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辽金史论稿

宋辽金史论稿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杨果 著
图书标签:
  • 宋史
  • 辽史
  • 金史
  • 历史研究
  • 中古史
  • 断代史
  • 政治史
  • 军事史
  • 文化史
  • 史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商务印书馆
ISBN:9787100070041
版次:1
商品编码:10255122
品牌:商务印书馆(The Commercial Press)
包装:平装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0-08-01
页数:439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珞珈史学文库”是武汉大学历史学院教师学术研究成果的结集。第一批推出的是二十多位教授的文集。以后将根据情况,陆续推出新的集子。武汉大学历史学科具有悠久而辉煌的历史。早在1913年,武汉大学的前身国立武昌高等师范学校就设置历史地理部。1930年武汉大学组建史学系,1953年改名历史学系,2003年组建历史学院。一批又一批著名学者,如李汉俊、李剑农、雷海宗、罗家伦、钱穆、吴其昌、徐中舒、陈祖源、周谱冲、郭斌佳、杨人楩、梁园东、方壮猷、谭戒甫、唐长孺、吴于廑、吴廷寥、姚薇元、彭雨新、石泉等,曾在这里辛勤耕耘,教书育人,著书立说,在推动武汉大学历史学科和中国现代史学的发展、繁荣的同时,在武汉大学和中国史学史上也留下了嘉名。其中,唐长孺、吴于廑两位大师贡献为卓殊。改革开放30年间,武汉大学历史学科建设成效显著。1981年,中国古代史和世界史获得全国首批博士学位授予权。1987年,历史地理学获得博士学位授予权。1988年,中国古代史被列为国家重点学科。1995年,历史系被批准为国家文科基础学科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基地。

作者简介

杨果,湖南长沙人,历史学博士,武汉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教授委员会主任:兼任中国宋史研究会副会长、武汉大学妇女与性别研究中心副主任: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曾任美国哈佛大学访问学者、法国国家科学中心访问学者。主要研究方向为宋代历史。在《中国史研究》等刊物上发表论文50余篇,出版著作5部,主要有:《中国翰林制度研究》(武汉大学出版社,1996)、《宋代两湖平原地理研究》(湖北人民出版社,2001)等。

目录

前言1
宋辽金官制与政治研究
论北宋的冗官与积弱积贫的关系5
简论唐代的翰林学士19
宋翰林学士人员结构考述27
翰林学士与宋代政治初探36
两宋外制官考述64
宋代中枢秘书制度研究述评81
金代翰林与政治93
辽代的翰林院与翰林学士105
辽金俸禄制度研究117
宋代地理与长江流域开发研究
唐五代至北宋江陵长江堤防考155
宋代荆江堤防的历史考察170
宋代江汉平原城镇的发展及其地理初探188
宋代的鄂州南草市
——江汉平原市镇的个案分析197
宋元时期江汉一洞庭平原聚落的变迁及其环境因素209
宋代鄂州城市布局初探222
北宋主户与客户的地理分布
——以今湖北地区为例243
南宋江汉平原“百里荒”考辨254
宋诗所见江汉平原农村日常生活262
宋金女性史研究
宋代后妃参政述评287
宋人墓志中的女性形象解读300
墓志所见金代士族女性形象
——以《遗山集》墓志为重点328
从唐宋性越轨法律看女性人身权益的演变342
女性、身体、权利
——基于《名公书判清明集》的考察362
宋代人物研究
作为教育家的范仲淹379
从战将到庸夫的符彦卿397
附录
史林耆英、师道楷模
——李涵先生的治学和育人413
在哈佛读书430
作者主要著述列表433
后记438

精彩书摘

作为差遣官,唐代的翰林学士在员额、出秩、俸禄、考绩等方面虽没有严格规定,但各项制度已在逐渐形成。如:
员额“学士无定员”,“大抵召人者一二人或三四人或五六人”,但大多时候是仿中书舍人例,设置六员。白居易有“元和六学士”的诗句,宋人钱惟演也认为唐学士有六员。朝服班序德宗兴元元年(784),“诏翰林学士朝服班序,宜同诸司官知制诰例”。平日“班次各以其官,内宴则居宰相之下,一品之上”。俸禄赏赐宪宗元和十五年(820),准许学士“每日各给杂买钱一百文,以户部见钱充;每月共米四石,面五石,令司农供”。文宗大和元年(827)增杂买钱,“每人每日于户部更加一百文”。宣宗大中六年(852),“敕翰林学士:自今以后,官至郎中、令知制诰,其余并依本官月限,及准外制例处分”。杂买钱、本官月限之外,还有种种赏赐,春给衣,夏赏帛,每逢寒食节、清明节、端午节、重阳节等,必赐钱物,有布料、酒食、银器、珍玩等,“直日就颁授,下直就第赐之”,待遇十分优渥。

前言/序言

“珞珈史学文库”是武汉大学历史学院教师学术研究成果的结集。第一批推出的是二十多位教授的文集。以后将根据情况,陆续推出新的集子。
武汉大学历史学科具有悠久而辉煌的历史。早在1913年,武汉大学的前身国立武昌高等师范学校就设置历史地理部。1930年武汉大学组建史学系,1953年改名历史学系,2003年组建历史学院。一批又一批著名学者,如李汉俊、李剑农、雷海宗、罗家伦、钱穆、吴其昌、徐中舒、陈祖源、周谱冲、郭斌佳、杨人楩、梁园东、方壮猷、谭戒甫、唐长孺、吴于廑、吴廷寥、姚薇元、彭雨新、石泉等,曾在这里辛勤耕耘,教书育人,著书立说,在推动武汉大学历史学科和中国现代史学的发展、繁荣的同时,在武汉大学和中国史学史上也留下了嘉名。其中,唐长孺、吴于廑两位大师贡献最为卓殊。改革开放30年间,武汉大学历史学科建设成效显著。1981年,中国古代史和世界史获得全国首批博士学位授予权。1987年,历史地理学获得博士学位授予权。1988年,中国古代史被列为国家重点学科。1995年,历史系被批准为国家文科基础学科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基地。1997年,获得历史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1999年,建立历史学博士后流动站。
好的,以下是一份基于您提供的书名《宋辽金史论稿》而创作的、内容完全不涉及该书的图书简介,旨在详细阐述另一本虚构历史著作的特点与价值。 --- 图书名称: 《大航海时代的全球贸易网络:十七世纪美洲白银的流向与欧亚社会转型》 图书简介: 导言:重塑世界的流动之源 本书聚焦于十七世纪这一关键历史时期,深入剖析了西班牙帝国主导下,美洲白银(特别是来自波托西矿山的贵金属)如何成为驱动全球贸易网络的核心“血液”。不同于以往将重点置于欧洲国家间竞争的传统史学视角,本书采取了一种宏观的、网络化的分析框架,旨在揭示白银的流动如何跨越地理、文化和政治藩篱,深刻地重塑了欧亚大陆的经济结构、社会阶层乃至文化观念。我们不仅关注白银的最终去向,更致力于重建其复杂的流通路径、中转站的权力运作,以及在不同区域产生的异质性影响。 第一部分:白银的源头与殖民地的“黑洞”效应 本部分首先追溯了十七世纪初美洲白银开采的社会与技术背景。详细考察了秘鲁和新西班牙殖民地残酷的劳工制度——特别是印加土著强迫劳动(Mita)的延续与变异。我们通过对殖民地教会档案、总督府报告以及私人的航海日志的细致梳理,描绘了白银从矿井深处被提取、冶炼直至铸造成本国和外销货币的整个过程。 一个核心论点是,尽管美洲是白银的生产中心,但由于殖民地经济的畸形发展和对宗主国的高度依赖,美洲本土并未形成一个自洽的、可持续的“白银积累”模式。相反,由于对奢侈品进口和军事开支的巨大需求,美洲殖民地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扮演了全球贸易的“黑洞”角色,白银大量流入,却迅速地通过里斯本、塞维利亚或直接通过加勒比海的走私网络,流向了欧洲和更远的东方。 第二部分:伊比利亚与欧洲的金融中转站 本书随后将目光投向欧洲内部。十七世纪的欧洲正经历着商业革命的早期阶段,对流动性货币的需求激增。我们分析了西班牙哈布斯堡王朝如何试图利用美洲白银巩固其欧洲霸权,但最终因连年的战争开支(如三十年战争)和腐败的财政管理,使得大量白银在抵达马德里或安特卫普时,便已被转手给德意志和热那亚的金融家。 关键在于,白银在欧洲内部的分配是不均衡的。热那亚银行团如何通过其在西班牙王室财政中的核心地位,有效地“截留”了部分白银,并利用这些资金在意大利和地中海地区进行商业扩张。同时,我们比较了荷兰和英格兰新兴的商业公司,如何通过绕开西班牙的官方垄断,利用走私和高效的金融工具,从欧洲的中转站(如阿姆斯特丹)获取白银,作为其远东贸易扩张的启动资金。 第三部分:白银流向东方:印度与东亚的经济冲击 本书最具原创性的部分,在于对白银流入亚洲的轨迹和影响的深入考察。十七世纪,欧洲对亚洲香料、丝绸和茶叶的需求持续旺盛,但欧洲出口的制成品(如毛纺织品)在东亚市场缺乏竞争力。这造成了持续的贸易逆差,其唯一的解决之道便是输入贵金属。 我们详细论证了白银如何通过葡萄牙的果阿、荷兰的巴达维亚(雅加达)和英国的马德拉斯,源源不断地涌入印度次大陆。在莫卧儿帝国,白银的流入有效地稳定了其税收体系,并刺激了地方手工业的出口导向型发展。然而,这种依赖外部贵金属输入的基础,也为后来的经济脆弱性埋下了伏笔。 更引人注目的是白银对东亚的影响。本书利用明末清初的财政记录和地方志,探讨了数百万两白银如何最终汇集到中国。白银的流入不仅缓解了明朝财政危机(尽管力度有限),更重要的是,它直接推动了中国经济的“白银化”进程,使得白银成为事实上的主要流通货币。这种外部驱动的货币化,深刻地影响了地方经济的生产关系和税收结构。我们探讨了这种外部依赖性如何与明末的内部社会矛盾相互作用,共同塑造了王朝的最终命运。 第四部分:全球网络的整合与文化交流 最后,本书超越纯粹的经济分析,探讨了白银网络所带来的社会和文化渗透。白银的流动促进了跨洋航线的固定化,加速了信息、技术(如航海技术、制图学)的传播。我们考察了在果阿和马尼拉等贸易枢纽地带形成的多元文化社区,以及这些社区中“中间人”群体的兴衰。 这些商业网络不仅是经济的通道,也是文化冲突与融合的场所。白银作为一种中性的交换媒介,无形中将遥远的文明以前所未有的方式连接起来,形成了人类历史上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全球性经济体系。 结论:历史视野中的“白银时代” 《大航海时代的全球贸易网络》旨在提供一个整合性的历史叙事,证明十七世纪的全球经济格局并非由欧洲的单一力量决定,而是由美洲的资源供给、欧洲的金融中介以及亚洲庞大的消费市场共同构建的复杂互动系统。本书强调了“流动性”在塑造近代早期社会转型中的决定性作用,并为理解当今全球化进程的早期根源提供了深刻的洞见。 ---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给我的最大感受是,它提供了一个极具挑战性的对话框架。作者在全书的多个关键议题上,似乎都在与一些约定俗成的历史观点进行“辩论”。他提出的新颖观点并非空穴来风,而是建立在对现有主流解释的深刻批判之上的。例如,他对于某一时期边患问题成因的界定,就明显区别于传统史学界的主流认知,并辅以详尽的地理、经济证据来支持自己的论点。阅读过程中,我时常需要停下来,对照自己的历史地图和既有知识结构,去审视作者的推导过程。这种阅读姿态本身就是一种积极的智力投入,它迫使读者从被动接受转变为主动思考和批判性吸收。毫无疑问,这不仅仅是一部历史著作,更像是一场与古代历史的深度思想碰撞。

评分

这册书的阅读体验,就像是跟随一位经验极其丰富的老船长,穿越一片常人难以驾驭的古代海域。船长(作者)的叙事节奏把握得极为精准,时而疾风骤雨,着重描绘边境冲突的残酷与紧迫;时而又风平浪静,细腻地铺陈文化融合的涓涓细流。书中对某一特定文化领域,比如艺术风格的跨地域影响,所做的比较研究,更是令人耳目一新。他不仅指出了A地风格对B地的影响,更进一步分析了这种影响是如何被当地的社会结构所“消化”和“重塑”的。这种跨学科的交叉印证,极大地拓宽了历史研究的边界。作者的文字功底也非同一般,即便是论述枯燥的典章制度,也能写出一种古朴而富有韵律的美感,绝非那种干巴巴的学术腔调,读起来虽有难度,却处处是惊喜的发现。

评分

坦白讲,初次翻开此书时,我对它能带来多大的新知抱持着一丝疑虑,毕竟这一时期的研究成果已汗牛充栋。然而,此书的价值很快便显现出来。它在史料的梳理和运用上,展现出一种近乎偏执的严谨性。作者似乎对某一核心史料的每一次出现都做了详细的索引和比对,试图从中挖掘出前人忽略的细微信息。特别是关于漕运和盐铁专营制度在不同朝代间的具体执行细节,那些具体的数字、具体的法令条文被抽丝剥茧地呈现出来,这为研究者提供了坚实的量化基础。这种对细节的极致追求,让整个历史图景的构建变得无比坚固和可信。它不仅仅是讲述“发生了什么”,更重要的是解释了“为何会以这种具体的方式发生”,逻辑链条之完整,令人叹服。

评分

这本厚重的著作,甫一捧读,便觉一股扑面而来的历史烟尘气息,作者显然是倾注了毕生心血在对那个波诡云谲的年代进行细致入微的剖析。书中对于不同政权间错综复杂的军事部署和外交手腕的描写,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案例分析。比如,它对某次关键战役的战术推演,那种旁征博引、丝丝入扣的叙述方式,让人仿佛身临其境,能够清晰地感受到沙场上刀光剑影的紧张感。更令人称道的是,作者并没有停留在对宏大叙事的罗列,而是深入到社会肌理的探究,他用大量详实的史料,勾勒出了不同族群在同一地理空间下,文化交流与冲突的微妙动态。那些关于赋税制度的变迁、商业贸易路线的兴衰,甚至是民间信仰的演变,都被作者以一种近乎考古学家般严谨的态度一一呈现出来。读罢此卷,对那个时代纷繁复杂的面貌,已然有了一种更为立体和深刻的理解,不再是教科书上那些扁平化的符号,而是鲜活的、充满张力的历史场景。

评分

我先前对这段历史的认知,大多来自于一些通俗读物,内容往往过于注重传奇色彩,对制度层面的解析显得蜻蜓点水。然而,这本精深的论著,彻底颠覆了我的既有印象。它以一种近乎冷峻的学者视角,对权力结构的转移和政治哲学的嬗变进行了大胆的论证。书中对某一特定时期,统治阶层内部派系斗争的分析尤其精彩,作者巧妙地利用了碑刻文字、私人信札等一手资料,重建了当时决策层的真实心态和考量,这使得那些看似偶然的政治事件,实则都有其内在的逻辑必然性。我尤其欣赏作者在行文中展现出的那种历史唯物主义的底色,他总能将上层建筑的变动,追溯到经济基础的深层驱动力,使人不得不佩服其深厚的理论功底和广博的史学视野。这本书对于严肃的历史爱好者而言,无疑是一座需要反复攀登的高峰,其中的每一个论断都值得再三推敲。

评分

宋辽金史论稿,导师推荐的书..杨果老师集大成的一本书..

评分

这本书内容不错,值得一读,谢啦!

评分

这本书真的很不错,京东自营很好,下次再来!

评分

经常在京东购买,方便快捷质量有保障,京东再接再厉。

评分

这本书内容不错,值得一读,谢啦!

评分

这本书内容不错,值得一读,谢啦!

评分

虽然还没看,但感觉非常不错。

评分

装贴,价格都合理,作者享受"特殊津贴专家",此书为其论文合集

评分

虽然还没看,但感觉非常不错。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