傢蠶微孢子蟲基因組生物學 [Genome Biology of Nosema Bombycis]

傢蠶微孢子蟲基因組生物學 [Genome Biology of Nosema Bombycis] 下載 mobi epub pdf 電子書 2025

周澤揚,潘國慶,李田 等 編
圖書標籤:
  • 傢蠶
  • 微孢子蟲
  • 基因組學
  • 生物學
  • 病原生物
  • 分子生物學
  • 昆蟲病害
  • 免疫學
  • 基因組
  • Nosema bombycis
想要找書就要到 圖書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科學齣版社
ISBN:9787030424518
版次:1
商品編碼:11604471
包裝:精裝
叢書名: 傢蠶基因組生物學叢書
外文名稱:Genome Biology of Nosema Bombycis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14-12-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265
字數:426000
正文語種:中文

具體描述

內容簡介

  迄今,微孢子蟲已逾1400種被分離發現,其中傢蠶微孢子蟲最早被分離發現。傢蠶微孢子蟲引起的傢蠶微粒子病是對養蠶業最具威脅性的毀滅性病害之一,由於該病原能夠經卵垂直傳播,因此被列為蠶業生産的法定檢疫對象。《傢蠶微孢子蟲基因組生物學》以作者團隊近20年所完成的研究成果為基礎,係統闡述瞭傢蠶微孢子蟲基因組結構與基因組進化;傢蠶微孢子蟲轉座子及水平基因轉移;傢蠶微孢子蟲代謝與增殖;傢蠶微孢子蟲分泌型蛋白、極絲蛋白與孢壁蛋白;傢蠶微孢子蟲紡錘剩體;傢蠶微孢子蟲基因組數據庫等研究進展。
  《傢蠶微孢子蟲基因組生物學》既可作為微孢子蟲研究的參考書,也可作為蠶學、昆蟲學、微生物學的研究生和高年級本科生的參考用書。

內頁插圖

目錄

第1章 緒論
1.1 微孢子蟲的分類和多樣性
1.2 微孢子蟲的侵染
1.3 微孢子蟲病
1.4 微孢子蟲的基因組
1.5 21世紀微孢子蟲研究展望

第2章 傢蠶微孢子蟲與傢蠶微粒子病
2.1 傢蠶微孢子蟲與傢蠶微粒子病的研究曆史與現狀
2.2 傢蠶微孢子蟲的結構
2.3 傢蠶微孢子蟲的研究趨勢

第3章 傢蠶微孢子蟲基因組框架圖
3.1 微孢子蟲核型
3.2 傢蠶微孢子蟲全基因組測序
3.3 傢蠶微孢子蟲轉錄組測序
3.4 傢蠶微孢子蟲基因組注釋
3.5 傢蠶微孢子蟲基因組框架圖譜

第4章 微孢子蟲基因傢族與基因組進化
4.1 微孢子蟲基因傢族
4.2 微孢子蟲直係同源基因
4.3 微孢子蟲基因組進化特徵
4.4 微孢子蟲基因組進化模式

第5章 傢蠶微孢子蟲轉座子
5.1 傢蠶微孢子蟲轉座子的種類
5.2 轉座子在傢蠶微孢子蟲基因組進化中的作用
5.3 其他微孢子蟲基因組轉座子的研究現狀

第6章 傢蠶微孢子蟲水平轉移基因
6.1 傢蠶微孢子蟲水平轉移基因的鑒定
6.2 傢蠶微孢子蟲水平轉移基因的來源物種及轉移時間
6.3 傢蠶微孢子蟲水平轉移基因的功能作用

第7章 傢蠶微孢子蟲代謝與增殖
7.1 傢蠶微孢子蟲的物質代謝
7.2 傢蠶微孢子蟲分裂增殖

第8章 傢蠶微孢子蟲分泌型蛋白
8.1 微孢子蟲分泌型蛋白概況
8.2 微孢子蟲水通道蛋白
8.3 微孢子蟲轉運體蛋白
8.4 傢蠶微孢子蟲絲氨酸蛋白酶抑製物
8.5 傢蠶微孢子蟲類枯草杆菌蛋白酶
8.6 傢蠶微孢子蟲類蓖麻毒素B鏈凝集素

第9章 傢蠶微孢子蟲極管與孢壁
9.1 微孢子蟲的極管
9.2 微孢子蟲的孢壁

第10章 傢蠶微孢子蟲紡錘剩體
10.1 紡錘剩體
10.2 傢蠶微孢子蟲紡錘剩體相關基因
10.3 傢蠶微孢子蟲紡錘剩體的鐵硫簇組裝
10.4 傢蠶微孢子蟲紡錘剩體蛋白質的轉運

第11章 傢蠶微孢子蟲基因組數據庫
11.1 微孢子蟲基因組數據
11.2 服務器構建
11.3 數據庫的使用
11.4 數據庫維護與發展

前言/序言


基因組學前沿:綫粒體與細胞命運決定 圖書信息: 書名: 基因組學前沿:綫粒體與細胞命運決定 作者: [此處可設定多位知名學者的名字,例如:王建國、李明華、張偉] 齣版社: [此處可設定一傢權威學術齣版社,例如:科學齣版社/劍橋大學齣版社] 齣版年份: [設定一個近期年份,例如:2024年] --- 內容簡介 本書深入探討瞭當前生命科學領域最激動人心且最具挑戰性的課題之一:綫粒體基因組的動態調控如何深刻影響復雜生物體的細胞分化、組織穩態乃至係統性疾病的發生與發展。 聚焦於超越傳統遺傳學的視角,本書係統性地整閤瞭最新的高通量測序技術(如單細胞多組學、空間轉錄組學)與先進的生物信息學模型,構建起一個理解細胞身份重編程和命運決定的全新框架。 第一部分:綫粒體基因組的結構與變異景觀 本書首先迴顧瞭綫粒體(mtDNA)的經典結構及其編碼體係,但隨後迅速轉嚮當前研究的前沿領域。重點闡述瞭非編碼區(D-loop)的復雜調控元件如何參與mtDNA的復製、轉錄和修復過程。我們詳細分析瞭不同物種中綫粒體基因組的大小、基因排列的保守性與變異性,並引入瞭“動態等位基因變異”(Dynamic Allelic Variation, DAV)的概念,用以描述細胞群體中mtDNA拷貝數、突變頻率和異質性分布的實時變化。 特彆值得關注的是,本捲詳盡梳理瞭mtDNA點突變、拷貝數變異(CNV)與結構變異(如大片段缺失或重復)在體細胞組織中的積纍機製。我們不再將mtDNA視為一個靜態的遺傳單位,而是將其視為一個受細胞代謝狀態、氧化應激水平和核基因調控網絡共同塑造的高度可塑的遺傳平颱。 第二部分:跨膜通訊與核質互作調控網絡 細胞命運的決定並非單嚮由細胞核驅動,綫粒體在其中扮演瞭至關重要的逆嚮信號發送者角色。本書的第二部分集中剖析瞭核質基因組與綫粒體基因組之間的“雙嚮對話”機製。 1. 代謝重編程的信號通路: 我們詳盡闡述瞭三羧酸循環中間産物(如琥珀酸、$alpha$-酮戊二酸)如何作為錶觀遺傳修飾的“錶觀代謝物”(Epi-metabolites),調控組蛋白的乙酰化和甲基化狀態,從而直接影響核基因的錶達,實現細胞能量狀態嚮基因錶達的轉化。 2. 綫粒體質量控製(MQC)與細胞命運: 詳細介紹瞭綫粒體自噬(Mitophagy)和綫粒體生物閤成(Mitochondrial Biogenesis)通路。重點論述瞭PINK1/Parkin通路、OPA1/Mfn2介導的融閤/裂變動態平衡如何精確地“過濾”受損的綫粒體群落,從而決定乾細胞的靜息狀態或激活狀態。 3. mtDNA突變與信號轉導: 探討瞭綫粒體編碼的呼吸鏈蛋白(如COX亞基)的缺陷如何誘導細胞內活性氧(ROS)的生成,以及ROS作為第二信使,激活如NF-$kappa$B、JNK等關鍵的應激和炎癥信號通路,這些通路直接決定瞭細胞是否進入衰老、凋亡或癌變的分化終點。 第三部分:綫粒體組學與疾病建模 本書的第三部分將理論推嚮臨床與應用前沿,重點關注綫粒體基因組變異在復雜疾病中的作用。 1. 神經退行性疾病的綫粒體足跡: 通過對阿爾茨海默病(AD)、帕金森病(PD)模型的研究案例,展示瞭特定mtDNA單倍型或體細胞突變在神經元功能障礙中的纍積效應。書中特彆引用瞭“異質性壓力閾值”模型,解釋瞭為何隻有當綫粒體功能障礙超過特定臨界值時,疾病錶型纔會顯現。 2. 腫瘤能量代謝重塑(Warburg效應的綫粒體視角): 本章摒棄瞭將Warburg效應視為簡單糖酵解增強的傳統觀點,而是強調瞭綫粒體結構(如脊的形態)與呼吸鏈功能受損在腫瘤細胞獲得增殖優勢中的關鍵作用。討論瞭綫粒體靶嚮藥物在癌癥治療中的潛力與挑戰。 3. 生殖細胞係與遺傳病: 探討瞭母係遺傳的mtDNA疾病,並重點介紹瞭綫粒體替代療法(MRT)的最新進展,包括前核移植(PNP)和紡錘體轉移(MST)技術,分析瞭這些技術的倫理考量及其對人類遺傳病譜係的影響。 第四部分:空間組學與未來展望 最後一部分聚焦於當前技術革命如何賦能綫粒體研究。我們詳細介紹瞭空間轉錄組學(Spatial Transcriptomics)如何應用於組織切片,揭示綫粒體功能在不同細胞微環境中的異質性分布。例如,在組織再生過程中,不同區域的乾細胞綫粒體代謝特徵差異如何指導其分化方嚮。 本書以對“細胞命運的能量學基礎”的深刻理解作結。未來的研究將不再孤立地看待核基因或綫粒體基因,而是構建一個包含環境、代謝、核質互作的復雜網絡模型,以期在基礎生物學和精準醫學領域取得突破。 --- 本書特色: 跨學科整閤: 完美融閤瞭分子生物學、生物信息學、代謝組學和細胞生物學的前沿成果。 模型驅動: 提齣瞭多個創新性的調控模型,幫助讀者理解復雜係統的動態平衡。 技術導嚮: 詳細介紹瞭用於分析綫粒體異質性的最新高通量測序和成像技術。 本書是高年級本科生、研究生、博士後研究人員以及從事遺傳學、代謝病、腫瘤學和神經科學研究的科研人員不可或缺的參考手冊。

用戶評價

評分

僅僅是書名《傢蠶微孢子蟲基因組生物學》,就已經讓我的思緒在科學的海洋裏馳騁。傢蠶,這個我們熟知的“蠶寶寶”,承載著人類韆年的絲綢文化;而“微孢子蟲”,這個陌生的名字,卻暗示著一種不容忽視的生物威脅。這本書的題目,傳遞齣一種在微觀尺度上進行的、對生命現象的深度挖掘。我猜想,這本書會以一種係統性的方式,從基因組學的角度,剖析微孢子蟲的生命奧秘。它會詳細介紹微孢子蟲的分類、演化曆程,以及它們在傢蠶體內是如何進行感染、繁殖和傳播的。但最讓我著迷的是“基因組生物學”這個詞,它意味著作者們將運用現代生物技術的利器,去解讀微孢子蟲DNA中的每一段信息。這些信息,或許能揭示微孢子蟲的緻病機製,它們是如何剋服傢蠶的防禦體係,又是如何巧妙地操縱傢蠶的生理代謝來為自身服務。我期待書中能有大量的數據圖錶和分子機製的闡釋,幫助讀者理解這些微小生物的復雜性。這本書的書名,不僅指嚮瞭一個科學研究的領域,更暗示著對傢蠶産業的潛在影響,以及未來可能的發展方嚮,讓我對這本書的內容充滿瞭好奇與期待。

評分

一提到“基因組生物學”,我就聯想到那些宏大的研究項目,例如人類基因組計劃。而這本書將目光聚焦在瞭“傢蠶微孢子蟲”這個具體而微小的對象上,這讓我感到一種特彆的親切感和對細節的敬畏。微孢子蟲,聽起來就像是某種極其隱秘的生命形式,它們如何在傢蠶體內構建起一套完整的生存機製?它們的基因組究竟包含瞭哪些秘密?是隱藏著易感性的基因,還是存在著抗性的密碼?我猜想,這本書的作者們一定投入瞭巨大的心血,運用瞭最前沿的基因測序和生物信息學技術,一點一點地解析著這個微小生物的遺傳藍圖。我腦海中浮現齣他們在實驗室裏夜以繼日工作的場景,麵對海量的數據,尋找著那些關鍵的基因片段,試圖理解微孢子蟲的起源、進化以及它們與傢蠶宿主之間錯綜復雜的關係。這本書的語言風格,我期望它既能嚴謹地闡述科學原理,又能以一種清晰易懂的方式呈現,讓非專業讀者也能領略到基因組學的魅力。它不僅僅是一本關於疾病的研究,更是一次深入微觀世界,探索生命奧秘的旅程,讓我對接下來的內容充滿瞭期待,想知道這些基因的“故事”究竟有多精彩。

評分

這本書的書名,用一種近乎科幻的組閤,將“傢蠶”和“微孢子蟲”這兩個概念並置,瞬間激發瞭我對生物之間相互作用的好奇心。我一直認為傢蠶是相對獨立的生物,但“微孢子蟲”的齣現,就像是為這個看似平靜的生態係統注入瞭一股暗流。這本書的名字,仿佛在宣告著一場隱藏在微觀層麵的戰爭,傢蠶在其中扮演著怎樣的角色?是被動承受,還是存在著反擊的機製?我設想著,這本書可能會深入剖析微孢子蟲是如何找到並侵入傢蠶的細胞,它們又是如何巧妙地利用傢蠶的遺傳物質來復製自身,最終達到其生命周期的目的。或許,書中還會涉及一些關於傢蠶免疫係統如何對抗這些入侵者的內容,雖然傢蠶的免疫係統可能與我們所熟知的動物有所不同,但其內在的防禦機製一定也同樣令人著迷。這本書的論述方式,我希望它能夠如同抽絲剝繭般,層層深入地揭示微孢子蟲在基因層麵的生存策略,以及這些策略如何影響傢蠶的健康和生産力。它不僅僅是關於一種病原體,更是關於一種共生(或寄生)關係的深度解讀,讓我對生物多樣性和生命體之間的復雜聯係有瞭更深的思考。

評分

這本《傢蠶微孢子蟲基因組生物學》的書名立刻就勾起瞭我極大的好奇心。傢蠶,這個我們從小就熟悉,與絲綢産業息息相關的生物,竟然隱藏著如此復雜的微生物世界。而“微孢子蟲”,這個名字聽起來就充滿瞭微觀世界的神秘感,我一直以為它們是某種對人類無害的微小生物,沒想到它們竟然會對傢蠶的健康産生如此深遠的影響,甚至到瞭需要專門研究其基因組的程度。我腦海中浮現齣無數個畫麵:研究人員們如何在顯微鏡下觀察這些微小的寄生蟲,它們如何侵入傢蠶的細胞,如何利用傢蠶的養分進行繁殖,又如何最終導緻傢蠶的衰弱甚至死亡。這本書的封麵設計,也許會用一種抽象的、充滿科技感的綫條勾勒齣DNA的雙螺鏇結構,暗示著基因組研究的深度,同時又會融入一絲絲關於傢蠶的自然元素,例如桑葉的紋理或者蠶寶寶的柔嫩。我期待它能為我揭示一個我從未想象過的微觀戰場,讓我對傢蠶的生命周期和養殖業的挑戰有一個全新的認知。這本書的名字,本身就是一扇門,通往一個充滿未知與發現的科學世界,讓我迫不及待地想踏入其中,一探究竟。

評分

《傢蠶微孢子蟲基因組生物學》這個書名,就像是一枚精準的探針,直指現代生物學研究的核心領域。傢蠶,作為一種重要的經濟昆蟲,其自身的基因組研究早已取得瞭不少進展,但將目光轉嚮其“敵人”——微孢子蟲,並進行基因組層麵的深入剖析,這本身就代錶著一種前沿的視角。我好奇的是,微孢子蟲的基因組與傢蠶的基因組之間,是否存在著某種“對話”或者“博弈”?這些微小的寄生蟲,又是如何通過基因層麵的調控,來影響傢蠶的生理功能,甚至是整個絲綢産業的産量和質量的?我預想,這本書將會詳細介紹微孢子蟲的分類、形態特徵,以及它們在傢蠶養殖過程中造成的具體危害,例如食欲不振、發育遲緩、乃至死亡。但更重要的是,它會深入到基因的層麵,揭示這些微孢子蟲的基因組包含著哪些與毒力、傳播、宿主適應性相關的基因,以及這些基因的功能是什麼。或許,書中還會探討如何利用基因組學的知識,來開發更有效的防治手段,例如尋找抗性基因,或者設計基因編輯技術來阻斷微孢子蟲的侵染。這本書的名字,讓我感受到一種科學的嚴謹與對未知世界的探索精神,仿佛在邀請我一同走進一個充滿挑戰與希望的微觀研究領域。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圖書大百科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