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周史料考证

商周史料考证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丁山原 著,沈西峰 校
图书标签:
  • 商周史
  • 史料考证
  • 历史研究
  • 古代史
  • 中国历史
  • 文献学
  • 史学
  • 考古学
  • 断代史
  • 上古史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北京图书馆出版社
ISBN:9787501337613
版次:1
商品编码:10087986
包装:平装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08-12-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188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文津文库”主要辑录清末民国时期文学艺术、历史地理、哲学宗教、书目版本类经典著作,兼选建国后点校、整理的历代重要论著。清末以来的各类论著,近年随传统文化研究热潮的到来,有不少得以重新刊布。但没有或较少重刊重印。读者需要而不便查找的也所在不少。我社辑录其重要者,裒为文库,重新录排、整理,统一装帧,陆续出版,以继传承流布之责。文学艺术,历史地理、哲学宗教,书目版本各类,主体颜色分别设为绿、黄、蓝、绛四色,以使读者一目了然。

内容简介

  本书是丁山先生的遗著。在本书中,作者根据甲骨文、金文的记载,以古代典籍为依据,参以诸家解说,论证了商周两代史料中的部分问题。在资料的搜集、考订方面,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本书作者丁山先生离开我们已经有半个多世纪了,其间学术文化飞速发展,以今天的学术眼光看,书中一些观点还有进一步商榷的必要。尽管如此,本书所体现的科学的学术思想与严谨的治学态度,仍然值得我们学习与借鉴。

作者简介

  丁山,(1901—1952) ,安徽和县人。史学家、古文字学家。1924年考取北大研究所国学门研究生,1926年任厦门大学助教,次年任中山大学教授。1929年至1932年任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所专任研究员。后20年间,历任中央大学、山东大学教授。
  早年,他侧重于古文字、音韵方面的研究。20年代末转向甲骨文考释,所作《说文阙义笺》《数名古谊》《释梦》等专著与论文,对于甲骨学的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后来,他潜心于商周历史与文化的研究,将甲骨文、金文的考释融汇其中,视野宽阔,见解敏锐,富有探索精神,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有《吴雷考》《新殷本纪》《商周史料考证》《甲骨文所见氏族及其制度》等著述。

内页插图

目录

一 殷虚考古之鸟瞰
二 洹、滴与商虚
三 盘庚迁殷以前商族踪迹之追寻
四 盘庚迁蒙泽武丁始居小屯
五 神话时代商人生活之推测
六 传说时代的王号与传统
七 武丁之武功
八 武丁的内治
九 武丁以后的诸王积年
十 孝己康丁之间世系补证及其大事
十一 武乙死于河渭之间
十二

精彩书摘

  也许因为蓝夷、班方的余烬复燃,邾、泗之会的弁邑感受威胁,盘庚即位,不能不“涉河以民迁”,以避东南的外患吧!《御览》八三引《纪年》云:
  盘庚旬自奄迁于北蒙,曰殷。不着年代,《今本》遂次于盘庚十四年。其实,《水经。洹水注》与《路史·国名纪》所引的《古本》俱称“盘庚即位”,迁殷的事,应该在盘庚初年。《史记正义》引《纪年注》云,“自盘庚徙殷至纣之灭,二百(今本讹七百)五十二年,更不徙都”。假定纣之灭是在元前一。二七年(详后附《西周年谱》篇),加上二百五十二年,盘庚迁殷的绝对年代是在公元前一二七九年。我国初有史以纪事的年代,由今出土一切的文物看,也可暂时以此为断限。
  盘庚迁殷,自来经师都考证在今日的殷虚,都忽略了北蒙的地望。殷虚附近,近无以蒙为名的区域;而在商邱附近,则有蒙泽可寻。《水经》“汲水又东,至梁郡蒙县为获水”,《注》云:
  汲水又柬,径蒙县故城北。俗谓之小蒙城也。 《西征记》,
  城在汲水南十五六里,即庄周之本邑也。为蒙之漆园吏,郭景
  纯所谓,漆园有傲吏者也。泪水又东,径大蒙城北。自古不闻
  有二蒙。疑即蒙亳也。

前言/序言



战国策:权谋、辩说与历史的侧影 《战国策》,这部恢弘的史学著作,以其独特的叙事手法和生动的历史场景,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波澜壮阔的战国时代群雄逐鹿图。它并非一部传统意义上的编年体史书,而是侧重于谋士、说客与君主之间的纵横捭阖、舌剑唇枪。全书汇集了从战国初期至秦统一的各种政治说辞、外交策略以及游士的个人传记,是研究古代政治思想、外交史和文学艺术的珍贵宝库。 一、 结构与内容:群像中的智慧交锋 《战国策》的结构,以地理区域和历史时期为经纬,将数百年间的风云变幻娓娓道来。全书共计三十三篇,内容主要围绕东周、西周、韩国、赵国、魏国、楚国、齐国、秦国等主要战国诸侯国的政治活动展开。 重点聚焦于“策”与“辩”: 本书最引人注目的特质,在于其对说客辩论艺术的精妙捕捉。它详尽记录了苏秦、张仪、公孙衍、陈轸等顶尖谋士如何运用其高超的口才、逻辑推理和对人性的深刻洞察,游说君王,决定国家命运的瞬间。这些说辞往往结构严谨、层层递进,时而慷慨激昂,时而娓娓道来,充满了极强的说服力和戏剧张力。例如,苏秦的合纵之策,意在联合六国共同对抗强秦;而张仪的连横之策,则主张分化瓦解诸侯,逐个击破。这些篇章不仅是外交史的经典案例,更是古代修辞学和辩论学的范本。 历史事件的生动再现: 《战国策》并未拘泥于枯燥的政令或战争的细节,而是通过选取那些最具代表性、最富戏剧性的历史片段进行深入刻画。我们得以窥见曲沃代翼的阴谋、殽之战的惨烈、长平之战前的紧张气氛,以及秦国吞并六国的逐步计划。这些事件的叙述,往往带有强烈的个人色彩和情感渲染,使得冰冷的历史仿佛被赋予了鲜活的生命力。 二、 文学价值:辞赋的瑰丽与人物的立体 作为一部史学著作,《战国策》在文学上的成就是毋庸置疑的。它标志着战国散文由质朴向华丽、由单纯记事向寓言化、文学化转型的关键一步。 辞藻的华丽与气势磅礴: 书中大量运用排比、夸张、比喻等修辞手法,语言富有节奏感和音乐性,读来朗朗上口,气势恢宏。说辞中常常出现精妙的比喻,如将国家比作“躯体”,将联盟比作“屏障”,极大地增强了论点的感染力和形象性。 人物形象的刻画入木三分: 《战国策》成功塑造了一系列个性鲜明的历史人物群像。秦惠文王的雄才大略、赵武灵王的改革魄力、信陵君的仗义疏财、平原君的优柔寡断,以及那些名不见经传却在关键时刻力挽狂澜的说客,都在篇章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记。作者(或后来的编纂者)擅长通过人物的言行举止、内心挣扎来展现其复杂的性格,使得这些历史人物具有了文学作品中人物的深度和立体感。 三、 思想内涵:对权力的审视与对人性的揭示 《战国策》的核心价值在于其对战国时代政治生态的深刻洞察。 政治权谋的百科全书: 本书集中展示了战国时代君主们为了生存和扩张所采取的一切手段,包括外交上的欺诈、内部的恩怨、对人才的争夺以及对民力的压榨。它揭示了在“弱肉强食”的国际环境中,道德往往让位于生存,权术成为决定性的力量。 游士阶层的崛起与悲歌: 战国时代是士人精神最为昂扬的时期。他们不再是依附于贵族的附庸,而是凭借自身的学识和口才,敢于直谏君王,甚至左右国政。《战国策》记录了他们光芒四射的时刻,同时也记录了他们的漂泊无依、报国无门的悲剧命运。许多游士最终成为了政治斗争的牺牲品,这种理想与现实的巨大落差,是本书思想深处的一抹悲凉底色。 历史的辩证法: 书中关于合纵连横的讨论,体现了当时人们对国际关系复杂性的早期思考。它告诉读者,联盟的建立并非基于长久的友谊,而是基于实时的利益考量;而联盟的瓦解,也往往源于内部的猜忌和外部的利诱。这种对历史动态平衡的揭示,具有超越时代的启发意义。 总结 《战国策》是一部集历史记录、政治论辩和文学描绘于一体的巨著。它以生动的故事、雄辩的辞藻,记录了中华文明史上一个充满变动与智慧的时代。阅读此书,如同身临其境地参与了一场场决定国家命运的政治博弈,领略古代政治家、谋士们如何在乱世中施展其经天纬地的抱负与才干。它不仅是研究战国历史不可或缺的史料,更是中华古代说服艺术与散文美学的典范之作。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颇具匠心,封面采用了一种古朴的麻布质感,配以烫金的字体,在昏黄的灯光下散发出一种穿越时空的厚重感。内页的纸张选择上,也明显偏向于那种略带米黄、手感略微粗糙的特种纸,这使得阅读体验本身就成为了一种对历史的沉浸。装订方面,采用的是线装,虽然不如胶装方便翻阅,但那种严谨、一丝不苟的感觉,恰恰契合了书名所暗示的“考证”二字。我个人非常欣赏作者(或出版方)在物理形态上所传达出的尊重与敬畏,它不是那种快餐式的读物,而是需要你静下心来,用双手去感受历史脉络的载物。特别是扉页上那几方朱红的印章纹饰,虽然是印刷上去的,却仿佛能让人闻到墨香,仿佛触及到了那些尘封已久的竹简和甲骨的边缘。这种细节的考究,无疑为后续的阅读内容奠定了坚实的基调,让人在翻开第一页之前,就已经对其中蕴含的学术精神有了初步的预感和期待。它绝不是一本随便摆在书架上充数的书籍,而更像是一件值得收藏的器物。

评分

如果从文献的广度与深度来衡量,这本书无疑是一座小型图书馆。随便翻开任何一页,都会被其引证的材料所震撼。我发现作者似乎对所有能找到的与商周相关的甲骨卜辞、金文铭文、早期文献(如《尚书》、《诗经》中的相关篇章)进行了地毯式的搜集和比对。更值得称道的是,他并未停留在文献的简单罗列上,而是深入到了对特定词汇的词源学考证,以及不同版本间细微差异的辨析。例如,他对“鬯”和“醴”在祭祀语境下的语义演变进行了细致的对比,这远超出了普通通史著作的范畴。这种对“最小单位”的执着,正是“考证”二字的真正体现。它要求的不只是知识的博览,更是对史料本身的解构与重塑能力,这让整本书的知识密度达到了一个令人惊叹的水平,感觉每读一页,都在进行一次知识的“高强度训练”。

评分

这本书在探讨社会结构和礼乐制度方面的论述,虽然篇幅占比可能不是最大,但其洞察力却令人耳目一新。它没有陷入传统史学中对周代“礼崩乐坏”的过度渲染,而是尝试从物质文化和实际的权力运作层面去理解“礼”的生成与维持机制。作者似乎更关注权力是如何通过仪式和符号化的表达在精英阶层中流通和确认的。他对于周人对“天命”概念的不断修正和适应性的解释,尤其深刻,揭示了早期王权意识形态是如何在与地方势力的不断博弈中,通过祭祀文本的更新而实现自我巩固的。读到这部分,我能清晰地感受到,所谓的“神授王权”,背后其实是一场场高超的政治公关和信息控制。这种从上层建筑的意识形态回溯到其社会基础和权力实践的分析路径,让我对那个时代的统治者们有了更立体、更具现实感的理解,而非仅仅是教科书上刻板的圣人形象。

评分

对于一个非专业出身的普通历史爱好者而言,这本书的阅读门槛设置得相当微妙。一方面,它引用的原始材料和专业术语密度之高,确实需要读者具备一定的古代汉语基础和基础的考古学常识,好在作者非常体贴地在脚注部分做了详尽的解释和出处标注,这为我们这些“业余选手”提供了及时的拐杖。另一方面,当作者试图搭建起他的核心论点时,那种逻辑推演的力量是极具感染力的。我印象尤其深刻的是关于某一批出土陶符的断代依据的论述,他将地层学、器物学乃至当时的气候变迁都纳入考量范围,构建了一个多维度的证据链条,那种抽丝剥茧,层层递进的论证过程,比任何悬疑小说都要引人入胜。每一次成功的逻辑闭环,都让人忍不住在书页上做一个“啊哈!”的手势,仿佛自己也破解了一道千年的谜题。这种将高深学术研究通俗化而不失严谨性的平衡感,是极为难能可贵的。

评分

这本书的行文逻辑处理得极为精妙,它并非按照时间线的线性叙述,而是采取了一种问题导向的网状结构进行深入剖析。初读之下,可能会因为跳跃性较大的主题切换而略感不适,但很快就会发现这种编排的精妙之处——它巧妙地模拟了真正的史料研究过程:当你从一个侧面(比如青铜器铭文)发现了某个疑点时,你需要立刻回溯到另一佐证材料(比如文献记载或考古发掘报告)去交叉验证。作者在处理那些充满争议的历史节点时,展现出了令人赞叹的克制与客观。他极少使用绝对化的词汇,而是大量运用“或可推断”、“基于现有证据倾向于”、“与甲说相对的观点是”这类表达,这让整个论证过程充满了动态的张力,仿佛读者自己也参与到了这场与历史的对话之中。这种处理方式极大地提升了文本的学术价值和可信度,避免了将复杂多变的古代社会简化为单一的、刻板的教条,体现了深厚的历史唯物主义功底。

评分

丁山(1901—1952) 安徽和县人。史学家、古文字学家。1924年考取北大研究所国学门研究生,1926年任厦门大学助教,次年任中山大学教授。1929年至1932年任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所专任研究员。后20年间,历任中央大学、山东大学教授。 起初,他侧重于古文字、音韵方面的研究。20年代末转向甲骨文考释,所作《说文阙义笺》《数名古谊》《释梦》等专著与论文,对于甲骨学的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后来,他潜心于商周历史与文化的研究,将甲骨文、金文的考释融汇其中,视野宽阔,见解敏锐,富有探索精神,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有《吴雷考》《新殷本纪》《商周史料考证》《甲骨文所见氏族及其制度》等著述。

评分

因为有中国社会科学院出版的《商代史》,又有李济先生的《安阳》作为交互阅读,所以丁山先生的此书也具有很大的参考价值,与辅证价值。

评分

看下了。。。。。。。

评分

好好好好好好

评分

多看书多学习,少玩手机。京东打包差

评分

《商周史料考证》是丁山先生的大作。利用甲骨文、金文的资料,以古代典籍为蓝本,参以诸家学说,采用考古发掘与历史文献相互印证的方法,对商周时代的重大历史事件进行考证。虽然书中一些观点还有进一步商榷的必要。凡是所体现的学术思想与治学态度,仍然值得我们学习。

评分

起初,他侧重于古文字、音韵方面的研究。20年代末转向甲骨文考释,所作《说文阙义笺》《数名古谊》《释梦》等专著与论文,对于甲骨学的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后来,他潜心于商周历史与文化的研究,将甲骨文、金文的考释融汇其中,视野宽阔,见解敏锐,富有探索精神,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有《吴雷考》《新殷本纪》《商周史料考证》《甲骨文所见氏族及其制度》等著述。

评分

以前买过一个,但是缺页。这次看到京东有,当然就买了!

评分

一直都想买这本书,终于买到了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