孢粉研究览要:王宪曾论文选

孢粉研究览要:王宪曾论文选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王宪曾 著
图书标签:
  • 孢粉学
  • 古植物学
  • 植物学
  • 考古学
  • 环境考古学
  • 历史学
  • 科学史
  • 王宪曾
  • 论文集
  • 学术著作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石油工业出版社
ISBN:9787502194864
版次:1
商品编码:11637931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4-07-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465
字数:755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孢粉研究览要:王宪曾论文选》系作者王宪曾将其研究中有创新、特色、有指导意义的学术论文及专著节选内容汇集成册。分六大部分,即古孢粉学、应用孢粉学、孢粉研究论文、花粉与人类健康、科普文选、国际交流文选。

作者简介

  王宪曾,北京大学教授。曾任中国孢子花粉学会第二、三、四届理事,中国蜂产品协会常务理事,中国蜂协花粉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现任中国食品工业协会营养指导工作委员会执行委员,中国蜂产品协会特邀理事,中国蜂协花粉专业委员会顾问,中国蜂协蜂产品医疗保健专业委员会顾问,中国蜂协蜂胶专业委员会顾问,中国养蜂学会理事、专家组成员,中国食文化研究会理事、专家委员会副主任,中国食文化研究会花粉文化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植物学会古植物专业委员会顾问,中国保健学会专家委员会委员,北京蜂产品协会常务理事,国际孢子花粉学联合会会员。从事孢子、花粉教学及研究工作四十余年,培养了一大批孢粉学方面的人才,为大学生、研究生开设了“孢粉学概论”、“应用孢粉学”、“考古孢粉学”、“环境考古学”等专业课程。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一百余篇,专著五本,代表作有《应用孢粉学》、《花粉·环境·人类》、《孢粉学概论》以及《山旺植物化石(孢粉部分)》,并且翻译了英文版《植物硅石分析》。曾获石油部科技一等奖、北京市科技进步二等奖、“地质学报”优秀论文奖,并于2001年获联合国世界和平基金会“自然医学金奖”。

目录

学术研究历程回顾(代前言)
第一篇 古孢粉学
古孢粉学简介
孢粉生物地层学原理
地层孢粉学概述

第二篇 应用孢粉学
从孢粉学到应用孢粉学
孢粉生态地层学
孢粉学在地质研究中的应用
孢粉学在石油地质与勘探中的应用
孢粉学在煤田普查勘探中的应用
孢粉学在水文地质勘探上的应用
孢粉学在海洋地质研究中的应用
孢粉学在研究植物起源与演化上的应用
孢粉分析在环境科学研究中的应用
孢粉分析在考古研究中的应用
孢粉学在农业上的应用
孢粉学在医学上的应用
花粉的营养价值与花粉食品
孢粉学在其他方面的应用

第三篇 孢粉研究论文
山西天镇刘家沟第三系褐煤中的孢粉组合及其意义
山东临朐中新世山旺湖古环境初探
江苏北部早第三纪晚期孢粉植物群及其古气候、古地理意义
苏、皖白垩纪被子植物花粉及其意义
孢粉与环境
山东临朐山旺组孢粉植物群及真菌化石的发现
金缕梅科系统发育的古孢粉学证据
辽宁西部义县组被子植物花粉的首次发现

第四篇 花粉与人类健康
植物与孢子花粉
中国的花粉资源
中国古代人类对花粉的认识
中国花粉专家论花粉
人们对花粉关注的几个问题

第五篇 科普文选
孢子花粉与古气候古地理
被子植物演进三部曲
古往今来话沧桑
孢粉学的应用纵横谈
侦探高手——花粉
花粉的形成及生物功能
蜂花粉与蜂蜜质量鉴别
蜂花粉的营养保健医疗作用机理
花粉与变态反应
自然医学一奇葩——蜂医学
中国几种特种花粉的医疗保健作用
蜂胶在自然医学中的意义
中国孢子花粉资源开发利用现状及今后开发建议
研究开发21世纪人类最理想的养生保健品
花粉养生论

第六篇 国际学术交流
THE PALAEOENVIRONMENT OF CHINA FROM THE TERTIARY
THE MIOCENE PALYNOFLORAS OF CHINA AND THEIR PALAEOENVIRONMENTAL STGNIFICANCE
PALYNOLOGY AND PALEO-CLIMATE IN THE DAYUAN BASIN

附录
《植硅石分析》一书作者中文版序
作者已发表的部分论文及专著
作者孢粉研究工作年表
后记

精彩书摘

  2.运用孢粉分析资料研究地层的时代
  运用孢粉化石研究地层的时代有如下几个特点:第一,用孢粉化石确定地层时不仅是依据某些重要孢粉化石的属种,而是依据全部孢粉属种的组合特征。第二,采用数量统计的方法,制作孢粉百分含量表,创编孢粉图式,进行综合分析,其具体方法如下。
  1)进行孢粉化石属种的鉴定和描述
  这一步骤基本上和研究其他化石的方法相似,鉴定属种前首先要确定采用哪一种分类方案,由于对孢粉化石至今没有一个统一的分类方案,因而要根据所研究地层的时代不同来确立所采用的分类系统。如当你研究的地层为前泥盆系,则采用唐尼和艾文特的分类方案;如研究的为古生界和中生界的地层,则采用半自然的波托尼和克伦普的分类方案;如果研究的为下第三系以后的地层,一般采用自然分类。对孢粉化石的描述应尽量详细,并记述该化石的生态环境特征,以便讨论古环境时参考。
  2)统计孢粉化石的数量
  在鉴定孢粉化石的同时应统计所遇到的孢粉化石的数量,对孢粉化石统计的方法,首先按孢粉植物群的类别对每一个样品中发现的全部化石孢粉进行数量统计。如研究古生代孢粉,一般按蕨类植物孢子和裸子植物花粉两大类分别统计到科、属、种(表1),表中的数字仅代表原始统计出来的化石孢粉粒的个数。但为了下一步制作孢粉图式,还必须把孢粉粒数化为百分数。具体做法是首先用表l中孢粉的总数除以每个样品中孢粉属(或种)的数目,求出该化石孢粉属(或种)在全部孢粉中所占的百分数。如在表1中SP—2样品中化石孢粉总数为38,而化石孢粉Lycospora的统计个数为9,其在总数中占的百分比为9/38=24%。然后再求出各大类植物在孢粉总数中占的百分比,用以比较各大类植物在孢粉组合中占的比例。如表1中sP—N样品,孢粉统计总数为44,蕨类植物的孢子为26,这样蕨类植物的孢子在孢粉总数中则占26/44=60%,裸子植物的花粉则占40%。如研究的为新生代地层,在统计表格中除按植物类群分别统计之外,还可以进一步按生态类型分别统计,首先按蕨类植物孢子,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花粉进行分别统计,然后在被子植物中可以再分别按乔木、灌木和草本三个生态类型分别统计数量。这样的百分比表不但可以从中看到各大类各个属种的百分比,而且也可以求出各种不同生态类型的孢粉在整个孢粉植物群所占的比例,从而可以进一步为推断孢粉植物群的生态环境及演变规律提供数据。另外,在孢粉统计过程中往往会遇到一些破碎的孢粉粒,对此,仅对超过孢粉个体1/2以上的才进行鉴定统计,其余则作碎片处理。为了避免由于在分析制片过程中一些人为的影响,往往采取多统计几个薄片的方法加以清除。统计误差的大小与统计的数量及每个孢粉属种所占的百分比大小成反比,即统计数量越多,误差越小,孢粉属(种)所占的百分比越大,误差越小。
  ……

前言/序言


好的,这里为您提供一份图书简介,内容围绕古生物学、地质学和第四纪环境变化展开,避开具体提及《孢粉研究览要:王宪曾论文选》的内容: --- 古陆变迁与生命足迹:中国北方新生代地层与古环境研究 一部聚焦中国北方关键地质时期生态演化的深度探索 作者: [此处可填写真实作者名或留空] 出版社: [此处可填写真实出版社名或留空] ISBN: [此处可填写真实ISBN或留空] 定价: [此处可填写真实定价或留空] --- 内容概要 本书是一部系统梳理和深入探讨中国北方地区,尤其是黄土高原、内蒙古高原及周边区域,在新近纪至第四纪(约2300万年至今)地层学、古生态学与古气候环境变迁的专业著作。全书以扎实的野外地质调查为基础,结合多学科交叉的分析技术,旨在揭示这一关键地理区域在复杂构造运动和全球气候波动影响下,生物群落和自然环境的动态演化历程。 第一部分:区域地层骨架的构建与解析 本部分首先确立了研究区域内新生代地层划分的基准面和关键地层剖面。针对黄土、古土壤序列以及冲积、湖泊沉积的复杂性,本书详细论述了如何利用岩性组合、磁性地层学(如地磁极性时间标尺的应用)以及同位素测年方法(如加速器质谱测年AMS- ${ }^{14} mathrm{C}$ 、热释光TL等)来精确限定沉积单元的时代。重点剖析了中新世晚期至上新世早期(约600万年前)的河流阶地发育与风成物质的首次大规模堆积事件,并将其与青藏高原的隆升速率及其对区域气候的影响联系起来。通过对比分析不同盆地(如渭河盆地、河西走廊)的沉积物堆积速率差异,为理解区域构造活动与气候效应的耦合机制提供了新的地层学证据。 第二部分:新生代古环境的重建与驱动因素 本书的核心内容在于利用生物遗迹和地球化学指标,重建了中国北方不同时间尺度的古环境。 1. 晚新生代气候振荡与植被更迭: 重点研究了数十万年以来冰期-间冰期旋律对区域生态系统的冲击。通过对黄土/古土壤剖面中稳定同位素 $left(delta^{18} mathrm{O}, delta^{13} mathrm{C} ight)$ 的分析,揭示了季风环流的强弱变化。特别关注了黄土高原“黄土沉积期”和“成壤期”的转换机制,论证了全球冰量变化、区域构造抬升以及海气相互作用(如太平洋暖池变化)在中国北方气候系统中的相对贡献。 2. 湖泊沉积与干湿变化: 深入考察了内蒙古和甘肃北部地区重要古湖泊遗址(如察尔汗盆地、居延海等)的沉积记录。通过分析湖泊沉积物中的碎屑矿物学特征(如长石、石英的磨圆度和成分),结合湖相碳酸盐的地球化学指纹,重建了区域湿润期与干旱期的交替序列。这些序列精确地捕捉到了全新世大暖期、中全新世气候波动以及近千年尺度的气候突变事件,为评估现代气候变化背景下的水资源可持续性提供了历史参照。 3. 晚更新世中晚期生物地理格局的重塑: 结合动物化石的分布和植被演变线索,本书探讨了末次冰期极盛期(LGM)对区域生物多样性的影响。分析了草原、森林和荒漠景观在冰期和间冰期的空间迁移规律,特别是高山植被的垂直压缩与扩张,揭示了生态系统对气候变化的响应滞后性与敏感性。 第三部分:人类活动与环境的相互作用(新近纪晚期至全新世) 本书的最后一部分将目光投向了人类文明的兴起与环境变迁的交织。通过对不同文化遗址地层中文化遗物与环境指标的共存分析,探讨了早期人类对区域植被的改造作用。重点分析了新石器时代农业的起源与扩张,如何与局部气候的湿润化趋势相互促进,以及在部分地区早期游牧文化与自然环境的适应性关系。这部分内容强调了人类活动作为地质营力,在塑造地貌和生态格局中的重要角色,并对全新世中晚期的人地关系进行了多角度的审视。 本书特色与价值 1. 多尺度集成分析: 融合了宏观构造背景、中观气候旋律和微观生物示踪等多尺度研究方法,构建了一个立体的中国北方新生代环境演化图景。 2. 年代学支撑坚实: 采用了目前最先进和可靠的年代学技术对关键地层事件进行锚定,确保了古环境重建的时间分辨率和可靠性。 3. 跨学科深度融合: 不仅是地质学家的专著,也为古生物学、第四纪环境科学、环境考古学以及水资源管理等领域的学者提供了宝贵的参考资料和理论基础。 4. 区域代表性强: 聚焦于中国北方这一全球气候变化敏感区,研究成果对于理解亚洲季风系统的长期演变具有不可替代的区域代表价值。 本书图文并茂,包含了大量精选的地质剖面照片、图表和数据分析结果,是该领域研究者和高年级学生的必备参考书目。它不仅是对既有研究成果的系统总结,更是对未来中国北方环境变迁研究方向的深刻启示。 ---

用户评价

评分

作为一名历史爱好者,我对考古研究中能够提供丰富信息的各类遗迹和遗物都充满兴趣。虽然我从未接触过孢粉学,但“孢粉”这个词听起来就与植物、环境息息相关,而这些恰恰是影响人类历史进程的重要因素。我猜测,这本书或许会讲述孢粉是如何在地层中保存下来,以及科学家们是如何通过分析这些孢粉来推断古代的植被类型、气候变化,甚至是古代人类的农业活动和生活方式。比如,通过分析特定农作物的孢粉,是否就能推断出古代某个地区曾经种植过何种作物?又或者,根据当时的孢粉指示出的气候特征,是否能更好地理解当时的社会生活和迁徙规律?这本书的出现,让我对通过微观证据来解读宏大历史有了全新的期待。

评分

我是一位业余的植物爱好者,对植物的传播方式一直很感兴趣,尤其是那些通过风传播的微小颗粒。当我在书店偶然瞥见这本书的标题时,立刻被“孢粉”这个词吸引了。虽然我对“论文选”这样的形式感到一丝陌生,但“览要”则让我猜测,这大概是一本集合了某位学者在孢粉研究领域重要成果的著作。我希望能在这本书中了解到,不同植物是如何产生和散播孢粉的,它们的形态特征有哪些差异,以及这些差异在识别植物种类上能起到多大的作用。或许,书中还会提及孢粉在植物演化、杂草控制、甚至过敏源研究等方面的应用。即使我无法完全理解其中的高等学术理论,但仅仅是了解这些微小生命体的生存策略和它们在自然界中所扮演的角色,对我来说也充满了吸引力。

评分

作为一名对古气候变化充满好奇心的爱好者,我一直在寻找能够系统了解孢粉在这一领域作用的入门读物。这本书的书名本身就透露着一种权威性和系统性,暗示着它汇集了某位在孢粉学领域有着深厚积累的研究者的重要成果。虽然我无法立刻判断书中的具体论点,但“览要”二字便足以说明它并非泛泛而谈,而是经过筛选、提炼的精华内容。我尤其期待书中能有关于孢粉在地层中的分布规律、不同植物孢粉的形态特征及其在指示古植被和古环境方面的应用等方面的详细阐述。想象一下,通过这些微小的、肉眼难以察觉的粒子,能够窥探亿万年前地球的模样,重现那些早已消失的森林和草原,这本身就是一件令人着迷的事情。这本书的出现,似乎为我打开了一扇通往过去的大门,让我有机会接触到前沿的学术思想和研究方法。

评分

从事地质勘探工作多年,我深知各种地质信息的重要性,而孢粉作为一种指示性极强的微体化石,在古环境、古气候以及地层对比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当我得知有这样一本关于孢粉研究的论文选集时,便迫切希望能一睹为快。我希望这本书能够系统地总结出不同地质时期、不同区域的孢粉组合特征,以及如何利用这些组合来推断当时的沉积环境(如河流、湖泊、海洋等)以及气候条件。此外,能够了解作者在孢粉鉴定技术、孢粉分析方法等方面的经验积累,对我们实际工作将大有裨益。这本书的出现,无疑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宝贵的学习和参考平台,帮助我们更深入地理解地质历史的演变过程。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颇具匠心,书脊的烫金字体在柔和的灯光下熠熠生辉,传递出一种沉静而深厚的学术底蕴。封面以一幅抽象的孢子形态为灵感,色彩搭配考究,既有科学的严谨感,又不失艺术的韵味。初拿到手时,那种厚重而又质朴的触感,便让人对内里的知识充满了期待。翻开扉页,排版疏朗有致,字体大小适中,阅读起来十分舒适。即使是对孢粉学初次接触的读者,也能感受到作者在内容呈现上的用心。章节之间的过渡自然流畅,仿佛在引领读者一步步走进一个微观而又宏大的世界。书中的插图和图表,虽然我尚未深入研究其具体内容,但从其清晰度和精美度来看,无疑是为理解抽象的学术概念提供了极大的便利。这种严谨的学术态度,在细节之处便得以体现,让人相信这本书的内容定是经过了作者多年的沉淀与钻研。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