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本书的装帧设计颇具匠心,封面采用了一种古朴的麻布质感,配以烫金的字体,在昏黄的灯光下散发出一种穿越时空的厚重感。内页的纸张选择上,也明显偏向于那种略带米黄、手感略微粗糙的特种纸,这使得阅读体验本身就成为了一种对历史的沉浸。装订方面,采用的是线装,虽然不如胶装方便翻阅,但那种严谨、一丝不苟的感觉,恰恰契合了书名所暗示的“考证”二字。我个人非常欣赏作者(或出版方)在物理形态上所传达出的尊重与敬畏,它不是那种快餐式的读物,而是需要你静下心来,用双手去感受历史脉络的载物。特别是扉页上那几方朱红的印章纹饰,虽然是印刷上去的,却仿佛能让人闻到墨香,仿佛触及到了那些尘封已久的竹简和甲骨的边缘。这种细节的考究,无疑为后续的阅读内容奠定了坚实的基调,让人在翻开第一页之前,就已经对其中蕴含的学术精神有了初步的预感和期待。它绝不是一本随便摆在书架上充数的书籍,而更像是一件值得收藏的器物。
评分如果从文献的广度与深度来衡量,这本书无疑是一座小型图书馆。随便翻开任何一页,都会被其引证的材料所震撼。我发现作者似乎对所有能找到的与商周相关的甲骨卜辞、金文铭文、早期文献(如《尚书》、《诗经》中的相关篇章)进行了地毯式的搜集和比对。更值得称道的是,他并未停留在文献的简单罗列上,而是深入到了对特定词汇的词源学考证,以及不同版本间细微差异的辨析。例如,他对“鬯”和“醴”在祭祀语境下的语义演变进行了细致的对比,这远超出了普通通史著作的范畴。这种对“最小单位”的执着,正是“考证”二字的真正体现。它要求的不只是知识的博览,更是对史料本身的解构与重塑能力,这让整本书的知识密度达到了一个令人惊叹的水平,感觉每读一页,都在进行一次知识的“高强度训练”。
评分这本书在探讨社会结构和礼乐制度方面的论述,虽然篇幅占比可能不是最大,但其洞察力却令人耳目一新。它没有陷入传统史学中对周代“礼崩乐坏”的过度渲染,而是尝试从物质文化和实际的权力运作层面去理解“礼”的生成与维持机制。作者似乎更关注权力是如何通过仪式和符号化的表达在精英阶层中流通和确认的。他对于周人对“天命”概念的不断修正和适应性的解释,尤其深刻,揭示了早期王权意识形态是如何在与地方势力的不断博弈中,通过祭祀文本的更新而实现自我巩固的。读到这部分,我能清晰地感受到,所谓的“神授王权”,背后其实是一场场高超的政治公关和信息控制。这种从上层建筑的意识形态回溯到其社会基础和权力实践的分析路径,让我对那个时代的统治者们有了更立体、更具现实感的理解,而非仅仅是教科书上刻板的圣人形象。
评分对于一个非专业出身的普通历史爱好者而言,这本书的阅读门槛设置得相当微妙。一方面,它引用的原始材料和专业术语密度之高,确实需要读者具备一定的古代汉语基础和基础的考古学常识,好在作者非常体贴地在脚注部分做了详尽的解释和出处标注,这为我们这些“业余选手”提供了及时的拐杖。另一方面,当作者试图搭建起他的核心论点时,那种逻辑推演的力量是极具感染力的。我印象尤其深刻的是关于某一批出土陶符的断代依据的论述,他将地层学、器物学乃至当时的气候变迁都纳入考量范围,构建了一个多维度的证据链条,那种抽丝剥茧,层层递进的论证过程,比任何悬疑小说都要引人入胜。每一次成功的逻辑闭环,都让人忍不住在书页上做一个“啊哈!”的手势,仿佛自己也破解了一道千年的谜题。这种将高深学术研究通俗化而不失严谨性的平衡感,是极为难能可贵的。
评分这本书的行文逻辑处理得极为精妙,它并非按照时间线的线性叙述,而是采取了一种问题导向的网状结构进行深入剖析。初读之下,可能会因为跳跃性较大的主题切换而略感不适,但很快就会发现这种编排的精妙之处——它巧妙地模拟了真正的史料研究过程:当你从一个侧面(比如青铜器铭文)发现了某个疑点时,你需要立刻回溯到另一佐证材料(比如文献记载或考古发掘报告)去交叉验证。作者在处理那些充满争议的历史节点时,展现出了令人赞叹的克制与客观。他极少使用绝对化的词汇,而是大量运用“或可推断”、“基于现有证据倾向于”、“与甲说相对的观点是”这类表达,这让整个论证过程充满了动态的张力,仿佛读者自己也参与到了这场与历史的对话之中。这种处理方式极大地提升了文本的学术价值和可信度,避免了将复杂多变的古代社会简化为单一的、刻板的教条,体现了深厚的历史唯物主义功底。
评分丁山(1901—1952) 安徽和县人。史学家、古文字学家。1924年考取北大研究所国学门研究生,1926年任厦门大学助教,次年任中山大学教授。1929年至1932年任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所专任研究员。后20年间,历任中央大学、山东大学教授。 起初,他侧重于古文字、音韵方面的研究。20年代末转向甲骨文考释,所作《说文阙义笺》《数名古谊》《释梦》等专著与论文,对于甲骨学的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后来,他潜心于商周历史与文化的研究,将甲骨文、金文的考释融汇其中,视野宽阔,见解敏锐,富有探索精神,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有《吴雷考》《新殷本纪》《商周史料考证》《甲骨文所见氏族及其制度》等著述。
评分因为有中国社会科学院出版的《商代史》,又有李济先生的《安阳》作为交互阅读,所以丁山先生的此书也具有很大的参考价值,与辅证价值。
评分看下了。。。。。。。
评分好好好好好好
评分多看书多学习,少玩手机。京东打包差
评分《商周史料考证》是丁山先生的大作。利用甲骨文、金文的资料,以古代典籍为蓝本,参以诸家学说,采用考古发掘与历史文献相互印证的方法,对商周时代的重大历史事件进行考证。虽然书中一些观点还有进一步商榷的必要。凡是所体现的学术思想与治学态度,仍然值得我们学习。
评分起初,他侧重于古文字、音韵方面的研究。20年代末转向甲骨文考释,所作《说文阙义笺》《数名古谊》《释梦》等专著与论文,对于甲骨学的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后来,他潜心于商周历史与文化的研究,将甲骨文、金文的考释融汇其中,视野宽阔,见解敏锐,富有探索精神,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有《吴雷考》《新殷本纪》《商周史料考证》《甲骨文所见氏族及其制度》等著述。
评分以前买过一个,但是缺页。这次看到京东有,当然就买了!
评分一直都想买这本书,终于买到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