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安全科學導論/“十二五”普通高等教育規劃教材》是基於科學學及安全學闡述安全科學的基礎性、理論性的專業著作。在安全科學的基礎性科學方麵,《安全科學導論/“十二五”普通高等教育規劃教材》重點論述瞭安全科學的基本概念、學科建設的理論、學科發展、學科體係等內容:在安全科學理論方麵,主要論述瞭安全哲學、安全原理、安全定量科學、安全基本理論等內容。《安全科學導論/“十二五”普通高等教育規劃教材》全麵綜閤地反映瞭安全科學的基礎與基本、宏觀與微觀、原理與理論、定量與定性的知識體係。
《安全科學導論/“十二五”普通高等教育規劃教材》是安全工程專業本科學生的必修課教材,是非安全工程專業學生攻讀安全科學與工程研究生學位的必讀著作,也可作為政府安全監管人員和企業安全工程師及專業人員的業務理論學習資料。
內頁插圖
目錄
第1章 安全科學術語及定義
1.1 安全科學術語的研究與發展
1.1.1 術語學基礎
1.1.2 安全科學術語學的研究與發展
1.2 安全科學基本術語
1.2.1 安全與事故
1.2.2 危險與風險
1.2.3 科學與技術
1.2.4 工業安全與公共安全
1.3 安全工程學基本術語
1.3.1 安全係統(safety system)
1.3.2 安全技術(safety technology)
1.3.3 安全工程(safety engineering)
1.4 安全管理學基本術語
1.4.1 安全生産(safety production)
1.4.2 安全法規(safety regulations)
1.4.3 職業安全(occupational safety)
1.4.4 職業健康(occupational health)
1.4.5 安全管理(safety management)
1.4.6 安全監察(safety inspection)
復習思考題
第2章 安全科學的發展
2.1 古代的安全防災
2.1.1 古代安全觀念
2.1.2 古代安全風險防範
2.2 安全法規的起源與發展
2.2.1 工業安全法規的起源與發展
2.2.2 交通安全法規的起源與發展
2.3 安全科學的起源與進步
2.3.1 安全認識觀的發展和進步
2.3.2 安全科學的産生和發展
2.3.3 我國安全科學的發展與進步
復習思考題
第3章 安全科學的科學學
3.1 安全科學的研究對象
3.1.1 安全的實質
3.1.2 安全的要素
3.1.3 安全的本原
3.2 安全科學的性質與特點
3.2.1 安全科學的定義和性質
3.2.2 安全科學的特點
3.3 安全科學的任務與目的
3.3.1 生命安全
3.3.2 身心健康
3.3.3 財産安全
3.3.4 社會安全穩定
3.4 安全科學的基本範疇
3.4.1 工業安全範疇
3.4.2 公共安全範疇
3.5 安全科學的學科體係
3.5.1 基於人纔教育的安全科學學科體係
3.5.2 基於科學研究的安全科學學科體係
3.5.3 基於係統科學原理的安全學科體係
3.5.4 基於科學成果的安全科學學科體係
復習思考題
第4章 安全科學的哲學
4.1 安全哲學的進步與發展
4.1.1 從文化學看安全哲學的發展
4.1.2 從曆史學看安全哲學的進步
4.1.3 從思維科學看安全哲學的發展
4.2 安全科學認識論
4.2.1 事故認識論
4.2.2 風險認識論
4.2.3 安全認識論
4.3 安全科學的方法論
……
第5章 安全科學的基本原理
第6章 安全科學的定量
第7章 安全科學基本理論
參考文獻
精彩書摘
4.地震風險防範
公元132年,張衡發明的地動儀,為人類認識地震作齣瞭可貴貢獻。
為瞭減少和避免地震造成的傷亡和破壞,采取防震和抗震措施是很重要的。我國先民在這一方麵纍積瞭不少的經驗。
在房屋抗震方麵,我國先民曾經得到很多的切身經驗。颱灣是中國地震最頻繁的一省,古代颱灣的中國先民在興建城市時,就已注意到“颱地(指颱灣地區)罕有終年不震”這個特點,而采取一定的抗震措施。例如在淡水,有的城牆便是用竹子和木頭等材料建成。用竹木建城,不但就地取材,經濟方便,更重要的是竹木性質柔韌、質輕、耐震性能高,是很好的抗震建築材料。其他震區的中國先民也有這種經驗,例如雲南經常發生地震的地方,常采用荊條、木筋草等材料編牆,也是根據這個道理加以選擇的。
我國先民在動土興工,建造房屋、橋梁、高塔、寺廟時,為瞭要經久耐用和安全可靠,一般很注意地基牢固、建築物結實,整體性好。特彆在多震地區,他們更注意到地震的威脅,慎重考慮這些問題。由我國古代建築物的考察,我們可以看齣我國先民在這一方麵的傑齣智慧,他們對抗震設計和施工有很豐富的知識。例如,建於宋代的天津薊縣獨樂寺觀音閣,山西應縣高達60多公尺的木塔,和建於隋代的河北趙縣,橫跨汶水的趙州橋,距今都有1000年左右的曆史瞭。它們都位於地震較多的華北地震區,經過多次不同程度的地震震撼,到現在還巍然屹立,不僅可證明我國先民在建築技術上的卓越成就,而且也可供作今人研究建築物抗震性能之用。
大震之後,房屋有的倒塌,有的遭遇到破壞,而且餘震不停,生命財産繼續受到威脅。在這種情形之下,怎樣防震抗震呢?這也是很重要的問題。古書上也記載瞭不少中國先民的辦法,大緻是:多以木闆、席、茅草等物搭棚造屋或趨避空曠地方,以減免傷亡和損失。這方麵的記載,最早見於宋代,宋代之後也有很多記載,例如:‘居者懼覆壓,編茅為屋’、‘於場圃中,戴星架木,鋪草為寢所’、‘於居旁隙地,架木為棚,結草為蘆’等等。這些辦法在防震抗災中,確實曾經發揮瞭有效作用。在史書上也有明確的記載,例如清宣宗道光十年(西元1830年)四月二十二日,河北磁縣發生7.5級大震,震後餘震不止,到五月初七又發生瞭一次強餘震,‘所剩房屋全行倒塌,幸居民先期露處或搭席棚棲身,是以並未傷斃人口(故宮檔案)。’由於這些防震抗震的措施,簡易安全,行之有效,所以一直沿用至今。
古代中國先民不但有很多震前震後的防震、抗震知識,而且在強震發生來不及跑齣屋外的危急時刻,怎樣采取應變措施,避免傷亡,也有很寶貴的經驗。明世宗嘉靖三十五年(西元1556年)一月二十三日,陝西華縣發生8級大震,這一次大震的生還者秦可大,根據他親身經驗和耳聞目睹的事實,寫瞭一本重要著作——‘地震記’,提齣瞭地震應變措施。他說:
“……因計居民之傢,當勉置閤廂樓闆,內竪壯木床榻,萃然聞變,不可疾齣,伏而待定,縱有覆巢,可冀完卵;力不辦者,預擇空隙之處,當趨避可也。”
在地震預報技術還不理想的今天,地震突然發生,來不及跑齣屋外,就躲在堅實的傢俱下,以免砸傷壓斃,這在今日防震抗震中,仍然是一件重要的措施。可見400多年前,秦可大所提齣的這個辦法很有價值。
……
前言/序言
現代物流與供應鏈管理概論 本書聚焦於 21 世紀全球經濟驅動力——物流與供應鏈的核心理論、前沿技術及其在不同行業中的實戰應用。 --- 第一部分:現代物流與供應鏈的基礎構建 本部分旨在為讀者打下堅實的理論基礎,理解現代物流和供應鏈管理(SCM)的本質、演變曆程及其在企業核心競爭力中的戰略地位。 第一章:全球化背景下的物流與供應鏈的戰略價值 本章深入剖析瞭經濟全球化、信息技術革命和消費者需求碎片化對傳統物流模式帶來的顛覆性挑戰與機遇。我們將探討物流如何從過去的成本中心轉變為價值創造中心,以及供應鏈管理如何成為企業實現差異化競爭的利器。內容包括: 物流的內涵與外延拓展: 從傳統的運輸、倉儲擴展到逆嚮物流、綠色物流和信息流的集成管理。 供應鏈的戰略視角: 界定端到端(End-to-End)供應鏈的範圍,闡述從原材料采購到最終客戶交付的全過程協同重要性。 供應鏈的競爭優勢分析: 通過案例研究(如沃爾瑪的 VMI 模式、戴爾的直接模式),分析卓越的供應鏈管理如何直接影響企業的市場響應速度和盈利能力。 第二章:供應鏈設計與網絡規劃 供應鏈的物理結構和信息架構是高效運作的基石。本章側重於如何科學地設計供應鏈網絡,以平衡成本、服務水平和風險。 供應鏈網絡設計的要素與模型: 探討設施選址(倉庫、配送中心、製造工廠)的定性與定量決策方法,包括重力模型、綫性規劃在網絡優化中的初步應用。 供應鏈結構的選擇: 分析集中式、分散式、虛擬化供應鏈的優劣,以及如何根據産品生命周期和市場需求特徵選擇閤適的結構。 供應鏈風險的識彆與彈性(Resilience): 識彆突發事件(自然災害、地緣政治衝突、疫情)對供應鏈的衝擊點,並引入供應鏈韌性設計的概念,如多源采購策略和安全庫存的優化配置。 第三章:采購與供應商關係管理(SRM) 采購是供應鏈的起點,供應商是價值鏈的重要夥伴。本章係統介紹現代采購的職能、策略和管理工具。 戰略采購的演進: 從交易型采購轉嚮夥伴關係驅動的戰略采購,重點分析品類管理(Category Management)的實施步驟。 供應商評估與選擇: 引入多維度評估模型,如 TCO(總擁有成本)分析、風險矩陣評估,並介紹供應商績效管理(SPM)的關鍵指標。 采購協同與閤作機製: 深入探討 VMI(供應商管理庫存)、ECR(高效顧客響應)在 B2B 采購協同中的應用,以及建立長期、互信的戰略閤作夥伴關係。 --- 第二部分:核心運營管理與效率提升 本部分深入探討供應鏈運作的“毛細血管”——庫存、倉儲、運輸的精細化管理,以及如何利用精益思想和拉動係統優化流程。 第四章:庫存控製與優化策略 庫存是供應鏈中最具爭議的環節,它既是滿足需求的緩衝,也是巨大的資金占用。 庫存的分類與功能: 區分周期庫存、安全庫存、在途庫存、提前期庫存,明確不同庫存的成本構成(持有成本、訂購成本、短缺成本)。 經典庫存模型應用: 詳細解析 EOQ(經濟訂貨批量)、ROP(再訂貨點)模型及其在連續補貨係統和定期審查係統中的應用。重點討論 MRP/DRP 在計劃驅動環境下的作用。 現代庫存管理技術: 介紹 ABC 分析法、Pareto 原則在庫存分級管理中的應用,以及 JIT(準時製)理念在減少在製品(WIP)庫存中的實踐。 第五章:倉儲管理與內部物流 現代倉儲不再是簡單的存儲空間,而是集分揀、增值服務和信息處理於一體的樞紐。 倉庫的功能定位與布局設計: 分析倉庫在供應鏈中的作用,並介紹 U 形、I 形、T 形等不同布局對作業效率的影響。 倉儲作業流程優化: 詳細闡述收貨、上架、揀選、包裝和發貨各個環節的效率提升技術,如波次揀選、路徑優化算法。 自動化與智能化倉儲技術: 介紹 WMS(倉庫管理係統)的核心功能,以及 RFID、AGV(自動導引車)、穿梭車係統在提高準確性和處理速度方麵的應用前景。 第六章:運輸管理與多式聯運 運輸是物流成本中占比最大的部分,本章關注如何通過科學的運輸規劃實現成本和時間的最優平衡。 運輸模式選擇與比較: 全麵分析公路、鐵路、水運、航空以及管道運輸的特點、適用場景和成本結構。 運力組織與調度: 探討專綫運輸、零擔/整車(LTL/FTL)的選擇,以及承運商管理(Carrier Management)的策略。 整閤與多式聯運: 闡述多式聯運(Intermodal)的優勢,尤其在國際貿易和長距離運輸中的應用,以及如何利用集裝箱化技術簡化轉運流程。 --- 第三部分:供應鏈的集成、信息技術與未來趨勢 本部分將視角提升至全局集成層麵,探討信息係統如何驅動供應鏈的協同化,以及新興技術對行業的重塑。 第七章:供應鏈的集成與協同 供應鏈的真正價值在於其協同性,本章聚焦於打破企業間的“信息孤島”。 從供應鏈到需求鏈(Demand Chain): 分析如何從傳統的“預測驅動”轉嚮“需求拉動”,關注市場信息和消費者反饋的即時傳遞。 協同計劃、預測與補貨(CPFR): 詳細介紹 CPFR 框架,它是實現閤作夥伴之間信息共享和流程同步的關鍵機製。 供應鏈績效管理(SCPM): 介紹衡量供應鏈健康度的關鍵指標體係,如 SCOR 模型(供應鏈運作參考模型),涵蓋計劃、采購、製造、交付、退貨五大流程的指標設定。 第八章:供應鏈信息係統與數字化轉型 信息技術是現代供應鏈的大腦和神經係統。本章重點介紹支撐供應鏈運作的核心軟件和平颱。 企業資源計劃(ERP)與供應鏈模塊: 概述 ERP 係統在集成製造、財務和供應鏈數據中的作用。 供應鏈管理係統(SCM Suite): 深入探討 APS(高級計劃與排程)、TMS(運輸管理係統)和 WMS 的集成價值,以及它們如何支持實時決策。 大數據、物聯網(IoT)與供應鏈洞察: 分析傳感器技術如何實現資産的實時追蹤(Track & Trace),以及如何利用大數據分析預測需求波動和識彆潛在瓶頸。 第九章:綠色、可持續性與全球供應鏈的未來 麵對環境壓力和企業社會責任(CSR)的要求,可持續性已成為供應鏈設計的新範式。 綠色物流與循環經濟: 介紹環境友好型運輸方式的選擇、包裝的減量化與可迴收性,以及推行逆嚮物流以實現産品生命周期的閉環管理。 供應鏈的社會責任與道德采購: 討論勞工標準、公平貿易和透明度在跨國供應鏈中的重要性,以及如何通過區塊鏈等技術增強溯源能力。 供應鏈的未來展望: 探討人工智能(AI)在優化路由、自動談判中的應用潛力,以及供應鏈金融如何優化中小企業的現金流,展望柔性化、敏捷化的供應鏈發展方嚮。 --- 適用對象: 本書適閤物流管理、供應鏈管理、工業工程、工商管理等專業的高年級本科生及研究生作為教材或參考用書,同時也為企業中從事采購、運營、倉儲、運輸及高層決策的管理者提供係統、實用的理論指導和實踐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