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壤地理学(第二版)

土壤地理学(第二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朱鹤健,陈健飞,陈松林,何宜庚 著
图书标签:
  • 土壤地理学
  • 土壤
  • 地理学
  • 环境科学
  • 自然地理
  • 土壤学
  • 第二版
  • 高等教育
  • 教材
  • 地球科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高等教育出版社
ISBN:9787040285093
版次:2
商品编码:11853935
包装:平装
丛书名: “十二五”普通高等教育本科国家级规划教材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0-11-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301
字数:350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土壤地理学(第二版)》编者在总结一版教学实践经验的基础上,从创新出发,对一版教材进行了全面修订。《土壤地理学(第二版)》既保持了一版教材的特色,又以系统论为指导。《土壤地理学(第二版)》新建土壤地理学基础体系;把土壤地理学发展新动向和研究新成果融入教材;新增中国土壤系统分类内容,进一步梳理了土壤发生学分类和土壤诊断学分类的关系,体现了学科经典理论与当代进展的结合;从人地关系视角,编写了土壤资源利用;精简了内容,突出了重点,以适应课程改革的需求。本书除绪论外,共分6章。第1章为土壤系统组成、结构与功能,第2章为土壤系统动态特性的分析,第3章为土壤分类,第4章为土壤类型,第5章为土壤分布,第6章为土壤资源。
  《土壤地理学(第二版)》可供高等学校地理类、环境类、土地资源管理、农林生态等专业教学使用,也可供相关科研与业务人员参考。

内页插图

目录

绪言
重要概念与术语
思考题

第1章 土壤系统组成、结构与功能
第1节 土壤系统的组成
第2节 土壤系统的结构
第3节 土壤系统的功能
重要概念与术语
思考题

第2章 土壤系统动态特性的分析
第1节 土壤系统的环境因素
第2节 土壤系统物质的迁移和转化
第3节 土壤系统动态的表现
重要概念与术语
思考题

第3章 土壤分类
第1节 土壤分类概述
第2节 土壤发生学分类
第3节 土壤诊断学分类
第4节 中国的土壤分类
第5节 不同土壤分类体系之间的参比
重要概念与术语
思考题

第4章 土壤类型
第1节 冻土
第2节 灰化土
第3节 弱淋溶土
第4节 淋溶土
第5节 富铝土
第6节 钙积土
第7节 荒漠土
第8节 盐渍土
第9节 湿成土
第10节 高寒土
第11节 变性土
第12节 初育土
第13节 人为土
重要概念与术语
思考题

第5章 土壤分布
第1节 土壤分布规律
第2节 世界土壤分布
第3节 中同土壤分布
重要概念与术语
思考题

第6章 土壤资源
第1节 土壤资源的现状
第2节 土壤资源评价
第3节 土壤资源优化利用
重要概念与术语
思考题
主要参考文献及推荐读物
中国土壤系统分类14个土纲的土壤剖面照片

前言/序言

  本书第一版于1992年出版,以从土壤属性认识土壤为主线,构建了富有特色的教材体系,并于1995年荣获全国高等学校优秀教材一等奖。我们以教材建设为切入点,并延伸到整个课程改革,构建了土壤地理学系统化教学体系,其成果1997年荣获高等教育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近十多年来,现代系统理论不断地向土壤地理学渗透,新成果不断涌现;而土壤系统分类学又在持续发展,特别是中国土壤系统分类取得全面进展,其影响越来越大;高等学校课程体系也在不断变化,对土壤地理学教材提出新的要求;同时编者讲授的土壤地理学课程评上福建省精品课程,积累了修订第一版教材的实践经验。基于上述情况,为了适应21世纪高等教育以培养创新人才为目标的时代要求,我们决定修订第一版教材,并得到相关部门的支持,本书被列入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本书仍保持第一版以从土壤属性认识土壤为主线的特色,面向世界,立足本国,以土壤属性认识土壤为指导思想,概括为13组土壤类型,虽然各组土壤类型中所包括的土类仍沿用发生学分类制的名称,但各组土壤类型都各有其诊断层或诊断特性。这样分组旨在树立认识土壤必须首先从土壤诊断层或诊断特性入手的理念,这点有别于发生学分类制的认识论。在各组土壤类型中,分别阐述各类土壤的发生学分类与系统分类的参比,以适应两种土壤分类制并存的现状。
  修订工作参照国家精品教材评审的指标,以“新”和“精”作为修订工作的第一要求,全面修订了教材内容。更新内容主要体现如下几点:①新建了土壤地理学基础体系,以系统论为指导,把土壤作为一个系统,以土壤系统的组成、结构、功能、动态四部分来表述土壤地理学基础的主要内容,这不仅是形式上的改变,而且是观点的更新,这成为本书的一大特色。②把土壤地理学发展新动向和研究新成果融入本书的各章节中。③新增中国土壤系统分类内容,进一步梳理了土壤发生学分类和土壤诊断学分类的关系,以适应国际上两大土壤分类制并存的学科特点,体现了学科经典理论与当代进展的结合。④从人地关系的角度,以翔实的新近数据阐述土壤资源利用。⑤新设计了“重要概念和术语”,以期加深学生对基本概念的掌握,并结合思考题,启发思考,激发学习兴趣及培养创新能力。习题库和试题库作为教学参考资源在福建师范大学土壤地理学精品课程网站另行提供。
  鉴于当前土壤地理学课程学时有所减少,出版一本简明的土壤地理学教材是当前教学改革的要求,压缩篇幅也成为这次修订工作的重点。压缩篇幅而又能完整地表达土壤地理学的基础知识、基本原理和方法,只有在“精”上下工夫。对此,我们作了以下的努力:①我们认为教材不同于专著,要把基本概念交代清楚,说理要透彻,系统性要强,前后章节内容要衔接呼应,避免重叠。②土壤地理学是高等学校地理类专业和其他相关专业的专业基础课,其在专业中的地位是很独特的,处在联系有机界知识与无机界知识的中心枢纽地位,起着联系其他有关专业基础知识课程的桥梁作用,而且又要与后续的综合自然地理学、区域地理课程相衔接。因此我们十分注意摆正本书在专业课程体系中的位置,处理好与相关课程的关系,衔接相关内容,从中节省篇幅。③土壤地理学不同于土壤学之处在于突出地理性,为此我们对土壤学基础部分作了精练处理,使土壤地理学真正名副其实。④要符合读者的阅读心理,力求内容清晰,文字简练,充分发挥插图和表格的作用,多采用列表比较的表述方法,土类间关系用三角表简明表达,避免了过多的文字叙述,使得繁杂的内容简化。此外,书后还附了中国土壤系统分类14个土纲的土壤剖面照片,以便增强直观性。对于延续学习所需的资料查询性内容,仅提供文献来源或列在书末主要参考文献及推荐读物中,以减少篇幅、简约内容。
  修订工作由朱鹤健教授(福建师范大学)、陈健飞教授(广州大学)、陈松林副教授(福建师范大学)等共同完成。原编者何宜庚教授因病未参加。具体工作分工如下:绪论、第1章和第2章,朱鹤健教授;第3章和第4章,陈松林副教授;第5章,陈健飞教授;第6章,陈健飞教授和李江涛博士。
  本书新增中国土壤系统分类是根据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龚子同研究员主持的课题组的研究成果编写的,并由史学正研究员提供相关材料。本书承高等教育出版社领导大力支持,徐丽萍编审、南峰编辑负责相关编辑工作。在此,谨向上述诸位同志致谢。
  由于水平所限,教材中错’误、缺点在所难免,敬请读者批评指正。
  编者
  2009年8月
土壤科学的广阔天地:一部探索地球生命系统的深度指南 导言:理解我们脚下的基础 地球的表层,那层孕育了万物生机的薄膜——土壤,是连接生命圈、岩石圈、水圈和大气圈的关键界面。它不仅仅是松散的矿物质堆积,更是复杂的生态系统、化学反应场所以及历史记录库的综合体。本书旨在带领读者深入探索这一迷人领域,构建起一个全面而扎实的土壤科学认知框架。 我们将聚焦于土壤的形成过程、物理化学性质、生物多样性及其在生态系统服务中的核心作用。这不是一本简单的基础读物,而是面向对地球系统科学、环境工程、农业科学乃至城市规划有深度兴趣的专业人士和高级学生所准备的参考书。 --- 第一部分:土壤的起源与演化——形成动力学 土壤的诞生是一个漫长而精细的过程,由气候、母质、生物、地形和时间五大成土因素共同雕刻而成。本部分将系统剖析这些驱动力如何塑造出地球上千姿百态的土壤。 第一章:成土过程的解析 我们将从风化作用开始,区分物理风化、化学风化和生物风化在不同气候带中的主导地位。重点探讨水解、氧化还原反应、胶溶作用等关键化学过程如何改变母岩的矿物组成。 随后,深入研究土壤的发育过程: 添加作用(Additions):如有机质的输入、降水的淋溶。 损失作用(Losses):如养分的淋失、侵蚀。 转化作用(Transformations):如矿物的分解与次生矿物的形成、腐殖质的积累与演化。 转移作用(Translocations):特别是淋溶(Eluviation)和淀积(Illuviation)过程,如何导致土壤剖面中不同发生层(Horizons)的形成,例如A层、B层和C层的特征差异。 第二章:土壤分类与形态学 为了更好地理解和沟通全球土壤的多样性,科学的分类系统至关重要。本部分将详细介绍国际上主流的土壤分类体系(例如,可能借鉴美国土壤分类系统USDA Soil Taxonomy或国际土壤参考基准WRB的逻辑结构),强调其基于发生层特征、成土过程和环境背景的系统性。 形态学是土壤的“指纹”。读者将学习如何通过田间观察来描述和记录土壤剖面: 颜色(Color):如何利用Munsell色卡解读土壤的氧化还原状态、有机质含量及粘粒分布。 质地(Texture):沙、粉砂和粘土的比例如何决定土壤的工程特性和保水能力。 结构(Structure):粒团的形态(如柱状、块状、粒状)及其对孔隙度和渗透性的影响。 剖面层序(Horizon Sequence):识别和界定不同发生层的边界和特征,构建完整的土壤诊断描述。 --- 第二部分:土壤的物理化学特性——功能的基础 土壤的性能主要由其物理和化学性质决定,这些性质直接影响了植物的生长介质、水分运动和养分循环的效率。 第三章:土壤物理性质与水力学 本章关注土壤作为多孔介质的行为。我们将探究土壤结构与孔隙度之间的复杂关系,以及孔隙度如何影响气体交换和水力传导。 土壤水:详细分析土壤水分的形态(重力水、毛管水、吸附水)及其能量状态(水势)。 入渗与渗透:探讨饱和与非饱和渗透系数的测定方法及其在灌溉和排水工程中的应用。 土壤热力学:土壤温度的日变化和季节变化如何影响微生物活动和种子萌发,以及土壤颜色和湿度在热平衡中的作用。 第四章:土壤化学的基石 土壤化学是理解土壤肥力和环境缓冲能力的核心。我们将从矿物学入手,探讨粘土矿物(如蒙脱石、伊利石、高岭石)的结构如何决定了土壤的阳离子交换容量(CEC)和阴离子吸附能力。 酸碱度(pH):pH值对养分有效性的极端影响,以及酸碱缓冲机制的化学原理。 有机质与腐殖质:有机质不仅是养分的储库,其分解产物——腐殖酸和富里酸——在金属离子络合和土壤结构稳定中的关键角色。 养分循环与平衡:重点分析宏量元素(N, P, K)和微量元素在土壤溶液、土壤颗粒表面和土壤有机质库之间的动态平衡与转化途径。 --- 第三部分:土壤生物圈与生态服务 土壤是地球上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栖息地之一。本部分将从生命的视角审视土壤,探讨生物活动如何驱动物质循环和维护生态健康。 第五章:土壤生物群落的结构与功能 土壤微生物(细菌、真菌、放线菌)和土壤动物(线虫、螨类、蚯蚓)构成了复杂的食物网。 微生物生态学:研究不同生境下微生物群落的结构,以及它们在碳、氮、硫循环中的催化作用。例如,固氮菌如何将大气氮转化为植物可利用的形式,以及硝化/反硝化作用如何影响氮的流失。 土壤动物的作用:探讨蚯蚓如何通过活动促进土壤的团聚体形成(生物扰动),以及线虫在分解者和捕食者之间的能量传递。 第六章:土壤生态系统服务 土壤的健康直接关乎人类福祉。本章聚焦于土壤在提供生态系统服务中的不可替代性。 生产力与肥力:将土壤的物理化学特性与作物的产量潜力挂钩,探讨可持续的土壤管理策略,如轮作和保护性耕作,以维持长期的土壤肥力。 环境净化:土壤作为天然的过滤器和吸附剂,在水质净化、重金属钝化和污染物降解中的作用机制。 碳封存:土壤有机碳(SOC)是全球碳循环中的主要储库。分析土壤管理措施如何影响SOC的积累或释放,从而在气候变化缓解中发挥作用。 --- 结语:土壤科学的未来挑战 本书最后将展望土壤科学面临的前沿挑战:全球变化背景下的土壤退化(如盐渍化、酸化、侵蚀)、精准农业对土壤信息的需求,以及如何通过更先进的遥感和地球化学工具来监测和管理我们宝贵的土壤资源。 本书目标读者: 资源环境科学、地理学、农学、水利工程、生态学等专业本科生、研究生,以及从事土地利用规划、环境保护和农业咨询的专业人士。通过阅读本书,读者将获得驾驭复杂土壤现象的理论工具和实践视角。

用户评价

评分

我一直对生态环境领域的研究充满好奇,尤其是涉及到我们脚下这片土地的学问。作为一名环境科学的初学者,我发现很多时候,我们在谈论环境问题时,往往会忽略土壤这个最基础、也最关键的要素。比如,在讨论水污染时,我们常常关注地表径流和工业排放,但土壤作为天然的过滤器和缓冲带,它的作用和变化常常被忽视。在思考气候变化时,土壤的碳储存能力也是一个极其重要的议题,但相关的科普读物却不多。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我找到了《土壤地理学(第二版)》。这本书的出现,恰好填补了我在这方面的知识空白。它不仅仅是一本介绍土壤物理化学性质的教科书,而是从一个更宏观、更系统的地理学视角,将土壤置于地球表层的复杂系统中进行考察。我之前以为土壤只是“泥巴”,但这本书让我看到了土壤的“生命力”和“多样性”。 令我印象深刻的是,书中对土壤形成因素的阐述。它清晰地剖析了气候、生物、地形、母质和时间这五大因素是如何相互作用,塑造出千姿百态的土壤类型。通过阅读,我开始理解为什么不同地区会出现不同的土壤,比如为什么热带雨林中的土壤贫瘠,而温带草原的土壤却异常肥沃。这种对土壤形成机制的深刻理解,对于我今后分析区域土壤问题,以及预测土壤在不同环境条件下的演变趋势,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此外,书中关于土壤与生态系统服务的论述,也极大地拓展了我的视野。它让我认识到,土壤不仅仅是植物生长的介质,更是过滤污染物、调节水分、储存碳等多种关键生态功能的载体。理解这些功能,对于我们在制定环境保护政策、进行国土空间规划时,能够更加全面地考虑土壤的作用,避免“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式的解决方案。 这本书的语言逻辑清晰,条理分明,即使是面对复杂的概念,作者也能用相对易懂的方式进行解释。通过这本书,我不仅获得了扎实的土壤学知识,更重要的是,我学会了从地理学的宏观角度去审视土壤,将它视为一个动态演化的、与周围环境紧密联系的复杂系统。这对我未来在环境科学领域的研究,无疑是一笔宝贵的财富。

评分

我是一名对自然科学,特别是那些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的学科,有着浓厚兴趣的业余爱好者。最近,我一直在思考关于我们所处的环境,以及如何更好地理解和保护它。在众多的自然学科中,土壤一直是我觉得既熟悉又陌生的一个领域。我们每天都在接触土壤,但真正了解它,却很难。市面上关于土壤的书籍,要么过于学术,要么过于应用,很难找到一本能够系统地、又能引起我兴趣的读物。 幸运的是,我发现了这本《土壤地理学(第二版)》。这本书给我的第一感觉就是“系统”和“立体”。它没有把我当成一个只懂皮毛的初学者,而是从土壤的起源、形成,到它在地理空间上的分布规律,再到它与各种自然要素的相互关系,都进行了深入浅出的讲解。这让我感觉,我不再是零散地学习关于土壤的知识点,而是正在构建一个关于土壤的完整知识体系。 书中对我影响最大的一点,是它对于土壤作为“地理现象”的定位。我之前一直以为土壤就是单纯的矿物质和有机物的混合物,但这本书让我看到了土壤的“动态性”和“地域性”。它通过分析气候、生物、地形等多种因素的综合影响,解释了为什么在不同的地理区域,会出现如此多样化的土壤类型。这种从宏观地理学角度解读土壤的方式,让我对地球表层的复杂性和多样性有了更深的敬畏。 而且,书中关于土壤与气候、水文、生物圈之间相互作用的论述,也让我茅塞顿开。我开始理解,土壤不仅仅是 passively 存在,它还在积极地参与到地球的物质循环和能量交换中。比如,土壤对碳的储存能力,以及它如何影响地表径流和地下水的补给,这些都让我看到了土壤在维持生态系统健康方面所扮演的关键角色。 这本书的叙述风格非常吸引人,它不像传统的学术论文那样枯燥,而是充满了地理学特有的那种观察和分析的视角。它鼓励读者去思考“为什么”,而不是仅仅去记忆“是什么”。通过阅读这本书,我不仅增长了关于土壤的知识,更重要的是,我培养了一种更科学、更系统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和理解我们身边的自然世界。我强烈推荐这本书给所有对自然科学感兴趣,想要深入了解我们脚下这片土地的朋友。

评分

我一直认为,了解一个地方的“根”,才能真正理解这个地方。而对于我们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来说,土壤无疑就是它最深层的“根”。我一直对我们脚下的土地充满好奇,想知道它们是怎么形成的,又承载着怎样的故事。但市面上很多关于土壤的书籍,要么过于晦涩难懂,要么就只关注农业应用,总觉得少了点那种“大局观”。 直到我翻阅了这本《土壤地理学(第二版)》,我才发现,原来我对土壤的理解,是如此的片面。这本书给我最大的感受是,它将土壤的形成、分布、演化,以及它与人类活动的相互关系,都融入到了一个广阔的地理学框架之中。这让我不仅仅是在学习“土壤”,更是在学习“地球”。 我非常欣赏书中对不同区域土壤类型的详细介绍。它不仅仅是罗列土壤名称和特征,而是将这些土壤类型置于特定的地理环境中,分析气候、植被、地质构造等因素是如何共同作用,最终造就了它们独特的面貌。比如,在读到关于我国西北地区风沙土的形成时,我仿佛能看到风蚀、搬运、堆积的过程,这比单纯记住“风沙土”三个字要生动得多。 更令我着迷的是,这本书并没有将土壤孤立来看待,而是强调了土壤与人类社会的互动。它讨论了土壤资源是如何被开发利用的,以及这种利用对土壤本身和更广阔环境会产生怎样的影响。比如,书中关于土壤侵蚀的章节,就让我深刻认识到,不合理的耕作方式和土地利用,是如何导致宝贵的土壤资源流失,最终影响到粮食安全和生态环境的。 这本书的价值,还在于它提供了一种“跨学科”的视角。它将地理学、地质学、生态学,甚至社会学的一些概念都巧妙地融合在了一起,让我能从一个更全面的角度去理解土壤。这对于我这样一个对跨学科研究感兴趣的人来说,简直是如获至宝。我开始意识到,土壤研究不仅仅是关于“土”,更是关于“人”与“地”的故事。 总而言之,这本书让我对土壤的认识,从“局部”走向了“整体”,从“单一”走向了“多元”。它不仅丰富了我的知识,更重要的是,它激发了我对脚下这片土地更深层次的关注和思考。我非常推荐这本书给所有对地球、对环境、对人类活动与自然界的关系感兴趣的朋友们。

评分

自从开始接触园艺,我一直觉得自己在这块儿是个彻头彻尾的门外汉。每次去花市,看到那些花花草草都喜欢得不得了,但一问到怎么养,店员说的那些什么“疏松透气”、“排水性好”的词,对我来说就跟天书一样。我尝试过几次自己种点东西,结果不是烂根就是黄叶,简直让人丧气。我知道,问题的根源很可能出在土壤上,但市面上关于土壤的书籍,要么过于学术化,要么就是简单教你配土比例,总觉得缺了点什么。 直到我翻开这本《土壤地理学(第二版)》,我才算是真正看到了希望。这本书给我的感觉,不像是一本枯燥的教科书,更像是一位经验丰富的老师,循循善诱地引导我认识土壤。它并没有直接告诉我“你应该怎么做”,而是从土壤的“前世今生”开始讲起,让我明白了土壤是怎么形成的,它有哪些构成部分,以及这些部分是怎么影响它最终表现出来的特性的。 我特别喜欢书中对不同土壤质地和结构的讲解。之前我只知道有“沙土”、“粘土”这种说法,但这本书深入浅出地解释了沙粒、粉粒、粘粒各自的特点,以及它们组合在一起如何影响土壤的保水、保肥和透气能力。这让我恍然大悟,原来我之前种的植物之所以活不好,很可能就是因为土壤的“物理性质”不合适,而不是我浇水或者施肥的量不对。 而且,这本书还非常注重土壤与植物之间的互动关系。它会详细介绍,不同的植物对土壤环境有什么样的需求,为什么有些植物喜欢酸性土壤,有些则喜欢碱性。这对我来说简直是福音!我终于知道,为什么有些我喜欢的植物,在我家就是养不活。现在,我可以更有针对性地去了解我想要种植的植物,然后根据书里的知识,为它们挑选合适的土壤,或者对现有的土壤进行改良。 总而言之,这本书让我对土壤的认识有了质的飞跃。它不仅仅是关于“土”的学问,更是关于“生命”的学问。它让我明白,好的土壤是孕育生命的基础,而理解土壤,才能更好地理解生命。强烈推荐给所有热爱植物、想要提升自己种植水平的朋友们,这本书绝对会让你受益匪浅。

评分

这本书简直是为我量身定做的!作为一名即将毕业的农学专业学生,我一直觉得土壤学这门课有点像“看得见摸不着”的学科,课本上的理论知识很多,但真正到了实际操作层面,总感觉欠缺那么一点东西。特别是当我们小组要开展一个关于土壤改良的小项目时,我一下子就犯了难。脑子里充斥着各种土壤肥力、有机质、pH值等等名词,但具体怎么衡量,怎么判断哪个指标有问题,又该用什么方法来解决,我脑子一片混乱。 那时候,我到处找资料,希望能找到一本既有深度又不失实用性的书。偶然间,我看到了这本《土壤地理学(第二版)》。我当时也没抱太大希望,毕竟大多数教材都偏理论,但我翻开目录的时候,就被它的结构吸引了。它不仅仅是简单地罗列土壤的各种性质,而是从地理学的视角,将土壤作为一个动态的、与环境相互作用的系统来阐述。这一下就打开了我的思路,我开始意识到,理解土壤的形成、分布和演化,比死记硬背一堆数据更有意义。 书里对不同地带性土壤的描述,结合了气候、植被、母质等多种因素,让我对世界各地的土壤类型有了更清晰的认识。比如,书里详细讲解了黑土的形成过程,以及它为什么那样肥沃,为什么适合种植粮食作物,这对我理解我们家乡的土地资源有了全新的视角。此外,书中对于非地带性土壤的分析,也让我明白,即便在同一地区,由于地形、水文等差异,土壤的性质也会发生很大的变化。这对我将来进行区域性的土壤调查和规划,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我尤其欣赏书中对于土壤与生态环境相互关系的探讨。它不仅仅关注土壤本身,还强调了土壤在整个生态系统中的作用,比如它如何影响水循环、碳循环,以及作为生物多样性栖息地的角色。这让我明白了,土壤改良不仅仅是为了提高作物产量,更是为了维护生态平衡,实现可持续发展。在做项目的时候,我们小组根据书中的原理,不仅考虑了如何增加土壤有机质,还考虑了如何减少水土流失,如何保护土壤微生物群落。 这本书的语言风格也比较平实易懂,没有太多晦涩难懂的专业术语,即使是初学者也能很快进入状态。更重要的是,它提供了一种思考问题的方式,让我不再局限于书本上的定义,而是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去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我真心推荐这本书给所有对土壤感兴趣的朋友,无论是学生、研究人员,还是对农业、环境有关注的爱好者,都能从中获益匪浅。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