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质固废资源化技术手册

生物质固废资源化技术手册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鞠美庭,李维尊,韩国林 等 编
图书标签:
  • 生物质固废
  • 资源化利用
  • 循环经济
  • 环境工程
  • 农业废弃物
  • 工业废弃物
  • 生物能源
  • 废物处理
  • 技术手册
  • 可持续发展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天津大学出版社
ISBN:9787561850022
版次:1
商品编码:11449739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4-03-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9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生物质固废资源化技术手册》旨在向广大读者介绍生物质固废的产生途径、种类和组成,国内外有关生物质固废资源化的法律、政策和标准以及各种生物质固废资源化技术的研发和应用。全书共分10章,分别为生物质固废的来源与分类,与生物质固废资源化相关的法律法规及政策,生物质固废生产燃料技术,生物质固废生产饲料技术,生物质固废生产有机肥技术,生物质固废生产食品原料及药物中间体技术,生物质固废热化学与锅炉技术,生物质固废生产建筑材料技术,生物质固化成型技术以及生物质固废生产环保餐具等内容。此外针对不同的产品,《生物质固废资源化技术手册》亦给出了相应的质量检测与控制标准,以供读者查阅与应用。

目录

第1章 生物质固废的来源与分类
1.1 农业生物质固废的来源与分类
1.1.1 农作物类固废的来源与分类
1.1.2 禽畜粪便类固废的来源与分类
1.1.3 林业类固废的来源与分类
1.2 工业生产过程中产生的生物质固废
1.3 城市垃圾中的生物质固废

第2章 与生物质固废资源化相关的法律法规及政策
2.1 我国的相关法律法规及政策
2.1.1 我国的相关法律
2.1.2 我国的相关政策
2.2 美国的相关法律法规及政策
2.2.1 美国的相关法律、法规
2.2.2 美国的相关政策
2.3 欧盟的相关法律法规及政策
2.3.1 欧盟的相关法律、法规
2.3.2 欧盟的相关政策
2.4 日本的相关法律法规及政策
2.4.1 日本的相关法律、法规
2.4.2 日本的相关政策

第3章 生物质固废生产燃料技术
3.1 生物质固废生产乙醇技术
3.1.1 预处理
3.1.2 发酵工艺
3.1.3 脱水工艺
3.1.4 生物质生产燃料乙醇的经济性分析
3.2 生物质固废生产生物柴油技术
3.2.1 原料预处理
3.2.2 酯化反应
3.2.3 转酯化反应
3.2.4 蒸馏纯化
3.2.5 生物柴油调制
3.2.6 生物柴油生产方法
3.3 生物质固废生产可燃气体技术
3.3.1 秸秆燃气化
3.3.2 秸秆制沼气
3.4 生物质固废生产压缩成型燃料
3.4.1 冷压成型
3.4.2 热压成型
3.5 相关质量控制标准

第4章 生物质固废生产饲料技术
4.1 青贮饲料生产技术
4.1.1 青贮饲料组成
4.1.2 青贮工艺流程
4.2 微贮饲料生产技术
4.2.1 微贮饲料组成
4.2.2 微贮工艺流程
4.3 氨化饲料生产技术
4.3.1 氨化原料
4.3.2 氨化工艺流程
4.4 单细胞蛋白饲料
4.4.1 单细胞蛋白饲料发酵培养基
4.4.2 单细胞蛋白菌株
4.4.3 工艺流程
4.5 相关质量控制标准
4.5.1 青贮品质鉴定
4.5.2 饲料品质鉴定
4.5.3 氨化饲料品质鉴定
4.5.4 饲料检测方法及标准

第5章 生物质固废生产有机肥技术
5.1 有机肥生产的原理
5.2 有机肥生产的原料和预处理
5.2.1有机肥生产的原料
5.2.2有机肥生产添加剂
5.2.3有机肥预处理技术
5.3 有机肥生产的工艺流程和技术
5.3.1 好氧堆肥工艺
5.3.2 厌氧堆肥工艺
5.3.3 有机肥生产臭气控制及处理技术
5.3.4 有机肥生产中渗滤液控制及处理技术
5.3.5 有机肥生产中重金属污染控制及处理技术
5.3.6 有机肥检测及生产装置创新
5.4 相关质量控制标准

第6章 生物质固废生产食品原料及药物中间体技术
6.1 低聚木糖生产工艺
6.1.1 半纤维素的降解
6.1.2 低聚木糖混合液的提纯精炼
6.2 木糖醇生产工艺
6.2.1 化学合成法制备木糖醇
6.2.2 生物法生产木糖醇
6.3 L-阿拉伯糖生产工艺
6.4 阿魏酸生产工艺
6.4.1 阿魏酸简介
6.4.2 阿魏酸生产技术
6.5 相关质量控制标准

第7章 生物质固废热化学与锅炉技术
7.1 生物质热化学转化技术
7.1.1 生物质燃烧技术
7.1.2 生物质气化技术
7.1.3 生物质热裂解技术
7.2 生物质发电原理和技术
7.2.1 生物质直燃发电原理
7.2.2 生物质混合燃烧发电原理
7.2.3 生物质气化发电原理
7.2.4 燃烧发电过程概述
7.2.5 汽轮机发电技术
7.3 生物质锅炉技术
7.3.1 锅炉的规范和分类
7.3.2 锅炉的构成
7.3.3 锅炉的工艺系统
7.3.4 锅炉效率
7.3.5 锅炉的通用部件
7.4 相关质量控制标准

第8章 生物质固废生产建筑材料技术
8.1 利用农业秸秆固废制作新型建材技术
8.1.1 利用棉秆纤维堆强树脂制作纤维板
8.1.2 利用棉秆碎料增强树脂制作复合板
8.1.3 利用麦秸增强水泥制作水泥复合板
8.2 利用竹木废物制作新型建材技术
8.2.1 利用废弃木材制作纤维板
8.2.2 利用废弃木材制作中密度纤维板
8.2.3 利用废弃木材制作刨花板
8.2.4 木纤维波形瓦
8.2.5 利用锯末制作薄锯末板
8.2.6 废弃木材利用平压法制作水泥刨花板
8.2.7 废弃木材利用挤压法制作水泥刨花板墙体
8.2.8 废弃木材制作墙体及芯层
8.2.9 废弃木材制作轻质混凝土地面
8.2.10 废弃木材作增强材料制作石膏刨花板
8.2.11 废弃竹材增强水泥制作水泥刨花板
8.3 利用棉麻纺织工业废物制作新型建材技术
8.3.1 棉花废物制作纤维板
8.3.2 碎麻屑和短麻纤维制作麻屑复合板
8.3.3 废弃长麻纤维制作麻毡片压制复合板
8.3.4 废麻纤维生产水泥麻屑板
8.4 利用造纸工业废物制作新型建材技术
8.4.1 造纸工业废物制作树脂纤维板
8.4.2 粗纸板制作层压板工艺
8.4.3 造纸工业废物制作水泥复合板
8.5 利用植物果壳制作新型建材技术
8.5.1 利用稻壳增强树脂制作稻壳板
8.5.2 花生壳增强氯氧镁水泥制作花生壳板
8.6 相关质量控制标准

第9章 生物质固化成型技术概述
9.1 生物质固化成型技术
9.1.1 生物质固化成型技术的原理
9.1.2 影响成型的主要因素
9.2 成型工艺
9.2.1 原料准备
9.2.2 固化成型工艺
9.3 生物质固化成型设备
9.3.1 螺旋挤压式成型机
9.3.2 活塞冲压式成型机
9.3.3 压辊式成型机
9.3.4 ETS成型机
9.4 燃烧设备
9.5 成型燃料的性质
9.5.1 密度
9.5.2 耐久性
9.5.3 热值
9.6 相关质量控制标准
9.6.1 成型设备标准
9.6.2 生物质固体成型燃料质量标准
9.6.3 生物质固体成型燃料检验标准
9.6.4 燃烧设备标准

第10章 生物质固废生产环保餐具
10.1 农作物秸秆生产环保餐具技术
10.1.1 配料
10.1.2 环保餐具的生产原理与工艺
10.1.3 一次性可降解餐饮具通用技术条件(GB 18006.1-1999)
10.2 污泥的利用
10.2.1 污泥的性质
10.2.2 利用污泥生产吸附剂
10.2.3 污泥性质测试方法
10.2.4 利用污泥生产有机肥
附录 代表性专利介绍
参考文献

前言/序言


好的,这是一份针对一本虚构图书的详细简介,该书的名称为《新能源材料科学进展与应用》。 图书名称: 新能源材料科学进展与应用 ISBN: 978-7-5600-1234-5 出版社: 科技前沿出版社 定价: 188.00 元 出版日期: 2024年10月 深度解析:新能源材料的基石与未来 内容概述 《新能源材料科学进展与应用》是一部全面、深入探讨当前及未来新能源领域核心材料科学进展的专业著作。本书旨在为材料科学家、化学工程师、能源技术开发者以及相关专业的研究生和高年级本科生,提供一个结构化的知识框架,以理解和驾驭驱动全球能源转型的关键材料技术。 全书内容紧密围绕能源存储、能源转换和能源载体三大核心模块展开,涵盖了从基础理论到前沿应用的广泛议题。我们着重于材料的微观结构、性能调控、合成方法优化以及实际工程化挑战的解决策略。本书并非对现有技术的简单罗列,而是侧重于揭示材料设计原理与功能实现之间的深层联系。 章节结构与核心内容 本书共分为六大部分,二十个章节,逻辑清晰,层层递进: 第一部分:高性能储能材料体系(第1-4章) 本部分聚焦于电化学储能领域的核心材料。 第1章:锂离子电池的下一代电极材料设计 详细分析了高镍三元正极材料(如NCM811及更高镍含量体系)的热稳定性与循环性能瓶颈。探讨了富锂锰基正极(LLOs)的结构演变机制,重点讨论了表面包覆与梯度结构设计如何有效抑制充放电过程中的相变与容量衰减。在负极方面,深入剖析了硅基负极(SiOx、纳米硅)在首次库伦效率、体积膨胀控制方面的最新进展,以及金属锂负极的界面工程策略(如固态电解质界面SEI的构建与稳定)。 第2章:固态电解质的挑战与突破 系统梳理了氧化物、硫化物和聚合物固态电解质的材料特性。重点对比了晶态氧化物(如LLZO)的离子电导率、界面接触电阻及其在全固态电池中的应用限制。硫化物电解质,如LGPS、LAGP,因其高电导率而备受关注,本书详细探讨了其在空气中的稳定性问题,并介绍了原位沉积和复合结构设计以改善界面兼容性的方法。 第3章:钠离子与多价离子电池材料 针对资源约束和成本效益,深入分析了钠离子电池(SIB)的适用材料。重点阐述了层状氧化物、普鲁士蓝类似物(PBAs)以及硬碳材料在脱嵌钠离子过程中的结构稳定性。同时,对锌离子、镁离子、铝离子等新兴多价离子电池体系的潜力与材料基础进行了前瞻性评估。 第4章:超级电容器与先进储能界面 超越传统的活性材料,本章关注双电层电容器(EDLC)和赝电容器的界面物理化学。探讨了基于石墨烯、碳纳米管、导电聚合物(如PEDOT:PSS)的电极结构对功率密度的影响。特别关注了电解质/电极界面的双电层形成机制及其对电荷传输速率的调控。 第二部分:高效能源转换材料(第5-9章) 本部分侧重于光电催化、热电转换与燃料电池技术中的关键材料。 第5章:光催化析氢与二氧化碳还原材料 详细介绍了半导体光催化剂的设计原则,包括带隙工程、载流子分离效率优化。重点分析了基于过渡金属氧化物、硫化物以及新兴的碳氮化物(如g-C3N4)在可见光驱动水分解制氢中的应用。对于光催化CO2还原,讨论了单原子催化剂(SACs)在选择性产物生成方面的优势及其机理。 第6章:热电材料的效率提升策略 热电材料(将热能直接转化为电能)的研究重点在于提高塞贝克系数(S)、降低热导率(κ)以及优化电导率(σ)。本书详述了通过晶格缺陷工程、纳米结构调控(如引入界面散射中心)来有效降低晶格热导率的方法。对碲化物、氧化物及基于有机/无机复合材料的热电性能进行了深度剖析。 第7章:光伏器件的前沿材料体系 聚焦于钙钛矿太阳能电池(PSCs)的突破性进展。深入探讨了钙钛矿材料的本征缺陷钝化技术、界面修饰策略(如电荷传输层优化)以提高长期稳定性和器件效率。此外,对有机太阳能电池(OSCs)中的非富勒烯受体材料(NFAs)的分子结构设计与光物理过程进行了详细阐述。 第8章: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PEMFC)材料 重点剖析了质子传导膜材料(如全氟磺酸树脂的改性)的性能提升,以及催化剂层中的关键组分——贵金属(Pt)和非贵金属(NPMCs)催化剂的制备、负载技术和抗中毒机制。 第9章: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SOFC)与电解池 讨论了高温SOFC中的电解质(如YSZ、GDC)和电极材料(LSM、LSCF)的电化学性能。对于新兴的低温SOFC,分析了新型复合电极材料的设计思路。 第三部分:可持续能源载体材料(第10-12章) 本部分关注氢能、合成燃料以及储氢技术的材料基础。 第10章:高效电解水制氢催化剂 系统梳理了析氢反应(HER)和析氧反应(OER)的催化剂材料。重点分析了过渡金属磷化物、硫化物、氢氧化物在碱性和酸性电解液中的催化活性和稳定性。探讨了双功能催化剂的设计理念,以同时优化HER和OER的过电位。 第11章:先进储氢材料 详细评估了物理吸附型储氢材料(如MOFs、COFs、高比表面积碳材料)和化学储氢材料(如金属氢化物、有机液体载体LOHCs)。重点讨论了MOFs材料孔隙结构与氢气吸附热力学之间的关系,以及LOHCs的脱附催化剂设计。 第12章:电化学二氧化碳转化(e-CO2R)材料 着重于如何利用电化学方法将CO2转化为高附加值化学品(如CO、甲酸、乙醇)。分析了不同金属基催化剂(Cu基、Ag基、Au基)在产物选择性调控中的表面结构效应。 第四部分:材料的表征与计算模拟(第13-15章) 本部分是理解和优化材料性能的工具箱。 第13章:先进结构表征技术 讲解了如何运用同步辐射X射线吸收谱(XAS)、高分辨率透射电镜(HRTEM)以及原位拉曼光谱等技术,实时监测材料在工作状态下的结构变化和化学环境。 第14章:第一性原理计算在材料设计中的应用 系统介绍了密度泛函理论(DFT)在预测材料电子结构、能带结构、表面反应能垒方面的应用。提供了如何利用计算结果指导新材料的筛选和性能优化的实例。 第15章:材料的界面与缺陷工程 深入讨论了材料界面(如晶界、颗粒间界面、电极/电解质界面)对电荷传输和离子扩散的影响机制,以及通过精确控制晶格缺陷来调控电学性能的策略。 第五部分:面向工程化的材料制备(第16-18章) 本部分关注从实验室到工业化生产的过渡。 第16章:大规模合成与均匀性控制 探讨了连续流反应器、喷雾干燥、气相沉积等技术在材料大规模制备中的应用,以及如何保证批次间的性能一致性。 第17章:复合材料与异质结的构建 关注如何通过构建多组分、多尺度的异质结结构(如p-n结、I-II型结)来协同提升材料的光电转换效率和稳定性。 第18章:材料的寿命预测与降解机理 基于加速老化测试和电化学阻抗谱(EIS)等分析手段,探讨了材料在长期工作环境下的失效模式(如氧化、腐蚀、结构重构),并提出了寿命预测模型。 第六部分:未来展望与集成系统(第19-20章) 第19章:柔性、可穿戴能源材料 讨论了柔性电池、可拉伸传感器中对高弹性、高导电性材料的需求,以及如何利用三维互联网络结构来实现高性能和机械适应性的平衡。 第20章:能源系统的材料集成与可持续性 从系统层面探讨了不同能源转换和存储单元之间的材料兼容性,以及未来能源材料的回收利用和环境影响评估(LCA)。 本书特色 1. 深度与广度兼备: 覆盖从基础理论到前沿应用的完整知识链,特别是对高熵材料、单原子催化剂等热点领域进行了深入剖析。 2. 强调原理与实践结合: 每个材料体系的讨论都紧密围绕其结构-性能关系展开,并辅以具体的制备工艺和工程化案例。 3. 前瞻性视角: 包含了对下一代技术(如固态电池、光燃料)的深入预测和技术瓶颈分析,为研究人员指明方向。 4. 专业性强: 语言精确,图表丰富,数据详实,是能源材料领域研究人员不可或缺的工具书和参考手册。 目标读者 材料科学与工程、化学、物理学相关专业的教师、科研人员。 从事电池、催化、光伏、热电等新能源技术研发的高级工程师与技术人员。 能源科学与工程领域的研究生及博士后。 读者评价(模拟): “这本书对理解固态电解质的界面物理学非常有帮助,它清晰地梳理了氧化物和硫化物材料的优缺点,其对DFT计算应用的介绍也极具启发性。” —— 王教授,某知名大学能源学院 “我们团队在开发新型CO2还原催化剂时,这本书提供的关于Cu基材料表面结构与产物选择性的深度分析,极大地加速了我们的研发进程。” —— 李博士,某国家重点实验室研究员

用户评价

评分

我还有一个初步的想法,就是《生物质固废资源化技术手册》这本书,能否在案例分析方面做得更加丰富和深入?理论知识固然重要,但实际的成功案例和失败教训更能引发思考。我希望书中能收录一些国内外成功的生物质固废资源化项目,详细介绍项目的背景、采用的技术、实施过程、取得的成效以及遇到的挑战和解决方案。例如,某个地区如何利用农业秸秆生产生物燃料,或者某个城市如何通过厨余垃圾处理实现资源循环利用。通过这些鲜活的案例,可以更直观地理解各项技术在实际应用中的可行性和局限性,为读者提供宝贵的借鉴经验。

评分

我一直有个疑问,就是生物质固废的能源化利用,比如通过热解、气化、厌氧消化等技术,到底能达到什么样的效率?《生物质固废资源化技术手册》这本书,我猜想应该会在这方面给出具体的答案。我期待它能详细介绍不同能源化技术的原理、工艺流程、反应机理,以及如何根据不同的生物质原料选择最适合的技术路线。例如,热解技术,我听说可以产生生物炭、生物油和合成气,这三种产物又各自有什么样的应用前景?它们在质量、产量上受哪些因素影响?同样,厌氧消化产生的沼气,其甲烷含量、纯度以及如何进行提纯和应用,是不是书里会细致地讲到?

评分

除了能源化,《生物质固废资源化技术手册》这本书,我更希望它能涉及更多高附加值的物质化利用方向。例如,生物质中富含的纤维素、半纤维素和木质素,它们能否被分离出来,用于生产生物基材料?我听说可以用它们来制造生物塑料、生物纤维,甚至是一些精细化学品。这本书会不会详细介绍这些先进的生物转化技术?比如,酶解技术在纤维素利用中的作用,微生物发酵在生产有机酸、醇类、氨基酸等方面的应用,以及木质素的高值化利用,这部分内容如果能深入讲解,将会非常有价值。

评分

这本书的标题《生物质固废资源化技术手册》让我产生了很多关于它可能涵盖内容的联想。我一直对可持续发展和循环经济非常感兴趣,尤其是在处理日益增长的固体废弃物方面,生物质废弃物是一个巨大的潜在资源库。我脑海中浮现的,是一本能够详细介绍如何将这些看似无用的有机物转化为有价值的产品的手册。比如,它可能会深入讲解各种生物质固废,如农业残余物、林业废弃物、厨余垃圾,甚至是一些工业副产品,它们各自的特性、化学成分分析以及如何针对性地进行预处理。预处理过程,例如破碎、筛分、干燥、脱水等,想必是资源化利用的关键第一步,手册里或许会对这些操作的原理、设备选择、工艺参数控制都有详尽的阐述。

评分

在我看来,《生物质固废资源化技术手册》这本书,除了技术原理和工艺流程,更重要的是要考虑实际的应用和推广。一本好的手册,应该包含工程设计、设备选型、经济性评估以及相关的政策法规解读。比如,在实际的工业化生产中,如何进行工程放大?设备在运行过程中需要注意哪些维护保养问题?不同技术路线的成本效益分析如何做?政府对生物质固废资源化项目有哪些支持政策?哪些项目更容易获得投资?如果这本书能够提供这些方面的指导,那它就不仅仅是一本技术书,更是一份实操指南,对于想要投身这个行业的从业者来说,将是不可多得的宝藏。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