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1982 年, 陈昌曙明确提出了科学与技术划界的思想, 阐述了技术与科学之间存在着本质性的差异, 从而奠定了技术哲学学科在中国的独立地位。对科学认识论和方法论的研究贯穿于陈昌曙先生的整个学术生涯, 成为其最为重要的研究主题之一。陈昌曙先生对科学技术认识论和方法论的研究既有其独到的见解, 又有其独有的特点。陈昌曙文集·科学认识论与方法论卷对于全面认识陈昌曙哲学思想、对于深化我国科学认识论与方法论研究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作者简介
陈昌曙,1932年7月生,湖南省常德市人。1954年毕业于东北工学院(今东北大学)采矿系。1956年中国人民大学马列主义研究班毕业。教授。博士生导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历任东北大学马列主义教研室主任、技术与社会研究所所长、研究生院副院长,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二、三、四届学科评议组(哲学组)成员,教育部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副理事长及技术哲学学术委员会主任,中共辽宁省委和辽宁省人民政府咨询委员,辽宁省哲学社会科学学术委员会资深学术委员。
主要著作有:《难物辩证法的主要范畴》(人民出版社)、《自然科学的发展与认识论》(人民出版社)、《哲学视野中的可持续发展》(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技术哲学引论》(科学出版社),译著《辩证唯物主义和物理学与化学的若干问题》、《现代实证主义和物理学上的哲学问题》等。
目录
总序(陈凡)
上篇 自然科学的发展与认识论
导言
第一章 科学的起源和知识的特征
第一节 自然科学的萌发
第二节 原始宗教中的自然观
第三节 人类知识的一般特点
第二章 古代科学的形态和方法
第一节 实用科学与经验描述
第二节 理论知识与逻辑论证
第三节 自然哲学与思辨猜测
第四节 早期科学的认识源泉
第三章 16~18世纪的科学革命和实验科学的兴起
第一节 近代科学革命的背景与本质
第二节 科学创新与科学革命
第三节 实验研究的使命及其形成的过程
第四节 科学实验与能动的认识论
第五节 观察与实验
第四章 近代实验方法的基本特点
第一节 科学实验的类型
第二节 理性与实验
第三节 实验与分析
第四节 实验观察中的机遇
第五节 实验前思想的由来
第五章 科学发展的理论阶段和19世纪的理论自然科学
第一节 近代科学的第一次理论综合
第二节 19世纪的科学理论
第三节 科学认识中的经验与理论
第四节 科学概念及其演化
第五节 原理、定律与学说
第六节 科学理论与认识的能动性
第六章 现代科学革命的性质和意义
第一节 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的发现
第二节 现代自然科学的理论基础
第三节 科学发展的经典水平与现代水平
第四节 微观探索与宏观考察的关系
第五节 现代科学中的绝对主义与相对主义
第七章 理论思维和科学理论的形成
第一节 实验与思维
第二节 科学研究中的形象思维
第三节 形象思维与逻辑思维
第四节 推理及其作用
第五节 数学方法与自然科学
第六节 理论研究与指导思想
第八章 当代科学和认识论面临的新课题
第一节 当代基础科学的进展
第二节 层次、演化与统一性的观点
第三节 学科间的相互渗透与整体化
第四节 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的诞生
第五节 信息概念与智能模拟
第六节 当代科学向认识论的挑战
第九章 当代科学转化为实践的机制和途径
第一节 科学与生产间的分离和依存
第二节 科学发现与技术发明
第三节 基础科学、技术科学与工程科学
第四节 关于科学是生产力
第五节 技术研究的方法论问题
第六节 实践是检验科学真理的标准
结束语
中篇 西方科学哲学
新实证主义对逻辑问题的歪曲
第一节 利用数学逻辑的资料“制定”新实证主义的方法
第二节 罗素对逻辑规律的解释及逻辑经验主义的方法
第三节 维特根斯坦的逻辑问题和语言学方法
第四节 卡尔纳普的逻辑结构的语法方法和语义方法
第五节 新实证主义者利用虚假的逻辑论据来论证主观唯心主义
下篇 科学方法论
试论判明现象间因果关系的逻辑方法
试论归纳和演绎的辩证统一
关于类比法的几个问题
自然科学史研究的哲学意义
自然科学方法论研究的意义
从牛顿发现万有引力定律驳“天才决定论”
关于自然科学教学的认识论问题
科学与幻想
科学实验方法的几个问题
科学研究与研究方法——兼谈学习自然辩证法
自然科学家谈认识世界
浅谈对“科学方法论”的思考
工具与机器的区别——兼谈技术论研究的意义
要重视交叉学科的研究
谈谈创新
决策认识论初探
工程技术方法
关于社会科学划界的几个问题
后记
精彩书摘
导 言
自然科学与认识论的相互关系 ,是当代科学哲学的一个最重要的问题。科学研究需要正确的认识论作指引 ,认识论的探索必须以科学知识为依据。爱因斯坦有一段名言 :“认识论要是不同科学接触 ,就会成为一个空架子。科学要是没有认识论 ———只要这真是可以设想的 ———就是原始的混乱的东西。”
广义地说 ,整个哲学都有认识论意义。然而 ,认识论也可以作为哲学的一部分,即把认识作为第二性的东西 ,作为人对客观世界的反映过程来考察 ,把人的意识、知识作为研究的对象。就此而言 ,认识论乃是关于人类知识产生和发展的规律的学说 ,它要回答世界能否被人认识、认识的动力和来源、知识形成的历程和形式、获取知识的方法和逻辑、判定知识可靠性的准则等方面的问题。本书就是从知识论的角度来讨论认识论的。
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已经对我们的科学工作起了促进作用 ,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实践出真知、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等观点已被广大的自然科学工作者理解和接受 ,并运用于自己的工作中。在物理学、化学、生物学、天文学、数学等领域都有了自觉掌握马克思主义哲学并作出重要成果的专家。但是 ,事情并不是都能令人满意的。现实生活中还存在着不可讳言和回避的矛盾 :一方面 ,辩证唯物主义哲学能够指导自然科学的发展 ,我们提倡科学工作者自觉地学习它、应用它;另一方面 ,却有为数不甚少的科学研究人员对于哲学、认识论不那么热心 ,不十分感兴趣 ,或忙于具体业务无暇顾及哲理 ,或视为身外之物 ,认为认识论的原则无补于事、无益于己 ,有的则望而生畏、敬而远之。如果我们低估乃至否认这个矛盾的存在 ,不努力去加以解决 ,就不能真正做到科学同哲学的结合。
自然科学和认识论理应互相依存、相互促进 ,然而却存在着上述的矛盾 ,这是不应该的。这种情况是怎样造成的呢 ?
认识论同科学的分离是有其历史缘由的。在古代 ,这两者曾经融为一体 ,那时的许多学者既研究自然界的事物 ,又思考人类知识的由来和性质。到了近代 ,
1《爱因斯坦文集》第 1卷,北京 :商务印书馆 , 1976年,第 480页。
自然科学和认识论就逐步分化为两个专门的领域 :科学家去考察具体的对象和过程,哲学家则致力于解释世界和认识的普遍特征。这种分化是必然的、有进步意义的 ,是科学和认识论各自趋于成熟的标志和条件 ;同时 ,也由于这种分化 ,又会在自然科学研究与哲理探索之间产生隔阂。因此需要特别强调两者的结合 ,强调彼此加强接触 ;如果双方互不了解 ,只顾分道扬镳 ,就会相互脱节。
谈到认识论同科学分离的现实原因 ,有的同志认为主要是自然科学工作者有片面注重具体经验和实证知识、不注重理论思维的倾向。确实 ,漠视哲学的倾向在科学工作者中间是存在的。但是 ,对于相当大的一部分科学技术工作者来说 ,他们不大关心认识论 ,对哲学兴趣不浓 ,倒是应该检讨我们的认识论宣传是否使科技工作者感到痛痒有关 ,我们的认识论研究能否适应自然科学发展的需要。过去,我们阐述认识论的基本原理 ,往往论断多 ,论证少 ,缺乏具体分析和深入说明;若干论点尚不够全面、不够确切和严密 ;对于现代科学发展提供的大量实际资料和经验教训 ,没有做出应有的概括和总结 ;对资产阶级哲学中关于认识论问题的评述或不够充分 ,或有失实之处。我们自己的工作做得不够好 ,不能完全归罪于别人。
近几年来 ,哲学工作者、自然辩证法工作者在具体论述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现代科学的特点和意义、自然科学的研究方法等问题上 ,在介绍和分析现代科学 (如信息论、控制论、系统论 )中的认识论问题、若干著名科学家 (如爱因斯坦 )的哲学观点和西方的 “科学哲学 ”等方面 ,已取得了较大的进展。哲学教科书中关于认识论的章节也比过去丰富 ,更有说服力了。但是 ,认识论宣传和研究中的上述缺陷仍有待进一步克服。如果一方面继续动员和组织科学工作着在自愿基础上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 ;另一方面又立足于自然科学的实际使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得到具体发挥 ,是会有助于自然科学同哲学的结合的。
在近几年来的认识论讨论中 ,在涉及某些基本观点 (如实践观点、认识过程中的主观能动性、认识阶段的划分等 )的问题上 ,还存在着一些有分歧的看法。因此 ,认识论的研究不仅需要更充实、更真切、更有新意 ,而且需要经过进一步的讨论 ,促成重大问题上意见的一致。这对我们认识论的宣传 ,促进与自然科学工作者的结合是很必要的。
搞好认识论的研究和宣传 ,不是写几篇文章或一两本书能办到的 ,不能只靠哲学工作者去做 ,还要有自然科学工作者的努力。研究认识论的途径 ,可以着重于总结现代自然科学的最新成果 ,可以着重于分析现代哲学中的认识论观点 ,可以着重于考察历代哲学中的认识论观点 ,也可以着重于从科学发展史去探讨认识论。我们认为 ,从科学发展的进程去考察认识科学的原理 ,是必要的和重要的。对认识论的研究不能只靠举例 ,引用个别的科学事实 ,还要从科学认识的历史去
论证。人类认识世界的历史和认识的逻辑是统一的 ,在一定意义上认识史就是认识论 ,认识论是认识史的缩影和精华。自然科学的发展经历了从经验水平上升到理论水平 ,从分门别类的研究过渡到整体性考察 ,从科学转化为 “知识工业 ”的过程 ,这同科学研究要由积累资料到揭示本质和规律 ,由分析到综合 ,由理论到实践 ,是一致的、类似的。列宁就很重视科学史研究的认识论意义。他认为 ,整个认识的历史、各门科学的历史及儿童智力发展史等 ,“是那些应当构成认识论和辩证法的知识领域”。 1他还指出 :“要继承黑格尔和马克思的事业 ,就应当辩证地研究人类思想、科学和技术的历史。”
本书将结合自然科学的发展 ,探讨认识论问题。笔者科学知识不足 ,对科学史料的引述难免不准确 ,理论观点上的错误更不会少 ,希望得到自然科学工作者、哲学工作者的关心和帮助。
1《列宁全集》第 38卷,北京 :人民出版社 , 1963年,笫 399页。2《列宁全集》第 38卷,北京 :人民出版社 , 1963年,笫 154页。
第一节 自然科学的萌发
从自然科学的发展来讨论认识论的问题 ,前提是科学知识已经出现 ,至少是有了萌芽形态的科学。一般认为 ,人类的科学大厦从人猿相揖别的时代就开始动工兴建 ,对此似乎没有什么争论。但是 ,自然科学的历史究竟从什么时候算起 ,仍是值得研究的。
一种意见认为 ,到 18 ~ 19世纪才有自然科学。因为科学是要反映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是要有条理、有理论的 ,只是搜集材料、积累经验 ,虽则可以叫做自然研究或获得知识 ,却还不能称之为科学。在 18世纪以前 ,人类的自然知识基本上是零散的甚至是杂乱的 ,大量的认识资料还没有得到清理 ,没有揭示出其中的内部联系和必然性 ,因此可以有理由说那时的自然知识还没有达到科学的高度。
另一种意见认为 ,从 15世纪开始就有了自然科学。因为这时科学已作为宗教的对立物出现并宣告其独立 ,自然科学已在其特有的实践形式 ———科学实验的基础上得到发展。这种意见的根据是恩格斯的这段话 :“精确的自然研究只是在亚历山大里亚时期的希腊人那里才开始 ,而后来在中世纪由阿拉伯人继续发展下去;可是真正的自然科学只是从 15世纪下半叶才开始 ,从这时起它就获得了日益迅速的进展。” 1
还有一种意见把自然科学的产生追溯到奴隶社会的初期 ,因为那时已有从事科学活动的脑力劳动者 ,有了文字。持这种意见的同志指出 ,恩格斯在论述自然科学各部门的顺序发展时首先提到的就是古代的天文学、力学和数学。恩格斯说:“在整个古代 ,本来意义的科学研究只限于这三个部门 ”2,持这种意见的同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3卷,北京 :人民出版社 , 1972年,第 418页。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3卷,北京 :人民出版社 , 1972年,第 523页。
前言/序言
陈昌曙文集 科学认识论与方法论卷 下载 mobi epub pdf txt 电子书 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