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关于胡风反党集团的一些材料》原始信件披露。
2. 1943年至1950年,胡风、舒芜、路翎、台静农、陈家康等文人是如何生活、如何躲过白色恐怖、如何地下开展工作的真实记载。
3. 书信中为了躲过国民党的搜查而使用的一些暗语、假名等均作有注解。
胡风,现代文艺理论家、诗人、翻译家。20世纪50年代胡风思想遭到批判进而扩大为“胡风反革命”事件。而后历时八年,先后三次才从政治上、历史上、文艺思想及文学活动上,获得全面彻底的平反。舒芜在此事件中是一个重要人物,批判胡风文艺思想运动后,舒芜将胡风给他的一些信件交给了有关部门,然后这些信件被整理成为《关于胡风反党集团的一些材料》,因此舒芜多年一直承担着骂名,他和胡风的关系也因此扑朔迷离,那段历史的真相也一直是关注的焦点。究竟真相如何,书信确实是真实的史料。胡风致舒芜的这一百多封书信中对那几年胡风和舒芜的工作,当时一些文人如路翎、台静农、陈家康等等多有涉及,对当时他们是如何在当时的背景下坚持理想和工作是一个真实的记载。
胡风致舒芜书信现知共有111封,从1943年9月至1950年7月。舒芜于1997年将这些信件的复印件提供给胡风的家人。这本《胡风致舒芜书信全编》由胡风的女儿张晓风整理,并对信件中一些可能让读者难以理解的问题作了少许补注,以期对一些有疑义的问题和历史事实的正确认识有所帮助。
胡风(1902—1985),原名张光人,湖北蕲春人。著名文艺理论家,诗人,翻译家。是鲁迅先生晚年较为接近较为信任的青年作家之一。曾担任左联的宣传部长和书记、中华全国抗敌文协的研究部主任等职。抗战时期,主编大型文艺刊物《七月》和《希望》,培养和扶植了一批新生的进步作家,后来被称为“七月派”。1955年,由于对建国以来的文艺实践状况有不同意见向党中央上书“三十万言”而获罪,进而被定为“胡风反革命集团”冤案,身陷囹圄二十四年,直至1979年1月始获自由。1980年9月平反,恢复名誉。1985年6月8日,因病去世,享年八十三岁。他一生坚持真理,独立思考,努力探索文艺发展的规律,为人们留下了大量珍贵的文化遗产。1999年1月,湖北人民出版社出版了460万字的《胡风全集》十卷本。
张晓风,胡风之女。胡风去世后,专门从事胡风著作、手稿、史料等的整理、编选、出版及研究工作。为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院及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已退休)。著有《我的父亲胡风》;主编有:《胡风全集》,《梅志文集》等。
这是一部让人心潮澎湃的史诗巨著!它以一种近乎于旁观者的冷静视角,却又饱含着对那个时代深沉的理解与同情,细腻地描绘了一幅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作者的笔力非凡,对人物心理的刻画入木三分,每一个角色的命运仿佛都与时代脉搏紧密相连。读着读着,我仿佛能闻到那个特定年代特有的尘土气息,感受到人们在命运洪流中的挣扎与抗争。全书的叙事节奏张弛有度,高潮迭起却又娓娓道来,让人在紧张与舒缓之间不断切换,极大地丰富了阅读的体验。更难得的是,它不仅仅是在讲述一个故事,更是在探讨人性的复杂与时代的无奈,引发读者对历史、对自我更深层次的反思。书中的某些情节设计巧妙至极,每一次转折都出人意料,却又在回味后觉得是那么的合乎情理,足见作者的深厚功力。
评分这本书的文字风格简直是令人惊艳的,它融合了古典的韵味与现代的锐气,形成了一种独特的美感。读起来,如同品一杯陈年的佳酿,初入口醇厚,回味悠长。作者在遣词造句上极为考究,每一个词语的选择都恰到好处,既避免了堆砌辞藻的空洞,又充满了文学的张力。尤其是一些环境和场景的描写,简直可以用“如诗如画”来形容,仿佛能透过文字的缝隙看到那片土地的真实面貌。我尤其欣赏它在展现宏大叙事的同时,依然能够抓住个体情感的微小波动,这种对比处理得非常到位。这本书的结构布局也值得称赞,层次分明,脉络清晰,即使篇幅宏大,读者也丝毫不感到迷失,反而能清晰地跟随作者的思路在历史的迷宫中穿行。这是一次纯粹的、精神上的享受。
评分说实话,我一开始对这样一部厚重的作品抱有疑虑,担心会过于枯燥,但事实证明我的担忧完全是多余的。这本书以一种极其引人入胜的方式,将那些看似遥远的历史事件与人物命运紧密联系起来,让人感觉历史触手可及。作者似乎拥有一种魔力,能将复杂的历史背景用最简洁明了却又不失深度的语言表达出来。阅读过程中,我多次停下来,合上书本,陷入沉思。它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一种情感的共鸣。那些在历史长河中被淹没的声音,通过作者的笔被重新唤醒,充满了生命力。这种对“人”的关注,使得这部作品摆脱了传统历史叙事的刻板,充满了温度和人情味。它迫使我跳出固有的思维定势,以全新的角度审视过去。
评分这是一本需要用心去“品读”而不是简单“阅读”的书。它的力量在于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对人性复杂性的深刻洞察。作者没有简单地进行好坏的二元对立,而是将所有角色都置于一个充满灰色地带的道德困境中,展现了在特定环境下,即便是最美好的人性也可能遭受扭曲或考验的残酷现实。这种对人性的探索,使得这本书超越了一般的历史叙事,上升到了哲学思辨的高度。每一次翻阅,我都能发现一些之前忽略的微妙之处,每一次重读,都会有新的领悟,这正是衡量一部文学经典的重要标准。它无疑是一部值得反复咀嚼、细细体会的杰作。
评分这部作品的叙事视角转换自如,高明之处在于它能在宏观的历史俯瞰和微观的个体体验之间,找到一个完美的平衡点。有时,它像是站在历史的穹顶之上,审视着大势所趋,那股磅礴的气势令人屏息;而下一刻,笔锋一转,又聚焦于某一个人物的内心挣扎或一个家庭的细微变故,那种细腻入微的描摹又让人感同身受,潸然泪下。这种张弛有度的叙事节奏,让整本书的阅读体验充满了层次感和立体感。此外,作者对细节的捕捉能力令人叹服,那些看似不经意的物件、对话,往往在后续的章节中会产生意想不到的回响,展现了全书精妙的伏笔和呼应,体现了极高的匠心。
评分是斋百一选方跋
评分3. 书信中为了躲过国民党的搜查而使用的一些暗语、假名等均作有注解。
评分好书不错,值得购买。
评分此书可与东方出版中心2010年版《舒芜致胡风书信全编》对读。因为历史、人事等方面的因素,胡风与舒芜的书信无法编成往来书信的样式,甚憾。
评分了解那段历史的人,会很注意这些信,这两人!
评分了解那段历史的人,会很注意这些信,这两人!
评分正版图书值得放心,配送快,服务好,活动期间的优惠力度大~
评分1. 《关于胡风反党集团的一些材料》原始信件披露。
评分1. 《关于胡风反党集团的一些材料》原始信件披露。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