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導論
1 你是誰?
建立聯係
弗洛伊德的位置
為什麼你(也許) 是一個弗洛伊德主義者
一個簡短的重述
本能
2 創傷
普通創傷
心理現實
病態恐懼癥和強迫癥一瞥
3 詞與物
傳遞
輸入與輸齣
防禦
地形學模型
力比多模型
結構模型
兩種本能理論
關於俄狄浦斯情結和危機
命運
解剖與命運
分裂
亂倫
4 雙邊性
關於意義的起源
隱喻
捷徑
腦化學品
5 反射鏡不可能是攝影底片
神奇的拍紙簿
數學動物園
波動力學
機器中的幽靈
幽靈與光譜場
觀念的力量是無窮的
密碼
參考書目
兩種本能理論
弗洛伊德最後的心靈模型以兩種本能理論著稱。它為弗洛伊德奧林匹剋式理論建構鬥爭劃上瞭一個圓滿的句號;而且,由於下麵即將給齣的原因,很多當代心理分析學傢都不歡迎這一模型。(因某種原因法國除外。)
晚年的弗洛伊德相信:心理分析早期階段對力比多的專注,忽略瞭人類事務中侵略的普遍性和重要性。他就這一主題先寫瞭幾篇臨床論文,然後提齣瞭一個超乎尋常的推斷,大意是:全部生命就是作為“生命—力量”的力比多和被他等同於“死本能”的侵略之間的鬥爭。於是,他把生命視為這些原初力量之間的不斷戰鬥,結果是後者(死)必然戰勝個體。然而,通過個體和集體對破壞力量的不斷鬥爭,文明的連續性和力量得以增長。
弗洛伊德指齣,這種無止境的循環“超齣瞭快樂原則”,並且說明瞭人以循環方式重復心理痛苦處境的傾嚮(重復強製)。因此,這種循環式重復是潛在的生本能和死本能的外部錶現。
到此為止,這是弗洛伊德最具哲學意味的觀點。很多分析學傢認為它沒有任何臨床意義;而且,與其說它關注的是消極本能,不如說是生物細胞的死亡。這個現象學舞颱與下述舞颱極為不同:在這個舞颱上,復雜的個人內部和人際間整閤同時為兩個目標服務:滿足與理想平衡。
即使人們承認這些反對意見,人們也不應低估弗洛伊德的預見天賦。例如,生物遺傳學中的最近發現錶明:甚至在健康的個體中,也存在著一種關於循序漸進的細胞死亡的先天機製。(令人沮喪的是,也許它們在幼小的胎兒中就已存在瞭。)最近,胚胎學傢們明確指齣,在早期生命和青春期的一個特殊發展階段,不必需的細胞就會被剔除。當前的生物理論傢提齣,這一過程消除瞭那些早期階段需要、而後期階段不再需要的細胞。
就一個更大的範圍而言,無論從國內還是從國際上來說,人類曆史總是悲劇性地為不間斷的殘殺所打斷。大規模的集體屠殺——戰爭、種族滅絕和“政治壓製”等——常常用後催眠主體閤理化其脫離現實的“指令”所使用的同樣的邏輯關聯並以迴顧的方式加以“說明”。
我們還應注意弗洛伊德在其最後“理論”中,嚮團體及政治國傢命運的迴歸。
關於俄狄浦斯情結和危機
“在個體童年的背後,我們可以看到一幅種族童年的畫麵——一個人類種族的發展畫麵,而個體的發展事實上不過是在偶然生命環境影響下的一種簡約的再現。”
——《標準版弗洛伊德心理學著作全集》,第5捲,《夢的解析》,“後退”(1990),第548頁
盡管從分類上看不是精神生命的一種“類型”,但俄狄浦斯概念在弗洛伊德理論中所占的重要地位,使我們有充分的理由對之作齣獨立的研究。
為瞭理解俄狄浦斯概念在正統心理分析中的核心地位與意義,同樣重要的是把握其在弗洛伊德思想中的演進情況。我們已經注意到弗洛伊德的下述主張:除非本能的性衝動從一齣生就被視為明顯的和有影響的,否則,人的動力行為及其機能失調就不可能達到臨床上的和邏輯上的一緻性。
根據弗洛伊德的圖式,通過一個連續的生物學進化以及人的適當的撫養環境,嬰幼兒注定(不情願地)放棄“原始”快樂:接近母親的乳房和身體、對母親的關心與慈愛的錶麵上的獨占性以及括約肌“遊戲”的快樂。所有這些都是為瞭贏得強大的、理想化的父母—看護者的正麵注意(後者自己現在也基本上是這些相同放棄的“守法”的幸存者)。在用他或她的“基本”快樂換取父母認可的過程中,嬰幼兒通過一個日益增長和不屈不撓的認同過程獲得瞭“他們的”超我。弗洛伊德把這一過程視為艱苦的、裏程碑式的和構成性的。
盡管乳房和其他小“戰場”可以相對容易地被轉讓齣去,但孩子的生殖器興奮、快樂和幻想卻呈現為一個更為復雜的本能性戰場。在此戰場上,更多的內部、外部力量參與進來。弗洛伊德在若乾場閤注意到,産生肉體快樂的神經生理“態度”一旦在經驗中加以確立,便隻能不情願地被放棄。患者之所以對分析治療中的療法“變化”産生抵抗,原因便在於此。
一個自己進食、“斷瞭奶”且能進行語詞交流的3歲或4歲孩子已經是一個“小人”,具有活躍的和復雜的幻想生活,具有很多技巧,且具有推進他或她特殊的重點和目標的能力。弗洛伊德相信,到瞭這個年齡,兩性都進行一種積極的“浪漫”運動,以確保異性父母的愛和專注。這項持續幾年的計劃伴隨著手淫的思想和幻想以及未成熟的手淫式自我刺激。這種行為的顯著跡象(至少在弗洛伊德時代)遭到父母的勸阻,令孩子想起瞭早期的一些禁律,如必須斷奶和保持乾淨整潔等。
於是,一個新戰場齣現瞭。
幼兒希望錶現得“好”,以取悅於他的父母及其不斷增長的內在代錶——超我。“稍大的”孩子通常以一種基本上不存在問題的方式“控製”其進食和大小便,而他或她的特定生殖器衝動和需要,則會不斷地對他或她的終生的意識、傾嚮和側重點發生影響。在很多方麵,一個人對性“需要”和“選擇”——不管是否難以駕馭——的控製都將在很大程度上支配其總的命運。這些變化也常常影響國傢的命運。
早在兒童時期,與性欲的抗爭就導緻瞭強烈的內心衝突,對這一衝突的充滿矛盾的擴充後來支配瞭成人的性方案。例如,一個小女孩可能希望她媽媽“死掉”,以便她現在可以成為唯一對她爸爸的床、物品和(將來的)嬰兒提齣要求的人。然而,她幾乎無法避免因這樣消除她親愛的媽媽所帶來的問題。在童話中,這個問題以下述方式得以“解決”:把重要的女主人公分為女巫和守護神,或者分為死去的“好”媽媽與邪惡的、活著的繼母。
同樣,渴望成為他媽媽唯一所有者的小男孩必須麵對對他親愛的男性“理想”和保護者的清除。在神話和童話中,這種情況常常以這種形式齣現:一個“敵人”——常常在某些方麵與父親相關——殺瞭他的父親,或者失去父親的兒子試圖為他的死而復仇。在尋找仇敵的過程中,“沒有父親的”兒子曆經磨難,死裏逃生,終成一位神勇的武士,從而博得以各種方式僞裝起來的公主的歡心。(無論在清醒狀態還是在夢中,忠誠和親生父母總是可以平穩地相互置換。)
這些主題的各種變形為大量世界古代和近代的文學作品提供瞭文本,也為宗教和神話提供瞭“譜係”。
……
書評五:一次對“人”的本質的永恒追問 這本書帶給我的最深刻體驗,是一種對人類自身局限性的深刻反思。它沒有提供簡單的答案,反而提齣瞭更尖銳的問題:我們真的瞭解我們自己嗎?我們那些看似理性、自主的決定,其背後隱藏著何種不為人知的驅動力?作者巧妙地將弗洛伊德的理論從純粹的心理學領域抽離齣來,放置到瞭一個更宏大的人文關懷的背景下進行審視。它探討的不是病人如何被治愈,而是“人”如何被定義。那種對文明與本能之間永恒衝突的描繪,至今仍在我腦海中迴蕩。這本書的結構非常注重內在的張力:一端是啓濛理性對人性的樂觀假設,另一端則是弗洛伊德所揭示的幽暗深淵。閱讀它,就像是進行瞭一次對自我潛藏恐懼的溫和、卻又徹底的審視。它不是一本讀完就可以束之高閣的書,它的某些洞見會像一顆種子一樣,在你日後的思考和生活細節中,不經意間發芽、生長,讓你不斷重新審視自己行為的動機。
評分書評三:文字的精準與論證的嚴密性令人嘆服 這本書在學術層麵的構建簡直可以稱得上是一座精密的鍾錶。作者在處理弗洛伊德的理論演變時,沒有采取簡單的綫性時間軸敘事,而是采用瞭一種主題驅動的結構,將核心概念(比如力比多理論的早期萌芽與後期的修正)巧妙地編織在一起。我尤其欣賞作者引用原始文獻時的那種恰到好處的平衡感——既保證瞭學術的嚴謹性,避免瞭空泛的解讀,又通過精妙的注釋和旁白,讓非專業讀者也能跟上論證的步伐。書中對於弗洛伊德麵對早期追隨者(如榮格、阿德勒)決裂時的心理描摹,也極為精彩,展現瞭思想巨人背後的脆弱和捍衛真理的固執。這種對人物內心世界的細緻刻畫,使得原本可能枯燥的理論辯論,充滿瞭戲劇張力。閱讀過程中,我需要經常停下來思考作者提齣的每一個小小的推論,因為它們往往是通往下一個更宏大理論支柱的關鍵榫卯。這絕非可以囫圇吞棗的書籍,它要求讀者像解謎一樣,去細細品味每一個論證的環節,纔能體會到其邏輯鏈條的堅不可摧。
評分書評一:一次穿越時空的深度對話 這本書就像是收到瞭一張來自維也納金色大廳的邀請函,讓我得以近距離觀察那位留著濃密鬍須、眼神深邃的“老人傢”是如何構建他的思想迷宮。我尤其欣賞作者在梳理弗洛伊德那些看似晦澀難懂的概念時,所展現齣的那種近乎於考古學傢般的細緻和耐心。讀完全書,我仿佛跟隨著作者,一起在潛意識的幽暗森林裏迷失、探索,最終找到瞭一盞微弱卻堅定的燈火。作者沒有滿足於簡單復述“俄狄浦斯情結”或“夢的解析”這些標簽化的內容,而是深入剖析瞭這些理論誕生的時代背景——那些僵化的維多利亞時代道德規範,以及精神病患在當時醫療體係中的無助境遇。這種將理論置於曆史洪流中的處理方式,使得那些看似冷峻的學術觀點,瞬間變得鮮活而富有張力。閱讀體驗是層層遞進的,起初是敬畏,繼而是對其邏輯自洽性的摺服,最後是對人類心智復雜性的一種全新體認。它不是一本輕鬆的讀物,需要讀者投入足夠的心神去咀嚼那些關於本我、自我與超我的辯證關係,但其迴報是巨大的,仿佛打開瞭一扇通往自我認知深處的秘密通道。
評分書評四:風格的蛻變與思想的灰度 與其他傳記或導讀不同,這本書的語言風格有一種奇特的“灰度感”,它不全然是贊歌,也不屬於批判。作者似乎更熱衷於展示弗洛伊德思想光譜中的所有顔色,包括那些不那麼光彩奪目的部分。我感受到瞭作者在敘事中對“不確定性”的擁抱,他並未試圖將精神分析描繪成萬能的靈丹妙藥,而是誠實地揭示瞭其理論在麵對後世科學檢驗時的諸多爭議點和自我矛盾之處。這種成熟的、不帶偏見的梳理,反而大大增加瞭本書的可信度。閱讀體驗就像是攀登一座高山,山頂的風光固然壯闊,但沿途的濕滑岩石、陡峭的岔路口也清晰可見。我尤其喜歡作者在對比弗洛伊德與其他同時代思想傢(如尼采或柏格森)對“非理性”的探討時,所展現齣的那種跨學科的廣博視野。它讓我明白,偉大的思想傢並非孤立的存在,他們總是在與同時代的群星進行著無聲的對視與較量。
評分書評二:對現代文化基因的深度溯源 說實話,在拿起這本書之前,我對弗洛伊德的認知僅限於教科書上那些被過度簡化甚至被濫用的詞匯。然而,這本書的敘事結構極其精妙,它沒有將弗洛伊德描繪成一個高高在上的神祇,而是展現瞭他作為一個人,一個在科學與哲學邊緣徘徊的先驅者的掙紮與堅持。我發現,我們今天所習以為常的許多文化現象——從好萊塢電影中對童年創傷的反復挖掘,到流行音樂中對壓抑欲望的隱晦錶達——其深層邏輯都能在這本書裏找到源頭。作者的筆觸極其剋製,沒有過度美化或醜化這位巨人,而是用一種近乎客觀的筆調,呈現瞭其思想體係的宏大與局限。特彆是關於文化心理學的那幾個章節,簡直是醍醐灌頂,讓我對集體無意識和文化符咒的運作方式有瞭全新的理解。這本書的價值不在於讓你相信“一切皆性”,而在於它提供瞭一個觀察人類行為的全新透鏡,一個能穿透日常錶象,直抵驅動我們行動的原始力量的工具。讀完閤上書本時,我感覺周圍的世界似乎被重新編碼瞭,一切都變得更加復雜,但也更加真實可感。
評分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
評分4根本問題
評分客觀唯心主義,其包涵瞭唯心主義的所有共同特點,主要錶現在比較古老的“具象神”宗教,強調主宰萬物的神靈的客觀存在。
評分一韆年後人類如果還在,他們的活法照樣離不開《最偉大的思想傢》係列叢書紹介的那些哲人理念的形塑效應。這或許也就是你應當通過這套叢書走進這些哲人的理念世界的最重要理由。
評分這本書質量包裝都不錯,滿意。
評分我們生活在一個中西不得不遭遇、磨擦和交融的時代。如欲有深度地理解和轉化我們自己祖先的哲理,必須對那些屬於“他者”的哲學世界有切當理解。希望這套叢書在新的中西交匯中起到某種作用。
評分西學東漸哲學進入中國後,學界發生瞭中國本土文化中有無哲學的論爭。認為中國有哲學的人把哲學定義為:關於宇宙和人生的基本思想。鬍適在他的《中國哲學史大綱》指齣:“凡研究人生且要的問題,從根本上著想,要尋求一個且要的解決”這樣的學問叫做哲學。
評分30年前讀佛羅伊德,三十年後再讀,感慨萬韆
評分可以吧,是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圖書大百科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