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拟电子技术教程(第3版)

模拟电子技术教程(第3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余辉晴 著
图书标签:
  • 模拟电子技术
  • 电子技术
  • 模拟电路
  • 电路分析
  • 电子工程
  • 教材
  • 第三版
  • 高等教育
  • 电子技术基础
  • 电路原理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电子工业出版社
ISBN:9787121235139
版次:01
商品编码:11500864
包装:平装
丛书名: 21世纪高等学校本科电子电气专业系列实用教材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4-07-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88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高等学校本科电子科学与技术、电子信息工程、电气工程与自动化、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等电子信息类各专业的模拟电子技术实用教材。

内容简介

本书从模拟电子技术的应用角度出发,系统地介绍半导体器件、基本放大电路、多级放大电路、集成运算放大电路、集成运算放大器的应用、负反馈放大电路、信号产生电路、功率放大电路、直流稳压电路、模拟电路设计和Multisim 11在模拟电路分析中的应用等内容。

作者简介

余辉晴副教授,模拟电子技术和自动控制原理等课程资深教师,具有丰富的高等学校本科相关专业的教学和实践经验。

内页插图

目录

第1章 半导体器件
1.1 半导体基础知识
1.1.1 本征半导体及杂质半导体
1.1.2 PN结
1.2 半导体二极管
1.2.1 二极管的结构
1.2.2 二极管的伏安特性
1.2.3 二极管的参数
1.3 半导体三极管
1.3.1 三极管的结构
1.3.2 三极管的工作原理
1.3.3 三极管的特性曲线
1.3.4 三极管的主要参数
1.4 场效应管
1.4.1 结型场效应管的结构和工作原理
1.4.2 结型场效应管的特性曲线和参数
1.4.3 增强型绝缘栅场效应管的结构和工作原理
1.4.4 增强型绝缘栅场效应管的特性曲线和参数
1.4.5 耗尽型绝缘栅场效应管的工作特点
本章小结
习题
第2章 基本放大电路
2.1 共发射极放大电路
2.1.1 电路组成和工作原理
2.1.2 工作点稳定的共发射极放大电路
2.2 放大电路的图解分析法
2.2.1 放大电路的静态图解分析
2.2.2 放大电路的动态图解分析
2.3 放大电路的微变等效电路分析法
2.3.1 三极管的微变等效电路
2.3.2 放大电路的微变等效电路
2.3.3 用微变等效电路法分析放大电路
2.4 共集电极放大电路和共基极放大电路
2.4.1 共集电极放大电路
2.4.2 共基极放大电路
2.5 场效应管放大电路
2.5.1 场效应管放大电路静态工作点分析
2.5.2 场效应管放大电路的微变等效电路分析法
2.5.3 三种基本放大电路性能比较
2.6 放大电路的频率响应
2.6.1 RC电路的频率响应
2.6.2 放大电路的低频响应
2.6.3 放大电路的高频响应
本章小结
习题
第3章 多级放大电路
3.1 多级放大电路的级间耦合方式
3.2 多级放大电路的分析方法
3.3 多级放大电路的频率特性
3.3.1 多级放大电路的低频特性
3.3.2 多级放大电路的高频特性
本章小结
习题
第4章 集成运算放大电路
4.1 直接耦合放大器
4.1.1 直接耦合放大器的特点
4.1.2 零点漂移
4.2 差动放大电路
4.2.1 基本差动放大电路
4.2.2 长尾式差动放大电路
4.2.3 恒流源式差动放大电路
4.2.4 差动放大电路传输特性
4.3 集成运算放大器
4.3.1 集成电路概述
4.3.2 通用型集成运算放大器简介
本章小结
习题
第5章 集成运算放大器的应用
5.1 基本运算电路
5.1.1 比例运算电路
5.1.2 求和运算电路
5.1.3 微分与积分运算电路
5.1.4 对数与指数运算电路
5.2 有源滤波电路
5.2.1 低通滤波电路
5.2.2 高通滤波电路
5.2.3 带通和带阻滤波电路
5.3 电压比较器
5.3.1 过零比较器
5.3.2 电压比较器
5.3.3 施密特触发器
本章小结
习题
第6章 负反馈放大电路
6.1 反馈的基本概念与分类
6.1.1 反馈的基本概念
6.1.2 反馈的分类与判断
6.2 负反馈放大器的框图及一般表达式
6.2.1 负反馈放大器的框图
6.2.2 负反馈放大器的一般表达式
6.3 负反馈对放大器性能的影响
6.3.1 负反馈对放大倍数的影响
6.3.2 负反馈对通频带和失真的影响
6.3.3 负反馈对噪声的影响
6.3.4 负反馈对输入电阻和输出电阻的影响
6.4 负反馈放大器的4种组态
6.4.1 电压串联负反馈
6.4.2 电压并联负反馈
6.4.3 电流串联负反馈
6.4.4 电流并联负反馈
6.5 深度负反馈电压放大倍数的近似计算
6.5.1 利用关系式Af≈1 F估算闭环电压放大倍数
6.5.2 利用关系式Xf≈Xi估算闭环电压放大倍数
6.6 负反馈放大器的自激振荡及其消除方法
6.6.1 产生自激振荡的原因及条件
6.6.2 消除自激振荡的方法
本章小结
习题
第7章 信号产生电路
7.1 正弦波振荡电路
7.1.1 正弦波振荡产生的条件
7.1.2 RC正弦波振荡器
7.1.3 LC正弦波振荡器
7.1.4 石英晶体正弦波振荡器
7.2 非正弦波产生电路
7.2.1 矩形波产生电路
7.2.2 三角波产生电路
7.2.3 锯齿波产生电路
本章小结
习题
第8章 功率放大电路
8.1 功率放大电路的特点
8.2 甲类功率放大器
8.2.1 甲类功率放大器组成
8.2.2 甲类功率放大器分析
8.2.3 甲类功率放大器功率和效率计算
8.3 乙类互补对称功率放大器
8.3.1 乙类互补功率放大器组成
8.3.2 乙类互补功率放大器工作原理
8.3.3 乙类互补功率放大器分析计算
8.4 甲乙类互补对称功率放大器
8.4.1 甲乙类双电源互补对称功率放大器
8.4.2 甲乙类单电源互补对称功率放大器
8.4.3 具有自举功能的乙类功率放大器
本章小结
习题
第9章 直流稳压电路
9.1 整流电路
9.1.1 半波整流电路
9.1.2 单相全波整流电路
9.1.3 单相桥式整流电路
9.2 滤波电路
9.2.1 电容滤波电路
9.2.2 其他滤波电路
9.3 稳压电路
9.3.1 稳压管
9.3.2 并联型稳压电路
9.3.3 串联型稳压电路
本章小结
习题
第10章 模拟电路设计
10.1 阻容耦合单管放大电路设计
10.1.1 选择电路
10.1.2 确定参数
10.2 差动放大电路设计
10.2.1 选择电路
10.2.2 确定参数
10.3 正弦波振荡电路设计
10.3.1 选择电路
10.3.2 确定参数
10.4 稳压电路设计
10.4.1 选择电路
10.4.2 确定参数
10.5 由运算放大器组成的万用表的设计
10.5.1 直流电压表的设计
10.5.2 直流电流表的设计
10.5.3 交流电压表的设计
10.5.4 交流电流表的设计
10.5.5 欧姆表的设计
第11章 Multisim 11在模拟电路分析中的应用
11.1 Multisim 11系统简介
11.2 模拟电路的创建
11.3 三极管共发射极单管放大电路分析测试
11.3.1 放大器静态工作点的分析测试
11.3.2 放大电路动态指标的分析测试
11.3.3 放大电路的仿真分析
11.4 负反馈放大电路的分析测试
11.4.1 负反馈对放大电路性能的影响
11.4.2 放大电路反馈类型分析与检测
11.5 模拟运算电路分析与测试
11.5.1 反相比例运算放大电路的分析与测试
11.5.2 同相比例运算放大电路的分析与测试
11.5.3 反相加法电路的分析与测试
11.5.4 差动放大电路(减法器)的分析与测试
11.5.5 积分运算电路的分析与测试
11.5.6 微分运算电路的分析与测试
11.5.7 对数运算电路的分析与测试
11.6 波形产生电路的分析与测试
11.6.1 RC桥式正弦波振荡电路的分析与测试
11.6.2 方波发生器的分析与测试
11.6.3 三角波/方波发生器的分析与测试
11.7 信号处理及有源滤波器的分析与测试
11.7.1 低通滤波器的分析与测试
11.7.2 高通滤波器的分析与测试
11.7.3 带通滤波器的分析与测试
11.7.4 带阻滤波器的分析与测试
11.8 低频功率放大器的分析与测试
11.8.1 低频功率放大器的分析
11.8.2 低频功率放大器的测试
自测题
参考文献
部分习题答案
自测题答案

前言/序言


现代电子系统设计基础:深入探索数字信号处理与嵌入式系统应用 本书旨在为致力于深入理解现代电子系统设计原理的读者提供一套全面而深入的指导。我们不再局限于基础的模拟电路概念,而是将焦点转向当今电子技术的核心驱动力——数字信号处理和嵌入式系统。这本书将引导您从原理到实践,逐步掌握构建和优化复杂电子设备的关键技能。 第一部分:数字信号处理的基石——理论与算法 本部分将为您打下坚实的数字信号处理(DSP)理论基础,帮助您理解数字信号的本质、处理方法及其在各种应用中的重要性。 数字信号的表示与采样: 我们将从奈奎斯特-香农采样定理出发,深入探讨模拟信号如何被离散化为数字信号。您将了解采样率、量化误差、混叠等关键概念,并学习如何根据实际应用需求选择合适的采样参数。此外,还会介绍不同类型的数字信号表示方法,如二进制、BCD码等,以及它们在数据存储和传输中的作用。 离散时间傅里叶变换(DTFT)与离散傅里叶变换(DFT): 理解信号在频率域的特性是进行有效处理的前提。本书将详细介绍DTFT和DFT的数学原理,帮助您掌握分析信号频谱、识别噪声成分、理解滤波器设计等必备知识。我们将通过直观的图示和实际例子,解释这些变换如何揭示信号的隐藏模式。 快速傅里叶变换(FFT)算法: FFT是DFT的一种高效计算算法,在现代DSP应用中至关重要。本书将深入剖析FFT的算法原理,包括蝶形运算、分治法等,并讲解如何在硬件和软件层面实现高效的FFT。您将学习如何利用FFT来加速频谱分析、进行卷积运算等。 数字滤波器设计: 滤波是DSP中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操作之一。我们将系统地介绍无限冲激响应(IIR)滤波器和有限冲激响应(FIR)滤波器。您将学习如何根据通带、阻带、过渡带的宽度和衰减要求,设计出满足特定性能指标的滤波器。本书将涵盖多种设计方法,如巴特沃斯、切比雪夫、线性相位FIR滤波器等,并提供详细的计算公式和设计流程。 卷积与相关: 卷积是描述一个系统对输入信号响应的关键运算,而相关则用于测量两个信号的相似度。我们将深入探讨卷积和相关的数学定义,并演示它们在信号滤波、模式识别、系统辨识等领域的广泛应用。您将学习如何利用FFT加速卷积运算,以及如何应用相关技术进行信号检测和定位。 自适应信号处理: 在许多实际应用中,信号的特性会随时间变化,这时就需要自适应滤波器。本书将介绍常见的自适应算法,如最小均方(LMS)算法和递归最小二乘(RLS)算法,并讲解它们如何在噪声消除、回声消除、信道均衡等场景下自动调整滤波器参数,以获得最佳性能。 第二部分:嵌入式系统设计与开发——从硬件到软件 本部分将带您进入嵌入式系统的广阔天地,从理解嵌入式系统的基本架构,到掌握软件开发流程,再到深入应用层的设计。 嵌入式系统的概念与架构: 我们将首先定义什么是嵌入式系统,以及它与通用计算机系统的区别。您将了解嵌入式系统的典型组成部分,包括微处理器/微控制器、存储器(RAM, ROM, Flash)、输入/输出接口、时钟电路、电源管理等。我们将重点讲解不同类型的微控制器(如ARM Cortex-M系列、RISC-V等)的架构特点和选择依据。 嵌入式硬件接口与通信协议: 了解如何与外部设备进行数据交互是嵌入式系统设计的核心。本书将详细介绍各种常见的嵌入式硬件接口,包括GPIO、UART、SPI、I2C、ADC、DAC等,并解释它们的工作原理和应用场景。此外,还将深入探讨重要的通信协议,如TCP/IP、USB、CAN、Ethernet等,并演示如何在嵌入式系统中实现这些协议。 嵌入式C语言编程: C语言是嵌入式开发最常用的编程语言。本书将聚焦嵌入式C语言的特性,包括位操作、指针、中断处理、内存管理等。您将学习如何编写高效、可靠、资源受限的嵌入式代码,并掌握调试技巧。 实时操作系统(RTOS)的应用: 对于需要实时响应和多任务处理的嵌入式系统,RTOS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我们将介绍RTOS的基本概念,如任务调度、进程间通信、信号量、互斥锁等,并以某个主流RTOS(如FreeRTOS)为例,演示如何在实际项目中应用RTOS来管理系统资源,提高系统的并发性和稳定性。 嵌入式软件开发流程与工具链: 本部分将引导您熟悉完整的嵌入式软件开发流程,包括需求分析、系统设计、编码、编译、链接、调试和测试。您将了解常用的嵌入式开发工具,如交叉编译器、调试器(JTAG/SWD)、仿真器、逻辑分析仪等,并学习如何利用它们来提高开发效率和解决问题。 嵌入式系统中的低功耗设计: 在许多嵌入式应用中,功耗是一个关键的考虑因素。本书将探讨多种低功耗设计技术,包括休眠模式、时钟门控、动态电压频率调整(DVFS)等,并分析它们对系统性能和功耗的影响,帮助您设计出更节能的嵌入式设备。 第三部分:实际应用案例与进阶主题 本部分将通过一系列具有代表性的实际应用案例,将前面学到的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并触及一些更具挑战性的进阶主题。 数字音频信号处理: 从MP3解码到语音识别,数字音频处理无处不在。我们将探讨音频采样、编码、解码、音频效果(如混响、均衡器)等技术,并介绍如何利用DSP算法在嵌入式系统中实现基本的音频处理功能。 数字图像处理基础: 探讨图像的数字化表示、基本的图像增强技术(如滤波、对比度调整)、边缘检测等,并展示如何在嵌入式设备上实现简单的图像处理任务,为后续的计算机视觉应用打下基础。 通信系统中的DSP应用: 重点介绍DSP在现代通信系统中的关键作用,如调制解调、信道编码、均衡、功率谱估计等。您将了解DSP如何帮助提高通信系统的性能、可靠性和数据传输速率。 物联网(IoT)设备的设计与开发: 随着物联网的兴起,嵌入式系统在连接设备、采集数据、实现智能化控制方面扮演着核心角色。本书将讨论IoT设备的典型架构、传感器数据采集、无线通信技术(如Wi-Fi, Bluetooth, LoRa)以及云平台交互等内容。 嵌入式系统安全: 随着联网设备的增多,嵌入式系统的安全性变得日益重要。我们将探讨常见的嵌入式系统安全威胁,以及相应的防御措施,如安全启动、加密通信、访问控制等。 FPGA与SoC的初步探索: 对于需要更高性能或更灵活硬件实现的场合,FPGA(现场可编程门阵列)和SoC(系统级芯片)是重要的解决方案。本书将对FPGA和SoC的基本概念、设计流程和应用领域进行初步介绍,为读者提供进一步深入学习的指引。 通过对本书内容的学习,您将不仅能够理解数字信号处理和嵌入式系统设计的核心原理,更能掌握实际开发中所需的工具和技术,为您的电子工程职业生涯奠定坚实的基础。无论您是希望深入理解现有技术,还是渴望创造未来的创新产品,本书都将是您不可或缺的宝贵资源。

用户评价

评分

当我决定要好好恶补一下模拟电子技术的时候,这本书《模拟电子技术教程(第3版)》自然而然地成为了我的首选。毕竟,“教程”二字就带着一种亲切感,而且“第3版”也暗示了其内容的成熟和稳定。然而,实际的体验却远比我预想的要复杂得多。我打开书,映入眼帘的是密密麻麻的文字和错综复杂的电路图。那些公式和定理,就像是高深莫测的古老符文,我尝试去解读它们,却发现自己像个误闯禁地的凡人,只能在表面上徘徊。我渴望找到一种清晰的路径,能将这些抽象的理论概念与现实世界的电子元件联系起来,但书中给出的讲解,虽然严谨,却往往让我感觉像是在隔着一层玻璃观察,总觉得触碰不到核心。我希望能够有更多的图示,更生动的比喻,或者更贴近实际应用的例子,来帮助我构建起对模拟电路的直观认识。有时候,我甚至会因为无法理解某个概念而感到焦虑,这种学习的阻力,真的比我想象的要大得多。

评分

说实话,拿到这本《模拟电子技术教程(第3版)》的时候,我满怀期待,想着终于可以系统地学习模拟电子这块硬骨头了。我一直觉得,学好模拟电路,对深入理解各种电子设备的工作原理至关重要。这本书的封面设计还挺稳重,内容排版也算是规整,一开始我以为会有一场知识盛宴等着我。然而,随着阅读的深入,我发现自己陷入了一种“看懂了字,但没懂意思”的尴尬境地。书中大量的公式和图表,对我来说,更像是一堆堆无法解读的天书。我尝试着去理解那些符号背后的物理意义,去推导那些复杂的计算过程,但每次都像是陷入了泥潭,越挣扎越深。而且,书中对一些概念的解释,总觉得有点过于抽象,缺乏一些生动的比喻或者实际的案例来帮助理解。我需要的是那种能让我“恍然大悟”的讲解,而不是“似懂非懂”的状态。有时候,我甚至会怀疑自己是不是真的不适合学这个,这种挫败感,真的是一点一点地侵蚀着我的学习热情。

评分

我当初买这本书,纯粹是冲着它“第3版”的名头去的,总觉得经典再版肯定是有它的道理的,内容应该经过了时间的沉淀和用户的反馈,会更加完善和实用。然而,当我真正开始翻阅的时候,我发现“完善”和“实用”这两个词,对我来说,似乎有着截然不同的定义。它里面所呈现的知识体系,就如同一个庞大而精密的迷宫,我试图沿着它给出的指示前进,却总是在某个拐角处迷失方向。那些理论讲解,虽然字字珠玑,但往往跳过了我急需的那部分“过渡”,直接抛出结论,让我无所适从。我需要的是循序渐进的引导,是能够让我一步步搭建起知识框架的阶梯,而不是直接把我丢到知识的金字塔顶端,然后告诉我“看,这就是终点”。而且,书中给出的例题,虽然看上去很典型,但当我尝试着自己去复现解题过程时,却发现自己连第一步都迈不出去。那些细微的参数变化,那些看似不经意的假设,对我来说都是巨大的鸿沟。我能感受到作者的专业和严谨,但这种专业和严谨,对于一个初学者来说,可能更像是一种高高在上的压迫感,而不是激励。

评分

说实话,拿到《模拟电子技术教程(第3版)》这本教材的时候,我的心情是挺激动的,毕竟模拟电子技术在整个电子领域里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能够系统地学习它,对我来说是迈向更深层次专业知识的关键一步。这本书的厚度和篇幅,也让我觉得内容一定会非常充实。但是,当我开始沉浸在书中的世界时,我却发现自己像是一个迷失在浩瀚星海中的探险家,虽然看到了无数闪耀的星辰,却不知道该如何导航。书中所描述的各种元器件的工作原理,那些看似简洁的公式背后,似乎隐藏着无数需要我一点点去挖掘的细节。我发现自己对某些基础概念的理解还停留在比较浅显的层面,而这本书的讲解,往往是直接深入到了更高深的层次,这让我感觉有点难以招架。我需要的,也许是更具象化的解释,或者是能让我从“0”开始,一点点构建起知识体系的辅助材料。这本书给我的感觉,就像是直接将一本百科全书摊开在我面前,虽然信息量巨大,但如何将这些零散的知识点串联成一条清晰的学习脉络,对我来说,确实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评分

天呐,这本书真的是我近期遇到的最头疼的“读物”了!当初看它名字《模拟电子技术教程(第3版)》,以为能给我点救命稻草,毕竟是“教程”嘛,听起来就应该条理清晰,适合我这种半吊子电子小白。结果呢?翻开第一页我就感觉脑子要原地爆炸。它讲的那些电路图,简直像是一串串神秘的符号拼凑成的诅咒,什么电阻、电容、三极管……它们在你眼前晃来晃去,好像都在嘲笑你的无知。我尝试着去理解那些公式,什么基尔霍夫定律、戴维南定理,感觉就像在跟一个满嘴专业术语的老学究对话,他说他的,你听你的,但就是听不懂。然后那些图示,一个个密密麻麻的,我对着实物图,再对着书上的原理图,试图找出联系,结果发现它们长得就像是异父异母的兄弟,勉强能看出点相似之处,但细节之处简直就是天壤之别。有时候真的想把书合上,去外面找个能用大白话讲清楚的人,哪怕是小学生都能听懂的那种。我能感觉到自己大脑皮层正在经历一场前所未有的“拉扯”,一边是想要弄懂的渴望,一边是信息量过载的无力感,真是又爱又恨,但目前更多的是“恨”。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