家蚕的生理代谢来为自身服务。我期待书中能有大量的数据图表和分子机制的阐释,帮助读者理解这些微小生物的复杂性。这本书的书名,不仅指向了一个科学研究的领域,更暗示着对家蚕产业的潜在影响,以及未来可能的发展方向,让我对这本书的内容充满了好奇与期待。

评分

一提到“基因组生物学”,我就联想到那些宏大的研究项目,例如人类基因组计划。而这本书将目光聚焦在了“家蚕微孢子虫”这个具体而微小的对象上,这让我感到一种特别的亲切感和对细节的敬畏。微孢子虫,听起来就像是某种极其隐秘的生命形式,它们如何在家蚕体内构建起一套完整的生存机制?它们的基因组究竟包含了哪些秘密?是隐藏着易感性的基因,还是存在着抗性的密码?我猜想,这本书的作者们一定投入了巨大的心血,运用了最前沿的基因测序和生物信息学技术,一点一点地解析着这个微小生物的遗传蓝图。我脑海中浮现出他们在实验室里夜以继日工作的场景,面对海量的数据,寻找着那些关键的基因片段,试图理解微孢子虫的起源、进化以及它们与家蚕宿主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这本书的语言风格,我期望它既能严谨地阐述科学原理,又能以一种清晰易懂的方式呈现,让非专业读者也能领略到基因组学的魅力。它不仅仅是一本关于疾病的研究,更是一次深入微观世界,探索生命奥秘的旅程,让我对接下来的内容充满了期待,想知道这些基因的“故事”究竟有多精彩。

评分

这本书的书名,用一种近乎科幻的组合,将“家蚕”和“微孢子虫”这两个概念并置,瞬间激发了我对生物之间相互作用的好奇心。我一直认为家蚕是相对独立的生物,但“微孢子虫”的出现,就像是为这个看似平静的生态系统注入了一股暗流。这本书的名字,仿佛在宣告着一场隐藏在微观层面的战争,家蚕在其中扮演着怎样的角色?是被动承受,还是存在着反击的机制?我设想着,这本书可能会深入剖析微孢子虫是如何找到并侵入家蚕的细胞,它们又是如何巧妙地利用家蚕的遗传物质来复制自身,最终达到其生命周期的目的。或许,书中还会涉及一些关于家蚕免疫系统如何对抗这些入侵者的内容,虽然家蚕的免疫系统可能与我们所熟知的动物有所不同,但其内在的防御机制一定也同样令人着迷。这本书的论述方式,我希望它能够如同抽丝剥茧般,层层深入地揭示微孢子虫在基因层面的生存策略,以及这些策略如何影响家蚕的健康和生产力。它不仅仅是关于一种病原体,更是关于一种共生(或寄生)关系的深度解读,让我对生物多样性和生命体之间的复杂联系有了更深的思考。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