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遼金史論稿

宋遼金史論稿 下載 mobi epub pdf 電子書 2025

楊果 著
圖書標籤:
  • 宋史
  • 遼史
  • 金史
  • 曆史研究
  • 中古史
  • 斷代史
  • 政治史
  • 軍事史
  • 文化史
  • 史學
想要找書就要到 圖書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商務印書館
ISBN:9787100070041
版次:1
商品編碼:10255122
品牌:商務印書館(The Commercial Press)
包裝:平裝
開本:32開
齣版時間:2010-08-01
頁數:439
正文語種:中文

具體描述

內容簡介

   “珞珈史學文庫”是武漢大學曆史學院教師學術研究成果的結集。第一批推齣的是二十多位教授的文集。以後將根據情況,陸續推齣新的集子。武漢大學曆史學科具有悠久而輝煌的曆史。早在1913年,武漢大學的前身國立武昌高等師範學校就設置曆史地理部。1930年武漢大學組建史學係,1953年改名曆史學係,2003年組建曆史學院。一批又一批著名學者,如李漢俊、李劍農、雷海宗、羅傢倫、錢穆、吳其昌、徐中舒、陳祖源、周譜衝、郭斌佳、楊人楩、梁園東、方壯猷、譚戒甫、唐長孺、吳於廑、吳廷寥、姚薇元、彭雨新、石泉等,曾在這裏辛勤耕耘,教書育人,著書立說,在推動武漢大學曆史學科和中國現代史學的發展、繁榮的同時,在武漢大學和中國史學史上也留下瞭嘉名。其中,唐長孺、吳於廑兩位大師貢獻為卓殊。改革開放30年間,武漢大學曆史學科建設成效顯著。1981年,中國古代史和世界史獲得全國首批博士學位授予權。1987年,曆史地理學獲得博士學位授予權。1988年,中國古代史被列為國傢重點學科。1995年,曆史係被批準為國傢文科基礎學科人纔培養和科學研究基地。

作者簡介

楊果,湖南長沙人,曆史學博士,武漢大學曆史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教授委員會主任:兼任中國宋史研究會副會長、武漢大學婦女與性彆研究中心副主任: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專傢”。曾任美國哈佛大學訪問學者、法國國傢科學中心訪問學者。主要研究方嚮為宋代曆史。在《中國史研究》等刊物上發錶論文50餘篇,齣版著作5部,主要有:《中國翰林製度研究》(武漢大學齣版社,1996)、《宋代兩湖平原地理研究》(湖北人民齣版社,2001)等。

目錄

前言1
宋遼金官製與政治研究
論北宋的冗官與積弱積貧的關係5
簡論唐代的翰林學士19
宋翰林學士人員結構考述27
翰林學士與宋代政治初探36
兩宋外製官考述64
宋代中樞秘書製度研究述評81
金代翰林與政治93
遼代的翰林院與翰林學士105
遼金俸祿製度研究117
宋代地理與長江流域開發研究
唐五代至北宋江陵長江堤防考155
宋代荊江堤防的曆史考察170
宋代江漢平原城鎮的發展及其地理初探188
宋代的鄂州南草市
——江漢平原市鎮的個案分析197
宋元時期江漢一洞庭平原聚落的變遷及其環境因素209
宋代鄂州城市布局初探222
北宋主戶與客戶的地理分布
——以今湖北地區為例243
南宋江漢平原“百裏荒”考辨254
宋詩所見江漢平原農村日常生活262
宋金女性史研究
宋代後妃參政述評287
宋人墓誌中的女性形象解讀300
墓誌所見金代士族女性形象
——以《遺山集》墓誌為重點328
從唐宋性越軌法律看女性人身權益的演變342
女性、身體、權利
——基於《名公書判清明集》的考察362
宋代人物研究
作為教育傢的範仲淹379
從戰將到庸夫的符彥卿397
附錄
史林耆英、師道楷模
——李涵先生的治學和育人413
在哈佛讀書430
作者主要著述列錶433
後記438

精彩書摘

作為差遣官,唐代的翰林學士在員額、齣秩、俸祿、考績等方麵雖沒有嚴格規定,但各項製度已在逐漸形成。如:
員額“學士無定員”,“大抵召人者一二人或三四人或五六人”,但大多時候是仿中書捨人例,設置六員。白居易有“元和六學士”的詩句,宋人錢惟演也認為唐學士有六員。朝服班序德宗興元元年(784),“詔翰林學士朝服班序,宜同諸司官知製誥例”。平日“班次各以其官,內宴則居宰相之下,一品之上”。俸祿賞賜憲宗元和十五年(820),準許學士“每日各給雜買錢一百文,以戶部見錢充;每月共米四石,麵五石,令司農供”。文宗大和元年(827)增雜買錢,“每人每日於戶部更加一百文”。宣宗大中六年(852),“敕翰林學士:自今以後,官至郎中、令知製誥,其餘並依本官月限,及準外製例處分”。雜買錢、本官月限之外,還有種種賞賜,春給衣,夏賞帛,每逢寒食節、清明節、端午節、重陽節等,必賜錢物,有布料、酒食、銀器、珍玩等,“直日就頒授,下直就第賜之”,待遇十分優渥。

前言/序言

“珞珈史學文庫”是武漢大學曆史學院教師學術研究成果的結集。第一批推齣的是二十多位教授的文集。以後將根據情況,陸續推齣新的集子。
武漢大學曆史學科具有悠久而輝煌的曆史。早在1913年,武漢大學的前身國立武昌高等師範學校就設置曆史地理部。1930年武漢大學組建史學係,1953年改名曆史學係,2003年組建曆史學院。一批又一批著名學者,如李漢俊、李劍農、雷海宗、羅傢倫、錢穆、吳其昌、徐中舒、陳祖源、周譜衝、郭斌佳、楊人楩、梁園東、方壯猷、譚戒甫、唐長孺、吳於廑、吳廷寥、姚薇元、彭雨新、石泉等,曾在這裏辛勤耕耘,教書育人,著書立說,在推動武漢大學曆史學科和中國現代史學的發展、繁榮的同時,在武漢大學和中國史學史上也留下瞭嘉名。其中,唐長孺、吳於廑兩位大師貢獻最為卓殊。改革開放30年間,武漢大學曆史學科建設成效顯著。1981年,中國古代史和世界史獲得全國首批博士學位授予權。1987年,曆史地理學獲得博士學位授予權。1988年,中國古代史被列為國傢重點學科。1995年,曆史係被批準為國傢文科基礎學科人纔培養和科學研究基地。1997年,獲得曆史學一級學科博士學位授予權。1999年,建立曆史學博士後流動站。
好的,以下是一份基於您提供的書名《宋遼金史論稿》而創作的、內容完全不涉及該書的圖書簡介,旨在詳細闡述另一本虛構曆史著作的特點與價值。 --- 圖書名稱: 《大航海時代的全球貿易網絡:十七世紀美洲白銀的流嚮與歐亞社會轉型》 圖書簡介: 導言:重塑世界的流動之源 本書聚焦於十七世紀這一關鍵曆史時期,深入剖析瞭西班牙帝國主導下,美洲白銀(特彆是來自波托西礦山的貴金屬)如何成為驅動全球貿易網絡的核心“血液”。不同於以往將重點置於歐洲國傢間競爭的傳統史學視角,本書采取瞭一種宏觀的、網絡化的分析框架,旨在揭示白銀的流動如何跨越地理、文化和政治藩籬,深刻地重塑瞭歐亞大陸的經濟結構、社會階層乃至文化觀念。我們不僅關注白銀的最終去嚮,更緻力於重建其復雜的流通路徑、中轉站的權力運作,以及在不同區域産生的異質性影響。 第一部分:白銀的源頭與殖民地的“黑洞”效應 本部分首先追溯瞭十七世紀初美洲白銀開采的社會與技術背景。詳細考察瞭秘魯和新西班牙殖民地殘酷的勞工製度——特彆是印加土著強迫勞動(Mita)的延續與變異。我們通過對殖民地教會檔案、總督府報告以及私人的航海日誌的細緻梳理,描繪瞭白銀從礦井深處被提取、冶煉直至鑄造成本國和外銷貨幣的整個過程。 一個核心論點是,盡管美洲是白銀的生産中心,但由於殖民地經濟的畸形發展和對宗主國的高度依賴,美洲本土並未形成一個自洽的、可持續的“白銀積纍”模式。相反,由於對奢侈品進口和軍事開支的巨大需求,美洲殖民地在很長一段時間內扮演瞭全球貿易的“黑洞”角色,白銀大量流入,卻迅速地通過裏斯本、塞維利亞或直接通過加勒比海的走私網絡,流嚮瞭歐洲和更遠的東方。 第二部分:伊比利亞與歐洲的金融中轉站 本書隨後將目光投嚮歐洲內部。十七世紀的歐洲正經曆著商業革命的早期階段,對流動性貨幣的需求激增。我們分析瞭西班牙哈布斯堡王朝如何試圖利用美洲白銀鞏固其歐洲霸權,但最終因連年的戰爭開支(如三十年戰爭)和腐敗的財政管理,使得大量白銀在抵達馬德裏或安特衛普時,便已被轉手給德意誌和熱那亞的金融傢。 關鍵在於,白銀在歐洲內部的分配是不均衡的。熱那亞銀行團如何通過其在西班牙王室財政中的核心地位,有效地“截留”瞭部分白銀,並利用這些資金在意大利和地中海地區進行商業擴張。同時,我們比較瞭荷蘭和英格蘭新興的商業公司,如何通過繞開西班牙的官方壟斷,利用走私和高效的金融工具,從歐洲的中轉站(如阿姆斯特丹)獲取白銀,作為其遠東貿易擴張的啓動資金。 第三部分:白銀流嚮東方:印度與東亞的經濟衝擊 本書最具原創性的部分,在於對白銀流入亞洲的軌跡和影響的深入考察。十七世紀,歐洲對亞洲香料、絲綢和茶葉的需求持續旺盛,但歐洲齣口的製成品(如毛紡織品)在東亞市場缺乏競爭力。這造成瞭持續的貿易逆差,其唯一的解決之道便是輸入貴金屬。 我們詳細論證瞭白銀如何通過葡萄牙的果阿、荷蘭的巴達維亞(雅加達)和英國的馬德拉斯,源源不斷地湧入印度次大陸。在莫臥兒帝國,白銀的流入有效地穩定瞭其稅收體係,並刺激瞭地方手工業的齣口導嚮型發展。然而,這種依賴外部貴金屬輸入的基礎,也為後來的經濟脆弱性埋下瞭伏筆。 更引人注目的是白銀對東亞的影響。本書利用明末清初的財政記錄和地方誌,探討瞭數百萬兩白銀如何最終匯集到中國。白銀的流入不僅緩解瞭明朝財政危機(盡管力度有限),更重要的是,它直接推動瞭中國經濟的“白銀化”進程,使得白銀成為事實上的主要流通貨幣。這種外部驅動的貨幣化,深刻地影響瞭地方經濟的生産關係和稅收結構。我們探討瞭這種外部依賴性如何與明末的內部社會矛盾相互作用,共同塑造瞭王朝的最終命運。 第四部分:全球網絡的整閤與文化交流 最後,本書超越純粹的經濟分析,探討瞭白銀網絡所帶來的社會和文化滲透。白銀的流動促進瞭跨洋航綫的固定化,加速瞭信息、技術(如航海技術、製圖學)的傳播。我們考察瞭在果阿和馬尼拉等貿易樞紐地帶形成的多元文化社區,以及這些社區中“中間人”群體的興衰。 這些商業網絡不僅是經濟的通道,也是文化衝突與融閤的場所。白銀作為一種中性的交換媒介,無形中將遙遠的文明以前所未有的方式連接起來,形成瞭人類曆史上第一個真正意義上的全球性經濟體係。 結論:曆史視野中的“白銀時代” 《大航海時代的全球貿易網絡》旨在提供一個整閤性的曆史敘事,證明十七世紀的全球經濟格局並非由歐洲的單一力量決定,而是由美洲的資源供給、歐洲的金融中介以及亞洲龐大的消費市場共同構建的復雜互動係統。本書強調瞭“流動性”在塑造近代早期社會轉型中的決定性作用,並為理解當今全球化進程的早期根源提供瞭深刻的洞見。 ---

用戶評價

評分

我先前對這段曆史的認知,大多來自於一些通俗讀物,內容往往過於注重傳奇色彩,對製度層麵的解析顯得蜻蜓點水。然而,這本精深的論著,徹底顛覆瞭我的既有印象。它以一種近乎冷峻的學者視角,對權力結構的轉移和政治哲學的嬗變進行瞭大膽的論證。書中對某一特定時期,統治階層內部派係鬥爭的分析尤其精彩,作者巧妙地利用瞭碑刻文字、私人信劄等一手資料,重建瞭當時決策層的真實心態和考量,這使得那些看似偶然的政治事件,實則都有其內在的邏輯必然性。我尤其欣賞作者在行文中展現齣的那種曆史唯物主義的底色,他總能將上層建築的變動,追溯到經濟基礎的深層驅動力,使人不得不佩服其深厚的理論功底和廣博的史學視野。這本書對於嚴肅的曆史愛好者而言,無疑是一座需要反復攀登的高峰,其中的每一個論斷都值得再三推敲。

評分

這本厚重的著作,甫一捧讀,便覺一股撲麵而來的曆史煙塵氣息,作者顯然是傾注瞭畢生心血在對那個波詭雲譎的年代進行細緻入微的剖析。書中對於不同政權間錯綜復雜的軍事部署和外交手腕的描寫,簡直是教科書級彆的案例分析。比如,它對某次關鍵戰役的戰術推演,那種旁徵博引、絲絲入扣的敘述方式,讓人仿佛身臨其境,能夠清晰地感受到沙場上刀光劍影的緊張感。更令人稱道的是,作者並沒有停留在對宏大敘事的羅列,而是深入到社會肌理的探究,他用大量詳實的史料,勾勒齣瞭不同族群在同一地理空間下,文化交流與衝突的微妙動態。那些關於賦稅製度的變遷、商業貿易路綫的興衰,甚至是民間信仰的演變,都被作者以一種近乎考古學傢般嚴謹的態度一一呈現齣來。讀罷此捲,對那個時代紛繁復雜的麵貌,已然有瞭一種更為立體和深刻的理解,不再是教科書上那些扁平化的符號,而是鮮活的、充滿張力的曆史場景。

評分

這本書給我的最大感受是,它提供瞭一個極具挑戰性的對話框架。作者在全書的多個關鍵議題上,似乎都在與一些約定俗成的曆史觀點進行“辯論”。他提齣的新穎觀點並非空穴來風,而是建立在對現有主流解釋的深刻批判之上的。例如,他對於某一時期邊患問題成因的界定,就明顯區彆於傳統史學界的主流認知,並輔以詳盡的地理、經濟證據來支持自己的論點。閱讀過程中,我時常需要停下來,對照自己的曆史地圖和既有知識結構,去審視作者的推導過程。這種閱讀姿態本身就是一種積極的智力投入,它迫使讀者從被動接受轉變為主動思考和批判性吸收。毫無疑問,這不僅僅是一部曆史著作,更像是一場與古代曆史的深度思想碰撞。

評分

這冊書的閱讀體驗,就像是跟隨一位經驗極其豐富的老船長,穿越一片常人難以駕馭的古代海域。船長(作者)的敘事節奏把握得極為精準,時而疾風驟雨,著重描繪邊境衝突的殘酷與緊迫;時而又風平浪靜,細膩地鋪陳文化融閤的涓涓細流。書中對某一特定文化領域,比如藝術風格的跨地域影響,所做的比較研究,更是令人耳目一新。他不僅指齣瞭A地風格對B地的影響,更進一步分析瞭這種影響是如何被當地的社會結構所“消化”和“重塑”的。這種跨學科的交叉印證,極大地拓寬瞭曆史研究的邊界。作者的文字功底也非同一般,即便是論述枯燥的典章製度,也能寫齣一種古樸而富有韻律的美感,絕非那種乾巴巴的學術腔調,讀起來雖有難度,卻處處是驚喜的發現。

評分

坦白講,初次翻開此書時,我對它能帶來多大的新知抱持著一絲疑慮,畢竟這一時期的研究成果已汗牛充棟。然而,此書的價值很快便顯現齣來。它在史料的梳理和運用上,展現齣一種近乎偏執的嚴謹性。作者似乎對某一核心史料的每一次齣現都做瞭詳細的索引和比對,試圖從中挖掘齣前人忽略的細微信息。特彆是關於漕運和鹽鐵專營製度在不同朝代間的具體執行細節,那些具體的數字、具體的法令條文被抽絲剝繭地呈現齣來,這為研究者提供瞭堅實的量化基礎。這種對細節的極緻追求,讓整個曆史圖景的構建變得無比堅固和可信。它不僅僅是講述“發生瞭什麼”,更重要的是解釋瞭“為何會以這種具體的方式發生”,邏輯鏈條之完整,令人嘆服。

評分

好書 推薦 遼史研究好書 推薦 遼史研究

評分

經常在京東購買,方便快捷質量有保障,京東再接再厲。

評分

宋遼金史論稿宋遼金史論稿宋遼金史論稿

評分

有些文章看過瞭就那樣,早年的文章很不錯。

評分

這本書真的很不錯,京東自營很好,下次再來!

評分

這本書真的很不錯,京東自營很好,下次再來!

評分

有些文章看過瞭就那樣,早年的文章很不錯。

評分

裝貼,價格都閤理,作者享受"特殊津貼專傢",此書為其論文閤集

評分

好書 推薦 遼史研究好書 推薦 遼史研究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圖書大百科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