鬍風緻舒蕪書信全編

鬍風緻舒蕪書信全編 下載 mobi epub pdf 電子書 2025

鬍風 著
圖書標籤:
  • 鬍風
  • 舒蕪
  • 書信
  • 文學史
  • 現代文學
  • 中國現當代文學
  • 文化研究
  • 思想史
  • 文學批評
  • 傳記
想要找書就要到 圖書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中華書局
ISBN:9787101097757
版次:1
商品編碼:11437648
品牌:中華書局
包裝:平裝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14-01-01
頁數:151
字數:150000
正文語種:中文

具體描述

編輯推薦

  1. 《關於鬍風反黨集團的一些材料》原始信件披露。
  2. 1943年至1950年,鬍風、舒蕪、路翎、颱靜農、陳傢康等文人是如何生活、如何躲過白色恐怖、如何地下開展工作的真實記載。
  3. 書信中為瞭躲過國民黨的搜查而使用的一些暗語、假名等均作有注解。

內容簡介

  鬍風,現代文藝理論傢、詩人、翻譯傢。20世紀50年代鬍風思想遭到批判進而擴大為“鬍風反革命”事件。而後曆時八年,先後三次纔從政治上、曆史上、文藝思想及文學活動上,獲得全麵徹底的平反。舒蕪在此事件中是一個重要人物,批判鬍風文藝思想運動後,舒蕪將鬍風給他的一些信件交給瞭有關部門,然後這些信件被整理成為《關於鬍風反黨集團的一些材料》,因此舒蕪多年一直承擔著罵名,他和鬍風的關係也因此撲朔迷離,那段曆史的真相也一直是關注的焦點。究竟真相如何,書信確實是真實的史料。鬍風緻舒蕪的這一百多封書信中對那幾年鬍風和舒蕪的工作,當時一些文人如路翎、颱靜農、陳傢康等等多有涉及,對當時他們是如何在當時的背景下堅持理想和工作是一個真實的記載。
  鬍風緻舒蕪書信現知共有111封,從1943年9月至1950年7月。舒蕪於1997年將這些信件的復印件提供給鬍風的傢人。這本《鬍風緻舒蕪書信全編》由鬍風的女兒張曉風整理,並對信件中一些可能讓讀者難以理解的問題作瞭少許補注,以期對一些有疑義的問題和曆史事實的正確認識有所幫助。

作者簡介

  鬍風(1902—1985),原名張光人,湖北蘄春人。著名文藝理論傢,詩人,翻譯傢。是魯迅先生晚年較為接近較為信任的青年作傢之一。曾擔任左聯的宣傳部長和書記、中華全國抗敵文協的研究部主任等職。抗戰時期,主編大型文藝刊物《七月》和《希望》,培養和扶植瞭一批新生的進步作傢,後來被稱為“七月派”。1955年,由於對建國以來的文藝實踐狀況有不同意見嚮黨中央上書“三十萬言”而獲罪,進而被定為“鬍風反革命集團”冤案,身陷囹圄二十四年,直至1979年1月始獲自由。1980年9月平反,恢復名譽。1985年6月8日,因病去世,享年八十三歲。他一生堅持真理,獨立思考,努力探索文藝發展的規律,為人們留下瞭大量珍貴的文化遺産。1999年1月,湖北人民齣版社齣版瞭460萬字的《鬍風全集》十捲本。
  張曉風,鬍風之女。鬍風去世後,專門從事鬍風著作、手稿、史料等的整理、編選、齣版及研究工作。為中國藝術研究院研究院及中國作傢協會會員(已退休)。著有《我的父親鬍風》;主編有:《鬍風全集》,《梅誌文集》等。

內頁插圖

前言/序言


《關中風物誌:秦地遺風與人文脈絡》 【本書簡介】 《關中風物誌:秦地遺風與人文脈絡》是一部深入探究中國傳統文化核心區域——關中平原(今陝西關中地區)自然地理、曆史變遷、民俗風情與人文精神的綜閤性地域文化專著。本書旨在通過細緻入微的田野調查、博采眾長的文獻梳理,構建一個立體、鮮活的關中世界圖景,展現這片土地如何孕育瞭華夏文明的諸多關鍵節點。 一、地理基石與生態智慧:大地的塑造 本書開篇,首先著墨於關中的獨特地理環境。關中,自古有“八百裏秦川”之稱,西起寶雞,東至潼關,南倚秦嶺,北屏渭北黃土高塬,形成一個天然的“土腰帶”。 1. 地質構造與水文網絡: 詳細剖析瞭渭河及其支流(涇、洛、潏、滻等)對關中平原的塑造作用。探討瞭黃土高原的成因、土壤的特性如何影響農業實踐,以及古代的水利工程(如鄭國渠、白渠)對維持區域生態平衡與糧食供應的決定性意義。不同地貌單元(如塬、川、梁、峘)所衍生的獨特生活方式,被細緻描摹。 2. 氣候變遷與物産格局: 考察瞭關中地區的氣候演變曆史,對比瞭不同曆史時期(如唐代、明清)的氣候特徵對農業歉收與社會穩定的影響。重點闡述瞭關中地區特有的農作物、林木資源以及野生動植物資源,特彆是那些在地方經濟和民間信仰中占據重要地位的“物候標誌”。 二、曆史縱深:王朝的呼吸與文明的中心 關中是中國曆史上建都朝代最多、時間最長的地區之一,本書的第二部分緻力於梳理這片土地上留下的厚重曆史印記。 1. 先秦氣象:周秦的勃興: 從豐鎬二京的遺址考古發現入手,重構瞭西周禮樂製度的構建過程及其對後世政治倫理的影響。隨後聚焦秦代,分析秦始皇統一六國前後的政治整閤、製度創新(如郡縣製、文字統一)與文化輻射力,並考察瞭秦地獨特的尚武精神的文化根源。 2. 漢唐氣象:帝國的輝煌與衰落: 長安城(今西安)作為漢唐兩代的首都,是本書的重點。詳細描繪瞭漢代“文景之治”與“武昭之盛”時期的城市規劃、宮殿形製、以及鬍漢交融的社會麵貌。唐代部分,則深入探討瞭其開放包容的文化政策如何吸引海內外人纔,以及長安作為國際大都會的商業貿易、宗教傳播(如景教、摩尼教在關中的傳播與本土化)。 3. 曆史的疊影:中晚期遺存: 考察瞭宋、元、明、清時期,關中地區作為西北屏障的軍事戰略地位,以及區域經濟重心南移後,關中社會結構和民間信仰的適應性演變。重點挖掘瞭散落在地方誌、碑刻中的關於漕運、邊防和驛站係統的細節。 三、民俗圖景:活態的文化記憶 本書的第三部分將焦點轉嚮關中地區的日常生活、信仰體係和藝術錶現形式,展現瞭曆史如何沉澱為今日的民俗習慣。 1. 建築與聚落: 研究關中傳統民居“圪塄房”的結構特點及其適應性,分析瞭村落選址中對風水觀念的遵循。同時,對地方性的廟宇、祠堂、牌坊等公共建築的風格、雕刻藝術進行瞭細緻的分類考察。 2. 歲時節令與飲食文化: 詳盡記錄瞭關中地區的“二十四節氣”對應的地方活動。重點分析瞭以小麥、粟、黍為主導的飲食結構,如泡饃、燴麵、各類麵食的製作技藝及其背後的地域文化內涵。探討瞭特定節令食品(如春節的餃子、寒食節的禁火習俗)的流變。 3. 信仰與儀式: 考察瞭關中民間信仰的復閤性,包括對自然神祇(如社稷神、山神)的崇拜,以及佛教、道教在地方層麵的滲透與融閤。特彆關注瞭“社火”錶演中融閤瞭曆史故事與神話傳說的藝術形式,以及喪葬、婚嫁儀式中體現的傢族倫理。 四、非物質遺産:聲音與技藝的傳承 本書的收官部分關注那些難以固化於文本和遺址之上的鮮活技藝。 1. 地方戲麯與麯藝: 梳理瞭秦腔這一“中國戲麯之祖”的起源、聲腔特點、舞颱程式及在關中農村社會的傳播路徑。同時,介紹瞭碗樂、弦闆書等地方麯藝形式在口頭傳承中的地位。 2. 工藝美術的活化石: 對木版年畫(尤其是鳳翔年畫)、皮影戲、以及具有地方特色的刺綉(如彬縣、旬邑的針法)進行瞭專題研究,分析瞭這些工藝品圖案中蘊含的曆史象徵意義和審美取嚮。 結語:新時代的關中精神 本書最後提齣一個反思性的議題:在全球化和城市化的衝擊下,關中地區的文化主體性如何保持與重塑?本書不僅是對過去的追憶,更是對這片古老土地未來文化走嚮的審慎觀察與期許。 《關中風物誌:秦地遺風與人文脈絡》 以嚴謹的學術態度和深厚的文化情懷,旨在為研究中國古代史、地理學、民俗學乃至文化地理學的學者、研究者,以及所有對中國傳統文化抱有熱忱的讀者,提供一份詳盡而富有洞察力的關中文化地圖。全書配有大量曆史地圖、考古現場照片及民俗測繪圖錶,力求圖文並茂,相得益彰。

用戶評價

評分

這是一本需要用心去“品讀”而不是簡單“閱讀”的書。它的力量在於其深厚的文化底蘊和對人性復雜性的深刻洞察。作者沒有簡單地進行好壞的二元對立,而是將所有角色都置於一個充滿灰色地帶的道德睏境中,展現瞭在特定環境下,即便是最美好的人性也可能遭受扭麯或考驗的殘酷現實。這種對人性的探索,使得這本書超越瞭一般的曆史敘事,上升到瞭哲學思辨的高度。每一次翻閱,我都能發現一些之前忽略的微妙之處,每一次重讀,都會有新的領悟,這正是衡量一部文學經典的重要標準。它無疑是一部值得反復咀嚼、細細體會的傑作。

評分

這本書的文字風格簡直是令人驚艷的,它融閤瞭古典的韻味與現代的銳氣,形成瞭一種獨特的美感。讀起來,如同品一杯陳年的佳釀,初入口醇厚,迴味悠長。作者在遣詞造句上極為考究,每一個詞語的選擇都恰到好處,既避免瞭堆砌辭藻的空洞,又充滿瞭文學的張力。尤其是一些環境和場景的描寫,簡直可以用“如詩如畫”來形容,仿佛能透過文字的縫隙看到那片土地的真實麵貌。我尤其欣賞它在展現宏大敘事的同時,依然能夠抓住個體情感的微小波動,這種對比處理得非常到位。這本書的結構布局也值得稱贊,層次分明,脈絡清晰,即使篇幅宏大,讀者也絲毫不感到迷失,反而能清晰地跟隨作者的思路在曆史的迷宮中穿行。這是一次純粹的、精神上的享受。

評分

這是一部讓人心潮澎湃的史詩巨著!它以一種近乎於旁觀者的冷靜視角,卻又飽含著對那個時代深沉的理解與同情,細膩地描繪瞭一幅波瀾壯闊的曆史畫捲。作者的筆力非凡,對人物心理的刻畫入木三分,每一個角色的命運仿佛都與時代脈搏緊密相連。讀著讀著,我仿佛能聞到那個特定年代特有的塵土氣息,感受到人們在命運洪流中的掙紮與抗爭。全書的敘事節奏張弛有度,高潮迭起卻又娓娓道來,讓人在緊張與舒緩之間不斷切換,極大地豐富瞭閱讀的體驗。更難得的是,它不僅僅是在講述一個故事,更是在探討人性的復雜與時代的無奈,引發讀者對曆史、對自我更深層次的反思。書中的某些情節設計巧妙至極,每一次轉摺都齣人意料,卻又在迴味後覺得是那麼的閤乎情理,足見作者的深厚功力。

評分

說實話,我一開始對這樣一部厚重的作品抱有疑慮,擔心會過於枯燥,但事實證明我的擔憂完全是多餘的。這本書以一種極其引人入勝的方式,將那些看似遙遠的曆史事件與人物命運緊密聯係起來,讓人感覺曆史觸手可及。作者似乎擁有一種魔力,能將復雜的曆史背景用最簡潔明瞭卻又不失深度的語言錶達齣來。閱讀過程中,我多次停下來,閤上書本,陷入沉思。它不僅僅是知識的傳遞,更是一種情感的共鳴。那些在曆史長河中被淹沒的聲音,通過作者的筆被重新喚醒,充滿瞭生命力。這種對“人”的關注,使得這部作品擺脫瞭傳統曆史敘事的刻闆,充滿瞭溫度和人情味。它迫使我跳齣固有的思維定勢,以全新的角度審視過去。

評分

這部作品的敘事視角轉換自如,高明之處在於它能在宏觀的曆史俯瞰和微觀的個體體驗之間,找到一個完美的平衡點。有時,它像是站在曆史的穹頂之上,審視著大勢所趨,那股磅礴的氣勢令人屏息;而下一刻,筆鋒一轉,又聚焦於某一個人物的內心掙紮或一個傢庭的細微變故,那種細膩入微的描摹又讓人感同身受,潸然淚下。這種張弛有度的敘事節奏,讓整本書的閱讀體驗充滿瞭層次感和立體感。此外,作者對細節的捕捉能力令人嘆服,那些看似不經意的物件、對話,往往在後續的章節中會産生意想不到的迴響,展現瞭全書精妙的伏筆和呼應,體現瞭極高的匠心。

評分

正版圖書值得放心,配送快,服務好,活動期間的優惠力度大~

評分

很不錯的一本書!

評分

書不錯,送貨也很快,可以留著慢慢看瞭!!!!

評分

據肱自序,京師、湖南、福建、兩浙先有印本,錯誤頗多。政和八年重為參詳,鏤版杭州大隱坊,故曰“重校證”雲。《直齋》當據杭州刊本著錄,故亦分十八捲。《郡齋讀書誌》二十捲,當據彆本著錄。《宋誌》、《通考》又以《郡齋》為藍本耳。原名《無求子傷寒百問方》,大觀中武夷張蕆為易今名。南陽,仲景裏貫。活人者,取華佗語也。肱為安定再傳弟子,以抗直忤時相,恬於仕進。《湖州府誌》列之“藝術”,淺之乎,視肱矣。

評分

《新刊續添是齋百一選方》二十捲,宋王謬撰,東洋覆元本。《書錄解題》、《宋史.藝文誌》皆著於錄。《解題》三十捲,《宋誌》二十八捲,硃竹姹所藏元本亦作二十捲,《曝書亭集》有跋,與此本閤,《宋誌》及《解題》殆傳寫之訛耳。前有慶元丙辰章楫序及“歲在癸未劉承父刊梓”木記。《四庫全書》未收,阮文達亦未進呈。案:謬,紹興山陰人,字孟玉,號是齋,淳熙中為淮西幕官,十六年奉檄和州,慶元三年官漢陽守,見本書及《江湖長翁集》。其書分三十一門,方一韆有餘。凡方之傳授,治之效驗,記述甚詳,在宋人方書中足稱善本,非王袞《博濟方》、嚴氏《濟生方》所能及也。凡續添之方,皆注明“續添”二字,其為是齋所續,或為承父所添,則不可考矣。

評分

內容不錯,200減110,價格實惠

評分

很不錯的一本書!

評分

作者簡介

評分

很不錯的一本書!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圖書大百科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