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宫博物院院刊(2014年第4期·总第174期) [Palace Museum Journal]

故宫博物院院刊(2014年第4期·总第174期) [Palace Museum Journal]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宋纪蓉 编
图书标签:
  • 故宫博物院
  • 文物
  • 历史
  • 文化
  • 艺术
  • 期刊
  • 博物馆
  • 中国文化
  • 收藏
  • 研究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故宫出版社
ISBN:9770452740007
版次:1
商品编码:11540467
包装:平装
外文名称:Palace Museum Journal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4-09-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162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故宫博物院院刊(2014年第4期·总第174期)》主要内容包括:明朝天顺年间碑刻弥陀禅寺记与西方极乐世界图述论、四川唐代摩崖浮雕维摩诘经变分析、江南式白衣观音造型分析、慈宁宫大佛堂考、清代内务府房产经营状况探析、清乾隆年间整顿内廷酒醋房述论、永乐、宣德朝的朝鲜籍“皇亲”与明鲜关系研究等。

内页插图

目录

明朝天顺年间碑刻弥陀禅寺记与西方极乐世界图述论
四川唐代摩崖浮雕维摩诘经变分析
江南式白衣观音造型分析
慈宁宫大佛堂考
清代内务府房产经营状况探析
清乾隆年间整顿内廷酒醋房述论
永乐、宣德朝的朝鲜籍“皇亲”与明鲜关系研究
明代北京营建烧造转折期的重要史迹——记河北武强县明三圣庙遗址
米万钟及其订造瓷器研究
叠石为假山植桧称温树——试论建福宫花园园林景观的复原
英文提夏
英文目录

精彩书摘

  该定例对常态下奉先殿等处一年内使用玉泉酒次数、每次使用量及宫中年使用总量都有明确规定。总管内务府大臣等并按缮写酱菜等各项用量清单之例,将本年宫中各处用过玉泉酒数量详细开列清单具奏。通过此举,乾隆帝亦可直接掌握宫中玉泉酒的使用情况。
  从四十三年后内务府奏销档案可以了解到,《玉泉酒定例》制定后,宫中玉泉酒年使用量几乎全在定例基数之上,依此似乎可以得出定例并没有被严格执行的结论。然该定例受乾隆帝和内务府双重监督,故不可能出现严重懈怠之情。《玉泉酒定例》虽是乾隆帝“朱批逐款钦定”,但具有较大的随意性,故宫中玉泉酒年使用量均高过定例基数之情况亦属正常。即便如此,通过奏销档案仍可看出除告祭、筵宴时添用外,宫中各处玉泉酒年用量仍1日呈现出逐年减少的趋势。
  《玉泉酒定例》对遇有筵宴、告祭等年份须添用玉泉酒的情况有“按例归并核实”奏销的规定,但有时内务府大臣在奏销时未予说明。乾隆四十八年(1783)八月初十日,内管领事务处题销酒醋房四十七年内承办及按定例传用过酒醋酱菜等物支出银两。内务府大臣等照成例派员外郎福庆将酒醋房上报的四十七年旧存、新造及开出实在用过酒醋酱菜等物数目,照乾隆四十三年新定之例逐款核对,各项数目“均属相符,并无浮冒”。经再三核实,内务府大臣德宝等缮写开销各项清单呈奏。乾隆帝在御览清单时发现,四十七年份玉泉酒用量高达1086斤8两,超出定例303斤10两之多,然内务府大臣等在折中并未予以说明,“所有玉泉酒为何用此许多?”乾隆帝着军机大臣等核查覆奏。
  经军机大臣等调取酒醋房各项用册档逐款详查,原来四十七年五月内乾隆帝筵宴哈萨克使臣沙该苏尔坦时曾用过玉泉酒30斤,四十八年正月内筵宴宗室成员时用过玉泉酒273斤10两,正是因为这两次筵宴用酒,才使该年玉泉酒用量大幅超过四十三年钦定之数。为完全消除乾隆帝的疑虑,内务府将四十三年钦定玉泉酒用项清单一并呈览,并表示嗣后继续“留心稽查,节省办理,不使任意开销,以归核实”。
  从现存乾隆朝内务府奏销档案中可以看出,凡是该年玉泉酒用量远高于“四十三年定例”,则该年宫中定有筵宴或闰月等情。乾隆五十四年内务府奏销上年宫中奉先殿、英华殿、佛堂等处以及筵宴等共享过玉泉酒827斤14两,从该奏销折后开列各处用项细数可知,是年乾隆帝分别在正大光明殿、热河万树园筵宴外藩使臣、宗室大臣时用过玉泉酒75斤。又如五十四年时宫中各处玉泉酒用量多达1039斤4两,高出四十三年定例240余斤,从清单可知该年有几次重大的筵宴:八月间乾隆帝在热河万树园筵宴扈从王公大臣、贝勒、贝子、额驸、台吉及青海扎萨克郡王、安南国使臣等共享玉泉酒30斤;九月间绵总阿哥迎娶福晋,初定礼、迎嫁、成婚礼等筵宴共享玉泉酒64斤;十月间乾隆帝幼女和孝固伦公主初定礼、成婚礼筵宴共享玉泉酒70斤。仅此三项事务筵宴使用玉泉酒就多达164斤。
  至清乾隆朝时,相沿日久的宫廷膳食机构酒醋房已然陷入成例尽失、弊端丛生之困局,亟需整顿。本文以内务府奏销档案为核心,考察乾隆帝两次着手整顿酒醋房之乱象,重订内廷酒醋房用度奏销定例之史实,揭示其行动背后的意义,在于撙节宫廷财政、整肃宫廷奢靡之风,体现了乾隆帝法祖以俭治国的政治理念。
  在整个清史,甚至是清代宫廷史研究中,本文讨论的主题无异是一个很小的部分,但它之于清代宫廷史的研究应有特别的意义。近年来,清代宫廷史的研究由以往偏重于政治史、艺术史向宫廷日常生活等面向转变,呈现出重新出发的新态势。笔者以为,清代宫廷史的研究应当拓展其关注面向,其中对宫中各机构之历史及内廷生活日常史应当给予更多的关注,以加强清代宫廷史研究的广度与深度。
  ……

前言/序言


《故宫博物院院刊》(2014年第4期·总第174期)[Palace Museum Journal] 卷首语:探寻历史的脉络,传承文明的基因 本期《故宫博物院院刊》如同一扇珍贵的历史之窗,徐徐展开,引领我们穿越时空的隧道,深入探究中国古代艺术、文化与历史的丰富内涵。值此2014年第四季度,总第174期院刊集结了众多学者潜心研究的学术成果,涵盖了从宫廷秘闻到民间风俗,从艺术珍品到考古发现等多个领域,旨在为读者呈现一幅更为立体、多元的故宫文化画卷,同时,也致力于传承与弘扬中华民族悠久而灿烂的文明。 专题研讨:紫禁城中的权力象征与空间叙事 本期院刊的重头戏之一,聚焦于故宫博物院建筑群的深层意涵。多位建筑史、宫廷史领域的专家学者,从不同的角度解读了紫禁城作为皇权中心的空间布局、礼仪制度与象征意义。 “乾清宫明间明黄色的使用及其象征意义” 一文,深入考证了清代宫殿建筑中明黄色调的广泛应用,并追溯其在儒家文化、阴阳五行学说以及皇权象征体系中的独特地位。文章通过对大量文献资料的梳理与比对,揭示了黄色在皇家意识形态中的核心作用,以及其如何通过建筑色彩的运用,不断强化皇权的至高无上。研究者不仅分析了色彩的视觉冲击力,更探讨了其背后所蕴含的深刻文化哲学,为理解古代中国帝王统治的意识形态提供了新的视角。 “养心殿西暖阁的“治乾”理念及其与帝王日常生活的关联” 则是另一篇引人入胜的文章。它将目光投向了清朝皇帝处理政务、休憩生活的核心场所——养心殿。作者通过对养心殿西暖阁陈设、格局的细致分析,结合帝王起居录、奏折等一手史料,详细阐述了“治乾”这一理念如何在空间布局和日常活动中得到体现。文章尤其关注了皇帝 Personal Space 的设计如何服务于其作为最高统治者的角色,以及如何在日常起居中体现出“内圣外王”的儒家治国理想。这种将微观的日常细节与宏观的政治哲学相结合的分析方法,使得读者能够更真切地感受到帝王生活的复杂性与深层含义。 “论清代宫廷陈设中的“赏石”文化与审美趣味” 则将视角拓展至宫廷物质文化层面。文章深入探讨了清代宫廷中赏石的收藏、陈设与鉴赏活动,分析了赏石在中国传统美学中的地位,以及其在宫廷环境中如何被赋予象征意义,如象征君子的德行、山水的永恒等。研究者考察了大量宫廷造办处档案、画作以及相关的文学记载,力图还原出清代宫廷独特的赏石文化景观,揭示了赏石在营造皇家生活情趣、寄托帝王情怀方面的作用,也反映了当时文人阶层及宫廷贵族的审美取向。 艺术与工艺:跨越时空的审美对话 本期院刊亦不乏对故宫博物院所藏精美艺术品的研究,它们是中华文明的瑰宝,也承载着历史的温度与时代的印记。 “明代龙泉窑青瓷的器型演变及其在宫廷中的地位考察” 一文,聚焦于中国陶瓷史上的璀璨明珠——龙泉窑青瓷。作者通过对明代龙泉窑不同时期器型的详细梳理与类型学研究,分析了其造型特征的演变规律,并结合传世品、出土遗物及文献记载,探讨了龙泉窑青瓷在明代宫廷中的接受程度、使用场景及其所代表的审美价值。文章认为,明代龙泉窑青瓷不仅是中国古代制瓷业高超技艺的体现,更是当时社会审美趣味与文化交流的重要载体。 “清代宫廷绘画中的“花鸟画”风格演变与题材选择研究” 则将目光投向了宫廷绘画领域。研究者详细梳理了清代宫廷花鸟画的发展脉络,分析了不同时期画家在技法、风格上的继承与创新,以及在题材选择上所呈现出的时代特征与宫廷需求。文章特别关注了西洋绘画技法对清代宫廷花鸟画的影响,以及宫廷画家如何通过描绘花鸟,寄寓吉祥寓意、彰显皇室威仪,或是抒发个人情怀。这为理解清代宫廷绘画的艺术成就及其背后的文化逻辑提供了深入的解读。 “乾隆时期“珐琅彩”瓷器工艺创新与艺术风格研究” 是一篇关于宫廷工艺的专题。珐琅彩瓷器作为中国古代瓷器工艺的巅峰之作,其制作技艺复杂,艺术价值极高。本文深入探究了乾隆时期珐琅彩瓷器在工艺上的突破与创新,如釉料的研制、色彩的调和、绘画技法的精进等。同时,文章也分析了乾隆时期珐琅彩瓷器的典型艺术风格,如融合中西的纹饰、精细的笔触、典雅的色彩等,并试图解读其在当时宫廷审美中的地位和影响,展示了清代宫廷工匠的卓越创造力。 考古与文献:揭示历史的未解之谜 除了对已有文物的研究,本期院刊也呈现了考古发现与文献考证的最新成果,为我们揭开历史的层层面纱。 “甘肃敦煌西北部墓葬出土的古代服饰研究” 带来了一份来自遥远西域的考古发现。文章详细介绍了甘肃敦煌西北部一处古代墓葬出土的服饰实物,从材质、结构、纹饰、色彩等方面进行了系统性的考察与分析。通过与其他地区同期墓葬出土服饰的比较研究,作者探讨了这些服饰所反映的当地民族特色、文化交流以及当时的社会阶层分布,为我们理解古代丝绸之路上不同文化的交融与碰撞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证据。 “明代内府藏书目录研究:以《天禄琳琅书目》为中心” 是一篇文献研究的力作。内府藏书是明代皇家图书馆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内容与管理状况直接反映了当时的学术水平与文化政策。《天禄琳琅书目》作为一部重要的内府藏书目录,为我们研究明代宫廷藏书提供了宝贵的线索。文章对《天禄琳琅书目》的成书年代、编纂体例、著录情况及其反映出的明代宫廷藏书特色进行了深入的解读,并尝试揭示其背后所蕴含的皇家对知识的掌控与传播策略。 “清代宫廷戏曲演出考:以《升平乐》为个案研究” 则将视角转向了宫廷的演艺活动。戏曲作为中国传统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宫廷中的演出具有特殊的意义。文章以清代宫廷戏曲《升平乐》为具体个案,通过对相关史料的梳理与考证,详细阐述了《升平乐》的创作背景、演出过程、参与人员以及其在宫廷中的传播与影响。研究者试图通过这一具体案例,勾勒出清代宫廷戏曲演出活动的概貌,以及其在宫廷文化生活中的独特地位。 学术动态与书评:拓展视野,交流思想 除了上述专题研究,本期院刊还收录了学术动态以及对相关学术著作的书评,为读者提供了解学术前沿,参与学术对话的平台。 “故宫博物院藏清代宫廷钟表展学术研讨会综述” 报道了近期一次重要的学术会议。会议围绕故宫博物院所藏的清代宫廷钟表这一主题,汇聚了来自国内外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共同探讨了钟表的工艺、技术、文化内涵及其在宫廷中的象征意义。综述部分梳理了会议的主要议题、重要观点以及未来的研究方向,为相关领域的学者提供了宝贵的参考信息。 “书评:[某学者]著《[某书名]》评介” 则对一本近期出版的,与故宫博物院研究领域相关的学术专著进行了深入的评介。书评作者客观评价了该书的研究价值、学术贡献以及不足之处,并结合自身的研究经验,提出了独到的见解。这不仅有助于读者了解该书的内容,也为其他学者提供了进一步研究的思路。 结语: 《故宫博物院院刊》(2014年第4期·总第174期)是一部集学术性、思想性、艺术性于一体的优秀期刊。它不仅展现了故宫博物院作为重要文化遗产保护机构在学术研究方面的深厚积累,也为我们提供了认识和理解中国古代历史、文化与艺术的绝佳窗口。本期内容丰富,视角多元,无论是对专业研究者还是普通读者,都能从中获得启发与收获,共同感受中华文明的魅力与传承。

用户评价

评分

我一直对中国古代的建筑艺术情有独钟,尤其对故宫的建筑布局和营造技艺充满了敬畏。本期院刊中关于故宫某处建筑的专题研究,更是让我大开眼界。作者的论述深入浅出,从建筑的历史沿革、结构特点,到其在宫廷礼制中的象征意义,都进行了详尽的阐述。我特别关注到关于建筑材料的选择、施工工艺的运用,以及在空间布局上所体现的智慧。那些精美的建筑测绘图和实景照片,让我在视觉上就能感受到这座宏伟宫殿的恢宏气势和精巧设计。我尤其被那些关于屋顶彩绘、斗拱结构、以及庭院景致的介绍所吸引,它们不仅是建筑的装饰,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体现。这种将学术研究与艺术鉴赏相结合的方式,让我对故宫的建筑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也让我对中国古代工匠的智慧和技艺感到由衷的赞叹。

评分

我是一名对明清绘画史略知一二的爱好者,因此本期故宫博物院院刊中关于某位著名宫廷画家的专题介绍,让我非常惊喜。文章的深度和广度都让我感到震撼,作者不仅对这位画家的生平、师承、创作风格进行了系统的梳理,还深入剖析了他作品中的艺术特色和历史价值。那些高清呈现的画作局部,让我得以近距离欣赏其笔墨的精妙、色彩的运用以及人物神态的刻画。我特别留意到文章中关于画作细节的解读,比如某幅画作中人物的服饰、器物的摆放,甚至是背景的景致,都可能隐藏着作者想要表达的深层含义或历史信息。这种细致的解读,让我对这位画家的艺术造诣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也让我对明清宫廷绘画的审美情趣有了更直观的认识。整篇文章的论述逻辑清晰,引用史料严谨,作为读者,我能感受到作者在学术研究上的严谨态度和深厚功底,也从中学习到了很多新的知识。

评分

这期的故宫博物院院刊,给我的感觉是一场视觉与知识的双重盛宴。作为一名普通的爱好者,我对宫廷服饰的演变一直有着浓厚的兴趣。本期中关于清代后妃服饰的专题研究,简直是我的福音。作者的考证详实,从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场合的服饰形制,到其背后蕴含的等级制度和社会规范,都做了细致入微的分析。那些精美的图片,将一件件色彩斑斓、工艺精湛的龙袍、朝服、吉服呈现在我眼前,每一针一线都似乎在讲述着主人的身份、地位和心境。我尤其关注到关于纹样和色彩的解读,了解到这些看似随意的装饰,实则蕴含着丰富的象征意义和时代特色。例如,某个朝代的服饰倾向于使用某种特定颜色,或者某种特定的龙纹样式,都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审美风尚和政治格局。这种将艺术、历史、文化融为一体的研究方式,让我深刻体会到服装不仅仅是蔽体之物,更是历史的载体和文化的符号。

评分

这期的院刊,带给我一种意想不到的惊喜,它让我得以窥见紫禁城深处那些不为人知的角落。我一直对清代宫廷的日常生活充满了好奇,而本期关于宫廷陈设和日常用品的介绍,则满足了我的这份探知欲。文章详细描述了宫殿内部的家具摆放、器皿的选择,甚至是一些细微的装饰品,都展示了当时皇室的审美情趣和生活习惯。我尤其被那些关于香薰、茶具、甚至是文房四宝的介绍所吸引,它们不仅仅是简单的生活用品,更承载着主人的品味和情趣。作者的描述生动形象,仿佛能让我身临其境,感受到古人对生活品质的追求。图片也很到位,将那些曾经用于皇室日常的器物清晰地呈现出来,让我得以近距离欣赏其精湛的工艺和独特的设计。这种从微观层面展现宏大历史的方式,让我对故宫的生活有了更立体、更真实的认识,也让我体会到历史的温度。

评分

这次偶然翻阅故宫博物院院刊(2014年第4期·总第174期),着实让我眼前一亮。虽然我对院刊的了解不多,但一直对故宫的深厚历史文化底蕴充满好奇。这一期的内容,就像一位博学的老者,娓娓道来,将尘封的往事一点点展现在我面前。我尤其被那些关于清代宫廷器物的介绍所吸引。文字的描述精妙绝伦,仿佛能看到那些曾经在紫禁城中闪耀的珍宝,想象它们在帝王将相手中承载的历史重量。那些器物不仅仅是冰冷的物件,更是那个时代生活方式、审美情趣,甚至权力象征的凝结。图片也十分精美,高分辨率的细节让我得以窥见器物表面的纹饰、材质的光泽,甚至细微的磨损痕迹,都在诉说着属于它们自己的故事。我沉浸在这些叙述中,感觉自己穿越了时空,亲身感受到了那个辉煌时代的脉搏。院刊的文字功底也十分了得,学术性的探讨却不显枯燥,而是充满了探索的乐趣,引人入胜,让人忍不住想要深入了解更多。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