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与画(2016年1月刊 总第280期)

书与画(2016年1月刊 总第280期)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书与画》编辑部 编
图书标签:
  • 艺术
  • 绘画
  • 书籍
  • 文化
  • 艺术评论
  • 收藏
  • 书画
  • 艺术史
  • 鉴赏
  • 文化艺术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上海书画出版社
ISBN:9771000621168
版次:1
商品编码:11874553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6-01-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8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书与画(2016年1月刊 总第280期)》是以普及书画知识,发掘书画人才,传授书画技法,研讨书画理论为主旨的中国书画专业类通俗性刊物,宗旨是传播中外艺术,着重于推广与普及中国传统书画艺术,指导初学者及爱好者学习并掌握艺术欣赏与创作的具体方法,坚持科学性与艺术性的统一,强调浅显、活泼、通俗、多样的方针,具体、系统地介绍传统艺术及现代绘画,选登展品、藏品、展讯,解读名作,推介新人,力争成为广大读者的良师益友。

内页插图

目录

专题
专题
凌利中简论梅景书屋的鉴藏特色及吴湖帆的鉴定方法
香港中文大学艺术系报告组画案齐眉
——吴湖帆潘静淑夫妇的艺术生活

风采
人物聚焦
姚善一 偃蹇高人意萧疏达士风
——海派书画篆刻家刘伯年
福同尚同文同深切怀念父亲刘伯年
艺苑星空
茅子良学习篆刻忆
恽甫铭笔砚自乐
——记人物画家成立

品鉴
经典写真
云泥、王冬松赵孟颗《重江叠嶂图》、唐人《楷书大般若波罗蜜多经》
鉴藏视野
朱浩云鲁迅的书作为何屡屡拍天价

论道
佳作欣赏
之山从两张名画看唐代贵族女子的生活
艺坛纵论
于洋存同求异 潘天寿的中国画观与一一十世纪中国画的现代路径
许诺彷徨无奈的赵孟頫
林潇刍言雁荡山写生
本刊记者楷书的学习与创作心得
直抒已见
韩天衡我有那么好吗

传法
传移摹写
王学良历代名家临王献之书迹集汇(一)
方攸敏课徒画稿
——梅花

资讯
展事推荐
本刊记者展览资讯

封面一—吴湖帆作品
封二—刘伯年作品
封三—刘小晴作品
彩一—潘天寿作品
封底—茅子良作品

前言/序言


《书与画》2016年1月刊 总第280期 艺术的盛宴,思想的对话 卷首语:时光中的墨迹与色彩 新年的第一缕阳光,透过窗棂,洒在书案上。翻开这份凝结着时光印记的《书与画》2016年1月刊,仿佛推开了一扇通往艺术殿堂的大门。总第280期,这是一个数字,也是一份沉甸甸的积累,承载着无数艺术家、评论家与爱好者对美的不懈追求和深刻洞察。在本期中,我们精心策划了一系列专题,力求呈现一场视觉与思想的盛宴,带领读者在墨迹与色彩的交织中,感受艺术的魅力,体悟时代的精神。 深度专题:中国画的时代语境与创新之路 2016年,对于中国画而言,是承前启后,探索创新的一年。本期《书与画》深入关注中国画的时代语境,邀请了多位在画坛具有影响力的艺术家和评论家,共同探讨中国画在当代社会语境下的发展脉络与未来走向。 “传统的回响与新生的力量”: 我们采访了著名山水画家李先生,他深耕传统山水多年,却在笔墨中注入了独特的时代气息。他谈到了自己在继承古法的同时,如何通过对当下生活、自然景观的细致观察,以及对哲学思想的感悟,来丰富其山水画的内涵。他的新作,既有传统文人画的清逸疏朗,又不乏现代审美的开阔与沉静,引发了关于“古韵今风”的讨论。 “水墨的现代叙事:人物画的实验与表达”: 人物画作为中国画的重要门类,在现代语境下如何突破藩篱,进行新的叙事,是许多艺术家关注的焦点。本期我们聚焦于青年艺术家王女士的作品。她大胆地将西方绘画的素描技法与中国水墨的写意精神相结合,创作了一系列关注都市人群生存状态的人物画。她的画作,笔触细腻,情感饱满,既有对个体命运的关怀,也有对社会变迁的观察,展现了水墨人物画在现代叙事上的巨大潜力。我们还邀请了资深美术评论家张教授,从理论层面分析了王女士作品的创新之处,以及其在中国画现代转型中的意义。 “抽象的力量:中国画的实验性探索”: 抽象艺术在中国画领域并非新鲜事物,但在2016年,我们看到更多艺术家在这一领域进行着更加深入的实验。本期我们介绍了艺术家陈先生的抽象系列作品。他从中国传统哲学中的“气韵生动”出发,运用富有表现力的笔触和色彩,营造出充满东方韵味的抽象空间。他的作品,看似无形,实则有神,传递出一种内在的精神力量和哲学思考。我们试图通过这些作品,打破观众对中国画的传统认知,展现其更具包容性和前瞻性的面貌。 “笔墨的温度:写意花鸟的时代温度”: 写意花鸟画在中国绘画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在本期中,我们关注了写意花鸟画在当代的发展。艺术家赵女士的作品,在保持传统写意精神的同时,注入了更加鲜活的生命力。她笔下的花鸟,不仅是自然的写照,更是情感的抒发。她对色彩的运用,既有传统的雅致,也不乏现代的明快,使得作品具有独特的时代温度。我们试图通过她的作品,展现写意花鸟画在传递生活美学和情感慰藉方面的独特价值。 画廊巡礼:当代艺术的新锐观察 除了对中国画的深入探讨,本期《书与画》也将目光投向了更广阔的当代艺术领域,旨在发掘和推介具有潜力的年轻艺术家及其作品。 “光影的雕塑:摄影师刘先生的城市印象”: 摄影作为一种重要的视觉艺术形式,在记录时代、表达观念方面扮演着重要角色。本期我们走访了摄影师刘先生的个展,他的作品以城市景观为主题,善于捕捉光影的变化,将冰冷的建筑与流动的行人,通过独特的构图和视角,转化为富有诗意的画面。他的作品,既是对城市空间的描绘,也是对现代人生活状态的隐喻。我们通过对其作品的介绍,引导读者思考摄影在当代艺术中的地位与意义。 “观念的触碰:装置艺术家孙女士的“无声的语言””: 装置艺术以其独特的物质性与观念性,在当代艺术界占据一席之地。我们特别介绍了装置艺术家孙女士的作品。她的装置作品,往往以日常物品为媒介,通过巧妙的组合与空间安排,引发观众对当下社会现象、个体存在等问题的思考。她的作品“无声的语言”,以简洁的形态,却蕴含着深刻的社会批判和人文关怀,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色彩的狂想:抽象油画的视觉冲击”: 油画作为西方绘画的重要媒介,在中国当代艺术中也焕发着新的生命力。本期我们精选了几位青年抽象油画家的作品。他们大胆运用色彩,探索形体的边界,将抽象的绘画语言与个人情感、哲学思考相结合,创作出一系列具有视觉冲击力和感染力的作品。我们希望通过这些作品,展现当代油画在多元文化碰撞下的创新与活力。 艺术评论:深度思考与理性对话 艺术的生命力,不仅在于创作,更在于持续的思考与对话。《书与画》2016年1月刊,特别邀请了多位资深艺术评论家,为本期内容注入思想的深度。 “后现代语境下的中国艺术:挑战与机遇”: 资深艺术史家王教授撰写了题为“后现代语境下的中国艺术:挑战与机遇”的评论文章。他系统地梳理了中国当代艺术在后现代思潮影响下的发展历程,分析了其面临的挑战,如文化身份的困惑、市场化的冲击等,同时也指出了新的机遇,如全球化背景下的文化融合、科技发展带来的艺术新媒介等。他的文章,为我们理解当代中国艺术的复杂性提供了一个宏观的视角。 “从“形似”到“神似”:传统笔墨精神的现代演变”: 著名美术评论家李先生,在本期发表了题为“从‘形似’到‘神似’:传统笔墨精神的现代演变”的评论。他深入剖析了中国画“以形写神”的独特美学追求,以及在现代社会语境下,这种精神是如何被继承、转化和创新的。他通过对多位艺术家的作品进行解读,阐述了传统笔墨精神如何在当代艺术中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艺术品市场的逻辑与价值评估”: 艺术品市场作为艺术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运作逻辑和价值评估体系备受关注。本期我们采访了艺术品经纪人赵女士,她从市场实践的角度,分享了她对当前艺术品市场的观察与分析,以及艺术家如何在全球化的艺术市场中找准自己的定位。她的观点,为艺术家、收藏家以及艺术爱好者提供了有益的参考。 艺术史钩沉:被遗忘的角落,闪耀的光芒 除了关注当下,本期《书与画》也致力于发掘艺术史上的珍贵遗产,让那些被历史尘埃掩埋的角落重新焕发光芒。 “20世纪初中国绘画的“西学东渐”:一段被忽视的篇章”: 历史学家陈先生,在本期发表了研究成果,揭示了20世纪初中国绘画在“西学东渐”浪潮中,所经历的复杂而深刻的变革。他考证了当时许多被忽视的画家和作品,他们如何在东西方艺术碰撞中,进行了大胆的探索和尝试。这项研究,为我们理解中国绘画现代转型的源头提供了新的线索。 “一位被低估的女性艺术家:张女士的艺术人生”: 在男性主导的艺术史中,许多女性艺术家的贡献常常被忽视。本期我们重新审视了20世纪中期一位名叫张女士的艺术家。她的作品,在当时以严谨的写实风格著称,却蕴含着细腻的情感和独特的时代印记。我们通过对她生平的梳理和作品的解读,试图重新评估她在艺术史上的地位。 艺术家访谈:对话灵魂,倾听心声 艺术创作是一个充满情感与思想的过程。本期《书与画》通过深度访谈,让读者有机会走进艺术家的内心世界,倾听他们的创作理念、人生感悟以及对艺术的执着追求。 “笔墨间的禅意:画家李先生的修行与艺术”: 著名禅意画家李先生,在专访中分享了他对佛教哲学与绘画创作的理解。他认为,艺术是修行的一种方式,通过笔墨的挥洒,达到内心的平静与澄明。他的作品,将禅宗的空灵、静谧融入山水,营造出一种超凡脱俗的意境。他的访谈,为读者提供了一种观照内心、感悟人生的视角。 “从现实到想象:插画师王女士的奇幻世界”: 插画艺术以其生动的叙事性和丰富的想象力,深受读者喜爱。我们采访了青年插画师王女士。她擅长构建充满奇幻色彩的插画世界,她的作品既有童话般的梦幻,也有对现实生活的隐喻。她分享了自己从现实生活中汲取灵感,并将其转化为视觉语言的过程。她的访谈,展现了插画艺术的无限可能。 艺术生活:美学融入日常 艺术并非高高在上,而是可以融入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书与画》始终关注艺术与生活的连接,为读者提供美学灵感。 “东方美学的现代演绎:家居设计中的水墨元素”: 如何将中国传统水墨的韵味融入现代家居设计,是许多人关注的话题。本期我们邀请了知名室内设计师,分享了他们如何在空间布局、材质选择、色彩搭配等方面,巧妙地运用水墨元素,打造出既有东方韵味又不失现代感的居住空间。 “一场关于“美”的对话:周末艺术沙龙回顾”: 本期我们还回顾了一场由《书与画》杂志社主办的“美”主题艺术沙龙。多位艺术家、评论家和艺术爱好者齐聚一堂,围绕“什么是美”、“美在何处”、“如何感知美”等话题展开了热烈而富有启发性的讨论。沙龙的精彩瞬间,让读者感受到艺术的魅力,也鼓励大家积极参与到艺术的交流与体验中来。 后记:艺术永不止步 《书与画》2016年1月刊,总第280期,如同一个新的起点,又一次为读者奉上了一场关于艺术的盛宴。我们深知,艺术的世界浩瀚无垠,每一次的呈现都只是冰山一角。然而,我们始终怀揣着对艺术的敬畏之心,致力于发掘、呈现、探讨,希望通过我们的努力,能够点燃更多人心中的艺术火种,启迪更多人对美的热爱与追求。感谢所有为本期杂志付出努力的艺术家、评论家、撰稿人和编辑们,更感谢一直以来支持《书与画》的广大读者。艺术的探索永不止步,让我们共同期待下一期的精彩。

用户评价

评分

我一直相信,一本好的杂志,不仅仅是提供信息,更重要的是能够唤醒读者的某种情感和思考。《书与画》(2016年1月刊 总第280期)无疑做到了这一点。它传递出的不仅仅是关于书画的知识,更是一种生活态度。我喜欢它那种不疾不徐的节奏,就像是在欣赏一幅徐徐展开的山水画,让你能够沉浸其中,去感受画中的意境。我注意到,这期杂志在选题上非常多元,既有对传统艺术的挖掘,也有对当代艺术的关注,但无论是哪种,都保持着一种审慎的态度。它让我看到了艺术的包容性和生命力,也让我反思自己在艺术欣赏上的局限。这种引导性的阅读体验,是我非常看重的。它不是强行塞给你某个观点,而是通过精巧的编排和深刻的文字,让你自己去发现,去领悟。这是一种非常高级的互动,让我感觉自己不仅仅是一个读者,更像是这场艺术之旅的同行者。

评分

这是一本非常有“厚度”的刊物。从《书与画》(2016年1月刊 总第280期)的封面开始,我就被它所散发的某种难以言喻的气质所吸引。它不像一些刊物那样追求时效性或者耸人听闻的标题,而是以一种更加温和、更加深入的方式,去触碰艺术的本质。我个人比较喜欢那种能够引发思考的内容,而不是一味地灌输知识。《书与画》在这方面做得很好,它提供了一个平台,让不同的声音和观点得以碰撞,却没有强加任何一种立场。我在阅读的过程中,常常会停下来,回味那些让我产生共鸣的句子,或者对某个观点进行自己的解读。这种开放式的叙述方式,让我觉得这本杂志是在与我进行一场平等的对话,而不是单方面的说教。它让我重新审视自己对艺术的理解,也让我对某些事物有了新的认识。

评分

这次入手《书与画》(2016年1月刊 总第280期),纯粹是被封面那股浓郁的艺术气息给吸引了。那是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沉静,却又饱含着力量。翻开书页,并没有立刻被某个具体的文章或作品所抓住,而是仿佛置身于一个精心布置的展览空间,每一个版面都像是独立的作品,等待着你去细细品味。我尤其喜欢那些留白的处理,不多不少,恰到好处地烘托出主体内容,让视觉有一种呼吸感,不会觉得拥挤和压抑。我是一个对排版和设计有着近乎苛刻要求的人,很多杂志虽然内容不错,但糟糕的设计会让我望而却步。《书与画》在这方面做得非常到位,字体选择、行距、图片比例都显得十分考究,传递出一种严谨而又不失情趣的艺术态度。这期杂志给我的第一感觉就是“沉得下去”,不会让人匆匆一瞥就翻过去,而是鼓励你去放慢脚步,去感受文字与图像之间微妙的对话。

评分

坦白说,一开始我是抱着一种“试一试”的心态来阅读《书与画》(2016年1月刊 总第280期)的。我平时看的杂志类型比较杂,但对于这种偏向艺术类的,总觉得门槛有点高。然而,当我真正投入进去之后,我发现我的担心是多余的。这本杂志的语言非常有亲和力,即使是对于非专业读者,也能读懂其中的妙处。它没有使用大量晦涩的术语,而是用一种更加通俗易懂的方式,去阐释复杂的艺术理念。我尤其欣赏那些作者对细节的描绘,他们能够捕捉到那些容易被忽略的美,并将之放大,让我们重新认识到生活中的点点滴滴都可能蕴含着艺术的灵感。读完这本杂志,我感觉自己的视野被拓宽了,看待事物的方式也变得更加多元。这是一种潜移默化的影响,让我觉得自己的精神世界得到了滋养。

评分

我尝试着从一个读者的角度,去解读这本《书与画》(2016年1月刊 总第280期)所营造的氛围。当我翻到中间的部分,一种对时间流逝的思考油然而生。那些关于历史、关于传承的文章,似乎都在无声地诉说着岁月的痕迹。我并非专业人士,但能感受到编辑在选题上的深思熟虑,将不同时代、不同风格的作品巧妙地串联起来,形成一种跨越时空的对话。我尤其喜欢那些对艺术家生平的介绍,不落俗套,没有过多的煽情,而是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出他们在创作道路上的坚持与探索。这种“慢阅读”的体验,在信息爆炸的当下显得尤为珍贵。它不是让你快速获取信息,而是让你沉浸其中,去体会一种精神的洗礼。我感觉,这本杂志就像是一位老友,在你需要的时候,静静地坐下来,与你分享他的故事和感悟,让你在喧嚣的世界里找到片刻的宁静。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