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风致舒芜书信全编

胡风致舒芜书信全编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胡风 著
图书标签:
  • 胡风
  • 舒芜
  • 书信
  • 文学史
  • 现代文学
  • 中国现当代文学
  • 文化研究
  • 思想史
  • 文学批评
  • 传记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华书局
ISBN:9787101097757
版次:1
商品编码:11437648
品牌:中华书局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4-01-01
页数:151
字数:150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1. 《关于胡风反党集团的一些材料》原始信件披露。
  2. 1943年至1950年,胡风、舒芜、路翎、台静农、陈家康等文人是如何生活、如何躲过白色恐怖、如何地下开展工作的真实记载。
  3. 书信中为了躲过国民党的搜查而使用的一些暗语、假名等均作有注解。

内容简介

  胡风,现代文艺理论家、诗人、翻译家。20世纪50年代胡风思想遭到批判进而扩大为“胡风反革命”事件。而后历时八年,先后三次才从政治上、历史上、文艺思想及文学活动上,获得全面彻底的平反。舒芜在此事件中是一个重要人物,批判胡风文艺思想运动后,舒芜将胡风给他的一些信件交给了有关部门,然后这些信件被整理成为《关于胡风反党集团的一些材料》,因此舒芜多年一直承担着骂名,他和胡风的关系也因此扑朔迷离,那段历史的真相也一直是关注的焦点。究竟真相如何,书信确实是真实的史料。胡风致舒芜的这一百多封书信中对那几年胡风和舒芜的工作,当时一些文人如路翎、台静农、陈家康等等多有涉及,对当时他们是如何在当时的背景下坚持理想和工作是一个真实的记载。
  胡风致舒芜书信现知共有111封,从1943年9月至1950年7月。舒芜于1997年将这些信件的复印件提供给胡风的家人。这本《胡风致舒芜书信全编》由胡风的女儿张晓风整理,并对信件中一些可能让读者难以理解的问题作了少许补注,以期对一些有疑义的问题和历史事实的正确认识有所帮助。

作者简介

  胡风(1902—1985),原名张光人,湖北蕲春人。著名文艺理论家,诗人,翻译家。是鲁迅先生晚年较为接近较为信任的青年作家之一。曾担任左联的宣传部长和书记、中华全国抗敌文协的研究部主任等职。抗战时期,主编大型文艺刊物《七月》和《希望》,培养和扶植了一批新生的进步作家,后来被称为“七月派”。1955年,由于对建国以来的文艺实践状况有不同意见向党中央上书“三十万言”而获罪,进而被定为“胡风反革命集团”冤案,身陷囹圄二十四年,直至1979年1月始获自由。1980年9月平反,恢复名誉。1985年6月8日,因病去世,享年八十三岁。他一生坚持真理,独立思考,努力探索文艺发展的规律,为人们留下了大量珍贵的文化遗产。1999年1月,湖北人民出版社出版了460万字的《胡风全集》十卷本。
  张晓风,胡风之女。胡风去世后,专门从事胡风著作、手稿、史料等的整理、编选、出版及研究工作。为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院及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已退休)。著有《我的父亲胡风》;主编有:《胡风全集》,《梅志文集》等。

内页插图

前言/序言


《关中风物志:秦地遗风与人文脉络》 【本书简介】 《关中风物志:秦地遗风与人文脉络》是一部深入探究中国传统文化核心区域——关中平原(今陕西关中地区)自然地理、历史变迁、民俗风情与人文精神的综合性地域文化专著。本书旨在通过细致入微的田野调查、博采众长的文献梳理,构建一个立体、鲜活的关中世界图景,展现这片土地如何孕育了华夏文明的诸多关键节点。 一、地理基石与生态智慧:大地的塑造 本书开篇,首先着墨于关中的独特地理环境。关中,自古有“八百里秦川”之称,西起宝鸡,东至潼关,南倚秦岭,北屏渭北黄土高塬,形成一个天然的“土腰带”。 1. 地质构造与水文网络: 详细剖析了渭河及其支流(泾、洛、潏、浐等)对关中平原的塑造作用。探讨了黄土高原的成因、土壤的特性如何影响农业实践,以及古代的水利工程(如郑国渠、白渠)对维持区域生态平衡与粮食供应的决定性意义。不同地貌单元(如塬、川、梁、峘)所衍生的独特生活方式,被细致描摹。 2. 气候变迁与物产格局: 考察了关中地区的气候演变历史,对比了不同历史时期(如唐代、明清)的气候特征对农业歉收与社会稳定的影响。重点阐述了关中地区特有的农作物、林木资源以及野生动植物资源,特别是那些在地方经济和民间信仰中占据重要地位的“物候标志”。 二、历史纵深:王朝的呼吸与文明的中心 关中是中国历史上建都朝代最多、时间最长的地区之一,本书的第二部分致力于梳理这片土地上留下的厚重历史印记。 1. 先秦气象:周秦的勃兴: 从丰镐二京的遗址考古发现入手,重构了西周礼乐制度的构建过程及其对后世政治伦理的影响。随后聚焦秦代,分析秦始皇统一六国前后的政治整合、制度创新(如郡县制、文字统一)与文化辐射力,并考察了秦地独特的尚武精神的文化根源。 2. 汉唐气象:帝国的辉煌与衰落: 长安城(今西安)作为汉唐两代的首都,是本书的重点。详细描绘了汉代“文景之治”与“武昭之盛”时期的城市规划、宫殿形制、以及胡汉交融的社会面貌。唐代部分,则深入探讨了其开放包容的文化政策如何吸引海内外人才,以及长安作为国际大都会的商业贸易、宗教传播(如景教、摩尼教在关中的传播与本土化)。 3. 历史的叠影:中晚期遗存: 考察了宋、元、明、清时期,关中地区作为西北屏障的军事战略地位,以及区域经济重心南移后,关中社会结构和民间信仰的适应性演变。重点挖掘了散落在地方志、碑刻中的关于漕运、边防和驿站系统的细节。 三、民俗图景:活态的文化记忆 本书的第三部分将焦点转向关中地区的日常生活、信仰体系和艺术表现形式,展现了历史如何沉淀为今日的民俗习惯。 1. 建筑与聚落: 研究关中传统民居“圪塄房”的结构特点及其适应性,分析了村落选址中对风水观念的遵循。同时,对地方性的庙宇、祠堂、牌坊等公共建筑的风格、雕刻艺术进行了细致的分类考察。 2. 岁时节令与饮食文化: 详尽记录了关中地区的“二十四节气”对应的地方活动。重点分析了以小麦、粟、黍为主导的饮食结构,如泡馍、烩面、各类面食的制作技艺及其背后的地域文化内涵。探讨了特定节令食品(如春节的饺子、寒食节的禁火习俗)的流变。 3. 信仰与仪式: 考察了关中民间信仰的复合性,包括对自然神祇(如社稷神、山神)的崇拜,以及佛教、道教在地方层面的渗透与融合。特别关注了“社火”表演中融合了历史故事与神话传说的艺术形式,以及丧葬、婚嫁仪式中体现的家族伦理。 四、非物质遗产:声音与技艺的传承 本书的收官部分关注那些难以固化于文本和遗址之上的鲜活技艺。 1. 地方戏曲与曲艺: 梳理了秦腔这一“中国戏曲之祖”的起源、声腔特点、舞台程式及在关中农村社会的传播路径。同时,介绍了碗乐、弦板书等地方曲艺形式在口头传承中的地位。 2. 工艺美术的活化石: 对木版年画(尤其是凤翔年画)、皮影戏、以及具有地方特色的刺绣(如彬县、旬邑的针法)进行了专题研究,分析了这些工艺品图案中蕴含的历史象征意义和审美取向。 结语:新时代的关中精神 本书最后提出一个反思性的议题:在全球化和城市化的冲击下,关中地区的文化主体性如何保持与重塑?本书不仅是对过去的追忆,更是对这片古老土地未来文化走向的审慎观察与期许。 《关中风物志:秦地遗风与人文脉络》 以严谨的学术态度和深厚的文化情怀,旨在为研究中国古代史、地理学、民俗学乃至文化地理学的学者、研究者,以及所有对中国传统文化抱有热忱的读者,提供一份详尽而富有洞察力的关中文化地图。全书配有大量历史地图、考古现场照片及民俗测绘图表,力求图文并茂,相得益彰。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是一部让人心潮澎湃的史诗巨著!它以一种近乎于旁观者的冷静视角,却又饱含着对那个时代深沉的理解与同情,细腻地描绘了一幅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作者的笔力非凡,对人物心理的刻画入木三分,每一个角色的命运仿佛都与时代脉搏紧密相连。读着读着,我仿佛能闻到那个特定年代特有的尘土气息,感受到人们在命运洪流中的挣扎与抗争。全书的叙事节奏张弛有度,高潮迭起却又娓娓道来,让人在紧张与舒缓之间不断切换,极大地丰富了阅读的体验。更难得的是,它不仅仅是在讲述一个故事,更是在探讨人性的复杂与时代的无奈,引发读者对历史、对自我更深层次的反思。书中的某些情节设计巧妙至极,每一次转折都出人意料,却又在回味后觉得是那么的合乎情理,足见作者的深厚功力。

评分

这部作品的叙事视角转换自如,高明之处在于它能在宏观的历史俯瞰和微观的个体体验之间,找到一个完美的平衡点。有时,它像是站在历史的穹顶之上,审视着大势所趋,那股磅礴的气势令人屏息;而下一刻,笔锋一转,又聚焦于某一个人物的内心挣扎或一个家庭的细微变故,那种细腻入微的描摹又让人感同身受,潸然泪下。这种张弛有度的叙事节奏,让整本书的阅读体验充满了层次感和立体感。此外,作者对细节的捕捉能力令人叹服,那些看似不经意的物件、对话,往往在后续的章节中会产生意想不到的回响,展现了全书精妙的伏笔和呼应,体现了极高的匠心。

评分

这是一本需要用心去“品读”而不是简单“阅读”的书。它的力量在于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对人性复杂性的深刻洞察。作者没有简单地进行好坏的二元对立,而是将所有角色都置于一个充满灰色地带的道德困境中,展现了在特定环境下,即便是最美好的人性也可能遭受扭曲或考验的残酷现实。这种对人性的探索,使得这本书超越了一般的历史叙事,上升到了哲学思辨的高度。每一次翻阅,我都能发现一些之前忽略的微妙之处,每一次重读,都会有新的领悟,这正是衡量一部文学经典的重要标准。它无疑是一部值得反复咀嚼、细细体会的杰作。

评分

说实话,我一开始对这样一部厚重的作品抱有疑虑,担心会过于枯燥,但事实证明我的担忧完全是多余的。这本书以一种极其引人入胜的方式,将那些看似遥远的历史事件与人物命运紧密联系起来,让人感觉历史触手可及。作者似乎拥有一种魔力,能将复杂的历史背景用最简洁明了却又不失深度的语言表达出来。阅读过程中,我多次停下来,合上书本,陷入沉思。它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一种情感的共鸣。那些在历史长河中被淹没的声音,通过作者的笔被重新唤醒,充满了生命力。这种对“人”的关注,使得这部作品摆脱了传统历史叙事的刻板,充满了温度和人情味。它迫使我跳出固有的思维定势,以全新的角度审视过去。

评分

这本书的文字风格简直是令人惊艳的,它融合了古典的韵味与现代的锐气,形成了一种独特的美感。读起来,如同品一杯陈年的佳酿,初入口醇厚,回味悠长。作者在遣词造句上极为考究,每一个词语的选择都恰到好处,既避免了堆砌辞藻的空洞,又充满了文学的张力。尤其是一些环境和场景的描写,简直可以用“如诗如画”来形容,仿佛能透过文字的缝隙看到那片土地的真实面貌。我尤其欣赏它在展现宏大叙事的同时,依然能够抓住个体情感的微小波动,这种对比处理得非常到位。这本书的结构布局也值得称赞,层次分明,脉络清晰,即使篇幅宏大,读者也丝毫不感到迷失,反而能清晰地跟随作者的思路在历史的迷宫中穿行。这是一次纯粹的、精神上的享受。

评分

胡风(1902—1985),原名张光人,湖北蕲春人。著名文艺理论家,诗人,翻译家。是鲁迅先生晚年较为接近较为信任的青年作家之一。曾担任左联的宣传部长和书记、中华全国抗敌文协的研究部主任等职。抗战时期,主编大型文艺刊物《七月》和《希望》,培养和扶植了一批新生的进步作家,后来被称为“七月派”。1955年,由于对建国以来的文艺实践状况有不同意见向党中央上书“三十万言”而获罪,进而被定为“胡风反革命集团”冤案,身陷囹圄二十四年,直至1979年1月始获自由。1980年9月平反,恢复名誉。1985年6月8日,因病去世,享年八十三岁。他一生坚持真理,独立思考,努力探索文艺发展的规律,为人们留下了大量珍贵的文化遗产。1999年1月,湖北人民出版社出版了460万字的《胡风全集》十卷本。

评分

内容不错,200减110,价格实惠

评分

胡风致舒芜书信现知共有111封,从1943年9月至1950年7月。舒芜于1997年将这些信件的复印件提供给胡风的家人。这本《胡风致舒芜书信全编》由胡风的女儿张晓风整理,并对信件中一些可能让读者难以理解的问题作了少许补注,以期对一些有疑义的问题和历史事实的正确认识有所帮助。

评分

内容不错,200减110,价格实惠

评分

看了很有感觉,内容写的特别好。此外,书的装帧也很好。京东的送货也很及时。

评分

胡风,现代文艺理论家、诗人、翻译家。20世纪50年代胡风思想遭到批判进而扩大为“胡风反革命”事件。而后历时八年,先后三次才从政治上、历史上、文艺思想及文学活动上,获得全面彻底的平反。舒芜在此事件中是一个重要人物,批判胡风文艺思想运动后,舒芜将胡风给他的一些信件交给了有关部门,然后这些信件被整理成为《关于胡风反党集团的一些材料》,因此舒芜多年一直承担着骂名,他和胡风的关系也因此扑朔迷离,那段历史的真相也一直是关注的焦点。究竟真相如何,书信确实是真实的史料。胡风致舒芜的这一百多封书信中对那几年胡风和舒芜的工作,当时一些文人如路翎、台静农、陈家康等等多有涉及,对当时他们是如何在当时的背景下坚持理想和工作是一个真实的记载。

评分

不过,过来人以缺乏学术性嘲讽那段历史,是自以为深却失之于浅,自以为雅却落于俗的。用自己生命的真情走过的足迹,无论多么幼稚,自有其独特的价值,因为那是一种本义上的生命创造,是那个时代中国青年学人用生命的真情和稚气书写的历史。精神史上可奚落的对象也许很多,但无论如何不应该包括幼稚。

评分

了解那段历史的人,会很注意这些信,这两人!

评分

书不错,送货也很快,可以留着慢慢看了!!!!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