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伯駒(1898—1982),河南項城人,生於官宦世傢,與張學良、溥侗、袁剋文一起稱為“民國四公子”;張伯駒是我國老一輩文化名人中集收藏鑒賞傢、書畫傢、詩詞學傢、京劇藝術研究傢於一身的文化奇人;藝術大師劉海粟曾說:“他是當代文化高原上的一座峻峰。從他那廣袤的心胸湧齣四條河流,那便是書畫鑒藏、詩詞、戲麯和書法。四種姊妹藝術互相溝通,又各具性格,堪稱京華老名士,藝苑真學人。”曾曆任故宮博物院專門委員、國傢文物局鑒定委員會委員,吉林省博物館副研究員、副館長,中央文史館館員。
這套書裏收錄的張伯駒先生的尺牘和手劄部分,對我來說,是情感上最能産生共鳴的篇章。相較於那些嚴謹的學術論述,這些信劄更像是卸下重擔後的私語,展現瞭一個真實、立體、充滿人間煙火氣的文人形象。信中記錄的他與友人談論時局的憂慮,對生活瑣事的記錄,對親人友人的關切,都顯得那樣真摯而自然。尤其是一些涉及他早年經曆和生活變遷的片段,讀來令人感慨萬韆,體會到那個時代知識分子所承受的巨大精神壓力和時代洪流的裹挾。這些文字的價值,不僅在於其史料性——它們是研究他生平的重要依據——更在於其文學性,那種在睏頓中依然保持的優雅與風骨,具有極強的感染力。我仿佛能想象齣他在昏黃的燈下,鋪開宣紙,蘸墨成書的場景,字裏行間,流淌著一種難以言喻的堅韌和從容。這套集子,把一個“高高在上”的文化巨匠,拉迴到瞭我們身邊,讓人感到親切又肅然起敬。
評分這本《張伯駒集》真是讓我愛不釋手,它不僅僅是一套書,更像是一扇通往舊時代文人精神世界的窗戶。我尤其欣賞的是其中對於古典詩詞鑒賞的獨到見解。張伯駒先生的文字功底深厚,論述之精闢,常常能將那些看似晦澀難懂的詩句,剖析得清晰透徹,同時又保留瞭原詩的韻味和美感。比如他談及某位唐代詩人的用典時,不僅考證瞭典故的齣處,更深入挖掘瞭詩人運用此典時,那種微妙的心境轉摺。閱讀這些篇章,我感覺自己仿佛跟隨一位博學的老師,在浩如煙海的古典文學中徜徉。那些對宋詞中“格律”與“性情”之間平衡的探討,更是讓我受益匪淺。他不是那種僵化的學院派,而是能將學識與個人生命體驗緊密結閤,使得他的文字充滿瞭溫潤的人情味。即便是對於一些流傳已久的定論,他也能提齣令人耳目一新的質疑和補充,展現齣極高的學術獨立性和洞察力。這套書無疑是研究中國古典文學,特彆是詩詞鑒賞領域不可多得的珍品,其厚重感和思想深度,絕非市場上一般的文學選本所能比擬。我嚮所有熱愛傳統文化的同好強烈推薦。
評分坦率地說,最初我拿到這厚厚的兩冊時,心裏其實是有些打怵的,擔心內容過於艱深晦澀,難以消化。但閱讀過程中的體驗,徹底打破瞭我的顧慮。張伯駒先生的文字,雖然立論高遠,但其行文脈絡卻極其清晰,邏輯推進自然流暢,頗具大傢氣象。尤其是在闡述他對於“金石學”和“敦煌學”的早期研究時,他能用非常精煉的語言,概述復雜的考據過程,這種化繁為簡的能力令人贊嘆。對我這樣一個非科班齣身的讀者而言,這套書提供瞭一種極好的範本:如何在保持學術深度和嚴謹性的同時,依然能寫齣引人入勝、易於理解的文章。他似乎有一種魔力,能將枯燥的文物和碑帖研究,轉化為充滿生命力的曆史敘事。我可以很負責任地說,這本書的閱讀體驗是高級的,它不是填鴨式的灌輸,而是一種啓發式的對話,它引導著你主動去思考,去聯想,去拓展自己的知識邊界。絕對值得反復研讀,每次都會有新的領悟。
評分這《張伯駒集》中收錄的關於文物保護與收藏哲學的篇章,在我看來,具有極強的當代意義。在今天這個信息爆炸、文化碎片化的時代,重溫張伯駒先生對於“藏而不毀”的堅守,對於文物應有的敬畏之心,實屬一次重要的精神洗禮。他不僅僅是一個收藏傢,更是一位文化遺産的守護者,他對於每一件舊物的珍視,都超越瞭單純的物質價值,上升到瞭對民族文化血脈延續的責任感。書中記錄瞭他如何輾轉周鏇,設法購迴或保護那些瀕臨散佚的珍貴孤本,那種對文化傳承的使命感,是極其動人的。這些文字不僅是曆史記錄,更是一種無聲的道德感召。它提醒著我們,真正的文化修養,不僅體現在對前人成就的欣賞上,更體現在我們對待當下文化遺産的態度上。這套書的重量,不僅在於其紙墨之重,更在於其精神之重,它教會瞭我何為真正的文化擔當。
評分初捧此集,首先被其裝幀的古樸典雅所吸引,但真正吸引我沉下心來細讀的,是其中關於書畫藝術的論述部分。張伯駒先生作為一位傑齣的鑒賞傢,其眼光之毒辣,品味之高潔,在這些文字中體現得淋灕盡緻。他對於古代繪畫中的“氣韻生動”的闡釋,遠非流於錶麵的技法描述,而是直指作品的精神內核。我印象最深的是他對某幾幅傳世名作的考證過程,那簡直就是一部精彩的“藝術偵探小說”!他如何通過筆墨的細微差異、印章的排列布局,乃至紙張的年代痕跡,層層剝繭,最終確定作品的真僞和流傳曆史,讀來令人拍案叫絕。這種近乎苛刻的嚴謹態度,與他文字中流淌齣的對藝術的熱愛,形成瞭完美的張力。這些記錄,為我們這些非專業人士打開瞭一扇窺見頂級鑒賞傢思維模式的窗口,讓我們知道,真正的鑒賞,是學識、經驗和直覺的綜閤體現。讀完這幾篇,我對中國傳統藝術的理解,又上升到瞭一個新的高度,感覺自己對“美”的鑒彆標準也提高瞭許多。
評分1962年起任吉林省博物館副研究員、副館長。
評分不是首版瞭,一點點遺憾
評分讀史能讓人明智,我想這本書看罷,我真正能在那條微博裏留上這麼一條:“沒文化真可怕,來,姐給你科普一下。不謝,解救無知國際友人是我應該做的!”哈哈哈,開個玩笑。希望不會有人說我破
評分漢毛亨傳,鄭玄箋,唐孔穎達疏。案《漢書·藝文誌》《毛詩》二十九捲,《毛詩故訓傳》三十捲。然但稱毛公,不著其名。《後漢書·儒林傳》始雲:“趙人毛長傳《詩》,是為《毛詩》。”其長字不從“[A061]”。《隋書·經籍誌》載《毛詩》二十捲,漢河間太守毛萇傳,鄭氏箋。於是《詩傳》始稱毛萇。然鄭玄《詩譜》曰:“魯人大毛公為訓詁,傳於其傢,河間獻王得而獻之,以小毛公為博士。”陸璣《毛詩草木蟲魚疏》亦雲:“孔子刪《詩》授蔔商,商為之序,以授魯人曾申,申授魏人李剋,剋授魯人孟仲子,仲子授根牟子,根牟子授趙人荀卿,荀卿授魯國毛亨,毛亨作《訓詁傳》以授趙國毛萇。時人謂亨為大毛公,萇為小毛公。”據是二書,則作《傳》者乃毛亨,非毛萇,故孔氏《正義》亦雲大毛公為其《傳》,由小毛公而題毛也。《隋誌》所雲,殊為舛誤。而流俗沿襲,莫之能更。硃彝尊《經義考》乃以《毛詩》二十九捲題毛亨撰,注曰“佚”。《毛詩訓故傳》三十捲題毛萇撰,注曰“存”。意主調停,尤為於古無據。今參稽眾說,定作《傳》者為毛亨。以鄭氏後漢人,陸氏三國吳人,並傳授《毛詩》,淵源有自,所言必不誣也。鄭氏發明毛義,自命曰《箋》。《博物誌》曰:“毛公嘗為北海郡守,康成是此郡人,故以為敬。”推張華所言,蓋以為公府用記,郡將用箋之意。然康成生於漢末,乃修敬於四百年前之太守,殊無所取。案《說文》曰:“箋,錶識書也。”鄭氏《六藝論》雲:“注《詩》宗毛為主。毛義若隱略,則更錶明。如有不同,即下己意,使可識彆(案此論今佚,此據《正義》所引)。”然則康成特因《毛傳》而錶識其傍,如今人之簽記,積而成帙,故謂之《箋》,無庸彆麯說也。自鄭《箋》既行,齊、魯、韓三傢遂廢(案此陸德明《經典釋文》之說)。然《箋》與《傳》義亦時有異同。魏王肅作《毛詩注》、《毛詩義駁》、《毛詩奏事》、《毛詩問難》諸書,以申毛難鄭。歐陽修引其釋《衛風·擊鼓》五章,謂“鄭不如王”(見《詩本義》)。王基又作《毛詩駁》,以申鄭難王。王應麟引其駁《芣苡》一條,謂“王不及鄭”(見《睏學紀聞》,亦載《經典釋文》)。晉孫毓作《毛詩異同評》,復申王說。陳統作《難孫氏毛詩評》,又明鄭義(並見《經典釋文》)。袒分左右,垂數百年。至唐貞觀十六年,命孔穎達等因鄭箋為正義,乃論歸一定,無復歧途。毛傳二十九捲,《隋誌》附以鄭箋作二十捲,疑為康成所並。穎達等以疏文繁重,又析為四十捲。其書以劉焯《毛詩義疏》、劉炫《毛詩述義》為稿本,故能融貫群言,包羅古義,終唐之世,人無異詞。惟王讜《唐語林》記劉禹锡聽施士モ講《毛詩》所說“維鵜在梁”、“陟彼岵兮”、“勿翦勿拜”、“維北有鬥”四義,稱毛未注,然未嘗有所詆排也。至宋鄭樵,恃其纔辨,無故而發難端,南渡諸儒始以掊擊毛、鄭為能事。元延�炭憑傯踔疲�《詩》雖兼用古注疏,其時門戶已成,講學者迄不遵用。沿及明代,鬍廣等竊劉瑾之書作《詩經大全》,著為令典,於是專宗硃《傳》,漢學遂亡。然硃子從鄭樵之說,不過攻《小序》耳。至於《詩》中訓詁,用毛、鄭者居多。後儒不考古書,不知《小序》自《小序》,《傳》、《箋》自《傳》、《箋》,哄然佐鬥,遂並毛鄭而棄之。是非惟不知毛、鄭為何語,殆並硃子之《傳》亦不辨為何語矣。我國傢經學昌明,一洗前明之固陋。乾隆四年皇上特命校刊《十三經注疏》,頒布學宮,鼓篋之儒,皆�鳴煤躚星蠊叛А=裉羋計涫橛搿緞⌒頡吠�冠《詩類》之首,以昭六義淵源,其來有自;孔門師授,端緒炳然,終不能以他說掩也。
評分《紅毹紀夢詩注》,伯駒先生以詩介紹關於京劇藝術、戲麯界軼事掌故及自身與京劇之淵源(尤其與餘叔岩之交往)並自作注,為瞭解京劇藝術發展的曆史提供瞭珍貴的資料。《續洪憲紀事詩注》所記皆是親曆親聞之事,伯駒先生與袁世凱有姻親,而且與袁世凱之子袁剋文交好,親身見證瞭洪憲帝製的鬧劇,掌握瞭第一手材料,披露瞭一些鮮為人知的內幕,有很高的史料價值。張伯駒長於書畫鑒藏、詩詞創作、京劇錶演和書法,但諸藝中造詣最高的應是倚聲填詞,其詞作遠勝於詩,曆來為人所稱道,周玉言曾為其《叢碧詞》做跋,稱詞以李後主始,而以張伯駒為殿。可見對其推崇之高。又有學者論當代詞人,以張伯駒與瀋祖棻並提,而張詞確非浪得虛名,內容上能寫其真情實感,不失其赤子之心,是詞人之詞。形式上,大概是因為精於京劇藝術的緣故,京劇和填詞有相通之處,京劇錶演要音色鏗鏘和諧,唱腔纔能優美,填詞亦然,如其舉例《點絳唇》古人填詞“遼鶴東來”、“紫霧香濃”第三、四字為平聲,但是一定要三為陰平,四為陽平。京劇唱腔“手握兵符”、“地動山搖”亦如此。第四字用陽平是因為陰平不利於行腔之故。其填詞亦嚴守四聲陰陽,所以諸作皆音韻和諧。宜誦宜吟。《素月樓聯語》主要講對聯技巧、對聯趣話、名聯舉要。選博取精,意趣高雅,言簡意骸。正如作者自序所言是為“然存其(對聯)梗概,以便後學,不使成絕響”。《春遊瑣談》是筆記性質的作品,內容涉及金石、書畫、考證、詞章、掌故、軼聞、風俗、遊覽等,都是意味雋永的文章。《叢碧書畫錄》張氏為自己收藏的書畫做的題記,共114篇,每幅作品分署名稱、作者,詳記該書畫質地、題署、用印及內容,是仿舊時收藏傢著述體例而作,可為書畫鑒藏提供參考。《亂彈音韻輯要》,最先發錶在《戲劇叢刊》第二期、第三期上,將京劇韻分為“十三轍”,是京劇的第一本韻書,旨在指導演唱。京劇以人傳,張伯駒親炙於餘叔岩,此書研究京劇藝術者,自不能錯過。
評分高山仰止
評分地的“想象的共同體”,認為這些“想象的共同體”的崛起主要取決於以下因素:宗教信仰的領土化,古典王朝傢族的衰微,時間觀念的改變,資本主義與印刷術之間的交互作用,國傢方言的發展等。《想象的共同體(民族主義的起源與散布增訂版)》影響所及幾乎橫貫所有人文與社會學科,是在理解人類社會諸多現象時不可或缺的指引。自本書1983年在英語世界問世,到2007年年底為止,已經在33個國傢和地區中,以29種語言齣版。也正是這種譯本廣闊散布的狀態,引起作者寫作《旅行與交通:論<想象的共同體>的地理傳記》的衝動。於是在2006年,英國Verso齣版社添加此部分內容,齣版瞭增訂版的《想象的共同體》。本書便以其為底本,增訂齣版,以饗讀者。本尼迪剋特·安德森所著的《想象的共同體(民族主義的起源與散布增訂版)》是一部在20世紀末探討“民族主義”的經典著作。作者以“哥白尼精神”獨闢蹊徑,從民族情感與文化根源來探討不同民族屬性的、全球各
評分聽說作傢的第一本書是寫他自己,最後一本書也是寫他自己。 “第一本書”指自傳式的小說,“最後一本書”指作傢的迴憶錄。 我曾經想寫“第一本書”,始終沒寫齣來。現在,我想寫“最後一本書”瞭。 我嚮不熱衷歌頌名利,雖然在我舉目所及之處也曾齣現雍正乾隆。 競逐名利是嚮前看,戀念情義是嚮後看。 人,從情義中過來,嚮名利中走去。有些人再迴情義,有些人掉頭不顧。 這是一本嚮後看的書。所謂情義,內容廣泛,支持幫助是情義,安慰勉勵也是情義。潛移默化是情義,棒喝告誡也是情義。嘉言懿行是情義,趣事軼話也是情義。 這“最後一本書”為生平所見的情義立傳,是對情義的迴報。無情義處也塗抹幾筆,烘雲托月。 我並不是寫曆史。曆史如江河,我的書隻是江河外側的池泊。不錯,池泊和江河之間有支流相通,水量互相調節。一位曆史學者說,“曆史是個小姑娘,任人打扮。”這也沒什麼,小姑娘盡管穿衣戴帽,而齣水當風,體態宛然。 也許,曆史是一架鋼琴,任人彈奏樂麯。因此纔有書,纔有第一本書和最後一本書。我不是在寫曆史,曆史如雲,我隻是抬頭看過;曆史如雷,我隻是掩耳聽過;曆史如霞,我一直思量“落霞與孤鶩齊飛”何以成為韆古名句。 我以為都不是。人的一生隻能是一部迴憶錄,是長長的散文。詩、劇、小說,都有形式問題,都要求你把人生照著它們的樣子削足適履。而迴憶錄不預設規格,不預謀效果。迴憶錄是一種平淡的文章,“由絢爛歸於平淡”。詩、劇、小說,都豈容你平淡?西諺有雲:“退休的人說實話。”退休的人退齣名利的競技場,退齣是非鏇渦,他說話不必再存心和人傢交換什麼或是間接為自己爭取什麼。有些機構為退休的人安排一場退休演講,可以聽到許多真心話。古代的帝王“詢於芻蕘”,嚮打柴割草的人問長問短,正為這些人沒有政治目的,肯說實話。所以迴憶錄要退休以後過若乾年抄寫,這時他已沒資格參說謊俱樂部。迴憶錄的無上要件是真實,個人主觀上的真實。這是一所獨傢博物館,有些東西與人“不得不同,不敢苟同”,或是與人“不得不異,不敢立異”。孔子曰:“舉爾所知。爾所不知,人豈捨諸。”“今天的雲抄襲昨天的雲”,詩人瘂弦的名句。白雲蒼狗,變幻無常而有常,否則如何能下“蒼狗”二字?人間事韆變萬幻,今非昔比,仔細觀察體會,所變者大抵是服裝道具布景,例如元寶改支票、刀劍換槍彈而已,用抵抗刀劍的辦法抵抗子彈當然不行,但是,何等人為何等事在何等情況下流血拼命,卻是古今如一。人到瞭寫迴憶錄的時候,大緻掌握瞭人類行為的規律,人生中已沒有秘密也沒有奇跡,幻想退位,激動消失,看雲仍然是雲,“今天的雲抄襲昨天的雲。”一本迴憶錄是一片昨天的雲,使片雲再現,就是這本書的情義所在。這“最後一本書”不是兩三百頁能夠寫完的,它將若斷若續,飄去飄來。
評分地的“想象的共同體”,認為這些“想象的共同體”的崛起主要取決於以下因素:宗教信仰的領土化,古典王朝傢族的衰微,時間觀念的改變,資本主義與印刷術之間的交互作用,國傢方言的發展等。《想象的共同體(民族主義的起源與散布增訂版)》影響所及幾乎橫貫所有人文與社會學科,是在理解人類社會諸多現象時不可或缺的指引。自本書1983年在英語世界問世,到2007年年底為止,已經在33個國傢和地區中,以29種語言齣版。也正是這種譯本廣闊散布的狀態,引起作者寫作《旅行與交通:論<想象的共同體>的地理傳記》的衝動。於是在2006年,英國Verso齣版社添加此部分內容,齣版瞭增訂版的《想象的共同體》。本書便以其為底本,增訂齣版,以饗讀者。本尼迪剋特·安德森所著的《想象的共同體(民族主義的起源與散布增訂版)》是一部在20世紀末探討“民族主義”的經典著作。作者以“哥白尼精神”獨闢蹊徑,從民族情感與文化根源來探討不同民族屬性的、全球各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圖書大百科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